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5篇

时间:2019-05-14 06:2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

第一篇:2018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

2018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它是淡水螯虾家族中的一个中小型种类。1918年,日本的本州岛从美国引进小龙虾作为饲养牛蛙的饵料,于20世纪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江苏的北部,50年代初即在南京出现。随着其自然种群的扩展和人类的养殖活动,现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的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台湾地区,形成可供利用的天然种群,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小龙虾的养殖大国和出口大国。

近年来,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至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由26.55万吨增加到85.23万吨,增长了221%;全国养殖面积超过900万亩。2016年,我国小龙虾总产量为89.91万吨(含捕捞产量),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

近年来,随着“虾稻综合种养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小龙虾养殖发展迅猛,消费市场持续放大,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形成了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冷链物流、餐饮节庆”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很多地区将小龙虾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进行打造,小龙虾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编写了湖北2017年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旨在总结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一、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

养殖规模效益再上新台阶。2017年,湖北省新增虾稻综合种养面积64.14万亩,新增小龙虾池塘养殖面积14.6万亩,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和池塘养殖面积分别达到416.82万亩和127.12万亩,小龙虾年产量达63万吨,养殖年产值达到254.27亿元。

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最初的“捕捞+餐饮”,逐步向小龙虾加工出口、稻田养殖(虾稻连作、虾稻连作+共作)、小龙虾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流节庆一体化服务拓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小龙虾产业链中,第一产业以小龙虾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小龙虾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以虾为基,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节庆文化、休闲体验为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服务业。据统计测算,2017年全省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综合产值达851.82亿元,同比增加17.76%。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60万人。

(二)产业布局

小龙虾养殖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黄冈、孝感、荆门、潜江、鄂州、黄石、天门等9个市,9个主产市产量占全省产量的95%左右。荆州市养殖规模最大,2017年,荆州市小龙虾产量28.89万吨,约占全国小龙虾产量的三分之一,占湖北省产量的一半。荆门市、黄冈市、潜江市养殖规模增长较快,孝感、武汉、咸宁、黄石、天门等市小龙虾养殖也逐步发展,养殖区域逐年扩大。

(三)技术模式

湖北小龙虾养殖模式主要有虾稻综合种养、池塘养殖二种模式,其中虾稻综合种养模式占主导地位。虾稻综合种养是湖北稻田综合种养的主导模式,其面积占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80%以上。2017年,小龙虾养殖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模式多元化。湖北小龙虾的养殖模式有:虾稻综合种养、池塘主养、池塘虾蟹混养、藕塘(田)养殖等。且呈现由单一的稻田种养向稻田种养和池塘种养方向发展、由单一的稻-虾双元复合模式向虾-鳅-稻、虾-鳖-稻等多元复合模式发展的趋势。二是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小龙虾养殖不再以天然饵料生物为主,而是以人工投喂为主;生产方式实现了由过去的粗放粗养向半集约化养殖转变,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稻田亩产小龙虾100-200kg,亩效益3000-5000元,池塘亩产小龙虾200-300kg,亩效益5000-8000元。

(四)种业

种业是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湖北通过研发了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实现了春季生产成虾、夏季培育亲虾、秋冬季繁育苗种的全年候生产,突破了小龙虾规模化苗种繁育。该技术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小龙虾主产省区得到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小龙虾苗种供应问题。2017年,湖北又着手研究小龙虾温棚规模化繁育技术,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建设小龙虾苗种场奠定了技术基础。

(五)产业政策 1.政府重视

为确保小龙虾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湖北省2017年出台了《湖北省小龙虾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小龙虾十三五产业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凸显了政府在促进小龙虾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湖北省政协还召开了“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探索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月度协商座谈会,会后整理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探索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建议》,有效促进湖北省各有关部门协调推进湖北小龙虾产业健康发展。湖北省农业厅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小龙虾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资金保障

为保障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小龙虾产业从业者积极性,湖北省有30多个县(市、区)发文明确稻田综合种养支持政策,每个县(市、区)都拿出真金白银,积极推进适宜区域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六)龙头企业

