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长王三运在全省民生工程实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安徽省长王三运在全省民生工程实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当前,全省正在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省委专门召开八届六次全会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全省民生工程实施工作会议,全面推进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正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和贯彻落实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切实举措。
民生问题是胡锦涛总书记到我省视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书记对我省实施的民生工程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安徽去年开始实施12项民生工程,今年还要再增加6项,扩展为18项民生工程。这个做法很好,要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不断抓出成效。”总书记的指示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总书记的鼓励是我们持续推进民生工程的强大动力。
我省人口较多,灾害频繁,民生问题任何时候疏忽不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民生工程重大决策部署,符合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符合我省实际情况。我的体会是三句话,即“四个不得”、“四个必然”、“四个带着”,就是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下,实施民生工程任何时候都忽视不得、迟缓不得、粗心不得、松懈不得,忽视必然失去人心,迟缓必然造成损失,粗心必然出现疏漏,松懈必然积累民怨。各级各部门要带着责任抓民生工程,带着感情抓民生工程,带着智慧抓民生工程,带着精神抓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去年,我省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搭建起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框架。一年来,全省累计投入78.4亿元,惠及4000多万城乡居民,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人民群众好评,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这是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积极作为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关于今年十八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工作,志刚同志代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财政厅负责同志代表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进行了安排,这是我们对做好民生工程的承诺,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希望各地兑现承诺,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取信于民。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以更高的站位充分认识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意义
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的重要讲话中,更是对我们实施民生工程提出了殷切希望。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下,做好事关民生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首先,实施民生工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只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社会的进步、民生的改善,发展就失去意义,就不是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我们提出跨越发展、加速崛起,这一进程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的过程,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实施民生工程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当前,我省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才能从根本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再次,实施民生工程符合执政为民的宗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具体体现,做好民生工作是我们的天职。实践证明,抓住了民生,就抓住了施政执政的方向,就抓住了执政为民的关键。省“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对实施民生工程的充分肯定和密切关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四,实施民生工程符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然要求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当前我省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很大,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有新的更高的期待,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推进社会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
二、以更实的举措推动十八项民生工程的任务落实
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一项中心工作。在刚刚闭幕的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上,金山书记强调,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切实抓好十八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我们把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省人民做出了郑重承诺。各级、各部门必须以胡锦涛总书记“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不断抓出成效”的重要指示为统领,突出重点难点,找准关键环节,强化措施,精心操作,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细化分解实施方案。省政府已经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省直相关部门也将制定下发各项配套办法。各级各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方案,不能在省政府规定的十八项政策措施上打任何折扣。特别是扩面提标的3项和今年新增的6项内容,实施方案要细,政策措施要实。需要指出的是,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我们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民生工程项目的数量和标准要切合实际,不能搞层层加码,最重要的是把现有的各项工程一项一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当然也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地方,适当扩大实施范围,提高保障标准,更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这次各市考核评比打分都相当接近,一方面可能是我们工作确实抓得很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考核办法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不能按照谁出了多少钱、谁办了多少项作为标准,我们要分类考核,尽可能准确,把做得好的、最优秀的突出出来,起到导向作用。
二是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预计全省需要投入160多亿元。各地要按照筹资方案的规定要求,及时足额筹集和落实配套资金,不得在资金筹集配套比例上讨价还价,更不能将资金大而化之、搞平均分配。对原有十二项民生工程所需资金,要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今年扩面提标的3项和新增的6项工程,也要尽可能列入预算。没有落实的,要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在财政增收和超收中优先安排等方式尽快落实,确保省市县三级能够实现整体联动、上下投入、同步增长,发挥民生工程最大效益。省财政要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激励奖惩机制,省级在拨付补助资金时,要与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力度、资金拨付到位程度、按时足额发放进度挂钩,确保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今年民生工程发放或补助到人的项目有12项。各地要结合实际、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科学整合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力资源,推广完善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的经验做法,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加强人员信息和资金管理,切实提高管理能力、保障水平和受益程度。特别是对今年增加的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三个项目,要抓好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三个重点环节,切实做到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要严格审批和公示程序,审查核实补助条件和补助范围,防止虚报冒领,确保专款专用,做到“一线实”客观公正、实在可信,“一卡通”清楚明白、畅通快捷。
四是推进工程类项目建设。对于6项工程类项目,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与现有项目、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努力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要严格执行项目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加快工程进度,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强化质量监管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落实工程类项目优惠税费政策,降低工程建设成本,高度重视民生工程设施建成后的维护和管理问题,保证有效使用和持续运行。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村村通公路不能错车等类似问题,要加以重视,积极采取多种办法逐步解决。要面向基层和群众公开项目内容和规划,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监督项目建设,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抓手,但决不代
