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军训调查总结论文
大学生军训调查总结论文
【摘要】
为了解大学生对军训的认识,以及大学生对军训的月份,训练的长度的建议,我们对湛江师范学院部份学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军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意义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其基本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目的而言,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基本精神和育人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十几年来的国防教育活动也证明,军训既是德育为纲这一理念的必要成组部分,又是推动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军训是加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四)学生军训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
【方法】
本调查的主要方法就是抽样问卷调查,我们对湛江师范学院的教科院,数科院,物理院以及法政院的2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2份,其中男生102份,女生119份。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有以下10个方面:
(1)学生对军训的认识(2)军训的必要性(3)军训的合适月份
(4)军训的时间长度(5)军训对意志力的影响(6)军事理论课的评价(7)是否会继续参加军训(8)对军训的建议
(9)军训的深刻印象(10)军训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
【调查结果---附表中有具体的数据和图表】
1.有17.5%的学生认为军训可以锻炼身体,有66.2%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纪律性,其余的学生对军训的认识并不高,并不予以重视。
2.有33.9%的学生认为军训对大学生很有必要,其中认为军训有必要的就有54.8%。还有
11.3%的学生认为军训没有意义,只会浪费学习时间。
3.调查显示,57%的学生认为我们在11月份进行军训是合适的,既不太炎热也不寒冷。
4.对于军训的时间长度,41.3%的学生觉得半个月最为合适,也有23%的学生认为一个星
期的时间就做够了。
5.有87.2%的学生认为军训对意志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6.对于军事理论课的调查,55%的学生认为上课方式过于枯燥,对上课内容不太感兴趣。
7.虽然军训很辛苦,但是仍有80.2%的学生会选择军训。
8.对于军训的建议,各个调查对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以“合理安排军训时间”,“组织
有效的后勤工作”,“让同学真正接触军事武器”和“创新新颖的军事理论课形式”的意见居多。
9.对于军训留下的深刻印象,62%的学生都觉得军训时要早起和每天在太阳下训练尤为印
象深刻。
10.尽管军训对于90后的我们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是仍有83.8%的同学认为军训是符合时
代发展的。
【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得到以下的结论:
(一)军训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民族使命感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机会接触战争,所以只能通过一定时间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的学习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国家的国防现状和军队严谨的生活作风。通过短短的半个月时间的训练,我们还可以增加我们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都对现时的形式估计过于乐观,从而忘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而军训恰恰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去唤醒我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并从军训中增强自身的意志,时刻保持为祖国奉献自我的精神。
(二)军训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在军训前,同学们的生活作风都是处于一种随随便便的状态,早上起床不叠被子,生活用品乱放,作息时间混乱。但是在军训期间,一切都要以军队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严格按照标准摆放生活用品,还要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训练,不容许以个人的小小原因而不参加训练。同时,教官们的严谨作风时刻影响着同学们,不敢有丝毫松懈的念头。
(三)军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同学们在军训中都深刻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的进步。不少同学都说,在军训中,正是集体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军训。生于90后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集体的观念在平时就很少得到培养,而在军训中,我们却可以与集体一起生活,感受集体的力量。
(四)军训可以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
军训,无疑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完成了半个月的军训。通过十几天的军训生活,他们学会了积极地面对困难,许过同学面对困难的勇气让我们感动。军训时举办的各种活动,更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发现自已闪光之处的机会。到了军训后期,同学们嘹亮的歌声,整齐的步伐无不证明了军训对于我么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建议】
在军训内容安排上,大多数院校忽视了军训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安排军训内容时,没完全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简单地把军训看成是具有短期效应的队列考核、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等活动,内容与中学时期相比单一重复,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其次是在军训时间安排上许多高校的军训虽然有两三周时间,但实际的训练却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则完全是为了最后的方队表演,致使军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时,大学军训虽还存在不足,但是只要经过不断改进,它在培养同学的国防意识以及增强纪律性方面还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课,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培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篇:大学生军训重要意义论文
论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杨凯
(生命科学学院 2012级生物工程 120903020067)
一、引言
军训是大学生入学以后接受的一次特殊教育。军训在军事集体中进行,使每个成员在个性差异下交往、融合,个体就能在精神上大大丰富起来,在智能上更快地成熟,也能更快获得其本身所缺乏的那些品质
大学生军事训练,是根据酗家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嗣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对大学入学新生的一种带强制性的训练。通过训练,促使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激发爱尉情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与组织纪律观念,锻铸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一批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军训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能否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培养与礼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偕发展,为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而且还担任着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大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
二、概念
军训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的,是高等院校改革教育内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三、军训的起源
学生军训,在我国可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过军训来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西周官学已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我国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真正走向正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
四、军训的发展
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从1955年至1957年间,教育部、国防部依据《兵役法》的规定,又先后批准在全国127所中等学校进行军训试点,当时,高等院校重点进行预备役技术军官训练,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实践证明,上述军事训练,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以及扩大知识面,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简称《兵役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对《兵役法》又进行了修改。《兵役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第10条也明确规定,可以从非军事院校的毕业生中选拔预备役军官。2001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军训对学生个人和高校培养的重大意义
