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现代农业为抓手增加农民收入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
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共冀屯乡委员会
冀屯乡人民政府
(2011年1月21日)
冀屯乡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乡,素有“辉县粮仓”之美誉。全乡现有人口5.1万,辖33个行政村,8.5万亩耕地。近年来,冀屯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稳粮、优牧、兴菌”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发展食用菌、生猪、蛋鸡等特色产业,健全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出了一条依靠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
2010年,全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完成2.46亿,首次进入全省百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27元,经济发展速度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总产值实现13.4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4亿元,蔬菜产值6.3亿元;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达到6.6万吨,亩均542公斤;食用菌大棚10000座;生猪出栏20万头;蛋鸡存栏170万只,年产2000万公斤鲜蛋。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河南省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1-
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省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
——确保粮食稳定增长是前提
冀屯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耕地面积大,土质肥沃,农业基础好的优势,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井、渠、林、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粮食品种,改善粮食品质,提高粮食单产,确保了粮食稳定增长。全面实施了“粮食优质工程”,采取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科学管理、高产开发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抓好粮食高产开发。完成了小麦亩产500公斤以上集中连片的高产田7.5万亩。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通过“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五统一,建成赵流河、宪录村邮政万亩高产示范方,打造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实现产业化经营是关键
为有效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的难题,依据全乡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规模特色农业。
一是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目前,全乡食用菌大棚10000多座,年产鲜菇10000多万公斤,产值超亿元,人均增收1560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平菇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加工、贮运、销售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全乡从事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大棚建筑维修、装袋等相关人员年最
高达到15000余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催生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目前全乡专业经纪人超过1000人,组建各类经纪人协会7家,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5家。基本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架起了农民与市场的金桥,有效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是大力发展以肉猪、蛋鸡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充分利用农业大乡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加快了蛋鸡、生猪的科学化发展。建立养殖小区7个,养殖专业村6个,规模养殖场(猪、鸡、牛)16个。是全省重点肉猪、蛋鸡生产基地,是上海、武汉、天津等地生猪主要供应基地。生宾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鸡牌”绿壳蛋,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无公害认证;阳光奶牛小区成为伊利集团奶源供应基地,实现肉、蛋、奶的均衡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以新乡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的农业工业化之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的发展,在食用菌发展上,我们紧盯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积极引进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目前,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正式落户冀屯,工商注册等各项手续全部结束,3月份开工兴建。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创建现代化高效种植园区。正在实施的投资1000万元的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园区,占地100亩,规划建设标准化菇房100栋,总栽培面积6万平方米。采用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隧道灭菌技术,在全省率先实现培、养、料制作全程机械化,全面提升食用菌生产发展水平。辉县市荣泰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产品出口到中东和欧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总投资
4.5亿元、种猪存栏达20万头的万鑫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投资4500万元,建成花园式双列猪舍50栋,与北京养猪育种中心联手合作,为全乡的畜牧业做强做大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是根本
要发展特色规模农业,完善农业各类服务体系是关键。近年来,冀屯乡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产前服务问题,重点帮助农民解决 “融资难”。一方面,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乡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投入不少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40%。另一方面,是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性投入,我们积极利用辉县市政府贴息扶持特色农业的政策,加大了特色农业贷款资金的扶持力度。全乡共使用财政贴息资金200多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800多万元,为每座新建食用菌大棚发放贷款3000元。今年,市政府更是拿出1000万元资金无偿支持农户进入示范园区发展食用菌种植,及时解决了农户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是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产中服务问题,重点帮助农民解决好技术服务。多年来,冀屯乡建立了政府主导,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补充的科技培训体系。乡政府每年都要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和各地区种植大户、技术能手到乡做客讲课。以每人年薪50000元聘请2名省、市有关专家,作为乡高效农业发展顾问。以年薪30000元聘请5名技术员,专门指导全乡食用菌生产技术。还积极争取“新型农民培训”12个村,创办农民阅览室和科技书屋16个,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每年举办培训班20多期,听课人数达5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0000余份。
三是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产后服务问题,重点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经纪人、专业协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组织作用。一方面,通过组建销售网络,加快农产品流通步伐,使农产品迅速销往全国各地。另一面,创办了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供、销、加一体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
针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冀屯乡加大了对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了全乡农业和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全乡实施“一兴二通” 工程,一是兴水利。积极争取国家支农项目,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相继实施了3个土地整理项目,开发面积达3万余亩。积极推行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鼓励农民个人或企业自投自建水
利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旱涝保收。二是通道路。紧紧抓住“村村通”建设的政策机遇,累计投资5980余万元,硬化村道191余公里,在全乡形成一个物畅其流、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加快了农产品流通,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通沼气。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沼气池7000多座,全乡沼气入户率达70%。特别是养殖户(场)推广沼气建设,实现了粪便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环保绿色养殖,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家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来,冀屯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冀屯乡将继续以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农业产业化为载体,强化农民持续增收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强做大“冀屯农业”这一品牌。
