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生命绽放美丽——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让生命绽放美丽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蓬勃,您怎能不欣喜?在《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蓬勃》这一章节中,读到孩子们那些妙笔生花的作品时,我不仅是惊叹,还有一点“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的醒悟:原来,日记还可以有“数学日记”„„
我的思绪飘到了更远的地方,回想,回想,我似乎一下子意识到,其实,很多事情,是我们限制了学生。从孩子一开始步入校园,他们的行为就要收到我们的约束,到了课堂上,他们的言行更是被“规划”了,所以孩子们在不断的磨炼中走进了“框架”,由于孩子们害怕,害怕自己所做的不符合“标准”,所以他们不愿“超越”,不敢“超越”,胆量变小了,思维变僵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片“沉默”。假如,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框架,尤其是对于写作,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妙笔生花呢?我觉得答案是一定的,我们的孩子也有蓬勃的生命,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有见识,所以,他们也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集,这是可以做得到的。看看我们孩子的写作,他们有太多的顾虑了,一定要符合写作要求,听完例文以后,他们的顾虑又多了,如果达不到这样好,那会怎么样呢?孩子或许会想:我可没有本事写得那么好。他被别人的优秀吓到了。即使不害怕,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还是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首要难题就是一些不会写的字,他们会费上好些心思和时间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我们所想要的却是让他们尽可能快的完成一篇习作,所以我们就得解决这个困难。在生本实验学校,学生的习作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在这种环境支持的状态下,孩子可以结合阅读经验选择正确的字词来表达自己,而我们呢,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当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回去在家中完成习作,鼓励孩子在电脑上来写作,但是却无法解决没有电脑的学生的困难,所以我现阶段只能尝试做到尽量提醒学生不要把写作时间浪费在一个难写的字上,应当保证写作思路的畅通,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写作思路上,字的困难可以由小组学习来解决,也可以由字典来解决,总之字的困难应当放到完成习作以后来解决,这样就对了,这样孩子才能把瞬间捕捉到的写作灵感表达出来。否则孩子们会错过很多,我们也会错过很多。郭思乐教授所提及的大自然的“智慧”,那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命名的一些东西,虽然人类还没有为其命名,但它们却真实存在,每个孩子都有,我们也有,有时我们把它叫做“悟”,有时我们把它叫做“灵感”,郭思乐教授就是希望我们能够重视这些东西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也觉得它玄乎其玄,可是那些已经开始实验的老师,可能已经感受到
了它的妙不可言,所以,我们不能拒绝生本,因为,我们不能让生命在我们面前
枯萎,人人都希望生命能够绽放美丽,我们也不例外。
松江路小学
何卫鑫
2012 年 3 月
第二篇: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师应是一个牧者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育是什么?我们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身边的同事们和同仁们,我们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这些,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书中提出:“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男生问:“当海鸟啄幼龟的时候,它们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去?”
女生说:“这个向导很奇怪,他是生物学家,非常懂海龟的生活习性,但他为什么还是把幼龟扔到海里呢?”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啊,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课堂,是否经常犯了和这位年轻女教师一样的错误?我们究竟有多少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有多少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真正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到底去哪儿了?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当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是一种崇高理想,虽然维艰,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者,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得经常静下心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翻开《教育激扬生命》,多读几遍,我们的心中定会有答案。
第三篇:三生教育案例《让生命美丽绽放》
“让生命美丽绽放”教学案例
楚雄州民族中学
白玉洁
案例背景:生命只有一次,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贵的。每一个人,只有学会善待他人,善待生命,那么,他的生命也才会美丽绽放!针对现今多数孩子对于“生命”一词认识的淡薄,以及社会上部分人对生命的漠视,特设计此教学案例。
案例实施班级:楚雄州民族中学 高三142班
案例实施时间:2013年3月24日
教学目标 :
1、认识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和神奇,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呵护生命。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可贵并能热爱生命和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又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人用心灵和智慧来诠释生命,解读生命。面对挫折,有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有人却选择结束生命(播放不爱惜生命的画面)。
二、材料展示、自杀现象
(1)2005年2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的惨剧。
(2)2004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岁刘某高考成绩不理想,怕挨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自杀身亡。
2、校园暴力
(1)2004年4月24日下午,沈阳市第157中学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初二(6)班冯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直接导致张勇死亡。
(2)蔡胜豪,广州东山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富有,为同学之间纷争“排忧解难”,并广交社会朋友,有“老大”之称。2004年3月,蔡胜豪为同学解决争端时引起其中一方不满,不满一方求助于另一中学的“老大”,纠集20多人与蔡胜豪一帮20余人群殴,双方均动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带、砖头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伤严重后果,蔡胜豪当场被刺死。
三、所思所悟
1、思考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思考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3、思考三: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
4、从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大家尽可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允许同
1、活动一:荒岛生涯
假如有一天你坐船出海,突然遇上风暴,船只被巨浪吞没,你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你怎样寻求生存?
2、活动二:谈判专家
假如你是一个谈判专家,现在在38层楼高的天台上,有一位高考落榜的女孩准备纵身一跳,结束无望的人生,你将如何凭借你的三寸巧舌,说服这位女孩打消轻生的念头呢?
五、情感升华
1、小结: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给我们提供了种种机会:让我们去爱,去学习,去工作,去欣赏花儿的美丽,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去仰望天上的星星……生命使我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吧!
