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老有关情况
万年县裴梅镇群众来电咨询:我们想合资在当地开办养老院,不知道需要哪些手续和条件?还有,政府是否有政策扶持?
万年县民政局答复:
一、申办民办养老院手续:
(一)申办人向拟办机构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提交筹办申请书,可行性报告和申办人有效身份证件。
(二)申办人经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可开始筹建民办养老院。
(三)经同意筹办的民办养老院具备开业条件时,向批准机关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二、享受优惠政策:
(一)免缴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施工管理费、防空地下室易地费、墙体革新费、学校校舍修建附加费、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等有关收费。
(二)免缴城市煤气和供水的增容费。
(三)用水、电、煤气,按照居民生活或行政事业的分类价格择低执行。
(四)福利性、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院,暂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民办养老院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徐声高陈书芹)现在开什么老人院?一年你能赚多少?我举一点例子,你是自己的地还是租的地,自己的房子还是租的房子?成本是多少?你有多少个床位,一个床位你能收多少,你要多长时间才能收满人?你要请多少个护工?厨房要多少人?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万一你的服务问题导致老人摔了,你要赔多少?就算不是你的问题,老人不讲理,你又要怎么办,是赔?是拖?还是。。。举一个不讲理的例子:两个老人在卧室里面抢遥控器,其中一个老人摔了,但是他的家人要来找你的麻烦,理由是:为什么老人在房中争执,院方不制止?这个事情你找谁说理去?也不想想护工有可能24小时在老人身边吗?
写一份研究方案,调查地点:养老院
调查内容:
1、了解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2、了解孤寡老人或儿童对社会的期望。
调查方式:
1、人数要求,至少调查样本10份以上;
2、调查过程中可以进行采访、座谈、问卷等形式;
3、注意收集相关资料;
调查的有关问题:
1、经济收入情况如何;
2、身体状况情况如何;
3、亲情情况如何;
4、娱乐或学习情况如何;
5、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对家人、社会有什么期望等。
第二篇:养老
事业靠我发展 我靠岗位成才 练就过硬本领 掌握过硬技能 培养过硬作风 建设过硬队伍 勇于挑战自我 敢攀技术高峰 创新提高求实效 凝聚人心谋发展 岗位上苦练本领 赛场上摘金夺银 同台竞赛比技艺 赛场争相出佳绩 知识撑起一片天 技术造就一代人 十余个工种大比武 千名师生夺状元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学技术 练本领 强素质 争第一 争能手 夺状元 比贡献 创一流 比思想 赛技能 比风格 赛水平相互学习加强交流 共同提高 群英聚会 比学赶帮 争创一流 勤学苦练 一专多能 全面发展 规模做大 内涵做强 质量做优 学技术 练本领 比贡献 争第一 岗位靠竞争 收入靠绩效 晋升靠才干 敬业爱岗 苦练技能 走岗位成才之路 勇于创新 敢为人先 超越自我 挑战无限 以人为本 重在参与 培养人才 增强素质 学习技术 钻研业务 增强技能 提高素质 励练能力 交流技艺 超越自我 勇攀高峰 加强学习相互交流 切磋技艺 共同提高 学习技术 钻研业务 增强技能 提高素质 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技能 尊重人才 培养人才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 培养人才 发现人才 功在当秋 利在后代 以赛促学 以赛促练 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
沧浪区是江苏苏州的中心城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64377人,占全区总人数近两成。由于苏州生活富足,大多老年人不愿离家。选择居家养老人员占97.9%。为解决居家养老问题,沧浪区委、区政府打造了一个“围墙是虚拟的、养老是实在的、运作是科学的、服务是优质的”,且能够覆盖全区老人需求的新型养老机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
一、主要做法
“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是以“居家乐221服务系统”为载体,由苏州鼎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主运营商,整合优秀的社区服务企业加盟,发挥24小时管理服务优势,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的养老服务模式。虚拟养老院里不同于传统的养老院,这里没有住一个老人,仅是一个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虚拟养老院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依托科技、优化流程,实现管理信息化。虚拟养老院的技术核心是“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呼叫中心客户端、老人居家客户端、平台服务组件平台、通信及信息传输四部分,形成了由工单生成、工单流转、监控考评、收费查询、统计分析、服务预测六大功能模块,通过语音程控交换系统、数字化信息传输系统和数据库终端处理系统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客户准入管理。系统通过对客户生活需求分析,自动生成客户所需服务项目,经客户确认后,养老服务中心指派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系统每个月形成1份收费清单,养老服务中心按约定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系统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咨询意见,并以客户满意度来考核服务质量。信息系统通过主动获取老人需求,快速编制计划,及时组织服务,进行有效监控,实施规范管理。
(二)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实现运作市场化。在“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创建过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和管理监督作用。通过《沧浪区社会养老服务组织资金补贴实施办法》,将虚拟养老纳入养老服务组织,享受政府开办经费补贴和运营经费补贴。对符合政府援助的对象,分别按每人每月450元、350元、250元、60元、30元(A1、A2、A3、B1、B2)标准,为老人进行购买服务,让经济收入不同的沧浪老人共享“老有所养”大平台。同时,我们选择优质民办非企业单位沧浪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运营主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企业职业化的员工队伍,标准化的服务规范、市场化的发展项目,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为虚拟养老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一流服务。
(三)分类施养、个性选择,实现服务标准化。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带给社区老人服务内容涉及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6大类53项,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务项目。在服务对象选择上,凡年满60周岁的社区老人都将纳入服务范围,并分A、B、C三个层面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这种分类服务方式,丰富了养老服务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服务需求。与此同时,“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还引入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服务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养老服务专业化品质。
二、取得成效
“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运行一年多来,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经济社会成效。
一是降低了养老成本。虚拟养老院大量节约土地、人力和管理成本。近几年,我区先后投资建设2所机构养老院,每张床位需5-10万元。而虚拟养老院至今投资还不到150万元,基本解决了4000多位老人的养老需求,其成本远远低于机构养老方式。
二是提升了养老效率。开办一年多,虚拟养老院累计完成工单5万余张,完成精神关怀服务1万多次,服务对象由252户400余人增至2680户4000余人,增长963%;自费需求人数也从89人增至885人, 增长了894%,极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效率。
