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构

时间:2019-05-12 18: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构》。

第一篇: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构

本文针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直接套用外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立足于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统来创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即以家庭家族养老保障为主线,建立家庭家族养老资源的纵向风险分散机制,形成一种内源式生长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反思城镇养老保障体系,最终建立起逐步由农村养老保障向完善城镇养老保障扩展的中国特色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不同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基于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实力、文化传统等因素各有差异。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如何构建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模式,而是要在借鉴各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自身的政治体制、经济实力、文化传统进行创新。

一、现行制度框架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走向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一直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进行养老,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但仅仅是一种非正规制度,而不是一种正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开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1991年民政部在山东烟台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随后在全国各地铺开改革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是在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化条件、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制约,改革试点的效果并不理想。到1998年,全国仅有2123个县、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只有8025万人,参保人数的总体覆盖率不足农村人口的10%,而且覆盖率在近年还有下降趋势。以云南省为例,“十五”期间的前三年,累计参保人数分别为136万人、136.8万人、133.21万人,年增长率分别是0.7 %、0.6%、一2.6%,这些数据表明:2001, 2002年参保人数有小幅增长,说明只有部分农民新参保,2003年个别县区清退了3.87万人的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了负增长。显而易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度十分巨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然而,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存在一个值得深思的共性问题,即从城镇到农村都一直试图直接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模式,简单的运用“拿来主义”办法,甚至是采用直接“套用”方式。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的制度文化条件,出现“水土不服”,使改革成为“嵌人型”的模式,表现出两个套用1)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单纯套用国外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统筹,另一类是个人帐户。前者主要是发达国家采用,后者主要是新加坡和智利等国采用。我国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实行“统帐结合”模式。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但是也有单纯套用国外模式之嫌。(2)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又想套用现行城镇养老保障改革的模式,从而把农村养老保障简单化为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各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性质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它是一种低水平的农民养老储蓄积累;有的认为是政府引导下的农民自我保障;有的认为是一种商业保险。尽管观点不统一,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主张现行制度框架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走向是:逐步向扩面为主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靠拢。这种基本走向在下图A中表现为农民保障特别是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图A中的虚线所示)直接压向城镇保障体系,不断增大本来就有风险的城镇保障体系的风险度,而对纯粹的农民本身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不多。

根据社会保险制度分析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必须从制度、文化角度深人探讨和研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从发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出发,重新审视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才能提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新模式。

二、现行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基本走向的问题分析

从上述分析的基本走向来看,现行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存在三大问题。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的划分,加大了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

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就为城市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建立了涵盖广泛的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为主,社会救济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李迎生所著《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对我国独特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变迁和改革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走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道路。而且,我国未来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多层次的、覆盖城乡全体国民的、社会化、责任主体多元化、保障层次多样化、法制化、职域保障与地域保障相结合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作者强调使用“整合”而不用“统一”,意指不必要亦难以实现完全统一的面向不同从业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把这种整合模式称之为“有差别的统一模式”。以此为代表,我国社会保障界普遍认为今后改革的方向是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我们认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仍然隐含有向城镇社会保障模式靠拢之意。其改革的基本路径是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或并轨。此种改革办法不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改革无法正常推进。

2、农民工的大批涌现,而把他们统一纳人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将促使城乡二元结构出现严重偏态,给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加大了压力。下图B显示了这种走向。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城乡结构的改变,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见图B)。有关研究表明,“农民工是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农村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工资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化从业人员”。我国目前的农民工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据不完全统计,进城农民工约有9, 400多万人,乡镇企业职工约有13, 300多万人,失地农民约有3, 500多万人。三者合计约有26, 200多万人。关于这一群体的出路,国内的大多数学者都主张纳人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如图B),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全面向城镇养老保障模式靠拢,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偏态。

3、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成长路径,给研究和制定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造成了无形的影响。

据有关学者研究,国外一些典型国家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成长路径是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总是先在城市建立,然后才逐步延伸到乡村,而且一般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从实践来看,这些国家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即在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这个

