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张 颖郑洪涛
【摘 要】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根据COSO 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阶段、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管理的集权化程度、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影响内部控制合规目标、报目标、经营目标有效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内部控制有效性还受到内审机构运行效率和股权集中度因素的影响。而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受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两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影响因素 调查问卷
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开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新纪元。仿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奥法案》),《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因此,内部
控制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那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现状如何?内部控制有效性取决于哪些因素?已有的文献大多为规范性研究,而现有的少量实证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乏对内部控制总体的考察。本文主要探讨分析:(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四个方面的有效性;(2)法人治理结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四类因素对企业内部控制实现合规性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影响。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总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
1992 年COSO 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于1994 年修订)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为获取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2004 年COSO 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 框架),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转向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方面,ERM 框架在原有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战略目标,指出战略目标与企业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我国《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由以上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源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义如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内部控制为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就越有效;反之,则无效。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目前,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比较有限。从国外来看,萨奥法案颁布之后,美国学者开始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他们以企业是否按照SEC 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materialweakness)作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标准。从国内来看,仅有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以及郑
石桥等(2009)开展了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能笼统地加以评价,应该分别从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四个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进行度量。本文借鉴SEC 的规定,从内部控制目标出发,提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经营目标内部控制、战略目标内部控制①。本文的研究属于探索研究(exploratory study),国内外较少有成熟的问卷设计可供借鉴。Michael(1988)认为李氏(Likertscaling)计量方法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调查时,采用五级量表制进行问卷调查②。借鉴Michael 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李克特五级制量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度量。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研究发现,法人治理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以我国116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终股东大会出席率、管理层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念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和董事会监事会会议频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并无显著影响;管理层风
险偏好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U 型关系;实际控制人为国有股东公司的企业,其财务报告质量显著于其他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规模的扩大、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管理层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显著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显著加大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可能性,并且显著减低采取报告的可靠性。Doyle 等
(2006)选取779 家按照萨奥法案要求披露实质性漏洞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拥有比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可能性越小。Krishnan(2005)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拥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委员越多,公司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越低。
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最高层。企业治理控制直接影响下层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的效果。良好的企业治理控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很多方面,本文选择比较重要的三个因素:股权集中度、实际控制人性质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具有倒U 型关系。
H1b: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控股公司时,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显著高于其他公司。H1c: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越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Maijoor(2000)指出,企业发展阶段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选择。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成长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企业面临不同的外部竞争环境,具备不同的内部条件,因而会设定不同的经营目
标,在经营管理重点上也有所不同。Doyle 等(2006)研究发现,年轻的企业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的实质性漏洞的概率更高。郑石桥等(2009)也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加重视控制环境和控制活动的建设。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当企业处在成熟期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Ge 和McVay(2005)发现,披露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与公司规模负相关。Doyle 等(2006)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多存在于规模小的公司;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尤其如此。朱荣恩等(2004)等通过对152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内部会计控制效果要显著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笔者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这是因为:首先,规模大的企业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维护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其次,任何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内部控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在公司内推
