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模式类之间的关系
设计模式中类的关系
在java以及其他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式中,类与类之间主要有6种关系,他们分别是:依赖、关联、聚合、组合、继承、实现。他们的耦合度依次增强。
1.依赖(Dependence)
依赖关系的定义为:对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对象,当一个对象负责构造另一个对象的实例,或者依赖另一个对象的服务时,这两个对象之间主要体现为依赖关系。定义比较晦涩难懂,但在java中的表现还是比较直观的:类A当中使用了类B,其中类B是作为类A的方法参数、方法中的局部变量、或者静态方法调用。类上面的图例中:People类依赖于Book类和Food类,Book类和Food类是作为类中方法的参数形式出现在People类中的。代码样例:
[java] view plaincopyprint?
1.public class People{
2.//Book作为read方法的形参
3.public void read(Book book){
4.System.out.println(“读的书是”+book.getName());
5.}
6.}
2.关联(Association)
单向关联:、、双向关联:
对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对象,当一个对象的实例与另一个对象的一些特定实例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时,这两个对象之间为关联关系。关联关系分为单向关联和双向关联。在java中,单向关联表现为:类A当中使用了类B,其中类B是作为类A的成员变量。双向关联表现为:类A当中使用了类B作为成员变量;同时类B中也使用了类A作为成员变量。代码样例:
[java] view plaincopyprint?
1.public class Son{
2.//关联关系中作为成员变量的类一般会在类中赋值
3.Father father = new Father();
4.public void getGift(){
5.System.out.println(“从”+father.getName()+”获得礼物”);
6.}
7.}
8.9.public class Father{
10.Son son = new Son();
11.public void giveGift(){
12.System.out.println(“送给”+son.getName()+“礼物”);
13.}
14.}
3.聚合(Aggregation)
聚合关系是关联关系的一种,耦合度强于关联,他们的代码表现是相同的,仅仅是在语义上有所区别:关联关系的对象间是相互独立的,而聚合关系的对象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他们之间是“整体-个体”的相互关系。
代码样例:
[java] view plaincopyprint? 1.public class People{
2.Car car;
3.House house;
4.//聚合关系中作为成员变量的类一般使用set方法赋值
5.public void setCar(Car car){
6.This.car = car;
7.}
8.public void setHouse(House house){
9.This.house = house;
10.}
11.12.public void driver(){
13.System.out.println(“车的型号:”+car.getType());
14.}
15.public void sleep(){
16.System.out.println(“我在房子里睡觉:”+house.getAddress());
17.}
18.}
4.组合(Composition)
相比于聚合,组合是一种耦合度更强的关联关系。存在组合关系的类表示“整体-部分”的关联关系,“整体”负责“部分”的生命周期,他们之间是共生共死的;并且“部分”单独存在时没有任何意义。在下图的例子中,People与Soul、Body之间是组合关系,当人的生命周期开始时,必须同时有灵魂和肉体;当人的生命周期结束时,灵魂肉体随之消亡;无论是灵魂还是肉体,都不能单独存在,他们必须作为人的组成部分存在。
[java] view plaincopyprint? 1.Public class People{
2.Soul soul;
3.Body body;
4.//组合关系中的成员变量一般会在构造方法中赋值
5.Public People(Soul soul, Body body){
6.This.soul = soul;
7.This.body = body;
8.}9.10.Public void study(){
11.System.out.println(“学习要用灵魂”+soul.getName());
12.}
13.Public void eat(){
14.System.out.println(“吃饭用身体:”+body.getName());
15.}
16.}
5.继承(Generalization)
继承表示类与类(或者接口与接口)之间的父子关系。在java中,用关键字extends表示继承关系。UML图例中,继承关系用实线+空心箭头表示,箭头指向父类。
6.实现(Implementation)
表示一个类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的方法。接口定义好操作的集合,由实现类去完成接口的具体操作。在java中使用implements表示。UML图例中,实现关系用虚线+空心箭头表示,箭头指向接口。
在java中继承使用extends关键字,实现使用implements关键字,很直观。就不代码演示了。
第二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散点图的概念及画法
(2)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方程
(3)会用散点图及回归方程判断相关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体会数形结合、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引出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类比函数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增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意识。利用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求回归直线方程。教学难点:
建立回归思想,理解回归直线。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二)初步探索,直观感知
探究一: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问题
1、有些老师常说:“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习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你如何认识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探究二:散点图
问题
2、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年龄 脂肪 年龄 脂肪 23 9.5 53 29.6 17.8 54 30.2
21.2 56 31.4
25.9 57 30.8
27.5 58 33.5
26.3 60 35.2
28.2 61 34.6 脂肪含量4035302520******年龄
问题3、观察上面的散点图,你能发现这些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
探究三: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方程; 探究四:线性相关、正相关、负相关
(1)散点图中,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正相关。
散点图中,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负相关。
(2)回归方程中,b>0 正相关,b<0 负相关
