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内控游记之一
国企内控游记:
在五部委及国资委的号召下,许多非试点单位都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从企业实际情况入手,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并取得良好进展。为鼓励这些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并为更多的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提供可参照的经验,特立此栏目。
内部控制抓重点
第一次与这家企业交流是2010年的秋天,这是一家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二级公司。一把手卢总刚刚上任,作为一个在这家企业二十多年的老员工,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同时,又深刻了解行业的竞争在不断加剧,风险在加大,企业急需提升管理水平。在认真学习了内部控制规范后,卢总认为可以将内部控制作为下一阶段企业管理的重点。
秋风中,第一次见到卢总,有着典型山东人的高大身材和爽朗的性格。对于内控,他有清醒的判断,目前这家企业在同行业中规模不算大,生产设备不算先进,员工都是多年的老员工,对内部控制这种先进的管理要求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因此,虽然内部控制是未来的方向,但只能一步一步的开展内部控制。
卢总的第一个问题是:内部控制目标订在哪里?显然,对于这样一家央企二级单位,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又不是上市公司,单纯以财务报告为核心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无法达到自身的要求。
卢总列举了企业的问题:整体盈利能力在下降,许多干部和员工缺乏优秀的管理技术,预算执行不够严格,一些管理职能和内部管理结构比较混乱等等。当然,内控的方向也就成了“抓管理、促效益”。内部控制的开展,应该从分析这些问题入手:
一、通过对整体盈利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高层领导主要依据行业经验做出采购决策。但作为子公司没有选择原材料供应商的权限,也没有控制采购价格的权限,只有控制采购量及采购时间的权限;
二、作为一家生产主导型的企业,利润目标的考核只涉及到老总、总会计师等少数几个人,EVA作为即将推行的考核体系,目前还没有在内部开展;中层干部的业绩考核以生产目标为导向,完成率为指标,无法与老总的考核相一致;
三、预算编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由于原材料价格不动,及国内近几年各项成本的不断上升,预算执行效果不好,预算外成本和费用都较多;
四、由于对客户的控制能力不强,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加大,企业资金压力增加;同时,为了保证销路扩展一些距离较远的客户,运输成本随运输距离增长而不断提高;
五、许多内部协调实务都必须由老总参与,各生产厂与总部各部门间的协调不够顺畅,造成许多决策不能迅速有效制订,并开展实施。
梳理出这些问题后,卢总对内控的思路开始清晰。内部控制的一期目标先从治理结构和考核制度入手,解决当前管理的核心问题。具体工作步骤为:从EVA考核目标分解和财务报表对应控制活动入手,针对不同部门和工厂特点的考核指标,使各中层干部的工作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根据考核指标确定各部门的设置及权限,理顺内部管理的结构;抽调优秀干部建立原材料和市场决策部门,为领导的原材料决策和销售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也为预算编制提供合理的参照。
第二次见到卢总是2011年的6月,经过半年的梳理和调整,内部控制一期工作基本完工。所有中层干部的考核目标均以公司EVA目标为核心,优化合并七个业务重合或相关的部门,对影响公司业务目标的主要业务活动有了清晰的权限分工;新成立两个决策支持部门,收集大量数据和资料为采购决策和销售费用核算提供有力依据和支持。
成果也很显著,在2011年前半年铁矿石及其他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的时期,公司平均采购成本低于集团平均成本;通过优化和深耕核心客户,有效降低运输半径,产成品运输半径基本控制在500公里以内,运输成本降低显著;应收账款总体规模呈现适当下降趋势,资金压力减轻。
第二篇:内控游记九
财政部发布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
本报记者 李一硕
近日,记者从财政部会计司获悉,截至2012年4月30日,我国67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已经全部披露了2011年财务报告、内控评价报告以及内控审计报告。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实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更好地推动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财政部会计司会同证监会会计部联合开展了对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情况的分析工作。
希望通过此次分析掌握了解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的内控建设情况,“相信该分析报告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内控建设的现状,从而为我国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国资委直属央企实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参与撰写本报告的君睿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王炜说。
67家企业占我国国民经济重要地位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67家上市公司涉及行业较广泛,相对集中的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采掘业和金属非金属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占比分别为40.3%、17.9%、16.4%、10.4%和19.4%。