第四篇:让生命绽放
让生命绽放
走在学校的林荫道上,偶尔驻足,望那云卷云舒,也会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会想我从何处来,要干什么,又往何处去。或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干什么吧!人生如此短暂而珍贵,容不得我们半点浪费,只是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我们又要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有位哲人曾说:“机会,凭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因此,如果说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上的生命是能得以延续的)。我们每个人刚开始都只是生命花园中一粒细微的种子,只有在生长的过程中,努力汲取阳光雨露,才能绽放,散发芳香。赢得赞美。
张海迪是个半截人,像一座半身塑像。她经常身穿银灰色牛仔上衣,胸前绣着温暖的迎春花,下着黑色浅条纹西裤,肉色丝袜,小巧的黑皮鞋,鞋袜和鞋裤,纤尘不染,人因她永远不能站起来。在她那美丽而典雅的衣服之下,包裹的却是一具高位截瘫的躯体,只有第二胸椎平面以上才有感觉。可想而知,她的生活是多么困难!如果对于我们,这简直就是一种煎熬。然而,张海迪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埋怨命运的不公。
她曾说:“假如我能活下去,我还要写一本这么厚的书。”她写的这本书——《轮椅上的梦》,整整32万字。
她曾说:“假如我能活下去,我还要学西班牙语。”而她已经通晓英、日等六种语言。她曾说:“假如我能活下去,我还要办油画展。”她已画过50多幅作品,有大海、蓝天和太阳。
她曾说:“假如我能活下去,我还要弹钢琴”,她的手为孩子们理过发,替姑娘们裁过衣,给病人们扎过针,写过八本书。她的手很美……
这就是张海迪,即使天生有缺陷,或许不是缺陷,而是命运对她的磨炼,但她从不向命运屈服。相反,她憧憬生活,热爱生活,制定一个又一个计划,努力完成一个又一个愿望,而这些都是张海迪心中最明亮最耀眼的星星。
相比之下,我呢?一次考试考得不理想,就怨天尤人,惩罚自己。总是回忆过去的种种美好,以为只有那一片蔚蓝的天空是我的专属,希望拥有一双天使的隐形翅膀,然后将其寻回。但这毕竟是童话,我知道永远不可能,只有擦干眼泪,暂时忘记人生错过的站点,从中汲取教训,然后风雨兼程,出发,向前!这是生命之花绽放的必须一步。
人生匆匆,每个人都是过客,同时也是自己的主角,并不天马行空,主宰这个梦想的舞台,你就是真正的成者。即使黑暗遮住了苍穹,白云又太吝啬,只要坚持自己的使命——绽放。看,阳光就在不远处,雨露也正滋润……
第五篇:教育激扬生命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掩卷沉思,借用书中前言中一位校长看了生本教育的课堂录像后说“听了这样的课,这个夏天飞扬起来了。”我也说“看了这样的书,这个寒假飞扬起来了。“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涅槃感。虽然我不敢斗胆说自己的教学因此会鲜美异常,不再死,但是我却可以肯定地说自己真的有一种死而复生之感。”我感谢学校领导英明布置的一篇二千五字读后感的寒假作业,它能让我在如此喧闹的过年气氛中静心认真读完这本书,使我迫不及待地回味反思起自己从事了十几年的教书生涯,彻底推翻了自己以前顶膜礼拜的优质课的传统模范,心中产生阵阵刺痛,自己是浪费了这么多届学生的学习大好时光,甚至是扼杀了学生鲜活的思维。
在书中时不时看到一些内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共鸣,好像是与自己的心灵一次次的对话,迸发出新的智慧火花,是一种顿悟,我对自己所教过的每一届初一学生都会布置一项基本作业,就是阅读一本关于名人的传记,并写一篇读后感。每次都是同样的形式,同样的要求,最终的结果都不令人感到十分满意。现在读到书本中所提到的一个澳门培华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的创意,不禁拍案叫绝。他们上了一节“与名人交朋友”课,连课题都选择都是师生协商的记过。同学们兴致勃勃,分别找到自己喜爱的一位名人,同他们进行虚拟通信,例如居里夫人,哥伦布,拿破仑,达尔文等历史名人,说那是多为同学找了三十多位不同名人。正想他们的阮宇华校长说的,一堂课就会“形成一本小册子”。此处略去两则生动有趣的通信的内容。可见,发挥学生巨大的潜力,他们天生是学习者、天生是阅读者、天生是设计者、天生是思考者、天生是感悟者,看到这里我不禁发出“人之初,性本学”的感叹!
什么是学校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一些社会和阶级的人”的活动。这个定义的确揭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制约性。但是,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定义对学校教育的认识隐含着以下这种可能:即所“需要的人”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最终他可能是从被动向主动发展的),这意味着人的发展具有他的内在主动性和自觉性。而生本教育就是一开始就让学生主动,它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于生本教育的特征。
一,教学的愉悦性。“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理解他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求去满足他们,不合理的需要那就要通过疏导纠正它们。美国著名教育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曾经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向他们提供最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甚至是打油诗,以及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的而避开的其他东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爱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我在我教初一第一课《新同学,新学校》中就穿插了一个“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先布置每个人都精心设计好自己独具个性的名片,在上面鲜明生动地介绍自己,接着在课堂上让每个人轮流上台抽一张他人的名片,通过隐藏姓名只朗读名片上的信息让台下学生进行竞猜这张名片的主人。经过这堂课的精彩游戏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大家,还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所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游戏,并适当地穿插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恐惧感,还可以增加政治学科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心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开发学生的智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教学的学生主体性。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