5.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世界多元价值观与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消极不良的思想风气也在不断地滋长蔓延。为此,就必须以军训为契机,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课程的特长与优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通过历史传统教育、军事思想教育、我军的光荣传统教育,以史育人、以传统育人、以先进典型育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军训教官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军人气质、军人作风、军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襟怀,来感染、教育当代大学生。通过军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发他们的爱困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5.2 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军事训练,它实际上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国防意识、激发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现代军事理论教育,了解我国军事科技发展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渎#”的热情,增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成才目标,深刻理解“人才”的内涵,找准人生的坐标,按照经济丰十会发展的需要多方位地进行自我设计与自我塑造,从而把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并不屈不挠为之奋斗。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问,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处理好学习与军训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3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军训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按时起床,按时参加军事训练,按时参加军事理论课学习和政治学习,按时参加各种活动,反对拖拉、散漫的作风,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同时,在繁忙的训练之余,还要学会整理内务、洗军衣、练军歌,因而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5.4 发挥学生在军训中的主体作用
要达到军训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生中培养一批学生干部,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军训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在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养成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为只有当某种行为方式成为个体性格中稳定、长期的需要与倾向时,我们才可以说,大学生教育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应出充分发挥军训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军训这种特殊的学习与训练,锻铸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军训的点点滴滴逮透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激发他船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外在的规范、约束、要求内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行动与过程,成为个体长期的、稳定的、内在的自律与需要,不断的引导个体积极向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成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民族的振兴与祖国的腾飞。
六、大学生军训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6.1 军训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途径
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任务。军训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
素质教育。大学生通过军训掌握了军事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了军事条例、军事技术及光荣传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了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培养了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作风,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加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学生军训是学习军事技术的最好时机,同时可以促进其他专业的学习,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6.2 军训是增强国防力量建设的需要
对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首先是使大学生在军事训练课程中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防观念,掌握军事知识技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我国军队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
6.3 军训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
国防教育是以建设强大国防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民族精神和国防知识为基本内容,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国人民进行培养国防意识,树立国防观念,激励全国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全民综合教育活动。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军训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参考文献:
[1] 季亚钦科.军事教育心理学[M].田培明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8,79.[2] 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34-37.[3] 徐艳.拓展训练一中国培训.[J].中国培训,2002(4)54-55.[4] 杨虎智.当前大学生军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报,2006,(3):35~36.[5] 张爱华,安俊荣.深化军事共同课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员的军事素质[J].军事教育,2006,(7):21~23.[6] 方 非.大学生军训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J].科技信息,2007,(34):46~47.[7] 赵金萍,陈 娟.高等教育多模式融合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664~666.[8] 张春雷,张 俭.刍议军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2(2):341~342.
第三篇: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论文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论文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论文
一、摘要
本小组选择上网情况为调查内容,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社会对大学生上网有什么新要求呢?从大学生的上网状况上又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我们调查了不同年级、层次的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并做了统计表格,先期还印发了传单。现在对我校的一些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涉及上网的内容、地点、时间、用途和同学们关心的其他上网问题,最后还在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的问题上向同学们征求了书面意见。我们的调查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欢迎和支持,他们对表格进行了认真填写,同时我们采取了无记名的调查方式,打消了调查者关于隐私方面的顾虑,因而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现在讲这些具体问题的调查情况通过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供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同时又广泛参考了相关资料文献,尽量增强论文的学术研究性。
二、对课题的相关研究
1、大学生的上网问题,这应该是一个十分备受关注的问题,从大学生的上网情况上,可以
十分鲜明的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显示状况,进而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利用可以极大的促进我们的学习,错误的利用只能会让它毒害自身。我们当代大学生尤其应当明白电脑是工具,而不是玩具。试问有多少大学生因为网络而虚度光阴?有多少大学生因为网络而荒废学业?