放眼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已经由“散而小”向“集中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型。湖北省小龙虾养殖发展迅猛,消费市场持续放大,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培育壮大了湖北莱克集团、潜江虾皇实业有限公司、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福娃集团有限公司、盛老汉家庭农场等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企业。其中湖北莱克集团小龙虾加工量和出口创汇占湖北省总额的50%以上,并连续12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现拥有“一院”(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中心”(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三大加工厂”(均属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五大养殖基地”(自建小龙虾生态繁养基地5万亩);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出口甲壳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甲壳素衍生制品以及淡水小龙虾、鮰鱼、鳜鱼、大白刁、鲈鱼等淡水产品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先后通过美国、欧盟、俄罗斯和韩国卫生注册,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英国BRC认证,是英国玛莎百货在中国的唯一一家供应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欧盟甲壳素系列产品注册的企业;潜江虾皇实业有限公司是以专业烹饪油焖大虾闻名的特色餐饮店,也是潜江市目前最受欢迎品牌酒店,其旗下拥有20多家分店及连锁店及从业人员1000多人,养殖基地规模1200多亩;作为大米加工行业全国第二、米制品排名全国前三的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拥有3万亩稻虾种养基地,集团投资建设的龙庆湖小龙虾交易中心,每天发往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地的小龙虾超过3万斤。

(七)市场消费

小龙虾季节性供给特征明显,上市量和市场价格随季节变化而波动。2017年淡水小龙虾批发市场价格仍呈上升趋势,3~4月为苗种上市旺季,价格较高,最高达到60元/kg;期间,商品虾价格也较高,一般为80-120元/kg;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价格有短期回落,6月中旬后价格回升并一路走高,50-80元/kg。

(八)加工流通 1.加工

湖北省加工产业链条稳步延伸。受国内庞大市场需求拉动,虾尾、清水虾、调味虾等面向国内市场的小龙虾加工产品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大幅增加。小龙虾精深加工稳步推进,用虾头虾壳提取甲壳素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甲壳素衍生制品生产拓展至医药产品领域。2017年湖北省小龙虾加工产值达到116.39亿元,同比增加21.96%。2.流通

目前,湖北省市场交易活跃,各个水产品交易市场都经营小龙虾的买卖。主要特点:一是批发市场逐步扩大。2017年,除武汉、荆州、鄂州、潜江等市州外,一些县市也建设了自己批发市场。二是网上营销风生水起。2017年,湖北省小龙虾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亿元。潜江华山、湖北莱克、洪湖德炎等公司的麻辣小龙虾、虾球等产品居于京东、微信等电商平台人气榜首,年销售额分别达到9000万元、6300万元和1200万元。潜江“虾谷360”垂直电商平台以“互联网+小龙虾”的模式运营,入驻采购大户和交易商户达300多家,小龙虾物流配送能力辐射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3000多家终端客户,全年小龙虾交易额达到3.59亿元。“中国虾谷网”小龙虾垂直电商平台的年销售额达到9600万元。

(九)区域品牌

湖北省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宣传建设颇见成效。首先,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安全,支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严格投入品使用,强化源头、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其次,深入实施品牌培育计划,鼓励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通过参加农产品交易会、举办节庆活动,积极宣传推介稻渔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优质安全、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稻渔品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效益。目前,湖北省依托稻田综合种养的优良品质,已为稻、虾产品打造了系列知名品牌。如荆门“香稻嘉鱼”、潜江“虾乡稻”、鄂州“洋泽”大米,等稻米品牌;“楚江红”、“良仁”等小龙虾品牌;“虾小弟”、“虾滋味”、“楚江红”等电子商务品牌;“五七”、“小李子”、“利荣红透天”、“潜憨直”油焖大虾、“聚一虾”等餐饮品牌。

(十)餐饮节庆文化

餐饮消费仍是小龙虾的主要消费方式,不仅消费群体越来越大,而且,小龙虾慢慢从大排档、小虾店、虾餐馆走向了高档酒店的餐桌,成为餐饮业最主要的热门菜肴。吃食小龙虾成为广大市民的时尚消费,小龙虾红色风暴极大地影响着各地餐饮业和广大市民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湖北省专营小龙虾餐馆数量超过1.8万家,小龙虾餐饮产值超过400亿元。“油焖大虾”是湖北的招牌名菜,近年来又创新推出了“蒜茸虾”、“清蒸虾”、“卤虾”等近30个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菜品。湖北各地非常重视小龙虾产业发展宣传工作,2017年,除潜江市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小龙虾节外,监利、公安、安陆等地也举办了各类不同的节庆活动,以促进小龙虾消费、推进小龙虾产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种业体系亟待建立