这67家企业2011年主营业务总收入为人民币121,327亿元,约相对于我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的四分之一,可见67家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0亿以上的特大型企业为50家、10亿元至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为14家、少于1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仅有3家。
其中,66家企业既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又是香港H股上市公司,仅一家企业在境内A股市场和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市场上市。在66家A+H的上市公司中,9家也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1家是境内、香港、伦敦以及纽约四地上市的企业。
内控报告披露的情况
从报告披露内容看,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认定、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都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体系了财政部会计司整套内控标准体系的可行性与规范性。
以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控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进行分析是这份报告的核心部分。
在67家企业披露的内控评价报告中,对内控五要素的披露方式、内容等均有些差别,其中存在差异最大的是控制活动要素的披露内容。
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从67家企业披露的情况来看,企业的内控环境建设基本都是以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为要点开展的,与监管要求相一致。
控制活动要素的披露呈现了最大的多样性,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九项配套指引(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和财务报告)的控制活动基础上,都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有所增减,不仅体现在由于自身不涉及外包业务而没有把它设为重点控制活动,还体现在很多企业增加了对外投资、生产与成本管理等重点控制活动,金融业更是披露了大量具有自身行业特征的控制活动。“这种多样性代表了内控开展的真实、有效,越是丰富越能体现出多行业多类型企业本来的多元化,越代表这些企业没有仅仅照本宣科,刻板地依照标准做内控”王炜说。
在67份报告中,披露信息与沟通情况的企业共29家,占总数量的43.3%;披露风险评估情况的企业共33家,占总数量的49.3%;披露内部监督情况的企业共34家,占总数量的50.7%。
从披露的内部监督的情况来看,可以发现,诸多企业已经形成了以监事会、董事会及其下属审计委员会、审计部门为主的三级内控监督体系,体系了证监会多年来对上市公司治理长抓不懈的良好成果。
在披露企业是否制定内控缺陷标准方面,67家企业中,13家上市企业未披露企业是否制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54家企业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披露了企业存在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其中,有22家企业披露其制定了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但是没有详细描述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具体情况;有32家企业详细描述了企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只有一家企业在制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同时,制定了企业整体内控有效性判断标准,明确了缺陷类型及数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的关系。
而在内控缺陷整改披露方面,报告指出有49家企业以不同形式披露企业存在内控缺陷,其中44家企业提出了整改计划、整改措施或者要求对缺陷进行整改,5家企业并未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或者措施。
内控披露发现的问题
报告在整体成果显著之中,也从细节中看到了潜在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种情况:
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停留在查漏补缺、应对监管的层面,并没有意识到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对防范风险、促进管理可能起到的有益作用;
另一些企业未树立将内部控制要求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内部控制建设及评价仍需要方法上的进一步指导;
还有一些企业内控评价的方法和过程有待完善和提高;
少有部分企业在评价报告中披露的信息与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业务运行模式结合不足,公式化倾向较为明。
为企业提供内控咨询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信息技术企业等中介机构,在咨询和审计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有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其执业规范的完备程度、内控审计质量复核体系及对员工的培训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信息系统审计力量还需提高系。
此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信息技术企业里都明显存在内控人才不足的问题。
从标准制定及监管入手 提升我国企业内控水平
