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公开版)
2008-1-1
5目 录
前言
一、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现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2、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目标
3、支柱产业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支柱产业
(二)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军工企业和院所改革,激发军工单位发展活力
(三)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产业
(四)加快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
(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
(六)加强政府指导,营造良好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环境
前 言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军工民用产业是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有利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军工先进技术向民用转移,有利于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良性互动。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门类齐全、专业配套完整、技术实力雄厚、人才结构合理,具备了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产业的基础和能力。本规划依据国防科工委《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和改革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围绕“军品为本、民品兴业”思路,结合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实际,统筹规划我省军民结合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高军民结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设施和人才优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推动支柱民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民用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医药化
工及民用爆破器材等五大主体板块的民品发展格局。实现了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成功上市。“十五”期间,全省军工累计完成民品产值2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61%;“十五”末,民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XX.X%。民品发展带动了军工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1年全行业扭转了连续8年亏损的局面,2006年实现全行业无亏损企业。近两年,我省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发展速度和规模双双超过军品。目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和资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加快,国内经济正处于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加大了对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省政府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是目前,军工民品发展上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结构分散,产品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军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军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技术、人才和积累的一大批成果等军工优势资源,发展民用产业是保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民品市场竞争激烈,跨国公司强强联合抢滩登陆,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不断增强实力拓展领域,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总书记“四个坚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坚持“军品为本,民品兴业”发展思路,以国防科工委《指导意见》为纲领,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增长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为载体,加快产业集群,提高军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思路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军工优势,利用地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化进程,促进军地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国防科工委、湖北省“十一五”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民品为支柱的发展格局。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加快科技进步与成果转化,增强军民转换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积极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强做大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科技创新,增强实力;军地融合,做强做大;产值实现连续翻番,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2010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实现350亿元,年均增长25%,比“十五”末翻一番。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国内外市场份额大,销售收入分别过50亿元、30亿元、10亿元的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的支柱民品,争取实现多家公司上市。2015年,民品产值达到700亿元,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翻番。
2、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目标 军地优势互补,园区特色发展;实施重点项目,加快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2010年,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0亿元,其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实现产值30亿元、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实现产值50亿元、武汉长城(创
新)科技园实现产值20亿元。到2015年,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3、支柱产业发展目标民用船舶及配套:2010年,实现年造船完工量10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250亿元,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15亿美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5%。汽车及零部件:2010年,实现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5%;到2015年,实现产值70亿元,年均增长15%。机电工程产品:2010年,实现产值30亿元,年均增长40%;到2015年,实现产值60亿元,年均增长15%。光电子信息产品:2010年,实现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实现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15%。医药化工产品: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实现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15%。民用爆破器材:2010年,实现产值7.3亿元,年均增长11%;到2015年,实现产值9.2亿元,年均增长10%。
三、发展重点 突出民用船舶及配套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做强做大;重点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程、光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民用爆破器材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形成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设施通用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积极向国民经济急需的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领域拓展。
(一)支柱产业 民用船舶及配套:发挥我省船舶配套已有基础和优势,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依托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宜昌船厂和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特种船建造、出口基地,重点发展中小型特种船舶;依托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湖北登峰换热器有限公司,建设船舶配套基地,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大型曲轴、大功率低速柴油机以及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药芯焊丝等配套产品;依托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在鄂研究院所和船舶专业院校,建设研发设计和人才培训基地,为我省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三个基地建立船舶产学研中心,形成民用船舶及配套研发、设计、制造的合力。