三是改善了生活质量。虚拟养老院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让沧浪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机构养老院同等的人性化关爱与社会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高龄、空巢、特困老人生活困难和缺乏精神慰藉等难题,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需求,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是推动了产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空间很大,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虚拟养老院作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孵化器,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和分散的养老服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克服了目前社会上的家政企业小型化、零散化,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形成了规模和品牌效应,带动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
三、几点启示
回顾虚拟养老院产生、发展的简短过程,我们有四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科技创新是前提。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就没有“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的创建和发展。虚拟养老院正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创新了现代养老模式,降低了养老成本,提高了养老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带动了产业发展。
启示二:党委政府强力推动是基础。虚拟养老院工作,区委、区政府应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与管理监督作用。起步阶段,政府出资搭平台;运作阶段,政府发文作补贴;协调阶段,政府牵线给优惠(如税收等公用事业收费),虚拟养老院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关爱。
启示三:多元化社会扶助是保障。借助各种社会养老资源,是虚拟养老不断发展壮大的推动力。养老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社会事业,离不开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启示四:企业化市场运作是关键。实践证明,一个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机制,可以催生一支优质养老服务员工队伍,可以提升一个科学养老技术运作体系,可以完善一个快捷完美的信息化养老网络。
居家养老,任重道远。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动力,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契机,努力开创具有苏州文化、沧浪特色的养老之路新局面。
一、主要做法
“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是以“居家乐221服务系统”为载体,由苏州鼎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主运营商,整合优秀的社区服务企业加盟,发挥24小时管理服务优势,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的养老服务模式。虚拟养老院里不同于传统的养老院,这里没有住一个老人,仅是一个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虚拟养老院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依托科技、优化流程,实现管理信息化。虚拟养老院的技术核心是“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呼叫中心客户端、老人居家客户端、平台服务组件平台、通信及信息传输四部分,形成了由工单生成、工单流转、监控考评、收费查询、统计分析、服务预测六大功能模块,通过语音程控交换系统、数字化信息传输系统和数据库终端处理系统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客户准入管理。系统通过对客户生活需求分析,自动生成客户所需服务项目,经客户确认后,养老服务中心指派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系统每个月形成1份收费清单,养老服务中心按约定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系统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咨询意见,并以客户满意度来考核服务质量。信息系统通过主动获取老人需求,快速编制计划,及时组织服务,进行有效监控,实施规范管理。
(二)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实现运作市场化。在“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创建过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和管理监督作用。通过《沧浪区社会养老服务组织资金补贴实施办法》,将虚拟养老纳入养老服务组织,享受政府开办经费补贴和运营经费补贴。对符合政府援助的对象,分别按每人每月450元、350元、250元、60元、30元(A1、A2、A3、B1、B2)标准,为老人进行购买服务,让经济收入不同的沧浪老人共享“老有所养”大平台。同时,我们选择优质民办非企业单位沧浪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运营主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企业职业化的员工队伍,标准化的服务规范、市场化的发展项目,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为虚拟养老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一流服务。
(三)分类施养、个性选择,实现服务标准化。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带给社区老人服务内容涉及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6大类53项,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务项目。在服务对象选择上,凡年满60周岁的社区老人都将纳入服务范围,并分A、B、C三个层面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这种分类服务方式,丰富了养老服务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服务需求。与此同时,“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还引入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服务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养老服务专业化品质。
二、取得成效
“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运行一年多来,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经济社会成效。
一是降低了养老成本。虚拟养老院大量节约土地、人力和管理成本。近几年,我区先后投资建设2所机构养老院,每张床位需5-10万元。而虚拟养老院至今投资还不到150万元,基本解决了4000多位老人的养老需求,其成本远远低于机构养老方式。
二是提升了养老效率。开办一年多,虚拟养老院累计完成工单5万余张,完成精神关怀服务1万多次,服务对象由252户400余人增至2680户4000余人,增长963%;自费需求人数也从89人增至885人, 增长了894%,极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效率。
三是改善了生活质量。虚拟养老院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让沧浪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机构养老院同等的人性化关爱与社会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高龄、空巢、特困老人生活困难和缺乏精神慰藉等难题,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需求,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是推动了产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空间很大,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虚拟养老院作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孵化器,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和分散的养老服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克服了目前社会上的家政企业小型化、零散化,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形成了规模和品牌效应,带动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
