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8: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结合委党组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信息中心组织两个调研组于2010年7—8月先后赴全省9个市(州)、20个县(市、区)、46个乡镇、115个行政村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通过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和走访座谈等方式,就全省农业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信息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是做好信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几年来,全省农业系统加大工作力度,吸纳和筹措各方面资金,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亿多元,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等相关信息设备8.5万多台(套),已基本建立起一个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部建成;乡镇级信息服务站达695个,占乡镇总数的112%;村级信息服务点831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8%,其中,配备计算机的村级信息服务点619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6%;专业合作组织信息点2869个,占总数的32%;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点95个,占总数的26%;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实现上网。吉林农网、市州农网、县市农网全部建成,部分乡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延边州已实现行政村电脑网络全覆盖,白山市所有乡镇全部建立起了乡镇农业信息网。全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二是信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全省各市(州)都成立了专门的信息组织和服务机构,县(市、区)有56个成立了信息科或信息中心,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3.4%,市、县两级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编制共141人,实有人员177人。所有乡镇依托经管站或农业站都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大部分行政村都有兼职人员从事信息工作。从调查看,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工作组织体系基本建立。三是信息员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全省从事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2648人,经过培训的乡、村、生产经营大户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员23636人,经过农业部认证的信息员10060人。这些信息员基本掌握了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发布等技能,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人员数量比“十五”末期增加60%以上。

(二)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一是开展网站服务。吉林农网从2001年开通以来,经过5次改版,无论在栏目设置还是信息发布内容和数量上都更贴近农民和基层需求,目前6期改版基本完成,由改版前的22个一级栏目增加到46个,栏目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截止目前,吉林农网累积发布各类信息50多万条,除了满足农民对网上的信息需求外,也成为各级农业系统网站信息的主要来源。各地也积极发挥市、县两级农业网站作用,为当地农民提供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服务,据统计,截止目前共发布信息430多万条,为解决当地农业农村生产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东辽县泉太养猪专业合作社社长李辉经常上网查询生猪价格等信息,因价格掌握准确,今年7月份一次性出栏1000多头,增收10多万元。梅河口市进化镇农民张靖环,根据网上信息调整种植结构,每年增入8多万元。二是开展平台服务。自12316新农村热线和12582短信平台开通以来,积极利用两个平台为农民开展服务。2009年,12316新农村热线日均接听农民电话1万多次,最高达2万次,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等问题比例高达99%。“12316”热线真正成为了农民的“致富线”、“解忧线”和“连心线”。12582短信平台农村用户已达200万户,每年平均主动发布各类短信4亿条次,回答农民通过短信提出的问题60多万个。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两个平台信息服务,农民每年增收40多亿元。三是开展媒体服务。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影响大、覆盖面广的信息传播优势,积极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吉林人

民广播电台的《关东大地》、《乡村之声》,长春人民广播电台的《乡村戏曲》和吉林农业手机广播,每年共播出农业致富信息1282期,受众群体600多万人。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12316新闻眼,每年播放350期,受众群体1700多万人。省农委信息中心每年组织制作《农业电视专题片》52期,在全省已有的41个县级电视台定期播放。在《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吉林科技报》上开辟专版、专栏,每年发表文章350余篇,每年编发《零公里信息简报》52期、《吉林农业手机报》48期。全省35个市县创办各类农业信息简报、快讯等1200多期。图们市农业信息协会每周编发一期《农业科技信息》,梨树县信息中心编发《梨树农业》简讯。四是开展现场服务。目前省里聘任各类涉农专家700多名,分布在全省各地,为开展现场咨询服务提供了方便。根据农民需要,全省每年组织专家900多人次赴各地农村开展现场咨询活动,受益农民达100多万人次。2010年夏季,我省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为帮助农民抗灾自救,恢复生产,受灾期间先后共组织专家300多人次及时赶到受灾现场指导生产,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三)电子商务成效显著。中国农网和吉林农网建立了网上供求系统。全省各地充分利用这一电子商务系统,积极开展网上农产品销售和项目对接活动。到目前为止,全省网上“一站通”会员注册用户发展到7087户,网上展厅参展企业903家,占全国网上参展企业的10.5%,在全国排名第一。仅2009年,全省利用“一站通”免费发布各类供求信息5万多条,通过“一站通”和网上展厅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8亿元,引进项目26个,资金10亿元。“十一五”期间,全省通过网络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35亿元,引进项目186个。2009年,吉林市溪河镇通过网上销售杂粮100吨,实现销售收入196万元,亮甲山乡通过网上输出农村劳动力500余人。通化市特产大户崔玉龙通过网上与广州市人参市场达成供货协议,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二、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业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查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业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一是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足。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作为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对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调研的情况看,有些领导尤其地方政府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来抓。二是各级农业部门领导认识不足。农业信息工作是一项服务农民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不能为部门和单位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工作政绩,农业系统有些领导尤其县以下部门领导普遍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对农业信息化工作过问少,支持不够,认为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浏览信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上的重要作用,普遍存在上边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的被动局面,三是农民认识不足。信息对农民的服务主要是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由于受农民素质和观念的影响,有些农民认为农业信息与自己无关,对信息尤其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的作用,信息消费观念不强,有钱也不愿意买电脑,即使资费很低也不愿意打电话咨询或者定制短信服务。

