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3:3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查报告》。

第一篇: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查报告

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

自查报告

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办:

我校按照中共鹤峰县委办公室鹤办发[2009]5号、鹤办发[2009]13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围绕三年发展取得明显变化,五年建设成为我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总体目标,根据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部署,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协调,整合各种资源;改革创新,探索脱贫路子的原则。我们结合五里乡陈家村、红渔村的实际,突出重点,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以制定脱贫奔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推行脱贫奔小康建卡为中心,以切实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以村民早日脱贫奔小康为目标的全方位帮扶工作,确定了脱贫奔小康工作的新思路,把“治穷”与“治愚”,“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在具体帮扶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进村实地指导,坚持既扶贫解困,解燃眉之急,又谋化思路,施治本之策,把这项作作为关系全局发展、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抓好、抓实。下面,就我校开展脱贫奔小康工作的自查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职校在全县脱贫奔小康工作动员大会之后,就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按照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成立了以校长刘楚儒为组长的脱贫奔小康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工作专班,对二个帮扶村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走访调查,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边分析具体问题,边帮助解决难题。通过调查,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脱贫奔小康工作实施方案。

(二)宣传发动,深入人心

根据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办鹤试点办[2009]4号《关于印发<2009年保障民生解八难加快脱贫奔小康工作宣传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四进四送四访、结对帮扶共建”主题活动,同时,大力宣传脱贫奔小康的有关政策和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精心组织,科学规划

在原为民解八难建设新农村规划的基础上,今年又进行了一次全面、详细、彻底的调查摸底。认真组织修订、科学制定了《五里乡红渔村脱贫奔小康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五里乡陈家村脱贫奔小康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正在进一步完善。

二、脱贫奔小康帮扶工作实效

一是精神帮扶,为村民树立信心。针对一些缺乏信心和勇气的帮扶户,我们着重强化教育手段,突出重点,采取走访谈心,交朋友等方法,帮助他们振奋精神,树立信心,抓住机遇,早日脱贫。

二是定向帮扶,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村民子女上学难,2008年至2009学年度学校为红渔、陈家两村村民子女减免学费二万多元,协助解决村民。

三是重点帮扶,集中资金解决行路难。针对陈家、红渔村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困难,我们集中力量,采取集中资金重点帮扶两村修路,为民解八难,建设新农村二年多来,为两村修通组级公路共扶持资金四万多元。

四是项目开发帮扶,解决自身造血功能。我们把开发帮扶项目作为帮扶中的重中之重,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狠抓了项目建设工作,并协助寻求优愚政策,鼓励和扶持村级项目建设。

五是科技帮扶,开展农户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实用技能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为村民免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二期,让农户抓住机遇,利用帮扶资金把雪球滚大,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六是进村入户,开展生育文明三级联创工作和推行脱贫奔小康建卡到户工作。进村入户,完成计划生育五项工作,十一项责任指标。根据村级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村民自身实际,与村委会成员一道,家家到户户落,把《鹤峰县脱贫奔小康农户规划卡》发到了农户手中,指导农户填写,并督促农户按照自己的规划逐步实施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三、脱贫奔小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但工作队员中少数人对脱贫奔小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思想认识没有提高到相应的程度,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2、农户自身的懒惰思想使脱贫奔小康难度加大。部分农户缺乏自信心,不主动寻找脱贫门路,瞻前顾后,害怕亏本,没有足够的勇气走向市场,形成了一种靠等帮扶单位的惰性思想。、少部分农户没有稳定脱贫的硬件项目和收入来源,缺少生产技术,给脱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脱贫帮扶工作认识片面,认为帮扶工作就是给钱给物,不谋求长远发展,使帮扶工作成效不够显著。

改进措施:、坚持脱贫帮扶指导,大力提高帮扶成效。、立足实际,突出抓好各龙头产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大户,大户带帮扶户,帮扶户带贫困户的链条式良性循环系统,使贫、特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3、充发发挥能人辐射效应,能人效应是带动贫、特困户发展经济的向导和示范,要采取多渠道,对土生土长的致富能人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现身说教,举办致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影响、带动贫、特困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开发内在潜力,创造致富条件。

4、强化科技扶贫,努力提高村民自身素质。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特别是发挥一技之长,是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书记、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的帮扶工作机制,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出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脱贫奔小康帮扶工作放在重要位臵。

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领导小组 二00九年八月十二日

第二篇:脱贫奔小康“十二五”规划

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经济社会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县脱贫奔小康“十二五”规划,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草案,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以“整体规划、整县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全面发展”为总体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富村富县为核心,以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农村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动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努力推进全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强村富民。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加强政府扶持,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开放开发,积极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奔小康的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培植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富民与富县结合起来、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探索独具特色、切合实际的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以全县总体目标为导向,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在产业开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政府扶持与农民投资投劳有机结合、上级部门项目支持与地方筹资有机结合、政策引导 与市场融资、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向农村转变,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脱贫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建立健全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脱贫奔小康工作要多做“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工作,少搞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要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要举全县之力,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三、总体目标

(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0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00%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发展集体经济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到2015年,基本解决8.3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在无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道路通畅便捷,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到2015年,村通水泥(沥青)公路,通组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95%以上的农户饮用安全水,宜建沼气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90%以上。到2015年,基础设施的相关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要求。

(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室,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到省级建设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集中居住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和电话。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50%;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达到40%,城市建筑中太阳能利用率达到30%以上,县城区100%“禁实”,新型墙材自给率达到85%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到2015年,增加集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吸纳转移农业人口4万人,逐步形成以***、***、***、***为主的综合发展型,以***、***、***、***为主的特色产业型,以后坪、***为主的旅游生态型,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的小城镇(市)发展格局。

(五)农村人居环境较大改观。到2015年,村庄布局 比较合理、功能分区比较完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卫生状况改观。加快“一建三改”、农房改造、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六)农村管理得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规范有序,乡风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到2015年,村党组织达到“五好”目标,村规民约健全并实施到位,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95%。无计划外生育,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四、建设重点(一)加速产业培植

