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时间:2019-05-12 18:5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篇: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浏览人数:1342011-01-18

2010年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常的一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不利形势和严峻挑战下,全省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全省保持了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生产实现建国以来首次“七连增”,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7亿斤,从全国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单产达到408.3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园艺业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生猪、家禽出栏、存栏连续四年实现“双增长”,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8%、90%、92%和93%。高效农业面积占比突破三分之一,全省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95万亩,累计达到2698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38.4%;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29万亩,累计达到69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9.9%。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全国第一,达到2987个;供博农产品质量安全100%,圆满完成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任务。农民合作组织实现三个“全国第一”,“三大合作”入社农户比例达到42%,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成员数253万户、出资额490.4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农民收入增幅1997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980元,同比增12.2%,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1.7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3: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2010年,全省各地扎实开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以“六个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全力做好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各项工作。

一是抓产业保供给。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积极应对市场行情变化,保障城乡消费有效供给。推进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省部省两级扶持的粮棉油万亩示范片达到369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测土配方施肥6120万亩次,重大病虫害防治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加快蔬菜生产

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全省蔬菜面积达到2010万亩,蔬菜总产量420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和9%。积极促进生猪、家禽等重点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年出栏肉猪2885万头、家禽8亿只,重大动物疫病保持稳定控制。

二是抓高效促增收。围绕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强化提质增效,高效农业迅猛发展。全省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到128个,其中100亿元以上产业达到8个。全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平台,大力推进“三个一批”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村。全省建设77个重点园区,建成面积162万亩,其中23家通过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认定,昆山市、铜山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了灌南食用菌等31个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和蒋巷村等61个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先后争取国家在我省批设了扬州、昆山2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锡山、江宁、淮阴等5家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类农产品交易会,促进产销衔接。农产品出口达到25.1亿美元,同比增加28.1%。

三是抓质量保安全。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制订《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违禁物残留、生鲜乳违禁物残留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100%。全省初步建成3个省级、13个区域性、44个县级和500多个基层四级农产品质检网络。“三品”总数达到8906个,“三品”基地面积达到4549万亩,占耕地面积超过60%。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县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四是抓科技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10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10.5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0.8万人。充分发挥江苏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目前全省已经组织34家涉农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与40个县(市、区)进行了挂钩对接,科技入户实现村村全覆盖。开通《农家致富》手机报,惠及全省10万科技示范户。在13个县(市、区)启动“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手段和条件。深入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65%以上。

五是抓改革增活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增面积331万亩,累计达到30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率达98.5%。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全省1670万亩集体林全部明晰经营主体。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发展方式和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开展省定经济薄弱村债务化解和集体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115个县开展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业公司21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326亿元。健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高效农业保险范围,主要农业保险险种扩大到12个。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省以上财政投入达到7亿元。

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结果,也是各级农业农经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开拓创新、努力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农委,向长期奋战在农业农经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取得的成绩为实现“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一五”的发展,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跨越。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500亿元,由2005年的全国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粮食单产保持在400公斤以上,首次连续五年增产;总产累计增加80亿斤,是“六五”以来增产最多的五年,年产量自2006年以来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四。蔬菜、畜禽等“菜篮子”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新

提升。高效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成。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3家,列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出口比2005年增加15亿美元,由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不断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实现新突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59.9%,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个和26个百分点。全省建成旱涝保收农田4844万亩,高标准农田2600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9%和37%。农业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连续多年实施“三清工程”。全面开展“绿色江苏”建设,新造林面积是2002年前30年的总和,林木覆盖率达到20.6%。农村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跃上新台阶。五年内连续突破6000、7000、8000元大关,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2%,提前一年达到以省为单位全面小康指标值。可以说,“十一五”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的实践,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五年,我们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不懈地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之成为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创新工作思路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目标,创新发展载体,创新考核体系,用全新的思路谋划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把持续增加“三农”投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省级财政投入累计超过1700亿元,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三农”投入机制。把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科教兴农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模式”三项更新工程,积极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发农民创造热情,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推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些经验与启示,对于“十二五”时期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应该认真总结,倍加珍惜。