(二)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还不够健全。除个别县(市、区)外,我省县级农业部门绝大部分设立了信息科或信息中心,人员专职,但机构不是单独设置,多数是和其他科室合属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乡镇信息服务站全部建在乡镇经管站或农技推广站,大多数只安排1人负责,而且是兼职,由于不是主业,往往因忙于主业而对信息工作投入精力少,工作不到位。同时,各级信息员队伍还不够稳定,流动性较大,由于业务不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正常开展。据调查,三年来,全省信息员已经更换40%。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我省农业信息体系已经建立,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和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投入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网络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以电脑为代表的信息终端只靠农民本身还不能得到广泛普及;二是信息工作运行费用不足。全省农业信息机构广泛存在人员少、经费缺乏问题,一般财政只负责人头费,开展信息服务没有工作经费或工作经费很少;三是信息化专项经费不足。据调查,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绝大部分没有安排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有安排的也很少,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农业信息化长效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

(四)信息员整体业务水平还不高。信息技术是新兴行业,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目前,我省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很少是行业里手,绝大部分是改行过来的,对信息工作不是很熟悉,尤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员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业务水平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一是信息管理人员不懂信息技术,信息化知识更新慢,缺乏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二是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缺乏,开发能力不强,服务跟不上;三是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四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和善于经营的农村信息员。

(五)农业信息化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工作需要用制度去管理、去规范。目前,虽然我省建立了《信息采集与发布管理制度》、《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与管理制度》、《信息员认证与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工作制度化要求,根据工作需要,还缺少全省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标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员工作制度等。另外,存在已建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制定层次低、权威性不够、执行力度差等问题。

三、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把这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明确工作任务,狠抓责任落实,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努力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五统一”管理。同时,要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制度性和运行性规则,适时出台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实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资金投入上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融资和农民自投为辅的原则。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纳入政府统一的近、中、远期投资规划和布局,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鼓励和引导电信运营商投资。通过以市场换投资策略或通过共建、合办等办法,加强与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等运营商合作,鼓励和吸引他们投资,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再次,鼓励和支持其它市场主体投资。积极鼓励IT企业、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农民中的能人等在农村投资建设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站点,开展直接面向农民的商务运营和有偿信息服务。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信息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有效保证,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各地要针对信息员队伍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好各层面、各领域的培训工作。目前,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和农业信息技术员队伍的培训。在培训中,要积极引导鼓励涉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要注重录用和使用较高层次的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四)健全机构,完善体系。省、市两级农业部门已经全部建立了独立的农业信息工作机构,县级农业部门大部分设有专人负责信息工作但没有独立机构,乡镇级既没设专人又没有机构,只设兼职信息员,村级全部是兼职信息员。为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各级

农业部门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工作机构,尤其县及县以下机构。县级农业部门要建立独立的农业信息工作机构,乡镇要设立专门岗位,由兼职转为专职,村级也要尽量设专职信息员,最好任用“一村一名”大学生作为信息员,并给予适当的补贴。

