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

时间:2019-05-13 19:4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

第一篇: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

“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根据大会安排,我代表龙川镇就“稳定脱贫·带奔小康”做表态发言。

两年来,龙川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抓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关键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援助下,在龙川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来的奋斗,龙川镇完成了既定的脱贫摘帽任务目标,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一、集众智、聚群力,龙川镇脱贫攻坚成果丰硕 我镇有“十三五”贫困村7个,档立卡贫困户1519户5970人,通过两年来的努力,截止2017年底,全镇退出贫困人口1257户5045人,花红、竹凤、平禄三个贫困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认定。全镇新建5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16个,重点发展高产油茶、芒果、甘蔗等主导产业,注册了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吸纳了947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享受股份分红;7个贫困村各安装50KW的光伏发电机组,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354户1518人;全镇16个行政村共实施道路硬化74.37公里,实施了屯内道路硬化10456米,危房改造52户,改厨改厕110个,路灯亮化工程19处,全镇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镇共有359户贫困户享受了低保政策,共有47户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纳入了低保兜底。进一步健全群众就业、就医、就学、养老等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全镇群众参保率达100%以上,参合率达91.59%。

二、明目标、树信心,龙川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明确 两年来,我镇通过紧扣核心任务目标,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确保“一帮一联”全覆盖,不断指导和督促各帮扶干部对“一户一册一卡”的完善更新;配合指挥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抽号选房工作,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指导7个贫困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集体经济,并利用上级补助资金入股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严格按照自治区文件精神和上级统一部署要求,结合龙川实际,对“应纳尽纳”户识别、退出户返贫、剔除错评户进行动态管理;严肃务实开展脱贫户“双认定”,扎实做好计划脱贫村的脱贫摘帽认定工作;按照“十一有一低”标准,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台账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巩固粮食、甘蔗、芒果、油茶等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龙川现代农业特色(甘蔗)示范区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各村成立村民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积极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加大村屯道路建设、集镇改造项目建设,并全力做好河百高速(龙川段)建设征地拆迁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工作;持续推进民生改善,以完善基础养老、农村低保、残疾补贴、计生奖扶等工作,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根据我镇信访维稳工作特点,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狠抓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防火、防汛、防灾等工作,确保全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巩固提升基层党建为抓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三、鼓干劲、激斗志,争创龙川镇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18年,龙川镇党委政府将以“稳定脱贫·带奔小康”为总抓手,统揽全镇农业农村等各项工作,全力围绕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紧扣稳定脱贫主题,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带领群众共奔小康。紧扣农民增收致富、贫困户脱贫奔康这项核心要求,围绕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乡村振兴规划等措施,按照“精准、落实、可持续”要求,注重短期增收产业和长效保底产业相结合,推进产业扶贫,实现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元以上的目标;整合财政、发改、扶贫、交通、水利、电力等项目资金,加大各村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改善民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精准谋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优化人居环境,拓展美丽乡村新空间;坚持智志双扶,不断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唤醒脱贫内因,实现可持续。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调整为重点,抓好一条产业主线。按照结构调整、做大总量、做优存量的思路,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帮助和引导群众,积极推广高产油茶、芒果、甘蔗种植。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借助华润集团,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结合交通区位、民俗文化等综合优势,打造龙川蓝靛瑶民俗旅游项目。

三是以科学谋划为入口,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土地,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节约、有序开发”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使用,优化村庄布局,改善居住环境,建设集约型新农村,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优化人居环境;结合河流水库“河长”制、“库长”制,对全镇河流和水库进行专项整治,让我镇河流水库水更清、景更美;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优势,形成各种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格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覆盖;坚持把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生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维护一乡社会稳定。努力办实事惠民生,坚持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大力实施富民、安民、奔小康工程,重点抓好城乡社保体系,教育卫生事业、民生工程等内容;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建筑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几大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领导、同志们,新的目标鼓舞人心,新的任务催人奋进!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为稳定脱贫、带奔小康共同努力,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宜居新龙川!以优异的成绩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谢谢大家!

(作者: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 周胜伟 2018.5.28)

第二篇:脱贫奔小康“十二五”规划

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经济社会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县脱贫奔小康“十二五”规划,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草案,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以“整体规划、整县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全面发展”为总体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富村富县为核心,以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农村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动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努力推进全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强村富民。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加强政府扶持,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开放开发,积极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奔小康的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培植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富民与富县结合起来、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探索独具特色、切合实际的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以全县总体目标为导向,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在产业开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政府扶持与农民投资投劳有机结合、上级部门项目支持与地方筹资有机结合、政策引导 与市场融资、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向农村转变,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脱贫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建立健全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脱贫奔小康工作要多做“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工作,少搞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要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要举全县之力,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三、总体目标

(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0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00%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发展集体经济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到2015年,基本解决8.3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在无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道路通畅便捷,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到2015年,村通水泥(沥青)公路,通组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95%以上的农户饮用安全水,宜建沼气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90%以上。到2015年,基础设施的相关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要求。

(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室,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到省级建设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集中居住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和电话。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50%;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达到40%,城市建筑中太阳能利用率达到30%以上,县城区100%“禁实”,新型墙材自给率达到85%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到2015年,增加集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吸纳转移农业人口4万人,逐步形成以***、***、***、***为主的综合发展型,以***、***、***、***为主的特色产业型,以后坪、***为主的旅游生态型,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的小城镇(市)发展格局。

(五)农村人居环境较大改观。到2015年,村庄布局 比较合理、功能分区比较完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卫生状况改观。加快“一建三改”、农房改造、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六)农村管理得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规范有序,乡风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到2015年,村党组织达到“五好”目标,村规民约健全并实施到位,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95%。无计划外生育,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四、建设重点(一)加速产业培植

