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2 18:2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一篇: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

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

摘要:国内的养老保险研究虽然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际研究现状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从环境比较和制度比较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养老保险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实例比较了中美两国在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管理等一些具体的情况。

关键词:养老保险;运作机制;比较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差异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无积累。

国外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长,如高福利国家瑞典等已经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累下来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而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初期,全国总工会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企业劳动保险工作,劳动保险基金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提取,并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在企业保险体制下,企业职工并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而是通过企业上缴财政利润和扩大再生产形成了国有资产,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积累。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供养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正式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各项配套制度的完善,90 年代逐步进入正规,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企业离退休人员急剧增长,养老金支出也同步增长。据统计,1978 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仅为 314 万人,与在职职工之比为 1:30.3,养老金费用总支出为 17.3 亿元。而到了 2001 年底,企业离退休人员己增加到 3381 万人,在 20 多年里,增长了 10 倍,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3.1,一些老工业基地如辽宁省己达到 l:2.5,实际发放基本养老金 2321 亿元,远远超过同期 GDP 增长率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而国外是在积累相当的养老保险基金,而且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没有我们快。

(3)法制体系不健全。

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的发展实践来看,尤其是总结美国、新加坡等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比较规范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养老保险必须建立在一整套严密的法律体系支撑下有效地发展下去。我国目前主要靠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颁布行政法规和一般性文件来推行,缺少新制度建立初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种立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养老制度建设的进程。

(4)我国特有的二元化社会造成养老保险覆盖面窄。

我们国家由于农村人口十分庞大,国家财力物力总量的问题造成自建国以来形成的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养老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社会)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全面设立。而目前国外普遍实现的“国民皆保险”,最明显的标志是农民和其他从业者享有实质平等的社会保险待遇。这样客观造成我国特有的结构性的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分析

(1)国内外养老保险模式的差异分析。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发展出来相对适应自身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例如,新加坡就在原有英国殖民当局创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中央公积金制度。1959 年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马来亚的新加坡自治州执政,特别是 1965年建立共和国以后,把它扩展为一个覆盖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正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期,相比之下,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还处于支配性地位;但长期来看,它的主导地位为新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在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2)国内外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的差异分析。

与美国、智力等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还存在体系僵化、基础建设不足、收益率偏低等不足。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政府管制和经营管理组织还不完善,企业和职工对基金的保管还缺乏足够的参与。同时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以及中国的特殊政治经济环境,养老保险基金还不可能被允许像智利那样由私人公司托管。所以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组合还相对比较单一,投资途径主要还是用于国债和银行存款。虽然政府债券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金融工具而言还是信用最好的,但从长期来说,它并不能逃避通货膨胀一类的货币风险。目前我国以个人账户上的个人缴费积累作为当前职工退休以后领取养老金的凭证,但实际上许多基金计划的个人账户却只是一个空账或部分空账。从居民受益方面来说,还存在受益来源积累不足和受益贬值的隐患。当前还没有一个制度化的防范机制来防范养老基金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比较国外现收现付或者部分积累模式下的基金管理制度,从投资运营效果以及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基金会模式由于建立了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治理结构,以市场化的方式选择外部管理人,因而能有效规避政府干预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经营成本,获得市场平均投资回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另外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需要由基金管理者根据政府的投资限制、宏观经济、金融工具的风险收益及不同市场的变动趋势等进行投资决策,国外政府一般不会对

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投资进行干预,否则将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各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金管理还没有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假如能够定期在新闻媒介上公布基金的使用情况、或者成立独立的监督审计部门定期检查,从机制上完善规范起来,那样所谓的挪用基金的问题才会降低到最低,基金管理的漏洞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第二篇: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即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这无疑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聚焦于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试图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出其优点,希望能为制度的设计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三大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更加凸显。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和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物质上的提供来说,在城市,许多人拥有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主要靠自己,但中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众多的老人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的大包大揽不仅会让其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临于破产的地步;还会加重我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使得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做法,也因国情有着特定的改革道路和政策选择。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了养老保障的水平。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来提供的,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其覆盖面广,满足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些基本的保障,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却又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利。商业保险为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提供了很重要的服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筹资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一般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企业年金需要精湛的精算技术,这需要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支持。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即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则主要是靠商业保险来支持的。它们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通过合同形式确立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它们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具有较高的保障水平和灵活的保障程度。

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它是减轻政府社会保障压力,稳定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充当着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也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险种设计不理想 ,保值、增值功能不强。现行的养老保险条款交费较高 ,机本上