(五)加强协作,共享资源。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一个系统工程,农业部门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牵头组织协调单位,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特有属性,加强与林业、水利、水产、气象、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通过合作,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为农民提供更为质优、全面的各类综合信息。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有关新闻媒体,加大农业信息化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氛围。一要提高农民、经纪人、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服务的认知程度。二要提高各级农业部门广大职工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三要抓好信息工作典型的宣传报道,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

第二篇: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结合委党组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信息中心组织两个调研组于2010年7—8月先后赴全省9个市(州)、20个县(市、区)、46个乡镇、115个行政村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通过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和走访座谈等方式,就全省农业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信息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是做好信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几年来,全省农业系统加大工作力度,吸纳和筹措各方面资金,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亿多元,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等相关信息设备8.5万多台(套),已基本建立起一个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部建成;乡镇级信息服务站达695个,占乡镇总数的112%;村级信息服务点831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8%,其中,配备计算机的村级信息服务点619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6%;专业合作组织信息点2869个,占总数的32%;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点95个,占总数的26%;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实现上网。吉林农网、市州农网、县市农网全部建成,部分乡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延边州已实现行政村电脑网络全覆盖,白山市所有乡镇全部建立起了乡镇农业信息网。全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二是信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全省各市(州)都成立了专门的信息组织和服务机构,县(市、区)有56个成立了信息科或信息中心,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3.4%,市、县两级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编制共141人,实有人员177人。所有乡镇依托经管站或农业站都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大部分行政村都有兼职人员从事信息工作。从调查看,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工作组织体系基本建立。三是信息员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全省从事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2648人,经过培训的乡、村、生产经营大户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员23636人,经过农业部认证的信息员10060人。这些信息员基本掌握了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发布等技能,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人员数量比“十五”末期增加60%以上。

(二)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一是开展网站服务。吉林农网从2001年开通以来,经过5次改版,无论在栏目设置还是信息发布内容和数量上都更贴近农民和基层需求,目前6期改版基本完成,由改版前的22个一级栏目增加到46个,栏目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截止目前,吉林农网累积发布各类信息50多万条,除了满足农民对网上的信息需求外,也成为各级农业系统网站信息的主要来源。各地也积极发挥市、县两级农业网站作用,为当地农民提供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服务,据统计,截止目前共发布信息430多万条,为解决当地农业农村生产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东辽县泉太养猪专业合作社社长李辉经常上网查询生猪价格等信息,因价格掌握准确,今年7月份一次性出栏1000多头,增收10多万元。梅河口市进化镇农民张靖环,根据网上信息调整种植结构,每年增入8多万元。二是开展平台服务。自12316新农村热线和12582短信平台开通以来,积极利用两个平台为农民开展服务。2009年,12316新农村热线日均接听农民电话1万多次,最高达2万次,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等问题比例高达99%。“12316”热线真正成为了农民的“致富线”、“解忧线”和“连心线”。12582短信平台农村用户已达200万户,每年平均主动发布各类短信4亿条次,回答农民通过短信提出的问题60多万个。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两个平台信息服务,农民每年增收40多亿元。三是开展媒体服务。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影响大、覆盖面广的信息传播优势,积极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关东大地》、《乡村之声》,长春人民广播电台的《乡村戏曲》和吉林农业手机广播,每年共播出农业致富信息1282期,受众群体600多万人。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12316新闻眼,每年播放350期,受众群体1700多万人。省农委信息中心每年组织制作《农业电视专题片》52期,在全省已有的41个县级电视台定期播放。在《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吉林科技报》上开辟专版、专栏,每年发表文章350余篇,每年编发《零公里信息简报》52期、《吉林农业手机报》48期。全省35个市县创办各类农业信息简报、快讯等1200多期。图们市农业信息协会每周编发一期《农业科技信息》,梨树县信息中心编发《梨树农业》简讯。四是开展现场服务。目前省里聘任各类涉农专家700多名,分布在全省各地,为开展现场咨询服务提供了方便。根据农民需要,全省每年组织专家900多人次赴各地农村开展现场咨询活动,受益农民达100多万人次。2010年夏季,我省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为帮助农民抗灾自救,恢复生产,受灾期间先后共组织专家300多人次及时赶到受灾现场指导生产,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三)电子商务成效显著。中国农网和吉林农网建立了网上供求系统。全省各地充分利用这一电子商务系统,积极开展网上农产品销售和项目对接活动。到目前为止,全省网上“一站通”会员注册用户发展到7087户,网上展厅参展企业903家,占全国网上参展企业的10.5%,在全国排名第一。仅2009年,全省利用“一站通”免费发布各类供求信息5万多条,通过“一站通”和网上展厅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8亿元,引进项目26个,资金10亿元。“十一五”期间,全省通过网络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35亿元,引进项目186个。2009年,吉林市溪河镇通过网上销售杂粮100吨,实现销售收入196万元,亮甲山乡通过网上输出农村劳动力500余人。通化市特产大户崔玉龙通过网上与广州市人参市场达成供货协议,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二、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业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查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业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一是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足。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作为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对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调研的情况看,有些领导尤其地方政府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来抓。二是各级农业部门领导认识不足。农业信息工作是一项服务农民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不能为部门和单位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工作政绩,农业系统有些领导尤其县以下部门领导普遍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对农业信息化工作过问少,支持不够,认为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浏览信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上的重要作用,普遍存在上边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的被动局面,三是农民认识不足。信息对农民的服务主要是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由于受农民素质和观念的影响,有些农民认为农业信息与自己无关,对信息尤其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的作用,信息消费观念不强,有钱也不愿意买电脑,即使资费很低也不愿意打电话咨询或者定制短信服务。

