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
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
北秀林教学点 王巧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东方之珠》这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香港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再举例分述香港的特点,最后以赞叹作总结。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分别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介绍香港的特点,记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例如在写作《一种水果》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石榴》,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重点写花的色彩、形态和果实成熟后的形态和口味。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学会,为本次作文开了个好头,亦为学生的写作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三)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我对景物的特点,人们的心情不必作过多的分析讲解,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这些词句来认识、理解、感悟,再通过背诵把自己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感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四)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篇:让学生学会总结
让学生学会总结
六街中心小学
田 敏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让学生在小学第三阶段学习中学会总结。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生总结 教学
有一句名言说:“人类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可见总结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呢?我认为教会学生总结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他告诉我们,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如果把总结与合作学习紧密相结合,既可以推陈出新,又可以使合作交流优势互补,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一、做好课时小结。课时小结如水池补漏。一般来说,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什么重点、难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都作了精心准备和安排,但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完全实现,有些学生学会了知识,但在他的脑海里是零乱的,没有系统性,还有些同学一知半解,这时的课时小结就尤为重要了。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些在本节课学习收获有些茫然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就会比较清楚,而且能加深印象。
二、每日小结不可忽视。一天小结如刚打的水泥地面的保养。一位好的瓦工师傅在打完水泥地面后,总是要求一定要保养好,学生学习知识也一样应注意保养。学生在一天忙碌的学习中,学的知识门类较多,有些知识可能在脑海已留下深刻记忆,但有些知识在脑海里犹如湖面上的一道划痕,很快就会消失,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放学前或睡觉前的几分钟进行知识疏理、回忆——简短地总结一下当天学了那些知识,会收到到很好的效果。
三、抓好每周小结很重要。一周小结犹如夯实地基。人们都知道万丈高楼从地起,作为地基首先应该夯实,这样才牢固。学生学习一周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这一周到底学了些什么,而且没有一点条理性。这时只要你在每周的星期五用十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把本周所学写于一张纸上,然后交同桌互相参阅补充,学生会发现自己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不但会对本周所学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习惯,也会成为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单元小结必不可少。一章小结如砌坎灌浆,人们在修房子砌地基时,总是要求工人师傅把浆灌严缝、灌实在,为的是使将来修好房屋牢固。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先自己总结一下本章学了那些知识,再让优差生交换写好的总结,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优等生写掉的知识点差生给补上他认为遗漏的知识点后会感觉到自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使差生认识到自己倒有哪些知识没记住或者不会,通过看优等生的知识总结,填补了他的知识缝隙,优等生也自然能从中受益,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最后再加上教师的细致化总结,全班对本章知识便可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每章小结不就相当于把学生学完一章内容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缝隙填实在吗?
五、不可缺少的每月总结。一月总结如水库固堤。为了使水库更加牢固,一劳永逸,就要经常加固水库堤坝。那么学习知识要是经常巩固,它也可以使他们记得牢、记得久。通过上面各种方法的总结,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总结方法和习惯,一月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让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一月自己到底学会了那些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好的可以直接说,爱动笔的可以写在纸上,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挑写得比较全面的在全班交流,达到填缺补漏,巩固个人和全班知识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记忆,牢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他们记忆久远,掌握知识更牢固,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也就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的溶于教学之中了。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街中心小学
田 敏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在忙碌中收获,在收获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
本学期,我认真重温了《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班级里对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教授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进行实践。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力求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下是我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几点剖析:
一、措施及成效
1、课前认真备课,积极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并因材施教。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人文关怀的因材施教,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转换教学角色,由老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认认真真地备课,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我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向40分钟要质量。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做好中下生的课外辅导和优生的培养等各项工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有如坦途策马,云端探险。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因为人文、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功半事倍现象,差生面扩大了,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根据优生与中下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的不同采取了一些不同方法。让他们了解语文,喜欢学习语文。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有益身心的读书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对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他们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的潜能。第二组为肯学,但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做耐心诱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为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有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把他们的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转。
