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08:0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第一篇: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前 言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研究分析目前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制订的,是指导性的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三大领域。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主要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节水设备、生态环境保护装备、清洁生产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服务主要包括环境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服务等。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1.环保产业初具规模。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企业8500多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1500多家,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80亿元,占63.0%;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目前,环保设备(产品)的年制造能力达到了250多万台(套),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量达到了3.5亿多吨,综合利用率为48%。“九五”时期,我国环保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2.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近几年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在环保设备(产品)中,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约占五分之一,少数产品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设备成套能力;工业一般废水治理技术和工业消烟除尘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从有机废液中提取蛋白饲料技术、利用废轮胎生产碳黑技术、空气冷冻废橡胶制胶粉技术等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环境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从环保设备(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看,20年前,环保设备(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很有限,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及基本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等。目前,环保设备(产品)品种达到了3000多种。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垃圾焚烧设备、汽车尾气处理设备、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等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从资源综合利用看,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业废弃物、废旧物资及共伴生矿产资源。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宽,产品品种不断增多,如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已达200多种。近几年环境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领域,特别是近两年,出现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促进了环境服务水平的提高。

环保产业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将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199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总书记和总理都到会做重要讲话。其次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和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为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九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达3600亿元,1999年我国环境保护投入首次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利用国债资金支持环保装备国产化、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三河、三湖”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改造项目等。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使部分闲置的机械制造能力转向了环保产业,而且促进更多的企业转向环保产业。三是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国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调动和促进了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国家加大了对传统的、以政府投资和经营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式的改革力度,向以多元化投资、多种形式建设和经营,污染者付费的方式过渡,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良性运行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未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其中约65%为兼营),近90%都是小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国最大的环保企业年销售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而进入世界500强的专门从事废物处理的美国惠民公司,2000年的营业额已超过130亿美元。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通过对正在生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调查分析,约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通用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有待淘汰,约2/5的产品需要改进。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

2.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国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而且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如水处理主要为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

3.还未完全形成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和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较严重。如大多数环保产品没有标准;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回避招标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不规范竞争等,一些地方不允许外地环保产品或者环境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采取各种方式限定、变相限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生产的环保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指定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的环境服务等,搞市场封锁;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环保产业市场混乱的结果是阻碍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此外,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环境保护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为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国家和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激烈市场竞争,使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沿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目前,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只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支持能力,才能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十五”期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目标无法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而且经济发展也要受到制约。

(二)发展环保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我国环保产业的潜在市场巨大,是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十五”计划把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随着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这将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环保产业作为投资热点,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若每年有5%的大型燃煤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就能形成年产值60亿元以上的产业需求;为汽车制造业配套的消声器和机内净化器产品,年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一个日处理千吨规模的垃圾焚烧厂,投资约在6亿元左右,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市场十分巨大;以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矿山生态恢复为重点的生态工程等也都有很大的市场。预计“十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可以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三)发展环保产业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现实选择。

加入WTO后将会大大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基础薄弱、竞争能力差的行业,入世将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加入WTO后,环保市场,特别是环保产品市场、环境服务市场和投融资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这将有利于加大环境投资、技术转让和贸易服务的力度,有助于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环保市场基本趋于饱和,这些国家的大型环保企业或企业集团将会凭借其坚实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开拓我国的环保市场,这将对国内处于成长期的环保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参与加入WTO后激烈的环保市场竞争,就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将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结构,向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结构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某些领域又是高新技术产业,是结构调整的重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三、“十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

“十五”时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的战略部署,“十五”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培育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主要目标。

为满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环保产业的需要,“十五”时期环保产业将有较快的发展。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生产550亿元,占27.5%;资源综合利用产值950亿元,占47.5%;环境服务产值500亿元,占25%。“十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

“十五”期间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巩固和提高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依法淘汰一批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低效、市场供大于求的环保产品。

到2005年,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拥有技术优势、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服务、“专、精、特、新”的中小型环保产业企业;扶持一批环境服务企业,提高环保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发展重点。