广和复制,大规模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而小企业往往因为内控实施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内控的应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对于规模大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企业文化为组织内部人们提供了一组规则和标准,规定了应该采取和不应该采取的行为。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即对待风险的理念和处理方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层持有错误的经营理念,并将其付之行动,那么无论企业制定多么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都无济于事。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研究发现,管理层诚信和职业道德与企业内部控制显著正相关。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建立良好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Ge 和McVay(2005)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盈利能力负相关。Doyle 等(2006)的经验分析表明,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公司往往财务状况不佳;尤其是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多存在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Franklin(2007)的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实质
性漏洞的公司往往累计盈利能力较低,负债程度较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具有良好财务状况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三、研究设计和检验结果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决定因素展开分析。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调查。根据ERM 框架界定的内部控制四个目标,分别对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战略目标的达成进行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股权集中度、实际控制人性质、审计机构的有效性、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和财务状况的调查。对于股权集中度,本文以第一大股东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差额进行表示。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包括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控股和其他,本文将其设置为虚拟变量。企业发展阶段包括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设置为虚拟变量。财务状况选取投资收益率(ROE)和资产负债率指标。审计机构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采用李克特5 级制量表。5 表示审计机构工作非常有效或企业文化非常重视风险,1 表示审计机构无效、形同虚设或企业文化非常漠视风险,2 至4 位于它们之间。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 所示。
第二篇: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析
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析
摘 要
中国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庞大的赴海外募集资金直至谋求上市的企业群体。面对新的形势,企业管理者希望把握机会把企业做大、做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管理现代企业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的企业中已普遍使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我国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归纳和分析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内部控制 有效性 评价标准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after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followed also had a huge fund-raising until the search for overseas listing of Chinese enterprises.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managers want the opportunity to the enterprises bigger and stronger.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naging the modern enterprise,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enterprises.Currently, a variety of reasons led to many companies in ou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standards for indu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issues, which address these issues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tandards
目 录
摘 要...................................................................0 Abstract.................................................................1 目 录...................................................................2 绪 论...................................................................3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4
1、控制环境...........................................................4
2、风险评估...........................................................4
3、控制活动...........................................................5
4、信息与沟通.........................................................5
5、监督...............................................................5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5
1、企业人员的素质偏低.................................................5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7
3、不相容职务未分离...................................................7
4、信息沟通不顺畅.....................................................8
5、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中的核心监督地位没有体现.......................8
三、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9
1、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使内部控制的实施得到落实.......................9
2、强化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9
3、建立严格的职务分离制度............................................10
4、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效果............10
5、确定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 谢...................................................................14
绪 论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在经济发达国家,内部控制制度被广泛采用,并且日趋完善,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审计业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为适应这一时期生产力落后,大规模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点,内部控制主要表现为对会计账目与会计工作实施岗位分离和相互牵制,使得任何一个部门或人员都不能独立地控制会计账目,并且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和人员能够对会计账目实现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二是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80年代,适应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的特点,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推动下,内部控制由早期的单一的内部牵制逐渐演变为涉及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业务处理程序和内部审计等比较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三是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由偏重研究具体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发展为对内部控制系统全方位的研究,突出的变化和重要成果,是日益重视对控制环境的研究;四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美国科索委员会于1992年提交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报告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委员会在研究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是随着审计事业的恢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在政府、行业的推动下,正从理论研究向政策指导、实务应用领域迅速展开。在这期间,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及系列具体的规范性文件是内部控制进入实务规范的新的转折点。这些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将进一步拓展审计业务领域,促进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部控制的提出到目前的内部控制框架,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到现在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系统理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内部控制理论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不仅仅停留与会计的范围之内,而是整个企业范围之内,包括公司治理、人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内部体系。可以说一个企业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失当,则会造成企业管理混乱,阻碍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将内部控制落实,也没有真正的发挥内部控制的效率,因此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从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提出了由“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得到公司董事长、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者、审计人员及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因而成为迄今最权威的内部控制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五要素的关系是:控制环境是前提,风险评估为基础,控制活动是主体,监督控制为手段,信息沟通为保障。