表民生工程就这十几项,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还很多,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兼顾。在抓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要统筹推进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因为去年水灾、年初雪灾造成的民生问题,高度关注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保证全省人民的生活不断有新的改善。
三、以更大的力度保证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
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民生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内容丰富的社会系统工程。今年全省实施的民生工程扩展为十八项,工作强度更大、操作难度增加,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方式、完善制度,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规范化和长效化,把总书记“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不断抓出成效”的指示贯彻到工作的全过程。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抓紧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执行力和落实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合力。省政府调整充实了民生工程协调小组,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高效运转。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相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督促和检查,对相关工作一条一条加以梳理,一项一项搞好调度,一件一件加以落实。今天,省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各地也要强化目标管理考核,细化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严明工作纪律,严格兑现奖惩。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负总责,经常过问、督促落实,分管负责同志要以足够的精力、更大的力度,具体抓好实施工作。市县人民政府是实施民生工程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健全协调机制,下移工作重心,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保证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二要发扬民主,改进工作方式。注重用民主的方法推进民生工程、保证民生政策的落实。民生工程内容的确定、政策的制定、工作的实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政策完完整整地交给群众,让群众评价我们政策的可行性、操作性,进而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实施民生工程的政策措施。不能在机关里闭门造车,要开门决策、科学决策,特别是省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要多听基层同志的意见,多听群众的意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和矛盾。要强化舆论宣传,让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民生工程,合理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使我们的政策深入人心,为民生工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严格执行公开制度,把基础数据核实,把发放对象搞准,摸清底数、区别对待、动态管理,确保公平公正。要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工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使人民群众及时方便地享受到惠民政策。同时要加大督查力度,采取暗访、互查、社会调查等方法,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加强民生工程的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三要着眼长效,加强制度建设。我们实施的民生工程不是应景之作,不是一年两年的阶段性工程,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今后民生工程的安排和实施,必须着眼长效机制的建设,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在体系建设上,要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逐步拓展范围、增加投入、提高标准、完善措施。在制度安排上,要巩固现有基础和平台,结合财力状况和工作实际,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接,特别是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衔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在工作运行上,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督促检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规范化。在资金保障上,着力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框架结构,建立民生资金预算的自然增长机制,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特困地区、特困群体倾斜,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广大群众在共享的同时实现更高水平的多享。
关注民生问题,实施民生工程,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抓好落实,抓出成效,是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扎实工作,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为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王三运民生工程讲话
王三运:着力提升民生工程质量效应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信息来源: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年2月3日
王三运指出,民生和财政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去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支持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8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扩内需、促消费的双重效应,实现了保增长、促和谐的双重作用,彰显了提信心、树形象的双重意义。
王三运强调,民生工程是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工作抓手,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始终亲民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保障。今年民生工程扩大到33项,计划投入330亿,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要突出四项重点,着重抓好四个结合。一是将统筹规划和滚动发展结合起来,完善民生工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升民生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专题研究民生工程建设,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深入论证,拿出系统的民生工程建设安排;二是将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结合起来,加强民生工程资金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必须充分发挥财政主力军作用,力求做到财力与事权统一匹配,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形成稳定多元的民生工程筹资机制;三是将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民生工程持久发挥功效。加强对已建和在建工程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加强项目后期运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项目发挥持久效益;四是将督查考核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强化民生工程责任约束。继续强化目标考核,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创新和争先进位的积极性。严格督查跟踪问效,全面评价民生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
王三运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调节、监督管理等方面作用。一要围绕扩内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加大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注重发挥政府性投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增强对经济增长带动力。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不断减轻企业负担;二要围绕调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方面,财政政策要准确把握支持重点,改进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要围绕强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大力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要围绕惠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积极支持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
