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农业信息
浙江农业信息
第16期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三日
[按]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后,各地积极传达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工作思路和重点。近期,将陆续刊发一些地方贯彻落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抓好今年农业工作的部署,供学习借鉴。
温州市
抓好“十大重点工作”。一是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保持在250万亩,确保88万吨产量;二是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加快建立18个区域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三是进一步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重大动物疫情免疫密度达到100%;四是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六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七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八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体制;九是进一步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保持市场副食品供求基本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十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温州市农业局)1
绍兴市
突出“十个重抓”:一是重抓粮食生产。确保完成212万亩以上播种面
积、85万吨以上总产量,常年性农田抛荒率控制在1.5%以内。二是重抓结
构优化。全市新发展特色基地10万亩,万字号基地新增2个,新建休闲观光
农业基地10个。三是重抓龙头培育。力争全市新增年销售5亿元以上企业2
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四是重抓空间拓展。力争新增外建基地20万亩,引
进外资实到2000万美元以上,农产品自营出口增长15%以上。五是重抓质量
安全。构建管理网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重抓改革创新,以机制
体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七是重抓公共植保、公共信息服务、公共防
疫和公共诚信。四大体系,夯实农业工作基础。八是重抓科技兴农,推进
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九是重抓为农服务,提升服务
水平。十是重抓队伍素质,强化保障能力。开展“十百示范行动”:百村
粮食优质高产示范、百村信息服务示范、百村农机安全示范、百场信得过
水产养殖、百场放心肉示范、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百村无公害蔬菜
基地示范、百家无公害茶厂示范、百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和百村农药减量控
害增效示范工程行动。(绍兴市农业局)
金华市
主要目标: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6%,达到114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
收入增长8%,争取突破6500元。抓好七个重点工作:一是重点发展生猪、奶牛、家禽、果蔬、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水产养殖等八大
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二是启动建设葡萄、有机茶、中药材、食用菌、蜂、火腿加工、设施农业等7个研发中心;三是培训农民专业技能2万人,农
业实用技术15万人次;四是在园区、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制
度;五是完成100个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50个以上村的沼气工程建
设;六是发展粮油、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畜禽养殖、产后加工、资源利
用和环境保护等六类机械装备,落实农机安全生产;七是抓好动植物防疫
和农业执法工作,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的安全管理。办好十件实事:
一是推广百项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二是总结百村百业生产发展典型经验;三是办好金华〃华东农交会;四是扩大优质粮油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
高粮油比较效益;五是做强农企、专业组织和种养大户;六是加强农产品
生产环节管理;七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八是实施农业信
息综合服务工程;九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十是全面启动市区农艺观光
园建设项目。(金华市农业局)
衢州市
明确三大目标。经济目标: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7%,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农产品出口额增长20%,粮食总产量75万吨。生态目标:新建沼气池容积6万立方米,治理畜禽规模场568个,建设建设
柑桔品质提升工程示范点20个,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场(区)10个。服务目
标:启用农民信箱10万个,培育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培训经营管
理创业型农业人才5000人,财务审计800个村。完成十五件实事。一是浙江
(上海)休闲农业展销活动;二是柑桔品质提升工程现场会;三是农民增
收服务交流大会;四是农村沼气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仪式;五是动物防疫与
畜产品安全工作会议;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活动;七是休闲农业四
季游启动仪式;八是全市农民信箱应用成果交流会;九是农业服务体系建
设工作现场会;十是农业“走出去”战略研讨会;十一是345特色农产品加
工小区启动仪式;十二是土地仲裁机构成立仪式;十三是第五届生态衢州
(上海)推介会;十四是组织参加2007年浙江农业博览会。十五是人大、政协视察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
台州市
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完善产业体系。继续实施农业“走出
去”战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健全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继续实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造、“强社富
农工程”、农产品加工业“再创百亿”工程,围绕本地优势主导产业,重点
扶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完善现代农业保障体系。开展绿色农产品
产销直挂、亮牌销售试点;建立新型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村社区股份
合作制改革;建立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
四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完成养殖场治理任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中心建设;完善农资配送网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农业生产责
任事故评估和纠纷仲裁机构,处理农业生产事故;开展“千村审计”、“一
十百千”农机安全工程和 “百万农民学法维权工程”。五建立现代农业科
技支撑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建
立乡镇责任农技员制度;推广应用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实施农业机械化促
进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工程。
