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5 01:3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

第一篇: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

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

2009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中选择保康、五峰、丹江口、大悟、英山、通山、鹤峰7个县市作为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探索脱贫致富路子。

这是省委、省政府继设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后,推动我省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湖北区域发展新实践,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举措,是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新探索,也是山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新机遇。

7个试点县市,都是山区县市、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历史、地理、文化、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各有千秋。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实施,带给7个试点县的将是居弱图强、后发快进的巨大变化,7个山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决策形成背景及过程

湖北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始终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积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努力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009年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决策,是在审视湖北“三农”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是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作出了“三个仍然”的分析,形成了“三个进入”的判断,提出了“三个作为”的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进程。

二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2008年末,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本对策。湖北省委、省政府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保稳定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思想来保增长,以实践根本宗旨的要求来保民生,以落实第一责任的措施来保稳定。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利用财政增收形势比较好的有利时机,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大事,作出了实施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的决策。

三是在实施“两圈一带”重大战略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8月视察湖北时提出的“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相继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重大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的总体发展战略。“两圈一带”涵盖了全省29个贫困县市。为了策应“两圈一带”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进一步统筹我省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择7个山区贫困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作为“两圈一带”重大战略内容的丰富和具体实践。

四是在正确审视湖北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2006年以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已进入一个亮点纷呈、特色彰显、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但是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同时,湖北是全国

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近年来,湖北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破解难题,省委、省政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促进贫困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正是在以上四种大的背景下,湖北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湖北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顺应时代潮流,顺应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呼声,实施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

近几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百镇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平原湖区进行跨区域性的探索和试验。通过短时间的建设和发展,仙洪试验区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工作刚刚开展不久,省委书记罗清泉就在思考除了在平原地区搞试验区外,还应在山区搞一些试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道路,进而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

2008年底,在调查摸底、征求各市州意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选择7个贫困山区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并写进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展开后,省委、省政府在对照检查分析阶段深切地感到,要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必须抓好贫困山区的发展。没有山区贫困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没有全省的又好又快发展;没有山区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因此,省委在制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中,把抓好7个山区贫困县的脱贫奔小康工作,作为整改工作的一项重大措施,作为“民心工程”,为山区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带来的是行动上的一致。2009年2月2日,省委书记罗清泉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至此,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正式融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发展构想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强县为核心,以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农村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试点县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逐步缩小,为加快全省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要求积累经验,为推动全省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全省共同努力,试点县要达到以下目标:三年取得明显变化、五年建设成为我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要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各种资源。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脱贫路子。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努力实现八个方面突破:一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是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六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村庄整治。七是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八是加强乡风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进展与成效

脱贫奔小康试点自2009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指挥与重点督查、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正稳步扎实健康地向前推进,呈现出部署周密、规划全面、合力帮扶、强力推进、效果初显的良好态势。

一是省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2009年2月2日,省委书记罗清泉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省7个重点贫困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认识,明确目标定位,抓住发展不放松,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坚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领导。会议为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作了总体谋划和科学安排。

二是召开启动会议进行部署。2009年2月1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启动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省委专题会议精神,全面部署我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启动工作。会后,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任组长的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市州和试点县市相继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开展工作。

三是审议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指导意见。2009年3月18日,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审定了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指导意见。2009年4月15日,《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指导意见》(鄂办文[2009]36号)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根据指导意见,制定了重大活动分月安排意见、启动对口帮扶工作。2009年5月11日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9]8号),赋予试点县工作新的任务,提出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整县推进扶贫开发。

四是组织试点县乡镇党委书记培训。2009年4月15日至4月17日,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培训班在武汉举办。来自试点县的90名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先后邀请省委组织部、省委政研室、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省扶贫办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参训代表进行了专题授课,提供了试点工作的思路和抓法。

