第一篇:论公安行政执法监督
论公安行政执法监督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公安行政执法是我国公安机关行政职能的具体体现。公安行政执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公安执法活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在全国引起较大负面影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执法监督不力、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加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坚持执法为民,全面提升执法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则必须对执法监督进行深入的研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公安执法监督。
一、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的概述
(一)公安行政执法、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含义
所谓公安行政执法,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在具体适用公安行政法规的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安行政相对人一方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对公民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
公安行政执法监督,又称公安行政法制监督或对公安行政的监督,是指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机关系统外的组织或个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依法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职权或与职权有关的行为所实施的监察和督促行为。这种监督还包括公安机关自身的内部监督。公安行政执法监督是保证公安行政法治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公安行政法的重要内容。
(二)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的特征
公安行政执法监督具有以下特征:
1、监督主体的多元性。
监督的主体除了法律赋予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外,还包括国家机关系统外的公民和组织。
2、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对象是公安行政职权的行使者——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拥有警察行政权的机关、组织或个人不属于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对象。
3、监督行为的合法性。
由于公安行政执法监督是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所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合理的监督,因而这种监督本身就应该依法进行。
4、监督内容的广泛性。
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公安行政主体行使公安行政职权的行为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遵守国家法律、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的行为,其核心是对公安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5、监督方式的多样性。
由监督主体多元性所决定,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其主要有权力机关的质询、司法机关裁决的行政诉讼、公安机关内部的行政复议、督察、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曝光,以及公安个人的批评、检举举报、申诉控告等。
二、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公安行政执法监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轻视,人们普遍重视侦查破案、打击犯罪,重视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维护,重视公安业务工作。这种认识导致公安行政执法监督地位和作用的弱化,公安执法屡出问题。公安行政执法监督在工作中并非可有可有,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安工作,在公安工作中处于重要的保障性地位。公安行政执法监督可保证
公安工作按照法治国家的要求顺利进行,实现公安工作的目的和任务,使公安工作让党和国家满意,让人民满意。
(一)公安行政执法监督是我国《宪法》的要求。
《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对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要求,当然也是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要求。因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应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接受监督。
(二)公安行政职权的性质所决定的。
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公安机关行使着法律赋予的许多特权,更应该加强监督、制约,严格依法办事。公安行政法治是公安行政法最基本的原则,公安机关必须树立守法的观念,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下,而不是成为超越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的行政主体。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只有自觉接受监督,才能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三)公安行政执法活动的特点的需要。
公安机关是国家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机关,肩负着惩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职能,其执法活动具有紧迫性、复杂性、武装性的特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较高的行政效率以及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行政强制权,更要求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公安行政执法活动中严格遵守法纪,自觉地接受各方的监督。
(四)公安行政执法监督是新时期依法治警的重要体现。
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活动,尤其是具体办理行政案件的活动是国家行政权的重要体现,在办案中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运用是否正确、合法、恰当,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定,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因此,加强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是落实从严治警、严格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和体现。
三、我国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股价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公安机关及全体民警必须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是公安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公安机关担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履行法定职责的基本保障。但是,现阶段优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安行政执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的功效、影响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
(一)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执法、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当前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下,公安行政执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部分执法主体不合格。
从实践中了解的情况看,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行使执法权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内部机构对外执法的问题。一些公安机关的非业务职能机构对外执法,如后勤人员出去抓赌抓嫖,造成执法混乱;有些公安机关的业务部门不是以所在公安机关的名义,而是以自己的名义对外作出行政决定。二是有些执法人员不合格。不少地方的公安机关聘用一些治安联防队员,这些人原本是协助公安机关工作的,但却往往直接行使一部分执法权,有的甚至胡作非为。此外,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自行招聘的民警,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未被列入正式编制,因而从法律意义上说,他们也同样没有执法权,但实际上都在行使执法权。
2、越权执法或滥用执法权。
(1)部分公安机关越权执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超越法定权限,从事从公安机关职责以外的非警务活动,诸如房屋拆迁、市场管理、计划生育、插手解决经济纠纷等。二是内部越权的问题。例如,基层派出所超出版安全性,擅自对相对人处以50元以上甚至几千元的罚
款。还有的不按法定的处罚幅度加重处罚,如对卖淫嫖娼、赌博等案件,擅自将罚款额提高到上万元。
(2)滥用执法权也是当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随意行使自由裁量权,办“人情案”,“关系案”。例如,有得案件因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没有根据地加重处罚,致使案件的处理畸轻畸重。第二,滥施处罚。例如,以罚款代替行政拘留、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导致案件降格处理。第三,执法中乱扣乱押现象严重。有的公安执法人员在查处治安案件时,不经批准,滥用手段,随意扣押当事人的财物,查封企业的生产资料、运输工具及产品等。凡此种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也对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构成不同程度的侵害。
3、执法中程序违法。