第三篇:王三运在全省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在全省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09-02-05]
来源:省财政厅 作者:王三运
[字体:大 中 小]
(2009年2月3日)同志们:
春节刚过,省政府就专门召开民生工程和财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这两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好省“两会’’部署,抓好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会儿,志刚同志还要就民生和财政工作作具体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更加自觉地抓好民生工程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安徽崛起这一主题,从战略高度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重大举措。近两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集中有限财力,突出重点领域,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两年全省共投入资金250多亿元,惠及5000多万城乡居民,民生工程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受益群众越来越多,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社会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凝聚了财政战线同志们很多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长期以来为民生工作和财政事业做出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抓好民生工程是党的宗旨的切实体现,是践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是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中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异常严峻。中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扩内需、促消费的双重效应。28项民生工程,涵盖了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投资消费中需要尽快加强的领域,也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其次,实施民生工程具有保增长、促和谐的双重作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民生方面占据重中之重的位置,我们实施的民生工程,也大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有效地推进这些工作,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提信心、树形象的双重意义。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做得越多、做得越好,群众越满意、民心越凝聚,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就越高、形象就越好。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对于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实施好民生工程对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发展,都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深化思想认识,从推进科学发展、坚持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从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社会管理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把更多的财力倾斜到改善民生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完善政策,更加务实地实施民生工程
对于今年2 8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志刚同志将代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希望各地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兑现承诺,取信于民。总的要求就是,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巩固现有成果,规范基础管理,完善政策机制,提升保障水平,努力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在工作推进上有新作为,在惠民利民上有新成效。
一是在体系建设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实施的民生工程已经形成一个体系的框架,但这个框架还不健全、不完善。下一步要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创造财富、累积基础,统筹兼顾、尽力而为,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着眼长效机制的建设,不断推进制度化和规范化。尤其要注意把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制定阶段性目标,建立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库,增强民生工程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逐步提高整个体系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向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迈进。需要指出的是,解决民生问题没有止境,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要办一件成一件,让群众满意一件,不搞不切实际的层层加码,更不能把民生工程做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二是在制度剥非上,规范完善,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民生工程成果。民生工程最终的效果如何,群众满不满意,往往取决于制度的设计、项目的安排。我们在民生工程项目的选择、政策的制定上,要多深入调查研究,多听基层的意见和群众的呼声,坚持因时因地制宜,保证每一项工程都能贴近基层的需求、顺应群众的愿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制度安排尤其要突出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在巩固现有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财力状况和工作实际,进一步把实施民生工程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统筹起来考虑,推进事关民生各项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衔接,促进民生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在榔障上,尽力而为,形成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些年我们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今后这个原则还要继续坚持。各级政府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尽快建立民生资金预算的自然增长机制。省市财政要全面整合相关资金,创新多方筹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到民生工程,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省里对地方配套资金存在的问题一直比较重视,今年民生工程新增项目资金由省里拿大头,对原来广播电视村村通、计划生育奖励等项目的市级配套部分,也全部改由省财政承担,县级配套部分也将在省对下转移支付中统筹考虑。应该说,市县财政的压力有所减轻,希望市县政府严格落实省里的要求,该配套的资金要及时足额予以配套,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
四是在工作运行上,提升效能,建立科学高效的协调推选机制。民生工程实施以来,内容不断增加、任务日益繁重,但工作的力量和落实的机制还不太适应。各地各部门要想方设法加强民生工作的力量,完善相应的机构,确保工作有人干,责任有人担,政策不走样。要建立规范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严格执行公开制度,加强社情民意调查,让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民生工程,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真正让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温暖民心。要建立便民利民的工作服务机制,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工作程序,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使人民群众及时方便地享受到惠民政策。要高度重视对已建和在建工程的监管和评估,特别是对工程类项目要强化运行维护,不能让民生工程变成“民怨工程’’。今年,各地要认真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的税费、用电等优惠政策,对于建成的农村公路“村村通”、饮水安全工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项目,要抓紧健全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做到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确保民生工程项目持久发挥效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民生工程增加到了28项,牵涉部门增多、政策措施复杂、工作量也进一步加大,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财政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形成合力,及早下达建设计划,及早拨付工程资金,及早开工项目建设。民生工程主要受益群体在基层和农村,各市县特别是县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攻坚克难的勇气、扎实过硬的作风、更加严格的标准,一项一项抓好落实,确保当年任务当年完成、当年见效。
三、服务大局,更加有效地发挥财政作用财政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各项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条件。在今年这种特殊形势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样也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要做好过难日子、紧日子的准备,认真贯彻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既定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千方百计增收节支,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作用。
