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中公路管理
真抓实干 精心管理 促进农村公路发展再上新台阶
汉中市交通局 2010年5月17日 17时11分
汉中市位于陕西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辖十县一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80多万。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其中农村公路更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民行路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座“大山”。自2006年实施通乡公路、县乡公路、通村公路、通达工程等一系列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到2009年末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678.65公里。4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23216万元,新(改)建通乡公路、县乡公路2921.3公里,新增通村水泥(油)路5338.9公里,新增通畅建制村1757个,新建通达工程2646.9公里,新增通达村450个。在以建设为中心向养护管理为中心转变的大形势下,落实各级养管责任,抓好养护和管理保住建设成果、发挥投资效益,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项艰巨任务。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保证了农村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现根据大会安排,简要汇报如下:
一、通过养护管理体制改革,使所有农村公路都纳入了正常养护管理,实现了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的目标。2009年底我市完成县公路养护年均好路率72.1%,优良路里程1503
公里;乡公路养护年均好路率48.6%,优良路里程1458公里。各县区都能按照“三落实”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县、乡、村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责任,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强化政府领导和监管力度。县道和重要乡道由县农管局落实专业养护公司承包养护,同时进一步夯实村公路的村委会管理养护责任,按照省局要求和确定的统一格式,做好了各县与乡镇、乡镇与村委会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责任书和村委会与领养人村级公路养护承包合同的签订工作,构建起村公路县监管、乡管理、村负责,群众季节性养护和农民合同日常领养相结合的管理新机制,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积极落实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资金。按照省上有关规定和确定标准,市县都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和管理人员经费全部列入了财政预算计划。去年我市共落实到位日常养护资金3717万元,其中:市财政1100万元,县财政2617万元。今年大部分县已下达了财政预算资金,其余县区已列入预案,正在提交政府研究。我们十分注重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保证日常养护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同时加强养护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单独核算、计量支付、专款专用,充分发挥养护资金的效益。
三、完成市级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率先真正实现一市一局一局管理模式。我局于去年5月制定印发了《汉中市农村
公路管理工作规程》,正式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业务工作全部移交给了市公路局,并明确了相关工作职能,市公路局已全面履行起农村公路建养管各项工作行业监管职能。市农管处的人员工资经费已列入市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市公路局为规范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后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加强行业监管和考核,经调查研究制定了《汉中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汉中市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汉中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汉中市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实施管理办法》、《汉中市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生产作业标准》、《汉中市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考核办法》、《汉中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奖惩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并已印发各县贯彻执行。初步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养护工作管理、考核和监督机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最近我们结合治超工作,又着手起草《汉中市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办法》,促进路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四、加强养护检查与考核,提高养护管理水平。按照省上养护质量年活动的安排,市公路局成立了领导小组,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层层推进质量年活动。围绕养护质量这个中心,按照定期检查与日常巡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市、县、乡三级质量监管和养护单
位自检四位一体的养护质量监督检查考核体系。今年,市公路局坚持月巡查、季检查,下发巡查整改通知、季度检查工作通报、奖惩处罚决定等文件,起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养护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村道管理效果有了进一步改善。各县区也严格按规定要求,认真履行起管理职能,形成了层层抓检查、抓落实,以查促养护、促质量的良好工作机制。针对乡镇、村公路管理人员业务薄弱的具体问题,我们注重对农村公路管理站(所)、养护公司(中心)管理人员和一线养护作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将在近期对各县区的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一次管理养护技术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促进养护管理水平和养护质量不断提高。
五、落实村委会主体责任,加强村道养管。村道网络四通八达,占据了我市公路网50%以上的比重,是我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本着“谁受益、谁管理、谁养护”的原则,以村委会为主体,以乡镇为监督考核单元,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承包合同等方式逐级夯实养管责任。一是对几年来实施通村水泥路项目的,以排查整治路面病害、配套挡护水沟、设置错车道、培路肩等方式,保护好建设成果;二是对村道养护重点进行规程化培训,分配好月计划、季计划、年计划,使每个养护责任人都能明确养护内容、养护重点、养护要求,充分保证养护效果。三是定期和不定期对乡镇农管所生产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是对养护生产安
排、巡查记录、整改记录等进行查询,并对养护资金支出、使用进行监督,特别是落实养路工人工资兑付,保证养护生产的良好运转。
