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下古诗
1.绝句宋 志南 南宋诗僧 志南是法号 《宋诗钞》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字明仲《宋诗选》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2.梦江南唐 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13.咏怀古迹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偶题朱熹字元晦号晦庵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4.赠刘景文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春晚二首其一宋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6.浪淘沙中唐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7.至节即事元马臻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兰溪棹歌中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0.鲁山山行北宋 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1.望江南晚唐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4.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5.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6.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唐杜牧唐崔护苏轼
第二篇:七下古诗默写2
七下期末古诗文默写b
(范围:1---8单元每周一诗看下句默上句)
1、,春寒未了怯园公。
2、,床底松声万壑哀。
3、,幅巾终日面崔嵬。
4、,菊残犹有傲霜枝。
5、,小檐日日燕飞来。
6、,莫言迁客似沙沉。
7、,名纸相传尽贺冬。
8、,冷露无声湿桂花。
9、,越中山色镜中看。
10、,千山高复低。
11、,独倚望江楼。
12、,屏上暗红蕉。
13、,生长明妃尚有村。
14、,包羞忍耻是男儿。
15、,人面桃花相映红。
16、,绿水人家绕。
17、,独立蒙蒙细雨中。
18、,开窗放入大江来。
19、,不道云从底处来。
20、,最是橙黄橘绿时。
21、,不信东风唤不回。
22、,吹尽狂沙始到金。
23、,呼卢笑语自从容。
24、,不知秋思落谁家?
25、,半夜鲤鱼来上滩。
26、,幽径独行迷。
27、。肠断白频洲。
28、。人语驿边桥。
29、,独留青冢向黄昏。
30、,卷土重来未可知。
31、,桃花依旧笑春风。
32、,天涯何处无芳草!
33、,林空鹿饮溪。
34、,环珮空归月夜魂。
35、,墙里佳人笑。
36、,云外一声鸡。
37、,分明怨恨曲中论。
38、,多情却被无情恼。
第三篇:七下古诗小测卷
古诗默写过关检测一:
(13空)
P79《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
1.,弹琴复长。,明月来相照。
2.谁家玉笛暗飞。
此夜曲中闻折柳。
3.故园东望。
马上相逢无纸笔。
4.,百般红紫斗。
杨花
无才思。
古诗默写过关检测二:
(12空)
P162《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
1.,夜泊秦淮近酒家。
女不知亡国恨。
2.,贾生才调更无。,不问
生问鬼神。
3.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入出一山。
4.黄梅时节家家雨。
有约不来过夜半。
古诗默写过关检测三:(20空)
P117《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入归鸟。,一览众山小。
3.飞来山上千寻塔。,身在最高层。
4.莫笑农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衣
简朴古风存。
从今。
5.,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更护花。
古诗默写过关检测四:(24空)
理解性默写(13首古诗)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引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3.岑参《逢人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4.赵师秀雨夜约客,客人迟迟不至。“,”两句生动描写了诗人深夜独坐,望灯而待的情景。
5.陆游《游山西村》中“,”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6.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
7.李商隐的《贾生》中,诗人嘲讽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的句子是:。
8.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9.在杜甫的《望岳》中,“,”两句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10.杨绛先生走完了她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安然辞世。她丰厚的文学遗产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正所谓“,”
(请选用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诗句填写)。
11.韩愈在《晚春》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句子是。
1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通过登山、下山总结人生哲理,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的诗句是。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两首峨眉 春夜学案
2010—2011学年下学期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古诗两首
总课时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周次______星期__________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峨眉山月歌》
一、品味词典词语:284德才兼备 德高望重285灯红酒绿286登峰造极287等而下之288等量齐观 等闲视之 等因奉此291滴水不漏293诋毁
二、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
峨眉山月半轮秋,(1)影入平羌江水流。(2)
夜发清溪向三峡,(3)思君不见下渝州。(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悟
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林中学路纪善 编著48语文教学案(七下·二单元)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2)影:月光。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3)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译文】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欣赏】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
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第二课时《春夜洛城闻笛》
总课时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周次______星期__________
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春夜洛城闻笛(1)
谁家玉笛暗飞声,(2)散入春风满洛城。(3)
此夜曲中闻折柳,(4)何人不起故园情!(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2)玉笛:精美的笛。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3)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5)故园:指故乡,家乡。【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欣赏】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第五篇:七下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读《弟子规》《论语》《满江红》有感
大庄中心学校
七年级(2)班:马秀兰 指导教师:马玉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诵读国学经典也日益渗透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回想这段经历,我深受感染并陶醉其中。
我们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渔家傲》、《归去来兮辞》、《满江红》,《沁园春〃长沙》等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名家名段,我觉得越来越感兴趣,也逐渐喜欢上了国学。
通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和很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弟子规》,它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告诉了我要想长大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从现在开始就得有规矩,懂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弟子规》总序后的第一个小标题“入则孝出则悌”,主要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不管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诵读《弟子规》,从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每一个道理,真正培养出自己正人君子的品行。诵读《论语》使我的内心都被孔子和弟子们那一句句富含哲理的话语所吸引,也让我懂得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为人境界。
除此之外,我也被一段段国学经典所深深地陶醉。《渔家傲》、《归去来兮辞》、《满江红》,《沁园春〃长沙》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名家名段,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诗人、作者那一腔热情。还有名家名言和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广为流传。诵读国学经典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这,就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精粹;这,就是我们泱泱大国的灵魂;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国学经典诵读,我的记忆停留在文化的无限魅力之中!国学经典诵读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评语:本篇读后感写的较为成功,无论从谋篇布局上,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都显示了该生不错的写作能力,本文更为突出的是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刻领悟,以及诵读国学经典给学生带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更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