1、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的诚实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COSO委员会在1992年发布的COSO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关要素,其中将控制环境看作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控制环境在整个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中的重要性,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框架的实施效果,企业应建立适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任何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按其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按其表现的形式,可以分为融资风险、供应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销售与信用风险、投资风险等。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风险评估被认为是控制活动的基础,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帮企业有效的处理不确定性及相关风险、机遇,从而提高增加价值的能力。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各个阶层和所有职能部门,包括授权管理、职责划分、业务流程及操作规程、业务记录、规章制度和控制标准。控制活动可以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实现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采取的必要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
4、信息与沟通
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企业的信息沟通系统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沟通系统和管理信息沟通系统。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生命线,为管理层监督各项活动和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提供了保证。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
5、监督
监督用于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业绩质量的过程,按进行的频率,监督可分为持续监督活动和个别评价两种。它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其运行状况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其设计和运作,并采取必要的行动,以确保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运作。
以上五个因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整体,它们构成对处于变化中的环境作出动态反应的整体框架。
COSO报告虽然是目前最成熟、最完善的内部控制理论,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我们仍然应仔细分析一下报告的五个要素,看其是否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时应当甄别使用。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员的素质偏低
按照COSO委员会1992年的报告,内部控制是受到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
职员影响的一个过程,其控制环境要素中也包含职工的诚实度、胜任能力等因素在内。由此可见,当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由制度、规则等静态的观点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动态的观点,尤其强调了内部控制中“人”的重要性。COSO报告中指出,人和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企业中每位员工都收内部控制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工作影响着他人的工作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所以要求所有员工都应该清楚他们在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协调一致,才能推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转。但我国企业由于人员素质偏低,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失效。
(1)管理者“一言堂”及随意性大
管理者是企业内部控制各部门的负责人,各级管理者的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品行、操守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有两种作用:保障和破坏。管理者可以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尽力以自己的权利维护其有效运行,并对运行过程中所发现的控制的纰漏与功能缺陷弥补与完善,以使内部控制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服务;同时,管理者有时也会从自我私利出发,拒不执行内部控制中的某项制度,或者采取绕过制度、改变制度、搁置制度和漠视制度的做法随心所欲地处在内部控制的制度之外。可见,在内部控制的实施中,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立与破、存与续、繁与简都有决定权,管理者的情绪起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会发生重要影响。
然而管理层习惯于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制度视而不见,仍乐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以个人的主观判断代替科学决策。如郑亚集团运作中几乎不存在控制活动,或者即使存在所谓的政策和程序,也是名存实亡,未实际发生作用。且看一组数据:亚细亚一年一度的场庆花费都超70万;集团某股东从郑亚商场借出800万元,连借条都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的500万元商场账面和收据显示是“工程款”;集团另一个股东1993年借走商场57万元,也无人催款;1997年,郑亚商场管理费用高达18.6亿元。郑亚集团如此的控制活动,何以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
(2)企业员工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欠缺
员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包括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诚实状况和敬业精神等,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一方面,员工的诚实、敬业精神及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不仅能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完成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还可以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另一方面,即使内部控制十分健全、合理,也可能因某些或某个关键岗位员工的有意舞弊或能力不及产生应有的控制效果,甚至出现重大错弊。可见,员工,尤其是关键岗位的员工,应当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道德
修养。
近几年来,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会计人员就业压力迅速增大,但主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后续教育远远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警示会计人员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进入会计队伍的人员,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只凭长官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还有部分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生存,违心地顺从领导意图办事,此所谓“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由于会计人员的这种行为致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企业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构成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一般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公司规定的经营战略,选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我国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如爱多公司在融资方面就缺乏风险评估,一直被认为是有独到办法的甚至创造了一个“市场制胜”的经典案例:通过要求代理商交纳保证金的手段,爱多就无偿筹得资金2亿元。对于产品的材料和配件,胡志标也通过先发货后付款的方式获得了供应商的支持。但这种方式是建立在产品持续畅销、企业信用和声誉良好的基础上的。时间一长,市场稍有动荡,就可能造成供应商、经销商关系的恶化,爱多公司的覆灭也可以说是缘于此时埋下的祸根。
3、不相容职务未分离
职务分离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就是内部牵制,即一种职责分配、工作分工和业务记录方法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一名或一组职员的工作必须与其他雇员的工作相一致或与其他雇员的工作相联系,并要受到连续不断的复核检查。
如巴林银行,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的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然而如此辉煌的一家银行竞在1995年破产。追溯其原因,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把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在这期间,里森
所犯得的错误没有被及时查出,致使错误达到了无法弥补的境界,最后导致巴林银行倒闭。
4、信息沟通不顺畅