2、故而在论文的开篇,我强烈呼吁必须使用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合理上网,文
明上网,J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思想教育。另据相关资料显示,从2007年至2008年,中国每天新增网民20万人,其中31.18%属于18-24岁的青年,在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无法自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家长、学校等方面的关注。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你平均每月的上网消费在哪个幅度?67%的学生的消费数额在10元以下,30%的学生
在10-30元中。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看: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能够合理控制上网的消费水平,但仍有少部分的同学,在此方面消费的数额过大,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今身份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充斥,过高的网络消费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容易形成享乐安逸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合理建议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2.促使你上网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我要先解释一下上网原因,上网原因就是上网动机,它是促进大学生上网的主观原因,上网动机纯正则可以正确合理的上网,上网动机不正则上网时易出现问题,因而摆正上网动机是我们大学生所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13%的学生选择游戏,38%的学生选择了学习需要,29%学生选择了打发时间,31%的学生选择了聊天,从这一 结果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上网动机,仍然是学习以外无关紧要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他们保持这样的上网动机,直到大四,那么这个大学将在虚度光阴中度过。
对大学生上网动机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第八卷第六期,一是成长目标不明确,而是实现成就感,三是渴望与人交流,四是自律性较差。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万事大吉,自己的将来没有考虑过,因而没有目标,整天很空虚,故而靠上网来打发时间,另据调查显示,99%的学生上网首先打开的是QQ,故而与人交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导大学生们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让它发挥出它的合理用途,促进大学生学习。
3.你对上网时间的控制上的调查统计结果为:69%的同学认为自己大体上是在自己把握
中,16%的同学认为自己知道时间,13%的同学没有时间观念,从这一调查问题上,体现出的是,大学生上网的自制力,多数同学还是具有较好的自制力,但仍有少部分同学的自制力有待于提高,因此,提高自己的上网自制力这一问题,应该归为自我意识的控制上,增强自制力是要求人们从内在的一些条件上改变自己,故而必须通过教育来加以正确引导,这就十分需要我们的学校在这类问题上多下功夫细心解决,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合理上网。
4.对是否有意学习过某项电脑技能上的调查结果为:17%的同学有并一直在做,74%的同
学有想法但实际行动不明显,3的同学没想过。这里我想结合一下我的自身实际情况,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我一直认为,我们上大学就必须真真切切的去学一门实用的计算机技术,那比天天用电脑上网、无所事事、玩游戏要强得多。起初我是没有类似的想法,但当我后来得知,考公务员,考教师事业编,都必须要有计算机二级证时,我就十分果断的报了名,有这一项认为,将会让我的大学生活充实很多,同时手里拥有一门技术,在就业时就可以胜人一筹,因此在这儿我要向那些还没做出决定的或有想法还未实施的同学说,想学习电脑技能,必须赶早实施,不然到了以后的大学日子中,留下的就只有
后悔。
5.关于“你在互联网上填写注册信息时会填写真实信息吗”的调查结果:26%的同学选择
了会,22%的同学选择了不会,5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关于大学生上网时对真实信息的填取这一问题上,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但从以上调查结果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仍然不强。我们尤其当遇到要求你填写信息一类的问题上时,必须以绝对小心的态度去关注着一切。同时网络信息的不安全性也体现在了一些不良思想或诱惑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另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有5.12%的学生经常浏览这类网站,17.52%的学生偶尔会浏览黄色网站。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教育,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更好的通过正规渠道科学的了解性知识,正确的认识自身性征发展状况,理解性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能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惊醒异性交往,自觉抵御外界不良刺激,避开淫秽色情网站。因此,大学生应当十分有必要增强自身的防范风险的意识,上网时谨慎浏览相关信息,从而不至于被不良思想所毒害。
6.“你感觉你的网络知识怎么样?”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结果为17%的同学认为很丰富,71%的同学认为一般,6%的同学感到很匮乏。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从这一问题上反映出来的是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度还是不高,如果让自己很充实的话,对网络资源利用好了,将从电脑上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新鲜事,对于丰富我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很多同学没有恰当使用网络,而是将网络当成一种玩具,一个宿舍里常常是好几个舍友在一起玩网游,美好的时光就这样流失掉了,非常可惜。那些拥有丰富知识的同学,他们的生活是很充实的,这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大学生活。
7.对于网恋的看法,21%的同学表示赞同,37%的同学反对,4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网
恋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不排除有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终身幸福,但是从近年来,公安部门统计的结果来看,网恋有很多违法犯罪的现象,特别是作为大学生,涉世不深,极易被骗,大学生识别能力不高,无法正确认识网恋中发生的一些事,看不透对方的本质,一旦涉入,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非常庆幸的是,多数同学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还是很理性的,我个人对网恋现象很反对,我甚至有要求公安部门介入专门打击类似打着“网恋”旗号而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
8.我们还设立了一个书面开放题,你在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问题上有什么建议,综合一下,有三种建议一:主要看个人的约束力。二.把握好上网时间充分利用;三,不要
过分迷恋网络,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弊。我对这三条建议颇感满意,这代表了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上网问题的主流思想。大多还是对健康上网的主流方向上把握很明确,具体的认识到上网可能带来的利与弊。并提出再好的方面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尽量让不好的方面远离我们。这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既然大家都提到了个人的约束问题,可见大家对自己的约束能力还是很担心的,并且,大家能够表达希望充分利用网络的主观愿望,既然大家都有这样的共同想法,那么我希望学校能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渴求
