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脚山”变成“聚宝盆”(最美基层干部)

时间:2019-05-12 18:2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绊脚山”变成“聚宝盆”(最美基层干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绊脚山”变成“聚宝盆”(最美基层干部)》。

第一篇:“绊脚山”变成“聚宝盆”(最美基层干部)

“绊脚山”变成“聚宝盆”(最美基层干部)——记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书记

吴天来

本报记者 王云娜

《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16日02 版)

皮肤黝黑、个子不高,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如图)若是站在人群中,旁人可能都不会多看他一眼。但就是这么一位不起眼的农民,凭着一片赤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愣是把“绊脚山”变成了“聚宝盆”。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陇雅村地处桂西北沟壑纵横的大石山区,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地”之称,村民们也戏谑地把四面环绕的座座石山称为发财致富的“绊脚山”。上世纪90年代,他们靠着在山窝里种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日子一天挨一天过。

当时,吴天来凭借智慧和勤劳,攒下60多万元,成了村里的首富。然而,看着乡亲们继续在苦里熬,他心里不踏实,“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吴天来要求入党,还要当“头儿”,带着大伙儿致富。1999年,他接过了村支书的担子。

脱贫致富要有突破口。吴天来通过调研,发现石山适合种桑养蚕,且效益还不错,于是决定大力发展桑蚕业。

“多少年都在土里刨食,种桑养蚕能行吗?”“家里本来就穷,钱打水漂谁负责?”……群众有顾虑,吴天来决定“第一个吃螃蟹”,拿自己做实验。2002年,他腾出自家的10余亩地种植桑树,建立小蚕共育室进行试养。一年下来养蚕16张,总收入1.5万元。

养蚕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了,鼓舞了全村种桑养蚕的士气。吴天来又无偿传授技术,陇雅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这两年,种下的桑树渐渐老化,桑叶产量也大不如前,对此,乡亲们还没来得及操心,吴天来就想到了出路。他说,村里种植铁皮石斛和十大功劳等能卖出好价钱的中草药材,未来两三年,铁皮石斛的种植面积将扩大到500亩,十大功劳达到3000亩以上,到时候村民会有更多“真金白银”进账。

村民“住村不住城”

陇雅村村民吴长永在县城工作,为方便上下班,在城里买了套60平方米的房子住。可这两年,吴长永又住回了村里。原来,眼见着村子变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再也不想住在城里了。

像吴长永这样因村子环境变好“住回来”的村民,在陇雅村还有很多。但10多年前,这个村还是四面环山、八面秃岭的穷山村,简陋的茅草房搭在石头堆上,吃水需要步行10公里山路去挑。交通闭塞,水电不通,基础设施匮乏。这让吴天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带领陇雅村自发修路、拉电、建地头水柜,逐步攻克了生存难题。

从2006年起,吴天来带领陇雅村村民建设新农村。他争取到上级资金,对全村的村级道路进行全面铺砂,并对陇堆、大力洞等新农村建设试点核心村屯的道路进行硬化。陇雅实现了进村有环村路,进屯有环屯路,进户有入户路,还成为凌云县自然屯通车率最高的村。全村还修建了2700立方米集中供水塘,户户有了无线电话或手机,100%的农户安装了电视信号接收台,沼气池入户率达100%,新增生态造林1900亩……

多年来,只要村里的建设项目遇到资金困难,吴天来就会拿积蓄先垫付。“要完成各项建设不能光靠等,上级资金不到位,我们想办法先垫上,不能拖了全村的后腿。”吴天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教育后代不忘本”

眼看光鲜的小洋楼替代木屋瓦房,凹凸的泥巴道变身水泥路,吴天来还是忧心忡忡。原来,现代文明入驻乡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却也冲击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一些民俗文化悄然消失了。“长此以往,我们本地的高山汉族文化岌岌可危,子孙后代都不能了解祖先是怎样苦过来的,真是不行啊!”吴天来一声叹息。

意识到了问题,就要马上解决。吴天来灵机一动:陇堆屯一户人家在上世纪40年代建的房子虽有些破旧,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何不以此“文物”为场地,改建一个民俗文化博物馆?

说干就干。吴天来找到房子的主人沟通,场所很快敲定下来。紧接着,他带领全村党员挨家挨户宣传,收集村民家中的民俗用品。建博物馆的想法得到村民大力支持,没多久就收集到200多件凌云农村高山汉族人在不同时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

2008年,广西首个高山汉族民俗博物馆——陇堆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9个展室里的“土宝贝”系统反映了自陇堆有人居住以来的历史脉络和凌云高山汉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让年轻一代从中了解祖辈曾经的艰辛。

在博物馆里,“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刻字雕塑被摆放在了显眼位置,这两句话也是吴天来一生坚守的信念。用他的话说,建博物馆正是为了“教育后代不忘本,提醒年轻人在热爱家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上永不放弃”。

第二篇:最美基层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一生交给党、一心交给人民

我叫王特,男,1984年3月出生,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2008年毕业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因父亲年轻时当过八年兵,深受党的教育,父亲常常教导我们,人生真正的价值是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于是,大学毕业后,我便参加了昭通市事业单位考试,以所报岗位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永善县细沙乡水管站从事基层工作。从2010年3月上岗以来,受到领导的栽培,先后在乡水管站、集镇办、项目办工作,负责细沙乡人畜饮水,农村农田灌溉堰沟,二专线房屋量化,集镇建设,河道治理,道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村级活动场所,一事一议等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督与管理。目前担任细沙乡项目办主任,主要负责对接县扶贫办、县综改办、县水利局、县发改局、县新农办、县建设局在我乡所涉及的项目建设及政府其他中心工作,工作四年来,我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010至2011年,我在水管站负责细沙乡人畜饮水及农村农田灌溉堰沟工程建设。实施项目的许多地区过去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群众每天都要起早摸黑到距住所几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水,或者是用传统的挖水窖储水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而且水源主要来源于雨水,水质污浊,极不卫生,吃水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当地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2010年初,在细沙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水利局的帮助下,我和水管站的其他工作人员一道深入项目实施所在村组,每天天刚亮就和当地群众翻山越岭一起去找水源,几乎到天黑才回到住所,晚上加班制作人畜饮水设计方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及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2010年为我乡解决了细沙乡7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问题,现在当地群众已脱离了那种每天起早摸黑,靠人背马驮来取水的困境,并且用上了安全健康的自来水。就在工程竣工那天,许多老百姓激动得都掉泪了,说我们是做好事,是好人,他们说:“我们以前想都没想过,有一天会吃上自来水,多亏了你们的辛苦工作,以后我们儿子儿孙都享福了,都不用在跑到很远的地方背水了。感谢政府,感谢你们......。”听到这一番话,我觉得特别幸福,浑身充满了斗志,在群众感激的泪花中,我也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而感到骄傲。