(三)迁移拓展,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1、散点图;
2、回归直线
3、线性相关:正相关;
负相关。
课后作业:
优化设计73-74页1-8题。
第三篇:经济和环境之间关系
经济和环境之间关系
经济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共生关系、二者基本上不存在影响的关系、二者存在相互影响的负面关系。首先,就共生关系而言,经济和环境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一面,经济和环境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生态农业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其本身又对环境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其次,就经济和环境基本上不存在影响的关系而言,经济的发展本身并没有对环境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经济和环境共同都在发展,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关系。如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新加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自身环境的发展,所以新加坡也被称为花园城市。再次,就第三种关系而言,其又可以分为两种关系:第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超过其本身的承载能力。第二、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已经超过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就前者而言,环境虽然遭受到了破坏,但并没有超过其负荷能力,在采取相应措施后环境依然能够逐渐恢复,甚至达到原有水平。对后者而言,环境已经在质上遭到完全破坏,环境已经不可能通过自我的自净能力恢复到原有水平,经济的发展已经对环境本身造成了不可修复的影响,那么这也是人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不能并行的重要理由。
值得强调的是,在经济和环境二者的关系中,共生关系和二者基本上不存影响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中,并不存在环境的保护。环境本身就可以在被促进或自我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良性的发展。而只有在第三种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才谈环境保护,才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行关系。但笔者认为,就第三种关系中的两种情况而言,都存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并行的可能性,即使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不可修复的影响,其理由如下:首先,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还是建立良性的生态平衡系统,其并不是一定要恢复到原有绝对理想完满的水平。其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不能说环境在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就置之不理或不加以保护治理。再次,不管是经济发展也好,还是环境保护也好,二者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应当也必须并行。最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不能并行的理论假设是错误的。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并行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
导致人类过分看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应是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只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关系:人和世界万物是两个相互对立、彼此外在的实体,人是主体,世界万物是客体,人通过认识(这里指广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实践—通常理解为人从世界万物之外进入和深入到世界
万物之中,对外物加以改造的活动)以解决 世界万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间题”。和这种理论构成直接相关的则是人类中心主义,[1]这一理论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仅仅是客体。一切活动都必须满足人类这一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人才是价值评判的尺度和标准。于是在“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不是你就是我,不是主体就是客体的单一线型思维指导之下,人类开始疯狂而不计后果的向自然开采和掠夺。做为回报,自然开始反过来报复人类:生态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接踵而至,这些灾害无疑都是自然在遭受严重侵犯后,为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产生的正常现象,但是却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同时,由于“主客二分 ”、“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单一的不是主体就是客体的思维模式,主体性的人类在遭受到客体性的自然的打击和报复之后,人类往往又显得无能为力,人类的这种渺小性顿时又和自然的强大性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发展经济是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本身都对人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整体观、系统观、协调观等也开始逐渐代替了 “主客二分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而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就是这样的理论之一。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按照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真正有生命力的深层和谐必然是天下、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谐,也只有在此情形下,一物、一人、一地、一国才可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和谐。”这种整体观认为,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万物构成平等的关系,“宇宙洪荒的实质是生生不已的创造力,其中涌动的是无穷的生命力。对于人与自然的所有生命而言,天地是所有成员的父母,万物和人类构成天地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即所谓“民胞物与”,有了这种情怀之的一,人在宇宙中不再具有疏离感,不再深怀孤独感,而是觉得自然与其他生命、山川草木,都是创化的产物,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存在者。”我们可以说:人和自然的生命不再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主客相分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也相互制约的合一关系。