五是召开“洪湖会议”审议规划。2009年5月26日,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会议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洪湖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建设总体规划。会议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完善规划,破解难题,强化领导,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条山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六是深入试点县市调研指导。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带头深入试点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罗清泉书记从2009年2月15日开始至2009年底,围绕试点县工作,三次到大悟,两次到丹江口、通山、五峰,一次到保康、英山、鹤峰调研,确保了试点工作的正确方向。省委确定,省委常委苏晓云、张昌尔、李宪生、苑世军、黄先耀、李春明、潘立刚等7名领导对口联系7个试点县市,他们不定期地经常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试点工作。分管试点工作的省领导张昌尔、刘友凡、罗辉、赵斌同志,多次深入7个试点县市现场办公,解决试点工作的突出问题。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也积极深入试点县市了解和掌握试点的基本情况,为试点工作出谋划策。为了加快推进试点工作进度,2009年7、8、12月,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三次组织开展了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学习考察活动,加快了试点工作进程。

七是开展招商引资、加强金融支持。2009年9月19日,由省商务厅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在武汉举办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推介洽谈会。7个试点县(市)现场签下总投资近7亿元的引资项目。2009年8月21日,省金融办召开专题会议,就金融部门支持试点县工作提出意见要求,决定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八是积极协调重点企业、驻鄂部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经省国资委协调,在全省选择5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18家民营企业作为定点帮扶的企业,对口支持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乡镇。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军和武警部队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省政府扶贫办和省军区政治部积极协调驻鄂空军某部等7个军级单位参与对口帮扶试点县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建设,7个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居弱图强、后发快进”的思想进一步牢固,发展产业、强县富民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县域经济进一步增长。2009年,7个试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82亿元,比2008年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4亿元,比2008年增长18.8%;财政总收入24.6亿元,比2008年增长16.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4亿元,比2008年增长33.7%。

二是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7个试点县农民人平纯收入3548元,比2008年增长13.2%;年末贫困人口57.8万人,比2008年底减少8.38万人,下降12.7%。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7个试点县共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526.5平方公里,同比增长158.5%;完成高产农田建设6.02万亩,同比增长131.5%;完成低丘岗地改造14.24万亩,同比增长29.1%;完成现代农业示范项目19.1万亩,同比增长69%;完成低效林改造项目8.2万亩,同比增长46.4%;当年解决安全饮水人口23.84万人,同比增长22.6%;当年新修通村(自然村)水泥路1588.9公里,同比增长11.2%;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是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试点县结合实施村庄整治行动,广泛开展“美化、净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快“一建三改”和农房改造,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当年新建沼气池3.77万口,同比增长8.6%;完成村庄整治519个村,同比增长525.3%;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931户,同比增长122.8%。

五是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增强。随着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也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管理民主。丹江口等县市建立了村庄理事会民主管理机制,在49个试点村建立258个村庄理事会,及时为农民提供了参与和管理村庄事务的平台,同时在每个试点村都建立了乡风文

脱贫奔小康试点实践与探索

一年来,我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划先行。由省发改委牵头,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和省直相关部门及对口帮扶单位进一步强化了规划、方案的制订。至2009年9月底,四个系列的规划、方案已全部审定印发实施,即“1+7”的总体规划、22个专项规划、8个行业支持规划和对口帮扶方案。

二是试点示范。各试点县普遍坚持先试点再推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五峰县在34个产业专业村中确定10个村、丹江口市选择四个片区49个村、保康县选择经济基础不同的22个村、通山县确定九宫山等6个乡镇、大悟县确定吕王镇八一大畈和新城镇“1+3”两个脱贫奔小康综合示范区、鹤峰县确定“一线三片”、英山县确定温泉镇百丈河村至杨柳湾镇河南畈村连线18个村,实施片带推进,整体开发。通过试点示范,为全省脱贫奔小康“铺路搭桥”。

三是项目牵引。各试点县注重通过重大项目推动试点工作。其中,通山县依托核电建设、丹江口市依托南水北调工程推动试点县建设。7个试点县通过小流域治理、高产农田建设、双低改造项目、现代农业示范等拉动试点县经济建设。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办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对重点项目进行督办。从7个试点县市重点项目的推进情况来看,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度加快,重点项目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四是产业支撑。各试点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突破口,摆在首要位臵来抓,着力培植支柱产业。鹤峰县的水电、药化产业、保康县的磷化工、丹江口市的柑橘等,都已形成支柱产业。五峰县充分利用跻身湖北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大县和生态旅游大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特色产业。通山县做大做强“五石”(大理石、硅石、石灰石、钒石、白云石)产业。大悟县围绕茶叶、板栗、花生、中药材和养殖业“四大板块一小区”建设发展产业。英山县走“一业为主,多业开发”之路,着力构建“县有支柱产业、乡镇有特色产业、村有增收产业、户有致富产业”的格局。各试点县市加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其中,保康县、五峰县打破地域限制,在异地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异地经济”,为加工园区建设探索了新路子。