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发生在浙江省遂昌县的朱某案,就是一起公安机关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并造成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案件。在使用法律文书上也不规范,个别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中出现无传唤证、无立案表、无研究记录、无调查报告等“四无”情况。
4、执法中的违法不作为。
公安行政执法中的违法不作为,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应当履行法定的作为义务而不予履行的违法状态。由于不作为违法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表现,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危害后果难以显现。在一般情况下,只有行政不作为违法直接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引起行政争议并诉诸法院,公安机关承担的法律后果才会确定下来。由于公安行政执法点多且线长、面广,不作为违法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四、公安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公安行政执法中产生的问题其症结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
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和少数民警没有认识到执法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人大、检察院、法院的法律监督是束手束脚,上级公安机关的监督是干扰,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故意找碴,内部监督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因此对监督工作不予重视、不予支持、不予理解、不予配合,造成大量违规操作,违法办案、执法过错等现象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得不到处理,执法制度建设更无从谈起。
2、执法监督机制、制度不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
各级领导对监督机制的建设不够重视,监督机构的监督活动保障不力;监督者的政治和法律素质不高,自身能力有限,业务水平的优势不明显,监督机构人少质弱,任务中、压力大,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监督制度难以有效执行,不能及时、全面发现执法问题,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清,监督机制与现实需要还不相适应,执法制度的效果无法保障。
3、监督方式单调。
监督的方式分为三种,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目前公安机关的监督主要以书面审核、执法检查等事后监督为主,往往等到出了事才行使监督权,未能对公安执法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从而出现“事前没有监督,事中基本难于监督,事后基本不监督”的状况,监督方式的单调致使具体执法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流于形式。
4、缺乏追究领导责任的制度,监督权威难以确立。
执法过程中对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查处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对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不到位。这种执法不严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执法监督的权威,也使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大打折扣。
五、解决公安行政执法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对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树立并强化公安执法人员的行政法治观念
公安民警必须端正执法思想,在执法的进程中始终把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摆在首位。在市场环境中适应发展的趋势,依法行政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公安行政执法具有合法性,同时还应具有合理性,体现执法行为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等。公安执法人员应牢固树立民本观念,切实增强人权意识、服务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现实中应特别强调公安行政执法的程序意识,切实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严格执法程序的重要性。
(二)整顿公安行政立法秩序,改进公安行政立法体制。
要通过立法完善公安行政执法的程序规定,在保护相对人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公开裁决、公开处罚结果等体现公开、公正原则的内容,从制度上遏制出发不公的现象。此外,通过立法尽可能缩小执法中的自由裁量空间,加大法律明确规定标准的比重。为此,应当在现有法律程序性规范的基础上,对《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进一步加以完善。
(三)在执法中落实责任制
要明确执法责任并将其分解到每个领导、每个执法单位、每个执法人员身上,制定出能反映执法质量和水平的目标和任务,实行谁办理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三级负责制”,从而使公安执法权限确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要坚持执法质量考评,做到奖罚分明。
(四)加强公安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力度和投入,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公安行政执法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个体素质,使之能高效、合法地开展公安行政执法活动,正确、合法、及时地适用公安行政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公安行政管理的职责权限,做到依法行政。
(五)健全公安行政执法监督体制,重视执法过程的监督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安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使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媒介的监督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均能全面、系统地制度化、规范化、明确化、使公安行政执法监督真正做到科学、有效,使上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能够形成合力,发挥积极有效的监督作用,以进一步促进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行政的水平的提高和加强。
笔者认为,切实加强上述几个方面的建设,就会使公安执法监督制约机制趋于健全和完善,并随之解决一些执法监督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真正实现对公安执法过程的全方位有效监督,还有一个逐步提高监督意识和社会对监督行为的配合问题,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监督主体勇于监督,监督机制健全并有效运转,真正的公安执法监督才能实现,法制实效才能最终得到切实保证,从而使公安队伍建设出现崭新面貌。
参考文献:
1.李忠信.公安执法焦点透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杨居汉.公安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3.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执法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6(166)
4.公安部警务督察局.公安督察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365-369)
5.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法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6(80-89)
6.孙晓东.警察行政学论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浅谈如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新时期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党风政风、防止腐败发生的重要措施。近处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行政执法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行政热法过程中,群众抱怨过多,且颇有微词的依然是行政执法问题。从许多事实来看,权大于法、情重于法、贪赃枉法的现象在行政执法中还严重存在。这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而且严重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影响了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权力缺少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本人认为,要遏制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确保行政执法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化轨道,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抓好法制教育,构筑一道自我约束的思想防线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盛行,这些都与依法行政格格不入。可以说,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以权压法、以情轻法、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主要是根深蒂因的封建专制思想在作祟。我们知道,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因此,推进依法行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构筑起法律至上的防线。当前,“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正在开展,各级各部门应该将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普法教育作为重点,通过自学,法律培训、演讲比赛等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务法律的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增强法律和法制观念,提高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才有可能做到自我约束,摒弃私心杂念,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确保秉公执法,文明处事。也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二、防微杜渐,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