1、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围绕生态资源,巩固发展烟叶和蔬菜,提升发展茶叶和食用菌,稳步发展桑蚕和蜜蜂,突破性发展核桃和畜牧业,着力建设核桃、烟叶、茶叶和食用菌“四个大县”,做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县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

2、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目标定位,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为依托,整合政策资金,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力支持入园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力争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家以上。

3、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大力实施林业富民战略,积极 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把以核桃、茶叶为主的林特产品,把以桑蚕、蜂蜜为主的新兴产业,以森林旅游、干果苗木、珍稀植物园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力争经过5年努力,把林业经济培育成百亿元产业规模,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整合“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确保每年转移输出劳动力总人数稳定在5万人以上,年均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4亿元。同时,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5、着力建设“一村一品”。坚持不懈地把“一村一品”建设作为发展村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全县确定的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制定规划,每村确定1至2个主导产业,人平建成1亩当家田地、2亩以上高效经济园或者每户确定一个致富项目。到2015年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0户,种植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0个,林果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0个,畜牧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5个。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主要增收门路,进一步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有效推进全县脱贫奔小康进程。

6、加快“一区五园”建设。紧紧围绕打造“百亿”磷化工产业目标,以“一区五园”为主战场,加速襄樊***余 家湖工业园、城区精细磷化工业园、***周湾磷化工业园、***横溪矿化工业园、城区农业加工园建设,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管理手段现代的环境平台,力争把园区办成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

7、加速生态旅游发展。立足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度假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九路寨、温泉、五道峡核心景区开发,不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加快发展购物、服务等旅游配套经济,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力争到2015年,将***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亮点、热点。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8、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全面完成水毁河堤、渠道恢复等工程,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清溪河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城区河堤防洪加固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农村干线公路改造和村级水泥路建设作为重点,全面完成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力争每年兴建农村公路桥梁5至10座。以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政策机遇为重点,积极争取政策,争取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不断增加农村电网负荷,提升电网质量。以继续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一建三改”,农户宜建沼气池入户率达90%以上。以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房屋恢复重建为重点,全面实施危旧房改造;以积极争取扶贫搬迁政策为重点,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式扶贫。

9、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抓好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机耕道路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富民、科普惠农等专项行动,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合核桃、茶叶、食用菌等重点特色产业,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合攻关,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落实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加快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继续办好机械耕整、插秧、收割、采摘、加工等试点,进一步扩大水稻机械插秧面积,不断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长防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提高森林经营整体水平。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三)切实加快公益事业发展

10、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认真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义务教育质量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11、不断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农村三级医 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第二轮改扩建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到2015年,全县村卫生室达到省建设标准。

12、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13、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落实好“新农合”保障政策,提高农民住院费用补偿比例,确保农民参合率达到95%。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政策,提高集中供养水平。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积极争取和落实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县政策。继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着力完善以灾民救助、医疗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救助和生活救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三)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14、综合发展型乡镇建设。(1)***、***、***作为县级重点中心镇,突出城镇街道的硬化,环境的美化,镇区的绿化,道路的亮化和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市场建设、垃圾处理、燃气供应等配套工程建设,具体达到:主要道路 硬化率达到95%,主要道路路灯安装率达到95%,主要道路行道树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镇供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供水普及率达到95%,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2)城镇规模要适当扩张,建成区面积、人口、环境、市政设施、功能基本达到县级重点中心镇标准,城镇化率***要达35%,***要达40%,***要达43%。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建设,充分发挥重点中心镇连接城乡、辐射乡村的重要作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做大做强重点中心镇。

15、特色产业型乡镇建设。(1)***镇是省定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区面积要达到3.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40%;编制详细建设规划及景园规划,新建2至3个街道景园点,建设1个标志性城雕,规划建设1个大型公园;围绕给排水、道路交通、美化亮化、市场建设、城镇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完善城镇功能。(2)***、***、***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人文环境编制好详细建设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立足于反季节蔬菜种植,***依靠烟叶种植,***凭借茶文化之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植特色产业大镇。***投资1亿元进行城镇建设,打通环山路,全面完成集镇二纵四横的配套建设,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重点围绕基础设 施建设,突出“茶乡”、烟叶主产区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布局合理、镇容整洁、市场繁荣、颇具特色的边贸重镇。

16、旅游生态型乡镇建设。后坪和***凭借野花谷风景区的优势,充分依托五道峡、刺滩沟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和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搞好生态旅游,建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新型旅游镇,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17、试点小城市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小城市建设试点乡镇,要按照《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小城市建设试点的若干意见》,完成扩权、人事改革及试点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为我县发展小城市探索和创造经验。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8、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以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建新房、建庭院、建沼气、通路、通水、通电、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等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力争每个乡镇都能抓好一批试点村或亮点示范片建设,使之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工程。健全完善村庄环境卫生治理机制,确保村庄环境治理达到省“清洁工程”二级标准;村内农户危房全部改造消除;农户房前屋后排水管沟建设率达到80%以上;荒山全部绿化达标,村庄绿化率达到90%以上;80%以上的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要 安装路灯亮化;中心村庄要建有公厕,改厨、改圈、改厕率达到90%以上。

19、加快集中居民点建设。在抓好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配套完整的部分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筑式样、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优化村庄布局,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优先落实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大力引导农民到居民集中点建房居住,建设一批规划科学、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居民新区、新村庄,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20、全面优化公共秩序。通过“以奖代补”,鼓励群众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迅速改变村庄面貌,建设“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新农村。加强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集镇整体形象。大力加强集镇和村庄公共秩序的规范治理,解决乱停乱放、乱泼乱倒、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规范公共秩序。

(五)强化完善农村事业管理

21、加强党组织建设。按照“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三级联创”成果。大力实施“双引双培”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为民办事能力。加强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全面推 行“三三制”,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县直帮农村,富村带穷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健全基层组织,发展村级经济,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

22、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加强培养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村级班子带头人,把更多的能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选进班子;加强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在村级干部中探索推行“双评双定”机制,建立村干部绩效考评体系,逐步实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政策,进一步激发村级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根据山区党员相对分散的实际,设立党员中心户,把党员中心户培养成新时期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党建工作的组织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员。