责任编辑:苏农信

第二篇:稳定增势 高位求进 加快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

稳定增势 高位求进 加快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

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在我省胜利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任务、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科学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审时度势提出了“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对于动员全省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再鼓干劲、爬坡实干,继续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分析和把握宏观大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从世界范围看,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复杂,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经济环境难以明显好转。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相较于国内外更加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省经济发展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却正在发生着质的明显变化。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在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情势下,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两个加快”的基本任务,化危为机、崛起危难,毫不松懈地推进经济发展,全省经济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这条“坚强曲线”是我省迎难而进、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所在。谋划明年经济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我省经济发展的阶段走势,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切实增强宏观决策的预见性,发挥化危为机的主动性,努力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中赢得更大的发展,努力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在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信心和决心,来自于对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新的态势和趋势的科学判断。自2008年以来,我们虽然遭受了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但由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应对措施,我省发展速度并没有慢下来,反而实现了规模和速度的双双攀升高位,经济增速由长期徘徊在全国中游水平跃升至全国前列,经济总量4年翻了一番。分析我省经济发展走势,不但有“量”的扩张,而且更有“质”的提升,出现了一些带有转折性、跃升性的可喜变化:这种发展,建立在规模扩大后仍然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规模与速度双高的跨越发展;这种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总量与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这种发展,建立在奠基四川未来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当前与长远兼顾的蓄势发展;这种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惠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富民与强省同步的和谐发展。良好的发展态势,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全省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准确把握这种发展态势,进一步增强信心,努力保持和延续得来不易的良好势头。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经济工作基调。今年全省经济增速总体上处于高位运行的区间,体现了加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困难挑战不少,有利条件也很多。分析明年我省经济工作基调,稳定增势,就是要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势头,继续在高位的平台上有更大的发展;高位求进,是目前我省经济运行本身所处的状态,体现了“跳起摸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反映了我省作为西部省份需要坚持的发展取向。确定这样的工作基调,既是我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现实需要,也是作为西部大省对全国经济“稳中求进”作出贡献的客观需要。全省干部群众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个工作基调,击鼓奋进,加力加劲,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机遇,使我省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的更高的台阶。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突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着力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过去两年,我省经济工作的着力重点都是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事实证明,通过抓这两个着力重点,对于我省经济迅速走出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奠基我省长远发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已成为我省发展的主要动能。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除了继续抓好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外,还必须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一项谋划长远的战略任务,尤其是要把“两化”互动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摆在突出位置有力部署,努力把产业做强、城市做大,不断开辟我省发展新的空间。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着力扩大内需,努力保持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要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力争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上赢得更大优势;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总之,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突出这些着力重点,强化发展举措,竭力为我省经济增长构建更为强劲、更为持久的支撑力量。

明年,是我省灾后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后的第一年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大力提高应对复杂形势、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三篇:XX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XX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XX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支农、扶农、富农政策落实,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县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2011年XX县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2055万元,较上年增长20.2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465万元,较上年增长12.8%,粮食生产实现46333 吨,较上年增产2.7%,农民人均纯收入4488 元,较上年增长30%。回首2011年,XX县“三农”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农民收入的增长也迎来了许多利好的因素,农村各项事业将在稳定中推进,为推动XX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一、产值快速增长,增加值逼近6亿元

2011年,XX县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102055万元,较上年增长20.2 %。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全面增长,其中农业增长幅度最大,为44.9%。XX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亿元,达5546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农业32570万元,增长26.1%,林业6597万元,增长13.5%,牧业8625万元,增长-29.4%,渔业6760万元,增长3.0%,农林牧渔服务业913万元,增长16.0%。

二、科学管理,粮食丰产

2011年,XX县加大了农业科技普及力度,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活动,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呈“一减二增”局面。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043公顷,比上年减少1116公顷,下降9%;每公顷产量4480公斤,比上年增加550公斤;总产量46333吨,比上年增加1234吨,增长2.7%。分品种玉米与薯类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拉动者,玉米实现总产34268吨,比上年增加1745吨,增长5.4%;薯类实现总产2144吨,增加472吨,增长28.2%。