2011年,乡党委政府安排我在集镇办工作,负责细沙乡集镇改造建设。细沙乡是连接永善、大关、绥江、盐津四县的轴心地,地理位置优越,实施集镇改造建设,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细沙乡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起初,群众对集镇改造建设的意义并不了解,所以在我乡实施集镇建设改造期间,部分群众不但不支持政府工作,还极力阻挠。为了疏通群众思想,让他们认识到集镇建设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我和分管领导及集镇办其他工作人员一道,挨家挨户的去做群众思想工作,一次做不通,就做两次,两次做不通,就做三次。直到做通最后一家农户的思想工作为止,一些农户家里,我们去了至少不低于10次,但我们的辛苦并没白费,群众从不理解到大力支持搞建设,为集镇建设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随着农贸市场及停车场的竣工,集镇建设总算初步取得成效,而且老百姓也确确实实享受到了集镇建设带来的好处。也深切体会到了党和政府所做的工作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而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了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不管做什么工作,只有在群众知情、自愿、支持与理解的情况下,才可以做成,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工作以来,把为人民谋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我的一贯原则。在集镇改造建设期间里,我母亲得了肾结石,病情恶化,急需做手术,当时细沙乡正在实施从火焰山至细沙新村委会公路的硬化工程,又恰逢铺设道路水稳层的关键时期,如果水稳层养护不好,就会影响整个公路的质量。而对我母亲而言,60岁的年龄做这样的手术,难免有生命危险,朋友同事都劝我先把工作放下,去陪我母亲做好手术再说。但考虑的一条公路硬化好与坏的关键就在于公路铺设水稳层养护上,陪我母亲去做手术至少要一个星期,而刚铺水稳层的养护也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要不要去照顾我母亲,我心里面很是矛盾。得知我的具体情况后,父亲安慰我说,他陪我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就行了,国家的事是大事,叫我干好工作,我母亲那边有他照顾,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后来,母亲的手术还好顺利,我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现在想想有点害怕,但是假如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坚守岗位。在工程竣工那天,我看着那条从原来低洼不平、晴通雨阻的路变成了一条畅通无阻的沥青路时,心里面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成就感。

集镇建设竣工后,2014年,党委政府安排我在项目办工作,担任项目办主任,负责全乡扶贫项目建设,一事一议工程建设,新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等工作。其中,我负责的贫困识别摸底及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但却是意义深远的工作。如果一个乡的贫困识别摸底调查不能按时完成,就会影响到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贫困识别人口数据统计,而且最重要的是会影响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甚至是生计的长远利益问题。所以,县里每个乡镇都在举全乡镇之力确保完成任务,但我们乡在今年人事变动较快,调出了6、7个工作人员,项目办人手不够。当时乡上又忙于组织对大同村非法开采乌木的行为进行严防死守,县里面又要求我乡必须长期安排人员守岗,导致工作人手严重短缺,项目办不得不比其他乡镇的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这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晚上加班到两点多,在上报建档立卡数据的前三天,更是通夜都在核对数据,期间眼睛出现过不适和疼痛,领导和同事都劝我注意休息,但为了保证我乡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不拖全县的后腿,我忍着眼痛继续坚持,最后圆满按时的完成了我乡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就在工作结束的当天早上,我眼睛已经是现淤血无法睁开了。

图为医生检查时诊断的过度用眼导致眼角膜充血图片 细沙乡石坪村,是全省5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之一,也是全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施工难度大,且山下住着三堡村14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公路要毁坏三堡村8个社300余户1100余人的饮水安全的水渠,是公路迄今为止为修通的原因,2014年11月,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交运局的关心帮助下,我乡启动了石坪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石坪建设指挥部,安排我担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山下三堡村14户群众,因为安土重迁,不愿搬迁,我与我们分管领导多次与农户沟通,疏导群众思想工作,于项目开工前将山下14户群众全部安全搬迁,在施工工程中,我们指挥部是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施工安全,确保三堡村8个社300余户1100余人在施工期间能正常供水,做到施工进度与供水两不误。

四年来,我始终遵循党纪党章,牢记以细沙乡党委书记黄勇同志为核心的细沙乡党委政府的教导,坚持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依程序办事,秉公办事。没有徇私舞弊,没有吃拿卡要,没有利用职务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四年来,和我一起考入乡镇水管站的同志们已全部调入县城,有的也调入其他市。朋友们开玩笑的说,你难道就不想走走关系,开开后门调走吗?你平时这么苦、这么累,工资还不是只拿这么多,没必要那么拼命。我说,我当初放弃外面收入较高的工作来到基层,就是想着要为人民做点实事我才来的,自从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已经把自己这一生交给党,交给人民了。四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很多的问题急需我们不断努力,选择到基层工作,我无怨无悔。

第三篇:选最美基层干部事迹

选最美基层干部事迹5篇!

【篇一】

家人眼里,她是大忙人,整天早出晚归,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的门,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回的家。同事眼里,她是一团火,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绽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群众眼里,她是好干部,遇到什么事请都可以找她帮忙。她,一头利落短发,一件朴实外衫,她就是xx市xx区李渡街道龙桥社区党支部书记xx。

“村民碰到困难,我必须到场”

“她做事很公道,我们服她!”“她能干事会干事,我们信她!”“有她在,我们放心!”……在xx区李渡街道龙桥社区居民的眼里,社区的大小事务,只要有党支部书记xx在,他们就是一百个放心。xx当选龙桥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可以说是“请”出来的,民心所向。而俘获民心的,就是xx身上那股实实在在谋事做事的干劲儿。

2000年的春天,她被群众推选当上了龙桥村的村干部,先后担任妇女主任、计生专干、文书、主任。社区成立后,社区党员又推选她为龙桥社区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发誓,一定带领社区党组织认真服务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xx说。xx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社区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了解得清清楚楚。xx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村民碰到困难,自己必须到场。

社区有农村分散特困户14户,低保户15户,建卡脱贫户38户,残疾人102人。他们的家是xx常去的地方,这些年来,特困人辞世,丧事她都要去帮忙,还要亲自将逝去的特困老人送到殡仪馆。她还自己出钱给购买羊羔给脱贫户、为刑满释放人员缴医保。“不论事情大小,居民有求于社区的事都是大事。无论多苦多累,我们都要积极去协调解决。“这是xx常挂在嘴边的话。社区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从而忽略子女教育的问题,“不能让孩子在放学后没有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她带领社区一班人,创建妇女儿童之家,开设“4:30课堂”,利用社区农家书屋图书、学习器材,供全社区120多名儿童每天学习和娱乐,让他们的父母在外安心工作。

“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2014年,李渡街道为发展经济,让广大群众早日走上致富之路,决定在龙桥社区建设占地165亩的斜阳溪小企业基地。动员群众、征地拆迁的繁重任务就落在街道干部、xx以及其他社区干部头上。

xx开始用“笨”办法挨家挨户地跑。“谁啊?”“您好!我是社区工作人员,麻烦开下门。”“啥区?”“社区!”“社区?干啥的?”

