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远追随党
永远追随党
捧起鲜花、放飞鸽子,和平的中国又迎来了又一个欢腾十月;跳起舞蹈,奏起乐章,美丽的中国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十月;彩旗舞动,笑声飘扬,成长的中国又迎来了一个腾飞的十月。我们今天的幸福是谁给予的呢?那就是我们最伟大的共产党。亲爱的党啊!我们爱您、赞您、感恩您,我们永远追随您。
共产党,一个让中国人不由得心潮澎湃的名字;共产党,一个让中国人敬佩、赞扬的名字。共产党,您是无数革命先辈们顽强拼搏、浴血奋战换来的。您的名字承载着无数先烈们的鲜血和生命。您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您历经坎坷才得以使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无数的中华儿女又奋发图强,不懈努力,终于战胜重重困难,建立了一个自立、自强、民主、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以崭新的面貌站在了世界的面前。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走向新的辉煌。
回忆中国昔日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华民族屈辱的过去让人永远无法忘怀。但我们中国人不屈的脊梁却从未弯过。我们伟大的民族有阳光织就的皮肤,我们有江河坦荡的性格,我们的意志能撼动山岳。我们在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奋起反抗。我们为自己的家人坚持斗争。终于,我们以顽强的姿态取得了胜利。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过屹立于世界!”虽然我们不需要经受战火的考验,但是我们也要向祖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感恩党,既使我们还是少年,我们也要感党恩,为共产党,为祖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我们只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成才,那就是报答了共产党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为中国更加富强而读书!
我们是21世纪的雄鹰,为了伟大的祖国美好的明天,让我们胸怀祖国,胸怀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吧!
马场小学六年级李静
第二篇:追随党的足迹的入党申请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90年来,多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士仁人,在“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之时”、“在九州上下战火纷飞之际”、“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秋”、“在改革开放劲扶大地之春”、“在洪水滔天之夏”、“在冰冻神州之冬”…对着鲜红的党旗,举起庄严的右手,紧握成坚实的拳头,立下了无产阶级的铮铮誓言!每一次宣誓的背后,都会有一份庄严的“入党申请书”,记载着他们对党最初的理解和认识、入党的单纯目的和动机,这些申请、誓言和承诺是永恒的,追随党的足迹的入党申请书。
我的姥爷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历经沧桑的脸上依然现出神往之色:“至今我都能想起厦大映雪楼的嘉庚阅览室。1945年我考入厦门大学法律系。我的同学林学友第一个向我宣传革命真理。每个晚上,我们都要在灯下看书学习《论共产党员修养》等进步书籍,开'中国往何处去'等讨论会;我们常常谈到深夜,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法学。”谈起1949年光荣入党的时刻,老人神情庄严,一字一句回忆起他的入党誓词:“那时正是白色恐怖的日子,谁做共产党,是要杀头的。可我就是要加入共产党。要入党,就要拿出革命行动来,我积极参加厦大新法学研究会开展学生运动。我清清楚楚记得入党的情景:那是1949年5月,在嘉庚阅览室里我们秘密的举行入党仪式,面对党旗宣誓:忠于党,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严守革命纪律,宁死不屈,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百折不挠永不叛党。那年,我22岁。从此以后,我把一生交给了党。那个晚上,我们激动啊,怎么也睡不着。”
老人动情地述说着。“之后不久,传闻特务头子杀人魔王毛森将到厦门当警备司令,敌人在垂死挣扎中加紧白色恐怖。党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撤退部分党员。我们经历周折到达南安岭兜闽中游击队驻地后,被安排到石狮配合叶飞将军率领的人民解放军29军,准备解放金门。因情况变化,接到命令,10月18日,步行从泉州出发,前往厦门。到集美后,乘一条小船渡海。我清楚的记得,我们坐在小船上,冒着炮火颠簸前行,头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在盘旋。之后随部队进入解放了的厦门。10月19日我们一行接管法院,将厦门市人民法院定址在位于文化宫的'台湾公会'大楼。”老人嘴唇翕合着,泪水在眼眶里滚动着,哽咽地说:“我们参加革命,从来没有想到够等到胜利的这一天。我们都是幸存者。多少共产党人都牺牲了,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啊!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牺牲'两个字在今天听起来,是豪言壮语,但是在当时就是严峻的现实,共产党人每天都有牺牲的思想准备。新中国真是来之不易。”
说到此处,老人沉吟片刻,加重语气道:“永不动摇,永不叛党,是我写在入党志愿书上的誓言,也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写上的光辉誓言。你们年轻一代要记住啊!”