1.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1)烟气脱硫。重点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关键是解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到2005年,具备独立完成燃煤电厂200MW及以上机组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的能力。适当发展脱硫专用设备的生产,确保脱硫工程配套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根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适当发展工业锅炉、炉窑相配套的实用型或简易型脱硫工艺技术和设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湿法脱硫工艺,以满足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烟气脱硫的需要;适当发展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喷雾干燥脱硫、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脱硫、电子束脱硫等工艺,以适应中小机组和老机组的烟气脱硫。

(2)烟尘治理。抑制常规电除尘器的发展,拓宽电除尘器对高浓度、高温、高比电阻烟尘和含有腐蚀性气体等的适应领域;发展配套的监测仪器和装备;改进型材规格和品种,降低主体重量;完善计算机选型技术,开发脉冲供电、微机控制、可变电压供电装置等。重点开发特殊环境使用的电除尘器,适当发展用于各种炉窑的中小型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应提高配套机电产品及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耐高温、耐腐蚀的滤料和纤维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每小时处理风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耐温250℃以上、寿命3年以上的袋式除尘器。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的旋风除尘器,重点发展高效低阻及除尘、脱硫一体化,即组合式除尘器。

(3)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根据汽车工业污染控制目标,以轿车和轻型车为控制重点;汽油机普及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等技术;柴油机推广增压中冷、柴油机共轨等技术,并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4)有毒有害气体处理。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催化燃烧和碳纤维回收利用等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和设备以及工业有毒气体、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2.水污染防治领域

(1)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发展日处理能力20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等技术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等;研制开发适用于不同工况的低速多极离心鼓风机、潜水污水泵、氧化沟专用设备、新型曝气设备、污泥处理处置专用设备等。提高格栅、曝气、刮泥吸泥提升及脱水、污泥沼气发电等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水泵、风机、阀门及相关电器设备的工作和使用寿命。重点解决现有国产设备质量较差和品种不全问题。同时,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氧化沟和氧化塘处理清污机械、强化曝气技术和设备、污泥处理技术和设备。根据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发展日处理能力10万吨以下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

(2)工业废水处理。重点发展水处理单元技术和设备,提高专业化生产规模,形成标准化、系列化,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多功能组合式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用于发酵、医药、造纸、屠宰加工废水处理领域);表面处理废水、废液及有色金属采矿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废水深度处理、净化、消毒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和成套设备;含油废水处理、油田净化技术和设备;煤矿地下水及高浊度含盐废水处理技术和净化设备;膜处理、微滤净化技术和处理设备等。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领域

(1)城市垃圾处理处置。重点发展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成套设备,中小城镇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以及垃圾收集、分选、预处理技术和装备,形成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关键技术及设备有: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工程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填埋防渗衬层和覆盖材料、填埋专用机具、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制和完善大型垃圾堆肥和简易堆肥技术和成套设备,主要是低成本堆肥技术和装备、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技术和装备。适当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重点解决垃圾焚烧尾气的控制技术和设备。

(2)有毒有害废物处理。根据工业发达国家采用高温氧化法处理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成功经验,重点发展有毒有害废物密闭式贮运技术和设备、专用高温氧化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若干个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处理中心。

4.节水技术和设备

重点发展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主要有电力行业高浓度输灰工艺、干除灰、干排渣工艺技术和设备,纺织行业高效印染洗涤工艺、无水及节水型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石油化工行业炼化污水处理回用、油田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再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造纸行业制浆洗涤系统闭路循环工艺、白水(中水)回收利用工艺、碱回收等技术和设备,冶金行业干熄焦工艺、空气冷却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艺水、循环水及杂用水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及回收利用冷却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城市污水综合回用技术和设备,各种节水器具。研究开发海水、咸水综合利用和淡化工艺技术和设备,高效空冷工艺技术及无水生产工艺技术。