汽车及零部件:利用现有基础,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产业规模,拓展市场份额。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做强重型平板运输车、重型高机动越野车、非公路特种运输车、专用车及改装车、液化石油气运输车等各类整车,实现多品种、系列化;重点发展核心汽车零部件系列总成、汽车灯具、汽车座椅角调器、变速箱、发动机摇臂轴、汽车及摩托车盘式液压制动器等汽摩配套产品,拓展配套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
机电工程产品:充分发挥军工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做强做大钢结构件、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钢塑复合管等优势产品,拓展市场份额;重点发展烟气脱硫循环泵、液压油缸及液压启闭机成套设备、饲料机械系统集成设备、板坯连铸连轧成套设备、特种钢材打磨专用设备、风能发电配套设备等机电成套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摩托艇、高智能特种机器人、应急/消防柴油机泵机组等机电产品的研制生产;积极发展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新型应急桥装备、模具和有色金属铸造、海洋工程、石油测井设备、石油特种设备、LNG深冷贮运设备等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可观的装备制造新产品。光电子信息产品:发挥专业领域技术优势,增强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背投电视LCOS光学引擎,填补国内空白;加快发展国家重点新产品民用综合业务网络传输平台,为地方城市交通、机场、港口等公共设施监控提供服务;积极拓展中高档光学玻璃材料、特种陶瓷产品、电真空器件、税控收款机、微波产品等,实现系列化发展;大力发展高功率固态激光器、二元光学元件等产品;加快研发综合船桥系统、风电控制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移动智能终端等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医药化工产品:发挥优势产品影响力,保持技术、规模上国内外领先的优势。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扩大产能,做强做大维生素B1原料药、医药制剂、医用输液瓶用丁基胶塞系列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保持维生素B1产销量世界第一以及丁基胶塞国内市场龙头地位;重点发展硝基甲苯衍生物、环保节能型胶粘剂系列等化工产品;拓展新生婴儿氧舱、生物转化乳酸等产品。民用爆破器材: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引进推广民爆物品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积极发展品质性能优良、安全可靠、低成本、低污染的工业炸药以及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环保型的工业雷管等起爆器材。依托湖北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东神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以现场混装车为主的乳化炸药、多孔粒状铵油及乳化铵油炸药等系列产品和以导爆管雷管、电子雷管为代表的新型高技术产品,提高工业雷管火工元件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技术升级。
“四民”及配套:以民用船舶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向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领域拓展。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建立核动力运行技术服务和核电运行技术研究基地,具备同时开展5个机组的技术服务能力,并逐步形成包括蒸气发生器、阀门在内的核电关键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支持能力;建立有效的民用核电质保体系,引进1000MW级压水堆核设备制造技术,建成民用核设备制造能力100万千瓦等级的核设备生产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核动力控制和核防护等核级设备以及民用核电堆内构件、民用核电稳压器、压力容器、热交换器等民用核电设备,加快可开采核工业资源的勘探步伐;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动态接收机、GPS终端接收设备核心部件以及双束磁选态铯束管等产品,积极向民用航天领域拓展;重点发展系列超轻型飞机,推进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大型灭火/救援飞机的立项研制,满足我国海上救援和森林灭火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加快“海鸥300”型水陆两栖多用途飞机、民用浮空器的研制批产,努力开拓国内外军民用市场。
(二)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的发展条件,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协作的方式,建设功能不同、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入园发展,依托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整合资源,提升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军民转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局部跨越带动整体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重点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扩大军工与民营企业协作配套规模。依托军工企业,加快发展重型平板运输车、重型高机动越野车、摩托艇、饲料机械系统集成设备,带动高功率固态激光器、汽车灯具等其它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进入园区发展。
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重点发展军工船舶配套优势项目,引进国际知名船舶配套企业和知名品牌入园发展。依托军船舶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配套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
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建立军民结合科技成果孵化中心,促进军民结合科技成果推介、产学研项目合作,加快军民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技术支撑,产学研相结合,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促进骨干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高等院校、军工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创新水平;发挥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的“孵化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为军民结合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推进军工企业和院所改革,激发军工单位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激发军工单位发展民品的动力和活力。鼓励民品企业改制上市,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运营模式和机制,提高企业市场运作能力。推进军民品能力共享互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民品,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三)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产业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当今国际上最主要的产业组织形式,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和分类指导,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实施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争取在民用船舶、汽车、民爆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做强做大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使基地成为我省军民结合支柱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四)加快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 加强军工与地方合作,把与地方经济融合作为推进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品产业化项目进入基地,利用地方为基地建设提供的良好环境和优惠政策,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速度;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加快自身的产业发展;通过生产要素整合和产业链延伸,吸纳地方优势资源,实现融合发展;对于地方有优势的产业,军工单位要积极进入,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共同体,加快发展。
(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防科工委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积极争取国防科工委对我省申报项目贴息或资本金投入支持;充分利用省政府支持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大力发展军工民用产业;落实国家三线企业退税政策,支持军工民品发展;同时发挥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力度,把增加投入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民品发展。