(二)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还不够健全。除个别县(市、区)外,我省县级农业部门绝大部分设立了信息科或信息中心,人员专职,但机构不是单独设置,多数是和其他科室合属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乡镇信息服务站全部建在乡镇经管站或农技推广站,大多数只安排1人负责,而且是兼职,由于不是主业,往往因忙于主业而对信息工作投入精力少,工作不到位。同时,各级信息员队伍还不够稳定,流动性较大,由于业务不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正常开展。据调查,三年来,全省信息员已经更换40%。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我省农业信息体系已经建立,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和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投入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网络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以电脑为代表的信息终端只靠农民本身还不能得到广泛普及;二是信息工作运行费用不足。全省农业信息机构广泛存在人员少、经费缺乏问题,一般财政只负责人头费,开展信息服务没有工作经费或工作经费很少;三是信息化专项经费不足。据调查,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绝大部分没有安排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有安排的也很少,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农业信息化长效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

(四)信息员整体业务水平还不高。信息技术是新兴行业,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目前,我省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很少是行业里手,绝大部分是改行过来的,对信息工作不是很熟悉,尤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员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业务水平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一是信息管理人员不懂信息技术,信息化知识更新慢,缺乏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二是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缺乏,开发能力不强,服务跟不上;三是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四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和善于经营的农村信息员。

(五)农业信息化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工作需要用制度去管理、去规范。目前,虽然我省建立了《信息采集与发布管理制度》、《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与管理制度》、《信息员认证与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工作制度化要求,根据工作需要,还缺少全省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标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员工作制度等。另外,存在已建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制定层次低、权威性不够、执行力度差等问题。

三、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把这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明确工作任务,狠抓责任落实,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努力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五统一”管理。同时,要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制度性和运行性规则,适时出台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实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资金投入上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融资和农民自投为辅的原则。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纳入政府统一的近、中、远期投资规划和布局,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鼓励和引导电信运营商投资。通过以市场换投资策略或通过共建、合办等办法,加强与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等运营商合作,鼓励和吸引他们投资,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再次,鼓励和支持其它市场主体投资。积极鼓励IT企业、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农民中的能人等在农村投资建设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站点,开展直接面向农民的商务运营和有偿信息服务。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信息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有效保证,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各地要针对信息员队伍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好各层面、各领域的培训工作。目前,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和农业信息技术员队伍的培训。在培训中,要积极引导鼓励涉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要注重录用和使用较高层次的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四)健全机构,完善体系。省、市两级农业部门已经全部建立了独立的农业信息工作机构,县级农业部门大部分设有专人负责信息工作但没有独立机构,乡镇级既没设专人又没有机构,只设兼职信息员,村级全部是兼职信息员。为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农业部门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工作机构,尤其县及县以下机构。县级农业部门要建立独立的农业信息工作机构,乡镇要设立专门岗位,由兼职转为专职,村级也要尽量设专职信息员,最好任用“一村一名”大学生作为信息员,并给予适当的补贴。