五是政策支持。省里为支持试点县建设,出台了不少新政策:省计划在五年中每年安排7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试点县(市)的经济发展。2009年从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3000万元、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安排4000万元,用于7个试点县(市)的产业开发项目建设。2009年至2011年,每年从村镇环境整治项目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每年安排500个村,用于7个试点县(市)村庄环境整治;每年给7个试点县(市)分别安排一个小流域治理项目、一个土地整理或低丘岗地改造项目、一个低效林改造项目和2—3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另外,还出台了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移民搬迁、支持发展农家乐、农村中心集镇商品房建设政策等。省直有关单位和7个试点县市上下对接,使这些政策逐步落地生根,部分资金已陆续到位。

六是对口帮扶。省直49个定点帮扶单位,2009年为试点县市投入帮扶资金71012万元,捐赠折款93万元,帮扶项目232个。省科技厅、省交通厅、省林业局、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7个单位,认真履行牵头工作职责,在联系试点县的7位省领导重视下,积极组织协调,多次召开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建立牵头单位和参建单位会商制度,细化参建单位帮扶任务,深入试点县调查研究,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省直其他对口帮扶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突出改善民生,积极支持试点县建设。省政府扶贫办作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做好组织指导、综合协调、检查督办等日常工作。试点县所在的市州也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七是舆论引导。2009年“10.17”纪念第1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分别在《湖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抓好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省委宣传部出台了《组织新闻媒体采访报道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方案》,集中宣传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高度关注试点工作,跟踪报道,社会反响强烈。省三农研究会调查组深入大悟、通山调研,撰写了反映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高质量调查报告《山乡春晓》,对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顾一年来试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政府主导是脱贫奔小康的基本保障。在目前条件下,山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思想倡导、政策引导和规划先导上。省委、省政府要求试点县三年取得明显变化、五年建设成为我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省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试点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高起点规划,把规划落实到产业、落实到项目上,为山区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找到了有效的抓手。

第二,社会参与是脱贫奔小康的重要力量。这次试点工作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强化了社会参与。每个试点县

市都有省直部门、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驻鄂部队对口支持试点建设,并且制定了一整套对口帮扶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大扶贫的格局。

第三,发展产业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出路。在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启动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指出,一定要把发展产业作为试点工作的突破口。省委、省政府领导无论走到哪里,都强调产业第一。在丹江口召开的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第二次学习考察活动座谈会上,就着重强调要把产业发展放在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首要位臵。各试点县市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扶持龙头企业,狠抓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强县富民提供了支撑。

第四,资源整合是脱贫奔小康的关键环节。试点工作始终注重整合资源。在内容上,注重整合政策资源、整合项目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在方法手段上,主要通过试点总体目标来整合,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通过试点规划来整合,发挥规划“指挥棒”作用;通过项目来整合,发挥项目“吸铁石”作用,为试点建设搭建融资平台,最终实现政府扶持与农民投资投劳有机结合,上级部门项目支持与地方筹资有机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融资、社会参与有机结合,把各种资源聚集到试点实践中来,“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脱贫奔小康的合力。

第五,改革创新是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这次试点工作,创新了以县为单位、实行整村推进与片区开发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了工作推进机制,进行“拉练式检查”,每月一项重大活动安排强力推动。创新了对口帮扶机制,建立了对口帮扶单位联系点制度、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会议制度、省领导联系点现场办公会制度、试点县市重点项目督办四个机制。创新农民参与机制,通过“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措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新全民创业机制,按照“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的思路,大力实施以“回归创业”为重点的“全民二次创业”工程,鼓励、引导全县“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探索了竞争激励机制,7个试点县为了争当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排头兵”、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争先恐后,比、学、赶、超,营造了试点县建设的良好氛围。