开始进展并不顺利,“跑断腿、磨破嘴”不说,群众还不理解、不配合。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xx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十一二点钟还回不了家,对于个别不配合的群众,她更是苦口婆心、不耐其烦地动员他们支持斜阳溪小企业基地建设。

三个月后,xx终于做通了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得斜阳溪小企业如期顺利开工建设。

这几年面对龙桥社区涉及地方发展建设性的很多工作,xx倾注了一片心血,她为社区发展费尽心思。“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好群众工作是干部履职的体现。”她总是说这是自己的分内工作,是责任担当。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xx和社区其他干部的努力下,现落户在龙桥社区斜阳溪小企业基地的企业和微型企业37户,发展农家乐3家,种养殖“十星级”农户十家。

“我将继续扎根基层,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xx说。

【篇二】

5月29日,xx最美人物录制现场,中国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xx香醋、四川保宁醋、xx永春老醋的商标对着观众,xx恒顺集团制醋车间主任xx与两名观众代表采取望闻品的办法,现场竞猜鉴别醋名。xx不用品尝就准确辨识出4瓶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学纺织机械专业的xx一开始进入制醋行业,完全就是一个门外汉。看到师傅每天喝醋,感到很奇怪。师傅告诉他,遇醋摇一摇,品一品,就能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从而纠编生产环节中的过失。品醋的功力来源于制醋的功夫,20多本笔记忠实记录了xx在“醋海”中不断“冲浪”前行的足迹。

酿醋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进入夏季高温,醋醅容易感染“病菌”,一般6-9月份都要停工。可xx偏不服,为什么要向“病菌”低头,白白忍受几个月的损失?为攻克这个难题,xx做了大量的试验。他每天都带着一把锹,在醋醅池里深一锹浅一锹地翻,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醋醅需要合适的温度才能健康发酵,夏天温度高,如果每次翻醅程度深浅不一,都不利于醋酸菌发酵所需的温度湿度和养分,所以容易感染病菌。既然通过改变翻醅的深度,可保持醋醅的“健康”,那么每次要翻多深,每天是否一样?xx和同事们通过摸索,终于在汗水中蹚出一条解决路径——固态分层发酵:第一天至第三天,通过接种扩培醋酸菌提温;第四天到第八天,一层一层往下翻,做到醋醅发酵温度稳定可控,同时控制好室内温度湿度并注意通风,保持足够含氧量。至2016年,恒顺夏季食醋生产效益效率稳定提升。

把每一个问号变成句号,xx硬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掌握了从一粒米到一滴醋的三大过程40多道工序。现在只要看一看,闻一闻,就能知道哪道工序有没有问题。2013年6月,恒顺扩建5万吨白醋项目上马,但生产白醋的菌种一直要从德国进口,价格昂贵不说,海上至少要走两个多月时间,设备流水线投产等不起。国内通行的做法都是直接进口醋酸菌种,但恒顺提出从米醋中提取醋酸菌种,驯化后酿造纯酿白醋。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xx团队。

米醋与白醋都用醋酸菌,但前者的介质是水+食用酒精,后者的介质是水+营养盐+食用酒精。如何让醋酸菌在不同的环境里成活,看似简单,却让xx团队经历了21天的“生死”煎熬——xx平均每两小时就要爬上14米高的发酵罐,一看就是半小时,累了就在办公室眯一眼。开始七八天,菌种状态良好,可后来经常反复,到了最后几天,菌种就像有意考验他们的耐心一样,突然陷入休眠状态。人人都捏着一把汗,然而xx心里有数,只要没死就有希望。果然到最后关键时刻,菌种突然活跃起来,意味着他们成功驯化菌种,突破了受制于国外菌种的窘境。恒顺集团白醋生产线顺利投产,进入发展新天地。德国专家接到xx的短信后感叹:卖了这么多生产流水线,只有恒顺是例外——自己培养出了菌种。

酿醋的核心工艺——固态分层发酵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百多年来靠的都是师徒口口相传。如何将传统的模糊技艺形成数据化、程序化的操作手册?xx2008年成立工作室,带领徒弟们访遍xx制醋大师,将他们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揣摩、分解、试验后,变成徒弟们的“速成教材”。

从2000年进入恒顺集团,xx由一名普通的食醋制作工,成长为食醋制作高级技师、xx香醋的领军人物,先后培养出食醋制作高级技师3名、技师56名、高级工98名、中级工126名,获得xx市技能育徒名师、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xx省“333工程”第五期高层次人才、省技能大师、xx工匠等多项荣誉。今年5月29日,xx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授予他“xx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xx香醋是xx的金色名片,也是中国酿醋产业的领头雁,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发扬光大!”xx说,他心里最大的问号就是,“为xx的香醋事业留下一点什么?”最大的心愿就是给xx香醋添一份“新香”——“为制造工艺留下更详细、更标准化的作业手册及问题解决方案,推动中国的民族产业走向全球”。

【篇三】

他是城里的小伙,可比农民还操心农田里的那些事,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风雨无阻赶到田间地头,用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成为当地农民的贴心人和“麦田守望者”。

他叫xx,现任xx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团委书记、种子站站长、作栽站副站长。他主持和参与实施部省级项目近20项,先后获“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xx项目突出贡献科技人员”“xx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xx省优秀农技指导员”“xx省最美青年”等称号。

三天不下田,心里就空落落

上个月,小麦抽穗扬花进入关键时期,麦田里的每一点细节变化都可能关系到一年的收成。有天早上6时左右,姜堰区娄庄镇先进村农场的曹德余早早下田。这时,一个身影闯进曹德余的视线,那不是xx嘛,他正弯着腰仔细检查小麦抽穗情况。

xx家住姜堰城区,曹德余的农场在娄庄镇。xx这么早就下田,最迟早上5点前就得从家里出门。“亚伟辛苦啦,过会儿到我家吃早饭吧。”“不了不了,我自己带了。”xx向曹德余挥了挥矿泉水和面包。

“农田就是我的办公室,如果碰到有事三天不能下田,我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每到农忙,他有时一下田就是一天,提前准备一瓶水、几块烧饼当干粮。

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国斌记得,有一次,xx去参加全省小麦观摩会,一到地里,他就习惯性地拿出卷尺,量行距、株高,边量边记录、拍照片。正是这把卷尺,让省农技推广总站的领导认识了xx,“这就是我们基层需要的农技人员,卷尺不离手。”正是得益于平时的随手量、随手记、随手拍,xx每年制作的小麦、玉米生产技术总结课件堪称“教科书”,谁也问不倒他。