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保证有关各个方面及时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实施管理和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而现实中有些企业的信息沟通极不顺畅:企业员工无法得到最高管理层发出的有关员工控制职责的明确信息;企业最高管理层无法得到普通员工反馈的信息;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外部审计机构等之间信息沟通受阻。
瀛海威向中国百姓开启了通向信息高速路的大门,然而在公司内部,却缺乏应有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渠道。在瀛海威,绝大部分员工并不知道自己的前途,不知道公司的前景,也不知道张总在做些什么。一位部门经理1996年底奉命计算1997年公司网上游戏的全年利润,目标是1000万元。“不知道这数字是如何定出的?因为怎么算也达不到1000万元,即使所有中继线用满24小时。公司称没关系,想办法,有点像大跃进,不行就加中继线,可加中继线的钱是实际利润的二倍。最后,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居然算出了1200万元。”这位经理说。瀛海威的这种情况数不胜数,也正是因为如此,瀛海威很快就黯然落幕。
5、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中的核心监督地位没有体现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管理范围增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职能逐步分解,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在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着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其中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要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做出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股东大会、总经理之间的权责划分看,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原因在于:(1)对于董事会而言,建立内部控制框架是为了通过“不丧失控制的授权”来保证公司有效运行、完成公司的目标;(2)内部控制是董事会抑制管理人员在获取短期盈利机会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保证法律、公司政策及董事会决议切实贯彻实施的手段。但是在我国,公司制企业虽然都按《公司法》的要求设立了董事会,但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董事会并未发挥应有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而现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聘用了总经理班子,但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在表现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是一个虚职,或者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如中航油巨亏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60%的股权控制在中航油集团公司手中,作为一国家有资产控股企业,天生的“产权虚置”导致了内部人控制。据公开的信息披露,在“内部人控制”的该公司,公司总裁权利至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公司章程如同废纸。公司治理的相互制衡效能基本不存在,董事会并没有起到控制、监督的作用,致使总裁在进行投机交易时,无人知晓更无人阻止,才酿成中航油的悲剧。
三、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1、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使内部控制的实施得到落实
(1)大力宣传内部控制的作用
必须向全体员工加强说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自己在内部控制程序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和要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的控制文化氛围。
(2)树立典型人物代表
典型人物代表能够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企业员工提供可以仿效的具体榜样,而企业员工也可以从典型人物代表的价值标准追求、工作态度和言行表现中理解到内部控制文化的实质和意义。所以,企业管理当局要善于观察、分析和发现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并对其突出表现进行归纳和表彰,以达到感染他人的目的。
(3)通过培训教育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使企业员工系统接受和强化认同企业所倡导的内部控制文化。如在国家有关内部控制法规颁发以后,要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法规中的要求和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在《基本规范》中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培训过程中就应该重点向单位负责人宣传这一规定,使各单位的负责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挥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
2、强化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变化很大,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深受影响。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
如在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分析法,就是一种常见的风险分析方法,企业应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外分析外界的机遇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环境。企业不仅要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进行“SWO”分析,而且在企业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也应该时时进行“SWO”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将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降至最低。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一般要经历风险辨析、分析、管理、控制等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变化时的财务管理工作。
3、建立严格的职务分离制度
职务分离制度要求企业按照不相容植物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审批与监督检查分离等。一个人不能同时兼任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记账职务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离,可以有效地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资产,并采取涂改会计记录的办法隐匿这些行为。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和部门参加,只要这些人员和部门不互相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比如实物资产控制,它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两种,这是会计人员对企业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两条: 信息沟通系统。要让每位员工清楚地知道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自己承担的职责及扮演的角色,与他人工作的关系,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和渠道等。如建立从上至下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最高管理层应向全体员工发出各自的控制职责必须得到认真履行的明确信息,企业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的有关方面。建立从下至上的信息沟通渠道,应有一个自下而上报告重大信息的有效途径。建立横向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外部审计人员、政府部门、银行等部门之间也应该加强信息交流,从外界团体了解各种对本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信息。
如intranet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最好工具。一方面,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可以用来协调组织上层和下层间的活动较低级的雇员应该依据上层目标进行工作,上层的管理者应该了解下层的工作活动和工作完成情况。上下级的信息沟通包括分送给管理者的定期报告,书面信息和以intranet为基础的沟通,intranet信息沟通系统使不同层级之间的上下沟通更为有效。如微软的首席执行官通过其公司的电子邮件系统与属下进行定期的沟通,每天要处理很多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可以用来消除部门之间的障碍,为员工提供机会,以便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各部门间可以通过直接联系设立专职整合员,建立intranet信息系统等策略来改善组织间的的横向合作和信息沟通。直接联系是一种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最常用的手段,如果直接联系不能实现,可设立一个专门的职位和部门,独立于各个部门之外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横向沟通的手段;intranet信息系统是现代组织实现横向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使遍布组织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就问题、机会、活动和决策进行例行信息交流,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5、确定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要确定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必须从自身建设抓起,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董事会的决策科学性,有利于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实证研究表明,在董事会中设立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可以有效地减少财务报告舞弊,提高董事会的职能作用。如Bearly Mark.检验75个舞弊公司和75个非舞弊公司董事会组成的差异时发现,财务报告非舞弊的公司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显著高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独立董事在其他公司拥有的董事身份数量的下降,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也下降。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结构,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以有效约束控股股东和经理的行为,使董事会真正发挥其作用。