三、几点启示
回顾虚拟养老院产生、发展的简短过程,我们有四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科技创新是前提。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就没有“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的创建和发展。虚拟养老院正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创新了现代养老模式,降低了养老成本,提高了养老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带动了产业发展。
启示二:党委政府强力推动是基础。虚拟养老院工作,区委、区政府应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与管理监督作用。起步阶段,政府出资搭平台;运作阶段,政府发文作补贴;协调阶段,政府牵线给优惠(如税收等公用事业收费),虚拟养老院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关爱。
启示三:多元化社会扶助是保障。借助各种社会养老资源,是虚拟养老不断发展壮大的推动力。养老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社会事业,离不开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启示四:企业化市场运作是关键。实践证明,一个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机制,可以催生一支优质养老服务员工队伍,可以提升一个科学养老技术运作体系,可以完善一个快捷完美的信息化养老网络。
居家养老,任重道远。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动力,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契机,努力开创具有苏州文化、沧浪特色的养老之路新局面。
第三篇:养老
人才一直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产业发展对养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养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择和储备则至关重要。
我国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老年人比例逐渐上升,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直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加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这将对我国养老福利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
从业人员现状
一般认为:中国老人的养老应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居家养老内容单一,发展缓慢,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很多城市仅有家政服务,少数发达地区有养老护理员,但在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仍旧没有办法提供。养老机构应运而生,并逐渐被国家所重视。但是,在我国养老机构用人处境尴尬,一是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更是匮乏;二是从业人员流动性过大;三是从业人员严重老化,年轻人偏少,导致进入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据悉,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当前仅护理人员缺口就达到1300万人。
由于照顾老年人容易出现跌倒、呛咳等意外事故,风险高,工作内容单一,并且不容易了解老人的心里。养老机构成为被告已不鲜见,在北京的各个基层法院里,几乎都有养老机构因老人被摔伤、摔死、噎死、呛死而成为被告。业内人士认为,养老机构发生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护工不具备专业医学护理知识,很多护工无资质上岗。按照北京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养老机构中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管理、老年护理服务的人员应由注册护士和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担任。但是,养老护理工作细致而繁重,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较大,所以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在养老院工作的养老护理员中,并不完全符合这一规定,尤其在新招聘的护理员中,能持证上岗的比例更低。护工并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培训,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有很多盲区,常常造成各种意外,严重者可能会给老人的生命带来威胁。为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后被告上法庭,个别养老院会减少服务项目,相应就降低了服务质量。比如,怕烫着就少洗澡,怕刺卡就不给鱼吃,怕摔着就不让下床。这种以期降低风险系数的“防卫性措施”,其实是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受害的还是老人本身。护士是最佳人选
以往护士毕业,首选去医院工作,从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的护理事业发展处于迟缓阶段,而且是处于低下阶段。国外的护理事业远远超过了我国,并且在国外护理事业与医疗是处在同一位置,甚至以护理为主导地位,我国始终是把治疗放在第一位,护理置于其后,就相当一个附带品一般,所以在医院,护士地位并不高,并且正规医院制度死板,工作几年才可以考护师,想要继续职位晋升难上加难,一般四十岁以上的护士就会被分配到后勤工作,职业生涯几乎到此结束,这是护理人员职业的弊端。
但在养老机构工作,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观念的不同,待遇的差异,地位的不同,使很多护理人员选择在养老院工作,同时各养老机构严重缺少像护士这样专业的人才,求贤若渴,对机构内护士相当重视,给予极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有很多机会出去进修学习。在这些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接触到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像他们学习,不断的丰富视野、提升自身各方面水平,改变像过去在医院的那种单一的工作环境,工作也相对于在医院轻松一些,且压力也要小一些。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也可以从临床逐步走向管理,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成功人士,我们可以向他们借鉴、学习,前途一片光明。
随着经济发展,老人不但需要生存,更需要有尊严的养老,需要在好的环境里养老。对生活不能自理、疾病缠身的老人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是极其脆弱的群体,发展护理服务,既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减轻其肉体上的痛苦,使其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面对中国养老事业现状,正规医学院毕业的护士成为从事该行业的最佳人选成为可能,在养老院工作已成为护理人员就业的又一选择。
目前我国提倡“医养结合”,也就是可以采取内设医务室、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机构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护士进入这些养老机构内的医疗机构,顺理成章,没有任何障碍,也为她们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养老行业是一个爱心事业,相对于医院,有更好的口碑,它能使护士们的内心得到升华,如果宣传到位,也更容易被护士接受。
比如我们北京延生托养中心,收住植物人,进行托养。这个群体的护理需求相对更严格,因此,我们全部招聘的都是护士。其他特色养老院,如果招聘护士,也会提升专业水准,更有利于养老机构的发展。跨界后仍需努力
最近,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总则中提到: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未来将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文件中还提到: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建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我所毕业的学校“长沙卫校”在这方面早有尝试,我们护理专业的学生,都进行了老年护理服务的学习和实践。最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取得了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制的“养老护理员”四级证书。这样,为我们的择业拓展了途径。