蹲守试验田,稻麦亩产创纪录

xx对农业农村事业的热爱,要从他的父亲李稳林说起,李稳林是原泰县有名的农业专家。“从我记事起,父亲一直工作在乡村田间,鞋上裤腿上沾满泥巴,他经常捧回一张张奖状回家。”xx从小暗下决心,立志学农,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像父亲那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2004年,xx从xx大学毕业,希望回家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那时候,父母已为他在xx联系好一份国企的工作。可xx说,能成为一名像父亲那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直是他的理想。最终,父母只好尊重他的选择,父亲还把自己用过的一个计算器送给他。

xx在工作中体会到,要想更好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就必须练就一身过硬本领。2008年,他考取xx大学农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他仍起早贪黑出入田间地头,还常常带着一把麦穗回家,和父亲讨论一番。

2007年,xx接受姜堰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小麦试验示范任务。他长期蹲守在沈高镇河横稻麦试验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基地每年展示小麦新品种20个以上、新技术8项以上、专题试验6项以上。如今,姜堰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全省颇有名气,最终筛选出南粳9108、扬麦23作为姜堰主体种植品种,近3年种植面积推广至170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2亿元。xx还大力推广多项农业新技术,参与种植的水稻亩产903.3公斤,创稻麦两熟制水稻产量全国历史新高;小麦亩产605.1公斤,创xx市最高纪录。

随叫随到的“农技指导员”

15年来,xx一直从事稻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他经常到乡村挂钩蹲点,进村入户,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方案。对于农民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出的问题,都及时耐心解答,需要到现场的,他承诺24小时内赶到,突发性灾害2小时内赶到现场。

2013年7月的一天,xx和同事到娄庄镇查苗时不慎摔了一跤,他的雨裤裂了个大口子。同事们劝他在田边歇着,可他穿着沙滩短裤继续查苗。苗情查好后,他的腿部被稻叶划出一道道鲜红的印痕。

如何提高大户的种粮效益?xx调研后发现,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现“优质优价”。他先后与xx姜丰种业、姜堰粮食购销总公司沟通,争取支持,还邀请上海农场黄海种业、xx种植产业联盟到姜堰考察,寻求合作。通过多轮磋商,确定订单种植实施方案。xx奔赴多地向种植大户宣传政策,到2017年秋播时实施专用小麦订单生产1万亩,去年夏熟收储专用小麦2058.7吨,增加农民收入411.7万元。去年秋播,订单面积已扩大到6万亩,预计可增收2500万元。在xx的推广下,姜堰优质食味水稻和专用小麦种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如今,四乡八镇的农民亲切地称xx为“随叫随到的农技指导员”。他还多次与科教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在全区10个乡镇街道建起20多个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

【篇四】

虽然拥有很多值得骄傲的瞬间,xx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级工程师胡一鸣却始终强调,“我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所在平台,在一个科学工程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而我只是努力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

一套动作,他练习了上百遍

在四川西昌,嫦娥三号发射塔架54.5米的平台上,胡一鸣趴在悬空搭建的平板上,聚精会神。他的任务,是在几分钟内为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装上月球生存装置。冬天零下的温度,他穿着薄薄的防静电服,却汗如雨下。

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是我国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机械臂上唯一的科学载荷,它就像是“玉兔”的鼻子,可以嗅到探测区域各类矿物元素的定量组成,是开展月球地质化学研究的重要“法宝”。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的探头,由于裸露在巡视器外部,在月球夜晚零下180摄氏度的环境下,很容易被冻坏。

“所谓月球生存装置,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它的‘暖宝宝’。”胡一鸣介绍,他的任务就是研制和安装APXS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热源(RHU热源)的月夜生存装置,保障前端探头的存储温度。

由于月夜生存装置含有钚238同位素,有产生一定辐射的风险,因此月球生存装置RHU热源只能赶在火箭整流罩合罩前安装,最大限度减少外界人员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概率。

在地面上普通的工作,在发射塔架上难度却很大。平台上操作位置周围均布满重要设备,空间狭小,更重要的是不容许丝毫差错!“安装过程中哪怕一个螺丝钉掉下去,后果也不堪设想。”胡一鸣说。

安装热源的一套动作,胡一鸣进行了无数次反复演练。他特地在办公室里面专门准备了一张桌子,人悬空趴在桌子上不停练习,试验过各种方案。“我考虑过借助工装夹住RHU放入,对我的影响也小,但到最后我们还是决定直接用手将热源放进去,这样心里感觉最稳妥。”每天上班练习两个小时,下班回家继续练一个小时,将近三个月每天如此。

“压力非常大,就怕自己手抖,还好一点也没抖。”胡一鸣笑道,由于动作熟练,比任务要求的时间还短了不少,过程异常顺利,下了塔台,他才发觉自己早已全身是汗。

一套方案,他打磨了三个月

在甘肃xx,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前夜,胡一鸣是团队陪伴“悟空”到地上最后一刻的人。凌晨时分,他还在“悟空”旁边值班,为“悟空”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全面的“体检”,确保万无一失。

“‘悟空’的科学构想来自于常进等科学家,我们所做的,是尽可能把他们提出的指标变为工程上的现实。”作为有效载荷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胡一鸣与科研人员放弃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确定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内部最为关键载荷——BGO量能器的设计方案。

“‘悟空’号1.8吨左右,其中用于测量的四台有效载荷1.45吨,而我们的BGO量能器1.045吨,占据了整星重量的55%。”胡一鸣介绍,由于运载能力的限制,整个BGO量能器承载结构的占比要压低到15%以内才能满足发射要求。

BGO量能器采用308根600mm长BGO晶体,形似“玻璃棒”。这么多的“玻璃棒”堆叠有讲究,结构越紧凑越好,金属材料越少越好,否则都会直接影响量能器的性能。此外,BGO量能器还需要能承受发射过程中的震荡,构型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

“一开始我们做的方案是比较粗的,BGO量能器特别重,一层层叠起来的晶体间隙也特别大……”胡一鸣说,团队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反复设计和验证,迭代了有七八次,“一次次磨打,一点点改善,过程非常磨人,但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量能器的重量又省了多少,结构的安全性又上升了多少。”

最后,BGO量能器采用特别设计的非金属承力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4.46个辐射长度,提高了探测能段上限;减少了量能器占空比,使BGO量能器100GeV以上电子探测效率提高到98%;同时保证了整体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大幅度提升了“悟空”号卫星的探测能力及在轨寿命,确保了整个卫星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路向前,最愧对的是家人

对胡一鸣来说,人生最激动的时刻,当然是“悟空”上天后,载荷开机各项指标正常的那一刻。虽说感觉鼻子酸酸的,但这时他心里的那颗石头才算真正放下。

“‘悟空’在天上情况特别好,我最关心的量能器内部308根晶体都没有坏,晶体上两端的光电倍增管也都没有坏。”很多人都觉得发射卫星特别“高大上”,胡一鸣笑道,我承担的岗位其实很普通,就是把地面上的设备,通过工程化设计,放到天上去,“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这就是我的职责所在”。