没有保值、增值功能 ,对客户没有更多的吸引力 ,投保养老保险的客户较少。实际工作中客户只要把交费金额和能领取的大概金额一比较就认为不理想 ,转而考虑其他养老方式;比如“以房养老”:投资买一套住房 ,采取按揭方式付款 ,住房用来出租 ,所收房租还完贷款后就可以用来养老 ,房租在涨 ,住房在增值。还可在年老时自愿将其房产抵押给养老院 ,经公证后入住老年公寓 ,并终身免交一切费用 ,而房屋产权将在老人逝世后归养老院所有。

第二,政策不配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不配套 ,缺乏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 ,政府就必须有相应优惠政策作指导 ,从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到对经营商业养老保险机构的法律要求,确保养老基金运作安全,争取养老基金保值、增值。

第三,国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有待加强。之前 ,渣打银行发布了名为《中国中产阶级退休养老计划》的调查报告 ,报告揭示中国有七成左右人群不了解商业养老保险。中国中产阶级是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主力军 ,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是不行的。经营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我国养老体制等,让国民明确自己养老目标,真正做到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自主养老。越早投保,对己有利。

二、发达国家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欧洲是全世界国家养老、社会养老待遇最优的地区,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益增长的财政负担和养老金不足使得它们纷纷进行养老保险改革。在解决养老金不足问题时,特别是近年来推行旨在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基金的一些改革值得关注,它们避免单纯采取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冻结第一支柱养老金金额、提高社保基金费率等最直接的手段----这些措施虽然简单实用,但损害多数国民的切身利益。

根据 1975年颁布的社保法,英国建立起由基本养老制度和与收入相关联的附加养老金制度(SERPS)两部分构成的综合性养老金制度。与此同时,社保法又规定如果雇主机构提供职业养老金计划,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雇员可以 “协议退出”SERPS。通过“协议退出”机制的建立,职业养老金计划就成为需要政府审批、符合一定规范并能保证最低养老金水平的计划。它与 SERPS一起组成了英国社会养老制度的第二支柱。1986年社保法推出的个人养老金计划和让更多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协议退出”SERPS,标志着英国把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的主要责任从社会的公共部门转移给了私人企业雇主。而政府由养老金的主要提供者转换为养老金市场的规范和监管者。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相关社会问题,对以前的制度进行修补性的调整。如在 2002年开始实施国家第二养老保障计划作为SERPS的替代政策,该计划致力于为中低等收入者、带有终身疾病等人提供更加优厚的补充养老保险;2006年政府实施“养老金保障基金”来提高固定收益制下的企业养老金计划的保障能力,即当某个企业出现破产或养老金积累不足的情况时,仍然能够对部分养老金收益进行支付。

在德国,2002年开始,每个工人被允许将其每年毛收入的百分之一存起来以补充养老金,这笔钱可以免税。每隔两年这笔钱占毛收入的百分比增加一个百分点,到 2008年达到 4%。

日本地处亚洲,人口老化状况与我国多有相似之处。其于1984年就建立了生命保险费和年金保险费的扣除制度,非累积型的保险费支出最高可扣除 3000日元。日本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人寿保险费支出,国家税免税最高额为5万日元,地方税免税额最高为 3.5万日元。可享受减税额保单包括提供死亡收益,或生存收益,或两者兼有的保单。同时还有规定:一个家庭参加两全保险,领取死亡保险金,每人可以扣除500万日元不征税,领取满期保险金、解约退保金可扣除50万日元不纳税,领取全残保险金、住院给付金和手术诊治金可以不纳税。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以市场化机制为主提供保险的代表。它的养老保险早在 1974年就通过了《雇员退休年金保障法》,规定雇主要为其雇员建立私营退休金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形成了美国的“三支柱”模式。第一支柱的社会保险是联邦政府以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来为基础公共养老金进行筹资,为退休人员提供了约30%~40%的替代率;第二支柱的补充养老保险是市场化经营、由雇主资助的私营养老金计划,也为退休人员提供了30%~40%的替代率;第三支柱是个人购买的储蓄性养老保险及其他储蓄。在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中,政府给予的税惠政策是关键之举,它调动了雇主和雇员为退休金计划供款的积极性。尤其在企业投保方面,美国著名的“401K计划”规定: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退休金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不超过25%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而企业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不能超过员工存入的数额)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资金。与此同时,企业向员工提供多种不同的组合投资计划,员工可任选一种进行投资,其收益归401K账户,免税但投资风险自担。如今美国以“401K计划”为代表的雇主责任私人养老金计划经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步入正轨。虽然在近两年的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和员工蒙受投资损失,但整体说来,无论对于员工养老还是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工具创新均是功不可没的。