六、抓好养护工程实施。养护工程坚持项目负责制、设计审批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和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养护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根据管理办法,工程施工图设计和实施方案编制要上报市公路局审批,各县区不得随意调整变更下达的计划项目。抓好在建养护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内业资料,工程建成后县初验、市验收,从而保证了养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七、促进交通发展示范县、示范路的创建试点工作。我市把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到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中。市公路局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各县区作为组织实施责任主体,也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勉县、洋县是省级交通发展示范县,两县政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创建工作,并出台政策、落实经费予以支持,制定示范县创建考核办法,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两县交通局、农管局都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创建工作初见成效。对于今年确定创建市级“示范县”的西乡、留坝两个县,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其余县基本确定
了今年文明示范路创建实施路线,力争年底全面完成2000公里示范路创建任务。
农村公路点多面广,技术等级低,管理难度很大,面临的困难也很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有信心在省公路局的领导下,认真践行三个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养护管理年活动,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精心管理,促进我市农村公路养管再上新台阶,农村公路发展再创新辉煌。
第二篇:浅谈汉中
浅谈汉中的文化和历史
摘要: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来,历史曾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也留下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汉中的地理位置独特,使汉中成为历代军事重镇。汉中的文化和历史悠久而厚重,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
关键词:汉中地理位置;文化;历史
一、汉中的地理位置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东与城固县为邻,南以汉江与南郑县分界,西与勉县接壤,北与留坝相连。南北长三十七公里,东西宽二十二公里,总面积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地势南低北高,依次为平原、丘陵和山地。南部的平原是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约五百到七百米。北部的丘陵和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汉中因汉江得名。作为行政建制名称,始于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设郡治于西城(今陕西安康)。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从此,南郑成为汉中的附郭首县。直到1954年,汉中的行政首府一直设在南郑。
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汉中为物产丰富、“四塞险固”之地。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自汉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二、汉中的文化发展
未来凝聚城市的力量将不只是经济,而是文化。能够掌握知识与保持文化风貌的城市,就能比其他城市更繁荣发展。
据理论研究,汉文化的伟大凝聚力和强大推动力也正是如此。汉水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与这种凝聚力和推动力相生相长,并肩而行。汉水位于陕西西南角,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此地为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余秋雨赞誉之为“中国人的老家”,易中天考证之为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汉中是汉文化的根。
汉中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
汉中为物产丰富、“四塞险固”之地。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自汉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汉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文化积淀厚重,其历史文脉可以凝炼为四大特色:栈道文化、两汉三国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
1、栈道文化。汉中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褒斜栈道是中华栈道的发祥地。早在三皇五帝时代,褒谷就是川陕间的交通要道。在汉代,由汉中至关中的栈道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汉中到四川的栈道有金牛道和米仓道;汉中到甘肃的栈道有白水道。这些栈道中以兴修于西汉中叶的褒斜道最为有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就源于此。千里栈道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汉中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它的深远价值可以跟塞北长城相媲美。
2、两汉三国文化。汉水是中国的一条文化大河,汉水流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正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西汉,是名副其实的西汉王朝发祥地。这一历史文化地位,不仅激励着汉中人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并诞生了以张骞、李固为代表的一批中华英豪,而且吸引了韩信、张良、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在此金戈铁马,建功立业,使得两汉三国时期的汉中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直到今天,汉中的古两汉三国文化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在东亚文化圈和世界华人之中,仍有极高的知名度,是汉中最宝贵的历史文脉资源。
3、红色抗战文化。上个世纪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汉中有众多的革命志士响应并投身其中,从这里走出了何挺颖、陈锦章、陈浅伦等革命英烈。1932年,红四方面军来到汉中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城固、西乡、南郑、宁强和镇巴等地现在都还有很多的革命遗迹。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将领杨虎城、著名书法大师于右任以及蒋介石、李宗仁等政治军事人物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汉中成为抗日的重要后方基地,西北联合大学、黄埔分校等大批高等院校和文化团体相继迁来汉中,汉中成为当时全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成为仅次于陪都重庆的军事、文化及战备后方。
4、地域民俗文化。汉中地处我国地域文化的南北交汇带,民间文化带有浓厚的楚、蜀、秦文化烙印。民间戏剧既有洋县秦腔又有汉调桄桄;民歌既有带川味的镇巴民歌,又有兼具川甘味的宁(强)留(坝)勉(县)山歌;民居既有宽廊大院、门悬木雕的明清古居和羌藏风情的青木川碉垒式大院,又有城固韩家祠堂的独门小院和具有苏杭风情的青砖波形墙建筑群,还有城固古路坝和褒城天主教堂等西洋式建筑;民间工艺有南郑高庄的棕箱、黄官的藤编竹器、高家岭的土陶瓦罐、勉县新铺镇的绣花枕头和留坝的龙头拐杖;民间艺术有洋县的社火芯子、城固的高跷和龙江的女子草龙等;还有如羌族特色的宁强饮食、西乡回民和镇巴苗民独特的民风民俗等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
汉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汉代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立身之本。
汉中的经济发展,两汉三国文化是其魂,秦巴水韵是其神。汉文化给人以精神价值,秦巴水韵是生态接近天然森林生态的绿色农产品,使其绝对差异化而彻底有别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
汉中作为汉文化的魂,今后的经济建设,都应该围绕汉文化的主题进行深度的开掘,把汉中建设成为全体汉族人的老家,汉族人的精神家园,使个性鲜明的汉中,屹立于中华的城市之城。成为真正的魅力之城。
汉中是进取的汉中,宽容、博大是其魂。山水、生态是其神。也许就是汉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汉中的历史典故
在汉中这块古老而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众多英雄豪杰、文人骚客或用剑用笔,演绎了几多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