为更好地推动内控的建设与实施工作,提升我国企业内控水平。报告从标准制定及监管、企业、内控咨询及审计机构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报告建议推动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有关企业建立健全内控体系的条款,明确企业内控建设的责任,对内控违法惩戒作出相应规定,并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
针对现行规范体系中关于内控和风险管理、内控信息披露的不同要求,有必要对各部门现行的相关规章、文件进行梳理,协调处理相互间不协调之处,厘清内控建设与其他风险管理手段之间的关系,统一内控信息披露的内容,降低企业的遵循成本和执行难度。
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报告还建议相关监管部门着手对一些典型行业进行调查,了解这些行业的具体运作特点、共性风险和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分行业的内控操作指南和内控缺陷认定的通行做法,为企业开展内控建设和内控评价工作提供更加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标准。
而对于内控实施和建设的主体---企业,报告提出应注重实效,摸索内控建设规律的同时逐步实现内控水平的提升,企业内有关部门应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确定内控实施的时间表,避免因赶进度而使内控建设流于形式。
报告强调,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控审计和内控咨询服务,应处理好内控咨询和内控审计的关系,保持独立性。同一家事务所不能同时为一家企业提供内控咨询和内控审计服务,内控咨询机构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内控建设咨询和内控评价咨询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国企成本内控管理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国企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常用的审计办法,重点分析如何更好地系统化应用审计办法,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对造价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企业内控管理论文
一、引言
建设项目管理通常概述为“三控三管一协调”,三控即质量控制、造价控制、进度控制,三管即合同管理、信息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一协调即协调与相关单位关系。其中造价控制是国企对于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投资项目较为膨胀,房地产开发项目增多,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设,国家对国企技术改造,科技投资带来的配套建设项目也在逐年增加。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量的变更洽商、施工索赔、结算超概等事件突显,尤其施工企业追求利润虚报工程结算的行业弊端,暴露出国企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不足,也导致工程结算审计上的风险较大,难度增加。由此做好工程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发显现,如何运用有效的审计办法,达到造价控制的目标,逐渐成为国企在建设项目管理中重点探索的课题。
二、工程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在国企工程建设领域,工程审计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审计署指派审计团队,对国企技改项目,即以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进行审计;一种是国企根据国家监管要求或内部管理需求,由内部审计部门或委托专业造价咨询公司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针对第一种情况有明确的规定,关于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职责、程序等内容。国企内部工程审计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相关内容的规定,通常企业采用的工程审计方法主要是工程结算审计,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一定程度上为国企建设项目造价控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工程审计随着发展,逐渐浮现出的新问题是工程结算审计是工程竣工后的事后审计,针对的标的主要是施工企业工程结算书,存在单一性、片面性和滞后性。根据统计,建设项目结算审计阶段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量清单漏项、计量有误,招标图纸前后矛盾,做法缺失,投标文件不均衡报价等问题,为工程结算埋下隐患;
2、由于合同签订阶段,对于人材机调价原则、变更洽商约定,结算审计规定等关键条款无表述或表述不清,为工程结算留下漏洞;
3、由于施工阶段,变更洽商表述不详,价格无认定,隐蔽工程签证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工程造价难准确计量,以及可能发生的工期索赔问题;
4、由于结算阶段,抓住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与造价信息的差异和涨跌变化不同,以及建筑设备价格无统一标准参考,通过工程结算套高价格钻空子。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施工企业会统一计算建设投入成本,并结合应获利情况,确定结算数额,组织工程结算书的编报,往往通过抓住工程量清单漏项错误、变更洽商、工期延误等方式,抬高结算额达到目的,坚持不让步,导致建设单位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大多数国企,尤其是军工企业,均非建筑行业内企业,面对建设项目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往往无从下手,无法有效造价控制。
三、工程审计的系统化应用办法
针对工程结算审计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工程审计可调整介入的时机和内容,与工程实施同步进行,从工程招投标阶段即介入,覆盖施工全过程,直至工程竣工结算,引入工程预算审计、工程过程审计,结合工程结算审计,应用系统化审计办法跟踪审计,可达到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