2009年是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开局之年,2010年要按照《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指导意见》和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总体规划,推动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上新台阶。主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四个更加注重”,即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这个中心展开,各试点县要更加注重项目实施与招商引资,更加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加工业,更加注重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调研指导,认真抓好现场交流活动,加强舆论宣传,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二篇:河口镇脱贫奔小康试点建设情况汇报

河口镇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总结

河口镇镇辖11个村、4个街道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5000人。2010年,烟墩、河口、西山、金墩四个村被列为脱贫奔小康试点村。其中:烟墩、河口两村紧邻镇城区,省道黄土公路贯穿两村,总耕地面积2460亩,总人口2750人。西山、金墩两村位于河口西部,与黄陂接壤,境内有小

(二)型水库两座,两村山场面积大,旅游资源丰富。四个试点村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新农村建设有宽阔的发展平台,脱贫奔小康有较好的基础。

一、脱贫奔小康工作举措

(一)政策精神早宣传。全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立足当前,迅速行动,于 3月5日召开了全镇动员大会、会上印发宣传资料1000份,随后驻村干部深入各试点村以自然湾为单位分别召开了动员会;同时,出动宣传车到全镇村组巡回宣传一周、刷写固定标语6条、开辟电视专栏3期,力求把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政策精神送到田间地头,讲深讲透,人人皆知。

(二)科学规划早制定。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脱贫奔小康建设,规划是方向、是前提。去年,我镇以黄土公路、宋应公路为主轴,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村庄整治、房屋建设、环境卫生入手,完成了四个试点村的建设规划。今年又进一步结合实际,聘请专家进行修编完善,力求做到脱贫奔小康建设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有项目地稳步推进。1

二是坚持量力而行。镇党委、政府在脱贫奔小康建设上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在确立目标上实事求是;在制定规划上量体裁衣,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三是坚持尽力而为。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也不等不靠,积极有为,对已确立的目标、制定的规划、明确的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地组织实施。

(三)疑难问题早解决。针对“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创新社会共建的体制机制,采取“政府指导、村级组织、会员带头、群众参与、专班施工、分级补助”的办法来进行推动。目前,镇村已组织四个专班全面参与门前硬化、门前整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试点村党员、干部、会员都率先进行了门前整修和硬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充分调动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本地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镇学区、财政所、土管所、派出所等单位对口帮扶试点村款物4万多元。

(四)发展思路早明确。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指导四个试点村连片发展地膜花生、地膜西瓜、地膜土豆种植1000亩,亩平增收500多元。

2、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大力推进农村“三清三整”。坚持进一步清塘堰、清垃圾、清柴草,进一步加强房屋整修、门前整理、环境整治。重点结合农村“消危工程”拆除空闲房屋,结合“一建三改”拆除猪圈、厕所,结合村庄整治拆除农村披屋、小屋。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供水管网年久失修、毁损严重、群众生活

不便的问题,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启动了工业园区“三通一平”工程。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完成了试点村通村水泥公路建设任务。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库除险、塘堰改造、渠道硬化和冷浸田、低产田改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加强农村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烟墩村共发展沼气200户。

4、突出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在脱贫奔小康建设上,实行以奖代补,通过政府补贴性投入,充分调动村组农户的建设积极性。按照“户保洁、湾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农村环卫保洁新机制。积极开展环卫月评活动,由镇村干部负责,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投票打分的形式,组织农户开展环卫评议,结果当场进行公开,以此调动村民热情,形成农村环卫保洁的长效机制。

5、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对四个试点村的卫生室和文体活动室进行了维修改造,烟墩村添臵了健身器材;西山、金墩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河口村兴建了图书室;四个试点村有线电视及互联网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河口镇烟墩、群建、陈楼、河口四个村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村有条件、有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农村块头小,农业条件先天不足。全镇人均耕地不足0.7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农业可利用空间小,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困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渠道不多。

2、部分群众思想观念僵化保守,参与新农村建设和脱贫奔小康的热情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

3、农村懂技术、有实力、年富力强的人才不多,农村经济发展没有较好的载体,发展空间狭窄。

4、农村教育、卫生、文体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层民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不稳定因素仍不同程度存在。