目前,小龙虾种业体系建设滞后于养殖发展。苗种繁殖主要依靠养殖者自繁自育,这是湖北省在6年以前为解决小龙虾产业苗种瓶颈问题而研发的一项技术。现如今,由于养殖者掌握小龙虾自然繁殖的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出苗有早有晚,养成的商品虾规格偏小。加之质量不稳定,苗种捕捞、运输、放养后的成活率较低,病害时常发生,影响了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因此,进行与种业建设相关的种质资源调查、良种培育以及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的研发工作亟待加强,完善的小龙虾种业体系亟待建立。

(二)养殖技术有待优化

近年来,虾稻模式养成的商品虾规格偏小,如何由“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虾稻综合种养模式有待优化;池塘养虾模式由于多年有机质积累,池塘生态条件恶化,如何实现“池塘生态养虾”,池塘养虾技术有待优化;小龙虾营养需求及专用配合饲料亟待研发;标准化、可控化的健康养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疫病防控能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小龙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SSV)等养殖病害呈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制约了小龙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亟待建立小龙虾病害绿色防控体系,养殖用药规模化管理有待加强。

(四)加工业有待大发展

目前,小龙虾消费方式主要是鲜活消费,影响小龙虾消费范围和消费群体的扩大,产品集中上市导致价格波动,方便家庭消费的加工产品较少。同时,小龙虾可食用部分的比例仅占16%—20%,综合利用率低,精深加工发展还有很大潜力,产品附加值并未完全得到开发,加工业有待大发展。

(五)产业引导有待加强

服务小龙虾产业的能力跟不上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技术培训、生产指导还不能覆盖所有的养殖者,特别是新进来的养虾者,往往无所适从,最后导致失败。不同地区、不同专家对小龙虾的养殖技术解释不一,甚至有的人不懂装懂、有的企业销售人员为推销产品充当技术员误导养殖者,给小龙虾养殖者带来困惑,有的甚至造成巨大损失,产业的正确引领有待加强。

三、发展趋势

(一)养殖面积继续扩大

按照现阶段水产养殖情况来看,大宗淡水养殖利润薄,逼迫养殖户对养殖结构进行调整。由于目前小龙虾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市场空间较大,小龙虾养殖面积可能继续增长。

(二)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目前小龙虾已形成养殖、餐饮、加工,到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广文化的产业链,市场仍是供需两旺,市场价格将表现为稳中有升。

(三)养殖产量持续增长

现在一些市县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的扶持政策,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通过加大虾稻综合种养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力度,加之小龙虾养殖利润可观,农民对小龙虾养殖的积极性较高,预计未来3∼5年小龙虾养殖产量还将持续增长。

四、发展建议

小龙虾产业是水产业乃至整个大农业中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虾稻综合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同时还拓展了水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大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保障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虾稻综合种养,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既鼓起了 “钱袋子”又确保了 “舌尖上的安全”,还有效地破解了“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难题,是一条“催生农业现代化、保护农业环境和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议把虾稻综合种养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

(一)构建小龙虾种业体系

加快小龙虾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研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小龙虾苗种场。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提升良种自主研发和供给能力。鼓励和支持小龙虾苗种场建设和相关科研工作。

(二)严格规范养殖业

严格规范小龙虾养殖业。无论是池塘养殖,还是稻田养殖,应当走“清洁养殖”、“绿色种养”的发展之路,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盲目追求产量和效益而不顾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要加强健康养殖标准化操作规程制定,逐步推行小龙虾养殖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积极开展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和小龙虾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减药减量,农药减量60%以上、化肥减量50%以上。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严禁使用禁药。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切实为小龙虾养殖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三)加快发展加工业

小龙虾的加工与深加工潜力巨大,应加快发展方便、保质、利民的小龙虾加工产品。加快发展小龙虾副产物(特别是餐饮业的虾壳量几乎是小龙虾产量的50%左右)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不断向医药保健、化工与环保等领域拓展。