(一)工程预算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
目前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规定,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进行招投标,并采用固定单价计价方式签订合同。国企在招投标准备阶段委托一家具备招标代理资质的单位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招标活动,委托一家具备造价咨询资质的单位以施工图为基础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因为招标文件约定了工程合同基本条款并不得在签合同时修改,清单和控制价圈定了工程造价的基本范围并作为投标报价主要依据,所以招标文件、清单和控制价的编制水平和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建议在该阶段即邀请审计公司介入,采用工程预算审计办法,重点审核招标文件和合同、清单和控制价,审计要点应包括如下4项内容:
1、审核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是否明确清楚与工程造价相关的重点内容,如可调价人材机范围和原则、物价波动引发价格调整原则、变更洽商办理程序以及工程量变化的价格调整原则、新子目的单价认价原则、工程审计流程约定等;
2、审核工程量清单编制是否完整准确,清单列项有无漏项和错误,工程量计量是否有误,项目编码有无重复,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错误含糊;
3、在工程量清单审核过程中,应同时核对各专业施工图,发现施工图中的前后矛盾和做法缺失等错误;
4、审核招标控制价是否符合现行清单计价规范,单价计算依据是否合理,措施项目选用和计价是否合理,工程取费是否执行对应基数和费率标准,材料暂估单价和专业工程暂估价是否计价合理,暂列金额、计日工是否列项合理,总承包服务费是否按标准计取。通过工程预算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消除和降低招标文件、合同、清单和控制价,以及施工图的问题,约定好了调价定价原则,在源头上就控制建设项目造价,圈定工程的合理造价,减少工程造价争议的情况,为后续的工程过程审计、工程结算审计打好基础。
(二)工程过程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
工程在完成招投标和合同备案并办理开工手续后即可组织施工,影响工程造价变化的因素集中在施工阶段体现,主要包括现场突发问题的签证、设计单位出的设计变更、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洽商,由于政策变化导致的人材机价格调整,以及暂估价认价等。本文建议在该阶段采用工程过程审计办法,跟踪施工阶段涉及工程造价调整的情况,可确保工程计量和计价准确。审计工作主要围绕如下4项内容展开:
1、审查合同执行情况。对施工阶段构成合同组成部分的双方的协议、信函、纪要、备忘录等,是否与主合同约定原则相悖,是否影响工程造价,确保前后一致并准确完整;工程付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时间支付;工程实施进度是否按照约定工期执行等;
2、审查现场签证。专业审计人员及时到施工现场,对过程中清单漏项、图纸错误等涉及清单、图纸及现场三者有不符的情况,进行实际工程量的签证;对隐蔽工程应在掩盖前记录取证,对未取证的有疑点的隐蔽工程采用抽样定点开挖法[4]核实工程量。
3、审查变更洽商。审查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内容是否明确,工程量是否可准确计量,发现问题要求设计返回修改或者补充对应工程量签证;审查变更洽商中是否有新材料、新子目等涉及新单价的,要求施工单位随变更洽商申报经济洽商,过程审计确定工程变更价款;工程洽商要审查四方签字是否齐全;
4、审查暂估价认价。对于合同约定的暂估价材料和暂估价工程,在实施阶段对价格确认工作进行过程审计,确保认价手续合规、资料齐全。通过工程过程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可使施工合同及付款合规执行,保证变更洽商、现场签证、暂估价认价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及时响应和处理问题避免工期索赔,确保了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同时也对工程质量、进度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三)工程结算审计办法的合理应用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后,施工单位申报工程结算书,经监理单位初步审核后,报审计公司进行工程结算审计,出具工程结算审计报告,工程结算审计为工程结算的最终节点,确定了建设项目最终造价,应充分重视工程结算审计工作。在工程结算阶段,结合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预算审计和施工阶段的工程过程审计的成果,有理有据,应用工程结算审计办法,依据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合同其他组成部分、工程量清单、施工图和竣工图、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现场签证、经济洽商审核结果、暂估价认价单等工程资料,对于合同内外涉及量、价、取费等变化的全部内容进行整体核算,保证审计的依据合规、计量准确、价格合理、内容完整。
四结束语
建设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建设项目管理中重要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不容忽视,任一阶段的管理缺少都可能导致失控。充分利用好审计办法的系统化应用手段,将预算审计、过程审计和结算审计有机结合,合理应用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获得良好投资效益。并作为建设单位和审计公司的宝贵经验,指导其他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程行.利用三控三管一协调,降低业主建设成本[J].中华民居,2014.[2]高春艳.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4]赵席利.基建工程事中审计的作用及方法[J].建设监理,2011.