而对于我的爸爸来说,1987年7月21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入党申请书《追随党的足迹的入党申请书》。这一天,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爸爸说,积极争取加入共产党,是他青年时期的崇高的追求。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过程。高中毕业后受到父辈的熏陶影响选择投笔从戎来到部队,从接到应征入伍通知书的那一天起,父母和亲友们就嘱咐他争取早日入党。入党成为一个青年进步的标志,也成为有为青年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开始。
在爸爸的眼里,那季节不是夏天,而是明媚的春天,春风多么和煦地吹拂着他的心。那一天,他有多少话儿要向党倾诉。连队会议室里,挤满了人,望着鲜艳的党旗,感受到神圣庄严的氛围,他想起多年的入党追求和心路历程,难抑起伏的心潮。入党志愿书的一字一句,爸爸记得真真切切:“当右手握拳面向党旗宣誓时,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党组织接纳了我,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入了党,不是追求的结束,而是新的万里长征的开始。共产党员就是新长征突击手。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时时刻刻,一言一行,按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共产党人在志愿书上坦诚的是一片赤子之心: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那就是积极有为的人生!”他清楚地记得,连队指导员走上前来,紧紧握着他的手,只说了一句话:“从今以后,你要记住,你是一位党员。”“一个人要有信仰,要有追求,幸福也就在其中了。”爸爸的言语朴素,却分明透着哲理。多少年过去了,入党誓词,成了爸爸言行的依据,化作了每天的实际行动。如今的他,奋战在打击犯罪保万家平安第一线,加班加点,不分昼夜,不计报酬,任劳任怨。
如今,我也郑重地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学生青年党校培训班,积极追随党的足迹,向党靠拢。我现在是一名学生,我会发奋学习,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社会中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党在我心中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种前进的力量,是希望,更是信仰,因为有她,我们执着于信念,励精图治;因为有她,我们肩负起使命,继往开来;因为有她,我们继承先辈遗志,承前启后。
面对鲜红的党旗,举拳立下铮铮誓言,誓言是永恒的,但践行誓言的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的年代写出的是不同的“入党申请书”,不同的个人经历是不同的入党故事。穿越时空,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伴随时代成长的不同时期的“入党申请书”,再一次回顾那鲜红党旗感染的最初感动,再一次领略那无产阶级的“信仰之光”照耀下的无悔青春、无悔誓言、以及那90年来颜色未改、初衷未变的无悔忠诚。
让我们唱响《入党申请书》这支歌吧:无数次我把党的章程认真读∕总觉得离党的要求还有一段路∕父亲是个老党员对党的感情很朴素∕他给我看他当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对党的感情要有深度∕无数先烈为党的事业洒热血抛头颅∕功名利禄全都不在乎∕党员是什么∕是人民的好公仆∕党员是什么∕是百姓的主心骨∕是飘扬的旗∕是挺立的树∕是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红蜡烛∕我要加快向党组织靠拢的脚步∕做一个合格的党员为人民服好务!
第三篇:追随智慧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主要描述了微软公司里一百多位中国人的命运,这些中国人组成了微软中国研究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用八千万美元做了一笔最优秀的投资。在中国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群充满想象力的“疯狂天才”聚集在李开复周围,酣畅淋漓地干自己想干的事。瞭望世界巅峰的遮眼罩不复存在,创新激情被点燃,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不是植根干微软独一无二的土壤,这一切会不会荡然无存?