胡一鸣的生活一直跟着载荷旋转。嫦娥三号2013年发射,载荷的研制重点其实在2012年。他的第一个孩子是2012年5月24日出生的,可他5月26日就到了北京出差,直到6月24日才赶回xx。“家里人说孩子满月酒你总得来”,他当天的早班飞机都延误了,千方百计才终于在饭点前赶到。

2015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又赶上了“悟空”即将发射,胡一鸣要与团队一起做出场的各种测试,又是成天顾不了家,对家里人胡一鸣特别感激,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愧疚。

胡一鸣有着理工男不善表达情感的一面。今年“五一”假期,他特意陪伴家人出门逛了逛,弥补平时的缺位。“我们目前正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太阳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负责硬X射线成像仪的研制工作,计划在2021年前后发射。”奋斗是永恒的主题,对他而言,下一阶段的工作早已经在路上。

【篇五】

9.5米,是一台700吨级液压挖掘机的爬梯高度;6.8秒,是设计师xx从地面攀登到操控室的时间。一年的调试期,xx早已数不清自己在这台大家伙上攀爬了多少次,每一节履带的编号,他都了然于胸。

2018年4月,xx主持研发的700吨液压挖掘机成功下线,首次实现中国在超大吨位液压挖掘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应用突破,在全球矿业机械领域,擎起了“中国臂膀”。

初心永恒潜心编织工匠梦

42年前,xx出生在xx一个普通农民之家。“父亲和邻居们时常抬着石头,不断夯实家门前的土路,但每逢下雨,小路总会泥泞不堪。”某一天,一台印有徐工标志的压路机缓缓驶来,小路不再难走,父辈们也不用那般辛苦。年幼的xx脑海里激荡起久久的波澜:“原来,机械设备的力量如此伟大。”此后,被雨淋过的乡间小路,在xx的记忆里变成“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载着他的梦想,一路奔向远方。

1999年从燕山大学毕业,xx进入他魂牵梦绕的徐工集团。根据实际需要,xx需要设计一款支架,提供给工人制作成实物。“开始并没感觉有多难,毕竟我是机械设计专业科班出身嘛。”然而,深入到生产一线,跟踪完整个制作过程的xx发现,自己信心满满的设计,其实存在巨大缺陷——可实现性。

“我一心想的是纸面作业,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操作。”xx意识到,作为设计师,脱离实际操作维度的纸面设计,即便再“完美”也不过是废纸一张。

从平面到实物,xx不断自我否定,又不断重新实践,最终,他的图纸以实物形式完美呈现。此后,深感设计重要性的xx频繁穿梭于设计室和生产车间,“严谨、合理、精益求精”,成为根植在他内心的箴言,也是指导他实践的律令。

壮心不已矢志创新攀高峰

2013年,700吨液压挖掘机项目正式启动。“真的是完全没见过这么大吨位的产品实物。”按照当时xx的理解,700吨的挖掘机,绝不是把现有产品按比例放大一定倍数那么简单。

用什么样的材质?内部构造如何?怎样来布局等等,这些在当时均是未知数。“干就是了,咱们决不能受制于人,让外国人卡脖子!”xx的话掷地有声。

自此,从林海雪原到大漠戈壁,xx带着不足20人的团队,深入露天矿区实地调研,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甘肃、xx、xx、西藏、山西,行程超过10万公里,分析不同环境下大型挖掘机的性能参数,了解用户各类需求。“大型挖掘机的使用和当地的施工工况有很大关系,比如在煤矿上,设备的配置是一种情况,到了金属矿,设备又得换成另外一种配置。”跑了大半个中国的xx有很多琢磨不透的难题,当时,横亘在他面前最大的“拦路虎”,便是挖掘机的核心部件——“四轮一带”。

xx把“四轮一带”比喻为700吨液压挖掘机的大力“金刚腿”,这也是他必须攻克的技术瓶颈。他说,国外的“四轮一带”不仅采购价格高、配送周期长,售后服务也跟不上。“必须要实现‘四轮一带’的自主研发。”这是xx给自己立的军令状。他带领研发团队潜心研究,不断模拟分析、对比、再优化,一步步地实现了目标性能参数,选出适合制造“四轮一带”的材料。“我们的‘四轮一带’成本仅是国外引进价格的三分之一,制作周期也缩短到3个月,并具备全面的售后保障服务。”

卧薪尝胆半生抒写报国志

“别的意义我就不讲了,只有一句,中国终于有了超大型液压挖掘机!”在700吨级超大型液压挖掘机下线仪式上,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台下的xx热泪盈眶。

荣耀的背后,是xx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倾注在3万多张图纸上的心血。

“2000年以前,国内使用的挖掘机95%以上都是外资品牌,几乎看不到国产品牌的身影。”xx说,当时尽管也有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但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徐工组织员工去国外参观学习,在询问外方人员是否可以拍照时,得到的回答竟是:“可以拍照,录像都可以,就是拍下来你们也学不会。”

正是那句“拍下来你们也学不会”,像根坚硬的刺,深深刺痛了xx的心。此后,xx和徐工同仁卧薪尝胆,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勇攀高峰。

2010年,70吨中型挖掘机开始研发;2012年,200吨以上重型挖掘机投入生产;2018年3月,700吨级液压挖掘机首次点火,“点火前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当年在产房外等待孩子降生一样。”

如今,xx的技术团队已经从最初的18人,壮大到了200多人。“下一步,我们还要突破千吨位级液压挖掘机的研制。”xx说,中国品牌,就是他和团队追求的价值所在。

轻抚着挖掘机的操纵杆,xx抬起了头,目光投向操控室外,一排排不同型号的挖掘机整齐停放在场地上;远处的厂房,流水线上的轰鸣声有序地传了过来。“在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第四篇:最美基层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

隔阵子没见,xx好像又黑了一些。春节过后,他开始了一年的忙碌,惠民服务中心要建,清洁工程要搞,公益活动要参加,还有村委换届……2012年担任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xx村党总支书记以来,xx让村子大变样。不少人说,“这个书记能干事”。

xx村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曾是远近闻名的“相国村”,前些年却麻烦不断:环境脏乱差,村民爱打架。大家期盼改变,希望来个能干的书记。被举荐当村支书的时候,一直在外经商的xx内心很彷徨:“从来没接触过基层工作,担心做不好。”

“你们是老师,我是学生,你们要把学生带好。”上任第一天,xx把村干部叫到一起,将村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列了出来:破旧的村委会需要翻新、村小学危房需要重建、村道破烂不堪需要整修……

