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王三运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文件之三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
(2012年2月8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省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部署。开好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大好形势,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刚才,伟平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就做好今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建华副省长与各市州的负责同志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今年各地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伟平省长的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常委会议精神,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常委会议精神,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领会,确保思想认识到位
去年11月29日和12月27日,中央先后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
1对推进扶贫开发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富农”这一中心任务,这为万亩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统筹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对我省来讲,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农村工作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始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在我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在甘肃具有特殊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基础所在,也是安民富民的战略产业。我们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希望和支撑在农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以发展农村、富裕农民为己任,扎扎实实地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农民收入大提升、农业经济大发展、农村社会大繁荣。
二、把握着力重点,确保抓实见效到位
“三农”工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当前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推进“三化”同步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我省“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
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不充足、增收渠道不够多。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以“三化”兴“三农”,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我省工业化的着力重点在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富民产业,用工业化成果带动农业快速转型,带动农村跨越发展。我省城镇化的着力重点在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城镇,更多地聚集生产要素、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创业就业。我省农业现代化的着力重点在于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我省农业资源丰富,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绝大多数产品都属于“原”字号,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要从这一实际出发,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攻方向,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立足现有基础,着力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马铃薯、玉米制种、中药材、经济林果、蔬菜瓜果和草食畜6大产业,每一个产业至少培育10户左右的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同时,要加快提升农业合作化、市场化水平,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努力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是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我省农业基础条件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有着基础性作用。要从干旱缺水的省情实际出发,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核心任务,以“六小工程”为重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落实已经确定的梯田建设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进行了安排部署。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在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上下功夫,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要认真总结我省全膜双陇沟播技术、节水灌溉农业、旱作农业的成功经验,坚持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使用良种良法,着力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五是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上实现新突破。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农村公共服务涉及的种类越来越多。我们要在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领域、强化服务保障上下工夫,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根据农村人口布局变化,强化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村容村貌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臵,让农村孩子享受同城里一样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扩大新农合成果,解决好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适合农村的各类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作保障到位
全面完成今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做到措施到位、作风务实、效果明显。
要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着眼于为“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重视“三农”,真情关注“三农”,倾力支持“三农”。各级涉农部门要更好地研究政策,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在加快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理念,持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广大农村、造福广大农民。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布局,培育符合“三农”需求的信用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项目,保障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要创新“三农”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抓载体,特别是要结合即将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加强研究谋划,精心设计载体,找准帮扶抓手,扑下身子帮助农业、农村、农民解决好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抓政策,坚持把完善政策作为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强化“三农”政策措施,对有利于农村发展、有利于农业增效、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和经营行为给予特殊扶持。要抓示范,要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敢于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效果明显的工作方法,及时发现和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引领和带动面上工作,以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努力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王三运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三 运
(2012年2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十分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金融工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省份来说,地位更加重要、作用尤为特殊。甘肃要推进转型跨越,金融是强力支撑;我们要实现富民兴陇,金融是强大后盾。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务实有效的举措,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推进金融工作更好地服务我省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宏伟大业。
刚才,伟平同志传达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对做好全省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金融改革与发展,再强调五点意见。