9.其他的相关问题: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上网频率及每月的上网费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上网时间分别为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左右不等。有个别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会超过两小时,比例为7.12%,大部分学生上网不是很频繁,一般为隔几天上一次或一周上一次。这两项的调查结果分别有34.8%和29.84%,有13.2%的学生每天都上网。学生的每月上网费用在10-50元的居多,占调查总数的43.68%有6.16%的学生每月的上网费用达到了100元以上
10.关于学生对上网与学习关系的认识上:有2/3的学生认为适度上网对学习的影响不会很
大,而且2/3的学生上网也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有36.8%的学生认为可以同归网络了解信息,44%的学生通过网络联系朋友;还有34.2%的学生认为上网可以进行娱乐;而且有31.36%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网络的发展增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利于自己更全面的看待问题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据辽宁工学院学报的分析建议:网络和网络文化也存在着正面和反面的双重效
应,应当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给以一分为二的看待和对待,网络文化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引发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标准
等方面的积极变革,而且其丰富的知识资源,迅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
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所以说,网络文化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也不言而喻,网络文化与
网络污染如影随形,同时发酵,它对大学生的腐蚀,和伤害决不低估。
2.开展学风建设,加强专项整治。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加强校规
校纪和思想教育,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迷恋网吧迷恋问题的专项整治工
作。各院系召开各种层次的会议,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进行查课,查宿等
项工作;学生处悬挂宣传条幅,制造舆论氛围,同时在学校的南、西两个大门
早上不定期安排辅导员和校风巡视员进行围堵和检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以便反馈给院系。通过专项治理工作,学生上网吧的情况基本杜绝。
3.充分开发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建立绿色网络通道,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充分、合理的运用网络,可以为自身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网页内容,提高网络传输速度,为学生建立绿色网络通道。
4.丰富校园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34.72%的学生认为网络的作用
是娱乐生活,他们在网络上游戏、聊天、看电影,以此来填补自己的课余时间,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参与面狭窄,有些活动没有适合学生的心里,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引力欠缺。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开办各种学术讲座,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成就感,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论文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在历练中弥补不足就成为了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
社会实践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与个性塑造与检验的良好方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人生意义大有裨益。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实践意义 实践途径方式
正文:当代的学生,在知识和信息量的累计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前辈,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等方面依旧有所缺乏。因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对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提供很大帮助。但是,在从事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群体更应该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同时也要了解和重视一些注意的事项。
一.社会实践
1、热爱社会实践工作,能经受考验,用满腔热情为社会实践工作添砖加瓦。砥砺品格,接受磨砺。社会实践工作者一定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眼光放远、心胸放宽,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勤于学习,努力实践,特别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社会实践者应该多学习,多实践。珍惜每一次深入社会的机会,在服务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工作中要竭诚服务,甘于奉献。社会实践者应把志愿奉献的美好理想与艰苦工作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做到思想准备到位、素质和技能准备到位,不论承担什么样的任务,都要努力发扬不怕困难、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精神。
2、要具备积极进取,善于创造的精神。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很好的耐心。要富有同情心,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的语气和语言。在工作中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要多动脑筋灵活把握现场的突发事件。注重礼仪方面知识的学习,应该注意不同场合的不同要求。注意自身的安全。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开展,大学生能力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培养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辩证的唯物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检验书本知识的必要选择,是学以致用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现如今,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业率,学术研究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伴随着金融危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这些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现在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高考制度自从1977年恢复以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社会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社会阶层构成也在变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包括文化价值观,职业,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对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技能要求愈来愈高,特别
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将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团,大学生这个巨大的人才供给市场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能否缓和,这对大学生提出很大的挑战,社会
实践仅是培养良好素质的一个方面,意义却不容忽视。
