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母语教学大纲中关于写作目标比较解读
国内外母语教学大纲中关于写作目标的 比较解读
[摘要]本文将我国语文新课标中有关写作目标部分的内容置于国际语文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在写作理念、写作过程、写作形式等方面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中的相应部分进行比较,揭示新的课程标准的创新之处,以期在今后写作教学过程中对此有较为清晰地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写作目标合作学习
论文写作背景: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语文教育如何改革成了众学者、教师竞相争论的热门话题。有人说,当今语文教育缺乏人文精神;有人说当今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偏轨;更有甚者称,当今语文教育是戕害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刽子手„„由此,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不小的“中国语文教学忧患潮”。而其中人们对作文教学问题的质疑尤为激烈,因为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由此,语文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7月和2003年4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次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分析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鉴了外国有关母语教育的文件和教材,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做了相当大的调整。
一、新课标中关于写作理念的表述
(一)自由地表情达意
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在写作教学方面,往往重于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将有否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作为一篇作文优秀与否的重要尺度,从而忽略了写作本应具有的表达个性、情感的功能,使其沦为时代的“传声筒”;同时,以往的作文标准还特别强调文章的表达方式、详略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技术性要求,笔者认为,作文者在行文时能准确地掌握这些技术要领固然是件好事,但在学生初学写作时便过多地强调这些写作规范,可能会阻碍学生有创意地表情达意,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
与此不同的是,在许多西方国家制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中,学生写作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地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而是能独立表达自己思想的个性行为。以此为基点,许多国家在写作教学目标中都提出了让学生“自由写作”的内容。如《英国国家课程·英语》的写作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应学习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有的国家甚至提出了在自己的写作学习中形成并建立自己的写作风格的要求:“鼓励学生对各种目的的写作充满信心,建立自己鲜明的且具有独创性的写作风格”、“以
用心爱心专心
自己特有的风格创作与所读诗歌相关的诗文,同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诗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等等。
笔者认为,国外的这些作文教学标准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其中某些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却的确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新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已不做“思想性”方面的硬性规定,而只从语言的角度,对学生提出“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要求。
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基于此,义务教育阶段关于“写作”(或“写话”、“习作”)阶段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四学段)”。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更明确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相对于过去大纲仅提“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导向更为鲜明突出。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或“写话”、“习作”)目标,高中阶段的“表达与交流”目标保留了“感情真实健康”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应该看到,这不是对学生自由写作的限制,而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做出的发展性要求。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把强调的重点放在大胆表达、自由表达,克服写作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在高中阶段,对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参与社会日益深入,且已基本具备社会人自觉意识的高中生,光强调兴趣是不够的,而还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适当引导。这一目标内容体现了语文学习中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育思想,是应该坚持的。
(二)正确的写作态度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可这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寥寥无几。许多学生都是被老师赶鸭子上架,咬了半天笔头、挤了半天“牙膏”才造就了一篇篇空无一物的所谓的“美文”。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还得从端正他们的写作态度着手。
首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价值观。长期以来,繁、难、偏、旧的语文课程内容,使多数学生都患上了“作文恐惧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甚至有学生表示,宁可熬夜多背几篇课文,也不愿自己动手写一篇作文。针对这一现状,《新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母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信、愉快地写作的优秀经验,十分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或“写话”、“习作”)“阶段目标”的陈述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第四学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陈述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其次,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写作信心的培养。如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写作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写作”,并让学生“乐意地选择题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也指出:“应鼓励学生对各种目的的写作充满信心,建立自己鲜明的且具有独创性的写作风格,意识到对所写内容认真投入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我国的新课标陈述得似乎还不是非常得明确,有待商榷。但总体而言,作为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新的课程标准在理念上从忽视学生写作态度变为重视学生的写作态度,体现了我国作文教学理念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对于变我国目前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为“学生自己要求写作文”,真正实现“快乐作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明确的读者意识
在具体时空背景下,具体读者对象制约下的写作总是不自由的,必须注意到读者的存在,并根据这个显示,进行文章主题、材料、内容甚至语气、措辞的选择。这是一种高级的写作能力。《英国国家课程·英语》就将“为不同目的而广泛地转化文体”作为贯穿四个学段的一般要求,同时还在每一个学段中分别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阶段:“学生应该知道自己所写文章的目的,并学习给不同的读者写作。”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面向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例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
第三、四阶段,则要求“提供机会针对特别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群及自己进行写作训练。”并且在修改的时候要求学生“辨别作者与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与熟悉程度,并随之调整写作的口吻”。
相对于国际上母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的重视,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长期以来却是相反的,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读者对象意识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的读者意识模糊,教学立足点不明确,过分追求“高立意、精选材、巧某篇”,其结果是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学生更是对读者意识一无所知,作文多为无的放失,脱离社会生活,甚至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
经过一番调整后,此次新《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初中)的“写作课程标准”第一
条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高中阶段的 “表达与交流”目标中也提出了“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由此,中国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第一次引进了当代写作学中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象意识纳入写作教学的训练视野。这一进步显然有助于摆脱目前作文教学的两种尴尬的境地。