时期一般采取的是进行农业价格保护,进行农业投资,然后开始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由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国家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指标: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农业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下等等。参照这些指标,我国人均GDP等指标都达不到标准,我国还不具备普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并预测要到今后15一20年才能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此种观点,从经济意义上讲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来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已经不是取决于国家财政和经济实力的问题,而是在于政府政抬决策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因此,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不能完全考虑经济上的问题,不能完全受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成长路径的制约。

三、立足于发挥家庭养老作用,创新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不能也不应照搬西方模式,只能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只能建立在发挥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作用基础之上。这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之本。第一,强化家庭养老能使农村老人得到更细心的照顾,使老人的精神得到慰藉;第二,强化家庭养老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养老,可以弥补政府养老之不足;第三,强化家庭养老有利于家庭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第四,强化家庭养老可以使我国避免走上西方式福利国家的覆辙,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之路。

我们认为,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农村家庭保障为主线,以家族成员互助为补充,把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其基本架构:

1.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土地保障筑起农村养老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担负着农民失业保险的重责,也是农村居民之温饱水平的实物保障。广大农村在土地承包中把人口作为主要要素,把“口粮田”作为永佃田,明确“口粮田”的福利性。“口粮田”体现政府的社会公平导向,给予农村人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农村土地被征用而增殖,农民要分享土地增殖的收益,这时农民的土地保障形式要随之改变,由实物形态的保障变成价值形态的保障。

2.家庭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形式,为此要重塑家庭文化,夯实家庭保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养育小孩、抚养老人是家庭的责任。国家实行的社会保障是家庭保障的补充,只有家庭不能保障时才需要社会保障。当前形势下搞好家庭保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重塑孝文化,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二是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收人,以提高农村家庭保障能力;三是提倡邻居互助合作精神,传承家族文化;四是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用村集体的公共收人取代以前的家族中的族田收人,兴办村级公益事业。

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老有所医”问题。云南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4年底全省20个试点县市共有648.3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占试点范围农业人口总数的88%,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看病就医有了保障,医药费用尤其是大病住院

治疗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得到缓解,有力促进了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提高。有关部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及减免补偿程序的满意度均达85%。实践证明,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保大不保小”原则,区别于“保小不保大”的福利型合作医疗,有利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老有所医”间题。

4.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模式。集中养老是指把敬老院设在青山绿水之中,让老人享受优良的环境,给敬老院划拨少量土地建立起土地保障。分散养老是指让老人自然分布在各自然村之中,由政府出钱、出物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共有352.5万“五保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7%左右,其中能够进人敬老院集中供养的只有58.6万人;分散供养的却有202.5万人;自耕自养的还有91.4万人。因此,要农村建设养老院,适当加大集中供养的面,加大农村社区养老力度也是当务之急。

5.必须重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构建起分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了100多年后的今天,开始再度重视家庭保障的功能。这值得我们重视。同时,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构建一个分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分层次就是分别对农村参保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失地农民可以进人“城保”,也可以进行“留地保障,进人”农保,‘;农民工一般进人“农保”;纯粹农民要建立新型农村保障制度。多元化就是立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因素,在缴费模式上实行东中西部梯度推进。具体设想:东部以缴费为主,中西部以国家补贴为主。同时还包括为农村家庭提供老年人生活所需的劳务和精神慰藉。

总之,要充分发挥传统养老文化在促进养老保障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立足于中国的制度文化和农村的传统习俗,借鉴现代社会保险的运作机制,才能建立起针对农民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如图C)。图C显示,要立足于农民的实际,积极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而不是把农村全面推向城镇养老保障体系。作为争论焦点的农民工既可以进人城镇养老保障体系,也可以进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本文主张进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建立起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经过初步研究,我们把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概括为:以家庭家族养老保障为主线,建立家庭家族养老资源的纵向风险分散机制,形成一种内源式生长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反思城镇养老保障体系,最终建立起逐步由农村养老保障向完善城镇养老保障扩展的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和运行机制还有待深人研究。

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二篇: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法律保障