第四篇:内控制度
利辛县流动办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
为了确保本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本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制定“利辛县流动办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章
财务管理制度
一,财务机构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维护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搞好会计核算。
2、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经费以及其他有关专项业务经费,制定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编报部门预算,审查核定预算,做好相关资金的综合统筹平衡工作。
3、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认真做好记账、算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账。
4、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严格执行财务计划和预算,节约开支,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充分利用财务数据,客观、真实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为领导提供准确数据。
5、负责债权、债务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6、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负责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的立卷、建档工作。
7、负责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的领购、分发、缴销等工作。
8、负责本单位所属各科室(单位)经费申请报告和政府采购手续的审查、监督和呈报工作。
9、组织本单位及系统财务人员,学习国家财政法规制度和现代化财务管理。
10、接受并配合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好本部门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预算业务管理制度
1、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部门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序审核、报批。部门预算由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组成。
2、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和罚没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捐赠、其他收入等必须列入收入预算,不得隐瞒或少列。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实物),要据实及时入账,不得隐瞒,更不得另设账户或私设“小金库”。
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或财政预算内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或罚没款,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及时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滞留在单位坐支、挪用。
3、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支出预算,应当保证本部门履行基本职能所需要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其他弹性支出和专项支出应当严格控制。
支出预算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专项支出。人员支出预算的编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标准,逐项核定,没有政策规定的项目,不得列入预算。日常公用支出预算的编制应本着节约、从俭的原则编报。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预算的编制应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标准,逐项核定。专项支出预算的编制应紧密结合单位当年主要职责任务、工作目标及事业发展设想,并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本着实事求是:从严从紧、区别轻重缓急,急事优先的原则按序安排支出事项。
4、对财政下达的预算,单位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用款计划和项目支出计划。预算一经确立和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和追加。
5、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资金和上级补助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的申报、论证、实施、评审及验收制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专.项资金应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虚列项目辜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浪费、套取、转移专项资金,不得进行二次分配。单位应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支出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审批、审查制度,完善内部支出管理,强化内部约束,不断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各项支出应当符合国家的现行规定,不得擅自提高补贴标准,不得巧立名目、变相扩大个人补贴范围;不得随意提高差旅费、会议费等报销标准;不得追求奢华超财力购置或配备高档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和其他设施。
三,收支业务管理制度
1、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单位收入范围和入账时间。
2、各项收入的取得,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对非税收入,必须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以财务独立核算为标准,单位的各项收入支出由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4、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明确各项支出的审批程序和支出手续,明确领导的审批权限;明确与支出有关的相关人员的签字手续等。明确重大支出项目的标准及应当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和程序。
5、建立严格的开支标准制度。对各项支出,国家有规定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并明确因情况特殊超标准开支的处理程序;对国家无规定而由单位自定的,应当明确其报批的程序和标准,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6、对单位的专项资金应根据专款专用的原则,明确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和核算办法;明确专项项目的完工验收及检查办法;明确专项资金结余的处理办法。
四,现金管理制度
1、管理原则:严格审核、手续齐备,当面点清、坚持复核,加盖戳记、编证入账,账账核对、日清日结,查核限额、及时存取,严禁“白条”、不得坐支,禁止违规大额提现,严防挪用、确保安全。
2、开支范围:(1)职工工资、津贴;(2)个人劳务报酬;(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各项奖金;(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5)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6)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7)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3、定期盘点现金,做到账实相符。