编辑推荐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是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但又不仅于此。于是,人,人的智慧的弘扬,人的智慧的弘扬所依赖的环境,就成为《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所要叙述的这个故事的主旨。
媒体推荐
在中国做记者和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是凌志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
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
《追随智慧》不是有人估计的那样,是一本关于电脑产业的报告文学,不,这是一场肯定妻来的革命的预言和充满着责任感的叙述和刻画。——《经济日报》
这部带有很丰富车斗学内容和现代精神观念的著作,正是在对很现实很具体的人和事的记述中展开和表现的。这部饱含了丰富技术信息、知识内容的书,同时也是融合了许多新的思想精神的书,在技术和思想精神两方面对人都有帮助和启示。——《羊城晚报》
此书表现出我们尚不熟悉的一种新兴的文体风格,不以形象的血肉和生动的故事诉诸读者,而以科学的含量和理性的思考、以思想的线条和知性的光亮达到启人心智刷新观念的目的。读这种书会感到传统的大脑跟不上作者思维运行的速度,可一跟上了,又有豁然开朗之妙。——雷达
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
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目录
代序 你是不是侵略者?——与比尔·盖茨对话 前言 关于智慧的故事 序幕 “狼”来了!
第一章 追寻天才 希格玛大厦第五层
在太平洋上跑个来回,比走到隔壁房间还快 点子最值钱,架子最不值钱 摆脱“完美主义”的迷人陷阱 比尔·盖茨与李开复 “我更喜欢自由平等的环境” 英特尔和苹果扑了空
优秀的中国人不会留在中国吗?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最初的追随者
他们再也不用为父辈的悲剧操心感怀
第二章 天外有天
李开复的精英哲学和比尔·盖茨的“未来小屋” 未来的希望在今日中国的大学院墙里 越是优秀的人,越往外跑吗? 最优秀的人永远不会恳求你 招聘规则:N-1 聪明人的“磁场”
张亚勤——属于全世界的财富 女儿找工作竟是这样的局面 人生最简单也最难实现的两个理想 令竞争者色变的“豪华阵容” 士为知己者死
李开复在掀起一场“人才大战”吗? 微软递出橄榄枝 第三章 脑力激荡
白板文化:自由平等地表达思想 中国化的美国人和美国化的中国人 我不赞成你,但我支持你
不是要你做什么,而是你要做什么 基础研究:发明现在不可能的事
科研方向:把机器当做人,不是把人当做机器 如此“会议”如此人 放手让自己信任的人去干 有时候一个概念就是全部
年夏季: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 分享思想的火花
第四章 那是我“儿子”
微软多次上演后发先至的喜剧,这一次能再现吗? 打开门,世界前沿原来就在眼前 后来者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一次突发奇想的双重效果
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信息时代的奥秘是“融合” 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大堆知识都重要 没有一个公司能青春万岁 美国式的“主人翁”:忠诚是双向的 吴士宏的“本地化”:断翅的蝴蝶 如果没有限制,人的智慧是无止境的 向比尔·盖茨汇报
最开心的是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在一起
第五章 “死亡线” “我们这帮人就像一群狼” 中国面孔后面的美国文化 允许犯错误,不允许停步不前 姜昆的十三种“经典之笑” 副研究员的懊恼
压力之下,几多兴奋几多愁 如何捞到海洋里的一根针 新办法原来就是“脑筋急转弯” 把精彩的思想变成现实 “我要死过去啦”
有什么事情比和学生见面更重要? “只要他真是我们需要的人,要什么给什么” “臭虫档案”
“足够好”并不足够好
第六章 今天你要去哪里? 信守你的创新之权
不是历史与他为难,而是现实与他为难 最坏的消息接踵而来
“视窗”: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 华尔街最黑暗的一天 斯蒂夫·鲍尔默怎样力挽狂澜 “金手铐”
自由软件与自由创新
比尔闭门数月,营造“Microsoft。NET” 中国人未来的希望
结束语 微软精神能成长起来吗? 附录
与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的对话
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比克赫尔茨的对话 与微软副总裁里克·雷斯特的对话 与微软美国研究院院长凌大任的对话 年繁体字版补记 寻找你的家 燃烧智慧的狂欢节 新院长张亚勤
“我已经拼了全力,你呢?” “五五规则” 我们为未来工作 一切都是“数字的” “你们创造了历史” “孵化器”
“疯狂鸟”——许峰雄 五周年
人名中英文对照 致谢