所以,面对如此多变的社会形势和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利用
假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大有利益。
我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社会实践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化,实践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大学生们更多
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从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通
过所从事的工作,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另一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综合能力往往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多方面能力的体现,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已有的能力得到锻炼,亟需提高的能力使大学生对自己缺陷有所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为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2.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构。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
时代是以人力资源为本的时代。作为智力资源的人才,其灵魂是创新精神。而只
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开拓精神的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3.社会实践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与个性塑造与检验的良好方式。
高中时代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视野局限于纯粹的知识中,告别高中时代,大学的自由度提高很多,特别是思
想的自由度,价值观通常在这个时期形成,很多学生的思想仍旧停留在高中阶段,思维模式的转变,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我判断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们的思考
方式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主动积极的吸收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方
法,由于文化思想的多元并流,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也有影响,这就考验他们的判断力与决策力,种种不同方式的实践从许多不同方面检验学生的价值观,对
其价值观的形成修复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个性塑造是与性格自身的素质紧密相连的,学生可以在社会大浪中尽力展示自己,也可能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学生对
社会的诸多不适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要求,实践使学生发现自己性格特点,行为特质,生活习惯与社会标准的距离,为将来完善自己探路。
4.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人生意义大有裨益。
这同时也是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文化有纪律,社会实践正式这些优良精神品质的试验方式,学生可从中体会劳
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对学生的价值追求,政治文化信仰都将
有影响。
5.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在于能够推进其职业生涯的建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
才的重任。然而,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必须深化大学生的职业
规划意识。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生涯发展意识、生涯决策能力、自我价值认知、职业定位等却一无所知,导致了不少“毕业即失
业”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要培养
合格的人才,这就有必要以社会实践为方法入手,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以
“规划”促“合格”。首先,通过行进中的社会实践,大学生个体可以逐步建立
与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选择
与生活方式,实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至此,大学教育便成为实时调整以满足
社会市场需要的一种“液态”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社会需求与
高校在在教学理论、专业和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常与现实脱节的局面,促进高校办学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人生规划中的关键是合理职业
定位。定位准确,才能使规划实用有效,否则,规划制订得再好也无法变成现实。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以活生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正确决策,科学规划人生;
认知自身的能力、能力倾向、兴趣、兴趣、个性等,以及明晰个人的职业价值,利于未来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合理定位。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社会实践,就谈
不上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那么面对新时期社会的转型,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需要,我国高校进行了扩
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把社会实践纳入
大学生培养计划,即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存在的问题,也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学生全体成才的要求。《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
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
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
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
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建构主义诠释让我们看到其深层的建构学内涵和长足性
行进意义,我们有理由看到其在高校教育中将呈现出深远的行动意义和越来越蓬
勃的发展新趋势。
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学会认知。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大多喜欢参加过社会实
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任职资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干,体现自身价值。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促进集体协作。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管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他们追求物质享受,忽略对人生崇高意义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呈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淡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工作,构建社会责任感。学会生存不仅是学会紧急避险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发掘自身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变化,增强生存能力。当前许多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一无所知,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认知自身的能力、兴趣、个性等,科学规划人生,对未来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进行合理定位。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拥有主动权,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上几点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内在表述,此外,大学生实践从以后走入社会来看,社会实践大多数人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此专业的最新动态,关心行情与就业前景,培养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技能,为就业找出路,同时也不乏一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报酬,增加物质生活来源途径,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方式