一、金融对我省发展的贡献突出,必须充分肯定、倍加珍惜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去年以来,在全省金融系统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金融工作延续了“十一五”以来的良好势头,呈现出存贷增长趋快、投放结构趋优、融资渠道趋宽、风险防控趋强的可喜变化。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键领域的突破,得力于金融的有力支持。去年全省金融机构投向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等五大行业贷款总额3013.86亿元,占全省人民币贷款总量的56.69%,对推动全省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生事业的进步,得力于金融的积极参与。去年我省建成了一大批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项目,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金融机构提供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生源地贷款等就达到161亿元以上。特别是在5•12地震灾后重建中,金融部门提供的住房重建贷款就达61.63亿元。经济发展的持续,得力于金融的有效保障。到去年末,金融机构提供各类贷款余额达到5700多亿元,是全省生产总值的1.14倍,其中投入的固定资产类贷款达2200多亿元,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以上。金融的大力支持,为我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国民经济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浸透着金融部门广大职工的心血和汗水,金融工作与地方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对此,省委、省政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金融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金融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必须高度重视、深刻认识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奋力爬坡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做好金融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经济规律看,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现代经济运行中,金融不但决定着投资规模,也决定着资金流向和流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资源
配置、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金融的规模、活跃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活力。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金融发展都体现了超前性和先导性。比如,广东省去年经济总量达到5.3万亿元,贷款余额也达到了5.86万亿元;安徽省2010年进入“万亿俱乐部”时,贷款规模就达到了1.17万亿元,两省金融规模扩大与经济总量提升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抓住了金融,就抓住了牵引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特别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地区经济发展将由起飞期进入加速期,经济将保持长期快速稳定增长,对金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要求会越来越高,金融将从深度和广度介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2011年,我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迈上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高位平台,我们必须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目标任务看,金融保障是支撑发展的关键因素。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心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大量的项目支撑,必须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12%以上,2015年固定资产当年投资额要达到8000亿元,五年累计应达到3万亿元以上,据分析测算,要完成上述目标,五年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贷款余额必须达到4万多亿元【根据历年数据计算,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基本上占一半左右,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8%,五年贷款余额累计要达到4万亿元】,每年平均增长17%以上,任务非常艰巨。
从现实差距看,金融滞后是形成发展差距的突出短板。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乃至西部平均水平的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我省不但金融业资产总量较小、实力较弱,金融机构数量不多、结构单一,而且银行机构网点多集中在省会和中心城市,县域、“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还非常薄弱。同时,资本市场发展不够,直接融资规模还比较小【我省目前只有24家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市值1045.5亿元,占GDP的20.8%,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14758.1亿元,占GDP的45.5%】。更为严重的是,我省银行资金存贷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去年这一状况有所好转,我省资金存贷比为67.79%,全国为70.38%】,说明我省一方面资金十分短缺,另一方面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外流出的情况也相当严重,这是制约我省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缩小发展差距,首先要把金融搞活,缩小金融发展规模和服务水平的差距。
总之,加快金融发展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着力点和支撑点。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改革与发展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服务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十分难得,必须准确把握、抓住用好
当前,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这些都将为我省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一,外部环境良好。当前,尽管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新型金融市场、机构和产品不断发展,外部环境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将为金融业深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二,政策导向明确。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国家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中央支持藏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都明确提出加快金融业发展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内容,为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年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方针和政策,尤其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金融工作五项基本方针和八项工作部署,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发展,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提出要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这对我省金融改革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只要我们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就一定能够促进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总投资量达3万亿以上,其中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包括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既有传统资源开发项目,也有新兴战略产业培育项目,涉及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民族民生等许多领域,项目类型多样,投资容量很大,特别是随着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我省在资源和区位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项目投资的回报十分可观,必将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看好的热土、投资的乐土、回报的沃土。
第四,社会资金充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富余资金不断增加。按“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目标,到2015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至少要达到23100元和5830元,分别要比2011年增长54%和51%,群众储蓄能力和投资意愿会进一步增强,这为金融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机遇。
总的看,我省金融业正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在充分认清机遇中抢抓机遇,在敏锐把握机遇中用好机遇,在有效结合省情中转化机遇,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与甘肃跨越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四、金融保障发展的能力应当着力提升,必须瞄准方向、跟进到位
加快我省金融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扭住富民兴陇的着力重点,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努力实现经济金融发展双赢。