三、“退粮进特”效果明显,油料、药材生产恢复性增长

年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实施“退粮进特”的政策,积极推广,认真谋划,一举扭转了我县特产逐年萎缩的局面。2011年,XX县油料、药材种植面积、总产实现“双增”。近两年油料、药材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油料、药材预期收益相对提高,加之大力推广实施“退粮进特”,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油料、药材种植面积增幅较大。2011年,XX县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62公顷,比上年增加307,增长67.5%;总产1194吨,比上年增加683吨,增长133.6%;药材播种面积为1557公顷,比上年增加671公顷,增长75.7%,总产量8385吨,比上年增加4773吨,增长132.1%。扭转了XX县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

四、林业生产能力提高

2011年,XX县林业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生态建设为中心,加大了林业生产投入。全年共完成人工成造林面积林1333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567公顷;成林抚育面积807公顷;育种育苗27公顷;木材产量7920立方米。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畜牧、水产平稳增长

2011年,XX县生猪年末存栏18608头,比上年增长6.9%,其中能繁母猪2616头,增长6.9%;全年出栏30717头,增长7.0%;猪肉产量2709万吨,增长6.9%。

2011年,XX县家禽年末存栏154千只,比上年增长6.9%;全年出栏154千只,增长7.0%;禽肉产量192吨,增长6.6%;禽蛋产量2311吨,增长7.0%。

2011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85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淡水养殖产量为1190吨,比上年增长6.2%;淡水捕捞产量195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六、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连续快速增长趋势

2011年,XX县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支农、扶农、富农政策落实,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488元,比上年增加1039元,增长30%。如从增量上看,2009年较上年增长5%,2010年较上年增长15%,2011年进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车道。

七、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虽然2011年XX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但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1年,在成本和需求的双重拉动下,XX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了5.3%,农资价格连续不断的上涨,对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不言而喻,近几年来农资价格的涨幅远高于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涨幅,甚至高于食品价格的涨幅。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农业的政策,但政策所带来的效益往往被高涨的农资价格所抵冲,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希望能引起高度关注。

2、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应提防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011年,XX县主要农产品价格在经历了大幅上涨之后,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特别是猪肉价格的居高不下直接刺激了养殖户的生产极性。就市场规律来看,应提防肉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第四篇: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张红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在关键问题和主要任务上花力气、求突破。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近年来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实现了1958年以来的首次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现连续7年增长6%以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形势,为实现全局发展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一是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四取消、四补贴”、最低收购价、大县奖励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8.89亿亩、49%和51.5%,农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三是支撑力量更加强大。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接近7万亿元,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农业的外部带动力量将会更加强大。四是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方面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十分浓厚。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城镇规模扩张将促使农产品需求刚性持续增长。面对不断加大的供给压力,农业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需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但目前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结构不优、波动脆弱的特征十分明显,消费能力有限。“十二五”时期,需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过程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近几年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落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些发达国家把加强农业作为重要的战略突破口,将农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对未来国际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十二五”时期,面对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农业竞争,我们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做强做大国内优势农业产业,切实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重大问题。

尽管支持保护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任务仍然艰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利益取向尚未根本调整。从投资结构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慢于城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很小且增长缓慢。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占比仅为3.1%。从财政支持看,“三农”投入历史欠账太多。而且,资源要素流出农村的趋势还在继续,“三农”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2009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约1.42万亿元,但耕地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收的能力偏弱,农业很容易被边缘化。

尽管粮食实现连续增产,但维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依然很大。继续保持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2009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5%的13个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9%,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农民种粮行为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刚性上升,2007年—2009年水稻、小麦、玉米价格年均上涨7.1%,而总生产成本年均提高11.7%。2009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比例下降到29.1%,粮食生产兼业化、保口粮、粗放经营的现象比较明显。“十二五”时期,粮食问题的核心仍是保供给,需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在统筹协调中实现综合平衡。

尽管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改变。2004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高出农民收入增幅2个