23、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健全和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社规范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24、建立完善公益性设施管护和长效机制。围绕真正使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积极探索政 府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相结合的管护办法,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管理新机制。对集镇、村庄保洁要加强教育,完善制度,统一管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5、健全完善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新机制。因村制宜制定好村规民约,抓好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完善村级自治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腐败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办法,加强项目运行的制度化管理,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五、保障措施

26、切实改进和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靠前指挥,身体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是第一责任单位,围绕产业发展、民生工程、试点建设等重点工作大力攻坚;切实办好示范样板,做到以点带面,平衡发展。县直各部门全力搞好服务指导,在规划对接上、项目实施上、政策落实上、资金拨付上、协调配合上更加积极主动,提供优质服务。

27、坚持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将规划目标、建设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实行月督办、季通报、年考核,有计划、分地推进。完善和实施招商 引资和政策性资金争取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调动各级单位积极性,不断突破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制约。研究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和在建工程的激励机制,加速推进各类项目建设。

28、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坚持大招商,引进外来资本,开发优势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壮大骨干支柱产业,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着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等措施,拓宽农村建设资金渠道。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大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力度,用活用足国家政策,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29、强化规划管理。根据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坚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梯次推进、分布实施。将总体规划分解落实到专业项目单位和乡镇,做到项目到点、覆盖到户、扶持到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等专业项目规划都要按照总规和实施计划统一协调推进。

30、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基层群众,及时帮助解决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中 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管”、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防止不讲条件,相互攀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严禁违反政策出台新的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严禁截留挪用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严禁领导干部承揽工程。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和“通共投劳”政策,对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及环境整治等。在政策范围内按程序、按标准合理统筹使用“一事一议”和“通共投劳”。

31、加强督办考核。将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办内容,大力开展领导督办、现场督办、专班督办、专项督办、典型督办、新闻督办等活动,做到事前有安排,事中有督办检查,事后有考核结账。科学建立对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包村单位结对帮建情况、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工作评价机制,做到月督办、季通报、年考核,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及时研究对策,及时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第三篇:全面脱贫 共奔小康

全面脱贫 共奔小康

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一直是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绕不开的现实问题。脱贫攻坚,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先易后难,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决战“硬骨头”,关键在责任落实。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双向全覆盖。同时,需要党委政府的担当、干部的担当,也需要社会的担当。要汇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打出“组合拳”,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决战“硬骨头”,要善用“他山之石”,借鉴其他地区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的好的经验做法。产业扶贫需要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要不拘一格推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当然,扶贫对象自身的担当也不可或缺。目前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人穷志不短的信念。扶贫先扶志,要强化贫困户的担当意识,坚持脱贫攻坚中决不养“懒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总书记深情话语犹在耳畔,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之力。脱贫攻坚,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第四篇: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富民之本,强县之源——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在全省29个贫困县(市)中选择7个山区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湖北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的重大举措。

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总结过去一年试点工作时指出:“试点工作时间不长,但成效明显,望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根据罗书记指示精神,最近,省委政研室与省扶贫办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7个试点县(市)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调研。时值初夏,群山披翠,调研组赴武陵、进秦巴、奔幕阜、穿越大别山,一月有余,行程万里。召开了十几场座谈会,听取了县市领导、县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村书记的介绍,走访了几十个乡镇和村组、几十家企业、上百家农户,山区的贫困状况让我们感到沉重,但脱贫奔小康试点带给山区新的变化也让我们感到激动,山区的发展前景和干部群众新的精神面貌更让我们感到振奋,7个试点县(市)乡乡村村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恰似一幅“群山奔腾”的壮美画卷。

一、喜看山乡新变化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建设,7个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居弱图强、后发奋进”的思想进一步牢固,发展产业、富县富民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乡风文明进一步推进。

(一)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2009年,7个试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77.7亿元,比2008年增长14.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18.8%;财政总收入24.6亿元,增长16.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6亿元,增长34.8%,增速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比如丹江口市,立足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特殊地位,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水都贯穿脱贫奔小康工作始终,大力发展清洁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积极发展和培育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集群,引进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丰华、博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全市经济总量增加、增速加快,2009年县域经济排名跃居全省第32位,2008年前进12位。

(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2009年,7个试点县(市)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88万亩,比上年增加35万亩,人平达1.8亩,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新格局。保康县充分发挥磷矿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矿化结合,大力发展核桃、烟叶、茶叶、食用菌四大农业产业,加速发展生态旅游,基本形成了以磷化工为主体、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格局。五峰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跻身湖北省茶叶大县、湖北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大县和生态旅游大县。丹江口市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已发展水果(主要是柑橘)、畜牧、水产、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55万亩,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农民收入的50%来自优势农业产业。大悟县大力推进以板栗、茶叶、花生、药材和养殖小区为主的“四板块一小区”建设,板栗面积达到81万亩,茶叶15.3万亩,花生30万亩,药材5.6万亩,规模养殖小区70个,被列入国家绿色食品花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英山县大力发展茶叶、板栗、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特别是茶叶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8.6%。通山县充分发挥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着重培育生态旅游、石材加工、新型能源等特色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鹤峰县重点打造茶叶、烟叶、蔬菜、林果、畜牧五大绿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达到80多万亩,农民人平达4亩以上,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三)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2009年,7个试点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2元,比2008年增长10.4%;减少贫困人口6万余人,下降8.7%。不少农户反映,“脱贫奔小康打开了思路,农民就业有了出路,产品有了销路,增收有了门路,大家走上了致富路。”英山县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个村发展1个特色产业、1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人平拥有1亩高效经济林、户平拥有1亩茶,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该县柳湾镇河南畈村家家户户种茶、销茶,每户每年从茶叶中获利几万元,全村80%的农户依靠茶叶经营收入建起了楼房。村民夏清明形象地评价采摘茶叶带来的收益:“一早一桶油、一天一身绸、一月一头牛、一年一层楼”。鹤峰县森林覆盖率达82.9%,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过去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农民“守着青山没饭吃,抱着摇钱树没钱用”。去年以来,该县把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壮大板块基地,培强龙头企业,形成特色品牌,全县林业产值达到3.13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现金收入1100元,仅箬叶一项每年就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近亿元。