村小学至少需要2000平方米,预算240万元,政府资金只有160万元,80万元的资金缺口从哪来?“村委会可以晚点建。”xx当即表态,无论如何,学校要先建起来。

此后,xx开始四处跑资金,他一边到上级政府找补充资金,一边拜访在外经商的乡贤。4个多月后,村小学开始重建,不到1年时间,新学校交付使用。新小学的建成,让xx在村里树起威信。在他的带领下,xx村新街老街改造、疏通灌溉沟渠、整修道路等工程相继开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直以来,xx村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业,村民虽吃穿不愁,但收入总也上不去。在南昌县周边,向塘梨瓜名气很大,xx顺势而为,申请注册了“向塘”瓜果蔬菜商标。“我家种了十多年梨瓜,以前都自己卖,一年下来就赚万把块。”村民刘春如说,自从注册了商标,销路逐渐打开,有人专程到村里收购,梨瓜还能直接进超市,价格也大大提高。

在xx的推动下,xx村成立了三家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统一把村民种植的瓜果蔬菜收集、加工、包装,解决了村里600多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上万元。“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综合示范村,发展乡村旅游。”xx村现已建成50栋江南民居风格的住宅,规划围绕相国故里牌楼、巷道名人轶事文化、民俗广场、梓溪八景等内容,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村。

xx上任前,xx村是有名的重点村、难点村,6200多名村民,一年上访超过200次,打架斗殴事件不断。“人口多,情况复杂,在这里做事难度大。”刘仁荣是村里老党员,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村里就是这些事,一直也没人做成。”

70岁的村民老刘,老伴早年因交通事故去世,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于是他常年往镇里、县里、市里跑。xx上任后,主动和他结对子,隔三差五上门拜访。“我6岁父亲就去世,就把你当父亲啦。”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为他解决了25万元赔偿款。

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土地流转……每一项都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但自从xx上任后,xx村没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没出现一例村民上访。“凡事站在村民的角度,为他们争取最大利益,他们自然会信任你。”xx说,截至2017年底,xx村使用项目资金达1亿元,其中有4000多万元来自村民自筹。“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人心齐了,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篇二】

2月19日,料峭春寒中,xx儿童福利院里一派热闹景象。xx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师xx又一次带着学生们来到这里,给孩子们送来最急缺的纸尿裤。他还自费购买牛奶、书包等学习生活用品分发给小朋友,并讲解起长江鱼类资源保护。“他们一有空就来,节假日更是常客。”xx儿童福利院儿童部副主任谢荣华说。

从上大学开始,xx就关注环保事业。2001年,他发布成立环保社团倡议书,得到80余名同学响应。2004年工作后,他创办xx市首家青年环保志愿者社团——“赤子之心”环保社团,先后带动2万名青少年投身环保行动,超过1.2万人接受水资源保护教育。

xx在xx师范大学读书期间结缘环保。一次,他在回收利用废旧电池的环保行动中听说,一粒纽扣电池会对一立方米土地造成污染,深受震动。于是,他和3名同学组成一个小小“联盟”,相约每周末在图书馆义务清理垃圾,“赤子之心”也应运而生。2001年10月,他们在泉山校区各宿舍楼下设立废旧电池回收桶。仅一学期,就回收废旧电池4大桶,累计100余公斤。

如今,“赤子之心”早已不是xx一个人在战斗,他在全国创办、协办17家“赤子之心”环保社团,累计吸引300余名教师、社会人士加入,发展学生会员6000余人。

“教育就像我的妻子,相伴到老;

环保就像我的儿子,精心呵护。我希望留给学生的,不仅是某项具体的教学成果,更是绿色正能量的精神传递。”

xx说。这些年,他整理出15万字的《环境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编写10万字的校本教材《地球妈妈》。

2008年,xx环保事业遭遇“瓶颈”,他决定打破捡拾垃圾、植树、清除牛皮癣等环境保护“老三样”,首先从环保活动本土化入手,计划将马洲岛湿地保护作为环保项目来实施。他毛遂自荐找到湿地生态项目负责人。对方见他是老师,不解地问:“一个老师为什么要上岛?老师和学生做环保能做出什么来?”面对对方的疑惑,xx认真讲述社团的公益理念和行动策划。第6次见面,这位负责人终于同意带他们登岛,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水质监测等活动。

“同学们也在行走中感知自然的美好,进而产生守护蓝天碧水的内生动力。”这样的潜移默化,影响了xx班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有学生高考作文用环保公益活动当写作素材,学校每年有数十名毕业生选择填报环境工程、植物资源利用、生态学等专业。《赤子之心》报纸每月一期,在学校、社区发放3000多份,坚持到现在。由xx主持开发的《环境》《做个环保人》《身边的环境问题》等校本课程也深受学生欢迎。2017年,清爽xx环保体验馆建成,累计为1.5万人提供生态文明知识义务讲解服务。

随着团队规模越来越大,“赤子之心”朝着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前进。“环保宣传既要有普及性也要有针对性,充分利用好传播载体才能收到更好效果。”xx说。他们了解到靖城街道虹茂社区有很好的书画氛围,就走进社区开展环保主题书画创作活动;

滨江新区办事处兴阳社区濒临长江,就开展保护母亲河环保行动……近年来,“赤子之心”环保社团组织绿色义卖、长江湿地资源调研、机动车尾气排放调查、水质监测等近300场环保主题活动。

作为志愿者,xx践行志愿理念的行动不仅在环境保护。在他看来,“环保+”更有生命力。

变废为宝,是xx在生活、工作中倡导的。xx市一中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特殊的“三毛基金”,他号召同学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用卖垃圾的钱资助学生。首笔爱心款100元,捐赠全国保护母亲河工程;

第二笔善款2050.2元,捐赠汶川地震灾区……“在漫画和影视作品中,三毛自己衣不蔽体,却始终有颗助人为乐的热心肠,象征着微小却真挚善良的温暖;

三毛也可以理解为三角钱,虽是微小心意,却也能积少成多,汇成扶贫助困的暖流。”学生王枫对“三毛基金”的解读在师生中有着普遍认同。

【篇三】

在xx,说起志愿者服务组织“红马甲”,几乎无人不晓。在xx区念香苑小区对面,有条“红马甲路”,不远处还有一座“红马甲广场”,这是这座城市对这支义工队伍的无言褒奖。

王培华是“红马甲”的头儿,志愿服务时间已超8000小时。今年76岁的她,没想到自己的退休生活会这么“忙”!

