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集合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集 合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自己
(3)能用韦恩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照实数的相等于不相等的关系,联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2)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2)探索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子集的概念
(2)难点是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集合都有什么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引入
元素与元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阐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是两个级别的东西,比如人与班级,人从属于班级里。以前讨论数与数的比较,上节课讨论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今天讨论集合与集合的关系)例子:
(1)A{1,3},B{1,3,5,6}
(2)C={x| x是长方形},D={x| x是平行四边形}(3)E{x|(x1)(x2)0},F{1,2}(4)G{x|0x5,xN},H{1,2,3,4}(5)S{1,3,4},T{1,3,5,6}(6)M{x|x3},N{x|x2}
(1)—(4)前面的集合的元素都在后面的集合里,引出子集 3.子集
子集: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集合A称为B的子集,记作AB或BA “A包含于B”或“B包含A”。
P中存在元素不在Q中,则P不包含于Q或Q不包含P,记作PQ或Q P
注:AA;规定:A
0}
例:___{(1)(2)与(3)(4)有什么异同,前面的集合都是后面集合的子集,(1)(2)中后面集合还有其他元素,(3)(4)后面的集合没有其他元素,一类归为真子集,一类归为相等 4.真子集
若AB,且aB,aA,则称A为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5.集合相等
aA都有aB,反过来,aB都有aA,则A与B相等,记作A=B。
即:AB,BAAB
6.维恩图
常用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这种图形叫做维恩图
使用维恩图表示集合A,AB,A=B 例:
将上面的例子用维恩图表示
用维恩图表示集合N,N,Z,Q,R 例:AB,BC则A___C
AB,BC则A___C(真子集)例: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2,3,5}
(2)5___{5}
(3)a___{a,b,c}
(4){a}_____{a,b,c}(1)3___{b,c}
(6)___{0}(7)____
(8)___{}
(5){a,b,c}___{2,3,1}
(10){(x,y)|2xy1,x4y5}___{(x,y)|yx}(9){1,2,3}___{例:用维恩图法表示下列集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A={四边形},B={平行四边形},C={梯形},D={菱形},E={正方形},F={矩形} 例:(1)写出集合A={a,b,c}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并计算子集个数
(2)计算集合{a},{a,b},{a,b,c},{a,b,c,d},{a,b,c,d,e}子集的个数?
有什么规律?
(3)集合A元素个数为n,那么其子集个数为______ 7.子集个数
集合A元素个数为n,那么其子集个数为2,非空子集个数21,真子集个数21,nnn非空真子集个数22
例:(1)满足条件{a,b}真包含于M{a,b,c,d,e}的集合M的个数是______
(2)已知{x|x210}真包含于A{1,0,1},集合A的子集的个数是______(7,8)
例:已知集合A={x| x<-1或x>2},B={x| 4x+p<0},当AB时,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例:已知集合A{x|2x5},B{x|m1x2m1}.(1)若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xZ,求A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
例:已知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n
第二篇: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学习要求】
1.理解子集、真子集、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2.掌握有关子集、真子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3.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
4.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准确地表示出来. 【学法指导】
通过使用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培养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1.子集:一般地,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2.子集的性质:①A⊆A(任意一个集合A都是它本身的子集);②∅⊆A(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
3.真子集: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 A真包含于B ”,或“ B真包含A ”.
4.维恩图:我们常用平面内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这种图形通常叫做维恩(Venn)图.5.集合相等: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反过来,集合B的每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 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 A⊆B,且 B⊆A,那么A=B.6.一般地,设A={x|p(x)},B={x|q(x)},如果A⊆B,则x∈A⇒x∈B,即 p(x)⇒q(x).反之,如果p(x)⇒q(x),则 A⊆B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问题情境] 已知任意两个实数a,b,则它们的大小关系可能是ab,那么对任意的两个集合A,B,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点一 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导引 前面我们学习了集合、集合元素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三组集合:
(1)A={1,3},B={1,3,5,6};(2)C={x|x是长方形},D={x|x是平行四边形};(3)P={x|x是菱形},Q={x|x是正方形}.