(四)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2009年,7个试点县(市)共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529.6平方公里,高产农田建设4.19万亩,低丘岗地改造17.89万亩,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18.6万亩,低效林改造项目8.2万亩,当年解决安全饮水人口32.5万人,新修通村水泥路1606公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五峰县狠抓交通、电力、通信建设,启动了陆渔一级路建设,融入宜昌1小时经济圈;启动220千伏电力通道建设项目和渔洋关110千伏变电站改造项目,通信(移动、联通)、广播电视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保康县全年启动实施高产农田改造、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集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9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当地农民这样描述今日的新生活“修好了致富路,种上了高产田,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便宜电,烧上了清洁气。”

(五)村容村貌大有改观。

各试点县(市)大力实施村庄整治行动,广泛开展“美化、净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快“一建三改”和农房改造,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2009年启动村庄整治519个村,改造农村危房18509户,新建沼气池3.76万口,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大悟县探索建立了“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卫生保洁机制,配备了卫生保洁员891人,垃圾转运员99人,垃圾清运机动车126台,新建垃圾池2300多个,新建区域垃圾填埋场20处,彻底解决了农村垃圾无人管的难题,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该县吕王镇刘院村,过去“房屋随意建,柴草门前堆。污水到处流,垃圾满天飞。”如今的刘院村,又是另一番景象:农民住进小洋楼,垃圾专门有人收。门前四季花盛开,后院池塘有鱼游。通山县以建设特色新村为抓手,围绕106国道、核电公路、通南公路、九宫山旅游干道等沿线村庄办示范,推进117个试点村的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程,完成新建、改造村级公路1490公里,建沼气池8300口,1.5万户农民吃上了自来水,修建了115处休闲场所,建成了畈中、排楼、南林等一大批特色新村。

(六)干部群众精神振奋。

7个试点县(市)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的“双强工程”,深入推进以卫生村镇、文明村镇、绿化村镇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共建”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乡风文明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大悟县宣化店镇玄坛村连续5年举办了五届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艺术节,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的乡风。通山县在各村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妇女禁赌会、文明新风促进会,开展了“文明湾”、“五好家庭”、“十星农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新风尚。调研中我们尤其感到振奋的是山区干部群众团结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五峰县委副书记向丽对我们说:“过去对山区脱贫没信心,工作也缺乏抓手,干部群众有点像霜打的茄子——没劲,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启动后,上级领导调研勤,各个部门支持多,阶段工作任务重,风声水起,一下子把一池静水搅活了,干部群众充满激情,现在是干部比工作、比业绩,群众比住房、比收入,乡村比发展、比进步,形成了干事创业、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一块景观石上刻有这样一首诗: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是西泉村人民的心声,更是7个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奋发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探索脱贫新经验

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主要作法和经验是,坚持一个基本方针——开发式扶贫;形成两个重要特色——整县推进、整体推进脱贫奔小康工作;实行三位一体——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紧密结合;突出四大工作重点——制定规划、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实施五条重要措施——高位推进、对口帮扶、农民主体、整合资源、机制创新。脱贫奔小康试点的实践,探索了山区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谱写了我省扶贫开发史上的新篇章。

(一)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决定,就是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来谋划,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部署,放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位置来突破,并且从战略方法上把它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达到“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效果。

一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决策。

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5月决定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这个试验区工作刚刚展开的时候,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就在思考,除了在平原湖区搞试验外,还应在山区搞一些试验,探索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道路。罗清泉书记和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各市州意见,决定在全省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中选择保康、五峰、丹江口、大悟、英山、通山、鹤峰7个县作为贫因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这个试点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88个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形成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多类型试验,号称“湖山城乡”四大试验,这是湖北新农村建设的经典之作,也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探索。

二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规划。

规划是最能体现也是最早体现“整体推进”这一特色的。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规划。2009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指导意见》;随后省里出台了《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建设总体规划》两个纲领性文件全面部署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民主文明等方面的工作。总体规划目标就是“两结合”目标,即努力把试点县(市)建设成为我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按照上述两个文件的要求,省里出台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贫困县脱贫3个专项规划和8个部门支持规划,各试点县(市)与之配套地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规划目标层层分解,一直“落实”到乡、到村,有的县甚至规划到每个农户。我们在鹤峰县太平乡调查时发现,山区农户家家都有一本《脱贫奔小康农户规划卡》,时间从2008年至2013年,项目包括家庭年总收入、人均纯收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家居环境建设、素质提升6大类、39小项,规划得非常明确、具体。

三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推进。

2009年初,省里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罗清泉任组长的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以来,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四次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现场会议。各试点县(市)、乡镇相应成立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每月一次通报会,每季一次现场会,半年一次总结会,县乡村三级干部全力以赴扑在脱贫奔小康的事业上,现在“脱奔”一词已成为试点县干部群众最流行的口头语。鹤峰县委副书记张涛说:“山区抓“脱奔”,就是建设新农村,我们现在是党政级级抓“脱奔”,干部人人抓“脱奔”,方方面面抓“脱奔”,一年到头抓“脱奔””。

(二)富民与富县相结合。

就是把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抓,在过去“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更大规模、更大气魄、更大手笔地实施新的扶贫战略——“整县推进”。

一是树立富民富县的“核心”思想。

省委、省政府对脱贫奔小康试点的指导思想有明确定位,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富县为核心。

二是确定富民富县的奋斗目标。

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总体目标前面两条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具体目标包括“富县富民富集体”三大块:力争试点县(市)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县(市、区)平均水平,力争经过五年奋斗摘掉贫困县“帽子”;力争试点县(市)农民人均收入2009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8%,2012年到2013年达到9%;到2013年,力争贫困人口减少到乡村总人口的10%左右,6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鹤峰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规划目标是“5年内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村贫困人口控制在10%以内,由9.6万人下降到1.8万人。”

