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推进以德治国,落实《纲要》精神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
一、目的意义
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依据,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坚持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目标和任务
1、目标: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研究制订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使广大中中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任务:
中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⑴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⑵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以及与生理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⑶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⑷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⑸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要点。
⑹卫生和生活习惯:要重点培养与学生生理相关的卫生习惯和与心理相关的卫生习惯。
四、养成教育的内容
1、中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1)学生在校礼仪。与老师、与同学交往的礼仪。
(2)学生家庭礼仪。与父母、长辈、同辈交往的礼仪。
(3)学生社会礼仪。公共场所与人交往,探亲访友与人交往,通讯联络与人交往的礼仪。
2、探索培养中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规律,创新有效途径与方法。
3、试编中学生礼仪教材,尝试开设礼仪课。依据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儿童年龄特征,以“礼仪规则”为主要内容,编制“小学礼仪教材”,突出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的科学化和序列化。
其中七年级着重训练学校礼仪中的行为习惯,重点在个人礼仪,说一些简单的文明用语方面的训练;八年级在学校礼仪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家庭礼仪习惯的培养,从“做”的训练发展到“说”的训练;九年级在巩固低、中年级行为要求的同时,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着重指导他们的校内外公共场所礼仪,以此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性。
五、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强化学校教育
⑴班主任工作:各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⑵团队活动:围绕养成教育,各班级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⑶思品课教学:在坚持对学生灌输正确思想、观点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做到知行统一。
⑷主渠道渗透:紧跟新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⑸校园文化: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⑹学校管理:学校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别是要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依赖社会教育
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镇、村妇儿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实施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 共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1月份-2012年3月份)、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并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收集有关资料,学习先进的德育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并开展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对养成教育活动序列分年级阶段编制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资料档案的准备和分类整理。
开题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中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 4月-2013年2月)、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分年级确定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验。、进一步充实和修改《校园文明礼仪30条》等礼仪制度,开办新一期家长学校,撰写《家长必读》教材,完善“家校通”工作。、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举办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7、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
第三阶段: 总结拓展阶段(2013年 2 月-2013 月9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整理资料、分析结论、总结实验成果,编写《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活动成果汇编》等校本本教材。、重点进行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建设,推广德育工作优秀经验,评选出有示范作用的榜样标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审评价验收课题成果。
为了确保本研究取得成效,课题小组要切实执照计划安排扎实开展活动。在研究活动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办法提高研究水平。各阶段、各年级研究小组均应写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做好合理安排,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写出阶段性总结、论文或实验报告交课题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程监控和有效指导,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七、推进的策略及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有序地推进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成立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杨忠
副组长:杜洪雷、韩青梅
成员:行政成员及全体教师
学校成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养成教育工作领导组,领导组将从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认识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复杂性
和艰巨性。学校将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建立网络,科学规划,真正把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每一项要求落到实处。
2、畅通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调查问卷、行为习惯养成测试等途径,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工作偏差,使养成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碰头会,课题组长利用每月例会向学校领导汇报养成教育工作进展情况。
3、确立示范班级,以点带面。
由于班级发展的基础不同以及生源差异,实验工作的水平也会出现参差不齐,因此要在全面推进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来推动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4、做好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培训工作。
要发挥示范班级作用,搞好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省内外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管理经验,还要注意总结我们身边优秀教师的育人成果,编印校本教材,为广大教师和员工全面育人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
5、注重阶段总结。
为有效地推动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将组织召开学生养成教育现场会,每学年要对各班级的养成教育进行一次督导评估,并将结果作为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考核的依据。同时实验教师也要搞好工作的阶段总结,坚持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定期评比,形成制度。
6、组织专项督查。
每学期末,学校大队部对各班级养成教育情况进行督查,督查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生活习惯调查、班级专题活动开展情况、调查访问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实验教师要本着积极务实的原则,以确保养成教育工作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学校将召开养成教育工作表彰会,养成教育工作交流会;弘扬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模范事迹,调动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初中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学校将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兖州市第十三中学2011、11
第二篇: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德育工作总结
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科研总结
高三(3)孙发菊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为此我校德育处在开学之初制定实施班主任德育科研工作,现将这学期德育科研成果总结如下:
一、目的意义
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
1、目标: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研究制订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使广大中中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任务:
中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⑴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⑵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以及与生理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⑶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⑷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⑸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要点。
⑹卫生和生活习惯:要重点培养与学生生理相关的卫生习惯和与心理相关的卫生习惯。
三、养成教育的内容
1、中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1)学生在校礼仪。与老师、与同学交往的礼仪。
(2)学生家庭礼仪。与父母、长辈、同辈交往的礼仪。
(3)学生社会礼仪。公共场所与人交往,探亲访友与人交往,通讯联络与人交往的礼仪。
2、探索培养中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规律,创新有效途径与方法。
3、试编中学生礼仪教材,尝试开设礼仪课。依据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儿童年龄特征,以“礼仪规则”为主要内容,编制“小学礼仪教材”,突出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的科学化和序列化。
五、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强化学校教育
⑴班主任工作:学校重视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⑵团队活动:围绕养成教育,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3)主渠道渗透:紧跟新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4)校园文化: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5)学校管理:学校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别是要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依赖社会教育
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镇、村妇儿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实施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 共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15年9月)、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并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收集有关资料,学习先进的德育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并开展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对养成教育活动序列分年级阶段编制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资料档案的准备和分类整理。
开题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中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 10月-2015年12月)、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验。、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第三阶段: 总结拓展阶段(2015.1)
高三这一年是学生在高中中阶段最重要的学习阶段,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作为班主任更是则无旁殆。为此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成我班的行为规范养成德育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
建立完善、有力的组织机制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具体操作实施。形成一个全员参与抓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体系,并结合学校纪律、卫生评比工作,由班委,值日班长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的言行、礼仪给予检查、矫正,全员参与管理。
二、具体做法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①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在班内通过班队会、板报、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活动。
②教师——调动参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提高学生个人文明素质,更是全民族的大事。我校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把其作为德育的重点来抓。为此,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要召开班主任会,明确意义,责任到人,并且要求各班主任对行为训练要有记录,并进行交流,互相借鉴,扬长避短。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养成教育不是校长、或某个老师的事,应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情。同时,明确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改变了“只管所教学生,不管其他学生”的错误做法,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们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也各不相同。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3、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机构持之以恒来完成。(1)值日制度:人员由卫生委员、学生干部及值日班长组成,负责每天的“纪律、卫生”竞赛检查,主要是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作好记录,并且作好教育,一周作好小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2)学生文明行为考评制度: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作好记录,并且进行存档,并且与评选“流动红旗”相结合,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4、严格训练,及时反馈。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强化训练,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在学校生活中训练。要求学生在校生活中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
(2)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主要监督机构:
① 成立班内清洁队,主要对校园环境卫生和卫生习惯养成起监督作用。② 由班委组成“勤学”督查组。
(3)及时反馈,矫正强化。良好行为养成,我们及时表扬、鼓励,使其产生强化作用,对不良行为我们及时通知,要求及时整改、矫正。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每一位同学将受益终身。习惯养成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务。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是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相信,在我们多巴中学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将都是正品,都是合格的高中生。
2016.1.5
第三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课 题 报 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蝉房寄宿制小学是沙河市西部山区寄宿制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
(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20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8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课题研究实验小组。组长:李建虎 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主要成员: 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3月——2013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第四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 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寿县迎河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目前在校阶段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力,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农村青少年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少年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青少年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中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中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青少年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中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3(1)创新方面。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青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安徽青年报》、《辅导员》等报刊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中学高级教师,4位参加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聂世珠(寿县迎河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孙长高(寿县迎河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课题组组长:刘 俊 迎河中学政教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曾今担任两个市级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余绍东 寿县迎河中学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参研教师:刘振龙、王才安、孙贤刚,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各年级活动的组织协调。
参研教师:李克群、朱丽、权良占、周德山,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8月——2012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一年半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12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第一阶段小结
“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之养成教育研究” 第一阶段小结平安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2012、10