1、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围绕生态资源,巩固发展烟叶和蔬菜,提升发展茶叶和食用菌,稳步发展桑蚕和蜜蜂,突破性发展核桃和畜牧业,着力建设核桃、烟叶、茶叶和食用菌“四个大县”,做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县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

2、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目标定位,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为依托,整合政策资金,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力支持入园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力争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家以上。

3、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大力实施林业富民战略,积极 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把以核桃、茶叶为主的林特产品,把以桑蚕、蜂蜜为主的新兴产业,以森林旅游、干果苗木、珍稀植物园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力争经过5年努力,把林业经济培育成百亿元产业规模,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整合“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确保每年转移输出劳动力总人数稳定在5万人以上,年均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4亿元。同时,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5、着力建设“一村一品”。坚持不懈地把“一村一品”建设作为发展村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全县确定的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制定规划,每村确定1至2个主导产业,人平建成1亩当家田地、2亩以上高效经济园或者每户确定一个致富项目。到2015年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0户,种植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0个,林果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0个,畜牧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5个。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主要增收门路,进一步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有效推进全县脱贫奔小康进程。

6、加快“一区五园”建设。紧紧围绕打造“百亿”磷化工产业目标,以“一区五园”为主战场,加速襄樊***余 家湖工业园、城区精细磷化工业园、***周湾磷化工业园、***横溪矿化工业园、城区农业加工园建设,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管理手段现代的环境平台,力争把园区办成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

7、加速生态旅游发展。立足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度假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九路寨、温泉、五道峡核心景区开发,不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加快发展购物、服务等旅游配套经济,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力争到2015年,将***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亮点、热点。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8、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全面完成水毁河堤、渠道恢复等工程,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清溪河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城区河堤防洪加固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农村干线公路改造和村级水泥路建设作为重点,全面完成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力争每年兴建农村公路桥梁5至10座。以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政策机遇为重点,积极争取政策,争取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不断增加农村电网负荷,提升电网质量。以继续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一建三改”,农户宜建沼气池入户率达90%以上。以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房屋恢复重建为重点,全面实施危旧房改造;以积极争取扶贫搬迁政策为重点,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式扶贫。

9、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抓好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机耕道路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富民、科普惠农等专项行动,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合核桃、茶叶、食用菌等重点特色产业,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合攻关,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落实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加快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继续办好机械耕整、插秧、收割、采摘、加工等试点,进一步扩大水稻机械插秧面积,不断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长防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提高森林经营整体水平。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三)切实加快公益事业发展

10、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认真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义务教育质量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11、不断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农村三级医 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第二轮改扩建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到2015年,全县村卫生室达到省建设标准。

12、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13、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落实好“新农合”保障政策,提高农民住院费用补偿比例,确保农民参合率达到95%。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政策,提高集中供养水平。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积极争取和落实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县政策。继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着力完善以灾民救助、医疗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救助和生活救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三)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14、综合发展型乡镇建设。(1)***、***、***作为县级重点中心镇,突出城镇街道的硬化,环境的美化,镇区的绿化,道路的亮化和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市场建设、垃圾处理、燃气供应等配套工程建设,具体达到:主要道路 硬化率达到95%,主要道路路灯安装率达到95%,主要道路行道树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镇供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供水普及率达到95%,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2)城镇规模要适当扩张,建成区面积、人口、环境、市政设施、功能基本达到县级重点中心镇标准,城镇化率***要达35%,***要达40%,***要达43%。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建设,充分发挥重点中心镇连接城乡、辐射乡村的重要作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做大做强重点中心镇。

15、特色产业型乡镇建设。(1)***镇是省定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区面积要达到3.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40%;编制详细建设规划及景园规划,新建2至3个街道景园点,建设1个标志性城雕,规划建设1个大型公园;围绕给排水、道路交通、美化亮化、市场建设、城镇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完善城镇功能。(2)***、***、***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人文环境编制好详细建设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立足于反季节蔬菜种植,***依靠烟叶种植,***凭借茶文化之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植特色产业大镇。***投资1亿元进行城镇建设,打通环山路,全面完成集镇二纵四横的配套建设,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重点围绕基础设 施建设,突出“茶乡”、烟叶主产区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布局合理、镇容整洁、市场繁荣、颇具特色的边贸重镇。

16、旅游生态型乡镇建设。后坪和***凭借野花谷风景区的优势,充分依托五道峡、刺滩沟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和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搞好生态旅游,建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新型旅游镇,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17、试点小城市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小城市建设试点乡镇,要按照《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小城市建设试点的若干意见》,完成扩权、人事改革及试点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为我县发展小城市探索和创造经验。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8、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以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建新房、建庭院、建沼气、通路、通水、通电、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等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力争每个乡镇都能抓好一批试点村或亮点示范片建设,使之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工程。健全完善村庄环境卫生治理机制,确保村庄环境治理达到省“清洁工程”二级标准;村内农户危房全部改造消除;农户房前屋后排水管沟建设率达到80%以上;荒山全部绿化达标,村庄绿化率达到90%以上;80%以上的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要 安装路灯亮化;中心村庄要建有公厕,改厨、改圈、改厕率达到90%以上。

19、加快集中居民点建设。在抓好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配套完整的部分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筑式样、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优化村庄布局,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优先落实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大力引导农民到居民集中点建房居住,建设一批规划科学、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居民新区、新村庄,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20、全面优化公共秩序。通过“以奖代补”,鼓励群众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迅速改变村庄面貌,建设“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新农村。加强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集镇整体形象。大力加强集镇和村庄公共秩序的规范治理,解决乱停乱放、乱泼乱倒、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规范公共秩序。