1.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符合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写作,无疑会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写给自己看,要求说真话、心里话;写给朋友和同学看,要求真诚、平等;写给报纸、杂志,要求新颖、准确、有创造性。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的。
2.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3.只有具有“读者意识”,才能充分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确立和提高又会有力地推动写作水平的提高。
4.倡导“读者意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新课标中关于写作过程的强调:写作中的修改及修改中的写作
好文章不是一蹙而就的,贾岛可以为一个“推”字执着良久;白居易可以为一篇诗文修改多次,鲁迅可以为一个成语求教多人„„可见作家是在不断的修改、反复的训练中诞生的。诚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需要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但要写出一篇较为优秀的文章,修改必不可少。很多教学实例告诉我,我们的多数学生缺乏修改意识,或者说缺乏多次修改的勇气。然而责任仅在学生自身吗?笔者认为,过去语文教学大纲对于“修改”这一要求的不明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修改的重视不够,也是导致学生缺乏“修改”意识的重要原因。其直接后果是,一学期下来,学生的习作是写了不少,可真正被反复修改,称得上是上成之作的,却寥寥无几。
相反,通过比较、诊断和操作过程发现写作计划与写作结果这两个表象之间的不协调,是各**语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写作是一个复杂而且反复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revising)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作者基于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目前,西方研究写作的学者们的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写作甚至就等于重写(Writing is rewriting)或修改”。
相较于过去语文教学大纲的“多(修)改”,我国新课程标准吸收了国际上科学的写作理论,提出“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这无疑是对旧的教学
大纲的拓展,体现了提高学生功能写作水平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习作”项目中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四学段“写作”项目中提出了“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要求。这一要求延续到了高中语文阶段,在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中”目标中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三、新课标中关于写作形式的创新:强调学生合作式写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如果没有意外,通常是由教师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评估。而在协作性教学中则不一样,教师通常会设定一个教学内容的大框架,为学生的活动和学习任务提供一些选项,并邀请学生自己来设定目标,以帮助不同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评估。
外国很多母语教学大纲都将这种合作学习理念引入到了作文教学中,并在教学标准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市立学区·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修改文章”、“参加包括个人和小组活动再内的各种写作活动”、“和同伴一起修改作文”;七年级的“写作”中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评论和发表文章”、“参加各种班级内及跨年级的写作活动”、“和同学一起修改文章”;八年级的学生要“一个人和合作方式进行写作、评论和发表文章”、“参加个人、小组、全班以及跨年级的写作活动”、“运用交际程序,与其他人合作发表一篇作文”。
我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要求:“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强调合作学习。具体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每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
笔者认为,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具有合作学习能力的学生是符合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的。它不仅能增强学生搜集材料的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按语
我**语教学理论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写作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母语教学的先进理念,修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虽然有
些地方还值得商榷,但是通过对新目标的解读,我们相信,写作教学实践必然能在不断尝试、检验和发展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2[3] 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
3[5]韩向东.作文教学理念的五大突破——新课标的解读[J].语文建设,2004,(1)
[6]冯玫.美国中学作文的特色及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4,(1)
[7]李贵田.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8]韩晓蕾.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3,(1)
[9]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6)
[10]张承明.独创性表达:中外作文教改的趋势[J].中学语文与教学,2001,(8)
[11]温泽远.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彪、郑桂华[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7)
[12]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
(三)[J].语文建设,2002,(3)
[13] 王凯.美国课程标准之评价标准的比较、评价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4,(1): P39
[1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浅谈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
浅谈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
万兴乡中心学校 陈 建 秋 2013年3月10日
浅谈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
施甸县万兴乡中心学校 陈建秋
【内容摘要】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做到正确解读、准确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写作教学可以与之紧密结合,不是面面俱到,但可以相互促进。教师研究教材,挑选适合的文本,让文本为习作教学服务,在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
【关键词】文本解读 情感体验习作知识 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可以说是美文无数,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谈文章构段、优美词句、思想表达等等,是否能结合学生写作实际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攻克“写作难,怕写作”的难题,能达到:解读一课文本,提升一次写作水平,在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做简单论述:
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也高度优化于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
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同文本及文本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的过程。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个背景、方式、角度、时空的问题;而且,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也对分析、理解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对同一文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教师要把握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
语文教学中,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文本解读,除了培养和巩固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其自身所受到的情感体验也是相当丰富的。教师要抓住并利用学生的这些体验,习作教学与之紧密结合。不是要求教师把所有课文都做写作的范文,但是有与学生生活、写作实际相似的文章,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些课文,在文本解读中巧妙穿插,从学生习作情况出发,点拨引导、激发感悟,或学表现技巧,或学选材特点等等,让文本为写作教学服务。