5、镇政府可用财力不足,筹措资金困难。镇村两级历史欠债多,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较大。在事关发展、事关民生的建设项目上无钱办事,反过来又影响发展环境,形成新的“瓶颈”。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大力实施“1+3”镇村连片开发。坚持把新区开发、脱贫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扭在一起,集中做好“镇区+河口、烟墩、陈楼3个村”的连片开发文章。一是树立长远眼光。以地形地貌为依托,以黄土公路为主轴,把河口、烟墩、陈楼纳入新区,整体谋划、统一规划、逐步开发,不断促进镇区向西北拓展、向“两线”聚集、向城乡一体化延伸。二是结合当前实际。把河口村2组、9组纳入新区第一期开发范围,由镇政府统一标准、统一补偿、统一征地,积极引导村民迁址腾地参与开发。并从黄土公路至老镇区,并列抽建3条联结线,取得“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良好效果。三是实行优惠政策。通过拆迁还建等形式,充分调动和广泛吸引周边的农户迁入镇区建房,推动新区开发,努力实现“双赢”。

2、整合资源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建设。脱贫奔小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牵涉面广、建设任务重、资

金投入大,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抓紧一切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性项目和支持,善于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二是大力整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的综合效益,集中攻于一点,寻求突破,取得成效。三是在资金筹集上,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努力形成“向上争资、招商引资、财政挤资、土地融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社会捐资”等多元一体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克服资金“瓶颈”,促进脱贫奔小康工作迈上新水平。

3、着力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二轮承包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鼓励镇内外的能人投资农业开发,以承包、租赁、土地入股等形式,推动农村土地适度向企业、基地、种养大户集中,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针对外出打工经营人口多的实际,积极引导探索耕地季节性流转,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户增收。并对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的村实行奖励,对规模经营的大户进行补贴。二是盘活闲臵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抓好群建龙船河荒滩综合开发、陈楼猪场、烟墩养殖场等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努力盘活山场、水面、荒地、荒坡、荒滩等集体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三是按照“健全基层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取得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能力办事的效果。

脱贫奔小康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涉及面广,镇党委、政府将按照“三年有明显变化、五年实现脱贫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团结全镇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强化责任、硬化举措、再加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建设,早日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河口。

河口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十二月十日

第三篇:创新发展兴产业脱贫攻坚奔小康

创新发展兴产业 脱贫攻坚奔小康

----泼陂河镇禾园农业合作社简介

光山县禾园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11年,是一个集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母牛繁育、冷藏保鲜、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基地。

合作社成立六年来,土地流转面积每年都稳定在5000亩以上,流转范围辐射到五个行政村,970户社员。2014年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16年获得“河南省农机合作示范社”及“全国农机推广示范基地”,2016年10月获得有机水稻转换认证。2016年底,注册为“禾园农合”的有机大米通过微商平台远销武汉、深圳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一、合作社产业运营现状

合作社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建成有机水稻种植基地3500亩、优质高产粮食种植基地1200亩、果蔬种植基地350亩、母牛繁育基地一处、冷藏库两座。率先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中机械化日插秧能力500余亩,日粮食烘干能力40万斤,日秸秆回收能力35吨。

禾园合作社服务辐射带动能力强,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全部实行统一购买和销售,统一实行机械化耕作。2016年有机水稻亩产450公斤,农产品年销售收入总额750.5万元,合作社发展呈良好态势。

二、助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多彩田园产业

2016年底,禾园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县委提出的产业带贫的总体工作要求,在泼陂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驻村第一书记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依托邬围孜村邬东、邬西两个村民组,流转土地414亩,规划建设农业创客孵化园,引进高等院校大学生来创业。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孵化园初步形成了绿色蔬菜种植、金色水稻种植、黄色油菜种植、黑芝麻、黑豆黑五类种植、特种养殖等多彩田园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农业创客孵化试验基地建设、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合作养牛等方式,共带动243户673人增效增收,为邬泽和、曹尚志、陆肖珍、邬长运等17位贫困户提供长期就业机会,每户年均增收2万以上。

三、下一步发展计划

1、严格按照有机水稻操作规程,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稳步扩大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打造豫南最大的有机水稻生产加工基地。

2、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优势,为周边群众提供机械化育插秧、深耕、收割、植保、烘干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3、引进真空包装及果蔬加工烘干设备,延长产业链,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高标准的果蔬生产、加工、冷藏保鲜基地。