1、刘邦就国汉中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留驻汉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利。
2、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3、刘备自立汉中王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4、诸葛亮据汉中伐魏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山。
5、姜维据汉中及陇南伐魏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这些历史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又带动了汉中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汉中旅游的吸引力。
第三篇:公路管理
一、困难与问题
根据《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确定的分类标准,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还贷性高速公路和经营性高速公路两大类。经营性高速公路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通过购买经营权而形成的,比如长潭、长永、潭耒等高速公路;有外资、民营资本通过购买经营权而形成的,比如长常、常益等高速公路;还有多家单位及外资集资建设并经营的高速公路,比如长潭西线、醴潭等高速公路;也有市级地方政府组织建设的高速公路,比如长沙市环线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如此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既促进了高速公路行业的长足发展,又由于利益主体的分散与经营目标的不完全一致,给高速公路行业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甚至可能会影响高速公路事业的健康、持续、高效发展。通过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现行经营性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存在如下诸多困难与问题:
1、经营权转让不规范,资金来源审核不细,容易导致行业管理震荡。
《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经营性公路建设项目应当向社会公布,采用招标投标方式选择投资者。”同时,该条例第十九条也规定对于“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转让收费公路权益的,应当向社会公布,采用招标投标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择经营管理者,并依法订立转让协议。”这两条对收费公路权益的转让方式与原则作出了总的要求,但具体实施起来,各地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比如,对于高速公路的资产评估未很好地考虑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的网络增益效应等,由于高速公路资产的特殊性,如果仅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很可能低估高速公路资产,从而难以回收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难以形成高速公路建设的滚动发展。
同时,在收费公路权益的转让过程中,由于对收购资本来源缺乏详细的审核、调查,导致的结果就是真正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境外资本等直接投资型资本进入高速公路领域的少,而大部分资金仍来自于国内银行贷款,无形中导致国内信贷规模扩大,不利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更有甚者,个别不法商人利用社保基金等资金管理漏洞,违规操作,介入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比如上海就有三百多公里高速公路违规使用社保资金。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将从根本上动摇高速公路行业管理,给高速公路管理带来冲击与振荡。
2、规划不统一,管理分散,路政及行政执法主体缺位,工作协调难度大。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基本依据交通部制定的全国性主干线整体规划,但市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各自制订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其中包括有道路建设规划,而其道路规划往往与省、部高速公路规划存在衔接的地方,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构建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特别容易导致围绕城市周边地区收费站过多的现象,而这些收费站归属于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不利于道路的通畅,不便于老百姓的出行。大多数老百姓往往仅凭感觉,只对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产生怨言,严重影响高速公路整体形象。
如果进一步按交通部要求构建省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网络,将困难重重:首先,多家管理,各路段为了自身利益,容易产生矛盾,协商工作难度大;其次,由于收费系统多家建设,设备选型不一样,要形成联网收费系统设备不匹配,改造成本大;再次,联网收费形成后,由于多家管理模式的不统一,对特殊车辆诸如U型车、无卡车、超时车等的处理不一致,对通行费拆帐清分工作带来困难。
经营性收费公路在维护路产、路权,实行路政管理和打击日益严重的偷、逃通行费行为,实行行政执法方面,问题更显突出。根据《公路法》及《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只能由行
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从事公共管理的事业单位承担,这样,经营性收费公路的行政执法存在主体缺位现象,而维护路产、路权,开展行政执法又是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不可推卸之职责。现在,我省各路段为解决这一矛盾,形成了多种模式:有单独成立路政执法大队的(如长益、益常路段),有利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如长潭、长永、潭耒高速公路)等。对于通行费行政执法,省高管局采取了变通的办法,由省高管局委托授权有关经营性公司进行行政处罚,而操作上存在诸多不便:一旦这些经营性单位行政执法处理不当,将直接由省局承担责任,风险较大。缺乏层级管理,由省局直接面对征费纠纷和败诉风险,此办法值得商榷。
行业管理在通行费征收方面表现出矛盾更多、困难更大、协调工作更复杂的特点,涉及经营性公司主要业务的方方面面,诸如票证的类别、制式、领用、核销等都与收费还贷性公路不同,根据行业管理要求必须规范、严谨。还有收费价格调整、免征车范围核定等政策性问题要进行协调。一些经营性公司对待政策性措施有利的就采纳,不利的就拖延甚至拒绝执行,导致一些收费政策在全省范围内都难以统一,行业管理呈现软弱涣散状态。突出的问题还有征费稽查工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有效的稽查制度,即使问题查出来了,处罚也难以到位。稽查工作力度强弱不一,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高管局直管路段管理规范、站容整洁、文明征费、礼貌服务,而有些行业管理单位的征费管理工作则显得管理松懈、人员精神状态差,再加之,通行费行政执法工作主体缺乏、程序不规范、制度不落实,不能有效地打击偷、逃通行费的行为,难以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也不利于有效实现其经营目标。
3、人、财、物管理脱节,管理模式不协调,不利于和谐高速的建立。
部分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人、财、物管理脱节,如长潭、长永、潭宜公司,其人员由高管局按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而资金运用、费用开支又由现代投资公司按企业运作。结果是高管局根据收费一线人员的实际需要不断进人,而人头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加之,按照现代投资企业管理模式,这三家分公司不能利用“超收提成”政策弥补经费不足,给分公司 正常经营带来一定困难。而且现代投资公司人员精干,许多涉及征费、养护、监控等具体业务工作难以管理到位,仍要依靠高管局各业务处室进行指导、监督,形成了典型的“多头管理”状态,各分公司的工作既要向高管局请示汇报,又要向现代投资公司请示汇报,协调工作难度大,经营成本增加,不利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健康发展。