怎样在文本解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巧学写作?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对文章体裁、内容、表达、写作特色等了如指掌;吃透学生,整体习作水平怎样,比较欠缺的是什么,想在哪方面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根据文本去设计引导学生。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写作缺乏主动、缺乏激情、感情漠然,辞不言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怎样改变这个现状?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中心,都存在一种感人的力量,内容具体、真实,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的目的。叶圣陶曾指出:“胸中不先有一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吗?没有。既然没有一丝情感,写作的动作便无从发生。”可见,情感是引起学生习作的真实动机。例如解读《第一次抱母亲》:课前我认真分析了这篇文章,作者饱含深情的写了因为母亲生病,在医院第一次把母亲抱入睡的事。文笔朴实、情感真挚,我被深深感动。我在想,学生们的习作总是缺乏情感的投入,让学生们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文。在文本解读中,我深情的范读,当读到:“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我的声音哽咽了,再看看学生们,他们已经进入到文本,体会作者的情。在整个课堂中,“情”是主线,“情感共鸣”是目标。当我问及学生:“这篇文章让你感动吗?你被什么而感动?”学生们纷纷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知道学生已经“动情”了,我又问道:“你抱过自己的母亲吗?你想为母亲做点什
么呢?想说一说、写一写吗?”课后安排学生进行写作,我在批阅时,很让人震惊,原来学生投入情感写出的作文是那么真实,效果好多了。我和学生就这次习作进行了交流,他们也发现,真心实意、真情实感一定能写好作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在为学生习作的“情”做准备。
当学生酝酿好情感,心中有素材,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思维凌乱,欠缺写作的知识技巧,那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忙。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思考:哪一篇课文可以渗透写作知识和技巧?又该怎么去渗透?怎么能帮助学生提升一点写作水平?例如《泉城》一课,它就是一篇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美文,本课在构段、遣词造句上凸显特色。那教师在学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了解济南泉水的状况,更主要的是借助课文内容,设计语言训练情境,千方百计的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能说之后才会写,同时融入写作知识:“有面有点,点面结合”,精讲课文时,通俗易懂地去分析阐述,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不难理解。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与引导,学生一定大有收获。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应迁移到习作中来:要写好一篇游记,必须明确游览顺序,这样文章思路才会清晰。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写出游览顺序,然后再说一说,学生会发现写游记前理清思路、明确游览顺序是很重要的。解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外洞、孔隙、内洞”描写的详与略,问及学生作者为什么这么处理?放手让学生探究,在分析后,教师也可以渗透到习作中去:当你确定了游览顺序,那么是不是全都详写?还是全都略写?学生已经从文本中有体验了,他们都能说出详与略的处理,文章才会有重点。学生的习作离不开教师在知识技巧方面的指导。
无论如何组织教学,我们不能丢开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用行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作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借助字、词、句和篇章实施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动口,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动手,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的水平,从而获得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如上所述,在文本解读中,学生只是有机会听老师分析谈论写作,自己体会感悟,进行口语表达,但这还不够,重要的是尝试运用,放在课后训练倒是可以,如果争取在课堂上像画画一样来个“速写”,现学现用,那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花时间去研究教材,适合利用的文本,就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舍弃一些学生易懂、教师不用讲解的环节,节省出时间去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动手写写,无需多详细透彻,能体现教师预设目的就
行。例如《九寨沟》一课,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其文句清新,有韵律感,大量词组的运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喜欢这样的语句表达,教师顺势引导,出示一个景点或动物,仿照课文这么写景状物,使文句张弛结合、起伏抑扬、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很乐意动手去试一试,而且模仿中有创新,学生不知不觉又学了一招。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喜欢上模仿借鉴然后再创新。
总之,不同教师有不同方法,以上是我对文本解读中巧学写作的粗浅认识,但值得强调的是:教师不能抛开文本解读不管,把一节精讲的语文课当做习作课的教学,教师把握好“度”,在文本解读中让学生巧学习作。写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工作,如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文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些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纯技术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不从这儿出发就没有根。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
地流了。”【2】的确,写作不仅要靠教师讲解多少知识和技巧,而且也要学生留心生活、积累丰富的材料、投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历经大量的写作实践,这样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熊开明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
【2】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3
第三篇:整理精品写作教学大纲
。。
。。
《写作》教学大纲
学
时:102 理论学时:68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大纲执笔人:黄建成 芮 瑞
大纲审定人:黄建成 学
分:5 实践或讨论学时:34
课程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写作》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带有师范专业的特色。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将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做好“会教”的准备。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写作现象的观照相结合;理论知识教学与写作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2)充分注意大学写作的特点,从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尤其是研究性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进行写作训练。
(3)练笔活动宜突出重点文体(散文、文艺评论和研究性文章)。
(4)要充分利用教材《写作学教程》章后的“思考和练习”题。
3、课程教学改革
(1)完善“写作百篇工程”的改革。
(2)提倡开展研究性写作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条件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本
文
·1·
课程理论教学
绪
论
一、写作的性质
(一)写作的含义
(二)写作的特性:综合性、创造性、自悟性
二、学习写作的意义
(一)写作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写作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学好写作的主要条件
(一)做人是写作之本
(二)积累是写作之源
(三)勤练是写作之径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掌握写作的含义、特点。
2、理解学习写作的途径。
3、在各类考试中,常常要考作文,甚至有些地区正尝试在语文中考中只考作文。请说说原因何在。
4、写作具有“自悟性”,请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5、写作的“创造”是有层次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不同层次的“创造”的差异。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选择的实例可以包括名家名作与学生习作。
上编
写作基础理论 第一章 写作的系统
第一节 写作主体
·2·
一、写作主体的含义
二、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地位
在整个的写作系统中,写作主体始终处于核心位置。
(一)写作主体成就写作客体
(二)写作主体控制写作载体
(三)写作主体影响写作受体
三、写作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一)写作主体的素养——生活素养、文化知识素养、思想素养、审美素养
(二)写作主体的能力——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
第二节 写作客体
一、写作客体的含义
二、写作客体的构成
(一)自然景物
(二)社会生活
(三)精神文化
(四)主观世界
三、写作客体的功能
(一)写作客体是触发主体写作动机和欲望的诱因
(一)写作客体是写作主体获取写作材料的源泉
(三)写作客体是延展写作构思的凭藉
(四)写作客体是检测文章价值的重要标准
第三节 写作载体
一、写作载体的含义
二、写作载体的构成要素
(一)主题
(二)材料
(三)结构
(四)语言
三、写作载体在写作中的作用
(一)写作载体在写作感知阶段的作用
(二)写作载体在写作构思阶段的作用
(三)写作载体在写作表述阶段的作用
·3·
第四节
写作受体
一、写作受体的含义
二、写作受体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写作受体是写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写作受体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
(三)写作受体是文章的再生产者
三、把握写作受体的核心因素——读者意识
(一)写作主体具有双重身份,承担双重职能
(二)写作主体要具备读者意识
(三)写作主体要顺应读者与引导读者
四、影响读者接受的因素
(一)语言知识
(二)文化素养
(三)文化传统
(四)时代意识形态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为什么说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相互协作、共同作用,构成写作的横向系统?