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理念是减少老年贫困,它希望所有的加拿大人都可以获得一个有保障的老年收入。在80多年的运行中,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加拿大经济的全面发展,养老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首先,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加拿大的人口出生率由50年代的4.0降至90年代的中后期的1.5,以后还会进一步降低。其次,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再次,养老保险的内含报酬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预计未来的报酬会继续降低。最后,提前退休的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养老金收益有所增长和社会保障税的缴纳,很多人选择提前退休享受生活。这些因素向加拿大/魁北克养老金计划提出了挑战。1996年联邦和省级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有两项颇为重要:首先,第 4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必须使未来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并且足够他们养老。这就需要更足够的基金,同时缴费率不能高于已经通过法律确定了的10.11%的比率。其次是第8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基金必须在保证计划参与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并且保持收益和投资风险间的良好平衡。这就要求必须创建新的统辖结构以保证基金管理的可靠性。1997年2月,马丁部长根据前一年在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磋商的白皮书中确立的原则,提出了新的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法律草案,草案决定到2003年将雇主和雇员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总的缴费率从5.16%升至9.19%。为了对基金进行投资,还组建了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委员会。这一新组织受董事会领导,由私人的职业投资机构管理。截止2001年3月31日,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已有72亿美元投资于加拿大及海外的资本市场,并预计到2011年该委员会将有1300亿美元的资金可用于各种投资。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很多联邦政策都是鼓励人们更多地依赖个人储蓄和私人养老金计划。80、90年代,保守党和自由党政府显著提高了税收补助水平,以便更多地激励人们通过个人储蓄养老。这些改革同时适用于注册退休储蓄计划和注册养老金计划。而且,税收补助的限制也越来越公平和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对于寿险公司经营低利润或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险种也多实行税优政策。以美国为例,寿险公司需向其展业所在的州政府纳税,大多数州征收保费税,计税基础一般是保险公司在该州所获得的保费,年金业务可以免税。对于寿险公司所得税,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应纳税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合同发生的所有死亡索赔和抚恤金及保险公司为此遭受的所有损失予以剔除。在日本,二战后至 20世纪70年代末,寿险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寿险公司除被允许提留普通责任准备金外,还可以把盈余金大部分形成保户分红准备金,转入未付支出变成负债,使大量数额的红利不计入利润,从而使法

人税成为零值或负值。

三、对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评析

以上几个国家都面临相似的背景,如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人口出生率下降,使得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养老基金的投资不利也使得养老金计划的回报率降低。另外,待遇水平日益提高的养老金计划也使得财政备受压力。而日本所面临的,如家庭日趋核心化,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等,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似的。从各国所采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首先,由三支柱组成的养老金计划是多数国家的选择。这三个支柱包括国家负责的基本养老金计划,由雇主负责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投资计划。其中,雇主负责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后两个支柱如果要很好的发挥作用,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和严密的监管。目前养老风险日益扩大,政府能够提供的养老保障是有限的,因此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雇主的力量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政府由养老金计划的主要承担者向养老金计划的监管者转换是大多数国家的改革途径。其次,在各国养老基金难以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家选择了提高缴费率,延长退休年龄,扩大缴费人群等方式来扩充基金来源。由于社会保障有刚性化的特征,这种扩充基金来源的方式很容易引起缴费者的抵制,难以推行。因此,事实上,在提高费率或延长退休年龄时,各国所改革的幅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逐渐实现。因此,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养老基金的给付危机,但其缓解的程度则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成立基金经营公司专门对养老基金进行投资也是很多国家的选择。随着现收现付制已不能保证养老基金的平衡,投资于资本市场是自然的选择。虽然短时期内市场可能发生剧烈的波动,但就长远来看,投资于市场的回报率仍是较为可观的。但是由于养老基金的性质特殊,需要政府给予特别的监管。

随着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的需求将从以经济保障为主逐渐转换为以服务保障为主。这个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广泛动员市场的力量,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支持。政府能否合理的规划,直接关系到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够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增长。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紧迫。此外,在广泛动员市场力量的同时,政府也应当承担起弱势群体老年保障的责任。市场化难免带来不平等,产生待遇的差距,政府有责任照顾到市场无法顾及的弱势群体。