相对于社会下岗人员的养老从业者来说,护士显然是养老护理方面的“专家”,但仍然需要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工作中做到细心、耐心,尽量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我们的责任就是“替子女尽孝,平平安安为老人养老送终”,让家人放心的把老人交到我们的手中,任何有志于老年护理事业者,只要坚持付出努力,将来就一定有希望能成为老年人所需要的真正护理专家。
以下几点建议,可供走进养老事业的护士姐妹们参考
1、增强人文教育。
护理专业学习过程中,尤其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人文教育相对薄弱,因此,需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打好养老护理基础。
2、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包括心理、身体、文化、人际沟通能力等。在养老机构中,单纯的护理技能,显然不能让老人满意。
3、不断提高学历。
这样,能够使自己站在护理专业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对高质量护理的需求。
4、努力学习健康管理及营养学知识。
养老机构的特点,决定了这两方面必须提高专业水准,这对于高质量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5、认真对待心里护理。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终结阶段,也是实现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养老机构的护理工作是本世纪最有前途、最具挑战、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护理是神圣而极其崇高的事业。长沙卫校学生有幸从事老年护理事业者,应无愧于这个伟大的工作,应兢兢业业,竭诚为老人服务,将关怀及温暖带给有需要的老人。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养老事业添砖加瓦。
第四篇:养老申论
参考答案(范文)
1.答案提示
目前城乡居民养老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总量较大、占人口比重较高。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4亿,占总人口10%,我国事实上已步入老龄社会。
二是部分老人老无所依,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加大。子女不愿或无力承担养老义务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依靠老人自我养老,难以满足自身需要,使社会养老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
三是社会养老发展水平不高。基层政府对公办养老机构投入不足,一些敬老院设施不达标、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完全覆盖,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要求。
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
2.答案提示
第一,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充分考虑农村家庭文化和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规范的制度设计,进而作出制度安排。
第二,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政策引导,试行起步门槛不高、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基本保障。要因地制宜,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地方补贴、养老待遇等方面,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参保农民每人每年缴费标准的不同档次。要让农民自主选择,不要脱离实际。
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民个人账户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四,坚持发挥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要重视挖掘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国家层面上重视和号召人们重新注重家庭养老。
3.答案提示
构建科学养老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几千年前儒家学者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社会开始,养老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永恒话题。但目前,我国的养老体制建设还不能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
我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高峰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的,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会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应探索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对老龄问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更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减轻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负担。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推进社会化养老。老年产业可以把服务延伸到准老人,在保险、理财、住宅、保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让准老人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各种准备。
第三,制度安排方面,应尽快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在城市,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支持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实行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在农村,不断巩固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确保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全国农村,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尽快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和各项福利制度,真正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四,人才培训方面,应不断加快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人才培养。百年树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必须及早培养,以便对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老年人有较多的医疗护理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康复人员。同时还应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能向老年人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
第五,构建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会服务为依托、政府推动为手段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发展,是破解我国养老服务难题的基本出路,是提高养老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面对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加快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篇:农村养老