第二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7日 13:47 来源:《求是》 期号:2006.4 作者:陈文光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举措,搞好政策、投入、产业、体制和工作五个统筹,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促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四川是西部农业大省,近年农民收入尽管有较大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省一直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着力培育骨干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我们对龙头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2005年确定了2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给予优先扶持,打造龙头企业“航空母舰”。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26万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5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0家。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省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36万个。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我们注重引导龙头企业实行订单收购、寄养联养托养、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省龙头企业及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带动940万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9.5%,受益农户收入增加额一般高于其他农户50%以上。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继2003年开通全省“绿色通道”后,2004年我省与重庆市开通省际间“绿色通道”,2005年12月又与贵州、广西签订协议,实现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对接。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我们不断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成功举办首届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连续两年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共有1050万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已有260万人获得技能证书。我们还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加强省内外劳务合作,初步建成了农民工通过网络异地求职的“远程信息系统”,着力打造“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劳务品牌。2005年全年可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700万人左右,劳务收入超过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
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针对丘陵地区的特点,我们确定“突破加工业、推进产业化、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重点倾斜,扶持丘陵地区发展。2005年,丘陵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们围绕畜禽、粮油、果蔬、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和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05年,全省仅猪肉加工制品出口就达14万吨,创汇2.3亿美元。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在全省突出抓好100个重点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配套,鼓励和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同时,开展新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2005年完成新村规划600多个,建成农民新居4500万平方米,30万农户受益。
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2005年全省财政对“三农”投入新增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增加7.68亿元,增长19.8%。全省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共19.12亿元,农民人均受益28.6元。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5年全省财政新增1.68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中,产粮大县中型水库渠系配套投入3000万元;实施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投入3000万元,有170个旱山村的3.4万农户直接受益;红层找水工程投入2000万元,有145万人饮水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乡村道路建设投入13.5亿元,比上年增加7%,新建公路6726公里,通村率达到88%。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投入1.16亿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户办工程”经验,全省68万户的工程已见成效。狠抓沼气建设,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3万口,累计发展沼气池300万口,有1200万农民受益。
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2005年全省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比上年增长56%,其中新增农村卫生事业专项资金3.05亿元,相当于近20年投入的总和。全省加大“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力度,免去132万名贫困学生书本费、杂费4亿多元,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1亿元,222.4万贫困学生受益。此外,投资7.5亿元进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2005年全省农行系统已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2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信用社投入“三农”信贷资金7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仅旱山村治理一项就引导群众投入3.6亿元。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2005年全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工业技改资金4000多万元,提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总体水平和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就业、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体系,构建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成都、德阳等地加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改变。
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们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信用社增资扩股进展顺利,不良贷款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74个县级联社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的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5年6月挂牌成立,目前运行良好。我们还积极探索农村投融资新机制。资阳市与省保监局合作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路子,自贡市创新抵押贷款机制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在平原、丘陵、盆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有代表性的两市五县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出台了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并借鉴山东、湖北、江西等省的经验,对改革试点方案进一步完善,重点在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精简乡镇行政机构编制和人员、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向企业或服务组织转变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强化乡镇的公益服务职能。
四、以让农民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我们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
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2005年7月以来,全省筹集资金24.7亿元,以解决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安置问题,修建安置房333.72万平方米,3万拆迁户得到安置。目前,全省失地无业农民有24万人纳入低保,6万人纳入失业保险,4.9万人参加免费再就业培训。
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我们重点开展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化扶贫和移民扶贫四大扶贫工程,启动1165个扶贫新村工程,实施有200家龙头企业参与的产业扶贫,开展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6万人次的劳务扶贫,解决了1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50万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省已建立低保的县(市、区)有137个,已保农户32万户、66万人,保障资金达8435.4万元。
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我们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监控制度、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公开曝光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的查处力度。2005年共清偿政府拖欠工程款37.3亿元,为全省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4亿多元;督促2011个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补缴社会保险费8098万元。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现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三篇:增加农民收入 文档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