运营管理模式不一致,有的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有的按事业单位模式管理,省内各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薪 酬制度差别很大,不能实现同工同酬。比如,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单位,根据《公司法》等现代企业管理法规与政策,其管理者可以合理合法地实行年薪制,合法年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二十万元,甚至更高,而按照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办法,同样层次的管理者月薪只有二千至三千元,两者年收入相差数倍。同样,省内收费员的工资收入也因管理模式的不同而差别较大,难以实现同工同酬,不利于调动职工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和谐高速的建立和发展。
二、对策与措施
高速公路行业管理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是一种客观实在。如何应对,如何解决,需要认真进行思考。笔者根据多年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基层管理经验,结合有关管理学、行政法学等学科知识,试图探讨破题之策,现提出若干建议,以用作抛砖引玉。
1、夯实行业管理的法律基础。从现行法律、法规看,对于高速公路行业管理没有一部完整、专
门的法规予以规范,现在有关高速公路行业管理的法律条文大多散见于《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当中,而且大多是基于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强行性、授权性规范很少,行业管理法律依据不足,造成了高管局为了维护高速公路行业整体利益“想管而不能管”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在省域范围内制订统一的地方性法规来规范高速公路行业管理。由于立法工作的程序性、严肃性和稳定性,省级地方法规的立法工作可能要两至三年的时间,为了迅速扭转这种管理无序的局面,另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请求省政府制订行政规章或发布政府令,明确授权有关机关从事高速公路行业管理工作,从经营权转让、组织机构、章程制订、管理模式、协调机制、法律责任等方面以行政规章或政府令形式予以规范,以建立科学的行业管理体系。
2、积极推进委托经营模式。委托管理就是在经营权转让之后,由经营权人将高速公路日常经营管理委托给专业的、经授权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管理,并按期支付委托管理费用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基本上可以解决上文中提到的行业管理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与问题,而且,对经营权人来讲益处明显:其一,极大地精简了经营者的机构人员,减少了日常管理成本,从而获得最佳经营回报。其二,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因其专业能力强,人才充足,可以有效降低高速公路的维护成本,使高速公路运营寿命延长,路畅车多,既维护了经营者的社会形象,还能相应增加通行费收入,经营业绩更佳。其三,减少了协调工作量,经营者能专注于投资回报和资本运作,以便开辟新的投资领域,使自身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委托管理可以使接受委托的公路管理机构统一采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运用省级政府部门预算方法,人财物统一管理,制度措施统一规范,路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主体地位自然获得,从而营造出全省高速公路行业管理一盘棋的局面,极大地促进高速公路和谐健康发展。
3、密切联系,加强协调。实行委托管理之后,各主体真正实现“各自关心各自利益”,经营权人关心其投资回报,公路管理机构关心高速公路的健康发展。鉴于各主体目标不同、利益相异,为了达到多方“共赢”之局面,就需要密切多方联系,加强相互协调。除了委托者与被委托者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外,还需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经营主体协调管理机制,成立公正、高效的联网收费拆帐清分领导小组,对于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联营会议予以协商解决。
第四篇:幼儿教育汉中
各校至少配2名专职保安。昨日,省综治办、省教育厅、省公安厅出台了《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标准》,为维护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下“硬指标”。
《标准》对每校专职保安的数量、年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每校至少应配2名专职保安;规模超过1000人的学校,每增加500名学生增配1名专职保安,寄宿制学校要有专职保安负责寄宿生的安全保卫工作,每增加200名寄宿生增配1名专职保安;专职保安应从当地保安服务公司或复员退伍军人中聘请,年龄 25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同时,要为专职或兼职安保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此外,1000名以上学生的学校设立警务室,并建立健全警务室民警工作制度;不足1000名学生的学校设立治安报警点,属地公安机关每周对学校及周边地区进行一次以上治安巡查。“学校的校门,围墙(围栏)高度不低于1.8米,校门处设置值班室或警务室。”
《标准》还要求,每个学校设置监控报警室,在报警室、财务室、电教室、实验室等场所装上摄像头。(记者 屈建成 通讯员 梁炜 实习生 郑一诚)
第五篇:汉中三线建设
汉中三线建设综述
一、‚三线‛建设缘起
60年代初,中国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利于进行和平经济建设的转变,国际形势紧张,中苏两党矛盾进一步激化。1962年10月又发生了中印边境武装冲突,我国进行自卫反击。台湾国民党当局趁大陆出现暂时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于1962年初频繁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颠覆活动。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中国的国防战略从和平时期转入临战状态。当时,我国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沿海,以及靠近苏联的东北地区,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提出报告称:若敌人突然袭击情况相当严重:①工业过分集中;②大城市人口多,大都在沿海地区,防空尚无有效措施;③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④所有大型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1964年5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准备打仗,在长远规划中首先要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地区建设‛。首次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以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南部8省区为主的‚三线‛。
‚三线‛建设的提法是当时中共中央从战备需要出发,依据全国各地的战略位臵而做出的一种地域划分。全国划为一、二、三线,一线地区是指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省、市、自治区;二线地区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安徽、江西等地区;三线地区是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地区,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新以及豫西、鄂西、湘西、粤西、桂西北、冀西北地区。
后来明确三线,主要指云、贵、川地区。国务院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决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年至1970年),开展以西南为重点的内地(三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当时内地建设资金占全国投资的比重,由第二个五年计划的53.7%,激增到66.8%。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多方面建议,三
线建设扩大划为京广线以西地区:即山西、豫西、湘西、鄂西、广西、以及陕西、甘肃的大山区。汉中作为中国内陆腹地、战略要地,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1964年9月,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办公室成立了10个勘察选厂工作队,由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赵尔陆率领,历时两个半月时间,在全国9省47个地市区内,踏勘了1499个点,搜集了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河流山脉走向、水文地质、气象、地震、农业,工业、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动力、建筑材料等大量资源资料。后经综合筛选,选中了适合国家国防军工、国家重点骨干企业的682个点,初步确定了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