3、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合我班学生一向读书兴趣不浓等弊病,我走访大部分家长了解发现,事情弊病并不是外部因素造成,而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读书兴趣引起的。为此,我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以人为本,探病下药,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另外,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例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文段,把握、解决他们学习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本班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写文语句通顺了,课外阅读兴趣浓了,写作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4、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2)、好词佳句的收集。
(3)、开展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活动。
(4)、课前背诵古诗词、歇后语、格言、警句等活动。
二、存在不足:
1、注重阅读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
2、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对部分待提高学生的说服教育不够
第三篇:让学生学会总结
让学生学会总结
有一句名言说:“人类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可见总结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呢?我认为教会学生总结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他告诉我们,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如果把总结与合作学习紧密相结合,既可以推陈出新,又可以使合作交流优势互补,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一、做好课时小结。课时小结如水池补漏。一般来说,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什么重点、难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都作了精心准备和安排,但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完全实现,有些学生学会了知识,但在他的脑海里是零乱的,没有系统性,还有些同学一知半解,这时的课时小结就尤为重要了。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然后教师把学生所说按照自己的教学重点有条理地板书下来,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些在本节课学习收获有些茫然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就会比较清楚,而且能加深印象。
二、每日小结不可忽视。一天小结如刚打的水泥地面的保养。一位好的瓦工师傅在打完水泥地面后,总是要求一定要保养好,学生学习知识也一样应注意保养。学生在一天忙碌的学习中,学的知识门类较多,有些知识可能在脑海已留下深刻记忆,但有些知识在脑海里犹如湖面上的一道划痕,很快就会消失,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放学前或睡觉前的几分钟进行知识疏理、回忆——简短地总结一下当天学了那些知识,会收到到很好的效果。
三、抓好每周小结很重要。一周小结犹如夯实地基。人们都知道万丈高楼从地起,作为地基首先应该夯实,这样才牢固。学生学习一周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这一周到底学了些什么,而且没有一点条理性。这时只要你在每周的星期五用十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把本周所学写于一张纸上,然后
交同桌互相参阅补充,学生会发现自己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不但会对本周所学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习惯,也会成为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单元小结必不可少。一章小结如砌坎灌浆,人们在修房子砌地基时,总是要求工人师傅把浆灌严缝、灌实在,为的是使将来修好房屋牢固。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先自己总结一下本章学了那些知识,再让优差生交换写好的总结,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优等生写掉的知识点差生给补上他认为遗漏的知识点后会感觉到自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使差生认识到自己倒有哪些知识没记住或者不会,通过看优等生的知识总结,填补了他的知识缝隙,优等生也自然能从中受益,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最后再加上教师的细致化总结,全班对本章知识便可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每章小结不就相当于把学生学完一章内容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缝隙填实在吗?
五、不可缺少的每月总结。一月总结如水库固堤。为了使水库更加牢固,一劳永逸,就要经常加固水库堤坝。那么学习知识要是经常巩固,它也可以使他们记得牢、记得久。通过上面各种方法的总结,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总结方法和习惯,一月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让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一月自己到底学会了那些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好的可以直接说,爱动笔的可以写在纸上,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挑写得比较全面的在全班交流,达到填缺补漏,巩固个人和全班知识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记忆,牢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他们记忆久远,掌握知识更牢固,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也就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的溶于教学之中了。
第四篇: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在班级中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管理。
一、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我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法治班的做法。首先,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制定班规,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在班上征集“金点子”,然后共同确定班规。这样就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其次,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施起来效果还不错,班级中很少有人违反校规校纪。
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很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多数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的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
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1、组建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并能互相配合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我的做法是这样的:首先,在班上采取民主选举的方法选出班干部。然后,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由班干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与舍长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个组织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每六位同学一组自由结合,组成一届临时班委,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同学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五位学生分工负责。宿舍也采用舍长轮流制,舍员轮流当舍长,比比谁值周时获得的分数高,比比谁的能力强。这样实施起来虽然麻烦了一些,但是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三、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