“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之养成教育研究” 第一阶段小结
本课题于2011年9月申报,10月获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C类规划立项,依据本课题实施方案,2011年10月—2012年8月为调查摸底、准备、制定“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与初步探究“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方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组建与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了小组成员的任务,由德育组全面负责,教导处、少先队、班主任密切配合。
2、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制定“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课题实施方案。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开展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了解了小学生的习惯养成与自身的成长环境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来自学校周围的十几个自然村,根据调查,全校1000名学生中,有835名学生来自农村,占80.8%。孩子从小在农村中成长,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不良习惯,原因在于学生家长都是农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也比较差。通过调查,本校有79.4%的学生都存在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如:
1、乱抛纸屑现象严重;
2、课间追逐打闹、大声喊叫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3、破坏绿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爱护公物方面也不尽人意,校园环境卫生保持较差;
5、个人卫生习惯较差。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这些不良习惯也给学校日常生活环境管理带来不利因素。对此现状,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校提出了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纠正农村小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向优秀的人学习,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二)实施措施
针对这以上现象,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1、优化校园环境,创设良好育人氛围。
为使学生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我们创建了优美的校园环境。首先利用好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活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与好习惯同行,争做文明美少年”的活动之中;通过国旗下讲话启发引导学生从捡一张废纸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好学校的小主人,养成好习惯。受国旗下讲话的影响,学生自发组成了一支支护美小队,课间、中午、课外活动,他们三五一组,手提着塑料袋在校园里捡拾杂物,校园随处可见“环保小卫士”的身影。
2、身正为范,树师德形象。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注重良好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是我们对教师的要求。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加强对教师相关理论的培训,强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导,并结合学校的实际,通过组织教师的学习、思考、研讨,探索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途径,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活动。
1)、自查自纠活动。
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平安中心小学“廉洁从教”实施方案》,召开了自查自纠活动。教师们以认真的态度、深刻的语言,深入查找自己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进一步明确了改进的方向,认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全体教师通过自查自纠活动,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工作作风,改善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
2)、榜样引领活动。
为发挥教师的言行好习惯的榜样带动作用,“平安小学‘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隆重召开!会上,全体教师认真聆听了优秀教师的精彩报告,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句句真诚的话语,触动着每位聆听者,他们从工作中寻找快乐,从平凡中寻找幸福的精神感染每位平小人,指引每位平小人勇敢向前!此次报告会旨在通过展示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奉献教育的热情。
3)、徜徉书海,提升素质。
为进一步落实 “读书富脑”行动计划,提高教师的科学、人文素养,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我们多措并举,采取分层读书、自主读书等方式,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
分层读书,即根据教师不同的教育需求,重点阅读相关书籍。学校领导侧重读“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书籍,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并利用班子会、教研活动及校会等场合与大家交流分享;班主任主选李镇西《我和我的学生们》和魏书生《今天我怎样做班主任》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为共读书目,并利用“班主任工作研究会”进行读后心得交流;语文教师与学生共读《语文经典读本》,并利用阅读课传授阅读方法和交流收获;一系列读书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全体教师的读书热情,“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意识再次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一支用书籍武装起来的“师志坚、师品高、师风正、师业精”的教师队伍就会赫然形成。
3、强化制度,规范行为。
我们从学校管理育人的目的出发,制定出适合学生遵循的规定、规则,试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学习、卫生、劳动、文明礼仪等良好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
积极实行“班级量化评比活动”。我校实行了校领导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日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每天对学生的路队、仪表、卫生、普通话、课间秩序、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管理与督促,检查结果实行当日公布、一周小结、每月汇总制,坚持“表扬激励为主、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与典型带动作用,增强评估的及时性与公正性。
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日积月累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使队员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我校制定了《言行美从我做起——平安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规定了学生一天从早晨、课堂、课间、午间到放学都应该怎样做,还自编了学生行为规范三字歌,让孩子背诵并付诸实施。我们将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定为常规训练周,组织学生重温“学生行为规范三字歌”,让学生把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要规范,争做“文明平小人”。为让学生体验制度的重要性,养成勇于承担责任、自觉接受制度的约束和监督的好习惯,我们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路队、课间秩序、仪表、普通话、卫生、课间操等项目,一日一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按得分的多少评定优秀班级。早晨、中午、课间,小干部们身披绶带,他们有的肃立于校门口,有的值守于大路旁,有的巡视于校园内,宛如坚守岗位的值勤战士,成为全体队员“文明伴我行”的一道重要防线„„小干部们监督检查公平、公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约束,队员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渐增强,既发挥了舆论监督与典型带动的作用,又增强了队员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期末,根据各班级的表现情况,我们还评选出了“优秀班集体”,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促进全校的文明与和谐。
4、自我约束,内化品德。
学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地位和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以主人翁的态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并养成经常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
1)、争做热心志愿者,感恩社会回报爱。
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我校组织小志愿者们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小志愿者们充满激情、精彩纷呈的表演,一声声发自内心的祝福给老人们带去了欢乐与欣慰,给敬老院增添了一份温馨。表演结束,热心的小志愿者们跟老人们问好后,马上分工劳动,清除院子里的杂物。老人们也邀请小志愿者们参观他们的房间„„整个活动中心弥漫着亲情,充满着生机。
同学们和老人们的相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每个小志愿者心中,“百善孝为先”和“尊老爱幼”意识更加深刻,大家懂得了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孝敬、关心、爱护老人,要充满爱心。
2)美德立于心,榜样导我行——“十佳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为让学生成为“心灵、手巧、心眼好”的人,使他们成长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进一步改进,全面激发少先队教育活力。我校开展了“美德在心,榜样先行——平安小学十佳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活动中,各班针对队员表现,评选班级美德少年,参加校级评选。学校利用“宣传栏”积极宣传美德少年事迹,发动全校师生参与评选十名“校级美德少年”并进行表彰活动。表彰活动不仅是对平小“十佳美德少年”的极大鼓舞,也把美好祝愿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平小师生的心间。让每一个人怀着一颗求美、向美的纯真心灵,一路携手,永远向前!