三是探索富民富县的发展路径。

山区农民增收,一靠外出务工,二靠发展特色产业。试点县(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扶持农民发展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观光农业及特色旅游业,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山区财政要做大,还是要靠工业化”。试点县(市)坚持“一主三化”方针,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经济、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县限于山区交通、地理等客观条件制约,引进企业困难,市里帮助他们在大城市设立工业园区,这一做法被称为发展“飞地经济”。五峰县抢抓省、市直相关部门和兄弟县(市)帮扶机遇,在宜昌开发区建设五峰扶贫工业园,已有一家企业落户,又在枝江市工业园区内筹建对口帮扶五峰工业园。保康县在巩固本县四大工业园的基础上,又在襄樊市余家湖建立10平方公里的保康工业园,去年底有5家企业入园,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完成投资100亿元,实现产值200亿元、税收10亿元。省领导称赞他们是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内外发展、比翼双飞”。

(三)开发山区资源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强县之源,可以说是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7个试点县(市)具有明显的山水资源、矿产资源、物种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山区资源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实质是走有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扶贫开发也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条主道。

一是把发展产业放在扶贫开发的首要位置。

罗清泉书记在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坚持把发展产业摆在试点工作的首要位置。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要求,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产业扶贫、产业强县的理念。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一年多来开了四次大会,有两次会议都是以发展产业为主题。

二是发掘山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资源是优势,特色是竞争力。7个试点县(市)努力做到挖掘和利用资源、创造和放大特色。五峰县充分发掘资源优势,集中精力“两手抓”,一手抓采花毛尖的深度开发,着力做大做强采花茶叶产业;一手抓生态旅游开发,着力打造湖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柴埠溪峡谷景区正在全力争创国家“5A”级景区。英山县靠山吃山,做大做强茶产业。通山县资源优势大,特色产业多,县委书记曾国平把它概括为“五石四电三特两景”。五石:大理石、硅石、石灰石、钒石、白云石,每种石材都是一大产业;四电:核电、风电、小水电、抽水蓄电,5年后县税收将达到10个亿;三特:楠竹、油茶、巴茅草,以巴茅草为优质饲料的我省最大的万头现代奶牛牧场正在建设中;两景:九宫山和隐水洞,一山一水旅游生意火爆,带动“农家乐”休闲产业蓬勃发展。

三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一项战略重点,更是山区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着力点。7个试点县(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以茶叶、板栗、药材、柑橘为主的林特产品加工,以魔芋和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蔬菜加工,以肉类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及水产品加工。

四是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号称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7个试点县(市)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的思路,集中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在茶叶、水果、特色蔬菜、水产品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上实现突破。做得很成功的有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花”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四)改善民生与促进乡风文明相结合。

扶贫开发,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扶贫开发的突破口,也是深得山区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把改善民生和促进乡风文明结合起来抓,基层干部称之为大山深处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场深刻革命不仅带来了新家园和新环境,也催生了新精神和新风尚。

一是优先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试点县(市)主要办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修路,加大试点县(市)通高速公路或通山区一级公路建设力度,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修建通组路。第二件事是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以土地整理为平台,每年每县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第三件事是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把村庄规划、民房建造、“一建三改”、发展庭院经济工作一起推进。第四件事是加速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困难。这四件事办得扎扎实实,干部群众人人拥护。

二是着力发展山区公共事业。

试点县(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开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保康县全县纳入低保人数达到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6个卫生院和50个卫生室得到改造,中小学校舍、乡镇文化站、村体育健身室和农村福利院得到全面修整,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当地农民有个对比说法:“过去是田种不起,书读不起,病看不起”;“现在是种田不交钱还补钱,读书不要钱还给钱,看病交了钱再返钱,老了儿女出钱保险公司也出钱,穷了民政给救济钱国家还发低保钱,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好挣钱”。

三是加强乡风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试点县(市)普遍开展以创建卫生村镇、文明村镇、绿化村镇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创建”活动,普遍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十大遵纪守法光荣户、计划生育光荣户等创建活动,很多村里成立了腰鼓队、篮球队、舞狮玩龙队等群众文体活动组织,群众文化生活趋向活跃。很多村里成立了财经领导小组、清账理财小组、公益事业理事会、民事纠纷调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丹江口、英山、五峰等市、县的试点乡村都建立了农民理事会,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到理事会上“理一理”,老百姓对此很高兴、很满意,他们说:“村庄理事会,有事便开会,举手是赞成,摆手是反对,没人捉你手,权利很实在。”

(五)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这是扶贫开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搞好资源整合、资金整合,是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

一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试点县(市)采取宣传开路、典型引路、以奖代补、先贷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到建设中来,试点县(市)通过发动农民投入的资金占到投资总量的五分之三,尤其是在村庄整治、房屋改造等项目上,农民投入占到70%。一些地方探索了“请农民参与大事决策、请农民参与规划制定、请农民参与过程监督、请农民参与资金监管、请农民参与合格验收”等“五民参与法”,农民在当家做主中热情高涨、积极性迸发,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二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7个试点县(市)开放式开发扶贫的亮点之一。在外打拼多年、事业红火的大悟县芳畈镇滚河村村民余兵国,主动拿出350万元,支持本村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建设安全饮水设施,解决本村及周边村民2000人饮水问题,帮助全村60岁以上的男性农民、50岁以上的女性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大悟县许多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为了支持家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发自愿成立老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主动帮助村支部、村委会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捐资、捐物、帮学、扶智、引进项目等形式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目前全县已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会146个,共联系在外乡亲2346人,募集资金3920万元,引进项目182个,成为脱贫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

政策和项目有着十分重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省里出台支持试点县(市)的优惠政策有6大条,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低效林改造、道路修建、龙头企业发展、农家乐等几十类,大小项目有上千个。重大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高产农田整理、“双低”改造、现代农业等方面,其中通山县还有核电站建设、丹江口市还有南水北调工程这些国家级重点工程支撑。2009年7个试点县(市)建设项目272个,新建和续建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18.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89.9亿元。2010年7个试点县(市)所报六类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49.2亿元。用基层干部的话说,是“条条政策都是真金白银,个个项目都能振奋人心”。