(五)加强协作,共享资源。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一个系统工程,农业部门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牵头组织协调单位,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特有属性,加强与林业、水利、水产、气象、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通过合作,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为农民提供更为质优、全面的各类综合信息。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有关新闻媒体,加大农业信息化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氛围。一要提高农民、经纪人、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服务的认知程度。二要提高各级农业部门广大职工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三要抓好信息工作典型的宣传报道,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

第三篇:关于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农业信息化调研组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概括为:基础设施较好,发展速度较快,服务体系逐步建成,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已有10多个镇(街道)建立了自己的综合信息网站,农村信息服务员队伍达100多人。ADSL宽带网络通达所有的镇(街道)和行政村,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都设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77部/百户,农民拥有计算机4000多台,上网率80%以上。使用过“1608888”声讯台的农户已超过1000人次。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自2006年4月天长被滁州市政府确定为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建设试点市以来,我市以“新农村网、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村和三电合一声讯系统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电信部门为了配合全市实施农业信息化工作,先后投资了近1500万元,在全市各镇街道铺设了专用光纤,安装了上网专用设备,在重点村铺设了宽带,形成了3公里范围内农户可以实现宽带上网,为全市农业信息化打下了基础。二是积极加强各类网站建设。目前我市已建成了天长市新农村网,主要面向农村提供农业技术、计生、医保、养老保险、土地、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企业招工、劳动力需求、农产品供求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和科普、气象、交通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领域信息服务。网站自开通以来,已累计发布各类信息5万条以上,网站点击率稳步攀升。三是建立了“三电合一”农业专家声讯系统,提高信息化服务效能。去年,我市整合现有的电脑、电视和电话等信息硬件资源,投入1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面向广大农户的“三电合一”农业专家声讯系统,为农民提供电话查询服务,网络查询服务,手机农情短信服务,电视、广播信息服务。涉农部门组建了由农业、畜牧、水产、农经等农技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市农委信息中心及时进行了相关农业数据的录入工作,市电信部门免费提供了8条中继线路,可同时接听4个热线电话,保证了声讯服务台的通讯质量。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我市采取典型示范、分步实施的方法,选定汊涧镇漂牌村、杨村镇杨村街道和仁和镇芦龙村三个村作为我市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村。市科技局投入10多万元,采取了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三个示范村上网农户购买电脑补贴、建立村级信息中心和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等。目前,三个村均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中心,并建立了相关电脑使用、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等相关制度,每个中心均配有5台上网电脑,方便了农民网上信息查询和相关信息发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民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对信息技术需求层次较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作为信息化的载体本身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大,知名度不高,致使社会各界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我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部门对此项工作重视依然不够。信息网站工作人员主要是兼职工作,网站更新慢,信息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工作的时效性;镇街道农技人员未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队伍的稳定。

三是1608888农村声讯台内容还不够丰富、信息量还不够大,服务水平不高。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信息工作比较陌生,信息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农民普遍反映上网资费过高。近年来,我市农民的收入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电脑对一个普通农户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如果上网资费再过高,势必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天长市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和组成单位及其职责,制定了天长市农业信息化规划,使每年信息化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把农业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2、舍得投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十七大报告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也将会越来越大,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我市信息化进程。二是政府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三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3、重视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建议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在给予一定补贴的基础上,加强示范村建设,每个镇街道至少建立一个示范村,并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积极开通镇街道级农业信息网,以镇街道为龙头,实现农村信息村村通。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资金支持等具体实在的措施,帮助农村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和养殖大户、合作化组织和中介组织进行信息化建设,鼓励他们创办自己网站,宣传自己、推介自己,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典型引路、示范榜样的作用。