5.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

根据《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重点发展水土保持和防治荒漠化技术和装备,积极发展草原建设、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植树种草等方面的技术和装备。

6.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

重点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替代物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大力发展冶金、化工、轻工、有色、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

7.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重点提高现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产品档次,提高设备可靠性、智能化和精密度,要将自动采样、数据采集处理、远程终端控制等高新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中。为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加快发展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便携式监测仪器,特别是废水、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设施自动控制系统,加快城市环境监测网和流域水质监测网建设。同时发展汽车尾气、噪声监测仪器仪表等。

8.环保材料和药剂

重点发展高性能的环保材料和药剂,主要有生物膜材料、微生物处理添加剂、耐高温、耐腐蚀除尘滤料、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新型杀菌剂、高性能吸隔声材料等。

9.资源综合利用

(1)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是提高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有色稀有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加快发展综合回收金、银、铁、稀土、铌、钒、钛等新工艺;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以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为重点,带动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硅藻土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快尾矿生产建材产品及加工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产品技术,主要是燃煤矸石循环流化床及成套发电技术和装备,硬塑、半硬塑成型制砖技术和装备,全煤矸石生产空心砖技术和装备,煤矸石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水泥生料技术。在煤矿矿区建设一批煤矸石综合利用工程;发展粉煤灰分选技术和设备,加大粉煤灰用于高等级公路、水电大坝、商品混凝土中的比例,研究开发粉煤灰用于铁路建设的技术;加快发展利用化工、冶金、有色等工业废渣生产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大用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废渣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装备。加快造纸碱回收、酒精糟液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发展先进的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

(3)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重点发展废旧家电、废电脑回收处理及报废汽车机械化集中拆解技术和设备,发展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电池等回收及加工利用技术和设备,包括废物的收集、分选、清洗、破碎、打包、运输、回收等单体设备或组合设备。建设若干条报废汽车机械化集中拆解、废旧家电、废电脑回收处理生产线;若干个废橡胶、废轮胎制微细胶粉处理工程;若干条铅、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及废电池回收加工生产线。

10.环境服务

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和运行服务;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

四、对策与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制定和组织实施环保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先进、经济、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限制发展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进一步制定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继续颁布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目录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使排污收费达到合理程度,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调整到适当的水平,以满足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制定和实施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市场的有关政策措施。

(二)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加快环保科技开发,科技计划中要积极安排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并确保环保技术开发的投入达到一定比例。加强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优秀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加快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快环保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环保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加快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进程,建立有利于国产化的管理体系、资金支持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体的国产化运行机制。将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作为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支持。组织实施一批国产化示范工程,并给予财政资金补助。依托示范工程,形成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提高工程总承包和设备成套化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先导作用。

(三)加强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下决心治理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分割市场、阻碍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依据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招投标、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要依法保护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颁布主要环保产品标准,包括制定部分重点环境工程项目技术标准和规范。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

建立规范的环保产品认证制度,按照企业自愿、国家统一管理和第三方认证的原则开展规范的认证工作。

(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国家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股份制或股票上市等多种投融资模式投资环保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应当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支持和依法监督下,由企业、市场动作来实现。在已建立收费机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际通行的BOT项目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建设和运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尽快建立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将污染治理设施从企业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成本核算,由专业化的污染治理公司承包企业的环保设施运行,企业和污染治理公司根据合同关系承担相关的经济和环保责任。

(五)加强领导,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环保产业涉及面广,需要各地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各地经贸委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职责,要在国家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地区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各自优势,突出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存量,避免一哄而起,防止重复建设。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新闻日期:2001-10-10 浏览次数:967