第一,要准确把握金融服务的方向。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中心任务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今年我省经济工作的目标是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确保经济增长13%以上。金融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服务方向,充分体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切实保障关键领域发展需要,大力加强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努力破解金融发展难题。一要聚焦支持重点部位。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是我省发展的着力重点,是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和扩大开放的基本支撑。“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投资将突破一万亿元,需要金融机构贷款5000亿元以上。这将为金融投放提供广阔空间,希望金融机构和单位要在这方面体现应有的作为。二要聚焦支持富民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提高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金融系统要围绕这些重点,进一步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要认真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融资方式,千方百计缓解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融资难问题【去年底我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780亿元,占贷款总规模的31%,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956.6亿元,只占全国的0.91%,扶持的空间还很大】。三要聚焦支持“三农”发展。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发展农村“新三类”机构的有关政策,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
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公共服务取得新突破。
第二,要切实突出金融发展的重点。要突出做大金融总量,力争“十二五”期间银行业贷款年均增长20%以上,年均新增贷款15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贷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存贷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要突出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组织协调发展。要切实发挥好银行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继续深入推进“招行引资”工作,引进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甘肃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步伐。要把非银行金融组织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吸引有影响力的证券、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业务;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上市培育机制,筛选、储备和培育优质上市企业资源,加快我省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骨干企业公开上市进程,进一步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能力;进一步优化保险市场结构,切实增强保险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要善于开创和利用新型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担保机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长期、稳定、深入的业务合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发挥好各类城投、交通旅游和能源等现有骨干融资平台的作用,运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破解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要突出优化金融结构,推动国有、股份制、外资、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特别是民间金融,作为发展金融业、活跃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在加强规范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对各类民间借贷活动,要加强调研指导,摸清规律,分析利弊,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精神,科学引导,逐步规范。
第三,要着力破解金融发展的难题。我省目前金融发展的主要难题,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结构失衡的问题,既有集中度不高的问题,也有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和企业发展缺少资金与金融企业缺少好的投资项目的问题并存,社会资金需求旺盛与民间投资缺少渠道的情况并存,城市金融机构迅速增长与农村金融机构萎缩停滞的现象并存。破解上述矛盾和难题,最紧迫的是必须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把项目谋划、编制、包装、论证、报批、实施等各个环节做细做实,更好地吸引金融资金;最需要的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大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高金融与地方发展的契合度;最根本的是必须深化金融改革,在抓好金融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主体金融机构不断壮大的同时,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多元竞争、优势互补的金融发展格局。在这方面,金融机构和各地都要勇于探索,允许失误,只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金融创新发展的路子。
五、金融与地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必须努力营造、精心维护
金融发展关系到企业发展、地方繁荣,金融发展也有赖于企业发展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必须正确处理好银企关系、银地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强化领导服务金融工作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定期研究金融工作,帮助解决金融系统和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熟悉金融工作,吃透金融政策,成为金融的行家里手。要倾听金融界的心声,顺应金融创新需求,及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要遏制恶性竞争、建立金融业良性竞争机制,公平、合理、有效配置政府掌控的各类资金、资源和项目,在财政资金、公共资金存放和大项目、优质项目融资等方面兼顾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优先考虑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大的金融企业。要切实减轻金融企业负担,整顿、规范和清理各种名目的收费和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的信用体系,把建设“诚信甘肃”、“诚信企业”作为实现金融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联合执法,惩戒失信行为,打击恶意逃贷,打击非法集资,打击制售假币,打击金融诈骗,切实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金融秩序,为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一方净土。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与金融机构衔接,建立地方、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干部交流制度,全方位推动了解和合作。
第二,企事业单位要不断提高科学利用金融工具的水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省属企业的同志要多研究金融政策,多了解金融机构的制度规定和运作方式,学会恰当使用各类融资工具特别是各类现代金融工具,提高利用各类金融资源的能力。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长期互信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要把信誉看作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源和生命线,健全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练好内功,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诚信企业,增强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第三,各类金融机构要善于找准服务地方与自身发展的节点。要加强金融机构自身建设,强化内部控制,有效防范信贷和其它风险。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内部管理,创新服务产品,规范、统一金融服务标准和收费,提供优质、低廉的金融服务。要严格规范各类理财业务,增强风险意识,保护好客户权益。各大金融机构为甘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身业务的扩展也深深得益于甘肃的发展,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与甘肃唇齿相依,要心系甘肃,优先支持地方发展。特别是要在甘肃当前发展的重点领域、制约发展的关键领域、未来发展的潜力领域、事关百姓的民生领域做文章、找商机、求发展。我相信,只要金融机构与地方和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实现促进地方发展和提高金融效益的互利双赢。
同志们,当前我省金融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王三运讲话
在全省创先争优活动暨岷县“5·10”抢险救灾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三运
同志们:
在党的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表彰在全省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县(市区)党委和在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时代风尚,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凝聚起推动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大业的强大力量。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和160万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凯歌。1925年,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的成立,标志着甘肃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顽强拼搏、砥砺奋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顾风雷激荡、波澜壮阔、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历经革命战争的生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在全省各族人民心中塑造了光辉形象,不愧是推进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先锋力量。2010年4月,党中央作出了在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部署,这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建功立业的有力抓手。按照中央统一安排,我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坚持党委领导和系统指导相结合、突出主题和创新载体相结合、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服务水平相结合、培育先进典型和整顿后进工作相结合、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强督促检查与考核评价,全省各级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紧紧围绕破解发展难题,奋力推动转型跨越。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问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在强化发展基础、培育产业优势、促进开放开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上创先进、争优秀,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二是紧紧围绕践行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为民富民。注重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着力在为民排忧解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上创先进、争优秀,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有了新作为。三是紧紧围绕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提升服务效能。注重解决庸懒散慢、中梗阻塞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影响改革发展的行为,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主动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上创先进、争优秀,在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上迈
出新步伐。四是紧紧围绕维护公平正义,全力促进和谐稳定。注重解决因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而引发的矛盾集中凸显的问题,着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各方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上创先进、争优秀,在推进社会建设上取得了新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其中城市社区“民情流水线”工程、依托工商行政部门设立非公企业工委抓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模式、农村基层党建带团建的成功经验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一致好评并在全国推广,同时在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的先进典型,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深入扎实的创先争优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干事创业激情。在岷县“5·10”抢险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英勇表现和模范行为,进一步诠释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无私无畏的崇高情怀,生动体现和有力见证了创先争优活动的优异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被誉为抢险救灾坚强核心的茶埠镇党委、用忠诚筑起生命大坝的禾驮乡哈地哈村党支部、灾难面前的主心骨蒲麻镇元草村党支部、冲不垮的堡垒麻子川乡麻子川村党支部等等,他们未雨绸缪预警防灾、临危不乱启动预案、快速反应转移群众、靠前指挥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被誉为“抗洪书记”的张顺太、“最美医生”包雪梅、“攒劲支书”石寿芳、“校园卫士”王虎全等基层普通党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抢救伤员、抢修设施、疏通水流、安置灾民的行动中,使灾区伤员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治,使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他们是抢险救灾的中流砥柱。被誉为“铜锣英雄”的包永平、“最美女孩”梁春霞等普通群众临危不惧、舍小家顾大家、舍己救人,用真情和大爱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展示了当代甘肃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不仅为全社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为推动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实践再次证明,我们的各级党组织是坚不可摧、坚强有力的,能够经受起各种风险考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坚强堡垒;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对党充满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激情,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放心的可靠力量;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在艰难险阻面前压不倒、摧不垮,永远是真正的英雄。
同志们,创先争优,榜样就是力量;富民兴陇,先锋引领方向。当前,我省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加速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政治是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既是全省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精神,特别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肩负
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着眼于巩固和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坚持把先锋引领行动与联村联户行动、效能风暴行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迅速掀起学先进、赶先进、争做先进模范的热潮,以跟我来、向我看的魄力,争先进位、勇创一流,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伟大实践。
第一,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越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要重视和加强理论武装,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方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一是要在学习理论增强素质上带好头。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提升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强烈政治责任、不懈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争取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学透一些,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认识,在大风大浪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上带好头。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发挥各级党委中心组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理论学习的软要求变成硬指标,拓宽领域、健全制度、创新方式、提高实效,努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带好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调查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途径,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深化省情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发展思路,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全力抢抓难得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当前,我省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能不能抓住并用好各种政策机遇、奋力推进转型跨越,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抢抓机遇、用好政策、促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着力在三个方面做好表率:一是在学政策、用政策上作表率。坚持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率先对政策学深学透,领会把握重点内容和核心要求,特别要结合工作实际做好转化和运用的文章,做到项目对接有的放矢,政策落实事半功倍。