4、积极推广使用财政公务卡。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人民币为单位,下同)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一般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各单位应根据银行卡受理环境等情况,积极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尽量减少现金支出。公务卡的使用要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五,印章的管理制度
1、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管理,个人名章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2、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六,报销票据的管理制度
1、作为报销依据的发票或收据必须符合税务、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定,未经税务或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监制的发票和收据,一律不予报销。
2、发票或收据须按规定要求其全联、逐栏一次性如实开具。其中,发票的“商品名称”栏须开具所购商品具体名称;因购买商品较多、无法在发票联上全部列明的,须附卖方出具的购物小票或商品明细清单。收据上必须要求其详细列明收款事由。
3、凡遗失车票、船票、飞机票的,必须由当事人书面说明情况,科室负责人签批意见,经审定后,方可代作原始凭证。报销金额以核定数为准。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如有遗失,应取得原签发单位加盖财务专用章的证明(需注明票据号码、金额和内容)或原票据记账联的复印件(须加财务专用章证明),由经办科室负责人签批意见,经审定后,方可代作原始凭证报销。
4、跨的票据,原则上不予报销。如有特殊情况确需报销的,必须以书面形式陈述理由,按规定程序审批。
5、经办人员办理报销业务时须将发票和收据等原始凭证粘贴整齐、有序。七,会议培训费的管理制度
1、本单位所属科室(单位)组织召开会议必须遵守有关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管理和会议审批等规定。
2、会议培训费开支范围:会议培训费开支包括会议室租金、住宿费、伙食费和其他费用。其他费用包括交通费、办公用品费、文件印刷费、夜餐费、医药费、会标桌签通行证制作费、旗帜鲜花租用费等。
3、会议培训费开支标准。在定点饭店召开会议的,各项费用按不高于定点饭店政府采购协议价执行。
4、会议参加人员和开支标准要从严掌握,会前必须填报《会议培训审批单》,细化开支预算,并按程序核批。各科室(单位)要严格按照核定后的会议培训预算和举办地点安排,对超过预算标准的费用或在定点饭店以外场所召开会议或举办培训的,财务一律不予支付。
5、会议培训费采取一会一结的办法,有关科室(单位)应于会议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事宜。报销时应提供会议培训审批单、正式发票或收据(票据上需开列房租费、场所费、伙食费、其他费用等分项数额)、会议费结算清单、会议培训人员签到表,并附会议通知原件和会议安排等资料。
八,差旅费管理制度
1、职工因公出差前要填写出差任务单,经科室(单位)负责人和主管领导审批后,作为借款和报销的依据,并粘贴在差旅费报销单上。报销差旅费时按规定填写《差旅费报销单》。
2、差旅费报销要严格按照《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
3、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出差任务紧急的,经主管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
4、出差人员在途期间的伙食补助按在途实际天数核领。在出差地工作期间,无接待单位的,凭出差地就餐发票在规定标准内核领伙食补助。由接待单位统一安排伙食的,凭接待单位开具的有效凭证在规定标准内核领伙食补助;没有接待单位有效凭证的,不发伙食补助。
5、工作人员报销会议培训期间差旅费,要附举办单位的正式会议培训通知或主管领导同意召开会议、组织培训的批示;领取学习、进修、挂职锻炼、帮助工作等期间的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要提供领导批示件,并经人事教育机构审核签字后方可报销。
6、工作人员出差期间,因进行游览或非工作需要的参观而开支的费用,均由个人自理。
7、因公出国(境)经费须列入年初部门预算,出访任务要与经费性质一致。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发生的计划外项目,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并落实经费来源,且各项开支必须符合有关外事财务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8、需要预拨出国(境)费用时应提供以下文件:组团单位出国任务通知书、国外邀请函、活动日程安排、费用预算明细、出国任务批件、政审批件、交款通知和局领导批示件。以上手续齐全后,可按规定程序办理预付款。不需预付款的,在报销时提供上述文件。回国后应凭正式票据及时办理财务报销手续。
九,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1、财务收支原则上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具体额度各单位可以自定,但对于重大支出事项,必须履行集体审批制度。
2、事业性收费的范围和标准按物价部门审批的收费许可证执行。
3、在单位经费预算内的单项经费支出数额在元以内的由财务负责人审批,超过的报分管财务的单位负责人审批。专项经费按相关项目的管理制度规定的权限审批。
4、报销程序为:经办人填制报销单并签字—科室(单位)负责人审核—财务审核—财务机构负责人审批—分管财务领导审批<1000元以上开支(差旅费除外)>—财务报销。
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分工: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国家统一所有,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财务机构负责本部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进行会计核算,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帐卡相符、帐证相符、账账相符。单位内各科室(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行负责人负责制,各科室(单位)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科室(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填制“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表”,经科室(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财务机构。
2、固定资产的购置:固定资产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各科室(单位)所需固定资产应当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和单位财力的可能,按照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进行配置。购置固定资产首先填制“因定资产购置申请表”交财务机构,金额在500元以下的由财务负责人审批,500元以上的由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审批,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要实行政府采购。
3、固定资产的调拨:是指单位内部有偿或无偿调拨固定资产(包括机关与各事业单位之间调拨),要由调出部门填写“固定资产调拨单”,由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章,经领导审批后,交财务机构一份,双方单位各存一份,据此办理固定资产增减手续。
4、固定资产的处置:是指对单位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处置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的权限及要求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对擅自处置的,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是指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将存量资产进行出租、出借的行为。资产出租、出借,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出租、出借。对擅自出租、出借的,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严格执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财政预算,各单位按规定编报收支预算,经市财政局审核汇总、统筹平衡并按程序报批后编入部门预算。有隐瞒、截留、挤占、挪用、坐支等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等行为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7、固定资产的清查: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由财务机构统一组织。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不定期的重点清查。对清查中清理出的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根据相关文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处理。