国经贸资源〔2001〕1020号

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尤其是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用能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特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的基础上,“九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长足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2000年底,全国从事太阳热水器研制、生产、销售和安装服务的企业有1000多家,年生产量达610万平方米,产值超过60亿元;全国太阳热水器拥有量达26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太阳光伏电池组件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兆瓦,生产企业(含组装及销售企业)40余家,累计用量已超过15兆瓦。“九五”期间,我国大型并网风力发电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约为50%;到2000年底累计建成26个风电场,形成了34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使我国风力发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累计安装使用小型风力发电机19万多台,为解决西部无电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近1000座工业废水和畜禽粪便沼气工程,形成了约6 亿立方米/年沼气生产能力。全国累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1300多处,其中地热采暖面积已逾1000万平方米;地热电站总机容量约30兆瓦。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太阳能技术方面,国产晶体硅电池效率达到了11?4%,比“八五”时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太阳热水器技术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其应用方式已由季节性、间歇式应用发展到全天候、连续性应用;中温集热器、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开发取得实质进展。在风力发电方面,我国自主开发的200?00千瓦级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600千瓦机组样机的国产化率达到80%左右。我国具备了自行研制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的10多种小型风力发电机的能力;还开发了一批风光、风柴联合发电系统。大中型工业沼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已成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秸秆等生物质高效利用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地热采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热泵等新技术的引进进一步提高了地热利用的价值。

尽管“九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化发展面临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各方面的障碍。

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新兴产业,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仍处于发展初期,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市场发育不成熟。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大多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等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进行竞争的能力。以风力发电为例,尽管“九五”期间风电场建设平均单位投资已由10000?0500元/千瓦下降到8000?500元/千瓦,但上网电价(含增值税)平均水平仍然在0.60?.70元/千瓦时之间,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融资渠道不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又缺乏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探索各种融资方式。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要求提高能源效率,清洁使用化石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替代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已成为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重要措施。

(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选择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西部地区不仅常规能源资源丰富,而且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也非常丰富。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加强常规能源资源开发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缓解西部边远地区能源短缺问题,逐步改变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的用能方式和炊事方式,而且可以从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入WTO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和挑战。由于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太阳能光伏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仅相对于国际八十年代水平,客观上处于劣势。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强宏观引导,培育和规范

市场,逐步实现企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技术国产化、市场规范化,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2005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含小水电和生物质能传统利用)年开发利用量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近1000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60多万吨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为130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500?00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提供近20万个就业岗位。

2005年全国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1100万平方米,拥有量约6400万平方米;形成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全国太阳光伏电池年生产能力达到15兆瓦,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累计拥有量达到53兆瓦。2005年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形成约15?0万千瓦的设备制造能力,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05年地热采暖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工业有机废水和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及生物质气化工程等高效利用方式形成近20亿立方米的燃气供应能力。

四、发展重点

太阳能光热利用 重点发展热管型平板集热器、内置金属流道的玻璃真空集热管、真空管闷晒热水器以及太阳热水系统的应用软件和硬件;研究和开发太阳能热利用、采暖、空调等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广太阳光伏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 开发600千瓦级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开发无齿轮箱、多级低速发电机、变速恒频等新型风力发电机组;提高10千瓦以下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广风/光互补、风/柴互补和风/光/柴联合供电系统。

生物质能高效利用 重点发展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高浓度工农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提高沼气专用设备技术水平。加快开发生物质型煤和高效直接燃烧设备的开发利用。

地热利用 加快地热回灌技术的研究,地热利用设备生产和成套设备技术开发。加快地热源热泵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提高设备国产化程度。

五、对策与措施

(一)研究制定鼓励发展的政策

研究制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政策和发电上网的鼓励政策,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拉动市场有效需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开发和产业化建设。

(二)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

围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加快科技开发,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和规

格,降低成本,形成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组织重大技术示范,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提高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和设备制造的能力。

(三)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太阳热水器生产企业参与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太阳热水器作为建筑构件制造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扩大应用领域。

继续实施风电设备国产化示范工程。选择资源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风电场,建设10万千瓦级示范风电场;支持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通过国产化示范工程降低设备造价,使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组织实施蔗渣热电联产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和生物质发电上网商业化示范工程。