(六)加强政府指导,营造良好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积极争取各地、各部门的支持,切实落实省政府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在土地、能源、资金、运输、安全等方面为军民结合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比照军品建设项目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省国防科工办加强对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统筹规划、扶持引导、协调服务;积极搭建军民信息交流平台,促进项目合作洽谈,支持军工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把军民结合产业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加快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定期调研梳理项目,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作用大、带动性强的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积极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第二篇:安全发展中长期规划
安全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建设,培养造就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安全生产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根据公司“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及环翠区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生产工作安排部署,为实现总公司下达的安全生产责任指标,我们要抓住机遇,负重自强,团结登攀,锐意进取,使安全标准化体系正常有效运行,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指导思想,明确管理目标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引领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考核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牢固树立“生命、健康、卫生、环保”的管理理念,为公司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7年内安全目标
(1)、无重大火灾、工伤设备、,无影响社会稳定事件。
(2)、千人重伤率:≤0.15‰
(3)、千人负伤率:≤2‰
(4)、争创各级文明、标准化安全生产现场。
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安保体系
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公司各级领导以及各岗位员工在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职责,是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
2、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新的形势对企业的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以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
3、完善安全生产奖罚办法。制定合理的奖罚办法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4、完善职工伤亡事故管理办法。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制度和处理办法。
三、加强学习宣传,全面提高认识
1、公司领导要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提高认识,在工作中做到依法办事。
2、各岗位员工要通过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条款,明确自己的安全职责。
四、搞好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各岗位员工的安全职责,制定培训计划,并适时组织实施。
2、组织各岗位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中的针对性条款,以便明确职责。
3、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工作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五、加强监督管理,减少事故发生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定安全生产奖惩办法是监督管理的基础;配备高素质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重要保证。
2、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是生产过程中设备和人身事故、防火、防爆、中毒等项目,监管的重点是设备和人身安全。
3、各部门特别生产、库管部门应加大对自管项目监督检查的力度,遏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各部门每月应按时上报安全月报表。
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持续改进
1、重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安全管理干部。
2、按公司生产要求和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安全人力资源的配备。
3、建立安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虚心接受改进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将好的建议、好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服务。
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全体干部员工要更清醒地认识到“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一定要用心抓好抓实安全工作,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与发展。
第三篇:浅谈区域创新视野下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浅谈区域创新视野下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军民结合 现状及定位对策措施
论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涵不仅是“军转民”,还应包括“民转军”,即将民用技术、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中。民用企业参与军品竞争、民用技术引入军品生产中,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实力,也为民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目前,重庆的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均在全国居于突出地位。目前全市1/3的工业总产值在军民结合企业,1/3的工业总产值在军民结合相关企业;在军转民产业上,地方企业承接军工的“溢出”和“扩散”,成绩显着。因此,探究重庆军民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主导潮流的推动下,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和途径,加快推进军民结合的进程,从而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从国内看,在新的时期,促进军民技术的共享和双向转移,实现军民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全面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和引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常规武器的最大生产基地,也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国防科技工业已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在民用科研领域,重庆许多民用的高科技已逐渐融入了传统军工部门。因此,探究其军民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西部各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特点
西部地区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的主要布局区域,主要在重庆、四川、陕西、贵州、湖北等战略纵深地带,相继建设了一大批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包括相关工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先后建设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后方生产基地,建设了豫西、鄂西军工生产基地,还在关中地区、湘西地区、成都地区、贵阳地区和昆明地区建设了一系列武器装备生产企业。先后经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军转民”,目前相继进入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阶段。
陕西省是我国军工大省,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建设军民结合技术产业基地,是近年来陕西发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是:政府规划先行,军地双方协商,以产业链延展和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整合军地双方优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优惠政策、扶持计划和资金支持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川军民结合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军品做精、民品做大、企业做强、加快发展”的要求,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健全军地互动机制,搭建军民两用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军工优势潜能进一步释放,一批军工支柱民品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重庆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的军工资源及其定位