论文摘要:论文从研究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出发,指出了现存的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农村老年生活照料状况不理想、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令人担忧、农村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不健全、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一片空白等问题。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缺乏法律支撑、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经济落后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对策。
农村养老保障,就是由国家、社区和家庭成员等为满足老年农民的养老需求而提供的经济供养、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无论在哪个国家养老保莽韩a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老年人口比较多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更是成了中国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本文要研究的农村养老保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http://www.xiexiebang.com/)。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覆盖对象有缺失
首先,农才蒯二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1986年民政部开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995年民政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a出“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此后的几年之内,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2003年底,全国有1870个县不同程度地死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5428万人参保。2005年底,全国有31个省约1900个县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5400多万农民参保。2001-2005年农村人口都在74471万左右,这样算来,2003年与2005年实际农村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在7%左右(社会/农村研究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农村养老保险7%的覆盖率远低于农村人口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2009年中国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来看,90%的中国农村暂时还无法享受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还将有部分农村没有覆盖在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的范围内。
其次,覆盖韶寸象有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农村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以致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养老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虽然国家正在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保障力度,但剥也们还没有全部被纳人到保险体系内,对农民工的保障力度还比较弱。
2.农村老年生活照料状况不理想
一直以来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是由家庭负责。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扣工族携妻带子在大城市安家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这些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甚三活。部分老年人不但得不到家人的照顾,还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同时还要照顾外出子女留下的孩子,身合压力很大,健康状况也最差。2008年12月1日,《静寞夕阳:中国浏寸留守老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所有子女均外出的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达48.5%,子女外出后,这些老人农业生产中因缺少,扶助而面临很大困境护生病受伤时无法及时就医和得到良好照料,而且、更容易出现上当受骗、被偷、被欺负、意外受伤等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令人堪忧。同时,在农村“重小轻老”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子女视老年人为累赘,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诱赡养义务。婆媳关系紧张,“媳妇当家,养儿防不了老”。一些外出务工子女忽视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与老沟三人缺少联系沟通,还有“外嫁女儿不养娘”的传统习俗。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的调查组对中国农村的养老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5%的老人自己干农活,90%的老人自己做家务,仅有8%的老人精神状况良好,有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翟玉和说:“很多儿女在狱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我们从农村都乒人中流传的一些顺口溜中也可以体会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二能干,俺是儿女的劳力,不能干,咱就成了人家的累赘;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呢,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人老了,最靠不住的就是儿女呀,歹心的儿女都赶不上好心的邻居。
3.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令人担忧
在中国,浏寸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医疗保障。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训划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2002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7年全国有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85.7%。但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仍然受到无钱看病的困扰,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令人担忧。
2007年在山东烟台进行的关于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显示,41.0%农村老年人存在有病不治的状况,其中,因为没有治疗费而不治疗的占了49.3%。从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来源来看:目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费用由自己和子女负担的比例高达88.2%;从老年人的医疗照顾来看,老伴、子女是老年人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分别占了55.3%和36.7%。这说明,自己和子女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的主要负担者,老伴和子女是老年人医疗照顾的主要支撑者,也即家庭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主要支柱。而家庭以外的来源(医疗保险和单位保险)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占3.23%),家庭以外的医疗照顾者也很少。从老年人患病时面临的困难来看52.0%的老年人认为患病时的最大困难是“医疗费的不足”;6.1%的人认为“没有好的医生”。此项调查显示,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烟台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医疗状况也非常不理想,更别提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状况了。
4.农村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不健全