4、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一支由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办班形式,分期分批对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使其成为学电脑、用电脑的榜样。

5、努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质量。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利用电视、广播、“96800”、“1608888”声讯台和宽带网等形式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信息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其它的服务方式,如立足基层农技服务点、农资销售点、专业大户发展信息网点,利用送科技下乡、农业培训、明白纸等传统方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断推进信息化的普及。一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市农委、科技局和新农办三家联手,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因地制宜举办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信息应用培训班,指导农民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家致富。二是设立天长市“新农村建设”总的网站。在网站的主页上链接其它各类涉农的特色网站,便于农民记忆和查找。根据我市农业生产的特色和优势,全力打造几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专业服务网站,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专业信息服务。

第四篇: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04年11月1日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将发展农机信息网络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部分,使发展农机信息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06年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央本级投资部分)》进行了批复,再次确立了农业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可以说,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一

场信息化的变革,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机信息化的发展。农机信息化在农机管理、科研开发、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农机销售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近年来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农机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各级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信息化工作,先后下发了《**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机化网络信息工作的意见》(日农机字[2005]3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宣传工作的意见》(日农机字[2006]4号),制定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列入全年重点工作和目标量化考核体系,加强了农机化宣传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定期对信息宣传情况进行汇总和调度,并对重点季节、重点事项的宣传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保证了农机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农机信息化体系日益完善。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初步形成了行业媒体、地方媒体、系统内媒体三个层次的农机化新闻宣传体系。一是农机化信息网络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农机部门相继增加了投入,添置了微机、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采访机等信息化宣传工作必要的设备,为农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市级农机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完成了市农机局局域网建设,实现了局内部计算机的联网共享和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并与各区县农机部门、各媒体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市农机化信息网》,为广大农机手、农机基层管理组织、农机行业从业人员、农机管理部门等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可以方便的将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出去。二是农机化信息宣传渠道进一步优化。市农机部门加强同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记者更多地了解农机,认识农机,熟悉农机,形成了**电视台《今日乡村》栏目组、**日报社、《新农村周刊》、《中国农机化导报》等一些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为信息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机部门内部实行了信息员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三是农村网络基础不断改善。随着我国“金农”工程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市农村对信息网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这其中,部分农机手和农机大户由于资金较为充足且接受外界信息能力和需求较强,纷纷添置了微机并接入了互联网。他们通过这种新的方式学习农机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寻找致富门路的积极性很高,这为在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农机信息化服务逐步展开。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采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现代电子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广泛开展农机信息化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机化传统信息媒体的作用,在报刊、电视等公众宣传媒体上开辟专刊、专栏,向全社会提供农机化信息。并通过《农机化情况》在内部各级、各有关部门传递农机工作情况,注重多个层面的宣传。如在《**日报》上开辟专版,学习贯彻《农机化促进法》、《省农机管理条例》、《省农机化促进条例》等;在《**日报》、市电视台发布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公布跨区作业服务电话等。另一方面,积极应用现代电子网络信息手段开展信息服务。以市农机化信息网为主要平台,发布农机动态信息、推广农机先进技术、宣传本地农机化情况,初步建立起了农机化政策法规数据库,配备了专门的人员和设备,专职负责“**市农机化信息网”的管理工作。互联网的宣传方式满足了大信息量和交互性的要求。如:三夏、三秋生产期间每天在网络上公布各区县播种面积、联合收割机需求状况、跨区收获价格等信息,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民、机手及时掌握机收动态,促进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提高跨区收获社会、经济效益;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公布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名录,发布相关的农机购置补贴信息;为广大机手提供机具养护知识、新机具新技术知识、农机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等。同时,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立还为本地农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企业展示平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但由于我市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农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先进地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区县农机管理部门

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投入不足,特别是区县农机信息化建设缓慢;三是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四是信息服务水平较低,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五是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发布、传输方式有待改进和加强。