重庆是我国军工单位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电子军工的重要战略基地。拥有长安、嘉陵、长江电工等一批大型军工企业和兵器59所、电子24、26、44所,航天设计院和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通信学院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兵装集团、船舶重工集团及总装、海军、空军、陆军都在重庆设立了军事代表局(处)。目前,重庆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军转民企业,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民口配套(军口)和军工溢出企业,1/3的科技资源分布在军口。
(二)主要成就
1.军民融合度较高,军地取得双赢
“十五”期间重庆市国防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为20%。国防N-技工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份量,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军工企业成功研发一批拳头民品
经过二十多年的军转民实践,长安、嘉陵、建设集团等33户军工企业建立了重点民品科研开发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综合开发能力,培育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管理团队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职工队伍,研究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军工企业利用其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先后开发了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上百种民品。尤其是依托军转民发展起来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风力发电减速器、风力发电齿轮箱、不锈钢化学品船舶、小径流增压器、铁路载货车、燃气表等,已经成为重庆工业的支柱产品。
3.军转民推动了重庆经济结构调整
正是由于长安、嘉陵等企业军转民的带动,重庆汽摩配件行业及其民企进入才得到大力发展,重庆才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基地。目前,重庆生产的汽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摩托车占全国的30%,摩托车发动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军转民企业。随着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军工企业军转民已经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助推器”。
4.军转民带动了重庆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重庆民用工业的技术水平
目前,重庆市近2000家企业为汽车、摩托车进行配套生产,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产生了丰厚的税收利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军转民提升了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实力,也提升了重庆市民用工业的技术水平。如今,重庆市交通设备、通用机械、民用电子和仪表、合金材料、特种车辆、光学仪器等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极高,与军转民密不可分。.
5.“民参军”成效显着
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方针,努力构建小核心、大协作、高水平、可持续的新型国防N-技工业体系。目前,重庆市已有23户民口军品配套单位,以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润滑油重庆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口企业已成功涉足军工领域,成为重庆市重点军品配套单位。
(三)重庆市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
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推动军转民与地方产业结构相衔接,探索形成以“产业牵引”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开发,以军工企业为主体,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水平,有效发挥了传统军工业对民用工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开发,以地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载体,主动承接军工的“溢出”和“扩散”,通过“军为民用”有效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是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推动军队和地方科技资源双向优化配置,探索形成以“平台支撑”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领衔作用,形成汇集军地双方科技领军人物的创新团队,对共性科学问题和军民两用技术展开研究,实现成果共享;发挥科技平台的载体作用,形成结合军地双方研发机构的新型科研平台,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成果共享;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纽带作用,形成军口和民口技术、人才和平台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联动,为创新资源注入强劲的张力。
三是加强对内、对外合作,推动军地双方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互动结合,探索形成以“开放驱动”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通过民口配套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引
进消化吸收技术,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技术的再创新;通过开展国内外的项目、技术、资金等全方位的合作,集成军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联合攻关,在部分领域实现聚焦突破。四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民口资源服务军口,探索形成“民为军用”为特点的创新途径。民口企业瞄准为军口企业配套的市场定位,适时研究国防工业需求和军事装备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在解决军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军转民企业在大举进入民品市场的过程中,适时推动民品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回流,从而反哺和促进国防工业与军事技术,形成更具弹性和活力的军事工业基础。五是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军地双方合作共进,探索形成以“政府促进”为特点的创新途径
(四)存在的问题
重庆军民结合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正在开始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阶段前进。但是,在前进中仍然存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若干问题。
1.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竞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与质量效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而兵工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来源上比较单一,还没有完全摆脱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自主创新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企业设备老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缓慢,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更新缓慢、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与市场变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存在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
2.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新挑战
当/4-t~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不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各种经济和技术资源,培育和发展兵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技术进步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使保军转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经营机制不健全
军民结合产业现行经营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较落后,创新意识、危机意识不强,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转换迟缓,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三、对策措施