问题1 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答:集合A,B的表示是用列举法;集合C,D,P,Q的表示是用描述法. 问题2 这三组集合每组彼此之间有何关系?
答: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集合C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D的元素,集合Q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P的元素.
小结:一般地,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问题3 类比表示两集合间子集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 答:在实数中如果a大于或等于b,则a,b的关系可表示为a≥b或b≤a; 在集合中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则A,B的关系可表示为A⊆B(或B⊇A). 所以这是它们的相似之处.
问题4 在导引中集合P与集合Q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答:集合P不包含于Q,或Q不包含P,分别记作P Q或Q P.问题5 空集与任意一个集合A有什么关系,集合A与它本身有什么关系? 答:(1)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2)任何一个集合A是它本身的子集.
问题6 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那么集合A与C有什么关系? 答:A与C的关系为A⊆C.问题7 “导引”中集合A中的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集合B中的元素不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那么如何定义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答:如果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问题8 集合A,B的关系能不能用图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
/ 3
答:能.我们常用平面内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这种图形通常叫做维恩(Venn)图. 问题9 如何用维恩(Venn)图表示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答:如图所示:
例1 写出集合A={1,2,3}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
分析:为了一个不漏地写出集合A={1,2,3}的所有子集,可以分类写,即空集,含一个元素的子集,含两个元素的子集,含三个元素的子集.
解:集合A的所有子集是:∅,{1},{2},{3},{1,2},{1,3},{2,3},{1,2,3}. 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A本身,即{1,2,3},剩下的都是A的真子集.
3小结:集合A={1,2,3}中有三个元素,其子集的个数为8个,即2个,事实上,如果一个集合含有n个元素,则它的子集个数为2个.
跟踪训练1 写出满足{3,4}P⊆{0,1,2,3,4}的所有集合P.解:由题意知,集合P中一定含有元素3,4并且是至少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此所有满足题意的集合P为{0,3,4},{1,3,4},{2,3,4},{0,1,3,4},{0,2,3,4},{1,2,3,4},{0,1,2,3,4}. 探究点二 集合的相等
问题1 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吗?
(1)集合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2)集合C={2,4,6},D={6,4,2};
(3)集合A={x|(x+1)(x+2)=0},B={-1,-2}.
答:可以看出每组的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问题2 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若A⊆B,且B⊆A,则A=B.小结: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即:如果A⊆B,且B⊆A,那么A=B.例2 说出下列每对集合之间的关系:(1)A={1,2,3,4,5},B={1,3,5};
2(2)P={x|x=1},Q={x||x|=1};
(3)C={x|x是奇数},D={x|x是整数}. 解(1)BA;(2)P=Q;(3)CD.小结:在两个集合A,B的关系中,有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或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真子集”;或两个集合“相等”;另外还可能有“集合A不包含于B”或“集合B不包含于A”. 跟踪训练2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0______{0};0______∅;∅______{0};
22(2)∅______{x|x+1=0,x∈R}; {0}______{x|x+1=0,x∈R};
(3)设A={x|x=2n-1,n∈Z},B={x|x=2m+1,m∈Z},C={x|x=4k±1,k∈Z},则A______B______C.解析(1)0∈{0},0∉∅,∅{0};
22(2)∅={x|x+1=0,x∈R},{0}{x|x+1=0,x∈R};(3)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探究点三 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
问题1 已知集合A的特征性质为p(x),集合B的特征性质为q(x).“如果p(x),那么q(x)”是正确命题,试问集合A和B的关系如何?并举例说明.
答: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例如Q={x|x是有理数},P={x|x是实数},易知Q⊆P,也容易判断命题“如果x是有理数,则x是实数”是正确命题.