结论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将有助于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政府应当致力于出台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律法规,使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有法可依;注册会计师要提高执业水平,真正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企业应当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强度;员工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2]友联时骏管理顾问.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释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刘金文.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4]朱荣恩,徐建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5]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6]虞文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张立辉,张翯,皮飞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战略的观点[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9]张宜霞,舒惠好.内部控制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 朱荣恩.内部控制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徐掌元.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致 谢
第三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分析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施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对偏离计划行为的检查,第二层含义是对偏离行为进行纠正。两者结合,就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 一是保证将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纳入计划轨道,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二是改善经营管理,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消除和防止各种经营管理弊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三是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下面,我将拟以我所调查的公司为例,谈谈内部控制经常出现的问题、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一、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
检查组在检查该公司的投资内部管理控制时发现,在管理机构上,没有单独设置投资部门对投资进行管理,只是在财务部下设置了一个岗位,负责保管证券投资资产以及各种投资协议文件等,财务部里面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对各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分析和评价,需要对投资项目从财务上进行分析评价时,则指派财务部中工作较为清闲的人员去执行任务。因为不是专职人员,所以进行分析评价的人员也经常轮换,各个岗位上的人都有。投资项目平时的管理,主要由总经理秘书负责,总经理则定期检查、询问。对于规模较大的投资,总经理亲自负责,并于董事会会议期间向董事会报告。另外,该公司缺乏完善的投资管理报告制度,对各种投资书面文件,没有制定统一的格式标准,由各项目负责人和实施人自行规定。每个投资项目的各种投资文件格式都多种多样,项目之间难以进行比较,文件难以管理。定期的书面报告制度不存在,大部分情况下,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例如增减变动情况)的管理通过由管理人员的口头报告进行,没有形成书面记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明显缺陷。诸多环节均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在各种业务处理中没有体现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不相容岗位没
有相互分离。该公司经理可以处理销售与收款有关的所有业务,显然没有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
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有一个“虚职”,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同时,公司也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产生依然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样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大多数管理者还不习惯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很多公司要么没有内部审计机构,要么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
了大量“内耗”,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二)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而言,常见的企业风险包括: 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息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和灾害风险等。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才成为必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风险评估系统,认识和分析企业的整体目标及各活动层目标,以及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可能的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因此,风
险防范既是企业管理的必要部分,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内在动力。
(三)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 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四)内控机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当局要制定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并予以执行,管理阶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
有的作用。
(五)外部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
有发挥出来。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全面、科学地把握全面预算的完整性
预算不是会计师为会计目的准备的会计工具,而是为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组织手段。预算编制和实施实际上是对预期财务经营状况的一个全面估价,但这样的一种预期毕竟是一种静态的过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为了能够达到控制的目的,则需要对预算执行实际状况不断地同原预算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监督预算执行状况。为了达到此项目的,企业可以依靠电脑联网先进的软件系统,通过专门的财务预算执行分析,定期地提供各类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公司所有的经营信息。全面预算控制针对的是预算的实际执行与操作阶段,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连接着编制和考核,是向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的阶段。该公司在这一阶段牢牢掌握了两条原则: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总经理手中,使和月度的实际发生值与预算值的差距
保持在4%-5%以内,如遇突发事件超出预算控制比例要通过申请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股东大会、董事会批准后实施。财务部门及时和生产、销售、采购和供应等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的确定程序是刚性的,调整程序也是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预算管理高度的权威性。在预算的调整批准之前,应该按原预算行事。
(二)内部控制环节应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子公司由不同的会计人员登记产品总账和明细账;子公司对验收单进行连续编号;子公司将订购单和发票等付款凭单一起交会计部;子公司采购部及时将付款单交会计部,按约定时间付款;子公司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出纳以外的会计人员编制。
(三)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为实现组织的最高目标,内部控制必须谨慎设计以适应环境。就外部控制环境而言,组织必须服从于社会通过法律和法规、职业道德规则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等表现出的一系列要求,保证内部控制能有效运行。例如,顾客的需求便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外部要求。组织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指那些可由管理者自身主观努力而设计和决定的影响因素,如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形象、员工行为、资源规模与结构等,这些众多的因素又影响和决定着组织的文化。组织文化涉及员工对组织运行方式的集体感受,对组织如何处事的共识。由于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目标与方法对培养主动性和革新文化又不是机械地限制,所以,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内部控制的协调性
人的行为影响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为实现控制目标,必须认识到人们的正常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不正常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就是在充分重视和尊重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的同时,强调员工的积极性。即使在最简单的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组织结构也要求有共同的目标和指导,以通过战略、战术决策和操作控制过程来实现这些目标。尽管控制的目的是调节组织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但这不只是简单地减少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的行为。为了防止和解决问题,内部控制系统一定要激励那些对实现组织目标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因此,组织应