(一)强化“三科技大平台”这个基础环节。广泛吸收军队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快三大公共科技平台的建设。在研究开发平台建设方面,要以重庆军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采取政府扶持,部市共建,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建,单位自建等多种模式,建成一批设备设施国内一流,能为重点行业、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研发基地。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要加快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技政策法规数据库等9个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以重庆科技信息网为基本载体,链接九个数据库及国内外其它重要数据库,为军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区县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要以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依托,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网络。重点加强优势行业、重点产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孵化基地、孵化器建设,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继续办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千方百计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架起便捷通达的桥梁。
(二)强化“军民两用技术”这个核心环节。在军民科技成果共享互通的前提下,鼓励军地企业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在国家制定重大两用技术规划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各产业高新技术和基础制造能力的有机结合,满足国家安全和地方经济竞争力的双重需要,健全产业的整体功能。支持军转民和民口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及军品生产,促进军民
结合、双向互转,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简化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程序,鼓励军民两用技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三)强化“市场配置资源”这个重点环节。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以产权、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收益、风险承担的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改革科技管理方式,逐步建立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机制,支持企业承担国防和地方的研究开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四)强化“政府主导和调控”这个关键环节。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在“军转民”时期政府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为主,转变到为“军民结合”提供产业导向、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上来。在政策引导上,出台落实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财政、金融、科技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科技开发投资体系,鼓励军民结合企业对引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消化、吸收;运用工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民品项目和民口企业参与军工产品配套研发、生产项目;完善《重庆市专利实施条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化工医药工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支持军民结合产品的软硬件开发及更新,努力在若干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四篇:教师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查哈阳农场第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教师是保证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力量的主体,是教学改革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几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做强做大、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关键要有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上勤于研究,科研上勇于探索,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根据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名师梯队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构建和完善以学校为基地、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实践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建立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身心健康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2.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的指导下自主发展,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实现科研型和智慧型的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坚持“教师为本”、“行动为本”和“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原则。
“教师为本”,即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满足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引导教师自主确立自己的努力目标,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行动为本”,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等实践活动,以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为抓手,引导教师在不断探究和解决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为本”,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在实践中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
4.构建发展和成功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5.加强不同年龄段教师梯队建设,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在年龄段上的延续性。
二、发展目标
(一)共性化目标
1.中期目标:学校帮助搭建展示平台,使部分教师成为场、分局内本学科教学与研究有影响力的教师,逐步培养和创立一支名师队伍。将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师德群体;加强学科教师群体建设,尽快形成一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优秀教师群体,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2.长期目标:以从教5年以内的新教师为对象培养“新生代”骨干教师队伍;以从教5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中生代”骨干教师为重点,全力打造精心培养总局名师、学科带头人。完善师资的管理机制和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培训体系,在全校教师中初步形成主动发展的氛围。
(二)个性化目标
1.合格教师。见习期的新教师完成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带教,根据合同要求开展传帮带的培养工作。基本熟悉本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有教育责任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
2.成熟教师。教龄2~6年的青年教师完成合格教师到成熟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通过师徒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带教。掌握小学和初中各年级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来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3.骨干教师。教龄6~12年的青年教师完成成熟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形成自己风格,实绩明显;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被带教者成长迅速。
4.分总局名教师。教龄11~25年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完成骨干教师到分总局级名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教育专家担任导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主持学校重点课题研究,承担培养骨干教师任务。形成学科教育特色;完成1~2门自主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优良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推广。
三、主要措施
1.实行“三个五、六个一”的管理方式 三个五是: “五个意识”:顾全大局的团队意识;善于沟通的合作意识;舍我其谁的竞争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五个要求“: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有精湛的业务技能,有一定的科研水平,有务实的责任意识。