要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关键要从行政执法部门内部抓起,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正本清源,防微杜渐。一是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完善上级政府对所属部门以及上级行政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层级监督机制。上级政府要强化对下级政府和所属部门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坚决防止和消除滥用职权、执法犯法、绚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纠正不顾国家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二是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等专门监督。监察机关要按照行政监察法等规定,加大监察力度,调查处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法等规定,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三是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制度。要继续完善罚缴分离制度,推行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的票款分离制度,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完善收费、罚没票据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格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要严查部门设臵的“小金库”,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四是要建立和实施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将行政法律法规分门别类,按其内容确定实施的行政机关,机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岗位,明确执法职责,促使执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执法水平。要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责任,督促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及时纠正错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树立政府机关良好形象。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过错责任人员,要依法严肃查处。五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首先,要把好进人关、通过公开招考,选拔、择优录用执法人员。要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和惩戒作用,在行政执法机关内部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管理机制。其次,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对行政人员法律素质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促使行政人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特别是在行政执法前要通过相应的部门行政法律、法规知识综合测评。这是因为,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可行政违法行为和某些重大行政失误,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人员的法律素质低缺乏基本的行政法律知识所致。简言之,就是要在行政执法队伍的入口把法律素质关。其三,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监督,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不正这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其四,实行定期交流和轮换岗位制度。执法机关的负责人要定期交流,很重要岗位执法人员要定期轮换。为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提供保障。六是认真实施行政复议制度。各级各部门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全面、正确地履行行政复议规定的职责,严格依法受理、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政府法制部门要加强对政府所属部门复议工作的指导,要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加强对与行政复议申请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保证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进行。通过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有效促进行政执法工作。
三、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在不少行政纠纷案件中,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某些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充分陈述行政收费、行政执罚的依据和标准,认为他们是在搞“暗箱操作”。这各行政执法缺少透明度的做法,说轻些是有关人员素质低下、态度生硬,说重些是执法人员剥夺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不敢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有悖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与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我们必须高度正视这个问题。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原则。实践也充分证明,政府行政部门只有无条件地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将所有行政执法行为臵于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有可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首先,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方便公众对政府信息获取和查阅。
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都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私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其他政府信息都应公开。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建立政务公开网页、在办公场所建立政务公开栏等形式,把政务公开制度化。其次,要加强对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是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因此,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采取的多种形式将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予以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三,要全面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的主要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政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部门要本着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态度,将执法的依据、程序等公之于众,并告知当事人不服执法决定的申诉方式,以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当事人向行政机关了解执法依据和程序时,行政机关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实行行政执法公示,一方面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利于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行为予以监督,这是遏制行政执法“三乱”(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抓好政务公开工作的同时,各执法部门还要认真落实“12345”行政执法监督模式。即:一汇报,定期听取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汇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走访,定期不定期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及社会各界对本单位、本部门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建议主。三检查,检查执法程序、执法文书、行政处罚是否合法。四核实,核实封存、没收的物品管理及处罚情况,罚没款的上缴情况。五提高,提高执法为民思想,提高依法办案能力,提高执法文书质量,提高行政处罚有效性,提高对履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程的监督管理水平。