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12月22日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提出:‚一线要搬家,二、三线要加强,现在再不建设‘三线’,就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在‚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从60年代起,国防建设采取了许多举措,备战整军,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加强研制生产核武器,成立‚第二炮兵‛部队,组建民兵师和生产建设兵团等。
196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常委汇报了全国‚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意见,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提出:‚汉中地处战略纵深地带,地形要冲,地理条件优越,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是国家重要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国家高、精、尖重点骨干企业建设的良好基地。‛‚汉中,秦岭屏障于北,巴山横亘于南,汉江横贯于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位于祖国腹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必定能够发挥其重要的独特作用‛。
1965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从此,全国的‚三线‛建设全面启动,汉中的‚三线‛建设正式开始。
二、‚三线‛建设的展开
1965年下半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第二炮兵部队、国防科委、中科学院、高等教育部、铁道部、交通部、水电部、冶金部、石油部、化工部、轻工部、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七机部以及省商业厅、省林业厅、省冶金厅、省煤炭厅、省化工厅、省森工局等中省单位先后来汉中进行选址、布点建设,共有中省88个大中型项目。多分布于汉中市、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略阳县、宁强县、留坝县境内。由于汉中的党政领导及广大干部群众当时对三线建设的重大意 义认识不足,缺乏思想准备,工作上显得被动。这时,选厂址单位不断上报国务院、国家建委,提出要求尽快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电力问题、三材(钢材、木材、水泥)问题等等。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汉中‚三线‛建设布局和选点情况时,周总理指出:‚三个胖子(指铁路、二机部、三机部),挤一个门,进得去吗?总要一个一个进,铁路是先行,铁路修通了,工厂所需的三材才能进来,还是先上铁路吧!‛为了抢建汉中‚三线‛建设的进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于
1969
年
1月7日决定‚抢时间修建阳(平关)安(康)铁路‛。铁道部立即调驻兰州的第一设计院和驻新疆乌鲁木齐的铁一局来汉中全面承担修建任务。汉中党政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亲临一线,地区和各县成立了抢修阳安铁路指挥部,各县组成了民兵团,任务分段划片包干,并动员百万民工齐上阵,抢晴天,战雨天,风隔无阻,日夜奋战;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和广大群众同劳动、同生活、同住工棚,有的带病参战,有的群众致伤致残、甚至献出生命。1971年10月阳安铁路全线通车。
为了解决汉中‚三线‛建设所需电力问题,水电部从甘肃省刘家峡水电站(1969年2月发电,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电站)在全国首次长途输送33万伏高压线路,又从白龙江水电站输送22万伏高压线路,从丹江水电站、石泉水电站输送11万伏高压线路,并筹建陕西秦岭22万伏火电厂和略阳11万伏火电厂,并入汉中电网,解决汉中‚三线‛建没用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汉中的三线建设列为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中央军委及时从北京、南京、广州、济南、新疆、兰州六大军区调来217部队、5317部队、221部队,8670部队、141部队、5911部队、851部队、825部队共2.8万多人的人民解放军施工部队,调来六大军区空军500多名支左人员参与工厂建设;国家建委又从全国调来精锐专业施工队伍3万多人,有辽宁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四川省重庆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国家水电部第一工程局,冶金部第九建筑工程公司,核工业部第二十一建设公司,第二十三安装公司,国家建工部机械化总公司第一土石方建筑工程公司,西北电管局电力建设工程公司,陕西省建工局第三、八、九、十建筑工程公司,陕西省机械化工程公司,陕西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西安金属结构工程公司,省交通建设工程公司,省桥梁建筑工程公司;地方施工队伍有:河南、河北、四川、江苏、安康、汉中市、城固、南郑、勉县、西乡建筑工程队共1.4万人。众多的建设者云集汉中,是汉中现代史上的首次。
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国家建委又从全国各地调集大批物资支援汉中的‚三线‛建设工程。钢材来自上海、北京、天津、太原、唐山、重庆、武汉、辽宁、大连、湖南、包头、新疆等25个钢铁厂,进货8.7万多吨;木材来自全国15个林业局,9个林场,进货113万立方米;水泥来自唐山、邯郸、北京、兰州、永登、抚顺、锦州、大连、本溪、洛阳、耀县等13个水泥厂,进货400万吨。为了支持‚三线‛建设,汉中、城固、勉县、南郑等县区动员群众1.1万多人,突击生产砂、石5万立方米(不包括铁路、公路、水库所需砂石)。
1965年1至2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成立了‚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刘澜涛任主任,兰州军区成立了‚三线‛建设委员会,由张达志司令员任主任,陕西省委成立了‚三线‛建委员会,由省委书记李瑞山任主任,办公室设在省建委。汉中地委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由地委书记张军任组长,地委副书记王希侠、副专员李明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对外称工业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张正范,又从地委、行署及军分区抽凋5人,具体办理内建厂矿事宜。‚文化大革命‛开始 后,随着地方党政机关的瘫痪,兰州军区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凡有‘三线’建设任务的地区,各级军区都要把‘三线’建设工作抓起来‛。1967年3月,汉中军分区接兰州军区紧急指示,成立了‚汉中军分区内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军分区司令员王明春担任组长,副司令员薛毅斌担任副组长,设立了‚汉中军分区内建办公室‛,行文暂用军分区司令部公章,正式对外办公,办公地址设在专署,后迁至地委党校。
1968年9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原军分区内建办公室更名为‚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内建办公室‛,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张书云负责。1969年8月,在原内建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汉中地区革委会三线建设指挥部‛,下设工程组、政工组、建材组,仍由张书云分管。主要任务是:①负责接待来往选厂人员、施工部队人员(包括人民解放军施工部队)的食宿安排;②负责下发建厂定点通知书;③负责工厂所需地方建材的组织生产供应分配;④审批建厂所需土地;⑤协同地区公安处解决 厂矿职工家属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⑥深入厂矿了解基建进度,解决有关问题,每月向兰州军区‚三线‛建设办公室、省委、省军区、省建委、地委、军分区党委上报一次全区‚三线‛建设进度。10月,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委员、建委负责人钟毅调来汉中,全面负责‚三线‛建设工作。有‚三线‛建设任务的汉中市、南郑县、城固县、勉县、洋县、西乡县、略阳县、留坝县均成立支援‚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革委会主要领导人任组长,指定专人办理有关事宜。