内容摘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途径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阻碍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步伐。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因乱摊派
增加农民负担,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当前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农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二、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
1、拓展农村就业领域
一是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门路。
2、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政府一要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二要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后,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不适应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三要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四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
1、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村扩散。
3、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其次,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第三,强化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在农村举办各种各样农民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坚定不移的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的增收不会因其他隐性负担的增加,从而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健全民
主、科教文化进步、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真正增收,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抓农业,要有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维,最终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增收。
第四篇:以思想建设为抓手
以思想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首要条件,加强和改进德建设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良好的师德师风决定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内涵,是一所学校最具魅力的标志,是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的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我校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谁来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扎实深入并富有创新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开展轰轰烈烈,效果显著,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学校的领导能把师德建设年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成立师德建设提高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师德建设提高活动方案,部署师德建设提高活动,每项活动学校领导都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师德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狠抓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并将相关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增强了教师们的法纪意识,规范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3、组织教师分批观看了《师德启示录》录像,学习了先进同志的先进事迹,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了讨论,让每位老师谈感想,谈体会,他们都决心以先进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人民满意的教师。
4、学校利用一切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教育法规,提高认识、规范行为,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讲课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形式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此外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并写出师德反思、心得体会。同时,学校认真向教师传达了地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组织教师逐条学习,并将主要内容制成宣传牌,每位教师抄录在政治学习笔记本上,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并落实在行动上。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地区教师师德禁令及其师德规范,并均公示上墙,使教师人人熟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有举必查,查实必处。通过学习,增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使教师端正了教育思想,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培养、教育每一名学生。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要把师德真正落在实处,必须通过必要活动为载体:
1.召开了师德提高年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学校领导作了师德建设年工作的动员部署,使每位教师提高了对师德师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师德修养计划。举行了教师公开承诺签字仪式,全体教师把庄严的承诺留给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他们都能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在教师中进行了“五师”教育:
(1)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2)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3)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4)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5)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五师”教育工程的实施,强化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掀起了人人争当师德先进,个个勇创教育佳绩的热潮。学校师德典型事迹层出不穷,一批师德标兵,他们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悉心育人,为我校广大教职工树立了榜样,他们用爱塑造爱,用心雕塑心。“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而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累累的教育硕果,学校的办学育人工作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创新开展“师生相互承诺,共创和谐教育”活动,在开学典礼上师生相互承诺,师德标兵老师代表全体老师向全体学生做出郑重承诺:“
一、关爱每一位同学,不歧视,不体罚,不侮辱;
二、认真上好每节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上课时不使用手机;
三、按
要求及时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不马虎,不敷衍;
四、保持良好形象,仪表整洁,课堂上不抽烟、不讲脏话,不酒后上课。模范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全校学生向各位老师庄严承诺:“
一、尊敬老师,虚心接受老师们的教育,不顶撞,不抵触;
二、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不迟到,不早退;
三、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交送,不拖拉;
四、树立良好形象,仪表朴素整洁,不打闹,不骂人,不吃零食,不穿奇装异服,不染发,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各班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代表还在承诺书上签名,并将承诺书贴在教室内,接受对方的监督。通过这一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了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高兴,为创建和谐教育奠定了基础。
4、在教师中禁止使用教师禁语,提倡教师使用教育艺术语言。向学生展笑脸,学会用激励方法教育学生,通过此项活动使每位教师知道了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每位教师在此项活动中都有所感悟。
5、学校在学生中进行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共征集到“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200多篇,从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感人的话语、感人的事迹。
6、开展了爱生家访活动。学校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爱生活动,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做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把班集体和学校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7、帮扶活动,真情投入。为了真正把“手拉手、心连心”帮扶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德育资源,把以往简单的经济资助变为全方位的爱生助学活动,启动了以“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为宗旨的爱生助学的“三定帮学”活动(帮做人、帮学习、帮生活),使资助活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了活动质量。首先学校要求每班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帮扶对象;其次学校对30多名学生给予了不同层次的资助、帮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帮扶对象,每名教师都和联系的学生结对子,深入班级学生中间关心、爱护学生,做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师爱,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学会做人。通过活动,实现了后进生无掉队,特困生无失学,优秀生更优秀的目标,全体教师坚持爱心第一、教育第一、资助第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学校的温暖、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温暖。
