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税一石三鸟
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现状决定了农业险交易成本高企,再加上农民的绝对收入较低、对保费支出十分敏感,必然出现农业保险“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三难”局面
此外,今年6月,法国安盟保险集团获准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安盟保险的着力点正是农业和农村保险。安盟保险能否在中国农险市场闯出一片天地,笔者持谨慎和怀疑的态度:这一方面由于农业险本身的高风险和微利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多以农户为单位―――这与欧美的集约化经营有很大的不同。
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现状决定了农业险交易成本高企,再加上农民的绝对收入较低、对保费支出十分敏感,以及商业保险市场固有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必然出现农业保险“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三难”局面。
2002年,安盟在对中国过去25年的气象风险以及农业损失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派员参与了保监会牵头的三省17村农险专项考察。安盟得出的结论是,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只适宜经营一般性的农业保险,而对于洪涝、干旱、大面积病虫害等农业巨灾保险则无法承担。
如果将农业巨灾保险排除于农险经营范围之外,那么,本已十分疲弱的农险需求将会进一步萎缩。
另外,农业险所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大灾之年为政府分担部分负担,如此一来,农业险所具有的这一功能也就泡汤了。
农业险的出路何在?能否在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等更加宏观的层面统筹考虑,拿出一个全局优化的方案?
目前,对农险经营模式的探索主要有四种取向:一是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二是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保险经营模式;三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模式;四是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模式。
第一种模式完全由政府操刀,许多类似的做法已经被证明为效率低下且易出现权力异化,第二和第三种模式同样存在交易成本和管理、协调成本高昂的问题,笔者倾向于认为第四种模式具有可行性,即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经营模式。
而以农业税与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将农业补贴、农业保险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考虑,可以取得一石三鸟的效果。
这一思路是:将农业税视为农业补贴,同时将农业税转化为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具体做法是:根据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分省、分县或者分地域划分不同的区域,然后由商业保险公司提出竞标方案,保费从农业税中专项列支。按照政府与竞标商业保险公司最终确定的保险合约,农户在缴纳农业税的同时即领到一份保险合同。当发生灾害损失时,根据保险合约,同样可以采取集体赔付的方式。这一做法将大大节约交易成本,同时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农业税中剩余的部分可以参照此模式为农民提供大病统筹等医疗和社会保障保险,或者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
此一模式虽有诸多优势,但在目前农业税仍属地方财政主要税种的情况下,无疑会对地方行政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产生较大冲击。因此,问题的解决还有待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当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划入中央财政的列支范围,且上级财政对极端贫困县有相应的转移支付的情况下,一系列的问题才有望最终得以解决。以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以及商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看,中央财政应该有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有关一石三鸟的哲理故事
战国时,中山国相国司马熹很得国君信任,但是国君的宠姬阴简十分憎恨司马熹,常在国君的枕边说他的坏话。历史上,臣子因得罪国王宠姬而下台甚至遭受迫害的事例很多,司马熹很清楚其中的奥妙。
不能这样坐以待毙。那么,该如何办才好呢?想了很长时间,司马熹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中山国有个智者叫田简,他看出司马熹的处境艰险,于是悄悄地向司马熹献策。
不久,越国来了一位使者,小小的中山国对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自然是不敢怠慢的,所以,司马熹几乎寸步不离地陪伴着赵国使臣,生怕有一点怠慢。一次在宴会上,司马熹问使者:“听说贵国擅长音乐的美女很多,是这样吗?”使者说:“并非如此。”司马熹说:“我曾经到过许多国家,见过无数美女,总觉得没人比得上我国那位阴姬了,她的容貌倾国倾城,仪态婀娜多姿,南直是仙女下凡。”使者回去把这一情况禀报给了赵王,赵王听了之后,还未见到本人,就已经动心了。于是,赵王派使者到中山国,请求把阴姬送给赵王。
阴姬是中山国国君最宠爱的妃子,国君视她为掌上明珠,现在赵王要夺人所爱,他哪里肯答应。但又担心如果得罪了赵王,中山国就会遭到赵国的报复,中山国国力微弱,很可能要蒙难。正当中山王束手无策时,司马熹向国君进谏说:“启奏大王,臣有一个办法,既可以回绝赵国,又可避免我国蒙难。”国君一听十分高兴,忙问:“你有什么万全之策?”司马熹说:“您可以立即册封阴姬为王后,这样就能死了赵王的邪念。”