(六)建立区域现代农业工程示范体系。统一规
划、区域开发,逐步培育一乡一品的主导产业,形成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以台州西部绿色农业开发区为样板,向全市辐射,启动实施区域性现代农
业工程建设,形成整体发展优势。(台州市农业局)
舟山市
明确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建设蔬菜瓜果、旱粮作物和特色林果三大产业体系,加快普陀水仙等传统特色产业改造升
级;重新规划建设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开展全市农林业植检植保工作和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扩大渔民的“农
民信箱”应用面。三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完成21个省定规模化畜
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完成10个村的生活污
水治理任务;启动重大农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四是发展农业产
业化经营。计划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组建市级合作社;实施强龙兴
农示范工程;培育农产品流通、农村经济人队伍;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
家乐等新兴产业形态。五是突出加强农林业公共安全管理。健全动物防疫
体系和质量追溯制度;推进畜产品诚信经营体系和规模畜禽养殖户主承诺
制度建设;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确保农业用
种安全。六是突出加大依法护农维权力度。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力
争90%以上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纳入信用管理范围。(舟山市农林局)
发送:农业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领导,厅各单位5
第二篇:浙江农业信息
浙江农业信息
政务通报
第89期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编者按]近日,全省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议在绍兴县召开,现将赵兴泉副厅
长的讲话刊发,供各地学习贯彻。
赵兴泉副厅长在全省农村 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农村财务问题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三农”工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06‟11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110号)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交流经验、统一认识,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刚才,绍兴县作了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 网络现场演示,绍兴县、椒江区、龙泉市、萧山区作了典型发言,讲得都很好,由于时间关系部分地方只能作书面交流,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二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近年来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及基本经验
2002年,为确立农业部门从事农村审计的法律主体地位,依法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省政府颁布了《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第147号令);同年,为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深化农村财务公开,省委、省政府在上虞市召开全省农村政务财务公开工作现场会,并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浙委办„2002‟51号),明确了推行代理制和电算化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步骤;去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业厅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意见》,对集体经济三年一轮审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新近省委、省政府两办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为下一步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重点。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村审计和财务在管理体制、监督手段、制度建设及设施装备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再上新台阶。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430个乡镇(街道)、33156个村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制,分别占全省总乡镇(街道)、村数的98.3%和98.9%。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村的比例从2002年的63.9%到2003年的88.0%,再到去年的98.9%,实现了大幅跃升,基本上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的目标。
(二)农村审计监督经常化开创新局面。以2002年《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颁布实施为标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三年一轮审制度初步确立,“万村审计”活动扎实推进。《办法》实施五年来(2002~2006年),全省共审计了59783村次,累计审计集体资产1894亿元,审出违纪违规金额3.7亿元,退赔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1亿元,通过审计共有1156名村干部受到处分,其中移交司法机关272人。
(三)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化迈出新步伐。自2000年以来,全省统一组织开发村级财务会计电算化单机版软件,努力引导并推进现代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装备农村财务工作,截至2006年底,90.4%的乡镇实现了村级会计电算化,比2003年底的73.1%提高了17.3个百分点,绍兴、乐清、慈溪、余杭等32个县(市、区)初步建成了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比2003年底的8个县(市、区)翻了两番,以电算化和监管网络建设为载体的农经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村级财务运行制度化取得新进展。为适应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发展形势需要,我厅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资格证管理办法》、《浙江省村级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并联合监察、财政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管理的意见》、《浙江省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农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局面初步形成。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深入实施,98.5%的村建立民主理财小组,99.3%的村实现了财务公开。其中31.3%的村按月公开,68.0%的村按季公开,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10.2和8个百分点;68.4%的村实现了电算化软件生成财务公开表,比2003年提高了26.7个百分点。