2、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怎样的启示?
3、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在顺应读者的同时引导读者?
[建议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注意把握写作系统的整体性,重点突出其中“写作主体”的核心位置
第二章
写作的行为过程
第一节 写作感知
一、写作感知的含义
二、感知在写作中的意义
(一)感知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唯一途径
·4·
(二)感知是引发写作冲动的契机
(三)感知可以培养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
三、写作感知的特点
(一)主观情感性
(二)个体差异性
(三)对象选择性
四、写作感知的方法
(一)观察体验
(二)调查采访
(三)阅读集录
第二节
构 思
一、构思在写作中的意义
(一)构思有利于形成写作心境
(二)构思帮助孕育精神“胎儿”
(三)构思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命运
二、写作构思的特性:目的指向性、内向凝聚性、动态多变性、个体创造性
三、写作构思的方式:发散型构思、收敛型构思、突现型构思
四、写作构思的过程:萌发阶段、孕育阶段、定型阶段
五、写作构思的内容
(一)整体构思
包括:立意、定体、选材、谋篇
(二)局部构思
包括:思考层段、推敲细节、生成句子
第三节 外 化
一、外化的含义
(一)外化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
(二)外化是继构思之后直接达成文章的心理活动
(三)外化是受制于一定文体框架的创造性活动
二、外化的方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外化的模式
(一)文句模式
(二)层段模式
·5·
(三)篇章模式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感知、构思、外化共同构成了写作的行为过程,请谈谈其整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2、感知、构思、外化又是写作行为过程中各有特点的不同环节,请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任务和意义。
[建议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集中归纳的方法,先由学生谈自己的作文过程,教师进行总结提高。
第三章 写作的环节
第一节
聚 材
一、聚材的意义
(一)聚材是使文章言之有物的保证
(二)聚材的过程能激发写作欲望,保持和增强写作热情
二、聚材的方法
(一)观察
1、观察的含义
2、观察的种类
3、观察的基本要求
4、观察的方法
5、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调查
1、调查的作用
2、调查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3、调查能力的培养
(三)阅读
1、阅读的意义
2、阅读的范围
3、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聚材的意义和方法。
2、聚材的过程是如何激发写作欲望、保持和增强写作热情的?
·6·
3、不同的聚材方式所聚集的写作材料有什么差别?
4、请以《校园漫步》为题,去寻找校园中的美,写出你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节
炼 意
一、炼意的意义
(一)意(即主旨)的含义
(二)主旨的不同类型
(三)主旨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炼意的原则
(一)以丰富的材料为基础
(二)以先进的世界观指导炼意
(三)对材料开掘要深
(四)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三、炼意的要求
(一)主旨要正确
(二)主旨要深刻
(三)主旨要集中
(四)主旨要新颖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主旨的含义、类型及其作用。
2、理解炼意(确立提炼主旨)的原则、要求。
3、理解主旨与“主题”、“中心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4、就“炼意”,谈谈个人的理解。
5、根据同一材料写出来的文章,有些主旨深刻,有些主旨肤浅,这是为什么?应该怎样通过努力写出主旨深刻的文章?
[建议教学方法]
1、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2、对各种文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主旨在类型上的差异。
3、在讲解主旨的确定和提炼时,以某一材料为中心,引导学生讨论集中。
第三节
谋 篇
·7·
一、谋篇的意义
二、谋篇中材料的选择(选材)
(一)选材的意义
(二)选材的原则
三、谋篇中材料的安排(结构)
(一)安排材料的原则
(二)材料安排的内容
1、线索和脉胳
2、段落和层次
3、过渡和照应
4、开头和结尾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掌握谋篇阶段材料的选择与聚材阶段材料的搜集之间联系与区别,两阶段中“材料”含义的差异。
2、认识材料的安排(文章结构)与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在联系及人的认识规律的关系。
3、在什么情况下文章需要运用“过渡”连接材料?