四、发达国家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以上几个国家的养老保险背景也是我国目前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日本的改革背景与我国更为接近,因此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要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养老保险市场化,就是借助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是重新确定个人、政府的责任范围的过程。中国目前也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因此,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是十分必要的,在任何情况下的政府越位、缺位与错位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加大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国际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及其税收制度的经验和研究表明,由于保险功能与财税功能的内在一致性,支持性的财税政策总是与养老保险发展相伴而行。通过给予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支持,经过养老保险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可以对财政支出产生放大效应,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减少财政支出,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

此外,还应加快发展企业保险,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当采取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方式,同时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为本企业的职工投入额外的养老保险。

这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实力,更为职工退休后生活提供更好保障,减轻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另外,国家还应鼓励公民从事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样各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情况灵活的增加养老基金的投入,又可以减少基础养老保险的负担。

另外,要建立辅助的护理保险制度。在人口老年化加上计划生育制度实行,使我们下一代年轻人数量急剧减少,再者女性的职业化日趋普遍,我国传统的老年人“家庭护理 ”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需求。鉴于此我国可效仿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高效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广大居家养老家庭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第三篇: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 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纵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针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特点,比较我国养老保险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借鉴国外的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从而逐步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简介

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不同国家之间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都比较晚,但发展却很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其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基金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以美、德、法等国家为代表,贯彻“选择性”原则,即并不覆盖全体国民,而是选择一部分社会成员参加,强调待遇与工资收入及缴费(税)相关联。保险对象一般为工薪劳动者,养老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待遇水平适中,如美国的平均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43%左右。待遇支付方面,一般有利于低收入人群。

(二)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以智利、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强制性规定公私单位的所有雇员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局负责规范与监督基金的管理,不具体参与实际管理事务。私营性质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法定的经营管理者。政府对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标准、财务状况、资产结构进行监管,并要求其交纳风险准备金;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严格按照分散化、透明化和独立化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基金可以用于购买政府债券、企业证券和民营化的公共设施;基金所有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从自己选择缴费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领取养老金,或者将积累的养老金连本带利转向人寿保险公司以支取年金。

(三)福利型养老保险。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以英、澳、加、日等国家为代表,贯彻“普惠制”原则,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国民,强调国民皆有年金,因此称为“福利型”或“普惠制”养老保险。在这一制度下,所有退休国民,均可无条件地从政府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待遇,一般水平很低,不足以维持退休者的基本生活;退休者要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必须同时加入到其他养老保险计划中。

(四)国家型养老保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曾经在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实行,以前苏联、东欧国家为代表。按照“国家统包”的原则,由用人单位缴费,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工人参与管理,待遇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较高。这种养老保险制度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不利于培养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目前,正在退出国际社会保障领域。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概述、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概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51年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社会保险制度。该制度持续实施到1956年底。

第二阶段,恢复性改革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会制度被废除,劳动保险基金被用于其它用途。这一时期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企业办保险,其特征是:企业职工的退休养老资金有企业从生产收益中筹集,并在企业营业外项目列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放养老保险金,而职工个人不承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

第三阶段,探索性改革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全部展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以迫使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传统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四阶段,个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实行试点阶段。2000年12月,国务院第42号文件《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我国在东北三省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在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养老保险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在全国范围内完善这个制度积累了经验。

第五阶段,全国覆盖改革阶段。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一决定主要针对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显现出的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总结我国20多年来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和2001年以来东北三省试点实践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决策。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此初步构建了我国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对城镇企业职工强制实行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广。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我国政府鼓励当地政府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和试点。

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它由政府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建立,企业或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通过商业机构运营,给付水平由缴费和投资收益率决定。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为职工办理了补充养老保险,尚处于零星发展的状态。

第三个层次是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它是由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补充保险形式。后两个层次中,企业和个人既可以将养老保险费按规定存入社会保险机构设立的养老保险基金帐户,也可以选择在商业保险公司投保。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

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经济水平较低,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工业比较落后,农业比重较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的差异很大,加上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引起的各种利益差异,使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情况极为复杂。在这样的基本国情下,造就了我国特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该制度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形式,社会统筹部分由国家和企业共同筹集,个

人帐户部分则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大量的城镇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还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空帐运行,没有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基本养老计发方法不尽合理,缺乏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还不健全,养老金总体水平还不高;统筹层次比较低,基金调剂能力还比较弱;企业年金发展滞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等等。