论文摘要 本文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剖析了该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加速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同时,本文就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农村经济现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 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安全网”和“减震器”,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治化”是其今后的必由之路。然而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下称《基本方案》)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即将掀起一股“白发浪潮”,如何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实施现状

截止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171万人,共有39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共支付养老金4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12亿元。而1998年参保人数有8025万人,2001年底有5995.1万人,2004年底有5378万人,2006年底参保人数是5374万人。可以发现自1998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越来越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让农村居民不理解,也没有使农村居民得到实惠。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与地方立法难以形成贯通的配套体系

到目前为止,适用于全国农村人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依据仅达到部门规章的层次,即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其他的法规大多是以通知、政策、会议决定等形式出现。其法律效力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相同。由此构成的群龙无首般的“上下不连贯,左右不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严重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共有三种: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部分积累模式。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模式。《基本方案》规定“筹资模式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该模式运行十多年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

第一,集体补助缺失。《基本方案》规定“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但没有对集体补助标准和不给予集体补助或者只给予很少的补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集体根本无力给予集体补助,最终形成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不愿给予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力给予补助的局面,集体补助制度最终成为空话。

第二,“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流于形式。《基本方案》规定“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很明显这种“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目前也是一句空话。这样,在集体补助未能落实、国家政策扶持未能到位的情况下,农民养老金“以个人交纳为主”则变成“完全由个人缴纳”,社会保险因此演变为“个人储蓄保险”。

第三,“保富不保贫”倾向严重。受到上述两个问题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导致产生“保富不保贫”的现象。“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基本上是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参加养老保险的几乎都是富裕的农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也不会成太大问题”;而且根据“投保越多集体补助越多的原则”,假如集体补助落实到位,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也可以有效兑现,受益的也只是农村中高收入阶层,最需要得到保障的农村低收入阶层和贫困户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基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而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将使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失灵”。单一的投资渠道模式面临风险时不堪一击,使“保值成为空话,增值成为幻想”。此外,《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这种县级管理机制使基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保值增值更加困难。

第二,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部门独立负责经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与支、基金的投资运营以及基金的监督,其集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同时直接受制于地方政府。实践中经常看到地方政府利用职权挤占、挪用甚至挥霍农民养老金的情形。

(四)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村老人晚年基本生活需求

《基本方案》规定“月交费标准设十个档次,供不同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根据《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如果投保最低档次2元/月,投保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为7元/月,15年后可领取9.9元/月;如果投保最高档次20元/月,投保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也只有70元/月,15年后也只有80元/月。由于多数投保人往往选择2元/月的最低投保档次。若再考虑机构管理服务费的提取以及通货紧缩、基金流失等风险,投保人最终拿到的养老金根本起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

三、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旧农保”在立法层次、筹资模式、基金运营管理模式以及保障水平四个方面存在种种急需完善的缺陷,而当下我国又处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削弱、人口老龄化加重的社会转型时期,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0年农村居民户均人口为5.54人,1990年下降到4.80人,1998年下降到4.30人 ;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呈现“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形发展趋势,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与过去的多子多孙的大规模家庭相比,这种核心小家庭显然加重了子女的赡养负担,换言之就是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流动导致独居老人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寻找就业机会。进城务工人数逐年上升直接导致农村独居老人增多。由于子女常年在外,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状况受到严重冲击。

(二)土地保障功能减弱

随着农村社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2.82亩减少到1995年的1.17亩,“失地农民”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失地农民增多,土地保障功能出现虚化,使他们失去了最后的“生命保障线”。

同时,农业已成为薄利行业。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自然而然的卷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浪潮中,但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组织结构与国外规模经营的农业结构相比生产成本高,再加上我国入世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调,一些保护性措施也随之取消,我国农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的评估,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农工产品进口的放开,将导致增加1100万人的失业。此外,雪灾、火灾、洪水等自然风险也是农业的“致命伤”。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使农业的收益越来越低。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加剧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和数量势必将不断增加。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00年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92%。预测202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5.6%,2050年将上升到21.2%。到2030年前后将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农村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建立城乡有别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一方面要采取城乡有别的立法模式。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有必要分步骤建立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构筑协调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初级目标,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终极目标,由全国人大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筹资模式、基金运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平、待遇给付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务院以此部法律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政府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多层次综合养老保障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