农村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主要包括五保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五保制度。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了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五保制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很多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遭到了破坏,使很多五保户和乡、村力、养老院的资金缺少了来源,经费难以落实。
为了使得农村五保户人员全部得到救助,中央要求各地加强集中供养,无论集中供养还是分散供养,五保户的医疗需求都不能得到起码的保障,条件最好的乡镇,一年最多也只能给每个五保户报销200元至300元的医疗费用。这些钱对于年老体衰、营养不良的五保户们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五保户特别是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只能自己撑着,靠天养活。有些五保对象从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生活费中硬挤出一部分,以便应急。然而,这必然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增加罹患疾病的可能性,陷人恶性循环。
以2005年六月在湖北省咸安调查为例,马桥镇筹集20万元用于五保户居住的福利院改造,这些资金勉强完成了改造任务,但是每年1200元/人的给付际准只够维持五保户的低水准生活,福利院的水电费、房屋等设施的维修费、工作人员的工资等难以保证。尤其是2006年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后,五保供养资金全部由财政转移支付,列人乡镇、村的转移支付预算。乡镇干部、村干部为了保障个人不隘最大化,顾虑五保物件多了会占用本镇或本村的上级转移支付经费,因此有的村不愿意上报或少报五保户,出现了一部分应保未保的情况,致使部分困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2007年,湖北省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原来每年1200元和800元提高到1500元和1000元,但还是存在供养资金不足、缺乏专职人员对五保户进行日常管理、医疗救助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2)最低生活保障现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人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中国有大约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593.1万,在低保实施中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关于农村低保的实际救助水平比较低,截至2006年底,低街;R寸象实际邻倒的低保金为月人均33.2元。从补助水平的地区分布清况来看,2006年全面实施了农村低保的23个省份,平均补助水平为月人均35.4元,其中,东部地区50.9元,中部地区25.3元,西部地区25.5元。2009年,在安徽进行的一项关于农村低保现状的调查显示: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合肥市包河区为例,该区2009年上半年累计保障农才」低保对象3205户次、6930人次,发放保障金149.73万元,月人均补割又为36.01元。这种标准只能保障绝对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受伤织寸象勉强填饱肚子。
其次,中国当前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对的对象并不是全体农村居民,而仅仅是一部分“三无对象,’.赤贫和有困难的残疾人,对新出现的贫困人口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将其纳人保障范围。
笔者认为对贫困人口来说,提供物质帮助无疑是急需的,但低保制度不是简单地让贫困人口活下去,而是要让他们“体面”地生活,农村低保水平还有待提高。
5.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目前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普遍是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农村老人除了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之外,基本没有精神娱乐活动。老年孤独是普遍问题,可以说孤独是老年人最突出的感情障碍。当老年人的这种感情障碍在家庭当中无法解决的时候,社区或集体就应该承担这种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满足不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产生的原因
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的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首先,长期以来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时一直采用城乡分治的处理政策。在城乡分治的政策主导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种政策导致了长期的农业支持工业,城市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过度的吸取农村剩余,致使农村经济一直无法决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不但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伴随而生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一户籍制度明显的标示出了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身份不同,人为的限制了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流动。在这种身份的限制下,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待遇。
其次,农村的养老工作一直是在家庭中进行,长期以来农村的养老问题处于隐形状态,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以致国家把养老保障的政策一直往城市倾斜,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也投六压纽了城市养老保险发展中,使得城乡之间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
2.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目前在农村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养老保障体系层次的不完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政府没有因地制宜的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农村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可以从各个层次给农民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在农村建立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只是在几个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施行试点。
其次,养老保障体系内容的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内容应该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一方面,对老年人来说最主要的应该是医疗保障,但是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障状况都十分不理想,曾经对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其赖以存在的集体经济遭到破坏而被大大地削弱了保障功能,同时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又没有完全覆盖全体农村人口,导致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出现了“底破线断”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又普遍在农村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打工潮的出现及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造成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打击,农村老人生活缺乏照料,精神生活一片空白;同时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投人过少等,导致农村社区养老缺乏必须的物质基础,农村救济体系不完善。