(五)强化完善农村事业管理

21、加强党组织建设。按照“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三级联创”成果。大力实施“双引双培”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为民办事能力。加强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全面推 行“三三制”,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县直帮农村,富村带穷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健全基层组织,发展村级经济,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

22、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加强培养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村级班子带头人,把更多的能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选进班子;加强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在村级干部中探索推行“双评双定”机制,建立村干部绩效考评体系,逐步实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政策,进一步激发村级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根据山区党员相对分散的实际,设立党员中心户,把党员中心户培养成新时期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党建工作的组织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员。

23、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健全和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社规范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24、建立完善公益性设施管护和长效机制。围绕真正使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积极探索政 府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相结合的管护办法,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管理新机制。对集镇、村庄保洁要加强教育,完善制度,统一管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5、健全完善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新机制。因村制宜制定好村规民约,抓好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完善村级自治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腐败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办法,加强项目运行的制度化管理,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五、保障措施

26、切实改进和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靠前指挥,身体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是第一责任单位,围绕产业发展、民生工程、试点建设等重点工作大力攻坚;切实办好示范样板,做到以点带面,平衡发展。县直各部门全力搞好服务指导,在规划对接上、项目实施上、政策落实上、资金拨付上、协调配合上更加积极主动,提供优质服务。

27、坚持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将规划目标、建设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实行月督办、季通报、年考核,有计划、分地推进。完善和实施招商 引资和政策性资金争取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调动各级单位积极性,不断突破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制约。研究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和在建工程的激励机制,加速推进各类项目建设。

28、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坚持大招商,引进外来资本,开发优势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壮大骨干支柱产业,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着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等措施,拓宽农村建设资金渠道。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大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力度,用活用足国家政策,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29、强化规划管理。根据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坚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梯次推进、分布实施。将总体规划分解落实到专业项目单位和乡镇,做到项目到点、覆盖到户、扶持到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等专业项目规划都要按照总规和实施计划统一协调推进。

30、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基层群众,及时帮助解决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中 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管”、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防止不讲条件,相互攀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严禁违反政策出台新的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严禁截留挪用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严禁领导干部承揽工程。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和“通共投劳”政策,对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及环境整治等。在政策范围内按程序、按标准合理统筹使用“一事一议”和“通共投劳”。

31、加强督办考核。将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办内容,大力开展领导督办、现场督办、专班督办、专项督办、典型督办、新闻督办等活动,做到事前有安排,事中有督办检查,事后有考核结账。科学建立对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包村单位结对帮建情况、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工作评价机制,做到月督办、季通报、年考核,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及时研究对策,及时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第三篇:全面脱贫 共奔小康

全面脱贫 共奔小康

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一直是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绕不开的现实问题。脱贫攻坚,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先易后难,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决战“硬骨头”,关键在责任落实。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双向全覆盖。同时,需要党委政府的担当、干部的担当,也需要社会的担当。要汇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打出“组合拳”,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决战“硬骨头”,要善用“他山之石”,借鉴其他地区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的好的经验做法。产业扶贫需要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要不拘一格推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当然,扶贫对象自身的担当也不可或缺。目前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人穷志不短的信念。扶贫先扶志,要强化贫困户的担当意识,坚持脱贫攻坚中决不养“懒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总书记深情话语犹在耳畔,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之力。脱贫攻坚,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第四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发言材料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发言材料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发言材料

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刻,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集中一切力量向深度贫困持续发起总攻,脱贫攻坚连战连捷,贫困人口下降到**.*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脱贫攻坚取得了关键性胜利。但水城县剩余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是全省挂牌督战的三个拟摘帽县之一。我们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上,集中全部精力、全部力量决战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一、保持定力,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各项重点任务。

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目标定力,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动摇。

一是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水城的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剩下的**.*万人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万里长征路犹长。我们将牢固树立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坚决杜绝盲目乐观、小进即满的思想,始终保持目标坚定、信心十足、动力强劲。

二是始终保持干劲不松。持续加油鼓劲,不断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坚定决心,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每一个干部保持攻坚克难、总攻决胜的思想不松,以一往无前的攻坚状态和不胜不休的奋斗姿态,奋力总攻到底、决战到底。

三是始终保持责任不变。按照“七个坚持不变”的思路,持续压紧压实乡镇决胜团团长、乡镇书记和乡镇长、县直轮战部门负责人、县级工作专班负责人、村决胜队队长和帮扶责任人的责任,形成县有挂牌督战指挥部、乡有决胜团、村有决胜队、户有帮扶责任人、面有县级工作专班的攻坚作战格局。

二、持续发力,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五个不变”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脱贫监测预警机制,全面巩固扩大脱贫成果,确保已脱贫的**.*万人无一人返贫,非贫困户无一人新增致贫。

一是持续巩固产业扶贫成果。紧扣“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调减低效作物,狠抓产业管护和加工销售,不断做大产业成效、做强产业支撑,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二是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按照“五个体系”建设要求,持续健全完善后续服务,让搬迁群众享有更满意的教育、更优质的医疗、更充分的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是持续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成果。保持教育、医疗资助政策不变,坚决杜绝农村群众因学、因病致贫返贫,持续关注并解决好农村群众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切实堵塞返贫漏洞。四是持续巩固智力扶贫成果。不断创新智力扶贫机制,以农村公共服务岗位为载体,鼓励农村群众积极就业,通过自身劳动摆脱贫困,真正从精神上自立、从思想上脱贫。