省建委抽调5名工作人员参加汉中‚三线‛建设指挥部工作,并支援汉中‚三线‛建设指挥部小汽车2辆。1973年12月,汉中地区‚三线‛建设指挥部改称汉中地区基本建设委员会,省建委支援的人和车调回西安。
三、建设布局
汉中‚三线‛建设的布局,是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
1965年3月21日批准的《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的要求精神安排部署的,该方案明确指出:‚汉中地区以航空工业为主,辅之国防重要项目和国家骨干工业项目‛。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最早进入汉中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个项目,对外称791部队(师级单位),于城固县斗山、许家庙一带建20万平方米地面工程,称‚甲区‛。1965年10月‚甲区‛竣工投入使用。后又陆续在甲区附近的几条山沟进行‚乙区‛和‚丙区‛及洞体工程的建设,施工部队是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51师(8318部队)。同期来汉的石油工业部在×××建的国家一级‚战备油库‛,修建有
公里的铁路专用线,1965年1月投入使用,由省军区派驻的警卫部队看守。1964年10月,航空工业部012办事处筹建人员来汉,安排在汉中市北大街148号(原汉中县罐头厂后为地区五金公司)开始各项筹建工作。在这期间来汉的还有‚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对外称653工地),建在褒河以西的连城山山下(现陕西工学院地址)。
1969年4月,中共中央和周总理委托兰州军区在兰州市召开 ‚西北三线建设座谈会‛,会期10天。主要贯彻中央关于‚抓紧三线建设,随时准备打仗‛的指示,讨论了西北四省区工业布局,‚三线‛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领导问题,检查了‚靠山、分散、隐蔽‛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并重点安排了一大批大中型建设项目。汉中地区在兰州军区会议上是唯一的地区级参会单位,在会议上汉中成了讨论的热门和重点,中央各部委全面安排了在汉中的‚三线‛建设项目。三机部38个项目(不包括附属单位),从1965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汉中为‚歼击机‛生产基地;1969年9月中央军委最后决定汉中为‚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这是全国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其总装厂房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个项目(对外称791部队)。总后勤部2个项目:一个是总后军马局在略阳县横现河镇建的磷肥厂,一个是拟在宁强县大安镇建军用战备物资库,已由工程兵进行了‚三通一平‛工程。人民解放军空军1个项目(空军与三机部共同投资修建的柳林机场),为空军的全国复杂地形教练机场,担负教练、航测、试飞等任务。国防科委2个项目(留坝县两河口乡、代号825部队)。中国科学院1个项目(略阳黑河坝)。一机部10个项目:汉江机床厂(上海迁来)、汉川机床厂(北京迁来)、汉江铸锻件厂(上海迁来)、汉江工具厂、海红轴承厂(两厂由哈尔滨迁来)、汉江油咀油泵厂(河南洛阳迁来)、汉江职工医院、陕西省机械工人技术学校;拟建2个项目:电缆厂、锅炉厂,拟建于汉中火车站以北至崔家沟(两厂职工约有15万人)。核工业机部2个项目:405厂,洋县上溢水(胜利机械厂)、813厂(向阳机械厂)。七机部×个项目:南郑中梁山及洋县雍家西沟,是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研制的一套反导弹反卫星系统。二炮×个项目,是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54师施工的(8670部队)。四机部4个项目,拟在洋县、城固县建远程雷达、歼击机雷达、半导体、元件厂。铁道部2个项目:阳安铁路、安康铁路分局局址。石油部2个项目:已建成的×××战备油库、拟建炼油厂。水电部2个项目:略阳火电厂、拟在西乡白县龙塘与二机部合建原子能发电厂。冶金部4个项目:汉江钢铁厂(规模为年产350万吨,厂址选定在阜川镇)、燕子碥铜矿、拟建西北轮箍厂、冶金研究所。高教部4个项目: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京机械学院、拟建北航汉中分校(勉县金泉)、西北大学汉中分校(城固古路坝)。化工部2个项目:汉江制药厂、拟在城固县建青霉素厂。建材部2个项目:大安石棉矿、拟在西乡县峡口驿镇建年产60万吨水泥厂。省属项目有:省商业厅2个项目,勉县青羊驿油库、城固肉联厂;省冶金厅1个项目,略阳钢厂;省林业厅1个项目,长青林业局。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65~1970)到第四个五年计划(1970~1975)期间,汉中的‚三线‛建设形成了高潮,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年达12亿元(不含铁路、公路、大中型水库),占当年全省的50%。汉中的‚三线‛建设在全国统一部署下,按照‚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矿带新厂矿,老工人带新工人‛的‚三老带三新‛建设方针,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设计施工人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人员到物资、设备都配套迁到汉中,成立专门机构,落实责任,一包到底,担负支援和包建任务。全地区在‚三线‛建设高峰时,党政军民工农商学各界投入‚三线‛建设,人数达到百万之多(不包括兴修大中型水库及农田基本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汉中‚三线‛建设遭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给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970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对陕西经济工作和‚三线‛建设作了讲话,指示陕西在经济建设中,农业要帮陕北,工业要帮关中,‚三线‛建设要帮汉中,把陕西的经济搞好。10年间,先后来汉中视察‚三线‛建设的有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余秋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二炮副司令员符先辉,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伟,副部长李觉、牛书申,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赵尔禄,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高俊,国防科委二十二基地主任张翼翔,国防科委局长陈健民,中共中央西北局计委主任宋平、副主任李广仁,西北局军工局局长曼丘,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韩劲草,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韩先楚、政委萧华,副政委江波,副司令员李书茂,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涣民,副司令员方升普,2l军军长胡炜,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主任白介夫,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胡耀邦、李瑞山,副书记肖纯、吴桂贤,省军区司令员黄经耀,政委谷凤鸣,副司令员李学廉等。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三次来汉视察,1972年7月,王震再次来汉视察,受周总理指示专门检查‚三线‛建设工程进度。他听取了地委领导罗铭、张书云、张方海及钟毅的汇报后,又询问了阳安铁路运输情况,012基地及813厂、405厂等建设情况。王震讲:‚三线‛建设是汉中的重头,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把工作搞好,党中央、周总理时刻思念着‚三线‛建设,你们一定要明确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会后,王震到陕西飞机制造公司、405厂、813厂、10号信箱等单位视察。
1979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中共中央对‚三线‛建设重新进行了调整,使一些原来规划决定在汉中建设的项目撤消,有的已建成投产多年也要迁走,有的企业缩减规模,有不少企业已投资几千万元,厂房盖成一大片,已建成投产10多年,如空对空导弹厂、北大汉中分校、中国科学院(主要研究低温、超导)、国防科委第14研究院先后陆续迁出。有的单位建厂规模明显缩小,如012基地原在汉中布点38个项目,后改为22个项目,将整个飞机的雷达、仪表、发动机、锻铸件项目让给西安430厂、关中红源锻件厂、成都、绵阳等军工厂矿协作;汉江钢铁厂,原由冶金部建设,年产钢350万吨,后改由省冶金厅建设,规模为年产钢35万吨。