(二)建立新型筹资模式

1.定向强制投保,落实个人缴费责任

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暂时强制所有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没办法的。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可以将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这些地区推行“强制投保原则”是可行的,因为自愿性投保往往容易导致制定的目标与实施的结果不一致。实践中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已开始推行该制度。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民来说,他们不得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低水平的生活消费。这些地区应该继续推行原政策,继续坚持“鼓励投保原则”,积极稳妥的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最终实现“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级目标。

2.规定集体补助标准,落实集体补助责任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强制要求集体予以补助,具体的比例由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继续推行原有的“灵活”政策,即由集体根据其经济状况予以适当的补助,并完善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落实国家的财政支持责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都得到了国家充足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只有10%左右且10%的投入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可见,国家有义务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事业。针对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受到种种挑战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状,国家必须改变原有的“虚化”的扶持政策,转为务实的资金支持。例如可以采取“基础养老金”的补贴形式来体现国家的财政支持。同时,坚持“区域有别”的原则,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当适当的多补贴一些,这样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于补贴资金可以通过如:提取适当比例的税收收入、发行福利彩票、适当提高农产品补贴等等。

(三)建立新型基金运营管理模式

1.基金的运营

过去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基于对基金的安全考虑,《基本方案》规定采用单一投资模式,基金的收益一直处于低水平。为了改变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的现状,运用法律改革基金运营模式势在必行。

智利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社保私有化”基金管理模式的国家,该模式对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社保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4年智利就建立了国家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0年为了提高基金收益率,智利创新性的引入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全权负责基金的收缴、支付、投资等具体事宜;政府则担任监管和担保的角色,即在基金管理公司不能保证最低收益时,由政府对投保人进行补贴。这使智利的社保基金收益在1981—1991年基金年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4.4%。我国可以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监管之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定安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的模式,使基金的运营逐步从依赖政府过渡为依赖市场,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具体步骤可以:

第一,提高管理层次,规定基金由省级管理,扩大基金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也有助于防范基金流失风险。

第二,规定安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条件、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管理部门按规定的比例留足安全投资资金后,采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招投标方式,将其余的资金委托给符合法律规定条件一家或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经营。

第三,规定风险投资的领域和组合投资的比例。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投资多元化、限定投资领域和组合投资比例,可以保证基金风险的可控性。

第四,规定政府担保和基金公司反担保的责任。即规定投资运营机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最低线,超过最低线以上的部分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投资运营机构和受益人之间的分成比例 ;而当投资运营收益率低于最低线时,投资运营机构有义务用自有资产来弥补差额,至于投资运营机构无力弥补的差额而破产,则政府应该启动准备金承担最后的“兜底”责任。

2.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管理服务费由国家财政划拨

过去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管理服务费也是采取“提取”的办法,1999年后改由财政划拨,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二十多年来却始终采取“提取”的办法。相对城镇而言,农村居民作为弱势群体不但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还受到歧视待遇,应该及时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四)适度提高保障水平和退休年龄

《基本方案》规定的缴费档次在中国经济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已证明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因此在落实集体补助责任和国家财政支持责任的基础上应合理提高养老金支付水平。提高之后的最低缴费档次应保证最终领取的养老金至少达到退休当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另外,受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法国已将退休年龄普遍从60岁提高到65岁,挪威提高到67岁,美国2005年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零6个月,2027年将提高到67岁。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上述几个国家都是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因而我国受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将更严重,更加有必要合理提高退休年龄以削弱老龄化危机带来的种种养老挑战。

五、结语

自1986年开始至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经历了探索和试点阶段、推广和健全阶段、整顿和规范阶段、恢复和创新阶段,整个发展过程是以《基本方案》为核心的,各地区农村社会保险机构按照《基本方案》的原则性规定,积极的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但《基本方案》所规定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能适应农村养老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积累的种种问题使其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力的推动反而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种种迹象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必须进行革新。通过完善农村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等相关的制度,才能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第三篇:浅谈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分析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章对我省农村养老的现状、特点和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设立进行了论证