(四)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继续组织制定和修订有关产品和零部件的国家标准,包括产品性能、试验方法和能效标准以及系统的安装、设计等国家标准。

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开展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的检测、认证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太阳光伏系统及部件的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

(五)加大宣传、培训和信息传播的力度

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针、政策。对从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加强信息交流,支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通过信息传播,引导产业发展。

(六)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资金和技术,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

第三篇:伊春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伊春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我市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的优势与现状

(一)优势

我市开发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资源优势。一是伊春林区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发展绿色食品的先决条件。二是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自然资源丰富,生长面积广、蕴藏量大,品种全,品质好。三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市委、市政府已决定把绿色食品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四大特色产业”之一,进行大力支持、重点推进,使之在“十五”期末形成全市的经济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认识统一,有积极投入的热情。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建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有一批懂管理民、懂技术,适应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人才。

(二)现状

我市绿色食品开发起步于1994年,“九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有5户企业11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简称绿标)。已建成绿色水稻基地10万亩,大豆基地23万亩,芸豆基地2万亩;建成规模超300万袋食用菌基地5处,刺嫩芽采集基地1.25万亩。2000年,全市绿色食品种植业产量7.5万吨,销售收入13,895万元。绿色食品加工产量4.2万吨,创产值9,695万元。利税795万元。绿色食品增中值实现1.4亿元。同时,还建立了绿色食品专用肥料生产企业;有12家获绿标企业和拟申报绿标企业在北京、上海等设立了销售网点,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企业分散,没有形成整体效益,企业及产品知名度低,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需要今后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产业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依据《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推出一批绿色食品名牌产品,使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在“十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形成以生态种植、养殖、野生资源采集、产品精深加工、销售为基本构架的产业化体系,绿色食品增加值达到7.8亿元,年均递增41%。

2、绿色食品基地:2001年,达到绿色食品种植面积42万亩(其中绿色水稻基地1处10万亩,绿色大豆基地2处28万亩,绿色芸豆基地1处3万亩,绿色油豆角基地1处1万亩),绿色食品产量9.9万吨,收入2.1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0%、32%和51%。到2005年,达到绿色食品种植面积72.4万亩(其中绿色水稻基地20万亩,绿色大豆基地40万亩,绿色芸豆基地5万亩,油豆角基地2万亩,绿色蔬菜基地5.4万亩),绿色食品产量32万吨,收入7.2亿元,与2000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16%、33%和39%。

3、绿色食品加工业:2001年,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9家。绿色食品加工产量达到4.8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7%、33%。到2005年,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21家,绿色食品加工产量达到11.2万吨,产值达到9.7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0%以上。

4、绿色食品产品:“十五”期间,新增绿色食品29个(含有机食品)。2001年新增绿色食品5个,以后每年新增6个。至2005年全市绿色食品达到40人,其中农产品13个、畜牧水产品8个、山特产品17个、饮品2个。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产品

(一)农产品

1、大米:以铁力市四宝米业公司为龙头企业。2001年,重新申报铁力市四宝米业公司的大米为绿色食品,加工绿色食品大米产量3.5万吨,产值5,600万元,利税400万元;铁力市及双丰、铁力局等地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5万吨。2005年,全市绿色水稻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10万吨。

2、大豆及食用油:以嘉荫县绿色农产品公司为龙头企业。2001年,重新申报铁力市双丰浸油厂的为绿色食品,全市绿色大豆基地面积达到28万亩,产量2.8万吨,销售收入5,000万元。2005年,全市绿色大豆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4万吨,销售收入7,200万元。

3、杂粮:以嘉荫县绿色农产品公司为龙头企业。2001年,全市绿色芸豆基地面积3万亩,总产量3,000吨,收入720万元;2005年,绿色芸豆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5,000吨,收入1,200万元。

4、油豆角:2001年申报铁力局松涛公司的油豆角为绿色食品。2005年,全市绿色油豆角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加工产品100吨,创产值160万元。