当努力培育一种奖励职员、鼓励创新、正直可靠的控制环境,这样既能推动对实现组织目标有贡献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能防止危害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五)考虑控制成本
控制只有在经济上可行或处于有关健康、安全等类似的“至高无上”的观念的考虑才能得以实施。任何控制行为均会产生成本,控制成本包括控制自身的有形成本、由于实施控制而造成的机会和时间的丧失以及员工对控制的反感和不满所造成的损失等。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中,一定要将这些成本与不实施控制而产生的不测事件、错误、低效率和舞弊使组织受到损失的风险联系在一起进行权衡。一般来说,潜在的损失是单一事件的价值、事件发生次数及事件所造成风险的函数。潜在损失将明显随着其价值或在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增加;一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错误或低效率会因为频繁出现而变得严重;某些资产(如现金)的性质使其较其他资产更容易受舞弊、滥用和破坏的损害。对一个组织而言,需要清楚地判断潜在损失的风险,并予以量化,以便设计和实施成本效益控制程序。以控制为目的的风险评价,直接集中于风险的性质和可靠性,以及采用相应控制的可行性和成本。风险评价可以采用结构风险分析模式评价组织的整体风险或某项业务的单独风险。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内部控制不留痕迹地融入组织管理的每个方面。企业应尽力避免将内部控制视为一种独立的、辅助的部分,努力将控制融入组织的整个管理体系之中,明显地降低控制成本,并产生良好的控制效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按照
第四篇: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现在正在飞速发展,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在发展中我国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企业经济成为企业工作的主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企业自身特点不同,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因此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问题也有相同和不同的。面对这些共性的和有不同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分别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特点及他们的内部控制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我国企业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重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世界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发生着自身变得成熟,并与我国社会经济及世界经济紧密相结合,我国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但我国企业在自身发展的管理也暴露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对企业内部控制重视不足,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管理经验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和规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作用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行为方式,是在单位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而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它是管理现代画的必然产物。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这种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并成为由传统审计转变为现在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现在会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审计人员在审计师,必须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与评价。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审计准则都给内部控制下了定义,但都大同小异。例如,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为:内部控制一词,是指管理当局为了确保以有序和有效的方式实现其管理目标,包括遵循管理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防范和发现错误与舞弊、确保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及时编制可信的财务信息,而制定和实施的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
我国审计准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4]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三)内部控制的作用(1)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并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3)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4)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
企业决策层不但要制定管理经营方针、政策、制度,而且要狠抓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则可以通过袱定办法,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
(5)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并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总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各项资源的浪费和错弊的发生,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主要以国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体系的核心,但是民营企业在近几年来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已超过中国企业总数量,是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GDP的份额超过50%,成为我国经济体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体制里主要的组成部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通过自身的改革,发展已经充分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并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里,保持稳定发展,并确立起自身的发展优势,从而更好的融社会经济体系中起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作用。现在我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里,及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九行业,对国有资本要保持“较强控制力”。相比于过去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纵横交错、无所不包的覆盖,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在某些领域当中起到支柱作用,有一些产业逐渐起到骨干作用。这是从静态来看。从动态来看,在各个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这20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都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为社会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财富。民营企业无论在增加就业、创造税收、提供财富、社会稳定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在社会经济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国外相比较我国企业虽然在建设发展中有自身的优势,并且有不少企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行列,但是在企业管理发展上我国企业却存在起步晚,思想陈旧,政府干预性强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很多国有企业都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一旦存在经济上的问题,就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民营企业虽然不占垄断性行业,但是由于近20年的飞速发展,其在社会经济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如果经济管理不当也会给国家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中石油腐败案:2013年3月20日,中石油旗下运营商昆仑利用总经理陶玉春,因公司财务等多方面原因,被有关部门控制起来,拉开中石油腐败案序幕。2013年8月26日,中石油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2013年8月27日,中石油副总经理李华林、中石油副总裁兼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冉新权、中石油总地质师兼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王道富等3人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2013年9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中石油原董事长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2013年9月,四川富商吴兵卷入中石油窝案。中石油系统高层贪腐窝案继续发酵。2013年12月17日,中石油总会计师温青山与妻子王富荣均已被带走调查。中石油腐败案的爆发给社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是国家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失。
其实早在2011年初,审计署就在其官网发布的当年第5号审计公告,就指出中石油在此次审计中被发现七大问题,包括45.01亿元工程施工招投标不合规、2.33亿元设备材料采购不合规、增加工程投资8亿多元以及以虚假发票和“白条”等入账0.43亿元等违规行为。2012年初,审计署公布对中石油承建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项目2011年跟踪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部分采购招投标存在不规范等问题。比2011年初,审计署发现中石油问题更早,中石油就已经存在经济违规问题。但是为什么直到2013年腐败案才真正的浮现出来呢?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及时发现,不及时制止,让国有资产少受损失呢?