一、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前经济形态下,河南省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公经济发展水平。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努力在农村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家庭在养老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动摇,其作用也未为其他养老方式所取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特点:一是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二是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三是“分而不离”家庭多。为巩固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如实行村户挂钩(通过订立公约的形式促使乡镇企业职工赡养父母)、签订赡养协议书(从法律上保证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等。这是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采取的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手段。这种养老方式已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有所不同还有些地方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老有所为,走积极养老之路。一些乡镇将部分山林、渔塘划给老年人经营,鼓励他们运用丰富的生产经验从事种养殖业,劳动收人作为养老费用。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以下形式:

1.五保供养。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经费,在公社、生产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养五保户的款物。主要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有些地方还从乡镇企业上交的利润或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提取一定的经费,用于供养五保户或兴办敬老院。政府也从救灾救济款中安排一部分经费。五保供养的标准相当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还对一些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其他贫困老人提供临时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

2、优抚对象中部分老人的优待抚恤。优抚保障是国家对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军人及其家庭的特殊社会保障。保障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和农民群众统筹负担。

3.农民退休养老制度。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或村,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人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建立了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不很规范的农民退休养老制度。一些地区还对老年人医药费按一定比例给予报销

4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随着农村部分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和保险业的发展,一些农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农民养老保险。这既可作为未来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形式,也可为将来向社会化养老制度转轨奠定基础,缓和老龄化高峰期支付养老费用的困难。

(1)银行部门推行的养老储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乡镇企业职工,采取零存整取方式,存取10年或30年由储户自定。

(2)保险公司开展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村干部和义务兵养老保险及其他人员的养老保险。投保方式上可一次性投保,也可分次投保,保险公司在投保者年老时按不同交费标准支付不同标准的养老金

(3)养老基金会。地方自发成立的养老基金会有二女儿户养老基金会“、”独子户养老基金会“、”老年福利基金会“等几种形式。这些。‘基金会”的资金多来源于个人交纳、国家和集体补助,少数则完全来源于集体拨款。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其主要做法是,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帐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本着安全增值的原则,主要用于购买国债。

二、河南省杜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设想

河南省农村未来老年人养老方式,应在继续鼓励老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并使之与其他养老方式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共同构筑中国农村未来养老保障体系,使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长寿的生活。

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休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险休系:四是老年救济体系;五是精神生活体系。由于河南农村老年人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收人差别大,建立上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也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出资方式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要逐步建立覆盖农村所有人口的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村养老门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按照“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老年人的养老金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加。

2.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供养方式。主要针对高龄老人及有特殊困难的老人。这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要经历从能够自理、半自理到不能自理,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过程。他们之中将有部分人住进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生活服务中心等场所,他们的起居日常生活照料由这些老年服务机构承担下来,由老人或家庭提供一定的费用。另一种是社区服务方式。对

居家养老但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由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为主提供服务人员进人家庭服务,或提供定时、专项服务。因此,社区老年服务和老年人集中供养机构,进人下世纪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3.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这是老年人社会化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是老年人的大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全依靠国家是不可能的。应根据国情和农民的意愿,在政府支持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人,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医疗保障制度。尤其要鼓励农民互助共济兴办合作医疗,并将它们纳人法制管理的轨道。通过充实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确保农村老年人享有保健医疗,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4.老年社会救助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相对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5.老年精神生活体系。要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以乡村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为主。

总之,未来中国农民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休系的政策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设计,不能够全面地强调集中和统一,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①对于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考虑逐步地完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并参考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来设计此类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以此为重点来完善此类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

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们的收人水平还不是太高的农村地区,应以农村救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此类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并根据此类地区农村的特点来设计养老保障制度。

③对于贫困地区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等时机成熟,各方面情况有好转以后,再考虑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建立和完善。