4、发挥市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平台、直营店等形式,创新农产品销售途径,做大做强“禾园农合”品牌,进一步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实现农业增收。

5、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尝试发展“可视化农业”,把有机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展示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产品;让周边群众感受到新技术新设备给农业增收增添新空间。

6、优化种养结构,尝试发展观光农业:充分发挥流转区域内的林木资源和塘湖堰坝,依托现有产业基地,科学规划,逐步形成林下养殖观赏区、鸭荷共享区、稻虾共作区、休闲采摘区、亲子体验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美好的绿色田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新途径,转变农民增收致富思路,实现全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可持续性、稳定性。

第四篇:脱贫奔小康“十二五”规划

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经济社会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县脱贫奔小康“十二五”规划,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草案,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以“整体规划、整县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全面发展”为总体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富村富县为核心,以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农村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动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努力推进全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强村富民。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加强政府扶持,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开放开发,积极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奔小康的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培植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富民与富县结合起来、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探索独具特色、切合实际的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以全县总体目标为导向,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在产业开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政府扶持与农民投资投劳有机结合、上级部门项目支持与地方筹资有机结合、政策引导 与市场融资、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向农村转变,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脱贫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建立健全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脱贫奔小康工作要多做“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工作,少搞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要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要举全县之力,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三、总体目标

(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0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00%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发展集体经济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到2015年,基本解决8.3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在无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道路通畅便捷,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到2015年,村通水泥(沥青)公路,通组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95%以上的农户饮用安全水,宜建沼气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90%以上。到2015年,基础设施的相关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要求。

(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室,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到省级建设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集中居住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和电话。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50%;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达到40%,城市建筑中太阳能利用率达到30%以上,县城区100%“禁实”,新型墙材自给率达到85%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到2015年,增加集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吸纳转移农业人口4万人,逐步形成以***、***、***、***为主的综合发展型,以***、***、***、***为主的特色产业型,以后坪、***为主的旅游生态型,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的小城镇(市)发展格局。

(五)农村人居环境较大改观。到2015年,村庄布局 比较合理、功能分区比较完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卫生状况改观。加快“一建三改”、农房改造、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六)农村管理得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规范有序,乡风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到2015年,村党组织达到“五好”目标,村规民约健全并实施到位,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95%。无计划外生育,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四、建设重点(一)加速产业培植

1、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围绕生态资源,巩固发展烟叶和蔬菜,提升发展茶叶和食用菌,稳步发展桑蚕和蜜蜂,突破性发展核桃和畜牧业,着力建设核桃、烟叶、茶叶和食用菌“四个大县”,做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县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

2、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目标定位,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为依托,整合政策资金,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力支持入园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力争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家以上。

3、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大力实施林业富民战略,积极 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把以核桃、茶叶为主的林特产品,把以桑蚕、蜂蜜为主的新兴产业,以森林旅游、干果苗木、珍稀植物园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力争经过5年努力,把林业经济培育成百亿元产业规模,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整合“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确保每年转移输出劳动力总人数稳定在5万人以上,年均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4亿元。同时,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5、着力建设“一村一品”。坚持不懈地把“一村一品”建设作为发展村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全县确定的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制定规划,每村确定1至2个主导产业,人平建成1亩当家田地、2亩以上高效经济园或者每户确定一个致富项目。到2015年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0户,种植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0个,林果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0个,畜牧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5个。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主要增收门路,进一步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有效推进全县脱贫奔小康进程。

6、加快“一区五园”建设。紧紧围绕打造“百亿”磷化工产业目标,以“一区五园”为主战场,加速襄樊***余 家湖工业园、城区精细磷化工业园、***周湾磷化工业园、***横溪矿化工业园、城区农业加工园建设,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管理手段现代的环境平台,力争把园区办成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

7、加速生态旅游发展。立足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度假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九路寨、温泉、五道峡核心景区开发,不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加快发展购物、服务等旅游配套经济,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力争到2015年,将***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亮点、热点。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8、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全面完成水毁河堤、渠道恢复等工程,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清溪河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城区河堤防洪加固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农村干线公路改造和村级水泥路建设作为重点,全面完成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力争每年兴建农村公路桥梁5至10座。以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政策机遇为重点,积极争取政策,争取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不断增加农村电网负荷,提升电网质量。以继续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一建三改”,农户宜建沼气池入户率达90%以上。以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房屋恢复重建为重点,全面实施危旧房改造;以积极争取扶贫搬迁政策为重点,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式扶贫。