第三,农村养老保障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混乱。目前已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乡镇还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各个行政村更是没有任何管理机构。再加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技术落后,造成了管理机构的混乱管理,甚至还出现了违规现象。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3.农村养老保障缺乏法律支撑
立法先行是各国社会保障建立和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但在中国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文件,只有1992年1月3日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1995年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和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一些相关法律中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重要性的相关条款。从外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历史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分别于1891年,1913年,1919年,1949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一部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文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缺失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没有法律的约束力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无法操作,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养老保障时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没有高度统一的法律约束力,使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障政策产生了怀疑,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4.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责任一直由家庭负担,“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以及在中国实行了独具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后,造成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由于“家庭养老”是建立在农村大家庭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造成“家庭养老”正在解体,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199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资料表明,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为6300;200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农村家庭变化课题组调查资料表明,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为5000左右。
5.农村经济落后
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缓慢归根结底是资金缺乏的问题。虽然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也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实惠,但农民增收缓慢却是事实,农村经济比城市落后了很多,直接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
农村经济落后一方面造成了地方政府没有过剩的财力物力投人到农村养老保障事业中,没有政府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障无法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人过低,大部分家庭的收人除了日常花费外都没有多余的钱财参加养老保障,没有农民的参与,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尽决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障具有明显的身份特征,以是否具有城市户口为依据实行农村和城市不同的两种养老保障制度。历史证明,这种户籍制度的差异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这种制度性的歧视、身份的差别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居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难以获得资源和发展的机会,也被排除在养老保障体系之外。要想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尽快地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必须取消城乡有别的城乡二元体制,施行城乡一致的身份体系。
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障是中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要求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贫富等,均被强制性地纳人到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公平性就表现得越充分。现在中国的养老保障具有明显的身份特征,只有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才能把农村居民全部纳人到养老保障体系中,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相同的待遇。
2.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首先,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国国土面积比较大,经济发展程度严重不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包括:自我保障层次、政府负责层次、政府主导责任分担层次、单位负责层次、市场提供层次。各个地区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全面展开各个层次,快速发展;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选择最基础的保障层次发展,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推进。
其次,还应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容,分别从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方面来进行。依据农村老年人对各个养老体系内容的需求程度,可以优先发展老年人最需要的医疗保障及能保障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的救济制度,然后依次发展其他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容。
第三,应该健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应该从健全管理机构、基金管理、专人监督、专款专用等方面着手建立符合中国农村现状的养老保障管理体制。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各个县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在各个村设置一个代办点,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本事务的处理。适当放宽农村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渠道、尝试委托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来提高基金的收益,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在基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务必做到专款专用,政府还可鼓励社会上的舆论对此进行监督,以弥补政府监管机制的不足。
3.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是工作的标准,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同样需要法律的保障。