四是搞好部门结对帮扶。

部门“结对帮扶”是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的显著特色之一。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部门定点帮扶”、“企业定点帮扶”、“部队定点帮扶”等三个文件,前后三次动员组织117个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第一批安排的49个定点帮扶单位,在2009年为7个试点县(市)投入各类帮扶资金7.1亿元。鹤峰县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30个省直单位、11个州直部门和93个县直单位与205个建制村全面对接,县直单位1321名机关党员干部每人帮扶1户农村贫困户。

五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整合资金是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经典作法”,在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试点县(市)整合资金的作法是,“集以中散钱办大事”为“总目的”,以“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为“主要原则”,以县(市)为“操作台”,以规划为“指挥棒”,以县(市)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为“协调部”,以政策资金、项目资金、金融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五大资金为“整合体”,以发展迫切需要为“落脚点”。这一作法过去叫做“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试点县(市)的新说法,叫做“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闸阀管水、一个龙头放水”。鹤峰县太平乡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是整合资金“非常漂亮的一件作品”。该工程涉及到5个村3万亩农田,过去这片农田虽曾作过一些零星治理,但未解决根本问题,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太平山连山,种田只靠天,有河流不出,年年遭水淹。”鹤峰县抓住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机遇,大做整合文章,合并隧洞凿通、河道治理、田间治理、土地治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项目,整合省、州两级国土、水利、财政、农业、交通等多个部门的10多项资金,总投资8000万元,现在初步呈现“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涝能排、旱能灌”的景象,整治完成后每年直接为群众增收1500万元以上。

(六)创新发展方式与创新扶贫模式相结合。

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本身就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最大的创新之举,其本质是扶贫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单一的救济式扶贫向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双轮驱动”的转变,从单一的输血式扶贫向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双管齐下”的转变,从单一的专业式扶贫向专业式扶贫和开放式扶贫“大格局”的转变。试点中最大的政策就是允许先行先试,实质上就是鼓励改革创新。7个试点县(市)把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扶贫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等重大创新结合起来,把创新建设投入机制、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创新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等具体创新结合起来,开创出一个生动活泼的脱贫奔小康工作局面。

一是创新山区发展方式。

根据不同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整个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找准自己位置,做到“五个发展”:突出自身特色,寻求错位发展;改变传统思维,追求创新发展;大胆引进培植,谋求借力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强化集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循环发展。

二是创新扶贫模式。

7个试点县(市)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六种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打工扶贫模式、企业联村模式、项目扶贫模式、小城镇带动模式、易地搬迁模式。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主要靠隐水洞开发带动农家乐餐饮业发展,去年农家乐餐馆、旅馆达到了33家,该村11组青年程思虎农家乐餐馆年收入达到100万元,纯收入40万元,成为产业扶贫的典范。大悟县三里城镇实施“公司联村开发”方式,引进各类公司32家,累计投资1亿多元,开发茶叶基地1万亩,建立了茶叶生态公园,走出了一条企业联村扶贫的新路子。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中有很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我们在和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座谈讨论中,总结出“扶贫开发五大工作法”。高位推进制——此法包括“三制”、“三式”,“三制”是一把手负责制、常委联系制、专班负责制;三式是密集式调研、双月式大会、拉练式检查。省、市(州)、县(市)、乡(镇)、村,都是书记“挂帅”。省里罗清泉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一年多时间,罗书记三到丹江口、大悟,两到通山、五峰,一到保康、英山、鹤峰。省长李鸿忠经常深入试点县调查研究。省委常委苏晓云、张昌尔、李宪生、苑世军、黄先耀、李春明、潘立刚等7位领导对口联系7个试点县(市),不定期深入联系点指导工作。分管试点工作的省领导张昌尔、刘友凡、罗辉、赵斌同志多次深入试点县(市)现场办公,解决试点工作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每两个月开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每次会议都不是“坐着开”,而是“跑着开”,翻山越岭地跑,为的是看现场、看变化、看成效,包括看问题,让试点县(市)相互受启发。定点帮扶制——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下发文件,动员组织省直、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驻鄂部队等上百家单位定点帮扶试点县,帮扶对象明确,帮扶责任具体,考核标准细致。各市(州)、县(市)也同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上上下下齐努力,方方面面帮脱贫”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省、县对接制——一方面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已趋完善,项目和资金都是省、县直接对接,(州)市备案,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下基层频繁,很多实际问题在调查现场就拍板解决。示范化带动——试点示范是传统的工作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省里办7个试点,市县乡层层都办有试点,结对帮扶单位家家都办有试点,重大项目实施也采用试点先行的办法,通过试点然后向整体推进。综合化服务——试点县(市)村村建立综合服务中心,把老百姓需要的各种行政和市场的服务送到村门口,让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办好过去需要到乡里、县里去办的很多事情。这种服务形式特别方便老百姓,很多山区农民这样说:“过去办事要跑几十里,现在办事只走几十米;过去进城办事摸不着门,现在办事在家打个电话就来了人。”

二、脱贫工作新启示

脱贫奔小康试点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湖山城乡”四大试验中的重要一环,它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整县推进,整体推进,不但探索了山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而且探索了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的新战略、新思路。这种探索对于整体推进全省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工作、对于开创我省扶贫开发新局面和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启示深刻。

(一)开发式扶贫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等几个阶段,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只有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就是要通过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的方法来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解决贫困问题。我省开展的脱贫奔小康试点,整合各种资源,用足各项政策,统一规划,高位推进,整县实施,大力帮助试点地区培植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大力帮助试点地区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素质,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这是我省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各个试点县(市)都将试点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狠抓产业发展,狠抓基础设施改善,狠抓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致富的进程大大缩短。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脱贫奔小康试点是我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的有益尝试,是我省在贫困落后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探索。继续抓好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山区的特色产业放在主要位置,把打破山区的交通“瓶颈”放在首要位置,把改善山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突出位置,把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出路。