三、挂牌作战,强力攻克剩余贫困的顽固堡垒。

深入实施“四个三”攻坚法和“5个**%”23条攻坚举措,坚持一手抓脱贫成果的巩固,一手抓剩余贫困山头的攻克,确保双向发力、同步取胜。

一是紧盯时间节点挂牌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细化作战任务书、时间表,紧盯时间节点,不断加强调度密度,强化攻坚力度,加快推进速度,确保在*月底前,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各项指标全面达标。

二是紧盯重点对象挂牌推进。针对剩余**.*万贫困人口,逐乡逐村研判,逐人逐户过堂,合理摆布兵力和资源,对重点乡、重点村和重点户实行挂牌督战,聚集最强的火力、集中最多的精力,盯住不放,强力推进,快速把各个硬骨头啃下来。

三是紧盯短板弱项挂牌推进。针对“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突出短板,明确专班专人盯,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销号,确保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快速突破,*月底前各项短板全面补齐、全面完善。

总之,请省委、省政府放心,水城县一定不辱使命,采取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交上满意答卷。

第五篇: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富民之本,强县之源——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在全省29个贫困县(市)中选择7个山区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湖北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的重大举措。

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总结过去一年试点工作时指出:“试点工作时间不长,但成效明显,望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根据罗书记指示精神,最近,省委政研室与省扶贫办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7个试点县(市)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调研。时值初夏,群山披翠,调研组赴武陵、进秦巴、奔幕阜、穿越大别山,一月有余,行程万里。召开了十几场座谈会,听取了县市领导、县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村书记的介绍,走访了几十个乡镇和村组、几十家企业、上百家农户,山区的贫困状况让我们感到沉重,但脱贫奔小康试点带给山区新的变化也让我们感到激动,山区的发展前景和干部群众新的精神面貌更让我们感到振奋,7个试点县(市)乡乡村村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恰似一幅“群山奔腾”的壮美画卷。

一、喜看山乡新变化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建设,7个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居弱图强、后发奋进”的思想进一步牢固,发展产业、富县富民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乡风文明进一步推进。

(一)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2009年,7个试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77.7亿元,比2008年增长14.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18.8%;财政总收入24.6亿元,增长16.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6亿元,增长34.8%,增速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比如丹江口市,立足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特殊地位,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水都贯穿脱贫奔小康工作始终,大力发展清洁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积极发展和培育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集群,引进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丰华、博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全市经济总量增加、增速加快,2009年县域经济排名跃居全省第32位,2008年前进12位。

(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2009年,7个试点县(市)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88万亩,比上年增加35万亩,人平达1.8亩,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新格局。保康县充分发挥磷矿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矿化结合,大力发展核桃、烟叶、茶叶、食用菌四大农业产业,加速发展生态旅游,基本形成了以磷化工为主体、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格局。五峰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跻身湖北省茶叶大县、湖北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大县和生态旅游大县。丹江口市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已发展水果(主要是柑橘)、畜牧、水产、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55万亩,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农民收入的50%来自优势农业产业。大悟县大力推进以板栗、茶叶、花生、药材和养殖小区为主的“四板块一小区”建设,板栗面积达到81万亩,茶叶15.3万亩,花生30万亩,药材5.6万亩,规模养殖小区70个,被列入国家绿色食品花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英山县大力发展茶叶、板栗、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特别是茶叶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8.6%。通山县充分发挥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着重培育生态旅游、石材加工、新型能源等特色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鹤峰县重点打造茶叶、烟叶、蔬菜、林果、畜牧五大绿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达到80多万亩,农民人平达4亩以上,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三)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2009年,7个试点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2元,比2008年增长10.4%;减少贫困人口6万余人,下降8.7%。不少农户反映,“脱贫奔小康打开了思路,农民就业有了出路,产品有了销路,增收有了门路,大家走上了致富路。”英山县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个村发展1个特色产业、1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人平拥有1亩高效经济林、户平拥有1亩茶,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该县柳湾镇河南畈村家家户户种茶、销茶,每户每年从茶叶中获利几万元,全村80%的农户依靠茶叶经营收入建起了楼房。村民夏清明形象地评价采摘茶叶带来的收益:“一早一桶油、一天一身绸、一月一头牛、一年一层楼”。鹤峰县森林覆盖率达82.9%,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过去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农民“守着青山没饭吃,抱着摇钱树没钱用”。去年以来,该县把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壮大板块基地,培强龙头企业,形成特色品牌,全县林业产值达到3.13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现金收入1100元,仅箬叶一项每年就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近亿元。

(四)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2009年,7个试点县(市)共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529.6平方公里,高产农田建设4.19万亩,低丘岗地改造17.89万亩,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18.6万亩,低效林改造项目8.2万亩,当年解决安全饮水人口32.5万人,新修通村水泥路1606公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五峰县狠抓交通、电力、通信建设,启动了陆渔一级路建设,融入宜昌1小时经济圈;启动220千伏电力通道建设项目和渔洋关110千伏变电站改造项目,通信(移动、联通)、广播电视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保康县全年启动实施高产农田改造、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集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9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当地农民这样描述今日的新生活“修好了致富路,种上了高产田,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便宜电,烧上了清洁气。”