从2006年11位“老姐妹”组成义工小组发展至今,xx“红马甲”队员已有3000名,每天跟着王培华“出勤上班”的有上百人,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54岁。王培华每天4点多起床安排当天的工作:路口值勤,扫马路捡垃圾,调解邻里矛盾,为孤寡老人送餐,巡逻,做媒,等等。“一有事大家抢着干,有时还会为没安排自己而‘生气’。”

当年从街道广播站退休后,王培华一度闲在家里没事做,好热闹的她便带着街坊邻居打腰鼓舞龙,“拿个垃圾桶包上红布做龙头,就玩起来了”。在王培华那里,几乎就没什么难事。“过去市中心文昌阁一带环境脏乱差,社区干部很头疼。我一想这有啥难的,第二天就带着姐妹们去文昌阁捡垃圾,没想到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人纷纷加入我们。”

大伙儿拿着抹布、铲子、筷子、垃圾袋忙得欢,这支“红马甲”先后获得“全国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xx省优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捡垃圾捡出这么大名气,我们都没想到。”王培华坦言。

85岁的袁秀清负责打扫口袋公园“红马甲广场”,这里也是“红马甲”队员的大本营。说起这个袖珍广场的由来,袁秀清滔滔不绝:“十年前,我们喜欢晚上在小区里跳广场舞,没想到几栋楼的居民投诉说太吵。王队让我们到每一层楼去实地听,这一听吓了一跳,音乐声确实大,于是赶紧挪地方。找来找去,只有一个远处的垃圾场可以用,我们拾掇拾掇把这里整平了。”这一矛盾解决过程还催生义工队的新项目——“和事佬”调解队。调解队2011年成立以来,已调解纠纷上百起,成功率达85%,确保“纠纷不出楼栋,矛盾不出小组,冲突不出社区”。

王培华还有一项“甜蜜的事业”,她是许多年轻男女心中巧牵红线的“王大妈”。多年来,王培华积累了全xx最多的单身男女资料,她做成资料板,一有空就驮在自行车两边,蜀冈西峰、古运河畔,都曾出现这位“移动婚介”的身影。2006年以来,“红马甲”的“金媒婚介”遵守“不收费、不收烟、不收糖”这“三不”原则,牵线搭桥1000多对,其中500多对步入婚姻殿堂。

“王队长一喊,你比谁都跑得快!她是你什么人哎?”队员葛慧芳的丈夫经常揶揄妻子。“我回他一句:她是我妈!”葛慧芳哈哈大笑。王培华在“红马甲”队伍里确实就是位“妈妈”:徐正兰15岁的孙女去年遇车祸,王培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安慰,小姑娘目前正在积极恢复中;

朱定兰不幸患癌,王培华当即赶到医院鼓励……大伙儿看到王培华就觉得安心,“红马甲”队员张海燕说:“王队对自己严、对别人宽,什么苦都能吃。‘红马甲’人多,每个人的冷热酸甜,王队全看在眼里、想在心上、做在面前。她喊一声,我们肯定全到!”

不久前,一名队员因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红马甲”,临走时说,这件“红马甲”不退,自己要永远珍藏。让王培华骄傲的是,13年间,“红马甲”队伍新增26名党员,红灿灿的党徽别在每位党员的红马甲上。王培华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红马甲’不怕苦不怕烦,一定做好大家的‘管家婆’。”

【篇四】

调解工作处于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前沿,xx市赣榆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副主任xx一干就是18年,足迹遍及全区726个自然村,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512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设身处地,把当事人当亲人”

xx嗓门洪亮,走起路来腰杆笔直,虎虎生风。1981年10月,他参军入伍,成长为一名副团职军官。2000年10月,xx转业回到家乡,在赣榆区司法局从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要想做好调解工作,就要用心做事待人,把当事人当成自己的亲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这是他的工作体会。

2016年6月17日上午,现役军人赵凌云的父亲参加赣榆村电灌站工程施工,在吊装pe管过程中,因吊钩滑落被砸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小赵悲痛欲绝,立即请假回家。由于善后事宜涉及有关赔偿,处理时间较长,小赵的一些亲友赶到政府门口要个说法。

“人死不能复生。如果你父亲在世,肯定希望你在部队为父母争光而不是毁了前途。”xx拉住小赵的手劝说,“假期快结束了,你马上回部队,我以老兵的名义承诺,依法为你父亲解决善后事宜。”经过xx的一番思想工作,小赵第二天便赶回部队。xx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又与施工单位负责人沟通,最终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历时20多天的伤亡事故处理画上圆满句号。

“一碗水端平,才能啃下硬骨头”

在无数次调解过程中,xx始终做到不偏不倚,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碗水端平,群众才买你的账。”

2016年3月中旬,赣榆农民王老汉不慎摔倒,右侧胸部疼痛剧烈,到赣榆区一家民营医院就诊。医生全面检查后,诊断为软组织受伤收治入院。谁知出院回家后,王老汉仍感到右肋疼痛,家人又带他到赣榆区人民医院复诊,经ct检查,诊断为左侧第9、第10肋骨骨折,第11肋骨不排除骨折可疑。王老汉的家人气愤不已,到这家民营医院讨要说法,一言不合,双方便争吵起来。

xx和同事徐德部、吕志达闻讯介入调查,三人专门找到医学专家咨询,对王老汉的前后诊治过程、方案以及用药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认定过错在该民营医院,医院应负全部责任。可医院负责人就是不接受调解。xx郑重向院方指出:“如此严重的损伤,医院在长达9天的治疗中没有发现,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患者到医院哭闹,会对医院声誉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句话有力击中院方代表,他们很快就答应患者的赔偿要求。

调解过上千件案件,xx总结出一套“五有”调解工作法,即心中有数、手中有本、调解有方、言行有情、效果有成。这套方法目前已在赣榆全区推行。

“调解成功,心底有说不出的高兴”

xx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人。他发现,赣榆北临山东日照,西靠山东临沂,受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资源竞争等影响,跨界矛盾纠纷预防难、排查难、化解难、协调难。“有一年年底,5个山东农民工来上访,说赣榆一家乡镇民营企业拖欠他们20多万元工资。我了解情况后,发现问题很复杂,乡镇把工程整体发包给一家济南公司,公司老板找这5个工人干活,完工以后却不给钱。更棘手的是,他们既没跟公司签合同,也不能证明公司和他们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5个异地民工大冷天凑钱坐车赶到赣榆,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xx在冰天雪地中一趟又一趟跑工地,动员所有知情工友出面证明,和公司代表交谈多次,终于在春节前把钱交到他们手中。

这件事给了xx很大的启发。他着手调研分析省界地区矛盾纠纷的特点规律,坚持“平等协商、相互协作、积极防控、联调互动”原则,提出“省际邻边地区矛盾纠纷联防联调、社区矫正协防联管、普法宣传资源共享、法律服务共同协作、法律援助相互支援、队伍建设相互促进”等工作机制,跨省搭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平台,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圆满解决170多起跨界民事纠纷。

在xx的调解下,反目的夫妻破镜重圆,成仇的冤家握手言和,极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每当调解成功,看到当事人心平气和离开时,我总觉得心底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快乐。我只想尽自己所能,通过化解一件件大大小小的纠纷,为社会和谐作出最大努力。”xx宽慰地笑言。

【篇五】

一幢幢农家别墅别致实用,一条条水泥路平整宽敞,一排排绿树生机无限,一个个小菜园果蔬飘香,洁美的村容村貌,居民们脸上幸福的微笑……看着眼前这一切,每位到过xx市高港区许庄街道xx社区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xx社区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与许庄街道人大工委主任、xx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乔向民的工作密不可分。20多年来,乔向民以他的执着坚守,演绎创业、富民、奉献的闪亮人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xx省劳动模范”“xx省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等荣誉称号。