9、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抓好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机耕道路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富民、科普惠农等专项行动,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合核桃、茶叶、食用菌等重点特色产业,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合攻关,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落实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加快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继续办好机械耕整、插秧、收割、采摘、加工等试点,进一步扩大水稻机械插秧面积,不断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长防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提高森林经营整体水平。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三)切实加快公益事业发展

10、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认真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义务教育质量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11、不断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农村三级医 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第二轮改扩建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到2015年,全县村卫生室达到省建设标准。

12、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13、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落实好“新农合”保障政策,提高农民住院费用补偿比例,确保农民参合率达到95%。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政策,提高集中供养水平。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积极争取和落实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县政策。继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着力完善以灾民救助、医疗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救助和生活救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三)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14、综合发展型乡镇建设。(1)***、***、***作为县级重点中心镇,突出城镇街道的硬化,环境的美化,镇区的绿化,道路的亮化和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市场建设、垃圾处理、燃气供应等配套工程建设,具体达到:主要道路 硬化率达到95%,主要道路路灯安装率达到95%,主要道路行道树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镇供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供水普及率达到95%,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2)城镇规模要适当扩张,建成区面积、人口、环境、市政设施、功能基本达到县级重点中心镇标准,城镇化率***要达35%,***要达40%,***要达43%。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建设,充分发挥重点中心镇连接城乡、辐射乡村的重要作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做大做强重点中心镇。

15、特色产业型乡镇建设。(1)***镇是省定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区面积要达到3.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40%;编制详细建设规划及景园规划,新建2至3个街道景园点,建设1个标志性城雕,规划建设1个大型公园;围绕给排水、道路交通、美化亮化、市场建设、城镇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完善城镇功能。(2)***、***、***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人文环境编制好详细建设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立足于反季节蔬菜种植,***依靠烟叶种植,***凭借茶文化之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植特色产业大镇。***投资1亿元进行城镇建设,打通环山路,全面完成集镇二纵四横的配套建设,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重点围绕基础设 施建设,突出“茶乡”、烟叶主产区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布局合理、镇容整洁、市场繁荣、颇具特色的边贸重镇。

16、旅游生态型乡镇建设。后坪和***凭借野花谷风景区的优势,充分依托五道峡、刺滩沟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和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搞好生态旅游,建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新型旅游镇,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17、试点小城市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小城市建设试点乡镇,要按照《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小城市建设试点的若干意见》,完成扩权、人事改革及试点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为我县发展小城市探索和创造经验。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8、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以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建新房、建庭院、建沼气、通路、通水、通电、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等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力争每个乡镇都能抓好一批试点村或亮点示范片建设,使之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工程。健全完善村庄环境卫生治理机制,确保村庄环境治理达到省“清洁工程”二级标准;村内农户危房全部改造消除;农户房前屋后排水管沟建设率达到80%以上;荒山全部绿化达标,村庄绿化率达到90%以上;80%以上的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要 安装路灯亮化;中心村庄要建有公厕,改厨、改圈、改厕率达到90%以上。

19、加快集中居民点建设。在抓好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配套完整的部分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筑式样、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优化村庄布局,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优先落实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大力引导农民到居民集中点建房居住,建设一批规划科学、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居民新区、新村庄,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20、全面优化公共秩序。通过“以奖代补”,鼓励群众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迅速改变村庄面貌,建设“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新农村。加强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集镇整体形象。大力加强集镇和村庄公共秩序的规范治理,解决乱停乱放、乱泼乱倒、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规范公共秩序。

(五)强化完善农村事业管理

21、加强党组织建设。按照“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三级联创”成果。大力实施“双引双培”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为民办事能力。加强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全面推 行“三三制”,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县直帮农村,富村带穷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健全基层组织,发展村级经济,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

22、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加强培养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村级班子带头人,把更多的能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选进班子;加强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在村级干部中探索推行“双评双定”机制,建立村干部绩效考评体系,逐步实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政策,进一步激发村级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根据山区党员相对分散的实际,设立党员中心户,把党员中心户培养成新时期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党建工作的组织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员。