没有产业发展,脱贫奔小康就失去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核心,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农民就会拥护。在贫困山区如何发展产业、富裕农民呢?关键是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7个山区县(市)试点证明,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路径,是一个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我省贫困地区一般具有山区、丘陵和库区等多样的独特地理形态,自然、生态、农业、人文、矿产等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扬长避短,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创造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就各地而言,一要找准产业定位。要深入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市情、县情,分析和把握自身优势,从而构筑有竞争力的产业,使之在全省、全国产业分工中有自己的位置。丹江口的水电工业和旅游业,保康的磷化工业,通山的石材加工业,五峰、英山的茶叶加工业,以及大悟的板栗、花生都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的还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这充分说明只要找准了产业方向,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形成后发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践表明,特色产业的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应从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条件出发,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就山区而言,应该依托矿产资源和农特产品发展工业,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高效林业,依托山区独特小气候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山水林泉洞等自然生态以及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三要倾力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灵魂。“藏在深闺无人晓”,再好的产品没有被市场接受,经济优势都发挥不出来。要实施特色品牌带动战略,倾力打造具有本土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的特色品牌,带动特色产品“走出去”,通过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三)政府主导是脱贫奔小康的重要保障。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关键是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在领导重视、高位推进上。省委、省政府把试点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各级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调研。省、有关市州和试点县(市)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了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体现在规划先导上。试点县(市)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突出脱贫奔小康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高起点规划,做到既有总体规划,又有专项规划,还有省直部门支持方案,并把规划落实到产业、落实到项目上,通过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了规划的先导作用。三是体现在政策、资金的积极引导上。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强调在试点县(市)脱贫之后,继续享受国家和省里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各项优惠政策。试点县(市)通过整合各类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按照规划进行集中投入,引导社会各类资金跟进。四是体现在对口帮扶上。每个试点县(市)都有省直部门、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驻鄂部队等对口帮扶试点建设,基本形成了大扶贫格局。

(四)农民群众是脱贫奔小康的建设主体。

开展脱贫奔小康工作,农民群众是主体。如果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脱贫奔小康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关键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好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要求,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经验作法表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靠政策激励。政策只有让农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各地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过程中,出台一些让农民得实惠、收实效的政策。比如,出台“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开展“美化家园”村庄整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把荒山荒坡、农村水利设施等经营权让利拍卖给农民经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二靠项目拉动。各地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群众,用项目吸引群众、凝聚群众。有了项目的拉动,群众参与建设家乡的积极性高涨。三靠党员带动。各地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充分发挥致富能人作用,组建党员致富户、群众致富户、贫困户“三户一组”帮带小组,引导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事实证明,只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就能充分激发出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五)整合资源是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措施。

资金不足、力量分散一直是制约扶贫开发工作的“瓶颈”。脱贫奔小康试点探索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整合资源。只有整合资源特别是资金,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贫困县(市)各方面的资源很多,整合的空间很大,关键要以规划为引导来整合,发挥规划“指挥棒”作用;要以项目为载体来整合,发挥项目“吸铁石”作用。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优化配置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建设资金,形成项目资金的整合聚集效应。除了整合政策资源、项目资源外,还要大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通过为试点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实现政府扶持与农民投资投劳的有机结合,实现政策引导与市场融资、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将分散的政策资源、项目资源、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改过去“十个指头用力”为现在“一个拳头用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大大加快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六)改革创新是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靠的是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新农村,仍然要靠改革。一年多来,各试点县(市)针对脱贫奔小康试点中面临的普遍困难和突出问题,先行先试,在扶贫开发模式、资金投入机制、土地山林流转、引导农民参与等方面积极改革,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在探索山区扶贫开发模式方面,大悟、英山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山区实际的脱贫奔小康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县为单位、实行整村推进与片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在资金整合方面,各地借鉴仙洪试验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资金整合经验,进行大胆探索,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在创新土地山林流转机制方面,五峰、鹤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山林流转,为工业园区上规模、龙头企业建基地、“双带”能人兴产业搭建平台。在引导农民参与方面,丹江口探索了村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以政府项目投入为主、农民投工投劳为辅,“户办工程”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可以说,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除了上级一定的投入外,主要靠的是山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靠的是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

第五篇: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2020

脱贫攻坚绝不是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地做着,此外,脱贫攻坚政策应加大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教育,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观念,一起来看看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5篇2020,欢迎查阅!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1

“出水才见两腿泥”。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搞花拳绣腿,决不摆花架子。这是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诠释了真正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去开展。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扶贫干部都能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真抓实干的去执行扶贫工作,但仍有个别地方个别干部对扶贫工作敷衍塞责,开展扶贫工作只重其表,应付了事,甚至对扶贫这项任务存在抵触、抗拒心理,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扶贫攻坚任务的“领头雁”,扶贫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好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首先要摆脱“应付式”的思想。有些干部把扶贫工作完全当成了应付上级领导的差事,做工作流于形式,抓不住重点甚至根本就是搞形式化、表面化,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般。

其次要摆脱抵触的心态。有的干部不愿吃苦,担心受累,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没有真正把贫困群众当成“一家人”,对待贫困户不伤心,不用心,不尽心,因此对待扶贫工作也就不想干,不愿意干,不去干。

再次要摒除以权谋私的错误心理。有些扶贫干部觉得自己为了扶贫工作加班加点,忙里忙外,四处奔走,受苦又受累,应当给一些“辛苦费”,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没关系。更有甚者将扶贫资金挪为己用,完全当成了“自留地”。腐败的现象也就随之滋生。