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1扩大到3.33∶1。在农村内部,农户之间、区域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甘肃省农民的4.2倍。因此,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尽管农村劳动力还有富余,但职业农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将成为常态。2003年—2009年,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由57.7%提高到67.8%。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职业培训、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分别仅占20%、3.4%、0.13%,而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在7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还会加剧。特别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严重短缺,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尽管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从贸易结构看,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6亿美元,2008年猛增到181.6亿美元。特别是园艺、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频频受阻,而大豆、棉花、食糖等资源性大宗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农业比较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国外资本通过并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控制种业研发、布局粮食收购市场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农业产业领域。

尽管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不完整,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妥善保护。部分地区探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也对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扶持政策还难以调动商业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相对缓慢。由于法律

地位不明确,我国开展信用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始终围绕促进城乡统筹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在保供给、强基础、转方式、拓功能、遏差距、促开放六个方面有所突破。保供给,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要求,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需平衡。强基础,就是着眼于中长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下大力气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培养造就职业农民,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转方式,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拓功能,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和能源替代等方面的新兴功能。遏差距,就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开放,就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要素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完成“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必须重视两大政策取向:一是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协调城乡、工农关系,是未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进一步完善税收、补贴、价格与民生政策,着力构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二是注重面上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十二五”时期应在继续完善面上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健全完善区域性

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争在良种培育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核心是培养职业农民;以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新挑战;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业保险事业大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如何持续保持好钢化玻璃平整度的技术分析

1市场对钢化玻璃质量(平整度)的要求

目前市场上对钢化玻璃平整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较终的检验效果是玻璃(单片或钢化后的中空玻璃)安装到建筑物上,玻璃上反射的外界景物在几十米外看存在多大的扭曲变形,目前大部分玻璃均存在明显的变形现象。当然中空玻璃由于环境温度或海拔高度的变化,造成内外压差导致玻璃凸起或凹陷现象,也会产生明显的扭曲变形现象。如果中空玻璃生产时的环境温度和海拔高度与现场安装使用时的条件一致,并且安装良好,则中空或者安装因素不会对玻璃变形造成大的影响。这里我们只讨论钢化平整度对以上变形现象造成的影响。

目前衡量钢化玻璃的平整度主要有两个技术指标:弓形度和波形度,国家标准都有定义,波形度又分为中部波形度和边部波形度(翘曲),目前先进的钢化炉可以做到批量生产过程中,6MM透明钢化玻璃弓形度≤1‰、中部波形度≤0.05/300MM、边部波形度≤0.10/300MM,远远优于国家标准。但在有些情况下,远处看玻璃成像,依然能看到玻璃的边部反射成像存在扭曲现象。

左边一片玻璃边部扭曲现象明显,右边一片玻璃要好很多。通过大量的观察、总结及分析,玻璃的成像效果和波形度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玻璃的边部翘曲来说,波形度不好,成像效果不会好;波形度良好,成像效果一般会较好,但不是的。主要是一片钢化玻璃在传送方向的前端和尾端,变形现象更明显。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玻璃在炉内加热,前端和尾端加热比中部要快,并且由于传送辊道间距离较大,通常间距约120MM左右,玻璃前端和尾端有变软下垂现象。在进入到钢化段急冷时,也会造成玻璃边部和中部冷却收缩的不同,玻璃前端和尾端与中部相比,玻璃内局部密度有些差异,存在突变现象,造成微观结构上不均匀。当光线入射到玻璃上,在玻璃上下表面分别产生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由于边部与中部微观结构的差异,反射景物如一条电线,到边部明显折弯,线条变粗,甚至变成一个光圈。一般情况边部波形越大,现象越明显;波形较小,会有所好转。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要减小玻璃边部的变形现象,除尽可能减小边部波形外,还应重点改善玻璃加热的均匀性、炉内及钢化段的传动辊道水平及跳动和冷却均匀性等因素,下面就影响玻璃平整度的主要因素及如何能持续地保持好钢化玻璃的平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2影响钢化玻璃平整度的因素

对钢化玻璃平整度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但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传动的水平和跳动、加热的均匀性和冷却的均匀性,下面对这三个问题分别进行技术分析和说明。