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休系的建立,应考虑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当务之急,是制定农村贫困线标准,这个标准可以以市为单位制定统一的标准,也可以以县为单位制定相应的标准。贫困线救济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地区居民的实际收人情况,同时考虑全国其他各地和全省各地的贫困线标准,对于贫困户家庭的老年人口提供相应的经济帮助。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模式设计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第一个推行的制度,具有表率作用,但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需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根据现有的环境、条件、特点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设计河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

1.因地制宜原则

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按当年价格计算的2003年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70.2元,按河南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各市农民人均纯收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贫困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人均国内和平等总值在5000元以下。第二类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0元以上,如郑州、焦作、洛阳、三门峡、济源。其它地市界乎于两者之间属于三类地区。同时我们还应参考河南省农村年人均收人与消费水平的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坚持低标准的保障原则

(1)虽然从河南省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人均收人和储蓄存款余额等几项指标看,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不算太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从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生活需求的特点出发,不宜按城市职工退休后的生活需求来确定农村人口的保障水平,只能是低标准。

(2)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省农村的生产、交换、分配形式,决定了农村人口在60岁以后仍可创造劳动价值,因而在农村不宜引人城市“退休”的概念,应尽可能挖掘其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农民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可推至65岁以后。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基本的保障制度。除此之外,乡镇、村和企业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办各种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障,例如,目前,河南省农村的各个社区都管理着一定数量的集体资金,可以用来建立养老院或抽出一部分资金为本社区的农民投保:同时要大力鼓励个人参加养老储蓄。

3.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原则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保障不是一个毫无交换条件和随随便便给人好处的计划,它也不是提供好处使受益人从此可以卸下个人责任的计划,它是一个以劳动和缴费为条件、保证维持人们必须的收人以便使他们可以劳动和继续劳动的计划。”由此可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必须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

日前,河南省的企业、事业等单位均以“投保资助”的模式为主进行投保,然而,在河南省农村,在一个家庭里并不存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因此,只能依靠个人缴费为主。在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予以适当补助。补助的比例也不宜作统一规定,标准可以随集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动。当经济状况不好时,补助标准可以下调,当经济状况好转时,补助标准也可以上浮。国家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对乡镇企业给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补助,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具体做法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4.因人制宜原则

因人制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乡村干部和民办教师实行退休补贴制度。因为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民办教师扎根农村,培养人才,对这部分人实行退休补助金制度,保证其“老有所养”,对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和民办教师队伍很有必要。

(2)对“五保”老人的养老补贴。“五保”老人是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数量不多,国家应给予照顾。(3)对计划生育先进户的养老补贴。把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挂钩,是推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配套措施。对以上三类特殊的农村人口群体,其养老补贴是在个人投保和集体资助之外的,因而可以保证他们的养老金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人制宜原则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灵活运用,将对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稳定、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5.有效性原则

针对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干部管理水平不高、保险机构设置混乱和管辖权限划分不清等问题,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时应采取依法、经办、监督独立的办法,建立有效的统管机构,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排除干扰,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的有效性。县(市)乡两级政府应统一规划管理,由民政部门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有计划地、有效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发展和各国经验表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习惯己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河南省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村老龄人的养老问题。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四篇:浅谈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法律保障之我见

浅谈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法律保障之我见论文摘要 本文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剖析了该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加速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同时,本文就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农村经济现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 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安全网”和“减震器”,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治化”是其今后的必由之路。然而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下称《基本方案》)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即将掀起一股“白发浪潮”,如何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实施现状

截止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171万人,共有39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共支付养老金4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12亿元。而1998年参保人数有8025万人,2001年底有5995.1万人,2004年底有5378万人,2006年底参保人数是5374万人。可以发现自1998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越来越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让农村居民不理解,也没有使农村居民得到实惠。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与地方立法难以形成贯通的配套体系

到目前为止,适用于全国农村人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依据仅达到部门规章的层次,即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其他的法规大多是以通知、政策、会议决定等形式出现。其法律效力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相同。由此构成的群龙无首般的“上下不连贯,左右不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严重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共有三种: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部分积累模式。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模式。《基本方案》规定“筹资模式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该模式运行十多年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