(四)落实政策保障,加强金融扶持

要积极支持从事小龙虾产业的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将“三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三补合一”,整合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切实用好各级奖励基金,补贴资金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有关部门应将虾稻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列入国土整治、土壤修复、高标准农田以及有机稻基地等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内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发展和推进农业保险制度,提升农业保险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贷款贴息创新。鼓励虾稻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把优惠的银行贷款政策落到实处,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五)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湖北省水产及农业科技基础雄厚,农科教优势明显,聚集了一大批国家级农业、水产院校、科研院所和省级技术推广与科研单位的科技精英,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省内有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还有一批省、市、县技术推广站、所。应该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促进科技与水产、农业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将小龙虾产业作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亮点,整合水产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与推广单位的科技精英,推进集成创新,以“双水双绿”(即水稻、水产,绿色种植、绿色养殖)工程为主要抓手,协同攻关小龙虾产业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六)加强虾稻龙头企业和复合型技术人才建设 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培育壮大一批与虾稻种养产业直接相关的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竞争力提升提供直接动力。此外,目前虾稻综合种养产业中存在“种稻的不会养虾、养虾的不会种稻”的局面,各地渔农民掌握小龙虾养殖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一无所知,制约着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大虾稻综合种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种稻”又懂“养虾”的职业农民,促进虾稻综合种养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七)严格标准,打造品牌

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监控,逐步做到质量安全可追溯。做实做强虾稻综合种养模式下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生态渔”品牌,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有机水产品和稻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打造名副其实的有机、绿色品牌。同时开展稻谷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销售,发展订单生产,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八)加强“稻渔文化”建设

鼓励把虾稻综合种养基地融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将稻渔生产、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民俗特色融为一体。打造稻渔文化小院,建立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稻渔展销会、博览会,举办稻渔科普观光活动,组织开展“稻渔文化课堂”活动,举办龙虾美食节,将“稻渔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不断加强稻渔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和推广,打造稻渔品牌内涵和美誉度,推动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者:马达文 汤亚斌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第二篇: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

(2018)》

发 布 会

中国水产学

2018年6月

河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1

2017安徽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11

2017江苏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26

2017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40

2017湖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52

2017江西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67

2017四川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86

河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李同国)

(信阳市水产局 田随成)

稻渔综合种养、池塘种草养殖及河流、湖泊放养。稻渔综合种养为主

要生产模式,占85%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淮河流域的信阳市、驻马店市和固始县,沿黄河流域的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濮阳市、开封市及邓州市等地,相对规模较小。殖面积只有2万亩。到2017年底,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0万亩左右,“稻-虾”共作轮作面积17.08万亩,池塘养殖小龙虾面积4.6万亩。2017年全省小龙虾总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4.76亿元、二产产值0.88亿元、三产产值13.10亿元,总产值达18.7

4亿元。

一、产业现状

(一)规模布局

1.规模

到2017年底,光山县、固始县、罗山县等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全市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达到

13.75万亩;固始县和潢川县还有池塘养殖小龙虾4万亩。信阳市的小龙虾产量1.0万多吨,总产值10亿多元。加工小龙虾3888吨,产值0.88亿元。祥符区及中牟县,濮阳市的范县等地,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点)遍地开花,初步统计这些地方稻 渔综合种养面积有5.0万亩左右,其中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3.3万亩,“稻-鳅”面积1.3万亩,稻-蟹面积0.3万亩。池塘养殖小龙虾面积

约0.6万亩。4.6万亩。稻虾综合种养亩产100-300斤,池塘养殖亩产300-500斤。2017年全省小龙虾总产量1.19万 吨。一产产值4.76亿元、二产产值0.88亿元、三产产值13.10亿元,总产值达18.74亿元。

2.布局

(1)小龙虾养殖布局

河南的小龙虾养殖主要分布在信

阳市的8县2区。

表1:信阳市各县区分布情况统

计表

县区

面积(亩)其中:稻虾共作面积(亩)

浉河区 220 220

平桥区 800 800 罗山县 12550 12550

光山县 12881.7 12881

新 县 80 80

固始县 50000 30000

商城县 5000

5000

第三篇:关于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化发展的

调研报告

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近年来,潜江市充分发挥江汉平原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打造世界龙虾产业之都。按照“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板块基地配套、协会组织联结、品牌战略推动”的产业化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水产产业化发展之路,不仅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使潜江迅速崛起为全国最大的淡水小龙虾加工出口基地,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拥有第一话语权。潜江小龙虾产业的崛起,为全省小龙虾产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一、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2000年春,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刘主权、褚红云在实践中探索出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于每年水稻收割后,在稻田里野生寄养小龙虾,利用稻田丰富的天然食料供小龙虾生长,次年春夏之交期间捕捞小龙虾,既大幅提高了低洼冬闲田的利用率,又保障了粮食生产。