第一,保增长,财政要发挥好调控作用。财政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去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财政部门着眼大局、主动作为、科学理财、服务发展,在关键的时刻,拿出关键的举措,解决关键的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觉得,财政工作就是要这样,一方面要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方面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自觉服务发展、支持发展、解决难题,做当家理财的行家里手,为地方的发展、为民生的改善,提供最直接、最有力、最有用、最有效的支持。今年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和困难,各级财政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既定部署,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优化财力配置,增加有效投入,加大对工业发展、自主创新、对外开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要结合不断变化的形势,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二,调结构,财政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在今年的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全力以赴保增长,同时也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调结构,这里面财政工作大有文章可作。优化经济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力投向转变发展方式上来。我们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好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拳,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推进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拿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当前的一个着力重点,就是要放大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倍增效应,引导带动金融机构和各类投资主体调整投资和信贷结构,自觉加大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投入,促进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良性互动,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素质提升的投融资环境。
第三,惠民生,财政要发挥好主力作用。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也是公共财政的职责所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经济形势怎么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都不能减少。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继续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和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氐投入力度,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民生工程的实施上,财政部门也是主力军,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和作为,担当起光荣使命,搞好协调服务,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第四,促和谐,财政要发挥好保障作用。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特别是在发展形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保稳定、促和谐就是保增长、促发展,这方面花再多钱都是应该的、值得的,这一点我们要统一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今年财政的增收难度加大、增支因素较多,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事。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之风。今年要严格控制各类公务开支,加强出国管理,规范各类商务会展支出,在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出国(境)等经费上,要实行“零增长”,能减少的要实现“负增长”,争取把更多的资金用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来,用到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用到改善人民生活上来,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花出水平。
同志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执政追求,做好财政工作是加强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为民意识,知难而进,积极作为,全面推进28项民生工程,扎实做好财政工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氐投入力度,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民生工程的实施上,财政部门也是主力军,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和作为,担当起光荣使命,搞好协调服务,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第四,促和谐,财政要发挥好保障作用。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特别是在发展形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保稳定、促和谐就是保增长、促发展,这方面花再多钱都是应该的、值得的,这一点我们要统一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今年财政的增收难度加大、增支因素较多,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事。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之风。今年要严格控制各类公务开支,加强出国管理,规范各类商务会展支出,在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出国(境)等经费上,要实行“零增长”,能减少的要实现“负增长”,争取把更多的资金用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来,用到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用到改善人民生活上来,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花出水平。
第四篇:安徽省代省长王三运在安徽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安徽省代省长王三运在安徽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扭住发展 不要扭曲发展
安徽省代省长王三运近日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说――
我们需要加快发展,但必须是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发展,是结构优先、民生改善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那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人民不答应、政策行不通、法律不允许,也经不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要深刻理解好字优先的发展导向,切实增强贯彻宏观调控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我们应有的大局意识和政治态度,也是安徽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近我到一些市县调研,所到之处,热气腾腾,干部群众企盼发展的劲头令人鼓舞。巢湖市关停一批小水泥,整合上马了几个大水泥,用先进的产能替代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从根本上推进节能减排,值得赞赏。但各地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结构层次不高,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过度依赖资源性产业格局尚未改变,这依然是安徽的省情。有的地方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招商,盲目发展,把那种低水平、低层次的项目当作机遇,“捡到篮里就是菜”,这种不计后果的发展必须改变。
安徽需要加快发展,但必须是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发展,是结构优先、民生改善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扭住发展而不是扭曲发展。实现好字优先,好字当头,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也才是真正地扭住了发展。反之,如果扭曲了发展,发展既好不了更快不了。而扭住的关键在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用可持续的态度对待发展,那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人民不答应、政策行不通、法律不允许,也经不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多年的追求,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政策的刚性约束,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像巢湖市那样统筹推进“压小”“上大”,汰劣、重优,特别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发展需要招商,但不能闭着眼睛瞎招,不能把别人都不要的污染项目当宝贝,更不能给污染项目撑上政策的保护伞。政府的好政策只能保护新兴产业和先进产能项目,招商引资必须由重引资向引资与选资并重转变,真正促进安徽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记者 刘杰整理)
第五篇:王三运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三 运