4、不同的文体安排层次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5、阅读作品,分析其材料安排的方式。
[建议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与练习相结合
2、在讲解“材料的安排”的具体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再补充作品例证
第四章
写作的环节(下)
第一节
用 语
一、“用语”的两方面内容——表达方式和锤炼语言
二、表述的方式
(一)叙述
1、叙述的含义
2、叙述的人称
3、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4、叙述的要求
(二)描写
·8·
1、描写的含义
2、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3、描写的方法 从详略分:白描、细描 从角度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4、描写的要求
(三)抒情
1、抒情的含义
2、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抒情的要求
(四)议论
1、议论的含义
2、议论的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3、论证的类型:立论和驳论
4、论证的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反证法、归谬法
(五)说明
1、说明的含义
2、说明的基本特点:解说性、科学性、客观性
1、说明的方法:定义说明、诠释说明、举例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
三、锤炼语言
(一)锤炼语言的意义
(二)语言锤炼的要求
1、准确
2、简洁
3、生动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含义。
2、理解叙述的人称、叙述的方式。
3、理解描写按对象、角度、详略所作的分类。
4、理解抒情的方式。
5、理解说明的方法。
6、理解议论的要素、论证的类型和方法。
7、理解使文章语言准确、简洁、生动,要注意些什么?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与练习结合
·9·
第二节
运 技
一、运技的含义
二、常用技法举隅
(一)传统技法
1、比兴
2、文眼
3、指点
4、烘托
5、悬念
(二)写作中的辩证艺术
1、虚与实
2、点与面
3、疏与密
4、抑与扬
5、张与弛
三、技法和技巧的习得
(一)从生活中习得
(二)从优秀范文中习得
(三)在写作实践中习得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写作技法与技巧的联系与区别。
2、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技法。
3、举例说明写作中的辩证艺术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它们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
第三节
润 改
一、文章润改的意义
(一)润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
·10·
(二)润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一
(三)润改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二、文章润改的范围
(一)锤炼主旨
(二)增删材料
(三)调整结构
(四)推敲语言
三、文章润改的方法
(一)整体和局部结合
(二)修改和再调查相结合
(三)自己润改和他人润改相结合
(四)“热处理”和“冷处理”相结合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为什么说“修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
2、如何通过润改提高写作能力?
3、如何理解通过修改“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与练习结合。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可对名家文章修改前后的面貌进行考察,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原因、效果,再将需进行润改的文章提供给学生练习。
中编
写作文体知识 第五章 新闻性文体
第一节
消
息
一、消息概述
(一)消息的含义
(二)消息的特点: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简明性
(三)常见的消息种类: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
(四)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消息的要素有“五要素”和“六要素”两种。
·11· 消息写作的常用结构形式为倒金字塔结构及其变体。
二、消息的写作要领
(一)精心拟题
(二)提炼导语
(三)展开主体
(四)穿插背景
(五)写好结尾
第二节
通
讯
一、通讯概述
(一)通讯的含义
(二)通讯的特点
1、较强的新闻性
2、突出的典型性
3、一定的文学性
(三)常见的通讯类型
1、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小故事
二、通讯的写作要领
(一)锻炼“新闻敏感”
(二)深入调查采访
(三)选好报道角度
(四)掌握多副笔墨
(五)注意写好人物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掌握消息和通讯的含义、类型、特点及写作要领。
2、消息为什么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3、消息导语的写作怎样才能作到准确、简洁、生动?
4、通过比较通讯与消息的异同,总结出通讯的特点和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5、通讯具有的文学性,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有什么差异?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12·
第六章 评论性文体
第一节 短 论
一、短论概论
(一)短论的含义
(二)短论的特点
1、针对性和单一性
2、论辩性和群众性
二、短论的写作要领
(一)选材要“大中取小”,立意要“小中见大”
(二)题明旨显
(三)精悍活泼
(四)用语直接生动
第二节 杂 文
一、杂文概述
(一)杂文的含义
(二)杂文的特点:时评性、论辩性、形象性
二、杂文的写作要领
(一)从实入手,就实论虚
(二)取类型的手法
(三)形象化说理
(四)具有杂文笔调
第二节 文艺评论
一、文艺评论概述
(一)文艺评论的含义
(二)文艺评论的特点:理论性、艺术性、针对性
(三)文艺评论的类别:论文、文艺随笔、序跋、评点、书信体评论、对话体评论
二、文艺评论的写作要领
(一)深入研读评论对象
1、反复阅读作品
·13·
2、知人论世
(二)具体分析作品
1、抓住作品特点
2、明确评论重点
(三)掌握评论技法
1、理论与赏析结合
2、分析与鉴评结合
3、叙述与议论结合
第四节
学术论文
一、学术论文概述
(一)学术论文的含义
(二)学术论文的特点: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
(三)学术论文的种类
二、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一)选好课题
(二)广泛地搜集材料
(三)按基本格式写作 绪论、本论、结论
(四)处理好技术性问题
内容摘要、关键词、加注、文献目录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掌握短论“一事一议”的写法,理解短论的“大中取小”和“小中见大”。
2、为什么说杂文是“文艺性论文”?
3、掌握杂文从实入手,就实论虚的写法。
4、谈谈杂文取类型的手法与文学创作的典型化之间的异同。
5、杂文是如何进行形象化说理的?
6、结合实例分析杂文的“杂文笔调”。
7、掌握文艺评论的特点。
8、文艺评论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9、如何理解文艺评论写作中的“钻进去”和“跳出来”?
10、学术论文的特点是什么?
11、学术论文的结构应该如何安排?
12、学术论文选题有哪些技巧?