三、国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偏低

在养老金方面,瑞典和英国两国的养老金制度都包括统一标准的国家的养老金,与收入相联系的补充养老金,各种职业津贴等制度层次。日本的养老保险也分为三个层次: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济组合年金、厚生年金基金。德国养老保险包括: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养老保险。美国有多种养老保险,其中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比较发达。截止2007年底,我国已有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辽宁、安徽等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市级统筹为主;其它省份仍以县级统筹为主。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在全国1800多个统筹地区,成为世界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养老保险基金的分散管理,在实践中导致了很多问题:一是限制了保险的社会共济作用,低层次统筹的格局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加大了基金管理的风险,增加了基金监管的难度;三是过低的统筹层次,导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过窄

瑞典养老金的覆盖面具有普遍性,凡是达到在瑞典居住或工作的法定年限者都可以参加基本养老金制度。英国的国家基本养老金制度也具有普遍性,它的条件是所有满足国家基本养老金制度所规定的年龄和资格标准的老年人都可以领取。德国养老保障的受益人涵盖普通雇员、矿工、公共部门、雇员、自雇者;农民、农业工人,被排除于制度之外者很少。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一般限于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固定职工,而占人口较大比重的农民群体和数量逐渐增多的灵活就业者,还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的框架之内,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依然较窄,说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化程度不够,其所应有的保障功能还未实现。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

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的发展实践来看,尤其是总结美国、新加坡等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比较规范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养老保险必须建立在一整套严密的法律体系支撑下有效地发展下去。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与国家养老保险立法不完善密切相关的。我国养老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备,完善养老保险立法已是当务之急。迄今国家对养老保险尚未单独立法,代而行之的是各种政策、暂行规定、通知、决定等低层次的行政法规模式,且经常变动的政策文件,缺乏整体性和权威性。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缺乏原则性的依据,不少退休劳动者的养老费用被拖欠,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维护,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缺乏实施的物质基础。

(四)我国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国外的养老保险资金一般说来有三条渠道:劳动者缴纳受保工资的一个比例,雇主缴纳工资总额的一个比例,政府做出一定贡献。发达国家中采取双方负担的标准模式是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缴费通常与收入水平相联系,受保工资有一个最高限额。雇主和雇员的缴费比例可以是相同的,但大多数国家雇主比例更高。政府的贡献来自于国家总收入,也有少数国家取自专项税收(如烟草税、酒精饮料税)。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征缴养老保险收入及其利息收支、财政补贴,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养老保险费的欠缴与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养老金的支出逐年增加,导致部分地区的收不抵支,原有的积累逐渐减少。此外,养老保险管理费用的不合理增加导致养老金开支更加“吃紧”。

(五)我国领取养老金年龄过轻

为了适应21世纪老龄化社会,1994年日本把领取养老金的起始年龄推迟到65岁,对没有工作或低薪的劳动者,可在60~64岁期间支付部分养老金。瑞典基本养老金和与收入相联系养老金的年龄资格未满65岁。美国通过一项国会立法,将退休年龄从65岁推迟到67岁。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和企业为减轻职工下岗和事业压力,通过采用提前退休的方式解决就业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把就业的压力转移给养老保险,把近期问题推向远期。

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战略构想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以及当前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为我们深入思考养老保险制度科学发展的路径,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和养分。现实的约束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原有的制度安排推倒重来,但是,却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

(一)推动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

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从理论上讲有两种路径:一种思路是自下而上,从县、地市再到省级统筹,从而进一步发展到全国统筹。这种思路看似较为稳妥,实则十分缓慢。目前我国采用的就是这种思路。另一种思路是自上而下,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实行全国统筹,企业缴费形成的统筹账户资金统一由中央政府筹集、管理、调剂和调动,个人账户资金由省级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营。这就将名义上地方负责、实际上中央出钱的暗补变为明补,充分明确中央政府承担养老保险的财政责任,进而增强人们在养老保险上的预期和信心,增强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

首先,建立统一制度、统一规则的全国“大一统”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实现城乡全面覆盖、人人皆有保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才是解决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的根本之策。有媒体报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动因是财政负担问题。若仅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作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将成为“头痛医头”的改革,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降低到企业水平,而公务员养老改革却不纳入改革的范畴,必将增加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阻力。将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公务员养老改革、农民工养老改革分而治之,我国养老制度的“碎片化”将从“二元”演变为“三元”“四元”,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将更加严峻。