作为“虾稻连作”的发源地,潜江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小龙虾产业化新格局,小龙虾已成为潜江农

业经济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支柱产业。

二、制约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方向不明确

从目前看,潜江市小龙虾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小龙虾之乡”享誉全国,但在小龙虾产业的长远发展上,潜江还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增产增值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例如:目前,小龙虾养殖最大的问题是虾苗的供应不足。当前的苗种体系建设滞后,出现苗种基础设施老化,良种覆盖率不高,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突破,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的到户率和应用率都不高,小龙虾产业化科技支撑能力偏低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小龙虾出口的迅猛增长,小龙虾原料成为制约小龙虾发展的瓶颈,潜江多家水产公司订单也因原料紧缺而难以完成。另外,潜江小龙虾产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产品价格却杂乱无章,形不成基础价格,缺乏必要的定价话语权。

2、加工技术落后,产业水平不高

小龙虾肉质鲜嫩、美味可口,虾壳蕴含丰富的甲壳素,是制造化妆品、生物医药的重要原材料,可谓全身是宝。但之前小龙虾曾被广大农民当做田间害虫予以剿灭,被老百姓以5元一桶的价格拿到马路市场贱卖,小龙虾个大肉少,每只采肉只占体重的18%,虾头、虾壳等废弃物多达82%,因为技术落实不到位,虾壳被餐饮企业当做垃圾扔弃。据统计,湖北省每年产生废弃虾壳约16万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因此,扶持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应当整合产业内发展动力,着力延伸和完善龙虾产业链条,实现变害为益、变废为宝,把小龙虾产业变成老百姓创业致富的黄金产业。

三、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实施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潜江市应理清小龙虾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做好小龙虾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和模式,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开拓新市场,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品质优良、生产环境友好、经营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产业模式。在完善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深加工,走立足国内市场,面向世界出口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龙虾产业,建设出口基地”的思路落到实处。同时,成立小龙虾协会,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健全国际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和模式,改变养虾户单打独斗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在发展小龙虾加工企业上,可以利用经济聚集的原理,建立水产品加工园区,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2、不断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水平

扶持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应当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和市场规律,不断延伸小龙虾产业链。加强小龙虾品牌创建和推广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

企业。第一,应当通过技术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升级做强。可以由政府出面,行业协会牵头,与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虾壳、虾头的深入加工,增强出口创汇的能力。第二,通过技术攻关,创新小龙虾育苗技术。在全市统一规划3-5个小龙虾育苗繁育基地,加强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所合作,保证良种虾苗供应。

3、做大产业链条,提高竞争能力

产业链的发展必须以深加工来实现,小龙虾除了虾肉加工的附属产品外,还可以利用虾的废弃物来进行附属品开发。第一,小龙虾能食用的部分很少,只有20%-30%左右,70%-80%都是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若能利用好,每千克可创造可观的价值,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深加工。第二,必须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产业化运作机制。应成立相关的中介组织,通过有效分工,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小龙虾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还能保护农民既得合法利益,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可以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资料、统一产品定价、统一收购销售,从而推动小龙虾规模化经营。第三,要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小龙虾优质品牌。可以注册产地商标,打造和保护潜江小龙虾独特的品牌效应,拓展营销空间,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有限的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品牌产品聚集,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潜江小龙虾名牌产品。