(五)村容村貌大有改观。

各试点县(市)大力实施村庄整治行动,广泛开展“美化、净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快“一建三改”和农房改造,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2009年启动村庄整治519个村,改造农村危房18509户,新建沼气池3.76万口,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大悟县探索建立了“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卫生保洁机制,配备了卫生保洁员891人,垃圾转运员99人,垃圾清运机动车126台,新建垃圾池2300多个,新建区域垃圾填埋场20处,彻底解决了农村垃圾无人管的难题,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该县吕王镇刘院村,过去“房屋随意建,柴草门前堆。污水到处流,垃圾满天飞。”如今的刘院村,又是另一番景象:农民住进小洋楼,垃圾专门有人收。门前四季花盛开,后院池塘有鱼游。通山县以建设特色新村为抓手,围绕106国道、核电公路、通南公路、九宫山旅游干道等沿线村庄办示范,推进117个试点村的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程,完成新建、改造村级公路1490公里,建沼气池8300口,1.5万户农民吃上了自来水,修建了115处休闲场所,建成了畈中、排楼、南林等一大批特色新村。

(六)干部群众精神振奋。

7个试点县(市)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的“双强工程”,深入推进以卫生村镇、文明村镇、绿化村镇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共建”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乡风文明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大悟县宣化店镇玄坛村连续5年举办了五届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艺术节,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的乡风。通山县在各村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妇女禁赌会、文明新风促进会,开展了“文明湾”、“五好家庭”、“十星农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新风尚。调研中我们尤其感到振奋的是山区干部群众团结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五峰县委副书记向丽对我们说:“过去对山区脱贫没信心,工作也缺乏抓手,干部群众有点像霜打的茄子——没劲,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启动后,上级领导调研勤,各个部门支持多,阶段工作任务重,风声水起,一下子把一池静水搅活了,干部群众充满激情,现在是干部比工作、比业绩,群众比住房、比收入,乡村比发展、比进步,形成了干事创业、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一块景观石上刻有这样一首诗: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是西泉村人民的心声,更是7个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奋发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探索脱贫新经验

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主要作法和经验是,坚持一个基本方针——开发式扶贫;形成两个重要特色——整县推进、整体推进脱贫奔小康工作;实行三位一体——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紧密结合;突出四大工作重点——制定规划、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实施五条重要措施——高位推进、对口帮扶、农民主体、整合资源、机制创新。脱贫奔小康试点的实践,探索了山区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谱写了我省扶贫开发史上的新篇章。

(一)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决定,就是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来谋划,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部署,放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位置来突破,并且从战略方法上把它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达到“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效果。

一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决策。

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5月决定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这个试验区工作刚刚展开的时候,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就在思考,除了在平原湖区搞试验外,还应在山区搞一些试验,探索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道路。罗清泉书记和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各市州意见,决定在全省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中选择保康、五峰、丹江口、大悟、英山、通山、鹤峰7个县作为贫因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这个试点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88个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形成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多类型试验,号称“湖山城乡”四大试验,这是湖北新农村建设的经典之作,也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探索。

二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规划。

规划是最能体现也是最早体现“整体推进”这一特色的。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规划。2009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指导意见》;随后省里出台了《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建设总体规划》两个纲领性文件全面部署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民主文明等方面的工作。总体规划目标就是“两结合”目标,即努力把试点县(市)建设成为我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按照上述两个文件的要求,省里出台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贫困县脱贫3个专项规划和8个部门支持规划,各试点县(市)与之配套地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规划目标层层分解,一直“落实”到乡、到村,有的县甚至规划到每个农户。我们在鹤峰县太平乡调查时发现,山区农户家家都有一本《脱贫奔小康农户规划卡》,时间从2008年至2013年,项目包括家庭年总收入、人均纯收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家居环境建设、素质提升6大类、39小项,规划得非常明确、具体。

三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推进。

2009年初,省里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罗清泉任组长的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以来,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四次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现场会议。各试点县(市)、乡镇相应成立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每月一次通报会,每季一次现场会,半年一次总结会,县乡村三级干部全力以赴扑在脱贫奔小康的事业上,现在“脱奔”一词已成为试点县干部群众最流行的口头语。鹤峰县委副书记张涛说:“山区抓“脱奔”,就是建设新农村,我们现在是党政级级抓“脱奔”,干部人人抓“脱奔”,方方面面抓“脱奔”,一年到头抓“脱奔””。

(二)富民与富县相结合。

就是把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抓,在过去“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更大规模、更大气魄、更大手笔地实施新的扶贫战略——“整县推进”。

一是树立富民富县的“核心”思想。

省委、省政府对脱贫奔小康试点的指导思想有明确定位,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富县为核心。

二是确定富民富县的奋斗目标。

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总体目标前面两条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具体目标包括“富县富民富集体”三大块:力争试点县(市)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县(市、区)平均水平,力争经过五年奋斗摘掉贫困县“帽子”;力争试点县(市)农民人均收入2009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8%,2012年到2013年达到9%;到2013年,力争贫困人口减少到乡村总人口的10%左右,6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鹤峰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规划目标是“5年内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村贫困人口控制在10%以内,由9.6万人下降到1.8万人。”

三是探索富民富县的发展路径。

山区农民增收,一靠外出务工,二靠发展特色产业。试点县(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扶持农民发展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观光农业及特色旅游业,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山区财政要做大,还是要靠工业化”。试点县(市)坚持“一主三化”方针,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经济、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县限于山区交通、地理等客观条件制约,引进企业困难,市里帮助他们在大城市设立工业园区,这一做法被称为发展“飞地经济”。五峰县抢抓省、市直相关部门和兄弟县(市)帮扶机遇,在宜昌开发区建设五峰扶贫工业园,已有一家企业落户,又在枝江市工业园区内筹建对口帮扶五峰工业园。保康县在巩固本县四大工业园的基础上,又在襄樊市余家湖建立10平方公里的保康工业园,去年底有5家企业入园,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完成投资100亿元,实现产值200亿元、税收10亿元。省领导称赞他们是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内外发展、比翼双飞”。