最后要改正急于求成的错误态度。有些地方的扶贫干部急于求成果,出成绩,盲目跟风,没有深入研讨本地资源,贫困情况就乱开方,瞎吃药。不但不能为脱贫增添助力,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给贫困群众帮倒忙,影响脱贫攻坚的进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正确的思想,端正的态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扶贫工作是关系万千民众的大事,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打赢脱贫这场硬仗。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加大。在此情况下,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凝心聚力;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奋勇前进。当前,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在此期间,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省区市都层层签了军令状,承诺了就要兑现。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上上下下必须把工作抓得很紧很紧。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对作风漂浮、落实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严肃批评教育、坚决纠正和处理。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推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冲在一线、英勇奋斗,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要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勇于担当、凝心聚力投入脱贫攻坚的战斗,重视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着眼实战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要着力推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抓好软弱涣散贫困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推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作用。要推动急需人才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集结,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扶贫干部。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对善意的批评、意见、建议要认真听取,及时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对恶意攻击、炒作放大个别问题影响脱贫攻坚工作大局的,要坚决依法制止。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伟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当他们垂垂老矣之时能安享晚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自治区把农村幸福大院建设作为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农村有生活照料需求的困难老年人吃穿住用问题,不使一人老无所依,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根据自治区前期的规划,新疆207个农村幸福大院将于6月30日前建成,此次全覆盖培训又为幸福大院奠定了人才基础。放眼当前的广袤乡村,从幼儿园到幸福大院,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从呱呱坠地到耄耋老年,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路上一环都不能缺,“两不愁三保障”的实现已经细化到每个人、人生的每个阶段,越是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越要下绣花功夫,夯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每一步。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随意拔高标准,而是在现有标准下狠抓工作落细落实,稳扎稳打赢得最终胜利。细读相关报道不难发现,全区两百多个农村幸福大院的建设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切实满足农村困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同时也注重提升农村幸福大院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水平,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体现人文关怀,务求把幸福大院建成农村困难老人满意的养老栖居之所,这种设身处地为困难老人考量,情理兼顾抓细节的工作作风正是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所需要的。

“贫困堡垒”的问题往往是一环扣一环,脱贫攻坚工作就得一步接一步抽丝剥茧解难题。关于农村幸福大院的重点服务保障对象,“生活自理有困难的留守独居空巢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身边无人照料的农村经济困难老年人”这两项表述引起了笔者关注,“留守”“外出务工”这一组相对应的词语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矛盾。笔者在南疆结亲入户走访时曾遇到过一个小伙子,虽然很想外出务工,但是担心母亲一人在家无人照顾,在村干部来动员登记时还是拒绝了,这个选择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无奈。而农村幸福大院的落实,必将为更多为人子女者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能够放心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每个人都享有追求幸福的热望,而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正为每个人筑牢幸福的基础。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4

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攻坚意识、传导责任压力、细化工作措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冲刺决战,坚决打好最后歼灭战,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从来不止是口号和数字,而是千千万万个“与我有关”的故事,吃得上自来水,上得了学,开垦得了贫瘠的土地,也翻得过险峻的大山。精准扶贫,不仅是不再靠天吃饭,而是走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7000万,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贫困县数量减少了153个。让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确定的庄严目标。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收官阶段、最后总攻阶段、最后交卷阶段。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就要严肃查处问责一起,切不可姑息迁就。只有时刻从严要求、处处实字当头,才能既给困难群众信心,也为基层干部减负,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保障各项扶贫举措的落实。在脱贫攻坚中,要坚决反对和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拒绝“表格扶贫”、“材料扶贫”。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作祟,本质上则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我们必须要树立从严从实的干部作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5

感谢市扶贫办、市扶贫指导中心给予我们提供学习培训的重要平台,让我们在这里相聚学习,得到人生中的升华,一周的学习,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

第一,学到了之前不明晓,或之前不够明白的扶贫领域相关政策。李__副站长的授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什么是农村集体经济”在此之前,我对农村集体经济这一概念是模糊的,是不清晰的,更不知如何去做这方面的工作。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农村集体经济就是集体成员利用共用的`资源和资产,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要发挥好集体经济的作用,还要在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民主理财,收益分配和产权制度。而我村是实打实的空壳村,不是国家没有支持,没有劳动力,而是我村这些基层干部对于农村集体经济这一概念都是模糊的,甚至全然不知,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以致让国家支持我们的几百亩核桃、几百亩花椒、300亩的蔬菜(高山)基地都以失败告终。

第二,精神层面的收获。市扶贫办黄__副主任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解读中一课中讲到:“加强对贫困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观察识别干部,对如期完成任务表现突出的干部予以重用,注重提拔使用”,“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坚决撤换不胜任、不合格、不称职的村党组织书记,重点从外出务工经商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本村致富能手中选配,建立健全回引本土大学生”。黄长武副主任的这两段解读,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回家做农村工作的人不仅有了坚持的方向,向前冲的动力,全身如同注入了“鸡血”似的干劲十足。

第三,回去以后的打算,我村共有_余人,在家的只有_户_人,其中还有在我镇街道照顾孩子上学的,有17岁以下的_人,18岁至35岁的_人,36岁至59岁的_人,60岁及以上的_人,面对这样的一大人群,结合张__专家的讲授“农村电商与精准扶贫”知识和我村已有的电商基础,通过自己和村支两委努力,利用电商平台将我村的农产品(大米、蔬菜、萝卜)销售出去,让我村的农户增收,让脱贫攻坚工作在贫困地区真正产生实效。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5篇2020

下载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最终五篇)

    只有把奋斗的目标盯得更紧,把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实,才能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决胜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范文五......

    太平脱贫奔小康2010年工作总结

    抢抓机遇 强力推进 确保实效 ——太平乡2010年脱贫奔小康工作总结 中共太平乡委员会 太平乡人民政府 2010年以来,为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决策部署,乡党......

    脱贫奔小康行动计划书2018年

    县镇村(社区) 脱贫奔小康行动计划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坚持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的思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容美镇脱贫奔小康工作调研报告

    容美镇脱贫奔小康工作汇报材料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下面我将我镇组织开展脱贫奔小康工作的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今年......

    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

    2009湖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2009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中选择保康、五峰、丹江口、大悟、英山、通山、鹤峰7个县市作为贫困山区脱贫......

    2020脱贫攻坚奔小康学习心得最新五篇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每个人都享有追求幸福的热望,而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正为每个人筑牢幸福的基础。脱贫攻坚奔小康学习心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2020脱贫攻坚奔小康学习心......

    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大全五篇)

    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县试点办 2011年11月7日 今年以来,县试点办按照省试点办第七次座谈会“在跨越式发展中勇当标兵排头兵”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调查研究......

    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经验材料

    多措并举花瑶古寨展新颜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地处雪峰山脉中段东麓,位于隆回县西北部,距县城99公里,平均海拔1420米,俗有“隆回小西藏”之称。总面积11215亩,耕地面积93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