4、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健康发展

小龙虾产业要加快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小龙虾产业链的发展。第一,必须出台优惠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小龙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补贴,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和龙头企业快速形成。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小龙虾产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小龙虾养殖的苗种开发、新技术引进、品牌创建等工作;第二,必须完善小龙虾养殖的商业保险措施。通过保险减少小龙虾养殖户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损失,改变小龙虾养殖中“靠天吃饭”的困境,保证小龙虾产业的稳步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第三,必须打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建立诚信政府和服务政府,保证国家政策性资金能完全落实到农户。建立健全各环节的合作经营机制,鼓励和扶持一批小龙虾生产、加工、销售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规范运作、强化服务等手段,提高小龙虾发展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小龙虾产业的物流,培育流通主体,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龙虾节晚会等类似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品牌经济效应,促进小龙虾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为了促进我国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受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委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组织编写了《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6月9日,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湖北省正式联合发布《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这是农业部发布的首个水产养殖重点品种产业发展报告。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巡视员丁晓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正局级)孙有恒,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林伟华出席发布会。丁晓明在致辞中指出,淡水小龙虾是我国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龙虾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或者文化。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对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产业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的建设、苗种繁育、养殖技术、病害防控、副产物利用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丁晓明表示,此次发布《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除了展示成就、引导市场、促进绿色发展的目的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考虑就是要建立一个平台,汇聚众智,集科研、推广、教育和企业众家之所长,研究和解决小龙虾产业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以推动小龙虾产业绿色、高效、持续发展。孙有恒指出,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高度重视此次报告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总站、学会精心部署,组织主产省区推广人员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小龙虾产业发展状况,并召集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相关省份水产技术推广骨干,围绕小龙虾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初稿后,又广泛征求了相关政、产、学、研、推各单位,及相关企业意见,并经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审核,报告研究了小龙虾产业问题,展望了发展形势,提出了发展建议。孙有恒表示,此次报告的编写和发布是总站开展一二三产融合研究、引导产业发展的重大探索,下一步,总站、学会将及时总结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的编写经验,按照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其他渔业产业发展报告的编写。同时,积极发挥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的全国体系和专家平台优势,配合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服务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在小龙虾产业的技术推广、种业建设、疫病防控、市场分析、产业宣传等方面做好服务,为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发布会从“产业规模、产业布局、市场消费、产业拓展、品牌建设、产业扶持、产业技术、产业问题、形势展望、发展建议”等十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记者马艳霞)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原产于北美洲,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现已成为我国重要养殖经济虾类。进入本世纪以来,小龙虾养殖发展迅猛,消费市场持续放大,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形成了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物流、节庆文化”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由于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地区将小龙虾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进行打造,小龙虾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受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委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旨在全面总结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展望未来形势,提出发展建议。

一、产业规模

1养殖面积和产量我国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至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由26.55万吨增加到85.23万吨,增长了221%;全国养殖面积超过900万亩。2016年,我国小龙虾总产量为89.91万吨(含捕捞产量),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图1 2007-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变化情况2产业产值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最初的“捕捞+餐饮”,逐步向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及旅游节庆一体化服务拓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小龙虾产业链中,第一产业以小龙虾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小龙虾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以虾为基,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节庆文化、休闲体验为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服务业。据统计测算,2016年小龙虾产值564.10亿元,经济总产值1466.10亿,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500万人。

二、产业布局

1生产产区小龙虾主要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江西等5个主产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5%左右。湖北省养殖规模最大,2016年养殖面积487万亩、产量48.9万吨,占全国近6成。近两年,湖南省养殖规模增长较快,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浙江、广西等省(区、市)小龙虾养殖也逐步发展,养殖区域逐年扩大。另外,部分省份尚有捕捞产量。表1 2012-2016年五个主产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情况单位:万亩/万吨地区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年份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201226330.22648.3732.68.57235.833.60.2201330134.7563.88.3346.58.69235.884.560.272014368.539.3618.869.69.32246.057.110.352015378.743.362.39759.72256.1735.081.75201648748.962.39.6580.611.78266.521125.6

第五篇: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公开版)

2008-1-1

5目 录

前言

一、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现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2、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目标

3、支柱产业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支柱产业

(二)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军工企业和院所改革,激发军工单位发展活力

(三)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产业

(四)加快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

(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

(六)加强政府指导,营造良好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环境

前 言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军工民用产业是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有利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军工先进技术向民用转移,有利于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良性互动。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门类齐全、专业配套完整、技术实力雄厚、人才结构合理,具备了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产业的基础和能力。本规划依据国防科工委《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和改革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围绕“军品为本、民品兴业”思路,结合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实际,统筹规划我省军民结合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高军民结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设施和人才优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推动支柱民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民用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医药化