(三)开发山区资源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强县之源,可以说是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7个试点县(市)具有明显的山水资源、矿产资源、物种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山区资源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实质是走有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扶贫开发也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条主道。

一是把发展产业放在扶贫开发的首要位置。

罗清泉书记在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坚持把发展产业摆在试点工作的首要位置。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要求,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产业扶贫、产业强县的理念。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一年多来开了四次大会,有两次会议都是以发展产业为主题。

二是发掘山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资源是优势,特色是竞争力。7个试点县(市)努力做到挖掘和利用资源、创造和放大特色。五峰县充分发掘资源优势,集中精力“两手抓”,一手抓采花毛尖的深度开发,着力做大做强采花茶叶产业;一手抓生态旅游开发,着力打造湖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柴埠溪峡谷景区正在全力争创国家“5A”级景区。英山县靠山吃山,做大做强茶产业。通山县资源优势大,特色产业多,县委书记曾国平把它概括为“五石四电三特两景”。五石:大理石、硅石、石灰石、钒石、白云石,每种石材都是一大产业;四电:核电、风电、小水电、抽水蓄电,5年后县税收将达到10个亿;三特:楠竹、油茶、巴茅草,以巴茅草为优质饲料的我省最大的万头现代奶牛牧场正在建设中;两景:九宫山和隐水洞,一山一水旅游生意火爆,带动“农家乐”休闲产业蓬勃发展。

三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一项战略重点,更是山区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着力点。7个试点县(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以茶叶、板栗、药材、柑橘为主的林特产品加工,以魔芋和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蔬菜加工,以肉类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及水产品加工。

四是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号称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7个试点县(市)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的思路,集中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在茶叶、水果、特色蔬菜、水产品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上实现突破。做得很成功的有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花”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四)改善民生与促进乡风文明相结合。

扶贫开发,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扶贫开发的突破口,也是深得山区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把改善民生和促进乡风文明结合起来抓,基层干部称之为大山深处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场深刻革命不仅带来了新家园和新环境,也催生了新精神和新风尚。

一是优先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试点县(市)主要办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修路,加大试点县(市)通高速公路或通山区一级公路建设力度,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修建通组路。第二件事是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以土地整理为平台,每年每县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第三件事是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把村庄规划、民房建造、“一建三改”、发展庭院经济工作一起推进。第四件事是加速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困难。这四件事办得扎扎实实,干部群众人人拥护。

二是着力发展山区公共事业。

试点县(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开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保康县全县纳入低保人数达到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6个卫生院和50个卫生室得到改造,中小学校舍、乡镇文化站、村体育健身室和农村福利院得到全面修整,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当地农民有个对比说法:“过去是田种不起,书读不起,病看不起”;“现在是种田不交钱还补钱,读书不要钱还给钱,看病交了钱再返钱,老了儿女出钱保险公司也出钱,穷了民政给救济钱国家还发低保钱,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好挣钱”。

三是加强乡风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试点县(市)普遍开展以创建卫生村镇、文明村镇、绿化村镇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创建”活动,普遍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十大遵纪守法光荣户、计划生育光荣户等创建活动,很多村里成立了腰鼓队、篮球队、舞狮玩龙队等群众文体活动组织,群众文化生活趋向活跃。很多村里成立了财经领导小组、清账理财小组、公益事业理事会、民事纠纷调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丹江口、英山、五峰等市、县的试点乡村都建立了农民理事会,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到理事会上“理一理”,老百姓对此很高兴、很满意,他们说:“村庄理事会,有事便开会,举手是赞成,摆手是反对,没人捉你手,权利很实在。”

(五)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这是扶贫开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搞好资源整合、资金整合,是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

一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试点县(市)采取宣传开路、典型引路、以奖代补、先贷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到建设中来,试点县(市)通过发动农民投入的资金占到投资总量的五分之三,尤其是在村庄整治、房屋改造等项目上,农民投入占到70%。一些地方探索了“请农民参与大事决策、请农民参与规划制定、请农民参与过程监督、请农民参与资金监管、请农民参与合格验收”等“五民参与法”,农民在当家做主中热情高涨、积极性迸发,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二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7个试点县(市)开放式开发扶贫的亮点之一。在外打拼多年、事业红火的大悟县芳畈镇滚河村村民余兵国,主动拿出350万元,支持本村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建设安全饮水设施,解决本村及周边村民2000人饮水问题,帮助全村60岁以上的男性农民、50岁以上的女性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大悟县许多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为了支持家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发自愿成立老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主动帮助村支部、村委会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捐资、捐物、帮学、扶智、引进项目等形式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目前全县已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会146个,共联系在外乡亲2346人,募集资金3920万元,引进项目182个,成为脱贫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

政策和项目有着十分重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省里出台支持试点县(市)的优惠政策有6大条,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低效林改造、道路修建、龙头企业发展、农家乐等几十类,大小项目有上千个。重大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高产农田整理、“双低”改造、现代农业等方面,其中通山县还有核电站建设、丹江口市还有南水北调工程这些国家级重点工程支撑。2009年7个试点县(市)建设项目272个,新建和续建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18.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89.9亿元。2010年7个试点县(市)所报六类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49.2亿元。用基层干部的话说,是“条条政策都是真金白银,个个项目都能振奋人心”。

四是搞好部门结对帮扶。

部门“结对帮扶”是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的显著特色之一。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部门定点帮扶”、“企业定点帮扶”、“部队定点帮扶”等三个文件,前后三次动员组织117个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第一批安排的49个定点帮扶单位,在2009年为7个试点县(市)投入各类帮扶资金7.1亿元。鹤峰县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30个省直单位、11个州直部门和93个县直单位与205个建制村全面对接,县直单位1321名机关党员干部每人帮扶1户农村贫困户。