这个命题还可以表述为:x是有理数⇒x是实数,符号“⇒”表示推出. 小结:一般地,设A={x|p(x)},B={x|q(x)},如果A⊆B,则x∈A⇒x∈B,即p(x)⇒q(x).反之,如果p(x)⇒q(x),则A⊆B.问题2 如果命题“p(x)⇒q(x)”和命题“q(x)⇒p(x)”都是正确的命题,那么怎样表示p(x),q(x)的关系? 答:p(x)⇔q(x),符号“⇔”表示相互推出. 例3 判定下列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
(1)A={x|x是12的约数},B={x|x是36的约数};(2)A={x|x>3},B={x|x>5};
(3)A={x|x是矩形},B={x|x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解:(1)因为x是12的约数⇒x是36的约数,所以A⊆B;
/ 3
n
(2)因为x>5⇒x>3,所以B⊆A;
(3)因为x是矩形⇔x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所以A=B.小结:当判定用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的两个集合关系时,一是可用赋值法,二是从两集合元素的特征性质p(x)入手,通过整理化简,看是否是一类元素.
跟踪训练3 确定下列每组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1)A={n|n=2k+1,k∈Z}和B={m|m=2l-1,l∈Z};
**(2)C={n|n=2k+1,k∈N}和D={m|m=2l-1,l∈N}. 解(1)当k∈Z,l∈Z时,n=2k+1⇔m=2l-1,所以A=B;
**(2)当k∈N,l∈N时,n=2k+1⇒m=2l-1,所以C⊆D.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1.下列命题:
①空集没有子集;
②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 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④若∅A,则A≠∅.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0 B.1 C.2 D.3 解析:由于任何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故①错; 空集只有一个子集就是它本身,故②错;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故③错;
2.满足条件{1,2}M⊆{1,2,3,4,5}的集合M的个数是()A.3 B.6 C.7 D.8 解析:M中含三个元素的个数为3,M中含四个元素的个数也是3,M中含5个元素的个数只有1个,因此符合题意的共7个.
3.若集合{2x,x+y}={7,4},则整数x,y分别等于__________.
2x=72x=4解:由集合相等的定义得或,x+y=4x+y=7
7x=2∴1y=2舍
x=2或y=5
.∴x,y的值分别是2,5.4.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1)A={1,2,3},B={1,2,3,4,5}.(2)A={x|x>3},B={x|3x-6>0}.(3)A={正方形},B={四边形}.
(4)A={育才中学高一(11)班的女生},B={育才中学高一(11)班的学生}.
解:通过观察就会发现,这四组集合中,集合A都是集合B的一部分,从而有A⊆B.课堂小结:
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为真子集;注意:子集并不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注意区别“包含于”,“包含”,“真包含”. 4.注意区分“∈”与“⊆”的不同涵义.3 / 3
第三篇:1.2-2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真子集概念,能识别给定集合的真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3)理解“⊂ ”、“⊆”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2)探索利用直观图示(Venn图)理解抽象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真子集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议结合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问题1:子集的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即若任意xA,有xB,则AB(或BA)。
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问题2:集合相等的条件是什么?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即AB),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即BA),则称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2、讲授新课
由“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可有如下结论:
(1)AA(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2)若AB,而且AB(即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中),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A⊂ B。(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例题讲解:
例1:已知集合Ax1x2,Bx1xa,a1 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若A
(2)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B则a>2 解(1)若A
(2)若AB,则实数a≥2.反思:AB中包含两层含义:(1)A、B两个集合相等
(2)A是B的一部分
AB这A一定是B的一部分
例2:已知a,xR,A2,4,x5x9求:(1).使2B,B2,B3,x2axa,Cx2(a1)x3,1.A的a,x的值
(2)使BC的a,x的值
解:(1)因为2B,B27x2axa2aaA,所以3或4 2x5x93x2x3(2)B=C,所以x2axa11)x33a6或x2(ax1a2x3
4、课堂练习:
学案
第四篇:三角形之间的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案
兴安小学
尹华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弄清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它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理解三边关系中的“任意两边”。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师: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
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生: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不能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看来,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是什么呢? 生:猜想
(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活动
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师: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生按照操作提纲,(出示提纲)试着围三角形。
(操作提纲
1、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动手操作,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填写表格,做好记录。
3、多选择几组进行实验。
实验记录表
组别 所选小棒的长度(厘米)能否围成三角形 1()
()
()2()
()
()3()
()
()4()
()
()„„)
生: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师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
活动
二、小组合作,通过算算想想,深入探究。师:(出示算算想想提纲)
1、算一算能围成三角形的任意两根小棒的和与第三根小棒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什么?