(2012年2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十分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金融工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省份来说,地位更加重要、作用尤为特殊。甘肃要推进转型跨越,金融是强力支撑;我们要实现富民兴陇,金融是强大后盾。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务实有效的举措,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推进金融工作更好地服务我省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宏伟大业。
刚才,伟平同志传达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对做好全省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金融改革与发展,再强调五点意见。
一、金融对我省发展的贡献突出,必须充分肯定、倍加珍惜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去年以来,在全省金融系统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金融工作延续了“十一五”以来的良好势头,呈现出存贷增长趋快、投放结构趋优、融资渠道趋宽、风险防控趋强的可喜变化。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键领域的突破,得力于金融的有力支持。去年全省金融机构投向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等五大行业贷款总额3013.86亿元,占全省人民币贷款总量的56.69%,对推动全省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生事业的进步,得力于金融的积极参与。去年我省建成了一大批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项目,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金融机构提供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生源地贷款等就达到161亿元以上。特别是在5•12地震灾后重建中,金融部门提供的住房重建贷款就达61.63亿元。经济发展的持续,得力于金融的有效保障。到去年末,金融机构提供各类贷款余额达到5700多亿元,是全省生产总值的1.14倍,其中投入的固定资产类贷款达2200多亿元,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以上。金融的大力支持,为我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国民经济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浸透着金融部门广大职工的心血和汗水,金融工作与地方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对此,省委、省政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金融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金融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必须高度重视、深刻认识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奋力爬坡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做好金融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经济规律看,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现代经济运行中,金融不但决定着投资规模,也决定着资金流向和流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资源
配置、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金融的规模、活跃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活力。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金融发展都体现了超前性和先导性。比如,广东省去年经济总量达到5.3万亿元,贷款余额也达到了5.86万亿元;安徽省2010年进入“万亿俱乐部”时,贷款规模就达到了1.17万亿元,两省金融规模扩大与经济总量提升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抓住了金融,就抓住了牵引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特别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地区经济发展将由起飞期进入加速期,经济将保持长期快速稳定增长,对金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要求会越来越高,金融将从深度和广度介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2011年,我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迈上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高位平台,我们必须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目标任务看,金融保障是支撑发展的关键因素。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心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大量的项目支撑,必须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12%以上,2015年固定资产当年投资额要达到8000亿元,五年累计应达到3万亿元以上,据分析测算,要完成上述目标,五年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贷款余额必须达到4万多亿元【根据历年数据计算,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基本上占一半左右,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8%,五年贷款余额累计要达到4万亿元】,每年平均增长17%以上,任务非常艰巨。
从现实差距看,金融滞后是形成发展差距的突出短板。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乃至西部平均水平的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我省不但金融业资产总量较小、实力较弱,金融机构数量不多、结构单一,而且银行机构网点多集中在省会和中心城市,县域、“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还非常薄弱。同时,资本市场发展不够,直接融资规模还比较小【我省目前只有24家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市值1045.5亿元,占GDP的20.8%,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14758.1亿元,占GDP的45.5%】。更为严重的是,我省银行资金存贷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去年这一状况有所好转,我省资金存贷比为67.79%,全国为70.38%】,说明我省一方面资金十分短缺,另一方面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外流出的情况也相当严重,这是制约我省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缩小发展差距,首先要把金融搞活,缩小金融发展规模和服务水平的差距。
总之,加快金融发展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着力点和支撑点。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改革与发展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服务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十分难得,必须准确把握、抓住用好
当前,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这些都将为我省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一,外部环境良好。当前,尽管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新型金融市场、机构和产品不断发展,外部环境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将为金融业深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二,政策导向明确。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国家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中央支持藏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都明确提出加快金融业发展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内容,为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年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方针和政策,尤其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金融工作五项基本方针和八项工作部署,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发展,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提出要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这对我省金融改革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只要我们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就一定能够促进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总投资量达3万亿以上,其中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包括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既有传统资源开发项目,也有新兴战略产业培育项目,涉及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民族民生等许多领域,项目类型多样,投资容量很大,特别是随着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我省在资源和区位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项目投资的回报十分可观,必将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看好的热土、投资的乐土、回报的沃土。
第四,社会资金充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富余资金不断增加。按“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目标,到2015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至少要达到23100元和5830元,分别要比2011年增长54%和51%,群众储蓄能力和投资意愿会进一步增强,这为金融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机遇。