序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
文摘
第一章 追寻天才
比尔·盖茨:天才和创造力一直在以一种令人无法预测的方式造成种种进步现象。我仍然相信存在许许多多的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抱负和潜力都因经济上的困扰和工具上的欠缺而被扼杀了。新技术将为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新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将为新一代的天才们提供艺术上和科学上梦寐以求的种种机遇。希格玛大厦第五层 进出的门紧锁着,透过两扇落地玻璃窗,仍能看到里面灯火通明。陈蕾扬起手来,把挂在脖子上的一个小卡片,凑到门框一侧的电子眼上,门锁发出轻微的“咔哒”,声,自动弹开。那卡片上面镶着她的照片和一个隐形磁条,所以既是身份凭证也是开启大门的钥匙。任何人,只要能够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雇员,总是有这样一个东西在胸前晃来晃去。上面一行字赫然写着: Microsoft 同样一行字也矗立在这座大厦的最顶层。大厦名叫“希格玛”,坐落在京城西北知春路上,并不高大,却有几分夸张。四围镶嵌着蔚蓝色玻璃幕墙,有如一个硕大无比的蓝宝石,熠熠生辉,咄咄逼人。每天有无数人在这里进进出出,可是谁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叫做“希格玛”。对他们来说,真正具有意义的是,这里是中关村,也即我们国家舆论所说的“中国硅谷”。
“希格玛”共有七层。在中关村,更多的人叫它“电脑大厦”。大厦里面装满了著名的跨国公司:一层是“三菱”,三层和四层是“惠普”,五层和六层是“微软”。如果不是“联想集团”在这里占了第二层,有些人就可能把它当做卷土重来的,“外国租界”。
陈蕾供职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在第五层。尽管这里是“研究院”而不是“公司”,既不做产品也不卖产品,但陈蕾和她的同事还是习惯于把这里叫做“公司”,而不是叫做研究院。办公的空间不算宽敞,以微软公司数千亿美元的市值和数百亿美元的现金存款来衡量,算不上奢华。浅驼色的化纤地毯上编织着深色花格,窗帘是垂下的,天花板由斜线分割成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其间点缀着圆形的灯具。外边天色已经大亮,休息厅里的电灯却都开着,把淡淡的光亮洒在研究员们工作的大厅。走廊边上相隔不远的地方就放着咖啡、可口可乐、红茶、绿茶和菊花茶以及冷水和热水。靠西北的角落里,还有一间专用的饮水房。那些来实习的大学生们,往往会对这饮水房和饮料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过去只是从书籍报刊上听说,微软公司的员工和来访者都是按需取用饮料,不必付钱,现在则有了实际的体验。
关于办公室的设计,比尔。盖茨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办公室和人的等级无关,和人的智慧有关。只有在一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环境中,软件开发人员的智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但是,一个更大更舒适的办公室却不能使一个高级经理更加聪明,反而会助长其高人一等的念头,进而变得愚蠢。80年代初期,微软公司在美国雷德蒙市的那片红杉树林中兴建它的总部时,美国各地的大公司里正在时兴大开间的集体办公区(90年代中国也开始流行了)。但比尔.盖茨坚持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一个单间办公室——大约十一平方米,里面摆着电脑台、电脑、一个小圓桌和几把靠背椅,没有沙发。不论是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全都一样。这种空间格局潜移默化了一种人人平等和张扬个性的思想,与美国东部那些老牌公司中的等级制度背道而驰。现在,总部员工已经有一万八千人,比那时多了上百倍。办公区域不断扩大,楼房号码已经排到一百二十七号(实际上只有四十六栋),但比尔。盖茨仍旧坚持他原来的主张。所以,每一个进入微软公司的人,从第一天起便能享有单间办公室的种种乐趣。
要让所有人拥有单间办公室,又要让尽可能多的办公室拥有一个朝外的窗户,这使得微软的办公楼全都造型奇特,第一批建造起来的十栋楼房,都是“星型”建筑,以后的则是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但不论什么形状,全部是两层。里面的走廊则会因为外型的不同而变化多端,错综复杂。那些来到微软公司总部的记者和作家,大都有过在走廊里迷路的经历,这使他们相信,只有高智商的人才不至于在这里迷失方向。