四、务求实效,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在我国监督机制的架构中,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它的监督是最高层次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因此,我们要做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就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强化执法监督力度,促进依法行政。首先要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政府行政执法行为,除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外,许多时候是以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的。而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一些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往往根源就出在规范性文件上。因此,人大要抓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审查政府规范性文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要建立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及时向人大报送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人大要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及时组织力量审查政府报送的规范性文件。一旦发现有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要迅速向政府提出监督意见直至撤销该规范性文件,以便从源头上堵塞违法行为。其次,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监督行政执法。一要抓好执法检查。人大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正确实施。二要抓好个案监督。人大对在执法检查以及接待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发现的违法或严重处臵不公的行政执法案件,要及时进行个案监督,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三要抓好对部门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实施的监督。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和实施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是推进依法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大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实施“两制”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错案、执法过错的监督,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依法行政。四要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重大违法的行政案件的查处。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具有法定的监督职能。人大要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法律监督作用。特别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审查重大违法的行政行为,查处权力腐败案件,鞭策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五要监督政府调整,充实行政执法与监督队伍,严禁不具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顶岗执法。目前,政府机构、人事的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存在冗职冗员、人人浮于事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某些执法部门,如商务等部门人员紧张的问题。所以,人大要督促政府实事求是地按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强法制建设的要求,妥善解决人员调整、分流、补充的问题,确需加强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部门应当加强。特别是在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后,在人员配备上如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则应保质保量地及时充实行政执法队伍,而不能“因减人而废政”。鉴于未经培训、未取得执法资格和证件的临时人员顶岗执法的弊端很多,这种现象在某些执法部门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所以,要监督政府行政执法机关坚决禁止随意授权给不具备执法资格的组织和临时人员从事行政执法。
五、敢于曝光,发挥舆论氛围的特殊作用
舆论监督,是一种受之于众的社会性的监督形式。由于这种监督的公开性,往往会产生一种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替代特殊效应。现实情况表明,某些违纪违法的行政执法事件,采取诸如纪律处分、通报批评等内部处理形式,往往会触行不大,甚至对某些有关部门及责任人来说,还会无动于衷,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而事件一旦被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开披露后,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震动效应:当事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遣责,组织的处理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所在单位会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整改工作,以尽快消除负面影响;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会以此为鉴,开展教育活动,抓好防范工作,等等。因此,要搞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就要敢于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首先,新闻记者要勇于负起责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的崇高职责,所以,新闻记者,要不负众望,敢于为民说话,伸张正义,揭露行政执法中的种种腐败现象,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其次,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做舆论监督的后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单位行使监督权就是行使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体现,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全社会的支持。因此,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从惩治腐败,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着眼,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不怕露丑,做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中所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所进行的揭露和鞭挞,以警效尤,推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综上所述,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应该是一个由多方面组合起来的系统工程。如果能够把这个在党委的领导下的以内部监督为基础、以人大监督为主体、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为辅助的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体系建立起来,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那么,行政执法工作就一定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广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
广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
(1997年12月1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2016年3月31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对行政执法主体执行法律法规的监督工作。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履行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登记、行政裁决、行政检查等行政职责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主体,是指本省各级人民政府、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权的组织。
行政复议、行政监察、审计等监督活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行政执法监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问责必严、违法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其所属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下级人民政府,上级行政执法部门对
2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的落实情况。
第三章 监督方式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监督应当实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增强监督实效。
第十八条 日常监督包括对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办理对行政执法的投诉、举报等。
日常监督的程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制度,严禁无证执法;实施行政执法时不出示证件的,行政相对人有权拒绝。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办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的投诉、举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受理投诉、举报的电话号码、通信地址及电子邮箱。
第二十一条 专项监督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行政执法评价、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违法案例通报、行政执法督察等。
开展专项监督应当按照对监督事项立项、制定监督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监督结果等程序进行。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行政执法主体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对行政执法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评查。