2、算一算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任意两根小棒的和与第三根小棒之间的关系。这又说明什么?
让学生观察表格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
生:通过算算想想,合作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找到了判断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化。
(三)前后呼应,快乐生成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从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生: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生成新知,生成能力,生成智慧。
(四)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课本45页第10题。
2、课本43页第2题。
(五)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收获,梳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六)测试(课件出示测试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矫正。
(七)拓展(出示拓展题)拓展:
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
此题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灵活处理。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最短两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最短两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五、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预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探索与发现,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前估计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出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会有困难。教学后主要有以下感想:
(一)、体现数学生活化。课一开始,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人课题,通过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然后展开实验,在实验证实三边关系之后,让学生重新回到开课时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把刚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前后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放手实验,自主创新。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厘米长的小棒,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他们合作探索“哪些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找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实验后,通过集体汇报、投影展示、交流辩论,纠正了误差后来说出了自己的发现,他们竟然发现了三角形两条短边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这是最简洁的表述,也是预料之外的惊喜。最后我只是顺水推舟地点拨一
下其它两边跟第三边关系会怎样,学生立即的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实验操作,尝到了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创新的喜悦,增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数学教学中,引导者只要肯放手,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平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三)、注意课堂评价,激励学习热情.这个班的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最在意得到老师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不失时机的给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实现自己愿望激励他们开展思维挑战,充分发挥学习潜能,照顾后进生,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我最喜欢能展示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这个发现老师佩服、真能干!”、“某某同学表现越来越棒啦”由于学生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课堂上交流与互动不断地出现高潮。
(四)、各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课堂效率。这节课有选择的运用了实物投影、课件等教学媒体.学生有异议的实验操作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解决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疑惑,使实验结果得到证实,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对一些图形的操作,高密度的信息与问题使用课件操作,这样变抽象为直观,使数学课变的更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性,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密度和效益
第五篇:图形之间的关系教案(推荐)
大班科学活动
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⒈情感目标:幼儿乐于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
⒉能力目标:能将常见的图形变出不同数量的各种图形。
3.知识目标:了解图形之间的分割组合关系。
活动重点:能将常见的图形变出不同数量的各种图形。活动难点:了解图形之间的分割组合关系。活动准备:PPT;教具:各种图形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拍手游戏,活跃气氛
二、活动展开
1、播放课件,复习巩固各种图形特征
分别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物体。
指导语: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把图形宝宝请来做客了,图形宝宝们想考考小朋友们还认识它吧,我们敢不敢接受这个挑战?
2、出示图片,感受图形组合搭拼的乐趣
指导语:小朋友们真棒!都能说出这些图形宝宝的名字,这些图形宝宝可有趣了,你们看,我把这些图形宝宝拼成了什么?
3、自主操作,想办法完成拼图
a.指导语:老师用这些图形拼了一个漂亮的小房子,小朋友想不想拼小房子?那老师把这些图形宝宝送给你们试一下吧!(图形宝宝里缺少做房顶的三角形)b.幼儿自主探索,折出三角形
指导语:小朋友们拼出来了吗?有小朋友们说没有三角形做房顶,你们也是吗?那谁能想想办法,用别的图形折出三角形 c.展示幼儿作品
指导语:小朋友们用正方形折了两个三角形,那想一想别的图形可以吗? 除了折出三角形还能折出什么图形呢?
4、出示各种拼图,幼儿自由拼搭
指导语: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方法。看看这些图片都有哪些图形拼成?我们没有三角形怎么办?没有正方形怎么办?
三、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拼一个你喜欢的图片送给你的好朋友吧!
反思:
1、这次上课只注重课件的完整性,忽视了怎样用语言更好的串联。
2、幼儿用剪刀剪出图形,没有很好的指导应对。
3、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