23、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健全和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社规范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24、建立完善公益性设施管护和长效机制。围绕真正使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积极探索政 府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相结合的管护办法,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管理新机制。对集镇、村庄保洁要加强教育,完善制度,统一管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5、健全完善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新机制。因村制宜制定好村规民约,抓好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完善村级自治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腐败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办法,加强项目运行的制度化管理,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五、保障措施

26、切实改进和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靠前指挥,身体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是第一责任单位,围绕产业发展、民生工程、试点建设等重点工作大力攻坚;切实办好示范样板,做到以点带面,平衡发展。县直各部门全力搞好服务指导,在规划对接上、项目实施上、政策落实上、资金拨付上、协调配合上更加积极主动,提供优质服务。

27、坚持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将规划目标、建设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实行月督办、季通报、年考核,有计划、分地推进。完善和实施招商 引资和政策性资金争取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调动各级单位积极性,不断突破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制约。研究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和在建工程的激励机制,加速推进各类项目建设。

28、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坚持大招商,引进外来资本,开发优势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壮大骨干支柱产业,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着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等措施,拓宽农村建设资金渠道。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大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力度,用活用足国家政策,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29、强化规划管理。根据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坚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梯次推进、分布实施。将总体规划分解落实到专业项目单位和乡镇,做到项目到点、覆盖到户、扶持到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等专业项目规划都要按照总规和实施计划统一协调推进。

30、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基层群众,及时帮助解决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中 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管”、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防止不讲条件,相互攀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严禁违反政策出台新的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严禁截留挪用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严禁领导干部承揽工程。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和“通共投劳”政策,对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及环境整治等。在政策范围内按程序、按标准合理统筹使用“一事一议”和“通共投劳”。

31、加强督办考核。将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办内容,大力开展领导督办、现场督办、专班督办、专项督办、典型督办、新闻督办等活动,做到事前有安排,事中有督办检查,事后有考核结账。科学建立对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包村单位结对帮建情况、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工作评价机制,做到月督办、季通报、年考核,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及时研究对策,及时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第五篇:全面脱贫 共奔小康

全面脱贫 共奔小康

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一直是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绕不开的现实问题。脱贫攻坚,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先易后难,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决战“硬骨头”,关键在责任落实。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双向全覆盖。同时,需要党委政府的担当、干部的担当,也需要社会的担当。要汇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打出“组合拳”,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决战“硬骨头”,要善用“他山之石”,借鉴其他地区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的好的经验做法。产业扶贫需要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要不拘一格推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当然,扶贫对象自身的担当也不可或缺。目前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人穷志不短的信念。扶贫先扶志,要强化贫困户的担当意识,坚持脱贫攻坚中决不养“懒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总书记深情话语犹在耳畔,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之力。脱贫攻坚,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下载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脱贫奔小康行动计划书2018年

    县镇村(社区) 脱贫奔小康行动计划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坚持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的思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太平脱贫奔小康2010年工作总结

    抢抓机遇 强力推进 确保实效 ——太平乡2010年脱贫奔小康工作总结 中共太平乡委员会 太平乡人民政府 2010年以来,为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决策部署,乡党......

    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查报告

    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 自查报告 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办: 我校按照中共鹤峰县委办公室鹤办发[2009]5号、鹤办发[2009]13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围绕三年发展取得明显......

    湖北赤壁试点

    理清发展思路 提高发展能力 取得发展成效 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 查报告 2009年03月30日08:1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定办法,确定标准,严......

    容美镇脱贫奔小康工作调研报告

    容美镇脱贫奔小康工作汇报材料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下面我将我镇组织开展脱贫奔小康工作的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今年......

    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

    “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根据大会安排,我代表龙川镇就“稳定脱贫·带奔小康”做表态发言。 两年来,龙川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

    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大全五篇)

    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县试点办 2011年11月7日 今年以来,县试点办按照省试点办第七次座谈会“在跨越式发展中勇当标兵排头兵”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调查研究......

    鹤峰县容美镇脱贫奔小康总体规划

    容美镇脱贫致富奔小康、鸦来线文明走廊建设 总 体 规 划 (2010—2013年) 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全力建设新农村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脱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