不过,比尔。盖茨在雷德蒙实行的这些主张,在北京的希格玛大厦就行不通。像中国所有的机关或者公司一样,希格玛大厦第五层里的办公室是按等级来界定的。大厅中央的部分被隔板分成面积相同的方格,每个格子里面有一张形的桌子和一台顶级配置的电脑,还有一位年轻的副研究员或者工程师。他们的桌子上,都会有一些完全属于个人爱好的物品——照片、饰物或小玩具,间或还有吃剩的饼干和果皮,或者整洁或者凌乱,把主人的性别、年龄和禀性显露无遗。电脑大都拥有二十一英寸的屏幕,从早到晚都亮着。两侧贴着大大小小的黄色不干胶纸条,用以记录一些不能忘记的事项。大厅四围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单间办公室。靠南边一侧的两间属于院长李开复和首席科学家张亚勤,李开复的稍大,张亚勤的稍小。另外三面排列的单间,属于各个研究小组的经理和研究员,面积更小些。这些单间办公室朝向走廊的一面,均为顶天立地的大玻璃窗,在与人视线同高的那一部分玻璃上,造成一条一条磨砂。这种设计刻意地表现了“一半隐秘一半公开”的效果,让你可以看到对面是否有人,却又不能一眼看清楚那人在做什么。
微软员工的邋遢和不拘小节,举世闻名。雷德蒙公司总部单间办公室的制度,似乎最大限度地弘扬了这些人的个性,里面的陈设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最常见的当然是家庭照片,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工艺品、野花、红杉以及各种说不出名字的花草、芭比娃娃、比尔.盖茨和爱因斯坦的画像、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专利碑、儿童画、饼干和各种零食、星球大战的模型、松鼠、其他宠物,有一个人甚至在办公室里养了一条大蟒蛇……这样的情景,在希格玛大厦中也根本不会出现。事实上,这个工作大厅里不算整洁,但却没有任何噪音或喧闹,如果有谁想要与人交谈,就会穿过走廊来到一间开放式门厅。门厅宽九米,长十六米,中间是一圈圈浅绿色的沙发。一切摆设都很普通,唯有沙发中间的那些茶几与众不同,桌面一律是用白色书写板制作。“这是开复的发明。”陈蕾总是对来访的客人这样说。当初李开复设计了这种茶几,要求工匠照做,不准有误。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必要的,因为研究员们即使坐在这里休息时,也能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这些白板上画满乱七八糟的符号、字母和曲线。当然他们也有可能静静地坐在这里浏览书刊。门厅一侧摆放着一些公用报纸和期刊,也有一种微软公司在中国印制的内部刊物:《视窗里的事儿》。最新一期的封面上,赫然正直无愧——阳光下的骄傲
不过,这一天也即1999年2月2日,当陈蕾走进希格玛大厦的时候,外面可没有什么阳光。再过两天就要立春,可是并没有一点春日气象。站在大厅南面十六米长的落地窗前,向外望出去,知春路的那一边,中航科技大厦和中国天利大厦遥遥相对。天昏地暗,举首浮云低。高压电线在寒风中抖动,发出阵阵凄厉的呼啸。昨日午夜,狂风由西北方向卷地而来,希格玛大厦活像一座深陷茫茫波涛的小岛。城内围墙倒塌,树杆折断,巨大的广告牌轰然落地,停在路边的汽车在狂风中碰撞在一起。到今天凌晨天亮的时候,市内供电网络已有数十处遭到破坏。气象台的报告说,席卷京城的狂风乃是由于蒙古国强冷空气南下,风力超过十级,并且将持续至少三十六个小时,气温也将大大下降。
陈蕾的模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典型的“白领丽人”,年纪轻轻,却是微软中国研究院中资历最老的人之一。她已经为微软公司工作了四年半,甚至比她的老板李开复为微软工作的时间还要长。陈蕾喜欢她现在的工作环境,“别人都说我的运气好”,她总是这样说。她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是经济学学士以及文学硕士。看得出来,她当初之所以能够进入微软,大半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一副机敏的头脑,而不是因为她在电脑方面有什么专长。事实上,当她进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时候,对电脑还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痛恨。“那时候,我一看见屏幕上一串串的字符就头疼,”她说,“实在是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不过,用不了多久,她对电脑的感情就发生了变化。她惊喜地发现,“这东西太好用了”。
在这个狂风漫卷的早晨,陈蕾走进希格玛大厦第五层的走廊,经过那些装饰一新的会议室,进入摆满计算机的办公区域,然后就看见李开复已经坐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三个月前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的时候,陈蕾成为院长李开复的执行助理,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职务其实就是李开复的秘书。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长于美国,兼有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熟悉他的人都说,他那副华人的外表下面,掩盖着典型美国人的性格和观念。不熟悉他的人总是会把他当做中国人,实则他是一个美籍华人。不过,他却没有美国名字,甚至连个中西合璧的名字也没有。当他成名之后,名字频频出现在美国报端,他只是按照美国人的习惯,把“李开复”变成“开复。李”。