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的有关规定,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违法案例通报机制,对典型违法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通报。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根据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司法建议、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新闻媒体反映的热点问题,开展行政执法督察。
第二十七条 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调取行政执法案卷和其他有关材料;
(二)询问行政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并制作询问笔录;
(三)组织实地调查、勘验,或者进行必要的录音、录像、拍照等;
(四)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进行鉴定、评估、检测、勘验;
第三十四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自收到《行政执法督察决定书》之日起立即执行,并在三十日内向发出决定的政府法制机构报送执行情况。
第三十五条 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将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的有关情况予以通报;政府法制机构发现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等情况较严重的,可以对该行政执法主体的负责人进行约谈。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提出修改或者废止建议:
(一)与上位法相抵触的;
(二)国家政策重大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
(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修改或者废止的。
第三十七条 政府法制机构、上级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将执法检查、行政执法评价、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典型案例通报、行政执法督察等情况或结果,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
对于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执法行为,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予以曝光。
第三十八条 上级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可以对下级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监督处理。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九条 行政执法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令书面检查、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离岗培训或者暂扣行政执法证;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行政执法证;涉嫌违反行政纪律的,交由监察机关追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政府法制机构可以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行政执法主体给予通报批评:
(一)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程序不合法,执法决定不合法或者明显不当的;
(二)未落实规范行政执法的制度的;
(三)不配合、不接受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或者弄虚作假的;
(四)拒不执行《行政执法督察决定书》的;
(五)借执法牟取私利的;
(六)粗暴、野蛮等不文明执法的;
(七)其他违反本条例的情形。
上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对下级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篇: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委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行政执法检查,是指教委对所属部门及其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
教委各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第五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应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第六条
教委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由委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主持领导,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由执法评议领导小组负责实施。
第七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执法主体是否合法,执法人员是否以教委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二)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行政执法人员是否依据法律、法规、规章严格执行,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三)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
(四)对罚没财物,行政执法人是否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五)其他应监督的事项。
第八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以下规定予以处理:
(一)行政执法主体不合法,应纠正或撤消;
(二)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和不当的,应纠正或撤消;
(三)行政执法违反法定程序的,应予以纠正或撤消;
(四)对于不履行法定职责,违反法律、法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处理,并追究部门负责人或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第九条
在实施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凡作出行政执法监督处理决定的,必须制作行政执法监督文书,并及时送达被监督部门。
第十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实行行政执法报告制度,教委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要了解掌握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适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执法情况,于莅年初三十日内向教委党工委作出书面报告。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加强对行政执法监督之我见
加强对行政执法监督之我见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部分。有资料表明,在数以千计的法规中,属行政执法范畴的占了八成以上。毫无疑问,要实施依法治国,建设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就必须花大力气抓好行政执法工作。近年来,随着依法治理的深入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群众抱怨过多,颇有微词的依然是行政执法。事实上,权大于法、情重于法、贪赃枉法的现象在行政执法中的确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而且严重破坏了法律的尊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权力缺少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笔者认为,要遏制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确保行政执法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轨道,就必须建立一种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抓好法制,构筑一道自我约束的思想防线
从上看,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家,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盛行。这些东西正是法治的大敌。可以说,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以权压法、以情轻法、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在作祟。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因此,依法行政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和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为他们构筑一道法律至上的思想防线。当前,“五五”普法教育已经展开。我们应该将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普法教育作为一个重点。通过开展深入的法制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才有可能做到自我约束,摒弃私心杂念,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确保秉公执法,文明处事。也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二、防微杜渐,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
要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关键要从行政执法部门内部抓起,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正本清源,防微杜渐。首先,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经费由财政部门核拨,行政部门在执法中的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全额上缴财政,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制度。彻查部门设臵的小金库、小钱柜,以期从源头上堵塞乱收费、乱处罚。其次,要建立和实施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将行政法律法规分门别类,按其确定实施的行政机关,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岗位,明