通过中石油腐败案我们能发现许多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权力过于集中,最高管理者难以监管,政企难以分开,管理者滥用职权,在评价控制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时,审计人员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难以在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作用等于形同虚设,仅仅当成各种文件与制度。内部控制在很多国有企业根本起不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作用。
(2)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结构混乱,管理不够规范。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人员的职务与职责予难以明确,一人兼数职,企业内部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如会计人员兼做财务,操作人员与监管人员为同一人,容易产生个人舞弊。而且在很多国企中,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不够规范,审查不够仔细,2011年初,审计署就在其官网发布的当年第5号审计公告,就指出中石油在此次审计中被发现七大问题,包括45.01亿元工程施工招投标不合规、2.33亿元设备材料采购不合规、增加工程投资8亿多元以及以虚假发票和“白条”等入账0.43亿元等违规行为。这表明中石油在内部审计没有做到真实性,准确性,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国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内部监督控制,本身就应该作为独立的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层而不是企业的某一位管理者,同时我国国企没有具体的管理层,权力集中在某位管理者身上,管理层形同虚设,企业缺乏监督机制。而且由于我国国企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在完善之中,因此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家族形式和股东形式存在的。很多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上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相关的机制和经验。
(1)缺乏对内部控制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没有重视,很多企业没有内部控制体系,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无法得到相应的保护。
(2)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大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或者股东式的形式存在的,管理上以家族管理为主,就算建立了股东制的形式,管理权却集中在大股东手里,小股东难以参与企业的管理。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无法得到好的体现。
(3)追求生产利润缺乏风险意识
很多民营企业只追求生产经营利润,而对风险评估意识却不重视,因此导致很多企业生产中由于风险意识不够,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问题,是企业陷入困境,负债增加。
通过上述所我国国企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针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特点分析和
总结了他们各自的问题。这里只是将部分主要问题提了出来,其实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还存在其他别的问题,比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和觉悟普遍不高,执行人可能会因为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在内部控制经营管理中,管理人员受到利益或权利的影响,在执行中舞弊使内部控制丧失查错防弊的能力。这些问题的都是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
四、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现在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企业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根据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及内部控制的问题,本人在此提出几点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和权力、职责
企业要明确管理分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杜绝权力的过于集中,做到政企分开。同时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重视内部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企业要根据真身生产经营特要建立符合自己的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二)针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素质和觉悟。
企业内部控制人员要进行职责分离,对关键岗位、关键部门要经行轮岗制。同时提高内控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觉悟,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责任心和正义感以及法制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任务以及应承担的责任等,进而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查找错误,防止弊端,堵塞漏洞。同时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具有适应自己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业务中出现的不正常迹象,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三)建立健全保障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监管不能督查到位
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是要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及其相关行政法规进行建立,同时国家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部门,一定要监管到位,尤其的国有企业的监管部门,一定要督查到位,做到能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准确的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的特点和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但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并不只有上述的一些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在本文中没有提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科学的发展,面对着多方面的因素,我国正处在飞速发展时期,我国企业同样也面临者机遇与挑战,因此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
2、蒋武、刘丽华.审计教程[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年
3、李国盛.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建议[J].四川会计,20014、郁玉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四川会计,20015、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08级政治经济学 王倩 208020101026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剧烈增加,但在其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仅从这些因素出发,去简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些微建议,从理论上来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化解,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冲突,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小企业国际化 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政府日益关注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因此,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迈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是个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也使中小企业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国际化。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地位,也赋予它们更大的发展机遇。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用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企业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内外影响因素