李开复的办公室朝南,大约有三十平方米。半圆形的大办公桌上很少文牍,一大一小两台电脑从早到晚同时开着。电脑旁有时候会放着饼干、桔子或者几本书,但绝没有微软公司总部里惯常有的那种凌乱不堪。东边墙壁上是成功的象征,那里挂着一大片他在美国获得的各种名誉证书。西边书架上充满了家庭气息,一幅他在多年前结婚时的照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那一年李开复二十岁,一对新人看上去还没有脱尽稚气,所以陈蕾笑称他是“童婚”——不是二十一岁,像是十二岁。另外一边,两个女儿从镜框里望着年轻父母,一个温文腼腆,瞪着一对好奇的眼睛;另一个精灵古怪,伸出舌头,故作一副滑稽的表情。李开复有时候会走到书架前边和家人对望片刻,有时候又会抬头看看墙壁。墙上有一幅字:“科学研究,桥架中美,技术合作,情倾神州。”那是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所书。也是李开复数月前离美赴华时抱定的心愿。事实上他的热情总是在回归家庭和成就事业的两种冲动之间徘徊,就像一个想人非非的农民,定要种出“两头甜,的甘蔗来。办公室一侧的套间是他会客和开会的地方。这房间在希格玛大厦处于东南角上,两面有巨大的玻璃窗,视野开阔。沙发由设计师专门设计,高背深座,蓝白相间,款式和颜色都别具一格。不过,李开复很少使用这个房间。他习惯于在他办公室的一角开会或接待客人,那里有一张小圆桌和四把靠背椅。这表明他召集下属开会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四人。按照他的想法,参加会议的人越多,效率就越低,所以他从不把一大堆人召到他的会议室里来。
他每天总是在陈蕾之前来到办公室,这一天尽管天气肃杀,仍然如此。像往常一样,他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电子邮件,然后——回复。这样的邮件他有时候一天会接到上百件,最少的时候也会有几十件。现在,李开复决定在回答其他人的邮件之前,先给陈蕾发出一个邮件。他希望研究院的每一个新会议室都拥有自己的名字,还希望研究院里所有人都来参与这件事。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让他的研究人员展示想象力的机会。在太平洋上跑个来回,比走到隔壁房间还快
说起来挺奇怪,李开复和陈蕾的办公桌仅仅隔着一道玻璃窗,但他如果有什么事情要陈蕾去做,既不肯推门出来走到陈蕾桌边吩咐“请你……”,也没有拿起电话高声呼唤“请来一下”的习惯,而总是用电子邮件互通往来。在微软工作的中国员工,全都用手指在键盘上表述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都可以写一手熟练的汉字,但他们相互之间的邮件往来,却更习惯于用英文,因为英文录入要比中文录入更加快捷。他们把这种习惯叫做“电子邮件文化”,说是好处无穷,许多人最初对这样的说法不以为然,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它的确是微软文化中的精髓。
比尔。盖茨曾说,电子邮件是“弹指间的信息”。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弹指间的管理。80年代初,比尔.盖茨在微软安装了第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它很快成为公司内部通信和管理的主要方法:替代书面的备忘录和电话口信,讨论技术问题以及在旅途中的汇报。那时候公司只有十二个雇员,但电子邮件的魅力已经显示出来。比尔。盖茨后来回忆说:“这为提高我们这个小公司的效率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微软公司在全球已经拥有三万多名雇员,电子邮件看来比二十年前更加重要,因为这种东西在越是庞大的机构中,就越能显示其无与伦比的效率。
我们当然不能说没有电子邮件就没有微软,但微软在崛起过程中对于电子邮件的须臾不离,则有事实的根据。比尔。盖茨承认他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来阅读电子邮件,并做出答复,这些邮件来自全球的雇员、客户和合作者。公司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把电子邮件直接传送给他,越过所有中间层次的阻隔。他是唯一读它的人,因此谁都不必担心礼仪问题。他似乎相信人们口头上都具有“报喜不报信,”的倾向,而在一种不必见面的交流方式中更有可能流露真情。“坏消息几乎总是从电子邮件中传来。”他说。所以,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定要把自己的便携式电脑和公司系统连接起来,与公司雇员交换新的信息和想法。即使是在旅行当中,在远离总部上万公里的几个时区之外的地方,也要检查一下他在公司中的电子邮箱。他说这样“才能让我放心”。那些接到他的信息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他根本不在雷德蒙总部八号楼他的办公室中。
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公司内部,传统的行政方式以文牍与会议为基础,及至机构内部叠床架屋,云山万重,外部也因现代社会的演变日趋复杂多变,仍以传统手段应对,就只有增加文件与会议一途,也即我们通常所谓“文山会海”。倘若管理人员虚与委蛇,以一套一成不变的空话、套话和大话应对万变之情势,那么此种行政方式的结果,就只能是在浪费大量的时间、资源和金钱的同时,滋生不论效率也不负责任的官僚之风。但是,现代社会的演变似乎不仅在产生新的技术,也在产生着新的管理方式。