五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整合资金是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经典作法”,在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试点县(市)整合资金的作法是,“集以中散钱办大事”为“总目的”,以“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为“主要原则”,以县(市)为“操作台”,以规划为“指挥棒”,以县(市)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为“协调部”,以政策资金、项目资金、金融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五大资金为“整合体”,以发展迫切需要为“落脚点”。这一作法过去叫做“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试点县(市)的新说法,叫做“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闸阀管水、一个龙头放水”。鹤峰县太平乡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是整合资金“非常漂亮的一件作品”。该工程涉及到5个村3万亩农田,过去这片农田虽曾作过一些零星治理,但未解决根本问题,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太平山连山,种田只靠天,有河流不出,年年遭水淹。”鹤峰县抓住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机遇,大做整合文章,合并隧洞凿通、河道治理、田间治理、土地治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项目,整合省、州两级国土、水利、财政、农业、交通等多个部门的10多项资金,总投资8000万元,现在初步呈现“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涝能排、旱能灌”的景象,整治完成后每年直接为群众增收1500万元以上。

(六)创新发展方式与创新扶贫模式相结合。

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本身就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最大的创新之举,其本质是扶贫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单一的救济式扶贫向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双轮驱动”的转变,从单一的输血式扶贫向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双管齐下”的转变,从单一的专业式扶贫向专业式扶贫和开放式扶贫“大格局”的转变。试点中最大的政策就是允许先行先试,实质上就是鼓励改革创新。7个试点县(市)把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扶贫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等重大创新结合起来,把创新建设投入机制、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创新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等具体创新结合起来,开创出一个生动活泼的脱贫奔小康工作局面。

一是创新山区发展方式。

根据不同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整个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找准自己位置,做到“五个发展”:突出自身特色,寻求错位发展;改变传统思维,追求创新发展;大胆引进培植,谋求借力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强化集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循环发展。

二是创新扶贫模式。

7个试点县(市)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六种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打工扶贫模式、企业联村模式、项目扶贫模式、小城镇带动模式、易地搬迁模式。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主要靠隐水洞开发带动农家乐餐饮业发展,去年农家乐餐馆、旅馆达到了33家,该村11组青年程思虎农家乐餐馆年收入达到100万元,纯收入40万元,成为产业扶贫的典范。大悟县三里城镇实施“公司联村开发”方式,引进各类公司32家,累计投资1亿多元,开发茶叶基地1万亩,建立了茶叶生态公园,走出了一条企业联村扶贫的新路子。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中有很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我们在和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座谈讨论中,总结出“扶贫开发五大工作法”。高位推进制——此法包括“三制”、“三式”,“三制”是一把手负责制、常委联系制、专班负责制;三式是密集式调研、双月式大会、拉练式检查。省、市(州)、县(市)、乡(镇)、村,都是书记“挂帅”。省里罗清泉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一年多时间,罗书记三到丹江口、大悟,两到通山、五峰,一到保康、英山、鹤峰。省长李鸿忠经常深入试点县调查研究。省委常委苏晓云、张昌尔、李宪生、苑世军、黄先耀、李春明、潘立刚等7位领导对口联系7个试点县(市),不定期深入联系点指导工作。分管试点工作的省领导张昌尔、刘友凡、罗辉、赵斌同志多次深入试点县(市)现场办公,解决试点工作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每两个月开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每次会议都不是“坐着开”,而是“跑着开”,翻山越岭地跑,为的是看现场、看变化、看成效,包括看问题,让试点县(市)相互受启发。定点帮扶制——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下发文件,动员组织省直、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驻鄂部队等上百家单位定点帮扶试点县,帮扶对象明确,帮扶责任具体,考核标准细致。各市(州)、县(市)也同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上上下下齐努力,方方面面帮脱贫”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省、县对接制——一方面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已趋完善,项目和资金都是省、县直接对接,(州)市备案,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下基层频繁,很多实际问题在调查现场就拍板解决。示范化带动——试点示范是传统的工作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省里办7个试点,市县乡层层都办有试点,结对帮扶单位家家都办有试点,重大项目实施也采用试点先行的办法,通过试点然后向整体推进。综合化服务——试点县(市)村村建立综合服务中心,把老百姓需要的各种行政和市场的服务送到村门口,让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办好过去需要到乡里、县里去办的很多事情。这种服务形式特别方便老百姓,很多山区农民这样说:“过去办事要跑几十里,现在办事只走几十米;过去进城办事摸不着门,现在办事在家打个电话就来了人。”

二、脱贫工作新启示

脱贫奔小康试点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湖山城乡”四大试验中的重要一环,它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整县推进,整体推进,不但探索了山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而且探索了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的新战略、新思路。这种探索对于整体推进全省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工作、对于开创我省扶贫开发新局面和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启示深刻。

(一)开发式扶贫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等几个阶段,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只有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就是要通过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的方法来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解决贫困问题。我省开展的脱贫奔小康试点,整合各种资源,用足各项政策,统一规划,高位推进,整县实施,大力帮助试点地区培植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大力帮助试点地区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素质,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这是我省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各个试点县(市)都将试点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狠抓产业发展,狠抓基础设施改善,狠抓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致富的进程大大缩短。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脱贫奔小康试点是我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的有益尝试,是我省在贫困落后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探索。继续抓好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山区的特色产业放在主要位置,把打破山区的交通“瓶颈”放在首要位置,把改善山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突出位置,把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出路。