首先中央应该以《宪法》中相应规定为依据尽快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的立法体系。这个立法体系应该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对象、机构、形式,及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内容,以及农村养老保障金的筹集发放办法等。其次,各个地方政府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内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切实保障农村养老法律的贯彻实施。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过程证明,不健全的法律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障事业无法可依,以致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
4.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
家庭保障主要是家庭中的成年子女通过物质帮助、月民务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情感需求,体现成年子女对老年人的反哺。由于长久以来历史的积淀,家庭养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基础。虽然目前树指袋养老面愉着许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养老将被其他养老方式代替。政府可从制度建设上、思想宣传上倡导和鼓励农才指碳济老。继续倡导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是中国解决农村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问题的切实途径。
5.大力发展农冲创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过低是造成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才拼水养老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而由于经济落后、收人朝氏,往往制约了农民参与养老保障的欲望。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人是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人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匆寸落后地区不但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还要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才能真正让农民发展起来农民富裕起来、我国农村养老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挑战
(一)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困境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健康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目前的70岁。生育率的下降与平均寿命的提高,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迅速上升。据人口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接近1/4,达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虽然农村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和城市化道路吸弓l大批青年向城镇转移,本世纪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将高于城镇,使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届时农村经济仍然落后于城镇,而老年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必将使家庭养老压力更加沉重。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另一个结果是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据统计,农村平均家庭规模已从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2002年的4.13人。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大幅增加。“4—2—1”家庭结构在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的子女在养老的问题上不堪重负。
(二)面临WTO带来的挑战
加入WTO后,农业竞争越来越大。首先是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农产品压力倍增,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国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几乎为l00%。国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的进入必将挤占我国农产品相当一部分市场.这无疑会导致一部分农民收入的减少。而且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量将会增加,从而必然对我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产生强大冲击与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我国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在2004年前要降至l7%,重要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这就意味着受国家政策长期保护的农产品将面对国外农产品进入的竞争,使农村保障水平降低。其次是农业的现代化挑战土地的家庭粗放式经营.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国际化和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农业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非农产业,农民家庭收人来源主要依靠非农产业。二是要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能够帮助他们抵御未来一系列事故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建设能替代土地保障的保障体系。
(三)“新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倒一个全面推进加速阶段.一些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其中,“无承保土地、无稳定职业、元社会保障”农民(简称“新三农”,另一说法是指“元地农民、失地农民、农民工”)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新三农”们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许多人生活陷入贫困的边缓,成为社会中新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新三农”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国土资源部统计:l987—2001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74—4420万亩左右,按人均占有土地0.8亩计算(实际上发达地区人均耕地低于0.7亩),失地农民数在5093—5525万人;如果加上因农村超生等原因没有分到土地的“黑户口”劳动力,这个数目将超过6000万人。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增加357—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l亿人以上。“新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它的数量众多。而且关系到广大无地和失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对于无社会保障、征地补偿过低的农民而言,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九三学社2003年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他们面临生活、就业、再发展和社会保障等难题,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由此“新三农”的处境可见一般。这一现象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目前,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起步的最佳时机。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保证,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将来便会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