(三)加强养老保险政府配套措施

政府应当建立专业的社会保险监督机构,及时全面地将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公开化,并切实实行问责制;让承担缴费义务的直接责任主体劳资双方及其代表组织工会和雇主组织参与养老保险事务的监督管理;国家加强养老保险的法制化建设,建

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及时解决在养老保险参保、退保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提高资金安全性,强化保险费的收缴功能、达到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防范保险基金支付风险。

(四)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新来源

通过征收特种税来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政府可以考虑征收遗产税、消费税,以及从个人所得税、利息税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来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还可以从国有土地出让金、发售社会福利彩票等渠道筹资。一些专家建议建立保险基金对企业的持股,使其获得了稳定的基金来源,增强支付各项社会保险金的能力;同时,企业因让渡了一部分产权,也有利于将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转给社会保险体系。这也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负担,有助于企业改革。按照行业、地区,参照企业现行的税后利润上缴比例确定资产的平均报酬率,将历年来政府从企业中提取的超过这一水平的资产收益视为投资抽回,将国家的再投资和政府补贴视作投资追加。投资抽回与投资追加的差额,即资产存量中劳动积累形成的部分。

(五)适当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

我国职工的退休年龄应适当延长,不同性质的劳动者不应“一刀切”规定退休工龄,即不分职业、学历,劳动者统一按到规定年龄实行退休。而且性别也不应是退休年龄的考虑的必要因素,劳动者的学历、职业应列于新体制制定退休年龄的考虑因素。采取“一刀切”规定退休年龄,将造成高素质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对高学历的劳动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建议新的养老保险立法将劳动者的学历作为参考因素来规定退休年龄,应比未接受高等教育者延长若干年。

五、总结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养老保险面临严峻的挑战。不断出现的养老统筹层面低、筹资难等问题,已使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力不从心;而传统的养老模式与现实要求相距甚远。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善和完善上,不能一味照搬西方模式进行大范围甚至全国性的社会统筹,必须认真分析中外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准确定位制度改革方向,结合我国国情与经济实力,正确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而构建符合国情和深得人心的新的养老保险制

第四篇: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建议:打造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的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模式。

年,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开始实施。截止到××年底,全国有万人参保,积累基金亿元,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农民的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比例很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养老保险的软肋

1.制度的整体设计未体现出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险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第二,保险费通常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第三,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而现行《方案》因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

2.制度覆盖面小、共济性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一般是以区县为单位。但是,这种管理办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般而言,保险系统的覆盖面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而在一个区县的范围内,一些与保险有关的统计指标的差别很小,这就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所必须的不变成本也较为明显地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征。

3.筹资模式的缺陷。《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4.保障水平设计缺陷。考虑到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费率水平也设计地较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最低标准缴费。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农村养老保险的破局之道

5.制度的设计应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适应。国际经验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国家一定时期所实施的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农业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一是鼓励离农政策。为了达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目的,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权转让养老金的制度,鼓励农民离开土地。二是返农政策。世纪年代以后,由于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其农业政策也转变为“鼓励返农”,土地权益转让养老金便被取消。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又是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消除离开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只有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配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7.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土地保障相结合,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的政策。现阶段,农村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政府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弥补传统养老方式的不足。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应建立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职工不同,农民有土地保障,尽管保障功能已经弱化,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只应是补偿土地保障功能的不足,而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又成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最后的一道生活保障线。

8.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的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模式。城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企业是主要的投保人,而农村只在极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集体企业才能为农民提供一部分保险金补助。因此,集体补助只能是辅助筹资渠道,而为了保障所有的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必须建立有效的财政支持系统。政府不仅要给予保险金政策方面的优惠,还需要给予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经济补贴。政府资金的投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资金的引导机制,即为了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应由政府对参保人员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补贴。二是建立养老保障待遇调整的储备基金,以保证被保险人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发展。

第五篇: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提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是缺失的,而我国农村又恰恰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养老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介绍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提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必要性;建议

一、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农村养老日益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其中农村老年人口为5,938万,占全国老龄总人口的67.4%。预计到201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8%。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因而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长时期内仍将高于城镇。但是,自建国以来,由于重工轻农形成二元社会保障体制,城市形成了以就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则形成了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的较低层次的生活保障体系。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强化。在城市,为了配合市场体制改革,国家加紧了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而在农村,则由于集体经济的解体,原有的集体保障消失,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农村的生活保障实际上演变为家庭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尤显突出。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重。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加速,城市化率提高,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模式显现出缺陷和弊端。家庭养老功能也明显弱化,主要表现为:

1、家庭结构的变化。由原来的多子多福的大家庭转为4-2-1或4-2-2的家庭结构。这类家庭的子女陆续进入婚育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表现越来越突出;

2、家庭小型化养老功能弱于大家庭。1982年人口普查农村家庭户规模为4.43人,1990年为3.96人,2000年为3.44人;

3、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甚至移居外地的越来越多,导致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多,老人的赡养问题难以保证。“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经没有约束力;

4、观念的改变,与传统养老密切相关的孝道逐渐淡化,使部分人对长辈的孝顺意识减弱,从而危及家庭养老功能。

3、土地收入和保障功能弱化。虽然土地在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功能,但因规模小、流动性差和产权不稳定,难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篇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论文摘要: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着手建立针对农民的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对我国学术界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势在必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监管责任与财政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部分省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文敲综述,进而阐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取向。

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老有所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和社会变迁,传统农村养老方式不可避免地陷人了困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削弱。土地保障功能备受冲击、家庭结构模式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民消费方式改变等因素使老年人的供养缺乏稳定性且隐藏着风险学者卫龙宝、储雪玲、王恒彦从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角度指出,老年人口的核心问题是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问题。同时,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缩小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差距,实现城乡统筹,提高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对进一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机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包括健康质量、物质条件、养老保障、精神需求、社会参与、自然环境等六个方面。可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沦坛专家发言摘要中指出: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城乡分割的背景下建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基本停留在家庭保障。8亿多农民大多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其结果是以社会保障为主旨的社会保障领域形成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江胜认为农村保障的欠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问题,造成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而且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保障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进而直接妨碍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赵庆国指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化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需要。严俊指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转型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闫然指出,目前能够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只占投保人数的5%左右,投保养老保险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现在的老年人受益面很小。已投保的20岁一60岁的人占应投保的比重不足1%,未来一定时期内能够得到养老金的人数也将是很有限的。让农民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合理要求,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延伸到农村,建立全国通用的、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养老保险的体系结构,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计划。

二、政府责任定位:监管和财政

的风险面前,也无法为自已提供基本保障。因此,政府的介人不可避免。周德胜认为,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是现代政府责任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是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现实要求。黄晓指出由于个人经常具有“短现”行为,不可能为自己老年购买足够的储蓄和保险,这就需要政府介人。安增龙中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机构统一、政事分开、法制完备、机制健全、监管有力,以城镇职工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政府要担当管理者角色。杨方方也认为,在正常社会状态下政府也有必要承担社会保险的相应责任,这是基于国家认同和政府公共职责所决定的,因为国家认同需要社会保障制度,而政府肩负着提高国民福利、维护社会公平的公共职责。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责任定位除了监管责任之外,还承担财政责任。汪柱旺认为:“从社会养老保险的特性和政府的职能来推演,政府应发挥其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主导作用,并以其主体地位来制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法律规范,推进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人力度,并强化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监控管理,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华迎放认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探索阶段和建立初期,建立什么样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一致的意见。但是,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原则,赵殿国指出,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坚持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三是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方式;四是体现普惠制原则;五是制度具有弹性和包容性;六是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规建设。王树和指出,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宜模式应该是双层组合模式,即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的双层组合模式。徐忠芳指出,我们要重构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依靠家庭的基本养老功能,即家庭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并利用农村社区提供家庭之外的服务,如组织老年活动中心,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成立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等;同时政府应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来弥补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不足,使单纯的家庭养老行为变为家庭与社区、政府互动型的养老过程,也即把社会上的力量纳人到家庭养老的范畴内,更好地辅助家庭完成养老任务。世界银行于2005年提出的“五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都是十分值得借鉴的。这五个支柱分别为:零支柱“普惠性养老金”、第一支柱“强制性社会统筹养老金”、第二支柱“强制性个人账户养老金”、第三支柱“自愿性养老金”和第四支柱“非正式家庭养老保障”。多支柱模式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每个支柱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风险,采取多支柱模式可以有效进行风险分散,以便更有效地提供养老保障。类似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也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支柱,“五支柱”养老保障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问题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面,学者涂余华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存在着保费筹集原则与参加自愿原则的矛盾,农民参保缺乏积极性;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导致养老基金互济性差;保费筹资来源不稳定,社会养老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保费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等问题。应该通过各级财政补贴、土地资本化、税收等渠道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措问题”。王晓洁、张晋武认为,资金筹集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核心问题,通过政府补贴发挥政府在资金筹集中的支持和利益诱导作用,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支点所在。一个有效的制度供给必然会引来制度需求,当新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达到平衡时,制度变迁才能应运而生。学者秦建文、石文伟则认为农村养