这些企业、单位迁走的主要原因:一是党中央战略决策改变;二是有的企业在建厂过程中片面强调‚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使一些工厂进山沟太深,把一些不该进洞的项目也进洞,造成布局过于分散,工艺流程不协调,直接影响到生产协作,又给职工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三是当时汉中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中、省厂矿、铁路、公路、水库、地方工业、商业等一拥而上,一时进的单位较多,再加上勘探、设计、施工人员云集汉中,使当地感到压力十分大,一些干部一时认识不足,工作被动,有的主要领导干部顾虑占地多,影响地方工作,配合不好,致使一些非常重要的对当地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项目被挤走了,历史给予汉中的发展机遇丧失了。
四、建设成就
1964至1975年,汉中先后建成了阳安铁路、周城公路,改建了西万公路,以及国防军工、科研、航空工业、核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工业等比较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从1969年4月兰州军区召开‚三线‛建设工作座谈会议后全面启动,形成高潮。到1970年,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猛增到20亿,占陕西省基建总投资的50%,共建成中、省项目84个,其中大中型项目62个(不含地方工业项目),职工总人数25万人,科技人员5万人,完成总投资53.1亿元,主要项目有:
l、铁路建设
1969年10月成立了‚1101指挥部‛,全地区组织了民兵师,百万修路大军开始修建。该路西起宝成铁路的阳平关车站,自西而东经宁强、勉县、汉中市、城固、洋县、西乡至安康,与襄渝铁路相联,全长358公里,总投资11亿元,跨越嘉陵江,数次横跨汉江,共有27条江河,全线沟河纵横,地形复杂,隧道和桥梁的长度占全线铁路总长度的26%。工程由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承担。经过三年奋战,1971年10月建成通车,1973年9月阳安铁路电气化工程上马,1978年9月全线实现了电气化。此路电气化的实现,是继宝成铁路之后,全国兴建的贯通全线路又一条电气化铁路。阳安铁路的通车,对于加速汉中‚三线‛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于沟通汉中同外地的联系,加快汉中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公路建设
周(至)城(固)公路(108国道部分路段)北起周至县城,越秦岭,经佛坪、洋县至城固县城南与汉(中)白(河)公路相接,全长257公里,汉中境内长
160.4公里。1966年初周城公路被列入国防公路,代号为‚0702’工程,由省建委领导,省公路设计院重新按六级公路标准测设。1969年11月动工,周至、佛坪、洋县、城固组织7万多名民工,会同省公路局二、三工程处4个队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851部队修建,1971年6月基本竣工。全线共移动土石方1千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占72%,修建大桥9座,涵洞923道,防护砌石27万立方米,1974年起铺筑油路。西(安)万(源)公路(210国道部分路段)由省公路局负责,地县组织民工于1966年按三级路面改建,汉中境内由西乡县经镇巴县至四川省万源县,长36
116
5公里。在此期间,修建地方道路公里,厂矿专用公路340公里。
3、电力工业
1968年2月,水电部在略阳县筹建了‚略阳火电厂‛,1972年2月建成投产。总投资1.1亿元,生产规模为20万千瓦,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改变了汉中历史上电力不足的局面,保障了汉中‚三线‛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用电。
1969年5月,水电部决定,由西北电力工业管理局负责架设当时国内第一条33万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工程。此工程西起甘肃省刘家峡水电站,全长534公里,沿途经2省50多个县到达汉中,输电能力为42万千瓦,是国内这一时期距离最长、电压最高、输电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这一线路的建成,不仅把以水电为主的甘肃电网和汉中电网联接在一起,形成陕、甘、青、宁大电网,互调余缺,而且它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在发展超高压技术、制造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建设超高压输变电线路等方面有了重 大的进展。
4、航空工业
汉中航空工业基地,是国家航空工业部(原第三机械工业部)的第二套航空工业基地,又是国家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该基地也是首批进入汉中选厂筹建的单位之一,是在汉中‚三线‛建设单位中最大的国有集团企业。1964年10月开始筹建,1965年10月,国防工办、航空工业部下文通知,汉中为‚歼击机‛生产基地。1969年11月,中央军委国防工办决定汉中为‚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并列为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即时开展了‚大型运输机‛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本着 ‚边基建、边生产‛的方针,抢时间出产品,在边基建的同时,投入了部分生产。至1979年,形成了大型运输机生产能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在建设的过程中,大、中、小厂相结合,以中、小厂为主,按照飞机生产专业化建设新厂,将飞机生产厂和附件厂,分成飞机总装、部装、机械加工、起落架、锻铸冲压、精密工具、仪表、工艺设备、机械加工等厂,减少了一些重复设施。基地所属的22个厂和企事业单位,分布于汉中市、城固县、南郑县、勉县、洋县、西乡县、宁强县,有职工3.4万人,其中 工程技术人员1.1万人,形成技术力量雄厚,工艺先进,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中央军委调来沈阳军区空军工程兵217部队,兰州军区调来1个团的工程兵部队,国家建委又调来辽宁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陕西省建工局调来4个建筑工程公司从事建筑施工。止1975年12月,该基地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经过10年奋战,1975年12月29日,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独立生产的大型运输机在汉中诞生。基地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光学、电子、仪表多种工艺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优势,拥有跨度最大飞 机装配厂房和精密产品、装配超净厂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各种机械加工设备和测试仪器,有达到国际水平‚运八‛飞机参数记录系统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5、军事工业
总字791部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64年8月开始在汉中选点建设,安排3个项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8318部队负责施工。地址在城固县许家庙镇斗山、双溪等地。1965年10月‚甲区‛竣工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不含部队施工费用),1971年10月地面工程的‚甲、乙、丙区‛全部竣工,洞体工程正在施工过程中,1972年8月城固县政府申报在鸡冠岩(洞体工程处)修建水库工程,后经总参决定队迁出,工程停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工程 1969年8月开始,建设项目3个,属国防重要战备项目,由总参工程兵8670部队在西乡县负责施工,1974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6、核工业
核工业部(即第二机械工业部),1969年5月部分人员来汉中筹建,内迁5个项目,即405厂、813厂及所属的地质勘探214队、21建设公司、23安装公司。405厂 1969年10月,与二机部组成选厂组来汉选厂(对外称胜利机械厂),是国家核工业部在‚三线‛地区建设的最大的企业,地址在洋县溢水镇。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不含洞体),总投资12亿元,职工8000人,金属切割设备1万台,修建有直通厂区的专用公路和专用铁路线一条(12公里
79l
部)。由兰州和新疆的老厂负责包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8664部施工,1974年建成投产。813厂 1969年10月来汉选厂定点(对外称向阳机械厂),地址在南郑县圣水镇。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不含洞体),总投资6亿元,职工3000人,金属切割设备5000台,修建有直通厂区的专用公路,在汉中褒河火车站修建有专用铁路货场。
7、国防科研
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在略阳县黑河坝兴建项目1个,对外称809部队,1968年5月由陕西省建工局第四建筑公司施工,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主要从事‚低温、超导‛科研生产,基建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1968年1月来留坝县,在两河口乡兴建2个项目,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对外称825部队,建成由厂区至主干线公路