3)、“文明礼仪我先行”主题活动。
讲文明、懂礼貌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将十一月份定为“文明礼仪行动月”。“文明礼仪我先行”主题队会、“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四个一”活动、“把文明送给社会”活动在队员的心中播下了美好语言和美好行为两粒种子。为使队员明确校内外礼仪行为准则,我校制定了《言行美从我做起——平安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让学生把礼仪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要规范。另外,班主任注重学生习惯培养,坚持天天讲、时时抓,利用家校联系单、班级日志等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凝聚家校合力。此项活动使学生由“他律”发展为“自律”,礼仪养成教育落于实处。
4)、诵读经典诗文,打造书香人生。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让读书成为习惯,我校隆重举行了“诵读经典美文 打造书香人生”的普通话朗读大赛。
比赛皆以班级为单位,以个人读、分角色读、合读、表演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朗读篇目以“课内文章精彩片段”和“古诗词经典”诗篇为主。各参赛队的朗读全情投入、精彩不绝,或热情洋溢,或慷慨激昂,或深情款款。精彩的朗读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礼堂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最后,各年级都评出了优胜班级和“诵读之星”。通过比赛让琅琅的读书声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同学们更热爱读书,更乐于读书,同时也有效促进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迈向新的台阶,浓郁芳香、轻灵而厚重的诵读氛围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此外,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还紧紧抓住儿歌主题鲜明、简洁明了、学生易学好懂的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程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搜集儿歌、创作儿歌和诵唱儿歌的活动,让行为规范儿歌成为我校德育的载体之一。并通过诵唱儿歌,进一步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卫生、劳动、文明礼仪等方面的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自开展这些活动以来,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日趋规范:见人问好,张嘴就说普通话,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步轻声靠右行„„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正是建立在良好的习惯约束之上。
5)、重视“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并举。
我校十分重视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有效结合。
首先我们分段推进,确定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什么要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其次动之以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老师提出问题时,自己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积极举手;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学会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想法相互比较,接纳同学的正确理解,认真倾听老师的反馈语言;不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要大胆举手提问;如果没有机会发表自已的疑惑,下课后要及时找同学讲解或寻求老师帮助等。再次坚持激励,对上课认真听讲、讨论积极、认真写作业、勤学好问的学生或小组及时进行表扬,并树立榜样,从而树立信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预习、发言、倾听、阅读、复习、作业等习惯明显提高。
另外,为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们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制定了《“美在课堂”——平安小学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努力做到听:学会倾听,耐心引导;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读:培养兴趣,好读、会读;写:坐姿端正,下笔认真;学:学贵得法,事半功倍;行:独立自主,自强自信。我们还注重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读书时,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发言时,做到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说话声音响亮,吐词清楚;写字时,做到腰背挺直,胸离课桌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长„„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举行了硬笔书法比赛、读写姿势比赛等,如今,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
6、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尊重、平等、沟通、交流、合作,始终是我校家校连心的宗旨。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方法,有些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家庭教育的经验交流,使老师及家长都能汲取教育理念和方法。
为全面了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现状,我们还同家长携手,进行了“我是平小美少年行为习惯问卷调查”,全面汇总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加强家校联系,双方还可以探讨更好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了解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可以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共同教育的机制。
三、取得的研究效果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校学生在道德、礼仪、自我约束能力以及使用文明用语、卫生保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生活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也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如在个人生活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衣着整洁,勤洗澡,勤洗手,勤换衣物;仪表整洁端庄;书写、阅读卫生;坐立行的姿势正确;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在家庭生活习惯方面能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时间,学会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校园生活习惯方面,能在课间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叫喊;爱护学校公共财物,保护学校花草树木;会使用文明用语;爱劳动,懂得爱惜、珍惜劳动成果;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积极参加值日生工作和学校大扫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能避开生活中潜在危险,建立起安全意识;坚持锻炼身体,初步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再培养,同时在课题研究材料的积累和收集整理上多作努力,为使课题顺利结题作辅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