中山国国君立即如法炮制。就这样,中山国保全下来了,阴姬顺利地做了王后。司马熹因力荐阴姬为王后而得到阴姬的尊重,阴姬从此不再憎恨司马熹,心中对他感激涕零,司马熹终于摆脱了困境,所献万全之策真可谓“一石三鸟”。
【哲理启示】:
当你无故遭受别人的猜忌嫉恨时,仅仅靠辩解是不够的,还应该设法帮助别人,让别人感激你,这样可以彻底转变别人对你的看法。
第三篇:农业税
关于农村免征农业税的调查与思考
寒假期间,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对我市免征农业税后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所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分配关系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免征农业税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犹如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对此次改革农民都无比高兴。但改革就像一面镜子有其两面作用。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环境差异大,情况复杂,在免征农业税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摸清这些情况和问题,我通过采取座谈和走访农户等形式对禹城市的7个镇、3个乡进行了调研。
一、免征农业税对农村经济带来的重大的推动作用
全市各地都已按照上级对农村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要求将这一政策进行了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自2005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免征农业税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彻底堵住了个别地方搭车向农民乱收费的路子,而且使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和村社干部从催粮催款,成天忙于完成农业税征收任务的繁锁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谋划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一方百姓。同时对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受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拥护。禹城市是农业之市,也是农业强市。只有为农民谋利益,为农业谋发展,才能带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免征农业税,对于扶持农业这个弱质产业,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大有益处。
二、免征农业税后显现出来的新问题
由于农村环境的差别及其他因素,免征农业税后一些新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调查及搜集资料,我将出现的问题作如下总
结:
1.土地纠纷增多。在农业税免征之后,我市出现了农民“要地热”。由此引发了许多的土地纠纷,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在落实承包责任制之后出生的人口按“等轮子”的办法没有得到承包在的;二是结婚迁入的人员没有得到承包地的;三是结婚迁出之后,由于对方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比南川而早在对方没有得到承包地的;四是以前由于全家外出没有人耕种土地,又无法联系上导致土地撂荒之后农业社将其承包地落实给另外的农户承包的;五是农户之间相互换地耕种,没有形成书面合同,一方以土地使用证或经营权证落实给自己的为依据要求换回来的;六是在以前要征收农业税时,觉得种地没有什么收益,自愿交给农业社而没有形成书面依据,现在又要求还给原来的承包地的。而农业社已经把已有的耕地全部落实到农户承包经营,根本没有土地来满足这些农户经营承包地的要求,致使矛盾日益加剧,有的甚至大动干戈,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2.农税及统筹提留遗留问题急需解决。到目前为止,有相当一部份农户还有下欠的农业税及乡统筹和村提留,据统计全市共有历年下欠的农税和统筹提留1500万元,调查的10个乡镇有523万元尾欠款。部份乡村干部为了完成当时的上交农业税及乡统筹款,在没有收齐的情况下,自己出钱垫交,而现在免征农业税之后,要收回这部份垫支的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并且,原来村干部由于工作需要,有相当一部份已经没有再任职,常常去找现在的村干部门闹着要回以前垫支的款项,而现在的村干部也没有资金来支付这部份债务,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3.农村公益事业更难开展。农村税费改革时,明确将农村公益事业的开展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来进行,然而现时的情况是“一事一议”根本没有办法实施。让农民投工投劳也不现实,客观上讲,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无法让在家的人投工投劳;而出资更是没法实施,主要是在家劳动的基本都是老弱、妇女,既没有钱来出资,也没有办法去议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造成农村公益事业的开展完全靠各级财政的投入才能得以实施,致使公益设施严重滞后。
4.乡村债务化解的难度加大。调查的30个村,有各种债务135万元,这些债务有的是以前兴建公益事业形成,有的是垫支上交款项形成,有的是兴办企业形成。免征农业税后村级没有收入来源,造成债务无从化解。