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有些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如何引导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班级相应开展演讲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四、在德育中采用榜样示范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开学初布置教室时,我有意挑了几个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名人照片,配上他们的一些激励性的话,制作成写真画贴在教室的墙上,号召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另外,班委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分子,他们是在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管理的,他们的示范服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形的激励,正是这种无声无形的管理和激励使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声有形的班风蔚然形成。在这种风气中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一种示范激励的途径使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新时期的德育改革要求班主任改变旧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可
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第五篇:让学生学会倾听
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上,我们总以”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其实正如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醒老师“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教师学会倾听,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氛围,自己的生命也在倾听中理解与丰富。
一、倾听应该真诚真实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真实的倾听,不是仅用耳朵在工作,更多的是心的敞开与吸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但留心观察课堂,可以见到许多关于倾听的生命元素流失的状态。
1.心不在焉。课堂上,老师提问时,许多学生举手,被点名回答的同学昂起胸脯很兴奋地说着。可是老师一会儿眼睛紧盯着书本,一
会儿目光游移不定,一会儿忙着板书,或者,在学生回答的中间含含糊糊的发出一些“奥、啊“的言辞敷衍了事。有些连学生说完了没有都不甚了了。等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准备,轻描淡写的将刚才问题的答案说一遍,就继续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至于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则被不知不觉的遗忘了。
2.拦腰截断,由于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活动的,于是,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总是在潜意识深处,要让学生能直截了当、简洁明了的回答问题。单处分时做选择题或是非判断题,否则很难如老师所愿。时间与教学任务的焦虑感让教师失去了倾听的耐心,他们常常迫不及待的打断学生的话语,很少去注意学生是否显得不安与不自在。
3.断章取义,自作解人。一位老师在上《幸福是什么》引导学生读导读要求:学习这篇课文,想想,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再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当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幸福是什么时。有的孩子说,幸福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的孩子说幸福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有的说学习是一种幸福;有的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有的说和朋友在一起感到好幸福。
学生们的体验可谓五彩缤纷,可教师为了突出中心总结道:对,我们就要像文章中的孩子一样,因为,幸福就是帮助别人,否则一切都不幸福。扪心自问,幸福真的只是这么狭窄吗?孩子们所说的教师听而不闻,那么幸福的感觉被书中的观点轻而易举的代替。这就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心中已经有了既定的答案,于是,孩子们讲得再有道理,再精彩,与“我”不符就不理,与“我”相同就赞同。诸如此类的倾听,在课堂上层出不穷,他使我们课堂生活的魅力与吸引力日渐衰减。所以老师在聆听时,应该知道何时保持沉默,何处应该给予支持,以及如何提出一个问题,以便让双方分享的思想和感情的意义更加明了。
二、倾听应该尊重学生
从知识的占有量来看,学生的储备可能会有不足,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发问,有时听起来会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作为老师,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如果老师能够充分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就会让学生获得信心与鼓励,这方面,于漪老师的课就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于漪老师有一次讲《宇宙里有些什么》,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有一名学生问道“课文中说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大家都笑起来,提问的学生也后悔自己提了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深深地埋下了头,于漪老师见状,微笑地说:“同学们不要笑,也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谁能说说这里面的奥妙?”于老师这么一问,课堂上一下子沉寂起来,大家开始思考,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许多,顺口许多。”另一个学生说:“其强调作用,好像万万比亿多。”于老师在确认没有不同看法时,总结道:“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仅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今天这个知识的获得,应感谢谁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同学身上,这个学生也如释重负,针对这个学生提出的层次较低的问题,如果老师引导不好,就有可能造成课堂混乱,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对于提问的那个学生而言,自尊心、上进心必然受到伤害,很可能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提问题了,于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面对学生提出的哪怕是看起来幼稚的问题,也能够不讽刺,不嘲笑,化腐朽为神奇,变幼稚为有益,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也使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尊重他人的教育。
三、倾听应该善于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倾听如果只是充当一般的旁听者,或者在参与学生的对话是缺少对学生的专业引领,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都有道理的现象,就会使学生因缺乏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造成教学场面虽“十分热闹”但学生的认知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倾听的实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生成性教学的种种前提条件,没有认真备好课就走上讲台,因而对学生的发言无法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有意回避,让学生自由漫谈而有意不进行引导。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需要伴随着观察、辨别、选择的过程,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或是沉静中的回味、思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要以个人的经验丰富学生的思考,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理解,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系统研究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设想。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最优化相结合,使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
倾听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还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它是促进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凭借,学生在教师的倾听中体验到生命的被关注、被理解和被尊重;教师在倾听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师生在倾听中实现着成人与孩子的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