确执法职责,促使执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同时,要把实施“两制”与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奖惩制度结合起来,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对执法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对执法过错者予以坚决追究,对情节严重者,要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调离、清除出执法队伍。第三,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一要把好进人关。通过公开招考,选拔、录用执法人员,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二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监督,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三要实行定期交流和轮换岗位制度。执法机关的负责人要定期交流,重要岗位执法人员要定期轮换。第四,要加强监察、审计监督。监察、审计部门同属政府行政机构序列。在建立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机制中,要充分发挥监察和审计部门的作用。要通过监察、审计部门的有效监督,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和行政执法中的不正之风。
三、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在不少行政纠纷案件中,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某些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充分陈述行政收费、行政执罚的依据和标准,认为他们是在搞“暗箱作业”。这种行政执法缺少透明度的做法,说轻些是有关人员素质低下、态度生硬,说重点是执法人员剥夺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不敢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违背的,也
是与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的,我们必须高度正视这个问题。行政公开,是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原则。实践也充分证明,政府行政部门只有无条件地全面地推行行政公开,将所有行政执法行为臵于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有可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首先,要加强对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是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因此,行政执法部门要各司其职,采取多种形式将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全面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的主要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政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部门要本着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态度,将执法的依据、程序公之于众,并告知当事人不服执法决定的申诉方式,以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当事人向行政机关了解执法依据和程序时,行政机关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实行行政执法公示,一方面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利于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行为予以监督,这是遏制行政执法“三乱”(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务求实效,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在我国监督机制的架构中,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它的监督是最高层次和最具效力的。因此,我们要做好
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就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强化执法监督力度,促进依法行政。首先,要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政府行政执法行为,除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外,许多时候是以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为尚方宝剑的。而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一些乱收费、乱处罚,往往根源就出在规范性文件上。因此,人大要抓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审查政府规范性文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要建立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及时向人大报送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人大要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及时组织力量审查政府报送的规范性文件。一旦发现有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要迅速向政府提出监督意见直至撤销该规范性文件,以便从源头上堵塞违法行为。其次,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监督行政执法。一要抓好执法检查。人大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正确实施。二要抓好个案监督。人大对在执法检查以及接待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发现的违法或严重处臵不公的行政执法案件,要及时进行个案监督,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三要抓好对“两制”实施的监督。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和实施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是推进依法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大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实施“两制”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错案、执法过错的监督,追究有关人员 的责任,确保依法行政。四要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重大违法的行政案件的查处。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具有法定的监督职能。人大要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法律监督作用。特别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审查重大违法的行政行为,查处权力腐败案件,鞭策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五、敢于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
舆论监督,是一种受之于众的性的监督形式。由于这种监督的公开性,往往会产生一种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殊效应。现实情况表明,某些违纪违法的行政执法事件,采取诸如纪律处分、通报批评等内部处理形式,往往会触动不大,甚至对某些有关部门及责任人来说,还会无动于衷,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而事件一旦被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开披露后,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震动效应:当事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组织的处理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所在单位会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整改工作,以尽快消除负面;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会以此为鉴,开展活动,抓好防范工作,等等。因此,要搞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就要敢于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首先,新闻记者要勇于负起责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责。被誉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要不负众望,敢于为民请命,伸张正义,揭露行政执法中种种腐败现象,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其次,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做舆论监督的后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单位行使监督权就是行使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体现,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全社会的支持。因此,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从惩治腐败,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着眼,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不怕露丑,做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中所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所进行的揭露和鞭挞,以警效尤,推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综上所述,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应该是一个由多方面组合起来的系统工程。如果能够把这个在党委的领导下的以内部监督为基础、以人大监督为主体、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为辅助的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体系建立起来,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那么,行政执法活动就一定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