三、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免征农业税后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1.稳定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承包管理。调查中,干部群众普遍反应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按1998年二轮承包时的农村人口人人有责任地,减少农村土地纠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加大土地流转工作的力度,从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2.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脆弱,特别是农村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村社无钱兴建新的饮水设施或修补破损的设施,致使抗旱能力减弱;饮黄河也远不能满足抗洪防灾的需要,在调查的30个村中,由于今年5月5号的洪灾造成无法复耕的耕地550亩,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才能这种状况。
3.干群联系不如以前紧密。免征农业税后,有的村干部觉得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了,对农民反映的要求解决的问题由于其没有了以前如果不解决就不交农业税“这张牌”,也不愿意及时予以解决。致使干群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沟通也较以往大为减少,长此以往会引发新的问题,影响干群关系,不利于干部为群众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4.抑制农资上涨的幅度。本来农资价格的上涨与农业税的减免是两码事,但农民太现实了,他们把农税减免和农资价格的上涨联在一起,认为农税减免这点钱的收入远不如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价格的上涨支出的多(到调查时止,农资价格上涨的支出抵销农税减免的收入之后,每个农民的净支出为40元),这种说法和看法虽然偏激,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农业这个弱质产业要从方方面面来关注和扶持,尤其是要加大抑制农资价格涨幅的力度,使中央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及各级和社会各界对农业的关爱之情不至于付诸东流。
5.多为农民增收找出路。农民由于信息和文化程度的原因,难于找到正确的致富路子。他们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法,及时传递相关信息,采取有力措施让农民解放思想,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多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出路。
6.解决农税及提留统筹的遗留问题。上级对农村税费改革前的农业税实行暂缓追收的政策,本来是为了让农民休养生息,促进农业发展。但这造成了农民认
为现在已经不收农业税了,现在是暂缓收缴,以后就可能不收了。这让广大群众认为“听话的孩子没好处,不听话的孩子有糖吃”是一条真理,进而造成听话的孩子以后也按照不听话的孩子那样做。致使广大群众都不愿及时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增大了农村工作顺利开展的难度。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为使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针对免征农业税后出现的问题及广大干群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意见,领导及广大干群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加速土地流转。土地问题是农业和农村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了土地,农村的任何工作都成了无本之木。因此各级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由于种种原因,要的是土地承包的经营权,而少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对土地又不加以好好利用。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通过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来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及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从而进一步规范农民经营承包地的行为,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在条件成熟时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2.妥善处理农税及提留统筹遗留问题。暂缓追收农村税费改革前的农业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种影响要分清情况,需在查明未交清农业税及乡统筹和村提留的原因的基础上,做到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收的一定要收,把这部份钱收起来之后,一是用于偿还债务,二是用来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让广大群众及被追收欠款的农户也觉得这些钱应该清收。
3.加强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乡(镇、街道)和村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及时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广大农村工作人员要认真担负起这项工作职责,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爱国、爱集体的思想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集体和社会事业的积极性,让大家都来为集体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出谋划策。
4.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免征农业税后减少的地方财力和村集体的收入,国家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全额予以解决。并且在转移去付中要分清每一个项目的资金额度,对口拨入专门的账户,实行专款专用。特别是对用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转移支付要及时拨入每个村(居委)的账上,便于