第四篇:入党申请书——追随党的足迹(xiexiebang推荐)
我志愿加进中国共*产*党& *年来,多少来自大江南北的志士仁人,在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之时、在九州上下烽火纷飞之际、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秋、在改革开放劲扶大地之春、在洪水滔天之夏、在冰冻神州之冬&对着鲜红的党旗,举起庄重的右手,紧握成坚实的拳头,立下了无产阶级的铮铮誓言!每次宣誓的背后,都会有一份庄重的入党申请书,记载着他们对党最初的理解和熟悉、入党的单纯目的和动机,这些申请、誓言和承诺是永久的。我的姥爷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人历经沧桑的脸上仍然现出向往之色:至今我都能想起厦大映雪楼的嘉庚阅览室。1945年我考进厦门大学法律系。我的同学林学友第一个向我宣传革命真理。每一个晚上,我们都要在灯下看书学习《论共*产*党员修养》等进步书籍,开'中国往何处往'等讨论会;我们经常谈到深夜,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法学。谈起1949年光荣入党的时刻,老人神情庄重,一字一句回忆起他的入党誓辞:那时正是白色恐怖的日子,谁做共*产*党,是要杀头的。可我就是要加进共*产*党。要入党,就要拿出革命行动来,我积极参加厦大新法学研究会展开学生运动。我清清楚楚记得入党的情形:那是1949年5月,在嘉庚阅览室里我们秘密的举行入党仪式,面对党旗宣誓:忠于党,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怕困难,永久为党工作,随时预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严守革命纪律,宁死不屈,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百折不挠永不叛党。那年,我22岁。从此以后,我把一生交给了党。那个晚上,我们激动啊,怎样也睡不着。
老人动情地陈述着。以后不久,传闻间谍头子杀人魔王毛森将到厦门当警备司令,敌人在垂死挣扎中抓紧白色恐怖。党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撤退部份党员。我们经历周折到达南安岭兜闽中游击队驻地后,被安排到石狮配合叶飞将军带领的人民解放军29军,预备解放金门。因情况变化,接到命令,10月18日,步行从泉州动身,前往厦门。到集美后,乘一条小船渡海。我清楚的记得,我们坐在小船上,冒着炮火颠簸前行,头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在盘旋。以后随部队进进解放了的厦门。10月19日我们一行接收法院,将厦门市人民法院定址在位于文化宫的'台湾公会'大楼。老人嘴唇翕合着,泪水在眼眶里转动着,梗咽地说:我们参加革命,历来没有想到够等到成功的这一天。我们都是幸存者。多少共*产*党人都牺牲了,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啊!随时预备牺牲个人的一切,'牺牲'两个字在今天听起来,是豪言壮语,但是在当时就是严重的现实,共*产*党人天天都有牺牲的思想预备。新中国真是来之不容易。说到此处,老人沉吟片刻,加重语气道:永不动摇,永不叛党,是我写在入党志愿书上的誓言,也是千千万万革命义士用鲜血写上的光辉誓言。你们年轻一代要记住啊!而对我的爸爸来讲,1987年7月21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他光荣地加进中国共*产*党。爸爸说,积极争取加进共*产*党,是他青年时期的崇高的寻求。对他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进程。高中毕业后遭到父辈的熏陶影响选择投笔从戎来到部队,从接到应征参军通知书的那一天起,父母和亲友们就嘱咐他争取早日入党。入党成为一个青年进步的标志,同样成为有为青年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开始。在爸爸的眼里,那季节不是夏天,而是明媚的春天,东风多么和煦地吹拂着他的心。那一天,他有多少话儿要向党倾诉。连队会议室里,挤满了人,看着艳丽的党旗,感遭到神圣庄重的氛围,他想起多年的入党寻求和心路历程,难抑起伏的心潮。入党志愿书的一字一句,爸爸记得真逼真切:当右手握拳面向党旗宣誓时,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党组织接纳了我,使我成为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进了党,不是寻求的结束,而是新的万里长征的开始。共*产*党员就是新长征突击手。作为一位党员,就是要时时刻刻,一言一行,依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共*产*党人在志愿书上坦诚的是一片赤子之心: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全部气力,贡献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那就是积极有为的人生!他清楚地记得,连队指导员走上前来,牢牢握着他的手,只说了一句话:从今以后,你要记住,你是一名党员。一个人要有信仰,要有寻求,幸福也就在其中了。爸爸的言语朴素,却分明透着哲理。多少年过往了,入党誓词,成了爸爸言行的根据,化作了天天的实际行动。如今的他,奋战在打击犯法保万家平安第一线,加班加点,不分昼夜,不计报酬,任劳任怨。