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常化、制度化的快速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力地维护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几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是确保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不二法门。为克服农村会计业务素质低、监管乏力,农村财务清了乱、乱了清、“前清后乱”难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先后探索了村会计集中办公制、村账乡代管、农村财务双代管等管理模式。为适应村民自治的需要,1998年以来又对各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依法规范,并于2002年统一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同期,为融入现代会计电算化潮流,我们开发会计电算化软件,推进了村级财务 3 电算化核算。以后,又引入现代财务网络软件,创造性地指导和推进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建设。全省上下不断的改革创新,有效确保了我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走在前列,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和电算化管理,受到农业部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二)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农民满意、农村发展。农民满意、农村发展是做好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农村财务问题历来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一直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农民满意、农村发展为目标,把农民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唯一标准,把促进农村发展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任务。每一项财务制度的出台,每一回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每一个财务管理手段的改进,都源自于农民群众的需求。我们创新体制、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建立健全了“群众民主监督、乡镇会计监督、县级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深入推进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从而,使农村财务来信来访件次大幅下降,在上届村级组织选举中没有发生一起因财务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三)必须突出队伍和手段两项建设。有人办事、有手段办事,是做好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基础。古有谚语“谋事在人”、“事在人为”,没人谋事、人不为事,加强和改进工作就无从谈起,各项政策、文件只能是停留在纸上。我们大力推进农村审计、乡镇会计代理机构队伍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省有80%的县(市、区)建立了农村审计机构,98.3%的乡镇建立了会计代理站(中心),乡镇代理会计达到了3427名,其中招聘录用专职代理会计1908名。乡镇代理会计队伍的培育与发展,为农村财务管理增添了一支生力军,成为实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的中坚力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不断提升工作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武装财务管理,为会计代理机构配好、配足必要电脑、4 打印机和档案柜等硬件设备,不断推进财务管理设施现代化,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四)必须强化规范和公开两个环节。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公开,让农村财务依法在阳光下运行是加强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是抓规范。我们不断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会计电算化规则、集体资金管理政策、规范化建设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初步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运行机制。管理不规范,有章不循,是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碰到的最大问题。实践证明,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落实,扎实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财务管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是取信于民的必然要求。二是抓公开。我在绍兴县调研时发现,农民对财务管理满意基于三个原因:一是理财小组是村民代表选出来的——农民相信,村级财务是乡镇代理的——农民放心,村级一年二次的财务预决算会议和每月定期的财务公开——听清看清。财务不公开、群众不明白,不仅会在干群、党群之间形成鸿沟进而引起矛盾,而且也是腐败行为得以滋生的温床。深入推行财务公开,从源头上堵塞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机会,是约束干部、保护干部、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是给农民放心、还干部清白的重要途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质量还不高。尽管面上看,财务基本上实现了公开和民主理财,但部分村财务公开内容不具体、不明细,理财小组设立不规范、审核把关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经济合同和项目管理还不规范。一些村经济承包租赁与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还未完全实施,相关合同不尽规范,且不向乡镇会计代理中心和农经站备案,财务信访隐患较大。三是资金与票据管理不严格。一些地方银行存款多头开户、随意出借资金,非生产性开支控制不够严格,以招待、学习考察名义开支较大,办公用品、工程项目建设等支出白条抵库或用其他票据冲抵问题突出。四是财务管理责任追究手段还欠缺。对尚未触犯法律却违反财 5 务管理制度的行为缺少制约手段,村财会人员不办理交接手续、强占会计档案,尤其是村里对于退回的不合理、不合规凭证积压或拒不报账现象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正常会计核算。五是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面临新挑战。据我们去年调查,20%的县(市、区)尚未设立农村审计机构,40%的县未落实审计经费,农村专职审计人员不到15%;近一半乡镇会计代理中心未落实工作经费,50%以上代理会计由乡镇其他工作人员兼任;不少乡镇农经机构在综合改革中被撤销,农经员兼职、驻村联村现象普遍,监管力量趋于弱化;此外,村级报账员变动频繁,部分报账不及时或拒不报账,其素质有待提高。
二、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
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与农民利益、农村发展紧密相关,加强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部门地位、树立农业部门权威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认识加强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措施,狠抓七个方面的落实。
(一)抓完善,着力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完善。一是全面排查未推行代理制的乡镇(街道)、村,采取措施,扫除尾巴,确保100%的乡镇、村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关排查情况于9月30日前报厅经管处。二是规范完善会计委托代理程序和协议,建立健全乡镇代理中心账务处理程序和工作规范,确保代理制合法合规推行。三是加强代理会计队伍建设,按专人专岗要求配足配强代理会计,严格实施代理会计持证上岗制度,努力落实落实代理会计工资报酬和养老保险等待遇;推进乡镇农经站与会计代理中心机构分设、农经员与代理会计分岗,理顺农6 经站与代理中心、农经员与代理会计的监督管理与被监督管理关系。这方面,龙泉、上虞、萧山等地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龙泉抓住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机遇,专门设立拥有43个编制的会计代理服务中心,实际竞聘选用40名全额拨款的事业人员作为专职代理会计(平均每个乡镇2名);萧山则通过笔试、面试、上机考试、体检等环节,统一招聘专职会计101名,并为之全面落实报酬,解决养老保险,排除后顾之忧。