8、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师德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塑造教师师德群体的良好形象,坚决杜绝师德不良现象的发生,学校通过向社会各界进行教师师德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评教等活动,对教师的师德进行监督,从而使师德建设工作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四、加大民主管理力度,树教育行业新风我校历来重视对学校的民主管理,深入贯彻执行《工会法》、《教育法》,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思想,不断拓宽民主政治渠道,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完善学校民主监督机制,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年来,一直把“坚持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推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做为民主管理的重中之重。
1、找准公开重点,突出关键环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校务公开成为学校教师知情、参事、议政的主要窗口。在校务公开的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好“三抓”:一抓要害部门,把有权的部门作为校务公
开的重要部位着重抓好;二抓关健环节,把收费等环节作为重点,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三抓突出问题,把广大教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重点。如教师职称评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等的评选,学校重大工程建设,校产采购,财务预决算,财务收入和支出等焦点问题均及时公开,学校的规划、各种办学制度、措施使教职工人人皆知。校务公开的主要目有重要事项、财务管理、师生利益、廉政工作以及落实与反馈等,使广大教师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激发主人翁意识和精神。
2、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参政议政的舞台。
为了使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我们坚持每年至少二次、重大事情随时开的教代会制度,并逐步使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坚持党对教代会的领导,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宣传引导、完善教代会制度建设,使教代会逐步走向规范化,认真做好教代会提案征集、落实工作,保证教代会会议质量。在教代会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本着:取得一个共识——党政工共唱一台戏;坚持一个中心——审议学校重大决策;抓住一个根本——维护教代会权威。通过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学校教代会的质量和作用能取得质的突破,使得教职工都能想主人翁的事,说主人翁的话,尽主人翁的责。
3、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扎实开展,树立了教育行业新风,使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一片新的景象。我校根据自治区及地区有关部门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意见的规定,制定《民主评议实施细则》,把民主评议工作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认真部署,广泛发动。为促进民主评议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形成良好的管理机。
第五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内容十分丰富,涵义
十分深刻,阐明了我们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这五句话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说明了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只有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搞上去,把农民收入搞上去,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县是一个省级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把生产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尤为必要。
■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特色基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山区重点发展楠竹、畜牧、中药材,库区重点发展水果、水产,丘陵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城郊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的区域布局,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好的调大,大的调优、优的调多,使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能经受市场风浪的冲击,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建设畜牧养殖基地。抓好大路的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九宫山镇万头肥猪生产基地,杨芳林、燕厦、大路、黄沙铺的千头山羊养殖基地。大力扶持养猪大户、养羊大户的发展,每个乡镇培育养猪百头的大户15户以上,养羊百只的大户10户以上。二是建设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富水水库的渔政管理和鱼种投放,使水库的渔业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丰富;同时,抓好河豚养殖,培植水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建设楠竹基地。采取新造、改造、扩鞭三结合的办法,抓好楠竹基地的建设,通过8—10年的努力,使全县楠竹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四是建设水果基地。重点抓好库区的桔橙、106国道沿线的砂梨和紫李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抓好地方优质小水果的开发,使我县柿子、杨梅、枇杷等地方特色品种上规模、上档次。五是建设茶叶、油茶、中药材基地。茶叶重抓制作工艺的提高和无性系茶园的发展;油茶重抓低产改造;中药材重抓基地建设。六是建设蔬菜基地。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户与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我们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一是做大做强现有的龙头企业。要从信贷、税收等方面扶持徐氏饲料有限公司,通山酿造工业有限公司、九宫山生态粮油有限公司、黄沙苦荞酒厂、红香米业有限公司、杨芳酱品厂、大路土巴爷酒厂、恒通竹业有限公司、正祥竹业有限公司、九宫茶业有限公司、九宫园红薯食品膨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帮助其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二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10万亩玉米基地、10万亩红薯基地、2万亩苦荞基地、3万亩黑豆基地,解决龙头企业的“温饱问题”。三是完善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发展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观光农业为满足人们观赏田园风光、体味农民生活、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需求应运而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观光农业已成为朝阳产业。我国的广东省、渐江省观光农业发展较早,广东省仅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收入10亿多元。我县有丰富的楠竹资源、水果资源、水面资源、民俗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潜力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要把观光农业作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要抓好“一线两圈”范围内的绿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农业庄园的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村湾,园林城镇,保护好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渡假村、农业观光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部分占41.95,在咸宁6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一位。因此,抓好劳务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以“阳光工程”为主体,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要积极争取省直
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早日在我县建成全省第一所农民成人职业学校,大规模地培训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做好服务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法律帮助;同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
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通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是实现产品向商品转变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我县在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继续把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要按照“组有大户、村有队伍、县有集团、行业有协会”的要求,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推动农副产品流通。要加强“兴农网”的建设和管理,引导农民上网推介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网上营销,扩大流通范围,提高流通效率。要着力优化农副产品流通环境,搞好绿色通道建设,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确保客商进得来、产品出得去。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技术。二是加强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确保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认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到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户户有科技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