2.1传动的水平度和跳动对钢化玻璃平整度的影响

2.1.1硅辊的水平度

一般情况下,钢化炉在安装完成时,硅辊的水平度很好,用光学水平仪测量,可以达到≤0.5MM,但是在以后使用过程中,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水平度可能逐渐会变差,较好半年检查测量一次。如果硅辊水平度不好,在炉内前、中、后、左、右等部位存在偏差,首先会对玻璃的下表面传导加热均匀性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到玻璃的变形;其次由于硅辊的高低不平,会直接影响到玻璃的变形,尤其是玻璃表面比较软的时候。

2.1.2硅辊的跳动

水平钢化炉的硅辊是由熔融石英或陶瓷材料制成的,其具有很好的耐热冲击性和热稳定性,但由于有时其内部结构的不均匀性可能导致在加热时特别是高温下产生热变形。硅辊的热变形必然引起辊道的弯曲而转动时产生跳动,另外硅辊两端金属头松动也会引起硅辊跳动,导致玻璃在跳动的硅辊上运动而产生变形。正常情况下,硅辊中间的径向跳动应≤0.2MM。

2.1.3石棉辊的水平度

石棉辊的水平度应参照硅辊的水平度调整到一致,如果各个部位石棉辊的高度存在较大偏差,或石棉绳磨损导致辊道平面偏差较大,玻璃在加热炉加热后迅速被传递到风栅石棉辊上,此时玻璃仍处于软化状态,风栅辊道水平度不好必然影响玻璃的平整度,石棉辊道的水平度应≤1MM。

2.1.4石棉辊的跳动

石棉辊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辊道的弯曲及轴承座或轴承的磨损而产生跳动现象,也会对刚出炉时表面较软的玻璃变形产生影响,越靠近出炉口的辊道影响越大。石棉辊道的跳动应≤1MM。

2.2加热均匀性对钢化玻璃平整度的影响

由于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比较高(玻璃的线膨胀系数为9×10/。C),如果玻璃上表面和下表面加热不均匀,或中间与边部加热不均匀,同样会对玻璃的变形和平整度造成较大影响,玻璃有可能直接在加热炉内产生变形,也有可能在冷却过程中平整度发生变化,造成玻璃的整体或局部弯曲等。所以控制加热均匀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当然对于一台特定的钢化炉来说,其加热均匀性首先取决于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其次取决于各加热模块的工作状态,下面对影响加热均匀性的各个模块进行分析和说明。

2.2.1加热元件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加热元件主要指加热丝、对流风机等,要求加热丝电流偏差较好控制在±2%之内;对流风机工作稳定,无明显震动、异响、对流风嘴没有堵塞等,对流压力及风量满足设计指标。以上加热元件的损坏及磨损等都会影响到玻璃加热均匀性,因此对加热元件要经常进行检查维护,使其恢复到较佳水平。

2.2.2测温元件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炉内测温元件主要指测温热电偶,热电偶的损坏、精度的下降及位置的变化都会对加热均匀性控制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对热电偶要定期进行检查、校准。对于常用的热电偶,要建立一套温度、毫伏值标准对应曲线及专用测量仪表,方便对不同温度下热电偶校准使用;此外每一个热电偶的标准安装位置也应测量并记录,存档备查。

2.2.3炉内元件变形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炉内元件主要指对加热有影响的一些主要部件,主要有炉丝套管(或铸钢)、辐射板、对流风嘴板、热平衡管等与辐射和对流加热有直接关系的部件,在高温下,这些部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肯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如果这些部件变形较大,会造成各个部位到玻璃表面的距离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到辐射和对流加热的均匀性。

2.3冷却均匀性对钢化玻璃平整度的影响

玻璃加热到接近于软化点温度从炉内出来后被迅速冷却,如果玻璃上下表面冷却不均匀或局部冷却不均匀,会造成玻璃的整体或局部收缩不同,对钢化玻璃的平整度及应力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钢化风栅段影响冷却均匀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风栅高度偏差和风嘴吹风均匀性。