(二)抓深化,提升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质量。民主理财突出抓好三个环节,一是100%村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人选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民主选举产生,其中,村三委成员及其直系亲属和村财会人员不得兼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二是建立定期理财办法和制度,村级各项收支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后方可入账,村级重大财务事项必须接受民主理财小组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是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与村集体发生可能影响其公正监督的经济关系时,必须实行回避。对村级财务公开,要真正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常公开”,让群众看得明白,消除群众疑虑,赢得群众认可。在公开率上,做到100%的村实现公开。在公开内容上,做到村级所有收支、资产负债、债权债务逐项逐笔明细公开,财务计划、承包合同、分配方案等逐项公开,并对老百姓点题要求公开的事项和内容进行逐题公开;在公开时间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推行财务按季或按月统一公开日制度,做到一般村按季公开,收支金额大、往来频繁的村实行按月公开,涉及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粮食直补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做到随时公开;在公开方式上,统一制定公开表式,设置便于群众观看、设施牢固的固定公开栏,以电算化自动生成财务公开表上墙公开,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和推行电子触摸屏、村务简报、农民信箱、明白纸等公开形式,不断创新和丰富公开形式与载体;在公开程序上,按民主理财小组事先审核、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乡镇农经站审核认可的步骤进行。宁波市在财务公开上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表式、统一公布举报电话、规范公开形式、7 规范公开程序的“三统一两规范”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三)抓监督,全面推进集体经济三年一轮审。坚定不移地推进“万村审计”活动,遵循“相隔二年必审、发生离任必审、群众信访必审”三必审原则,制定审计计划,整合审计力量,规范审计程序,抓实审计整改,提高审计效果。一是要落实审计经费。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意见》精神和省政府147号令规定,积极争取审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委托审计外,不能向被审计村收取审计费,行政监督、政府审计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没有收费的理由。二是要整合审计力量。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审计机构,配足配强农村审计人员,大力推进县级直审,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拥有农村审计资格证的乡镇农经员和代理会计的作用,由县牵头组成审计组,推广异地交叉审计。三是要规范审计程序。各地要严格按照省政府第147号令规定的程序开展审计工作,这是确保审计工作及结果合法、有效重要条件。四是要抓好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这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审而要究、审而要改、审而要用”原则,密切与组织、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金融、法院等部门的协作,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与配合,尤其要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合作,并与之建立审计整改督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在审计整改乃至整个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争取一同部署、联合检查、共同查处,确保有审有查、查纠同步,充分发挥审计的教育、警示、规范和惩处功能。余杭、椒江、义乌、绍兴等地在这方面已探索了很好的经验,各地要积极学习和借鉴。
(四)抓规范,扎实开展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一要全面推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做到事前有计划、事后有总结;二要坚持一村只设一个基本账户的原则,全面清理银行存款账户,取消多余银行账户头,全面取消存折户,改存折户为支票户管理;三要建立健全资金审批领用制,实行限额审批和集体审批;四要严格规范票据的领取、保管、使用、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记录使用情况;五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全面推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推进各业承包和项目建设的市8 场化运作;六要建立健全村内事务管理制度,制定村干部报酬、误工补贴、出差、用车等各项标准,做到村内财务事无巨细,均有章可循。从今年起至2010年,我厅已将“百个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点”列为“强龙兴龙”工程,有关实施意见已由省厅印发。今年省级预算还专门安排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项目经费,对示范点进行补助。这次是财政新开口子,是第一年实施,必须以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为原则。请各市组织示范点所在县于6月底前制定建设方案并报我厅,并于10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我厅将适时统一组织验收并认定第一批示范点。
(五)抓提高,大力推进计算机监管网络建设。总体目标是,100%乡镇实现电算化管理,全面建成县、乡两级监管网络,积极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没有条件延伸到村的,也要从制度层面确保方便村民监督。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十一五”末各县(市、区)全面建成农村计算机监管网络的要求,现在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尚未建设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调查研究,依托政务网等现有网络条件,编制建设方案,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早日启动项目建设,监管网络建设完全空白的市(湖州、衢州、舟山),更要努力争取有所突破。开展监管网络建设,省厅将争取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补助。已经初步建成的县(市、区)要加强监管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继续深化完善网络建设,拓展网络功能,引入土地承包、农经统计等内容,推进农经工作信息化。今天绍兴县的农村财务监管网络和农经信息化演示已经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六)抓摸底,锁定村级债务总额和类型。国务院和省政府都十分重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作为农业部门,要积极摸清债务底数。各地要采用审计与清理相结合的方式,集中精力,在10月底前完成对2006年12月31日以前所形成的村级各种债务的清查。对此,省厅还将专门发文部署。清理村级债务,重点是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债务标准。村级债务是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所承担能以货币计量的,需以资产或货币偿付的债务,主 9 要为各类欠款,具体包括各类借(贷)款及利息、欠发村干部补助、欠集体项目建设工程款及欠其他款项。债务必须严格区别于会计核算上的“负债”类科目,如专项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应付福利费等仅仅是会计核算上的“负债”,而不是真正的债务。二是研究清理方式。日常管理规范、账目清楚的村,可以以清理或账目核查为主;对经济薄弱、收支少、债权债务量小的村,可以采用直接查账的方式;对收支频繁、账务量大、问题复杂的村,则可采用专项审计的方式。三是注重清理程序。第一步是清查核实,以村为单位对债务的数量、时限、种类、结构、责任人等进行清理;第二步是公开确认,清查工作结束后,要向群众公开清查结果,经群众公开确认无误后上报乡镇政府和农经站;第三步是登记入账,实事求是地按其类别和用途,发生的时间、数量、经手人、证明人等情况建立台账。四是要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奖补政策。