8、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配备(调拨)的、用专项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根据调拨单、原始发票等及时记入固定资产账进行管理。
十一,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
政府采购业务实施机构为相关业务部门,是单位政府采购申请的提出部门,其职能:
1、申报本部门的政府采购预算建议数;
2、依据内部审批下达的政府采购预算和实际工作需要编制采购计划,进行政府采购需求登记,提出政府采购申请;
3、对政府采购文件进行确认,对有异议的政府采购文件进行调整修改;
4、对实行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项目的预中标结果进行确认,领取中标通知书,并依据中标通知书参加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
5、对政府采购合同和相关文件进行备案;
6、提出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申请。
办公室负责对政府采购业务进行审核和批准,其职能:
1、拟定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并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更新和调整单位的政府采购工作细则;
2、汇总并严格审核各业务部门提交的政府采购预算建议数、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申请;对需求参数进行审核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政府采购组织形式和政府采购方式;
4、对单位自行组织的采购活动加强采购组织实施的管理;
5、指导和督促业务部门依法订立和履行政府采购合同;
6、组织实施政府采购验收;
7、组织处理政府采购纠纷;
8、妥善保管单位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政府采购合同文本和验收证明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
9、每季度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并在内部通报;
10、政府采购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财会部门在政府采购业务中的主要职能:
1、汇总编制单位政府采购预算、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下达各业务部门执行;
2、及时转发财政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及政府采购相关信息;
3、审核各业务部门申报政府采购的相关资料,确定资金来源;
4、复核政府采购支付申请手续,办理相关资金支付;
5、根据政府采购部门提交的政府采购合同和验收证明,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政府采购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6、每月与政府采购部门沟通和核对政府采购业务的执行和结算情况。
内部审计部门(如无可成立内部监督评价联合工作小组,非常设机构)负责对政府采购业务的监督,其主要职能:
1、监督检查业务部门和政府采购部门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的情况;
2、参与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处理
各业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编制部门之间应相互沟通和协调,避免政府采购活动与业务活动相脱节,出现资金浪费和资产闲置。
政府采购工作业务流程如下:
1、各业务部门应当按照实际需求提出政府采购预算建议数;
2、办公室对政府采购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
3、财会部门在办公室审核的基础上,从预算指标额度控制的角度进行汇总平衡,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4、业务部门根据政府采购预算指标批准范围和下达的政府采购计划,提出政府采购申请,在有关申请文件中列明政府采购项目名称和政府采购金额,资金来源(部门预算、专项资金、其他资金)、需求登记日期、政府采购项目分类(货物类采购、服务类采购、工程类采购)等要素,每季度提交本部门的政府采购计划;业务部门负责人对政府采购需求进行复核;
5、办公室对业务部门的政府采购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审核;
6、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对政府采购计划审批;
7、制定招标文件(或委托代理机构进行招投标工作),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包括公开招标公告或邀请招标资格预审公告、中标公告;
8、签订合同(详见合同管理制度);
9、成立政府采购验收小组对政府采购验收;
10、财会部门根据审批程序付款;
11、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处理;
12、记录政府采购业务;
13、资料归档。
政府采购计划包括:
1、政府采购计划应当在财政部门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范围内,依据本部门的政府采购需求进行编制,完整反映政府采购预算的落实情况。
2、政府采购项目数量和采购资金来源应当与财政部门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中的采购项目数量和采购资金来源相对应,不得编制资金尚未落实的政府采购计划。
3、在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时,应当注重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同一季度内对同一采购品目尽量不安排两次以上采购计划。
4、业务部门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理由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业务部门负责人对政府采购计划的复核包括:
1、采购需求是否有相应的预算指标;
2、是否适应当期的业务工作需要,是否符合当期的政府采购计划;
3、政府采购申请文件内容是否完整。
办公室对采购计划的审核包括:
1、政府采购计划所列的采购事项是否已列入预算。
2、政府采购计划是否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和资产存量相适应。
3、政府采购计划是否与资产配置标准相符。
4、专业性设备是否附相关技术部门的审核意见。
5、政府采购项目是否符合当期的政府采购计划。
6、政府采购成本是否控制在政府采购预算指标额度之内。
7、经办人员是否按要求履行了初步市场价格调查,政府采购需求参数是否接近市场公允参数,是否存在“排他性”的参数,政府采购定价是否接近国家有关标准。
8、政府采购组织形式(集中采购机构组织采购、单位自行采购、委托代理机构组织采购等)和政府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的选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9、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财会部门对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在预算指标的额度内进行审核。
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对采购计划审批,下达给业务部门。
政府采购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不作调整。计划执行过程中确需变更调整的,应当重新履行审核和审批的程序。
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流程:
1、政府采购领导小组组织业务部门对招标文件进行确认,如对招标文件有异议,业务部门可进行调整或修改,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将修改确认的招标文件提交外部采购中心(办公室或委托代理机构或集中采购机构)。招标文件一经确认,政府采购需求原则上不得更改。
2、开评标结束后,外部采购中心(办公室或委托代理机构或集中采购机构)将预中标结果通知单位的政府领导工作小组,政府领导工作小组登记后将预中标结果传递给业务部门,经业务部门确认后,由外部采购中心发布预中标公告。当招标过程中出现废标时,应从招标文件确认环节重新履行相关手续
3、外部采购中心根据中标结果发布中标公告,政府采购领导小组进行中标结果登记,并进入政府采购合同订立环节
政府采购项目验收流程及要求:
1、成立验收小组,由单位代表、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等组成。直接参与该项政府采购组织实施活动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验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2、验收内容:根据合同协议和供应商发货单等对所购货物、服务或工程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
3、出具验收证明。参与验收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于验收工作完成后在验收证明上签署验收意见,验收单位应当加盖公章。
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要求:
1、政府采购领导小组为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牵头部门。
2、提出政府采购需求的业务部门、财会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参加。
3、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对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或者供应商对政府采购活动事项有疑问并提出质疑的,采购领导工作小组按照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对质疑进行答复。
4、对答复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进行归档和保管。
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制度
1、办公室负责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包括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的收集、整理,建立政府采购业务档案并按照国家规定的保管期限妥善保管,防止资料遗失、泄露。
2、需要向财会部门同时提交的或按照规定应当向外部有关部门备案的,应当及时提交和备案。
3、办公室每季度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与资产管理部门和财会管理部门定期核对信息,并在单位内部进行通报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政府采购业务的开展情况等信息,及时解决政府采购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实现政府采购业务在单位内部公开透明。
单位应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单位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向无关人员透漏政府采购信息,单位工作人员由于透漏政府采购信息给单位造成损失的,根据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第五篇:内控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
结合内控现状,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内控工作实施方案,确定本单位内控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措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确定工作任务,计划完成时间及责任人。工作任务主要有:确定内控实施的范围、重要业务流程;描述业务流程,绘制各业务流程与子流程的流程图,根据流程图,描述个流程风险控制矩阵;梳理现有制度,根据风险控制矩阵确定的控制措施,结合现有制度,形成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内控体系建设
(1)单位层面设计(需要领导支持和参与)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提供基础性保障,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单位层面优化设计主要包括:
①优化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优化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财会、审计、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②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工作机制 建立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一是过程分离。决策过程(即授权审批过程)、执行过程和监督过程应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二是不相容岗位分离。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决策与监督检查等岗位应相互分离。三是根据经济活动特点,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对专项经济活动成立专门工作组。
③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使经济活动决策更为科学、民主。一是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明确议事决策规则,明确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的范围。二是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对于业务复杂、专业性强的经济活动,应听取专家意见,组织技术咨询。三是做好决策纪要的记录、流转和保存工作。四是加强对决策执行的追踪问效,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制度。
④建立健全关键岗位责任制
找出所有关键岗位,并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二是建立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替代轮岗机制,确保关键岗位人员认真依法履行职责;三是加强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包括资格能力审查、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评价等。
⑤财务信息控制设计
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相关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二是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规定;四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五是建立财会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财会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应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实现重要经济活动信息共享,形成内部控制合力,提升内部控制效能。
⑥信息化控制设计
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化与常态化。建立健全内控信息系统归口管理制度、用户管理制度、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追究制度等措施,保护信息安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设计
1、设计步骤
(1)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2)明确业务环节
(3)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4)确定风险点(5)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6)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根据风险控制清单,描述各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措施,形成各子流程、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汇总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汇编。
四、最终成果
1.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制度 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1)流程图,包括:
流程描述
子流程分解与子流程描述 流程图绘制(2)风险控制矩阵
(3)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