总的看,我省金融业正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在充分认清机遇中抢抓机遇,在敏锐把握机遇中用好机遇,在有效结合省情中转化机遇,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与甘肃跨越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四、金融保障发展的能力应当着力提升,必须瞄准方向、跟进到位
加快我省金融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扭住富民兴陇的着力重点,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努力实现经济金融发展双赢。
第一,要准确把握金融服务的方向。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中心任务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今年我省经济工作的目标是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确保经济增长13%以上。金融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服务方向,充分体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切实保障关键领域发展需要,大力加强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努力破解金融发展难题。一要聚焦支持重点部位。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是我省发展的着力重点,是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和扩大开放的基本支撑。“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投资将突破一万亿元,需要金融机构贷款5000亿元以上。这将为金融投放提供广阔空间,希望金融机构和单位要在这方面体现应有的作为。二要聚焦支持富民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提高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金融系统要围绕这些重点,进一步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要认真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融资方式,千方百计缓解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融资难问题【去年底我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780亿元,占贷款总规模的31%,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956.6亿元,只占全国的0.91%,扶持的空间还很大】。三要聚焦支持“三农”发展。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发展农村“新三类”机构的有关政策,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
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公共服务取得新突破。
第二,要切实突出金融发展的重点。要突出做大金融总量,力争“十二五”期间银行业贷款年均增长20%以上,年均新增贷款15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贷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存贷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要突出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组织协调发展。要切实发挥好银行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继续深入推进“招行引资”工作,引进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甘肃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步伐。要把非银行金融组织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吸引有影响力的证券、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业务;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上市培育机制,筛选、储备和培育优质上市企业资源,加快我省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骨干企业公开上市进程,进一步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能力;进一步优化保险市场结构,切实增强保险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要善于开创和利用新型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担保机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长期、稳定、深入的业务合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发挥好各类城投、交通旅游和能源等现有骨干融资平台的作用,运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破解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要突出优化金融结构,推动国有、股份制、外资、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特别是民间金融,作为发展金融业、活跃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在加强规范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对各类民间借贷活动,要加强调研指导,摸清规律,分析利弊,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精神,科学引导,逐步规范。
第三,要着力破解金融发展的难题。我省目前金融发展的主要难题,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结构失衡的问题,既有集中度不高的问题,也有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和企业发展缺少资金与金融企业缺少好的投资项目的问题并存,社会资金需求旺盛与民间投资缺少渠道的情况并存,城市金融机构迅速增长与农村金融机构萎缩停滞的现象并存。破解上述矛盾和难题,最紧迫的是必须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把项目谋划、编制、包装、论证、报批、实施等各个环节做细做实,更好地吸引金融资金;最需要的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大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高金融与地方发展的契合度;最根本的是必须深化金融改革,在抓好金融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主体金融机构不断壮大的同时,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多元竞争、优势互补的金融发展格局。在这方面,金融机构和各地都要勇于探索,允许失误,只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金融创新发展的路子。
五、金融与地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必须努力营造、精心维护
金融发展关系到企业发展、地方繁荣,金融发展也有赖于企业发展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必须正确处理好银企关系、银地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强化领导服务金融工作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定期研究金融工作,帮助解决金融系统和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熟悉金融工作,吃透金融政策,成为金融的行家里手。要倾听金融界的心声,顺应金融创新需求,及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要遏制恶性竞争、建立金融业良性竞争机制,公平、合理、有效配置政府掌控的各类资金、资源和项目,在财政资金、公共资金存放和大项目、优质项目融资等方面兼顾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优先考虑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大的金融企业。要切实减轻金融企业负担,整顿、规范和清理各种名目的收费和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的信用体系,把建设“诚信甘肃”、“诚信企业”作为实现金融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联合执法,惩戒失信行为,打击恶意逃贷,打击非法集资,打击制售假币,打击金融诈骗,切实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金融秩序,为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一方净土。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与金融机构衔接,建立地方、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干部交流制度,全方位推动了解和合作。
第二,企事业单位要不断提高科学利用金融工具的水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省属企业的同志要多研究金融政策,多了解金融机构的制度规定和运作方式,学会恰当使用各类融资工具特别是各类现代金融工具,提高利用各类金融资源的能力。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长期互信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要把信誉看作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源和生命线,健全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练好内功,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诚信企业,增强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第三,各类金融机构要善于找准服务地方与自身发展的节点。要加强金融机构自身建设,强化内部控制,有效防范信贷和其它风险。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内部管理,创新服务产品,规范、统一金融服务标准和收费,提供优质、低廉的金融服务。要严格规范各类理财业务,增强风险意识,保护好客户权益。各大金融机构为甘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身业务的扩展也深深得益于甘肃的发展,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与甘肃唇齿相依,要心系甘肃,优先支持地方发展。特别是要在甘肃当前发展的重点领域、制约发展的关键领域、未来发展的潜力领域、事关百姓的民生领域做文章、找商机、求发展。我相信,只要金融机构与地方和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实现促进地方发展和提高金融效益的互利双赢。
同志们,当前我省金融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