5、速冻玉米:2001年,申报铁力局松涛公司的速冻玉米为绿色食品。2005年,公司生产绿色食品速冻玉米800吨,收入达到700万元。

6、蔬菜:“十五”期间,在铁力市、伊春区、友好区、新青区建立绿色蔬菜种植基地5.4万亩,产量11.7万吨,实现收入5,900万元。

(二)畜牧水产品

1、肉鸡:“十五”期间,申报友好肉鸡养殖加工总厂产品为绿色食品。2005年,养殖加工绿色肉鸡600万只。

2、林冠鸡:“十五”期间,申报铁力市四宝公司林冠鸡产品为绿色食品。以铁力市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绿色林冠鸡养殖。2001年林冠鸡养殖量发展到15万只,2005年发展到100万只。

3、大鹅:以桃山林业局为龙头企业。2005年全市发展到120万只,新建一条大鹅加工生产线。

4、肉牛:以朗乡局和铁力市农发牧业公司为龙头企业。2005年南部地区养殖肉牛发展到15万头,新建一条加工生产线。

5、鱼:“十五”期间,在嘉荫县发展一户绿色水产品生产企业,利用黑龙江水资源,发展名优特鱼种江水养殖。2005年,放养水面3万亩,绿色食品江鱼产量达到1,500吨。

6、乳品:“十五”期间,以铁力市盛中乳品厂为龙头企业。在铁力市发展奶牛8,000头,年产绿色食品奶粉6,500吨。

7、肉兔:“十五”期间,以友好翔宇肉食品公司为龙头企业,养殖肉兔发展到100万只,年加工绿色食品兔肉1,250吨。

(三)山特产品

1、山野菜:以山菜王公司为龙头企业。2001年,绿色食品刺嫩芽、黄瓜香加工产量1,045吨,产值1,550万元,利税282万元,建立刺嫩芽采集基地2万亩。2005年,刺嫩芽、黄瓜香加工产量达到1,600吨,产值2,350万元,利税235万元。

2、食用菌:在嘉荫县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嘉荫县绿色农产品公司现有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基础上,2001年,申报朗乡绿色实业公司的香菇产品、五营林业局木耳为绿色食品。2001年,全市加工绿色食品木耳300吨,香菇260

吨,创产值2,690万元,利税300万元。到2005年,加工木耳1,800吨,创产值9,200万元,利税1,000万元。

3、刺五加保健茶:“十五”期间,申报哈慈保健茶厂、铁力局松涛保健茶厂的产品为绿色食品。到2005年,全市刺五加保健茶产量600吨,产值1.8亿元,利税2,200万元,建立刺五加采集基地10万亩。

4、人参:“十五”期间,申报铁力市桃山参药集团的产品为绿色保健食品。到2005年,人参制品产量250吨,产值3,750万元,利税320万元。建立人参基地200万平方米。

5、林蛙:“十五”期间,申报铁力局林蛙加工厂、铁力市神树野生动物研究所的产品为绿色食品。2005年,收获绿色食品商品蛙600吨,创产值7,200万元,利税770万元,全市放养面积36万公顷。

6、蜂:“十五”期间,申报铁力局松涛公司的蜂产品为绿色食品。2005年,绿色食品蜂蜜产量480吨,产值150万元,利阁30万元,全市养蜂8,000箱。

(四)饮品

1、矿泉水:2001年申报伊凌王矿泉水为绿色食品。加工产品3,000吨,创产值300万元。到2005年加工产品6,000吨,创产值600万元。

2、果酒系列:“十五”期间,申报五营果酒厂的越桔饮品为绿色食品。到2005年,产量达到 2,000吨,产值2,000万元,利税200万元。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快全市绿色食品开发,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绿色食品开发推进领导小组。

组长:李长祥

副组长:杨锡民金宗学

成员单位:市农委(市绿办、多种经营局)、市计委、市经贸委、市农业局、市资源避、市营林局、市畜牧局、市外经贸委、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技术监督局、市环保局、市人民银行、市农业银行、市工商银行。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市绿办、多种经营局)。