二是在抓机遇、抓项目上作表率。自觉提高推动发展、谋划项目、融通资金的能力,着重在精确站位、全局审视、把握导向、结合优势上狠下功夫,通过筛选、论证、申报、督促、建设等具体的项目工作,尽快把政策文件里的含金量体现在产业培育壮大、民生保障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屏障构筑和文化产业提升上。三是在破难题、促转型上作表率。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破解难题、抢抓机遇,着力在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和推进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三化”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着力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着力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活力不断涌现的创新驱动格局,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基础上。第三,集中突破重点难点,毫不动摇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社会需求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手段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问题。一是要在思想大解放上走在前面。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投入到思想大解放中来,带头查摆问题、更新观念、进行整改,切实把思想解放与分析研究问题、制定发展举措、探索发展路子结合起来,不断实现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和转型跨越的新突破。二是要在改革大创新上走在前面。围绕制约转型跨越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攻关突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转型跨越的体制机制。三是要在环境大优化上走在前面。坚持以思想的大解放、工作的大力度、作风的大改进、效能的大提升促进环境的大优化,以优质的服务来凸显发展优势、吸附市场要素、营造良好氛围。四是要在市场大开放上走在前面。以环境的大优化促进大开放大开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省旅游兴业、居住置业、投资创业,全力助推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大业。第四,始终牢记根本宗旨,千方百计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全省广大党员必须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一是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上多做贡献。坚持以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为龙头,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二是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上多做贡献。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着眼点,从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入手,创新帮扶思路、完善帮扶措施,重点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在创新创业、勤劳致富上多做贡献。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不断完善就业和创业政策,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重点解决好政策辅导、信息共享、金融扶持、市场引导等工作,努力做到培育富民产业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同步;农村尤其要选培好致富带头人,增强致富能力,拓宽致富门路,加快致富步伐。四是在抢险救灾、防灾减灾上多做贡献。针对我省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增强宗旨观念,心系群众,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预警预报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防范工作做在前面,做充分、做细致,一旦事发,确保有预警、有预案、有技术、有装备、有队伍,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损失。
第五,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加快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等,加强网络虚拟社会建设与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在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方面,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多方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完善涉法涉诉案件终结制度,集中力量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在维护和保障合法权益方面,进一步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依法按政策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着力解决好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医疗卫生、校园安全、生产安全、劳动关系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方面,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美好蓝图催人奋进,伟大时代造就英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先进和模范为榜样,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2年6月29日)
第四篇:王珉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王珉
(2013年2月20日)
同志们,刚才政高同志作了讲话,化明同志作了报告,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近年来,全省上下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可以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已经成为全省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工作正在进入新的阶段,肩负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双重责任。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是一切农村生产经营的核心,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确保根基的稳定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严守耕地的保护红线。一方面要管住土地。严格土地的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的用途管理,为新增建设用地进行总体规划,对农用地布局安排进行合理调控。另一方面要搞扩建,在守住红线的同时,实现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工程,努力推动根基的保护从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转变,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提升、强化现代装备建设,确保农业根基的稳定性,走出一条节约型、内涵
式发展的新路子,让同等面积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把重要农产品供应的能力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稳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
农户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愈发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释放和农民分户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更加便利,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已经日益成熟。我们如果不在农业上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没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我们现在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小规模生产为主,机械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因此,我们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的同时,整合好各地的农业生产要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建立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保障,以健全农村的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具体讲就是,在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收入分配权的基础上,守住农村承包经营权这条底线,牢牢抓住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如我们大力发展的设施农业,如果形成对深加工的依托,我们的农产品就不会碰到卖不出去的风险;还有我们水稻的机械化,如果能有效地依托合作化,才能真正达到机
械化的水平。
三、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证明,解决农村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跨出农村来看农村。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点,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能够改变发展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更好的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才有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的凝聚共识,在县域工业化上有新的突破,解决好农村的产业体制问题;在城镇化上有新的作为,解决好农村转移人口适龄化的问题;在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新的跨越,解决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有新招法,解决好农村与城市的差别问题。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继续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不断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改革发展之路。一是积极探索如何改革集体土地的增收制度,让城镇规划区以外非公益性项目的用地发挥效益,使农民能够分得开发的地。二是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进行确认,有