(七)抓素质,进一步加强农经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能力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再上新台阶的根本性措施。不少农业部门领导和农经工作者,认为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都是硬任务、难度大、缺手段、容易得罪人,消极被动,能避则避,这是本领恐慌、能力恐慌的表现。为此,必须加强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规范监管的能力。推进依法行政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农村财务监管是农业部门履行行政指导、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学会依法监管。二是处置问题的能力。农村审计和财务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分析问题、处置问题的能力,深入研究对策,加强政策储备。三是服务大局的能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只有服从和服务于中心工作,才具有生命力、发展力,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来设计、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近期农村经营管理要做的其他几项工作。第一,10 农经队伍建设问题。各地要努力用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浙江省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实施意见》(浙委办„2007‟13号)文件,积极推进市、县(市、区)农经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浙政办发„2006‟130号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乡镇农村经营管理责任体系建设。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加快“千社五化”实施步伐,省级扶持资金将优先安排“千社五化”重点实施合作社;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联合会的沟通、服务、自律功能。第三,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土地家庭承包制,加快推进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第四,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三个综合治理试点县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化解村级债务奖补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管、维权四管齐下的农民负担防控体系,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管。
发送: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领导,厅各单位。
第三篇:浙江嘉善县六方面加强农业信息工作(模版)
浙江嘉善县六方面加强农业信息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业信息工作列入局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把信息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理清信息工作思路,突出信息工作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明确目标,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信息工作的开展,加强研究总结,并结合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制订农业信息工作计划。
三是服务为本,务求实效。及时了解广大种养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开展信息服务,不断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
四是强化基础,提高技能。农业生产各条线均配备了农业信息员,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农业信息员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五是完善机制,鼓励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信息网(三农网)建设,改版升级信息服务系统。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村经纪人等社会力量,面向农村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
六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加大了农业信息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对农业信息工作理解、重视和支持的良好发展氛围,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掀起农业信息工作的高潮。
第四篇:农业信息
伴随天气回暖,我省备春耕生产正全面展开。28日,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全省春耕生产各项准备基本就绪,种植意向已经落实,各类农资加快下摆,水稻扣棚基本结束,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当前备耕进度和质量标准均为近年来最快最好,只待气温适合,开犁落籽。
目前,全省农机具检修已全面结束,比上年提前10天以上;已落实春耕资金556亿元,占总需求的95%,其中农民自筹230多亿元;已下摆化肥456万吨、种子95万吨、农药农膜10.3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32万吨、7万吨和2.2万吨;全省89万栋水稻育苗大棚扣棚已基本结束,各地正抓紧调试智能催芽车间设备。
针对去秋以来降水少、土壤墒情差的严峻形势,各地积极开展抗旱水源建设,提前做好抗旱准备。去秋以来,各地已新打抗旱水源井1.48万眼,小型蓄水工程265处,维修机电井1.2万眼,维修抗旱设备9881台套,渠道清淤10116公里;新储耐旱早熟大豆种子300万公斤。
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处有关人士介绍,为提高春耕科技含量,我省分区域、分作物制定了15项抗旱保种技术栽培模式,已下发到基层和农民手中。去冬以来,全省累计培训农民417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5411期,广播电视讲座2524期,开展科技咨询96万人次。省农委还成立了13个农业专家指导组,深入到各市县包乡、包村、包地块,实行技术承包,为农民抗旱保种提供全程生产技术服务。当前我省水稻超早育苗工作已启动,庆安县的两段式超早育苗、虎林市的隔寒育壮苗已播种1.4万平方米;一些小麦主产区抓住当前回暖期开展小麦试播;小麦正式播种、水稻大棚育苗工作将于4月初陆续拉开序幕,玉米、大豆等大田播种预计在4月中下旬开始。
据农情统计,今年全省共落实农作物意向种植面积21800万亩,比上年增加70多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意向种植面积20650万亩,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继续增加,分别达到9000万亩和5300万亩。
第五篇:浙江考察台湾农业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考察报告