被推到造福家乡最前台

“20年前,组织上让我参加村委会副主任选举,共有2436名选民参加投票,我得了2365票。那时我还是一个愣头小伙子,乡亲们对我如此信任,我永远记得2365票这个数字。”提起首次参加xx村干部选举的经历,乔向民记忆犹新。

乔向民1970年出生在原xx村农家,1989年,高中毕业后的乔向民开始跑销售,到1993年已是百万身家。后来,他当上副厂长,还带出16名供销能手。

1998年下半年,乔向民被推选为xx村乔东、乔西两个村民小组的组长后,向村民们提出修水泥路的建议,“只要大家出点水泥钱,其他费用我包了。”他拿出两万多元支持修路,村民们纷纷出工出力,一条800米长的水泥路联通两个组。当时有村民提议,“这是一条通向民心的路,又是向民出钱最多,就叫向民路吧。”可乔向民不同意,“这条路是大伙儿齐心协力修建的,还是叫连心路好。”此后几年,全村实现了户户直通“连心路”。

产业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2003年,乔向民担任xx村党总支书记。当时,xx集体经济薄弱。

“xx要想富起来,一定得有产业支撑。”乔向民萌生产业富民的想法。xx绳网带产业多年来不温不火,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各自为战。乔向民跑前跑后,一方面与业主们逐一沟通,鼓励他们通过合股做活做大绳网带生意,另一方面又找到在外办厂的本村能人,动员他们回乡投资。2004年,xx社区拥有5家销售上千万元的绳网带企业。在河南做纱轮生意的乔春鹏,经不住乔向民一再邀请,返乡办起xx市玉鸽工索机具有限公司,去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

企业引来了,乔向民倡议村集体向每家企业注入不少于10万元的启动资金,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用电、用水等问题。凭着这样的诚心和热心,相继引来到xx落户的绳网带、服装等企业超过50家,带动300多人就业。

村里还将老厂房、村小校园、电灌站、鱼塘等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全体居民,由社区股份合作社负责管理和经营,按股分红,让居民变股民;

并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入股优质企业,让集体资产增值。乔向民还带领社区一班人大面积栽种意杨4.6万株,仅此一项可增加集体收入400多万元。

穷乡村变成现代化社区

集体经济和居民口袋宽裕后,乔向民又开始筹划“三集中”布局,即环境集中整治,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耕种。

2008年,乔向民邀请上海、xx等地小城镇建设专家到xx进行规划设计,决定建设较高品位的联排别墅。2009年,xx社区与xx一房地产商签下全垫资投建协议,先期建设29栋58户。

然而,投资商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乔向民一咬牙,把自己的爱车卖了,卖车款连同向亲友拆借的55万元一起捧给施工老板。老板激动地说:“有这样真心为民干事的合作伙伴,就是再困难也不会停工。”到目前,xx已建成三期近9万平方米的集中居住区,近半数社区居民实现集中居住。

乔向民又谋划起“集中耕种”。他认为,xx应以农民集中居住为主线,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招引能人推进土地集中耕种。他向群众承诺,农户土地交村集体集中耕种,村里按每亩土地每年补贴100公斤面粉、175公斤大米的标准分配到户。

xx社区现已流转土地1709亩,原先种地有399户,如今只有40人。为尊重农民生活习惯,社区还从集中耕种外的土地中,为每户提供蔬菜田,深受居民好评。

“这几年xx变化越来越大,可我在社区工作时间越来越少了。”乔向民告诉记者,他2012年兼任许庄街道办副主任,2016年1月出任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此后大部分精力都放到街道工作上,比以前更忙了。但他觉得,为让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向最美基层干部致敬

人民日报评论员:向最美基层干部致敬

四川省甘孜州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用青春演绎了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更用生命谱写了党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

了解基层工作的人,不少都有“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难”的慨叹。菊美多吉的事迹是无数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反映了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

面对雪域高原的艰苦环境,他经常压一锅饭吃三天。面对山高坡陡、滚石如雷的危险,他组织抢救物资,转移村民。菊美多吉的“最美”,不仅在于他克服了基层工作的重重苦与累,更在于他用一腔热血与智慧解开基层的种种“难”与“结”,彰显新时代基层干部的风采与形象。

基层工作千累万累,为民造福不觉累。基层工作千难万难,心有群众就不难。菊美多吉心里只有老百姓的高尚情怀,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尊敬。他离去后,藏区百姓每月农历十五夜都会为他点亮酥油灯,正是这种干部群众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

菊美多吉是千万最美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他们用忠诚与奉献,书写了扎根基层、造福百姓、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时代颂歌。我们干部应该为有这样一支为民的基层队伍而欣慰,为群众有这样一群贴心服务的基层干部而自豪。

同时,我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许多基层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家庭和生活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各级党组织应更加关心呵护基层干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社会各方面应多理解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帮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更好地为百姓履职尽责,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9日08:05

下载“绊脚山”变成“聚宝盆”(最美基层干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绊脚山”变成“聚宝盆”(最美基层干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基层干部最美公务员事迹心得体会(最终五篇)

    学习基层干部最美公务员事迹心得体会三篇?学习基层干部最美公务员事迹心得体会 ? ? ?12 月 6 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公布“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刘立飞等 32 名同志确定......

    甘于奉献之美(最美基层干部张国强)

    甘于奉献之美 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尽管至今仍无定论,但是关于任何一种美的定义,都认同的是:美是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是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国强是美的,他的......

    学习最美基层干部蒋乙嘉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最美基层干部蒋乙嘉事迹心得体会从千万身家的企业家,回到家乡小村造福父老乡亲,为帮村民修路、建水塘、建村文体中心,蒋乙嘉掏出了全部积蓄。随着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基层干部最美(五篇)

    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基层干部最美 四川筠连县的春风村属于石漠化地区,村支书王家元带领村民用了8年时间在石头缝里种果树,硬是把这个贫穷的“石头村”变成了“小康村”。(6月23......

    学习最美基层干部唐述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定稿)

    学习最美基层干部唐述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月17日,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指导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乡村干部座谈时指出,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这个地基......

    学习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心得体会(五篇模版)

    学习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心得体会“我绝不倒下,我要干到最后一分钟!”这是“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吴天来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的十多年里,带领全村群众战天斗......

    最美乡村教师肖山事迹材料[5篇范例]

    免费分享创新 最美乡村教师肖山事迹材料 2012最美乡村教师肖山事迹材料,他放弃了优质薪水的足球俱乐部的工作,来到了贫困山区打造了一支业余女足球队,并获得全国比赛季军,用奋斗......

    最美基层干部河北省内丘县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

    西石河的一杆旗——追记最美基层干部河北省内丘县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05-28 08:30今年2月19日,59岁的河北省内丘县柳林镇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