第一,集体补助缺失。《基本方案》规定“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但没有对集体补助标准和不给予集体补助或者只给予很少的补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集体根本无力给予集体补助,最终形成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不愿给予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力给予补助的局面,集体补助制度最终成为空话。

第二,“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流于形式。《基本方案》规定“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很明显这种“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目前也是一句空话。这样,在集体补助未能落实、国家政策扶持未能到位的情况下,农民养老金“以个人交纳为主”则变成“完全由个人缴纳”,社会保险因此演变为“个人储蓄保险”。第三,“保富不保贫”倾向严重。受到上述两个问题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导致产生“保富不保贫”的现象。“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基本上是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参加养老保险的几乎都是富裕的农民。他们即使不

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也不会成太大问题”;而且根据“投保越多集体补助越多的原则”,假如集体补助落实到位,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也可以有效兑现,受益的也只是农村中高收入阶层,最需要得到保障的农村低收入阶层和贫困户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基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而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将使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失灵”。单一的投资渠道模式面临风险时不堪一击,使“保值成为空话,增值成为幻想”。此外,《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这种县级管理机制使基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保值增值更加困难。

第二,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部门独立负责经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与支、基金的投资运营以及基金的监督,其集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同时直接受制于地方政府。实践中经常看到地方政府利用职权挤占、挪用甚至挥霍农民养老金的情形。

(四)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村老人晚年基本生活需求

《基本方案》规定“月交费标准设十个档次,供不同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根据《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如果投保最低档次2元/月,投保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为7元/月,15年后可领取9.9元/月;如果投保最高档次20元/月,投保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也只有70元/月,15年后也只有80元/月。由于多数投保人往往选择2元/月的最低投保档次。若再考虑机构管理服务费的提取以及通货紧缩、基金流失等风险,投保人最终拿到的养老金根本起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

三、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旧农保”在立法层次、筹资模式、基金运营管理模式以及保障水平四个方面存在种种急需完善的缺陷,而当下我国又处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削弱、人口老龄化加重的社会转型时期,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0年农村居民户均人口为5.54人,1990年下降到4.80人,1998年下降到4.30人 ;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呈现“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形发展趋势,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与过去的多子多孙的大规模家庭相比,这种核心小家庭显然加重了子女的赡养负担,换言之就是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另一方面,城乡人口流动导致独居老人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寻找就业机会。进城务工人数逐年上升直接导致农村独居老人增多。由于子女常年在外,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状况受到严重冲击。

(二)土地保障功能减弱

随着农村社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2.82亩减少到1995年的1.17亩,“失地农民”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失地农民增多,土地保障功能出现虚化,使他们失去了最后的“生命保障线”。

同时,农业已成为薄利行业。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自然而然的卷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浪潮中,但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组织结构与国外规模经营的农业结构相比生产成本高,再加上我国入世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调,一些保护性措施也随之取消,我国农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的评估,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农工产品进口的放开,将导致增加1100万人的失业。此外,雪灾、火灾、洪水等自

然风险也是农业的“致命伤”。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使农业的收益越来越低。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加剧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和数量势必将不断增加。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00年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92%。预测202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5.6%,2050年将上升到21.2%。到2030年前后将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农村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建立城乡有别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一方面要采取城乡有别的立法模式。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有必要分步骤建立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构筑协调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初级目标,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终极目标,由全国人大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筹资模式、基金运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平、待遇给付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务院以此部法律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政府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多层次综合养老保障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

(二)建立新型筹资模式

1.定向强制投保,落实个人缴费责任

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暂时强制所有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没办法的。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可以将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这些地区推行“强制投保原则”是可行的,因为自愿性投保往往容易导致制定的目标与实施的结果不一致。实践中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已开始推行该制度。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民来说,他们不得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低水平的生活消费。这些地区应该继续推行原政策,继续坚持“鼓励投保原则”,积极稳妥的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最终实现“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级目标。