五、推进措施

(一)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充分利用我市林地面积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森林资源管护经营,发展绿色食品。在龙头企业建设上,要围绕名特优产品搞改造,上规模,鼓励规模小的加工企业向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靠拢,形成一批名具特色的龙头加工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加快有机肥料,绿色饲料等绿色食品相关联产业的开发,以满足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科研、信息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实施市场牵动战略,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要利用新闻媒体及各种经贸活动和信息网络等,从宣传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入手,全方位展示我市绿色食品,提高我市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树立小兴安岭绿色食品整体形象。二是加快建设牵动全市,辐射省内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积极开发全国各大城市绿色食品销售市场,逐步形成产地批发市场与外埠市场相连接,联销经营与网络销售相结合的伊春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网络。三是大力支持发展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中介组织,培养一支营销人才队伍。同时,市绿办与有关部门协作,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的市场形象,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

(三)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十五”期间,要在山特产品人工驯化栽培和精深加工上实现突破。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利用技术讲座、典型示范等形式,培训绿色食品管理、生产人员。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认真贯彻《森林法》、《环保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四)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扶持政策,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金融、财政部门将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森工多种经营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将重点用于绿色食品开发上。将积极向上争取绿色食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对新上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经过资源部门核准确定后可在前三年减免资源补偿费。对绿色食品申报费用、政府给予补贴三分之一。建立面向农户、职工,方便快捷的小额贷款制度,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实施品牌战略,改进产品包装,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叫响优势品牌,把优质品牌做大、做强,努力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牵动力。要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对包装、设计进一步规范化,体现绿色食品的特点,向中高档次发展,积极发展无污染包装物的生产和应用,确保绿色食品的内在品质和外部包装的完美统一。

(六)加强领导,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开发领导管理体系。各县(市)、区、局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纳入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设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全面负责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综合指导,绿色食品的管理申报,开发项目的论证实施,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监控,人员培训等。绿色食品办公室要与技术监督、环保、工商等有关部门配合,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达到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第四篇:十五环保规划工作总结

“十五”计划是我市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十五”计划中期评估工作,对我市全面完成生态和环保“十五”计划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年,市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省厅、市政府都指示要求,认真组织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对《淮河水污染防治计划》和《扬州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五”发展规划》从实施进展情况、规划项目与投资完成情况、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需要调整和加强实施力度的建议等五个方面,全面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到~年全市的各项总体目标和任务能够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1、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级行政首长环保目标责任状都得到严肃认真的贯彻与落实。

2、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扬州市区已于2002年12月创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其它县市正在积极创建之中。

3、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初见成效,科学的生态市发展构架已经形成。

4、沿江开发生态和环保工作,正围绕总目标、总要求,从“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出发,积极地、卓有成效地展开,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生态功能保护工程顺利启动。

5、环境质量目标基本符合要求,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按计划完成。

6、环境综合整治目标步伐加快,污染控制目标成效明显。

7、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目标效益突出。

8、环境管理机构目标得到落实。

9、坚持建立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10、实施绿色工程计划,环保投入不断增加。

11、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环境。

12、积极拓展环境管理新领域。及时制定政策性文件和意见。

13、结合创建生态市,创新式的建立统一多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评估还查找到在完成任务和落实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

1、水环境污染仍较严重。

2、水质污染对南水北调东线长江源水水质构成潜在威胁。

3、生态环境存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4、全市大气环境煤烟型污染现象仍然存在。

5、“三产”行业,因烟尘、油烟、噪声引发的污染扰民纠纷仍然比较突出。

6、农业开发科技水平不够高,农业面源对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7、环境保护投入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不相适应。

8、在始终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完善环境指标的政绩考核,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方面,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各县市都提出了积极的调整和修订的内容及政策建议。