如今,我也慎重地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学生青年党校培训班,积极追随党的足迹,向党靠拢。我现在是一位学生,我会奋发学习,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社会中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党在我心中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种前进的气力,是希看,更是信仰,由于有她,我们执着于信念,励精图治;由于有她,我们肩负起使命,承前启后;由于有她,我们继续先辈遗志,承前启后。
面对鲜红的党旗,举拳立下铮铮誓言,誓言是永久的,但践行誓言的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的年代写出的是不同的入党申请书,不同的个人经历是不同的入党故事。穿越时空,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伴随时代成长的不同时期的入党申请书,再一次回顾那鲜红党旗感染的最初感动,再一次领略那无产阶级的信仰之光照耀下的无悔青春、无悔誓言、和那90年来色彩未改、初衷未变的无悔虔诚。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汇报:高举党的旗帜,追随党的步伐
敬爱的党组织:
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各国各政党的产生、存在都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或阶层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共产党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共产党*者同盟,与其他政党截然不同的就是从一开始就公开申明自己是工人阶级政党,是整个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并且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体现工人阶级意志、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纲领。列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次明确的指出共产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或“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继承国际共产党*的传统,同样以中国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工人阶级的先进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历来重视在思想上加强建设,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性质,积极吸收社会各方面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各种各样的侵略和苦难,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迫,但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了领导爱国救亡运动和人民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我们党紧紧依靠群众,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人民性和民族性想统一,高举共产党*和爱国主义的旗帜顽强的面临的敌人作斗争,并逐步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长为一个代表人民执政的党。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以壮大党的力量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样也是巩固党的工人先锋队性质的需要。
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一言一行,为人处世时要时时刻刻注意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紧紧的依靠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接受党的领导,追随党的脚步,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汇报人: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