·14·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
在“学术论文”一节中,教师应针对本科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对他们作要求,可以围绕“选题”与“基本结构”两大重点,选择正面和反面实例,通过分析比较说明问题。
“文艺评论”要作为重点文体进行训练。
第七章
解说性文体
第一节
解说词
一、解说词概论
(一)解说词的含义
(二)解说词的种类
1、实物解说词
2、画面解说词
3、音响解说词
(三)解说词的特点
1、配合性
2、写真性
3、可读性
二、解说词的写作要领
(一)紧扣事物加以解说
(二)理清事物内部联系,依次叙写
(三)根据不同对象,运用灵活的解说方法
第二节
说明书
一、说明书概述
(一)说明书的含义
(二)说明书的特点
1、实用性
2、科学性
3、通俗性
二、说明书的写作要领
(一)根据对象,采用适当的写作形式
(二)突出重点,抓住特征和关键
·15·
(三)用语准确,避免歧义;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三节
科普说明文
一、科普说明文概述
(一)科普说明文的含义
(二)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2、单一性
3、通俗性
二、科普说明文的写作要领
(一)明确目的,选准角度,突出中心
(二)形式生动活泼,语言准确简明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运用解说词、科普说明文的知识,分析具体作品。
2、掌握三种解说性文体的特点。
[建议教学方法] 印发例文,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第八章
审美性文体
第一节
散文
一、散文概述
(一)散文的概念及分类
1、二分法中的散文的概念
2、四分法中的散文的概念
3、狭义散文的概念
(二)狭义散文的类别: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点
1、取材广泛
2、形式多样,手法灵活
·16·
3、文情并茂
二、散文的写作要领
(一)感受要深,要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有细腻、独特、深刻的发现
(二)构思要巧妙,要运用联想拓展思路,用线索组织材料
(三)要有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寓意
(四)笔法要自由疏放
第二节
微型小说
一、微型小说概述(一)微型小说的概念(二)微型小说的分类
1、情节式微型小说与非情节式微型小说
2、纪实型微型小说和诗化型微型小说(三)微型小说的特点
1、篇幅短小,文字极少
2、以小见大,以微显著
3、艺术形象的凝蕴含蓄
二、微型小说的写作要领
(一)要注意立意艺术
(二)要善于提炼核心细节并找到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要精心安排结构
1、在单一中体现曲折
2、在不全中求全
3、在微小中出精巧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散文的含义。
2、为什么说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3、结合散文作品分析其特点。
4、散文写作中如何才能对平常事物产生细腻、独特、深刻的感受?
5、怎样才能在散文中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6、微型小说的结构艺术是如何体现辩证特点的?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
·17·
第九章
应用性文体
第一节
书 信
一、普通书信
(一)普通书信概述
(二)普通书信的写作要领
1、内容具体
2、合乎格式
3、语言口语化
二、专用书信
(一)专用书信概述
三类专用书信:证明性书信、表意性书信、应酬性书信
(二)专用书信的写作要领
1、格式规范
2、重点突出
3、用语得体
第二节
事务文书
一、简报
(一)简报概述
1、简报的含义
2、简报的类型
(二)简报的写作要领
1、简明扼要
2、迅速及时
3、准确新颖
二、总结
(一)总结概述
1、总结的含义和特点
2、总结的类型
(二)总结的写作要领
1、内容真实,材料具体
2、善于归纳,找出规律
3、安排好结构
·18·
三、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概述
1、调查报告的含义
2、调查报告的类型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要领
1、深入调查,占有材料
2、分析研究,确立观点
3、理清思路,合理布局
4、点面结合,叙中带议
第三节
演讲稿
一、演讲稿概述
(一)演讲稿的含义
(二)演讲稿的类型
二、演讲稿的写作要领
(一)了解对象,有的放矢
(二)主题鲜明,中心突出
(三)情真意切,以情动人
(四)布局合理,曲折有致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明确普通书信与专用书信的异同。
2、如何理解简报是介于新闻和公文之间的一种中间性文体?
3、了解总结和调查报告的异同。
4、如何使演讲稿富有鼓动性?