工及民用爆破器材等五大主体板块的民品发展格局。实现了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成功上市。“十五”期间,全省军工累计完成民品产值2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61%;“十五”末,民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XX.X%。民品发展带动了军工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1年全行业扭转了连续8年亏损的局面,2006年实现全行业无亏损企业。近两年,我省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发展速度和规模双双超过军品。目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和资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加快,国内经济正处于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加大了对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省政府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是目前,军工民品发展上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结构分散,产品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军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军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技术、人才和积累的一大批成果等军工优势资源,发展民用产业是保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民品市场竞争激烈,跨国公司强强联合抢滩登陆,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不断增强实力拓展领域,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总书记“四个坚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坚持“军品为本,民品兴业”发展思路,以国防科工委《指导意见》为纲领,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增长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为载体,加快产业集群,提高军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思路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军工优势,利用地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化进程,促进军地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国防科工委、湖北省“十一五”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民品为支柱的发展格局。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加快科技进步与成果转化,增强军民转换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积极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强做大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科技创新,增强实力;军地融合,做强做大;产值实现连续翻番,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2010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实现350亿元,年均增长25%,比“十五”末翻一番。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国内外市场份额大,销售收入分别过50亿元、30亿元、10亿元的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的支柱民品,争取实现多家公司上市。2015年,民品产值达到700亿元,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翻番。

2、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目标 军地优势互补,园区特色发展;实施重点项目,加快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2010年,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0亿元,其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实现产值30亿元、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实现产值50亿元、武汉长城(创

新)科技园实现产值20亿元。到2015年,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3、支柱产业发展目标民用船舶及配套:2010年,实现年造船完工量10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250亿元,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15亿美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5%。汽车及零部件:2010年,实现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5%;到2015年,实现产值70亿元,年均增长15%。机电工程产品:2010年,实现产值30亿元,年均增长40%;到2015年,实现产值60亿元,年均增长15%。光电子信息产品:2010年,实现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实现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15%。医药化工产品: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实现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15%。民用爆破器材:2010年,实现产值7.3亿元,年均增长11%;到2015年,实现产值9.2亿元,年均增长10%。

三、发展重点 突出民用船舶及配套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做强做大;重点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程、光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民用爆破器材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形成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设施通用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积极向国民经济急需的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领域拓展。

(一)支柱产业 民用船舶及配套:发挥我省船舶配套已有基础和优势,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依托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宜昌船厂和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特种船建造、出口基地,重点发展中小型特种船舶;依托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湖北登峰换热器有限公司,建设船舶配套基地,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大型曲轴、大功率低速柴油机以及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药芯焊丝等配套产品;依托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在鄂研究院所和船舶专业院校,建设研发设计和人才培训基地,为我省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三个基地建立船舶产学研中心,形成民用船舶及配套研发、设计、制造的合力。

汽车及零部件:利用现有基础,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产业规模,拓展市场份额。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做强重型平板运输车、重型高机动越野车、非公路特种运输车、专用车及改装车、液化石油气运输车等各类整车,实现多品种、系列化;重点发展核心汽车零部件系列总成、汽车灯具、汽车座椅角调器、变速箱、发动机摇臂轴、汽车及摩托车盘式液压制动器等汽摩配套产品,拓展配套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

机电工程产品:充分发挥军工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做强做大钢结构件、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钢塑复合管等优势产品,拓展市场份额;重点发展烟气脱硫循环泵、液压油缸及液压启闭机成套设备、饲料机械系统集成设备、板坯连铸连轧成套设备、特种钢材打磨专用设备、风能发电配套设备等机电成套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摩托艇、高智能特种机器人、应急/消防柴油机泵机组等机电产品的研制生产;积极发展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新型应急桥装备、模具和有色金属铸造、海洋工程、石油测井设备、石油特种设备、LNG深冷贮运设备等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可观的装备制造新产品。光电子信息产品:发挥专业领域技术优势,增强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背投电视LCOS光学引擎,填补国内空白;加快发展国家重点新产品民用综合业务网络传输平台,为地方城市交通、机场、港口等公共设施监控提供服务;积极拓展中高档光学玻璃材料、特种陶瓷产品、电真空器件、税控收款机、微波产品等,实现系列化发展;大力发展高功率固态激光器、二元光学元件等产品;加快研发综合船桥系统、风电控制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移动智能终端等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医药化工产品:发挥优势产品影响力,保持技术、规模上国内外领先的优势。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扩大产能,做强做大维生素B1原料药、医药制剂、医用输液瓶用丁基胶塞系列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保持维生素B1产销量世界第一以及丁基胶塞国内市场龙头地位;重点发展硝基甲苯衍生物、环保节能型胶粘剂系列等化工产品;拓展新生婴儿氧舱、生物转化乳酸等产品。民用爆破器材: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引进推广民爆物品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积极发展品质性能优良、安全可靠、低成本、低污染的工业炸药以及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环保型的工业雷管等起爆器材。依托湖北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东神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以现场混装车为主的乳化炸药、多孔粒状铵油及乳化铵油炸药等系列产品和以导爆管雷管、电子雷管为代表的新型高技术产品,提高工业雷管火工元件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技术升级。