效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三是积极探索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村级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建设改革,村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等。我们要着重思考,深入研究,找到下一步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抓紧制定进一步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探索农村改革的新思路。
五、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
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没有一个好的收入,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经济拐点的到来,农民收入平稳上升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形成交点,农村进入高成本时期,这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更大的阻力。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效率,充分挖掘农业的增收潜力,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性。
二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软环境。随着农村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涉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着力解决好农村危房的改造、村容村貌的整治、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农村基本的生活生产条件。同时,也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问题,努力实现村乡制度的并举、水平标准的统一,还要推动
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变得多样,对我们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的经济组织,有序发展社会型组织,强化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深入推进乡村的政务公开,强化农村社会的公共服务安全保障,不断夯实农村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引导,特别是要结合今年要进行的两委换届工作,选好配强农村的发展带头人,不断推进我省农村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第五篇:王三运在全省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在全省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09-02-05]
来源:省财政厅 作者:王三运
[字体:大 中 小]
(2009年2月3日)同志们:
春节刚过,省政府就专门召开民生工程和财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这两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好省“两会’’部署,抓好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会儿,志刚同志还要就民生和财政工作作具体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更加自觉地抓好民生工程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安徽崛起这一主题,从战略高度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重大举措。近两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集中有限财力,突出重点领域,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两年全省共投入资金250多亿元,惠及5000多万城乡居民,民生工程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受益群众越来越多,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社会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凝聚了财政战线同志们很多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长期以来为民生工作和财政事业做出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抓好民生工程是党的宗旨的切实体现,是践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是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中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异常严峻。中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扩内需、促消费的双重效应。28项民生工程,涵盖了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投资消费中需要尽快加强的领域,也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其次,实施民生工程具有保增长、促和谐的双重作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民生方面占据重中之重的位置,我们实施的民生工程,也大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有效地推进这些工作,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提信心、树形象的双重意义。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做得越多、做得越好,群众越满意、民心越凝聚,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就越高、形象就越好。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对于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实施好民生工程对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发展,都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深化思想认识,从推进科学发展、坚持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从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社会管理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把更多的财力倾斜到改善民生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完善政策,更加务实地实施民生工程
对于今年2 8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志刚同志将代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希望各地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兑现承诺,取信于民。总的要求就是,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巩固现有成果,规范基础管理,完善政策机制,提升保障水平,努力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在工作推进上有新作为,在惠民利民上有新成效。
一是在体系建设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实施的民生工程已经形成一个体系的框架,但这个框架还不健全、不完善。下一步要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创造财富、累积基础,统筹兼顾、尽力而为,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着眼长效机制的建设,不断推进制度化和规范化。尤其要注意把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制定阶段性目标,建立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库,增强民生工程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逐步提高整个体系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向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迈进。需要指出的是,解决民生问题没有止境,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要办一件成一件,让群众满意一件,不搞不切实际的层层加码,更不能把民生工程做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二是在制度剥非上,规范完善,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民生工程成果。民生工程最终的效果如何,群众满不满意,往往取决于制度的设计、项目的安排。我们在民生工程项目的选择、政策的制定上,要多深入调查研究,多听基层的意见和群众的呼声,坚持因时因地制宜,保证每一项工程都能贴近基层的需求、顺应群众的愿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制度安排尤其要突出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在巩固现有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财力状况和工作实际,进一步把实施民生工程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统筹起来考虑,推进事关民生各项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衔接,促进民生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在榔障上,尽力而为,形成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些年我们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今后这个原则还要继续坚持。各级政府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尽快建立民生资金预算的自然增长机制。省市财政要全面整合相关资金,创新多方筹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到民生工程,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省里对地方配套资金存在的问题一直比较重视,今年民生工程新增项目资金由省里拿大头,对原来广播电视村村通、计划生育奖励等项目的市级配套部分,也全部改由省财政承担,县级配套部分也将在省对下转移支付中统筹考虑。应该说,市县财政的压力有所减轻,希望市县政府严格落实省里的要求,该配套的资金要及时足额予以配套,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