[建议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相关文体的理论知识。开展活动式教学。
·19·
第九章
教研性文体
第一节
语文教案
一、语文教案概述
(一)语文教案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二)语文教案的特点
1、科学性
2、计划性
3、可操作性
二、语文教案的写作要领
(一)语文教案的结构
(二)语文教案的写作要求
1、吃透课文
2、合理授予
3、体现个性
第二节
语文教研稿件
一、语文教研稿件概述
(一)语文教研稿件的含义
(二)语文教研稿件的类型
1、语文教育论文
2、语文课题实验报告
3、语文研究心得
4、语文知识性短文
二、语文教研稿件的写作要领
(一)要有一个好的选题
(二)要有一个好的视角
(三)要有一点理论升华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了解语文教案与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实录的异同。
2、认识语文教案的基本结构。
3、熟悉语文教研稿件的类型和写作要领。
·20· [建议教学方法] 利用语文教育类杂志(如《学语文》),让学生分析自悟。
下编
中学作文教学
第十一章 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辩证关系
一、处理好师生的双边关系
二、处理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三、处理好作文基本功培养与特殊能力强化的关系
(一)基本能力与应试能力的矛盾
(二)一般写作能力培养与文学写作能力培养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与扶掖尖子的矛盾
四、处理好与人规矩与鼓励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作文教学计划的制定
(一)作文教学计划概述
(二)作文教学计划的核心——命题
二、作前指导
(一)作前指导的原则
(二)作前指导的内容
三、作后评改
(一)作文批改
(二)作文评讲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各种辩证关系。
2、熟悉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环节。
[建议教学方法]
·21·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用好教材本章后的“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中学作文教学的训练文体
第一节 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概述
(一)记叙文的含义和特点
(二)几种常见的练习性记叙文
1、写事的记叙文
2、写人的记叙文
3、写物的记叙文
4、写景的记叙文
二、如何指导写好记叙文
(一)内容要具体生动
(二)选好题材,有点感悟
(三)在构思上下点功夫
1、角度的选择
2、线索的确定
3、技法的运用
第二节 说明文写作指导
一、说明文概述
(一)说明文的含义和特点
(二)几种常见的练习性说明文
1、实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3、程序说明文
二、如何指导写好说明文
(一)明确写作的内容和重点
(二)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三)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表现形式
·22·
第三节 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议论文概述
(一)议论文的含义和特点
(二)几种常见的练习性议论文
1、证明性议论文
2、阐述性议论文
3、评议性议论文
4、引申性议论文
5、辩驳性议论文
6、研究性小论文
二、如何指导写好议论文
(一)论点方面的指导
1、论点的确立
2、论点的自洽
(二)论据方面的指导
1、不能以叙代议
2、注意定向叙述
3、注意典型性、多样化
(三)关于论证的指导
1、学会分析,以理服人
2、论如析薪,有条有理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从比较中充分认识练习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异同。
[建议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并重;可集中讲授,也可把有关知识分散到上中编的内容中;分析例文以学生习作为主。
课程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1 名称:关于“写作特性”的讨论 学时:2 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特殊性,并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努力
·23·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要求:要求学生阅读各类作品和作家的创作体验文章、作家生平经历介绍,了解作家的创作情况,围绕写作的综合性、创造性、自悟性展开讨论,并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在写作上的经验和教训,谈谈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实验2 名称:通过调查掌握写作材料 学时:4 目的:使学生掌握通过调查搜集写作材料的方法,包括掌握问卷的设计方法、根据要求进行调查和写作调查报告
要求:要求学生就所在学校学生学习态度(择业观、恋爱观、个人理想、消费状况、道德素质等)情况设计一份问卷,在班内或校内作书面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3 名称:查找资料,作读书笔记 学时:2 目的:使学生掌握通过查找资料搜集写作材料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要求: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找刘勰、曹丕等论写作的文章资料,并作读书笔记。
实验4 名称:理解“主旨”的含义 学时:2 目的:熟悉不同的主旨类型,加深对主旨含义的理解
要求:学生阅读各类文章,认真体会作者的立意,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主旨并分析各篇文章主旨属于哪一类型。
实验5 名称:材料安排练习学时:1 目的: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材料安排的原则、要求正确地安排写作材料
要求:教师提供散乱或残缺的材料,要求学生对散乱的材料排序或将残缺的材料补充完整。
实验6 名称:表达方式运用练习学时:2 目的:通过写作练习,了解学生使用表达方式的情况,使学生能够正确、自如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
要求:围绕某一话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4· 实验7 名称:文章润改练习学时:2 目的:使学生了解文章润改的范围、掌握文章润改的方法
要求:教师提供需要润改的文章或文章片段,由学生单独或分小组讨论进行润改。
实验8 名称:消息写作练习学时:2 目的:使学生掌握消息写作的方法
要求:学生从身边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消息写作,要求写出的消息结构完整,各组成部分符合消息的特征。
实验9 名称:通讯写作练习学时:4 目的:使学生掌握通讯写作的方法,包括选择对象、深入采访、写作成文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人物为采访对象,进行深入采访,写作人物通讯。
实验10 名称:散文写作练习(一)学时:3 目的:使学生掌握托物寓意手法
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寓托物,展开联想,赋予一定的寓意。
实验:11 名称:散文写作练习(二)学时:3 目的: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产生深刻、独到的感受创造优美的意境,写作散文
要求:要求学生从身边寻找写作材料,经过观察、体验,产生细腻、独特、深刻的感受,并加以表现。
实验12 名称:微型小说 学时:2 目的:使学生掌握微型小说写作的要领,尤其是结构技巧
要求:教师提供一篇残缺的微型小说(如结尾残缺),要求学生对上下文进行考察,补
·25· 充小说中残缺的部分,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同时造成小说结构上的跌宕起伏的效果。
实验13 名称:学术论文的写作和讨论 学时:3 目的:使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选题、查找资料、拟定提纲、写作成文的全过程,并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要求:教师指定一大致范围,要求学生进行选题、查找资料、拟定提纲和写作成文,并对实施每一步骤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进行记录、分析,在班级中分小组进行讨论,由教师对共同性问题进行总结。
实验14 名称:文艺评论的写作
(一)学时:3 目的:运用文艺评论写作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求:提供现成作品,就某一作品进行赏析评论。
实验15 名称:文艺评论的写作
(二)学时:3 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宏观角度观照文学现象,写作文艺评论的能力 要求:不确定具体题目,只提供写作范围,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写作成文。
实验16 名称:演讲活动 学时:2 目的:通过活动学会写作演讲稿并锻炼交际能力 要求: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班级或年级活动。
实验17 名称:写作百篇工程 学时:不限
目的:养成写作良好习惯,在多练中提高写作能力
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0篇,其中散文和带研究性的文章各占一半;习作要求工整书写或打印,并作为平日成绩的主要依据。
·26·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灵活,采用考试(闭卷)或考查(开卷),并根据课程特点把平日写作练习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三、教学参考书目
黄建成,《写作学教程》(含配套《写作文选》,待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27·
第四篇:写作教学大纲
阅读与写作教学大纲
学时数:30 适用年级:1~9年级
一、课程性质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语文中的重中之重,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阅读与写作阶段应使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来全面的感知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阶段分为四个层次(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还应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阶段1~2年级 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阶段(3~4年级)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