8、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5公里、1万平方米的生活用房和施工电源,1977年离汉迁天津。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对外称‚653工地‛),是高教部设在汉中的一个项目,196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教授首次带领工作组来汉中选址,在勉县褒城镇北连城山下。周培源兼任北大汉中分校校长。1966年5月筹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2000万元,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教职员工3500人。学校设有无线电系、雷达系、物理系(包括核反应堆)、力学系。1977年5月迁回母校北大。
9、机械工业
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汉中筹建8个项目,对外单称65号信箱。汉江机床厂 1965年4月来汉中选厂定点筹建,地址在汉中市北张寨村。由上海机床厂抽调1 100名骨干力量负责包建,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生产区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恒温车间面积5000平方米,职工2700人,其中科技人员300多名,设8个车间,32个科室,2个科研室,生产设备 1200台,其中金属切割机床600台,主要生产高精度、精密螺纹机床。
汉川机床厂 1965年10月由北京第二机床厂分出一部分,内迁汉中市北周寨村。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恒温车间面积4000平方米,职工3500人,其中科技人员600名,工程技术人员300名,高级工程师34人,设备750台,精密、大型、稀有设备125台,设14个生产车间,1个科研所,主要生产精密座标镗磨纹机床。
汉江工具厂 1967年2月由哈尔滨迁汉中市北宗营镇,1968年初兴建,总投资3000万元,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职工3100人,金属切割设备800台,1971年竣工投产,属国家重点工具骨干企业,年产刃具61万件,各种刀具50万件。
汉江铸锻件厂 1966年4月由上海内迁汉中市北宗营镇,1970年3月由省建工五局第四建筑工程公司负责建设,1972年10月竣工,总投资2800万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各种金属切割设备450台,职工1500人,年生产铸件7000吨,锻件550吨,是专为机床厂配套生产企业。
海红轴承厂 1966年由哈尔滨迁勉县黄沙镇,由省建工五局第三、四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72年3月竣工,总投资6900万元,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各种金属切割设备2922台,职工5500人,年生产各种轴承500万套,属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后总厂迁至长安,分厂设在汉中。
汉中配件厂 原属第八机械工业部,后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66年5月由河南洛阳迁汉中市西关筹建,1971年8月竣工投产。总投资2800万元,金属切制设备1200台,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职工1800人。1974年企业下放省管(即汉中油泵油咀厂),年生产油泵油咀7万缸(其中大马力1.5万缸)。
汉江职工医院,在汉中市河东店镇,1971年8月筹建,投资1200万元,职工300人,病床200张,省属企业。
陕西省机械工人技术学校,在汉中市河东店镇。1972年10月由咸阳迁来一部分,省机械厅直管,师生1500人,属定向培养的中等专业技校。
10、冶金工业
汉江钢铁厂 1969年8月开始筹建,地址在勉县元墩、阜川镇(后迁勉县武侯墓镇)属国家冶金工业部直管项目,由鞍山钢铁黑色设计院设计,由鞍钢负责包建,经国家计委立项批准,总投资2.6亿元(不含铁路专用线和矿山部分的建设),职工9000人(不含矿山6000人),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用煤、焦37万吨/年,年产钢350万吨。矿石贮量2.5亿吨,品位32%。1975年移交省直管,规模相应缩小。
略阳钢铁厂 1969年10月在略阳县城东筹建,1972年10月竣工投产,省属企业,总投资7500万元,年产铁15万吨,钢10万吨,钢材8万吨,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职工6000人,有生产高炉3座,顶吹氧转炉2座,电炉1座,500轧机3组,年用煤60万吨。
陕西铜矿原系解放军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的直属企业,又称八一铜矿,1967年4月在宁强燕子碥镇筹建,1970年lO月竣工投产,总投资2000万元,日产原矿石5000吨,年产粗铜矿粉2600吨,净铜矿粉2100吨,矿石品位2.6%,总贮净铜5万吨,职工1000人,采矿设备80台,通风机40台,选矿设备170 台。1978年移交省冶金厅直管。
此期间还建有:陕南石棉矿,1969年8月由国家建材部在宁强大安镇筹建,1977年底移交省管。石油部直管的宁强朱家垭油库、省直管的勉县青羊驿油库、长青林业局(洋县贯溪东)等项目。
ll、促进地方工业
汉中‚三线‛建设的开展,相应地促进了地方工农业、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在其他行业也投入建设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中小型企业。全地区的工业实力大大增强,生产配套能力有较大提高。在‚三线‛期间建成的汉中地区铁钢厂、地区镇巴煤矿、地区磷肥厂、地区城固肉联厂、汉江制药厂、汉中血浆厂、新汉玛钢厂、城固烟厂、地区商校、汉中手表厂、汉中灯泡厂、汉中玻璃厂、汉中丝绸厂、汉中型砂厂、汉中水泥制品厂,汉中、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均建起氮肥厂,全地区建有15个砖瓦厂、石灰厂等。
12、支援农业
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尽量少占良田好地,要求建设单位在设计、施工、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中要贯彻爱护农田的思想。在施工过程中,工厂要把支农工作纳入其中,有条件的尽量为当地农民造地还田。在‚三线‛建设期间厂矿共为地方造田1.5万亩。21公司用推土机帮洋县建鱼塘2座,建米面加工厂1个。凡工厂所在地,都要就近帮助解决当地农民的水、电、路的问题。帮助解决农民的米面加工及多余劳力的就业安排。此期间,汉中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加强。建成石门水库、洋县谠水河水库、南郑县华山沟水库、城固县千山水库、勉县红卫水库等中小型水库320座。
五、建设中的得失
由于‚三线‛建设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超常规的工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l、由于‚战备为纲‛指导思想,片面强调了建设速度,一时建设规模搞得过大,要求过急,过于集中,战线拉得过长,超过了汉中当时的承受能力。在一段时期,出现了粮食、副食、日用化工、商业服务网点、文化、教育设施、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等紧张局面。
2、由于‚三线‛建设片面强调了‚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使一些工业布点过于分散,少数工厂钻山太深,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军工和国防工业甚至躲进山岩溶洞,造成采光、防湿等问题无法解决。如202厂,建在距汉中30多公里的大山区,分布在3条大山深沟,又进了洞。一个厂在深山沟里就拉了10多公里战线,虽然也很艰难地出了几年产品,但战争威胁过后,这一些重要项目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制约,不得不再次迁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至今大片厂房闲臵。
3、由于单纯强调战备,‚与帝国主义争时间,与霸权主义争时间‛,整个‚大三线‛形成了争时间,抢进度,工程上马过急,没有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局面。有的项目先定点,后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如532厂的部分车间就建在褒河水库的支流东干渠的滑坡地带。暴雨一来,厂房进水,桥断路淹,多花了3000多万元处理该地段滑坡,但问题依然存在,给工厂埋下了许多隐患。
4、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思想认识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三线‛建设对汉中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由于当时汉中地区贯彻‚以粮为纲‛方针,抱着‚惜地、爱农、不占良田好地‛思想,拒绝了一批极为重要的项目,给汉中的发展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