1、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出发,可以把其分为有偿性与无偿性。这也是主要的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偿性包括商品促销,家教,翻译员,家政员,商业贸易,校园代理人,文化演出,打杂工,文化宣传员,广告张贴发布等等;无偿性包括义务工作者,志愿者,社区义务劳动者等等。大学生的个人倾向不同,对实践客体的选择也不同,学生们普遍希望获得报酬,对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补充,对于义工来讲,体验不同,意义自然不同,学生们从中获取的不是物质金钱上的鼓励,没有功利性,完全是自愿,精神上得到的影响会更大些。下面针对上述的几种方式加以阐述。
(1)打杂工是很多大学生暑假的主要生活方式。现在大学暑假一般都两个月左右,这么长的时间找些零工做做既能锻炼自己,又能赚些学费钱,减轻父母压力,不失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社会实践方式。但是,这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因为很多大学生在急切找工作时,胡乱投简历,或者轻信招工人,往往是打了工但拿不到钱,或者是被骗报名费材料费等。更有甚者,陷入传销的陷阱,得不偿失。
(2)志愿者的实践活动是既辛苦又光荣的。他们既要做好自己,又要服务好别人。在取得圆满成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数以万计大学生报名参加的奥运志愿者。在采访中,有大学生志愿者感言:“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经历!”我想,这些幸运的志愿者同样也称得上有了一次最宝贵的社会实践!作为志愿者的大学生,他们可以是公路上维护交通秩序的协管同志,可以是义务到农村、到西部边疆执教的人民教师,可以是到基层当村长的干部。这种实践方式,在我看来是伟大的,是有智慧、有志向、有勇气的青年大学生所青睐的。
(3)实习工作也是一种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实践方式。大学生经过学校的介绍信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找一些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通常采取无偿的方式,对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进行锻炼。大部分家长支持子女的此类实践活动。在家和学校一门心思学习,需要在社会上慢慢磨炼,锻炼他们意志的品质。
2、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似的职业是最优的,比如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旅游区做义务讲解员;法律专业的学生在社区做法律宣传,法律调解员,师范生最好是家教工作。
3、实践客体的多元化,也就是职业角色的多角度化,包括文化教育,经济,娱乐等领域的职业,能够培养大学生们在不同方面的兴趣,锻炼不同的能力,比如做主持人与做家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侧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依学生们的兴趣所为。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社会实践,就谈不上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那么面对新时期社会的转型,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初次测评,对以后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养成都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作用不容忽视,社会实践使学生们逐步走入职业化道路,感受到职业人士的行为生活习惯,社会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大学生们自身素养的提高。因而社会实践很重要,实践方式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当今社会,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亟需,社会实践也是一种磨练自我的途径。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论文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 班级 学号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寒假,我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在某县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一、调查分析:四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四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②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③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④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调查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及概要
2012年1月17日 附1:
调查结果分析概要
一、调查取数
调查结果一:三成大学生愿意去外企 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此外,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65%。
调查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调查结果二:期望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调查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对于家庭状况所代表的社会资本,有26.4%的学生认为它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认为社会资本是自己求职不利因素的学生占25.9%。
二、分析归纳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四种因素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附2: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非常感谢您参加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活动,请您如实填写并在()内打√。
年 龄: 毕业院校: 专业: 父母职业: 父母受教育程度:
1、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
1)是()2)否()
1、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 1)是()2)否()
3、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应聘了多少次?
1)1-5次()2)6-10次()3)11次以上()
4、您来自什么样的地区?
1)大城市()2)中小城市()3)乡(镇)()
5、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
1)大城市()2)中小城市()3)乡(镇)()
6、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1)党政机关()2)事业单位()3)国有企业()4)民营企业()5)外资企业()6)其他()
7、您目前的岗位是否与所学的专业对口? 1)是()2)否()
8、您的理想月收入在什么范围?
1)1500-2000()2)2000-2500()3)2500-3000()4)3000及其以上()
9、您在求职上花费的时间大概为多长? 1)1个月之内()2)1~2个月之内()3)2~3个月之内()4)3个月以上()
再次感谢您的参与!2012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