没有产业发展,脱贫奔小康就失去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核心,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农民就会拥护。在贫困山区如何发展产业、富裕农民呢?关键是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7个山区县(市)试点证明,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路径,是一个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我省贫困地区一般具有山区、丘陵和库区等多样的独特地理形态,自然、生态、农业、人文、矿产等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扬长避短,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创造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就各地而言,一要找准产业定位。要深入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市情、县情,分析和把握自身优势,从而构筑有竞争力的产业,使之在全省、全国产业分工中有自己的位置。丹江口的水电工业和旅游业,保康的磷化工业,通山的石材加工业,五峰、英山的茶叶加工业,以及大悟的板栗、花生都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的还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这充分说明只要找准了产业方向,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形成后发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践表明,特色产业的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应从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条件出发,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就山区而言,应该依托矿产资源和农特产品发展工业,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高效林业,依托山区独特小气候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山水林泉洞等自然生态以及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三要倾力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灵魂。“藏在深闺无人晓”,再好的产品没有被市场接受,经济优势都发挥不出来。要实施特色品牌带动战略,倾力打造具有本土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的特色品牌,带动特色产品“走出去”,通过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三)政府主导是脱贫奔小康的重要保障。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关键是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在领导重视、高位推进上。省委、省政府把试点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各级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调研。省、有关市州和试点县(市)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了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体现在规划先导上。试点县(市)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突出脱贫奔小康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高起点规划,做到既有总体规划,又有专项规划,还有省直部门支持方案,并把规划落实到产业、落实到项目上,通过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了规划的先导作用。三是体现在政策、资金的积极引导上。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强调在试点县(市)脱贫之后,继续享受国家和省里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各项优惠政策。试点县(市)通过整合各类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按照规划进行集中投入,引导社会各类资金跟进。四是体现在对口帮扶上。每个试点县(市)都有省直部门、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驻鄂部队等对口帮扶试点建设,基本形成了大扶贫格局。

(四)农民群众是脱贫奔小康的建设主体。

开展脱贫奔小康工作,农民群众是主体。如果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脱贫奔小康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关键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好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要求,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经验作法表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靠政策激励。政策只有让农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各地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过程中,出台一些让农民得实惠、收实效的政策。比如,出台“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开展“美化家园”村庄整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把荒山荒坡、农村水利设施等经营权让利拍卖给农民经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二靠项目拉动。各地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群众,用项目吸引群众、凝聚群众。有了项目的拉动,群众参与建设家乡的积极性高涨。三靠党员带动。各地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充分发挥致富能人作用,组建党员致富户、群众致富户、贫困户“三户一组”帮带小组,引导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事实证明,只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就能充分激发出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五)整合资源是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措施。

资金不足、力量分散一直是制约扶贫开发工作的“瓶颈”。脱贫奔小康试点探索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整合资源。只有整合资源特别是资金,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贫困县(市)各方面的资源很多,整合的空间很大,关键要以规划为引导来整合,发挥规划“指挥棒”作用;要以项目为载体来整合,发挥项目“吸铁石”作用。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优化配置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建设资金,形成项目资金的整合聚集效应。除了整合政策资源、项目资源外,还要大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通过为试点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实现政府扶持与农民投资投劳的有机结合,实现政策引导与市场融资、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将分散的政策资源、项目资源、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改过去“十个指头用力”为现在“一个拳头用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大大加快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六)改革创新是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靠的是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新农村,仍然要靠改革。一年多来,各试点县(市)针对脱贫奔小康试点中面临的普遍困难和突出问题,先行先试,在扶贫开发模式、资金投入机制、土地山林流转、引导农民参与等方面积极改革,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在探索山区扶贫开发模式方面,大悟、英山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山区实际的脱贫奔小康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县为单位、实行整村推进与片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在资金整合方面,各地借鉴仙洪试验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资金整合经验,进行大胆探索,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在创新土地山林流转机制方面,五峰、鹤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山林流转,为工业园区上规模、龙头企业建基地、“双带”能人兴产业搭建平台。在引导农民参与方面,丹江口探索了村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以政府项目投入为主、农民投工投劳为辅,“户办工程”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可以说,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除了上级一定的投入外,主要靠的是山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靠的是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

下载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稳定脱贫.带奔小康誓师大会发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20205篇

    脱贫攻坚绝不是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地做着,此外,脱贫攻坚政策应加大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教育,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观念,一起来看看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5篇2020,欢迎......

    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最终五篇)

    只有把奋斗的目标盯得更紧,把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实,才能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决胜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脱贫攻坚奔小康心得体会范文五......

    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自查报告

    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脱贫奔小康工作 自查报告 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办: 我校按照中共鹤峰县委办公室鹤办发[2009]5号、鹤办发[2009]13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围绕三年发展取得明显......

    太平脱贫奔小康2010年工作总结

    抢抓机遇 强力推进 确保实效 ——太平乡2010年脱贫奔小康工作总结 中共太平乡委员会 太平乡人民政府 2010年以来,为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决策部署,乡党......

    脱贫奔小康行动计划书2018年

    县镇村(社区) 脱贫奔小康行动计划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坚持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的思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020稳定就业脱贫攻坚心得体会发言

    2020稳定就业脱贫攻坚心得体会发言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做好就业工作对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疫情......

    誓师大会发言

    誓师大会发言稿 所有勇士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的誓师大会是**开启新征程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会。刚才听取了所有部门代表对6月份所做的目标承诺,以及总裁对集团全年目标的规划和部......

    誓师大会发言

    誓师大会发言2011届高三百日誓师大会发言稿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是2月28号,屈指一算,离高考只剩98天了,誓师大会发言。就像《同桌的你》这首歌中唱的那样,曾经我们以为毕业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