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和体制。以保证村(居委)的正常运转,从而促进整个农村工作的顺利推进。
5.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政策。免征农业税是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党和国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与之相配套的要做好基层政府的改革,做到定岗定员,按岗设职,清减富余人员,可以考虑村干部由乡镇精减下来的干部去担任,从而减少从农民中选出的村干部的人数,减轻财政负担;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要增强服务意识,从管理农民的角色转到切实为农服务上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业生产技术不足和渴望生产技术的问题;帮助农民搞好各种经营活动中的经营管理,加强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力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善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真正做到使农民工能与同岗位的城镇职工有同等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样才能促进农民在进城之后不恋土地,从而减少农民;这也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提高纯农民的收益,不误各级党委和政府扶农、助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社会各界支持农业、关注农业的良好意愿。
通过寒假期间的调查,我了解到: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存在的困难及其市领导为此作出的努力,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越开越注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只要农民认真贯彻各项措施,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免征农业税是一种趋势,它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农业乃至工业的发展。
(此文档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涉及侵权,请百度空间联系上传者,谢谢)
第四篇:取消农业税(参考)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取消农业税、增加粮食直补,加大农业投入,是中央的一项惠农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全国农民无不拍手称快。这一政策的出台,对彻底根治农民负担过重,加快农村发展步伐,缓解农村矛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在举国上下一片欢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很清醒地看到,取消了农业税,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所有的矛盾,反之,伴随着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譬如一味良药,虽有好的药效,但也必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如果没有一些好的药物配伍,难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税费尾欠越来越难征收。税费尾欠一直是乡村干部感到非常头疼的问题,也是乡村负债、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因素。在农村,几乎每个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拖欠税费的现象,一个人口不到上千人的村,甚至可以欠税费近40万!可见,这些农民多年就根本没交任何税费,长期喊的农民负担过重,其实对他们并无大碍。税费尾欠收不上来,基层政府不得不组织庞大的力量来征收,增大了行政成本,也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形成恶性循环。事实上,真正的乡村负债,并没有包含农民所欠的税费往来,一旦这些往来不收或收不上来,乡村负债的数目是相当惊人的。取消各种税费后,中央规定,税费改革前的上缴尾欠暂停清收,只是缓解了一部分真正困难群众的矛盾。其实欠税的不完全是困难群体,是这样四种人:一是富裕户,这些人长期举家外出,靠在外面打工或经商赚了钱,在外定居或长时间不回,乡村干部根本无法收到他们的税费;二是刁难户。用乡村干部的话说,就是“钉子”户。这些人无理取闹,恶意拖欠,把政府对干部税费征收规定的“几不准”看成是自己的保护伞,乡村干部对这些人总是束手无策;三是攀比户。税费征收过程中总会有种怪现象:没欠的向欠得少的看齐,欠得少的向欠得多的看齐。这些人惟恐自己吃亏,相互攀比;四是困难户。主要是经济收入不高的农户,五保户,受灾户等,这部分人一般在农村占的比重并不大。税改前税费的缓收,使税改后的农业税更难征收,在群众的潜意识中,好象是以前的尾欠不准收了或根本不收了,大大挫伤了以前踊交税费的部分群众的积极性。现在农村的公益事业筹资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以前没欠税费的,他们根本就不交了,用他们的话说,别人欠那么多都没问题,我们自然用不着再犯傻了。而欠得多的呢?也就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是还不完债,干脆也拒交。税费尾欠,是寄生在乡村基层的恶性肿瘤,不及时医治或彻底根治,必将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二.公益事业越来越难组织。近两年,政府虽然加大了农业投入,但要真正搞好农村公益事业,目前靠的主要还是农民自己。各种税费取消后,农村允许收的就只有“一事一议”。