5、能复述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与巨大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9、养成看报读书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写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三阶段(5~6年级)阅读
1、能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接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写作
1、懂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简单地写出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些读书笔记,学些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的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有一定速度 第四阶段(7~9年级)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表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学科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觉得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根据表达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地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第五篇: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 要:在英语“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中,写是其它三大基本功的一种综合反映,并且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时往往会犯下许多错误,究其原因,母语负迁移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研究母语负迁移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已经成为了广大英语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关键词:高中 英语 母语负迁移 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面对来自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汉语的语法习惯,语言思维模式,发音习惯等等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偏移影响。稍微不留神,学生便可能形成“中国式英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什么?又会对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来克服它?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广大英语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母语负迁移概述
在心理学上,迁移属于一个心理学术语。其内涵是指一个人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等要素会对这个人学习新知识、技能等要素的处理产生影响。在语言学习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划或者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往往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这两种。当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时,这种现象被称为母语正迁移现象,以学习英语为例,如果学习者的母语是拉丁语,那么就会对其学习英语产生促进作用。而当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消极的干扰作用时,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作母语负迁移现象,对我国的英语教学而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困扰。因此,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观念表达时,会经常性地犯下“中国式”英语的错误,不管是在口头表述中,还是写作表达中,都会经常出现不地道的英语。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逐渐构建自己的一套英语知识结构以及语言思维能力,是非常难的过程。
二、应对母语负迁移的对策
克服母语负迁移,主要从以下三点出发。
(一)、加强学生语感培养,引导学生阅读背诵 学生在写作时会犯下“中国式英语”的错误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没有形成英语的语感。学生在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时,或受制于自身英语素材积累不足,或受制于强烈的母语思维,往往表达出来英语十分别扭、不地道。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读物或是背诵英语文章,以此来加强他们的语感。在培养语感这个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英语读物来潜移默化式的接受英语的语言逻辑思维方式,并同时学习基本语法、基本词汇等知识。在一些英语原著读物中,含有大量的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用语、俚语等,学生在阅读时也能耳濡目染的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出十分地道的语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表达地道,语言优美的英语短篇文章让学生去背诵。教师在选取材料时,可以适时选择一些经典演讲稿,实时杂文,新闻报道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背诵培养语感、学习基础知识,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开拓眼界,提高综合素养。
某位教师在开展高中英语教学时,每天必然会布置下一篇简短的英语文章要求学生去背诵,同时,这位教师每周还会要求学生阅读一些英文读物,并要写下读书笔记。经过一段日子这样的布置后,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3 Unit 2 Language时,当这位教师要求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分组探讨并作总结时,几个小组的代表都表现得很好,口头表述流利且地道。之后这位教师布置下了写作作业,结果学生也都完成得很好,“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大大的减少。
(二)、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清楚语言差异 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困扰。他们在使用英语时,经常性的弄混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从而混淆了两种语言的区别,这才导致了“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的进行语言对比教学,让学生在这种教学中明白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异同点。对于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如过去时、完成时、被动语态、虚拟语气等,都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来攻克。而对教师来说,也可以通过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分析,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从而提前作好准备,以保证学生平稳顺利地学习。而通过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学生也能较容易地掌握英语的语言规律,并将其内化,从而实现真正正确的运用自如。
某位教师在教学Module 3 Unit 2 Language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英语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汉语和英语的对比教学上。这位教师从两种语言的文字形式,语法、语义、句式结构、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讲解,并进一步揭示了两种语言的一些规律。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将教学引向了更深的一个层次。这位教师的做法不仅没有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反而还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对英语这门工具的了解变得更加清晰,明白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区别,也掌握了英语的一些规律。在之后的书面总结时,学生犯的错误明显减少了。对比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针对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解 要想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在教学后布置一些针对性强、难度不大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防止学生退步,进一步强化教学的效果。
某位教师在开展高中英语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专门给学生布置了“改错流水句”和“改错非谓语动词”两种改错作业。通过布置这两种作业,学生在大量的练习当中逐渐强化了“两个句子必须用连词连接而不能用逗号”和“一个句子中只有一个谓语”的意识。在这位教师之后的写作课中,学生在这两个问题上犯错的越来越少,写作水平逐渐提高。总 结:
母语负迁移现象是我国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遇到的共通现象。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务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背诵,对比汉语和英语的差异,让学生保证足够的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
参考文献:
[1]孙旭红.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浅析[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2)[2]杨丽.高中生母语负迁移问题及英语写作教学对策[J].新课程,2010,5(28)[3]曾奋.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负迁移现象剖析及对策[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