四是在工作运行上,提升效能,建立科学高效的协调推选机制。民生工程实施以来,内容不断增加、任务日益繁重,但工作的力量和落实的机制还不太适应。各地各部门要想方设法加强民生工作的力量,完善相应的机构,确保工作有人干,责任有人担,政策不走样。要建立规范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严格执行公开制度,加强社情民意调查,让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民生工程,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真正让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温暖民心。要建立便民利民的工作服务机制,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工作程序,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使人民群众及时方便地享受到惠民政策。要高度重视对已建和在建工程的监管和评估,特别是对工程类项目要强化运行维护,不能让民生工程变成“民怨工程’’。今年,各地要认真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的税费、用电等优惠政策,对于建成的农村公路“村村通”、饮水安全工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项目,要抓紧健全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做到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确保民生工程项目持久发挥效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民生工程增加到了28项,牵涉部门增多、政策措施复杂、工作量也进一步加大,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财政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形成合力,及早下达建设计划,及早拨付工程资金,及早开工项目建设。民生工程主要受益群体在基层和农村,各市县特别是县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攻坚克难的勇气、扎实过硬的作风、更加严格的标准,一项一项抓好落实,确保当年任务当年完成、当年见效。
三、服务大局,更加有效地发挥财政作用财政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各项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条件。在今年这种特殊形势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样也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要做好过难日子、紧日子的准备,认真贯彻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既定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千方百计增收节支,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作用。
第一,保增长,财政要发挥好调控作用。财政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去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财政部门着眼大局、主动作为、科学理财、服务发展,在关键的时刻,拿出关键的举措,解决关键的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觉得,财政工作就是要这样,一方面要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方面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自觉服务发展、支持发展、解决难题,做当家理财的行家里手,为地方的发展、为民生的改善,提供最直接、最有力、最有用、最有效的支持。今年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和困难,各级财政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既定部署,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优化财力配置,增加有效投入,加大对工业发展、自主创新、对外开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要结合不断变化的形势,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二,调结构,财政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在今年的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全力以赴保增长,同时也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调结构,这里面财政工作大有文章可作。优化经济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力投向转变发展方式上来。我们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好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拳,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推进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拿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当前的一个着力重点,就是要放大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倍增效应,引导带动金融机构和各类投资主体调整投资和信贷结构,自觉加大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投入,促进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良性互动,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素质提升的投融资环境。
第三,惠民生,财政要发挥好主力作用。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也是公共财政的职责所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经济形势怎么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都不能减少。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继续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和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氐投入力度,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民生工程的实施上,财政部门也是主力军,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和作为,担当起光荣使命,搞好协调服务,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第四,促和谐,财政要发挥好保障作用。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特别是在发展形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保稳定、促和谐就是保增长、促发展,这方面花再多钱都是应该的、值得的,这一点我们要统一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今年财政的增收难度加大、增支因素较多,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事。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之风。今年要严格控制各类公务开支,加强出国管理,规范各类商务会展支出,在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出国(境)等经费上,要实行“零增长”,能减少的要实现“负增长”,争取把更多的资金用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来,用到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用到改善人民生活上来,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花出水平。
同志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执政追求,做好财政工作是加强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为民意识,知难而进,积极作为,全面推进28项民生工程,扎实做好财政工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氐投入力度,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民生工程的实施上,财政部门也是主力军,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和作为,担当起光荣使命,搞好协调服务,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第四,促和谐,财政要发挥好保障作用。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特别是在发展形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保稳定、促和谐就是保增长、促发展,这方面花再多钱都是应该的、值得的,这一点我们要统一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今年财政的增收难度加大、增支因素较多,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事。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之风。今年要严格控制各类公务开支,加强出国管理,规范各类商务会展支出,在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出国(境)等经费上,要实行“零增长”,能减少的要实现“负增长”,争取把更多的资金用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来,用到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用到改善人民生活上来,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花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