2.3.1风栅高度偏差对冷却均匀性的影响

在钢化风栅前、中、后、内、外侧各个部位,如上风栅到玻璃上表面的距离不相等,或下风栅到玻璃下表面的距离不相等,都会造成玻璃冷却不均匀而影响平整度,因此风栅高度要定期进行校准,偏差控制在≤1MM。

2.3.2风嘴对冷却均匀性的影响

风嘴如果堵塞或开裂,也会造成玻璃冷却不均匀而影响平整度,由于风机房清洁不好或没有过滤棉等原因,经常会发生风嘴有堵塞现象,风栅外侧风嘴更容易堵塞。因此保证风机房空气的洁净度非常重要。

3如何保持钢化玻璃质量的稳定性

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三个问题:

(1)工艺参数没有改变,玻璃质量变差了?

(2)设备正常维护保养,状态会变嘛?

(3)如何确保设备的正常状态呢?

要确保玻璃质量的稳定性,要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设备及工艺上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对策,经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及严谨的技术分析论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对保持钢化玻璃质量的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1良好的设备状态

良好的设备状态对钢化玻璃质量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热加工设备与冷加工设备不同,设备状态不稳定不仅会导致故障率高,影响生产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因此要确保设备状态的稳定性,要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设备基础性的TPM工作和及时可靠的维修保养;

其次较核心的是要建立数据化的设备状态技术指标和档案,如下表1钢化炉状态主要数据记录表,对以上项目的状态数据要利用停机或洗炉期间定期检测及记录,从新设备开始就对设备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及修复,始终保持设备接近于新设备的状态;

较后对钢化炉设备及工艺使用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设备技术评审,对综合性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及完成计划。

3.2精细化的工艺操作

对于以前老的工艺参数文件,如6MM透明玻璃,规定了加热时间、温度、风压、气平衡等主要工艺参数的基本范围,但由于操作者经验不同,对玻璃的不同摆放等情况,做出钢化玻璃的质量如平整度等,有时会相差较大。如制定精细化的工艺参数文件,如ABCD.pdf,其中A表示在传送方向上的玻璃排数;B表示在宽度方向上的玻璃排数;CD表示一炉玻璃的总长度。如2245.pdf,玻璃装载情况为竖放两片、横放两片、总长度约4.5米。对于不同的装载类型,可分别设置不同的工艺参数,因此仅仅对于6MM透明玻璃,对应主要的装载方式,因不同的炉型,可设定约20~30套工艺参数,这些参数存在操作电脑内。对与设备操作者,针对不同的装载类型,直接调用类似的工艺参数,对参数可稍微修改,不需做大的调整,如果设备状态稳定,不同的主操,生产出的钢化玻璃质量应该是一样的,对主操本身经验的要求不高。当然更细一点还可考虑到,环境温度、原片厂家、预处理情况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3.3严格的工艺执行纪律

首先对工艺操作人员进行工艺培训、考试,熟练掌握钢化炉的设备结构及工艺操作原理,强化质量意识,确保玻璃出炉温度及均匀性。其次为强调工艺纪律的执行力,对工艺操作人员进行考核,由工艺工程师每天负责检查、指导,每周进行工艺、操作及质量问题评审,每月考评时对执行好的操作人员进行奖励;对于执行不好的操作人员,可进行降级或调岗处理。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设备、工艺及操作上保证钢化玻璃质量的持续稳定性,能保持钢化炉所加工的钢化玻璃质量水平始终能接近于新炉子时的水平,对于先进的钢化炉,能加工出高质量的钢化玻璃;对于一般水平的钢化炉,也能发挥出这台炉子的较好加工水平。也许设备已用了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设备外观也可能很破,但加工质量并没有明显下降。但是对一台具体的钢化炉来说,钢化玻璃质量较高能达到什么水平,在确保以上三个因素的基础上,核心是取决于该设备的设计及制造水平,目前许多钢化炉制造厂家,都在技术创新方面做进一步的尝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钢化玻璃所能达到的较高质量水平是设计出来的,通过设备及工艺的完美结合,将这种高质量的水平展示出来。纯平无斑是物理钢化玻璃追求的一个永恒的目标,但目前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要求对钢化炉的工艺研究、设计理念及制造能力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与改变。

下载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