浙江省农家乐高级研修班组织学员赴台湾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训和考察。通过考察,总体感觉台湾休闲农业政府重视、设施完善、农民专业、地少精作、城乡融合,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台湾的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农业受到竞争和挤压,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和萎缩时期。针对困境,台湾加快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按照综合发展思路,提倡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范围,积极发展包括旅游休闲农业和农业运输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服务业。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短短20年时间,台湾农业逐步实现了“种、种观、种观假”的升级,也就是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加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在的种植加观光加度假的农业结构,使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台湾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观光旅游与乡村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内容,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景象,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几种类型。其中休闲农场是最为主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目前,台湾共有1100多家休闲农场,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2008年底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制定政策,强化管理。政府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观光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于90年代初由“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之后又进行了修改完善,明确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实施主体、面积、经营内容等。主要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二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又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设立国民休闲消费特约店,不仅鼓励和支持把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观光农业,还把公务员的年休假制度与到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结合起来,对促进国民的旅游消费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观光农业业者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观光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发扬等工作,从而促进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根据休闲观光农业业者的需求,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相关的从业者,以具体且有效益的辅导方式,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行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规划,检查评证。虽然台湾的休闲观光农业已达1100多家,但经过“农委会”筹建的只有200多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检查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地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观光农
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均由“农委会”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依法经营。这样做既保护了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观光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农委会”为鼓励休闲观光农业提升服务品质,提供人们正确选择优质的休闲观光农业,特委托协会按照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进行优良休闲观光农业的评选工作,并编印优良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宣传手册。评选的对象为经“农委会”核准设置登记或准予筹设且实际经营的休闲观光农业。评选内容包括: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设施及活动配置图、整体经营方向、服务及体验活动、餐饮服务、住宿服务。评选分 “良等”、“优等”、“最优等”。
(三)创新理念,社区经营。目前,台湾正在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发展理念,从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民宿休闲的发展已经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了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理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通过整合一定区域内的农场、民宿或其他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由线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或块状休闲农业区块,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经营管理模式来推动各项工作。这是台湾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也是走在世界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建设前列的重要原因。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政府重视是关键。从70年代初调整农业结构,到80年代初推广观光农业,再到80年代末推行休闲农业都是政府着力倡导下推进的,并出台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农业基础设施的道路、水、电,在农田或农园外围都是政府拨款建设;对农会组织、规划编制、农业研发、技术推广、农民培训、运销服务、质量控制和农业农村资讯收集提供等都有政府资金补助;推行国民旅游卡,强制公务员休假。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推动,加快了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台湾早在90年代经济就快速发展,“四小龙”的经济地位已经确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有形和无形的市场要求,这为台湾发展精致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三)经营者素质高是保证。政府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专门拨款培训农民,使得农民的素质普遍较高,农艺师、研究员比比皆是,这为掌握农艺知识和经营理念奠定了基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不论是经营者还是服务生基本上是大学毕业,硕士毕业也很普遍,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档次保证了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宁波市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