(一)国内制约因素
1.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海外直接投资对资金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尚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国内银行出于降低风险考虑,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等因素,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申请条件的要求往往非常严格,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即使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的上海,占全市企业总数97%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仅有10%左右。另外,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渠道也不畅通。目前,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2.信息渠道不畅通
除了融资渠道不畅通外,中小企业还面临着信息渠道不畅通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无力独自完成海外投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而国家的海外投资信息网络建设相
对滞后,信息服务不甚完善,且费用太高以至大多数中小企业负担不起。
3.国内政策制约因素
(1)政府相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目前,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缺乏统一领导和相互协调,造成政出多门,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顺利开展,有的中小企业管得太死,有的中小企业却无人关心。
(2)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政策待遇不同
由于体制惯性等原因,各级政府仍然比较重视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对大企业的国际化的扶持力度较大。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尚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政府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弱。
(3)手续和审批程序繁琐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还面临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的问题,这不仅导致企业错过大好投资机会,而且还促使企业想方设法逃避审批,从而造成统计上和管理上的困难。
(二)国外制约因素
1.投资东道国的政策制约
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必然要受投资东道国当地法律法规的制约。然而,目前有些国家(地区)的外资政策中还存在最低出资额、开业年限等限制。这些规定给欲到该国(地区)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政策障碍。如相关产品的目标市场国对产品的进出口税收政策。各个国家都对进口商品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销售税等税收。所有税赋应计入出口商品的成本中。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其国内民族产业,在进口与其国内生产的同一类商品时,均征收较高的关税或附加税。在选择到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建厂时,应选择那些进口关税或附加税较高的商品进行投资,在其国内设厂生产,以避免其高关税壁垒。此外,相关产品认证和质量要求各个国家对于进口和国内生产的商品都有一个质检标准和认证要求,这也是市场准入的一个关键问题。
2.投资东道国存在不确定因素
投资东道国除了存在政策制约因素以外,还存在其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东道国的文化差异、商业惯例差异和市场需求差异等方面。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造成决策失误。
(三)企业决策因素
1.市场调研不审慎
市场调研不审慎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投资管理存在漏洞,相关人员经验不足,海外直接投资前的市场调研工作往往做得不细致,导致投资失败。
2.合作伙伴选择不当
合资或合作是中小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然而中小企业对合作对象的选择往往比较盲目。合作伙伴选择不当,或者被外方欺骗造成损失,或者由于外方的经济效益不好,使合资企业受到牵连,导致投资失败。
3.缺乏人才,海外企业管理落后
中小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也较落后,要么对海外子公司完全放任不管,要么对海外子公司管得过严,从而造成海外子公司的效益不佳,影响到国内总公司的生产经营,甚至导致总公司出现经营危机。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及相关知识,规避风险意识较强,主动进取能力较差。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设计、以及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企业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在应对国内经营之外几乎难以用战略的眼光和行动来对待国际化经营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国际化经营素质普遍较差,难以满足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管理能力,这种战略管理能力又是企业决策者的核心素质,由于企业决策者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因此,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的国际化经营素质,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效。
二、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支持
首先,针对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资金借贷。由于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组织,所以应积极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在法律和制度上使其合理化,这样也有利于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国家的海外投资信息网络建设,并同时减少中小企业使用该资源的成本,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经济中以更大的竞争力参与到经济的发展中。最后,政府应公平对待各级企业,不论其大小,并应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其适当政策优惠。
(二)政府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外部障碍提供支援
针对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限制,我国政府也应积极应对,以减少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成本,如反倾销措施,优惠国待遇等,为我国中小企业进驻国外目标市场提供支援。
(三)加大国际型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决策失误情况,使得自己在国际市场上“有苦说不出”,很大的原因在于缺乏国际型人才,特别是在法律,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企业应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应根据一切信息渠道对合作伙伴进行调查。合理选择目标市场,并认真调研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遇到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要选择熟悉目标市场法律环境的人才进行分析决策,不可盲目轻信对方并投资。
参考文献
[1]胡舒华.中国家族企业的国际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2]习郭众 周雷 郭彬.跨国公司管理理论与案例分析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
[3]陆正飞 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2003(10):16一24
[4]李长江.试述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关问题[J].技术经济,2002, 34一36.[5]刘穷志.出口退税与中国的出口激励政策[J].世界经济,2005,(6):37一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