开展“十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使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十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和方法,改应付式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到科学式的“重视编制、认真实施、严格评估、顺利完成”。初步达到了为提高与转变对规划的认识,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划体制起好头迈好步的目的。

第五篇: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概况

武汉环保产业门类齐全、形成了规模。重点领域有4个:水污染治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综合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拥有一批领先于同类水平的先进技术。如钢铁行业钢渣、矿渣综合利用技术,中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大型电站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烧结烟气深度脱硫及硫胺制备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物环保材料技术,油烟治理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400余家,从业人员近6万人。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有70余家,过5000万元的有40余家,过亿元的有20余家。协会会员单位150家。其中,水治理企业54家,大气治理企业28家,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企业10家,噪声与振动控制企业12家,环保装备(产品)生产企业26家,其他企业(在线监控、油烟治理、材料生产等)20家。2010年,环保产业产值350亿。环保产业产值占武汉GDP的6.3%。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1.1万亿,环保产业产值占我国GDP的2.76%。

武汉环保产业在技术、市场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武汉环保产业协会的工作及武汉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会长王心芳及秘书处的好评。在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会上,武汉环保产业协会介绍了工作经验。“十一五”期间,武汉环保产业在市委、市政府和高度重视下,牢牢把握国家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建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积累了发展后劲,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十五”末,武汉环保产业工业产值120亿。“十一五”期间,保持20%的速度增长。在“十一五”期间,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技术领先、发展后劲足的企业。

二、“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前景

国务院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达到3.1万亿,近“十一五”环保投入的2倍。预计“十二五”末的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国家“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主要是城镇污水和难处理工业废水,区域、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资源循环利用,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装备(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业是重点支持的范围。这些方面,武汉有工程基础和技术优势。

预计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武汉环保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超过700亿。有关环保专家预计,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时间,武汉将提前。环保部《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1]36号):“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要将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等升级改造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氮氧化物、微颗粒物和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污泥处置,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电子废物拆解处理,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污染场地与生态修复,环境监测与预警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重发展环境服务总包、专业化运营服务、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环境服务业。在各类环保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示范应用。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是打造千亿环保产业和百亿环保企业的大好时机。

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也是应环保厅的强烈要求之下,武汉将于11月6日--8日举办一场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届时将聚集“水污染治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综合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这四大领域的厂商及机构,集中展示国内外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设备及理念,环保服务企业品牌以及环保产业的整体形象等,为环保产业产、学、研、用等各类机构搭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期将举办“2014中部(武汉)环博会暨中部环保产业行业高峰论坛”、“中部地区物业采购招标会”,集中展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加强湖北省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吸引国内外企业对湖北市场乃至华中市场的肯定和开发,共同促进华中地区环保事业的新繁荣。

下载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一、“九五”期间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情况“九五”期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房地产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北京......

    义乌市商贸发展十五规划

    为加强对我市商贸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明确商贸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促进全市商贸业的繁荣发展,加快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根据《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特制定......

    做好十五期间3S产业规划 引导3S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部高新司景贵飞处长 (根据大会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校对)受部里领导同志的委托,来参加2001年北京国际3S交流会,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十五期间科技部高新司在3S领域的一些规划性的......

    开县魔芋产业“十五”规划调研报告

    开县魔芋产业“十五”规划调研报告 我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是魔芋生长的适宜区域,特别是我县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北部高寒山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发展魔芋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它......

    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先行发展节能环保健康产业(本站推荐)

    程志明到鸭河工区调研 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先行 发展节能环保健康产业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本报讯(记者黄伟)3月11日,市长程志明带领市政府办和市发改、财政、交通、国土等部门......

    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长沙高新区现有各类环保产业企业1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6家,环保从业人数1万余人,2011年年产值近118亿元,占全省环保产业销售......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附件1: 2010年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陕政发〔2010〕22号)精神,加快我省环保产业做大做强,省政府从2010年起设......

    中国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报告(范文)

    附件3: 中国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报告 概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大 再生产来获得,资源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中国为此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