“四民”及配套:以民用船舶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向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领域拓展。依托军工企业、研究所,建立核动力运行技术服务和核电运行技术研究基地,具备同时开展5个机组的技术服务能力,并逐步形成包括蒸气发生器、阀门在内的核电关键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支持能力;建立有效的民用核电质保体系,引进1000MW级压水堆核设备制造技术,建成民用核设备制造能力100万千瓦等级的核设备生产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核动力控制和核防护等核级设备以及民用核电堆内构件、民用核电稳压器、压力容器、热交换器等民用核电设备,加快可开采核工业资源的勘探步伐;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动态接收机、GPS终端接收设备核心部件以及双束磁选态铯束管等产品,积极向民用航天领域拓展;重点发展系列超轻型飞机,推进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大型灭火/救援飞机的立项研制,满足我国海上救援和森林灭火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加快“海鸥300”型水陆两栖多用途飞机、民用浮空器的研制批产,努力开拓国内外军民用市场。

(二)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的发展条件,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协作的方式,建设功能不同、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入园发展,依托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整合资源,提升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军民转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局部跨越带动整体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重点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扩大军工与民营企业协作配套规模。依托军工企业,加快发展重型平板运输车、重型高机动越野车、摩托艇、饲料机械系统集成设备,带动高功率固态激光器、汽车灯具等其它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进入园区发展。

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重点发展军工船舶配套优势项目,引进国际知名船舶配套企业和知名品牌入园发展。依托军船舶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配套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

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建立军民结合科技成果孵化中心,促进军民结合科技成果推介、产学研项目合作,加快军民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技术支撑,产学研相结合,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促进骨干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高等院校、军工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创新水平;发挥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的“孵化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为军民结合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推进军工企业和院所改革,激发军工单位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激发军工单位发展民品的动力和活力。鼓励民品企业改制上市,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运营模式和机制,提高企业市场运作能力。推进军民品能力共享互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民品,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三)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产业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当今国际上最主要的产业组织形式,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和分类指导,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实施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争取在民用船舶、汽车、民爆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做强做大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使基地成为我省军民结合支柱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四)加快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 加强军工与地方合作,把与地方经济融合作为推进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品产业化项目进入基地,利用地方为基地建设提供的良好环境和优惠政策,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速度;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加快自身的产业发展;通过生产要素整合和产业链延伸,吸纳地方优势资源,实现融合发展;对于地方有优势的产业,军工单位要积极进入,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共同体,加快发展。

(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防科工委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积极争取国防科工委对我省申报项目贴息或资本金投入支持;充分利用省政府支持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大力发展军工民用产业;落实国家三线企业退税政策,支持军工民品发展;同时发挥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力度,把增加投入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民品发展。

(六)加强政府指导,营造良好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积极争取各地、各部门的支持,切实落实省政府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在土地、能源、资金、运输、安全等方面为军民结合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比照军品建设项目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省国防科工办加强对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统筹规划、扶持引导、协调服务;积极搭建军民信息交流平台,促进项目合作洽谈,支持军工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把军民结合产业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加快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定期调研梳理项目,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作用大、带动性强的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积极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下载2018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发展报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一、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7年,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

    关于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的调查报告

    [按]近年来,潜江市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带动、板块基地配套、协会组织联结、品牌战略推动”的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将小龙虾实施产业化经营,已形成从苗种繁育、养殖、......

    全市造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全市造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一、造纸产业基本情况(一)造纸产业链基本情况造纸是指通过机械的、化学的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加工成纸浆后把纸浆及其添加剂混合均匀而制成纸......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

    后续产业发展报告

    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迎来了州 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检查指导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这既是对我局工作和各项事业建设的关心、重视和厚爱,......

    产业发展报告格式(精选5篇)

    定义 什么是行业报告?行业报告内容是商业信息、是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政府机构及专业市调组织的一些最新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根据合作机构专业的研究模......

    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0 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节选) 一、2010 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情况概览 自 2004 年至今,中国传媒产业产值实现了翻番。而移动传媒与互联网发展快速,正在逐步 成为传媒产业发......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新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是全国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全县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