[3]
[2]
在这种整体思维的指导之下,“人的存在境域不是一个狭小的人类社会,而是一个天地宇宙。” 人做为万物之灵,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这就必然要求他把自我当作生命存在的同时也把外在生命当作一种存在,在重视自我生命的同时,也重视外在的生命。人其实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之人,而是主载之人,所谓主载就是有义务和责任去考虑或承担其他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承载自我也承载他人。
[4]
所以,人和外在环境在本质上都属于宇宙洪荒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宇宙式的生态系统。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必然要去考量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如果要真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把自我置身于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平等地考量所有的生命存在。
这样,可以说在任何时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行应该是可能的,而且应当变得可能,即使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之下。倘若我们在理论前提上就认为二者不能并行,经济的发展最终在实际上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以至消亡。从而使经济发展变得不可能,人类也将变得难以生存和发展。
当然,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指导下,传统的五行观,中医学理论则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传统五行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他们存在于一个动态的系统之中,构成相生、相克的生成和制恒关系。事物在这样的生化克制关系中保持着平衡和发展,而中医学则以传统五行理论为基础,并将其应用到中医理论和治疗上,把人的身体看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讲究:辩证施治、阴阳调和、抑强扶弱等。
同样,经济和环境二者都构成整个自然社会的一部分,二者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其中哪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二者的正常存在。人类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大的生态平衡系统,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经济和环境的生克制化,重视调节和平衡。所以以五行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正是解决经济和环境内在矛盾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结合—论精神发展的阶段[J].学术研究, 1993(4):1.[2]徐春根.论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前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23(2).[3][4]苏菡丽.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9,3(2).的良药,也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S
第四篇: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
公司的财务报表可分为基本财务报表和附表两大部分。基本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它们从不同角度所反映的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这三张报表之间存在者一定的勾稽关系。“资产=负债+股东权益”,这个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主要依据。“利润=收入-成本费用”这一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基本原理。第三个等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成本费用)”,这一等式揭示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与利润表最简单的关系就是利润表的附表,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所列数字,等于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数字。除了这一简单的对等外,还有收入与成本费用之差利润最终要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这是两个表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之中。现金流量表的一种编制方法是工作底稿法,即以工作底稿为手段,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对每一项目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从而编制出现金流量表。
“过账-结转损益-过账-编制本年利润的分录-结账”,基本是正确的。
一.检查记账凭证,是否有完整的清算所得税的会计分录。内容为: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缴税费-应交所得税
二.编制本年利润的分录,是否过账。
借:本年利润(税后利润)
贷:利润分配(税后利润)
三.做一平衡公式;
转出本年所得税费用数额+转出未分配利润数额=本年利润贷方发生额如果不平衡,差额与2012年1月1日本年利润余额是否相等?(到这一步,一般就清楚了。请参考,请追问。)
第五篇: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
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都是基于相同的交易或事项,但是提供了不同的信息,这四张报表相互之间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们都代表了不同的重要的公司财务信息。四张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为:企业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本年增减变动金额的起点。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展开说明(净利润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分配的),现金流量表则是对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年内数量变化的展开说明(现金流量净额是怎么形成的)。四张报表原来是一张报表!因此,不管出现多少张报表,它们都是一张基本报表——资产负债表和说明其某些方面的其他报表的组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