有些地方规定,一事一议收费的原则是“有事就议,无事不议”,必须征得大多数人同意,而且最高不超过人平15元。这个规定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乡村干部很难操作。矛盾主要有三:一是程序有矛盾,必须要大多数人同意才行,这“大多数”人怎么界定?一个组的“一事一议”商定,“大多数人”是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呢?还是指实际人口数?或者到会人数?个别人为了个人利益不同意又怎么办?实际上在农村只要有个别人不出钱,事情就很难办成,所谓的议事其实也是一纸空文。笔者所在的村民小组,准备硬化公路,仅仅只有几户不同意,至今只好搁浅;二是方案有矛盾,比如农村的许多机耕路,是为农田服务的,修路筹资自然按田分摊。如果按人分担,那些人多田少的自然不干,本来30年不变的农田承包政策使许多人及时分不到田,这部分人本身就吃了亏,再加重其负担也不合情理,何况有些地方按田分担根本没有矛盾,政府又何必去强加一个按人收取,强行扣上一个“负担不合理”的帽子?三是数目有矛盾,比如笔者所在的村,经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硬化村主干道3.8公里,共需资金53.2万元,政府拨款34.2万元,尚差19万元。我村共有人口850人,按人平收取15元计算,共可收1.275万元,如果按此速度收取,共需15年。而实际上,村里居民的生活水平两年要筹集这笔钱根本没问题,但是于法不容。
三.土地纠纷越来越难处理。前几年,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提倡土地延包30年不变。其实那时侯由于各种负担太重,农民根本就不愿意要田地,大多数农民都拒签合同。为了响应上面的政策,乡村干部只好造假合同应付上面的检查。田土多的农户纷纷搁荒,欠下一大笔税费。而田土少的农户,更不愿揽个包袱。人地分配相当不均衡。农业税取消后,什么负担几乎没有了,中央还有一系列的补助,各地开始出现争地现象。人多地少的要求分地,人少地多不愿意拿出来,这时候他们拿出政策来保护自己:30年不变啊。特别是一些农村的新生儿,如果说以前人多地少的农户是自违的话,那么这些新生儿,是谁剥夺了他们半生享有土地的权利?还有征地矛盾,以前农民觉得土地是种累赘,只要减免他们的负担,地价都没有过高的要求,现在他们觉得土地艰贵了,不再轻易转让土地。一些地方必要的建设征地,就成了难题。比如某乡某村有两个组,一个组税改前农民征收的土地价是水田5000元/亩。据说依据是按每年农业税及附加税最高100元/亩估计,50年政府应该收5000元。本来农民要交税的,这下不但不交,还有收益,皆大欢喜。另一个组是免税后征地的,农民都知道打算盘了:现在粮价翻倍了,每亩包括政府的各种补助至少收益900元左右。50年就要4.5万元哦,并且还意味着永远失去田地。所以他们索要高价!而前一个组的群众想不通啊,只相差一年时间,他们感觉自己太吃亏了,又纷纷去强行夺回自己的田地。现在许多地方都出现已被征地农民索要田地现象,基层政府很难应付。
四.基层组织越来越难运转。很长一段时间,税费收入一直是乡村基层组织经费的重要保证。取消各种收费后,乡村组织已是举步为艰。乡镇干部以前的待遇主要靠工资收入和乡镇补贴。现在大部分乡镇没有了经济收入,干部也就不可能发多少补贴。光靠工资收入的乡镇干部自然成了困难户。就拿我乡来说,干部工资最高的也就1500多元,最低的只有700多。而当地农民在外打工的平均工价是1800元/月。造成乡镇干部大多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特别是乡村债务,已成为基层政府极不稳定的隐患。现在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有债务,一般的都有好几百万!不要谈偿还债务,正常的办公都已无法运转。个别乡镇,已到了干部食堂都无法保证的地步。虽然上级政府在极力想办法化解乡村债务,问题是这样的体制下去,继续增长的债务又怎么办?如果不能对症下药,恐怕永远会有化解不完的乡村债务。另外,公益事业也成为乡镇一个极为头疼的问题,在村里,还可以搞一事一议多少筹点,但乡镇又上哪里去筹?以前在乡镇,暗地里都有一个这样的规矩:乡镇每年在上缴的费用中,要拿出一部分奖励村干部,村干部倒是尚能听命于乡镇政府。没有了这些费用,乡村矛盾也逐步显露出来。实行村民自治后,乡镇对村干部没有任免权,没有了经济往来,许多村干部有了占山为王的思想。有人把一些资力较老的村支书叫做“土皇帝”。凡事他不听上级指挥。而你又无可奈何。现在乡镇布置村干部工作任务,几乎没人听。就连农民负担卡,包村干部都只好自己帮村干部填写、发送、张贴。
笔者通过对邻近几个乡镇的调查,发现这些矛盾比较尖锐。怎样来解决?个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税费尾欠要合理征收。税费尾欠的成因比较复杂,各地差异不同,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只能因地而异。“收”、“消”、“减”、“免”。“收”就是对有偿还能力、恶意拖欠的农户依法清收;“消”就是鼓励有劳力剩余的农户以劳代资,既减轻了农户负担,又增加了集体收益,第一年共用这种形式鼓励村民荒山造林200多亩,不仅收回上缴2万多元,而且10年之后集体可创收200多万元;“减”就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讨论减免部分受灾户的税费;“免”就是用同样的方式免去个别特困户的税费;
二.公益事业要合理规范。由于乡村债务没有化解到位,各种税费又不准收,许多村只好在“一事一议”上开口子。而上面往往只强调标准,只要不触“高压线”,而忽略监督。许多村干部按照上面的要求,造假会议记录,假村民代表签名以达到其目的。“一事一议”的征收应该法制化,让执行者有法可依。在人地矛盾没有解决的前提下,征收的方案必须因地而异,否则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之会激发矛盾。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经过村民代表的同意,和上级组织的审核,要允许特例存在,否则会制约一些地方的发展。
三.土地矛盾要合理完善。政府应该逐步探索新的形式下新的土地政策。虽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但实际上农民拥有了所有权。如果农民不同意,谁敢强行征地?农民的宅地基谁敢侵占?承包期满后外地居民谁敢来承包?城里的一些无业居民,同是国家公民,为什么就不能享受这一优越的国家资源?还有一些矛盾,比如一些企业征了农民的地,经营期限是50年。50年后怎么办?如果企业不再续征了,农民面对那些钢筋水泥如何耕种?假如企业续征,农民有意天价又怎么办?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逐步探索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让土地可以流转。会经营的农民可以进城定居,城里的失业者可以到农村买地耕种。同时,农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相互流动。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城镇的失业压力,可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土地闲置。同时可以避免农村长期存在的人地矛盾。