老保险基金的筹措应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理运作”。但是,总的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倾向于政府财政支持为主。(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和管理风险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不顺问题,北京大学郑伟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过于分散,给基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监管力度甚微,导致违规投资和挤占挪用现象十分严重。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郝书辰、董西明等认为,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实行完全积累制,银行利率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已相当困难;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不仅难以保证保值、增值,而且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部分省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总结

[1]徐清照.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9,30(4):176-178 [2]唐钧.农村白发浪潮催生“新农保”[j].农村工作通讯,2009(15):12-13 [3]姚家祥.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j].现代经济探讨,2007(8):44-47 [4]杨琳.突破七道“门槛”[j].瞭望,2007(10):24-27 [5]毛淑娟.概述我国新农保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及发展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243 [6]许照红,郭旺,陈树玉.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建[j].农村发展,2007(4):14-15 [7]谢广英,李婷.试析我国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j].农业经济,2010(1):54-56 [8]窦艳芬.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6):37-39 [9]张帅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及完善措施[j].行政与法,2010(1):61-63 [10]张为民.我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9(11):82-85 [11]熊晞.我国新农保的特色和农民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的可行性[j].理论前沿,2009(24):45 [12]米红,冯磊.基于真实参保率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发展预测研究——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8-40 [13]戴卫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1):71-79 [14]杨翠迎.基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建设及其管理现状与问题——基于对浙江省43个县(市)的调查分析[j].消费导刊,2009(11):39-41 [15]薛惠元,王翠琴“.新农保”财政补助政策地区公平性研究:基于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0(7):95-99 [16]陶纪坤“.旧农保”与“新农保”方案对比研究[j].兰州学刊,2010(6):90-94 [1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18]战梦霞,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j].特区经济,2010(2):174-175 [19]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1):86-92 [20]靳红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5):33 [21]刘迪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2]黄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性分析[j].南都学坛,2010(4):130-132 [26]刘颖,何春玲,赵大全.成功推行“新农保”需财政可持续性支持[j].中国财政,2010(1):24-25篇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户籍人口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同农民群体出现不同的养老保障需求。本文根据我国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民群体分化的特,最,分别讨论了失地农民、农民工和纯耕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力求为即将实行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农民工;耕地农民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0%),而且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2%,实际上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龄人口比重更高)、老年抚养比增大(已达25%)。植根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的依赖子女和土地养老的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在社会变迁、经济转型,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传统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日渐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农民的养老,特别是富有流动性的农民工群体和正在身份嬗变的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养老问题,是目前农村社会最为严峻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通过养老制度创新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为继续推动城市化、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关键。探索一种既能适应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又能长久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养老保险制度变得十分重要。另外,现在城乡收入比已达到6:1,贫富差距还有越拉越大的趋势,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正是纠偏贫富差距扩大的一大契机。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覆盖面小,水平低。目前我国只有沿海发达的少数试点地区的少数农民能持续享受该制度的保障,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大约有6000万人。但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不到农村总人口的10%,而且是受先天的制度设计缺陷的影响,也仅是低水平的保障,有的地方一年所得的养老保险金就几十块钱,还不够买一袋米或一件衣服,如同儿戏,与城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相差太大,更不能与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待遇相比,自然农村的参保积极性十分低下,覆盖面低。

下载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制度设计和可行性等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存在些许不尽完善之处,如公平性......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摘 要:日本传统养老方式以孝道为核心,以“家业共同体”为基础,以“先祖崇拜”为精神动力,以“长子责任制”为运行主线。日本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建立......

    养老保险制度

    篇一:论述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论述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含义: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并形成养老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退休金,以......

    养老保险制度

    背景 1984年,中国各地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

    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讨论此事:1) 一名专家甚至用了“社会养老保险,这是一个有预谋的骗局”这样的句子。 2) 因为养老保险需要连续交15年才能有效, 即等到65岁之后,每个月......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都体现了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理念,长此以往,形成了我国典型的......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初进行试点,逐步在农村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

    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