三、加

快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建言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农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信息工作的认识,把农机化信息工作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同农机化重点工作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信息工作全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重组,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力支持农机化信息工作。通过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推进农机化信息工作。当前,要重点加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同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以信息宣传促进重点工作开展。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的五到位。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农机信息化快速发展夯实基础。一是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不足的现状,要采取引进与培训并举的方式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要组织一次全市农机化信息工作培训班,重点针对当前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实际,加强农机化信息采集、编撰、传递、发布等方面的学习,推动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上水平。二是要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针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发掘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潜在的市场价值,吸引投资,强化农村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农机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质性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多方 “唱戏”的格局,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机化信息网建设。继续将农机化信息网发展成为集提供农机信息发布、电子公文传输、农机公用数据查询的综合性系统。

(三)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信息采发质量。信息只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机户和生产经营者手中,才能让农机户和生产经营者得以运用,进而从中得到实惠。加强信息采集工作不仅要提高信息质量,还要在信息的实效性、有效性上力求有所突破。信息的采集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落实农机信息宣传员制度和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同时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大户、农机经营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同时,要与外地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

第五篇:农业调研报告

农业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县政府办公室成立了督察调研组,于3月29至4月2日期间,由梁主任和黄主任带队,到重点项目所在或牵头的镇和部门,进行了深入调查。督查调研主要采取实地查看、座谈和收集书面材料等方式进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这次调研我所分工负责的农业部分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稳步推进。2009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x元,同比增长x%,比2000年增长x倍;农民人均纯收入x元,同比增长x%,比2000年增长x倍。

(一)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始终是我县的农业大头,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2009年,我县特色种植业的种植面积x亩,占农村土地的x%;产值x元,占农业总产值的x%。

一是优质商品粮产量节节攀升。2009年,我县优质商品粮种植面积X亩,形成了xx等优质商品粮种植基地,成功打造了xx品牌。

二是水果生产质量有效提高。至2009年,我县共有水果x亩,其中荔枝x亩,菠萝蜜x亩,成功创建了“xx之乡”、“xx之乡”。2009年,水果种植产值x元,增加农民收入x

元。

三是南药规模化种植成效明显。xx等南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我县xx种植面积x亩,xx种植面积x亩,南药种植基地形成,有效巩固了“xx之乡”的品牌,为下一步成功创建国家级“xxx产地标志”打下扎实基础。

四是花卉苗木产业形成规模。近年来,我县花卉苗木种植发展势头喜人,07年种植面积x亩,08年x亩,09年x亩,今年新引进花卉苗木种植项目x个,约x亩。

五是冬种成效显著。我县一直把冬种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来抓紧抓好,着重加强技术指导和农产品流通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2009年,我县冬种面积x亩,平均亩产x元,增加农民收入x元。

(二)商品林经济效益良好。目前,我县经济林种植面积x亩,规模产值x元。

(三)渔业。近年来,我县近海养殖业迅速发展,海洋捕捞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渔业经济进一步壮大。2009年,我县渔业产值x元,占农业总产值的x%。

一是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我县水产养殖面积x亩,比2005年增长x倍,产值增长x倍。

二是海洋捕捞业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县渔港建设步伐加快,有效促使了渔船数量的增长。目前,我县拥有渔船x只,其中具有远洋捕捞能力的x只;每年停靠我县渔港的渔船x

只,具远洋捕捞能力的x只。

(四)畜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在羽威和温氏两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下,我县禽畜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共有禽畜养殖基地x个,养殖户x户,禽畜养殖增加农民收入x元。

下载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调研报告

    农业调研报告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经济,我镇逐年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突出。 一、农业发展......

    农业调研报告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经济,近期,我办就全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调研。我区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

    农业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市农业经济调研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及全州第三季度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十二五” 期间又......

    来凤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凤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信息是财富,信息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现代信......

    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2011

    2011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 一、发展情况综述 2011年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全年共投入了38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约340万,信息资源建设近40......

    农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业工作调研报告按照镇政府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听取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近年来的农业工作实际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认真研究、深入思......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农村......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阻碍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因素的调研马站乡政府副乡长夏安兴在全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践省委“三个一”实践活动与“三查三看”教育学习之际,为了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