四.基层组织要合理设置。现在乡镇队伍的庞大,与早些年农民负担过重有很大的关系,税费收不上来,乡镇就不得不增加人手。以前乡镇干部的工作主要以税费收缴为主,取消税费后,乡镇人员明显多余。许多乡镇干部面临失业。许多地方在喊乡镇政府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实际上是一种害怕失业的恐慌的托辞。乡镇干部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许多人根本没种过田,又怎样去指导种田?许多人根本就没经过商,又怎么能去指导农民发家致富?与其让许多人都坐在一起吃不饱,不如分一部分人出去另寻门路。村干部人员同样过剩,乡镇、村组合并迫在眉睫,乡村干部职数精简迫在眉睫。另外,还应该改变村干部的任免方式,和村干部薪酬的发放形式,其他村干部必须按绩论酬,以确保政令通畅。
第五篇:取消农业税
取消农业税,中国历史上的壮举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郑重宣布,像一声响彻云天的春雷,在辽阔的中国农村、牧区的每个角落回荡。对9亿中国农民来说,再没有比这条消息更令他们激动和感动的了。他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历史将记载这一天。
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历史上,政府收缴农业税、农民交纳农业税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各朝各代,只有过局部减轻包括农业税在内的税赋的举措,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先例。共和国成立后50多年里,特别是最近十几年为减轻农民负担做了许多努力,但农业税政府还是得收,农民也还是得交。温总理这一宣布,五年后中国农民将告别交农业税的历史,这是本届政府做的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是天大的德政。
我国多年来农业税稳定在500亿元左右,2002年仅占全国税收的2.6%,每个农业人口不到60元,对政府、对农民似乎都不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大数目。但政府保留还是取消这项税收,其影响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本身。
取消农业税,是项使每个农户都受益的根本性举措。“60”块钱,对城里人,对有钱人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数。但在当今中国的不少农民眼里,每个人口交60元也不是一件简单事。五口之家一年要交300元,他种那几亩地去掉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各项开支,又能挣几个300元呢?再说,300元可能维持一家两三个月的最低生活呢。问题还不在这里。因为有农业税,就给其他五花八门的费税“搭车”提供了平台,这样几倍于农业税的负担就会落到农民肩上。五年后取消农业税,其他费税“搭车”的平台也随之失去,农民将从一反一正中大大获益,党和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也因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9亿农民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又是收入增长最缓慢、生活最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目前,农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入WTO后,我国农民又多了一层国外优势农业竞争的强大压力,处境更为艰难。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工人拥有1000亩耕地,还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相比之下,我国小规模的、分散的农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新一届中国政府充分体察农民的境况,毅然取消农业税,可以说是现
实条件下对“三农”最强有力的扶持。这项政策必将激发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发展了,稳固了,也必将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取消农业税,实行乡镇财政与税收脱钩,将缓和和改善多年来因收农业税以及其他摊派费用而造成的不少地方农民与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关系的紧张,有利于基层干部集中精力带领农民致富,有利于重建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农村的稳定。
取消农业税,必将推动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五年后,乡镇的财政负担将通过国家财政支付转移来解决,这必然要求县乡镇要精简机构、裁减“臃肿”人员,有些地方也可能根据情况对乡镇做必要的合并调整。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将得到优化和提高。
取消农业税,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项巨大成果。现在农业税虽然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百分之二点几,但五年后这笔税收不但没有了,国家还要从财政中拿出一笔钱来支付农村基层的财政开支,这一反一正给国家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取消农业税,在以前即使想做也是难以做到的。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使国家完全具备了取消农业税而不至于影响国家全局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