“五个字”目标:加强一个“德“字(加强职业道德);突出一个”专“字(提高专业水平,具有专家精神);强化一个”能“字(强化教学技能,增强科研能力);讲求一个”实“字(为人诚实,功底厚实);体现一个”绩“字(教学成绩显著,工作业绩突出)。
“六个一“是:①每周写一篇学习心得或教学经验摘抄;②每周(或间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③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每月在教研组里上一节研究课;④每个教学单元作一次教学质量分析;⑤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论专著;⑥每学期至少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1)拟定新一轮师德建设规划,提高师德修养,提升业务素养。
(2)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自我修养,提高广大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爱岗敬业的意识,开展 “师德标兵、先进教师”的评优活动,表彰先进教师,树立先进典型。
3.注重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每学年至少请1名教育理论专家,1-2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学科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同时支持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学历进修等。
(2)加强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尝试进行项目培训、活动培训、任务驱动等自主培训。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自我学习、自主提高,强调教师基于学科的研究与探讨,要以问题为本,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与教科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与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3)建立以校培、组培、自培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化校本培训模式,定期举行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讨活动,为教师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加强教研组建设,重视备课组活动,要求“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进度”,加速教研气氛的形成。
(4)建立校级课题管理机制,引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为申报各类各级课题作积极准备,每个教研组有一个研究课题,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通过制度建设为导向,引导老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和科研论文,每年在分局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
4.创设校本培养机制,为形成骨干梯队建设搭设舞台。(1)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根据师德和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帮助教师制定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计划,让每位教师将学校目标的实现与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2)每学年教导处要组织对全体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评教评学调查问卷,每位教师教会收到问卷信息反馈表,并根据反馈内容,自选整改。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鼓励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启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部分教师及教研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建立多元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1)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以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及家长评议和学校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多元化评价。
(2)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并完善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培训情况、培养特长生及合作互助品质等进行全面的考核,逐步形成评价与奖惩、评价与任用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用评价来促进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充分依托教导处和教研组,对每一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进和完善计划,明确每学期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深入教改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改革效能。
(4)学校设立奖励制度,制订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发展和成功的环境。
① 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常规考核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
②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档案制度。科学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③ 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市“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的评选。
④ 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研修班等培训活动,并给予经费支持。
⑤ 积极向上级部门和有关杂志社推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⑥ 为教师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提供设施设备条件。⑦ 学校对专家来校讲学、教师外出取经、参加教学评比等活动提供经费等支持。
四、组织措施
为加强领导,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领导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第五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要内容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要内容 2014-06-11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当前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突出重点,要着力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据统计,我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维持在18%左右,难以下降。这一比率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高于“金砖”国家印度和巴西5~6个百分点左右。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3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去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全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
针对未来物流业发展方向,国务院首先提到的就是着力降低物流成本。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按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实施定向调控、注重标本兼治,推动经济优化升级,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了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12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会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会议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了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12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会议强调,当前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突出重点。一要着力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加强市场监管,清理整顿乱收费、乱罚款等各种“雁过拔毛”行为,形成物畅其流、经济便捷的跨区域大通道。二要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推进简政放权,支持兼并重组,健全土地、投融资、税收等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大小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三要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改进物流配送车辆城市通行管理,加快解决突出的“卡脖子”问题,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服务和联通千百万企业,方便和丰富广大群众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