2.规定集体补助标准,落实集体补助责任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强制要求集体予以补助,具体的比例由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继续推行原有的“灵活”政策,即由集体根据其经济状况予以适当的补助,并完善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落实国家的财政支持责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都得到了国家充足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只有10%左右且10%的投入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可见,国家有义务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事业。针对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受到种种挑战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状,国家必须改变原有的“虚化”的扶持政策,转为务实的资金支持。例如可以采取“基础养老金”的补贴形式来体现国家的财政支持。同时,坚持“区域有别”的原则,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当适当的多补贴一些,这样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于补贴资金可以通过如:提取适当比例的税收收入、发行福利彩票、适当提高农产品补贴等等。

(三)建立新型基金运营管理模式

1.基金的运营

过去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基于对基金的安全考虑,《基本方案》规定采用单一投资模

式,基金的收益一直处于低水平。为了改变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的现状,运用法律改革基金运营模式势在必行。

智利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社保私有化”基金管理模式的国家,该模式对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社保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4年智利就建立了国家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0年为了提高基金收益率,智利创新性的引入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全权负责基金的收缴、支付、投资等具体事宜;政府则担任监管和担保的角色,即在基金管理公司不能保证最低收益时,由政府对投保人进行补贴。这使智利的社保基金收益在1981—1991年基金年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4.4%。我国可以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监管之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定安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的模式,使基金的运营逐步从依赖政府过渡为依赖市场,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具体步骤可以:

第一,提高管理层次,规定基金由省级管理,扩大基金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也有助于防范基金流失风险。

第二,规定安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条件、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管理部门按规定的比例留足安全投资资金后,采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招投标方式,将其余的资金委托给符合法律规定条件一家或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经营。

第三,规定风险投资的领域和组合投资的比例。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投资多元化、限定投资领域和组合投资比例,可以保证基金风险的可控性。

第四,规定政府担保和基金公司反担保的责任。即规定投资运营机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最低线,超过最低线以上的部分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投资运营机构和受益人之间的分成比例 ;而当投资运营收益率低于最低线时,投资运营机构有义务用自有资产来弥补差额,至于投资运营机构无力弥补的差额而破产,则政府应该启动准备金承担最后的“兜底”责任。

2.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管理服务费由国家财政划拨

过去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管理服务费也是采取“提取”的办法,1999年后改由财政划拨,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二十多年来却始终采取“提取”的办法。相对城镇而言,农村居民作为弱势群体不但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还受到歧视待遇,应该及时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四)适度提高保障水平和退休年龄

《基本方案》规定的缴费档次在中国经济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已证明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因此在落实集体补助责任和国家财政支持责任的基础上应合理提高养老金支付水平。提高之后的最低缴费档次应保证最终领取的养老金至少达到退休当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另外,受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法国已将退休年龄普遍从60岁提高到65岁,挪威提高到67岁,美国2005年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零6个月,2027年将提高到67岁。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上述几个国家都是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因而我国受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将更严重,更加有必要合理提高退休年龄以削弱老龄化危机带来的种种养老挑战。

五、结语

自1986年开始至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经历了探索和试点阶段、推广和健全阶段、整顿和规范阶段、恢复和创新阶段,整个发展过程是以《基本方案》为核心的,各地区农村社会保险机构按照《基本方案》的原则性规定,积极的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但《基本方案》所规定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能适应农村养老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积累的种种问题使其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力的推动反而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种种迹象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必须进行革新。通过完善农村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等相关的制度,才能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第五篇:天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

天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

天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

(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本原则)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多种方式并存,制度模式与当前生产方式相结合。建立较低标准,广泛覆盖,统筹城乡就业,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保障水平逐步与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三条(制度构成)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由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构成。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制度为本制度实施初期的过渡性制度。

第四条(统筹层次)

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分别执行统一制度、统一政策。对基金分别实行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由区县政府经办管理。

第二章 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五条(制度模式)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实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全积累模式。

第六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当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一)乡村中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

(二)城镇中的乡村企业及其农籍务工人员;

(三)乡村中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

应当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不得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第七条(基金筹集)

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以本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照8%的比例筹集,其中用人单位缴纳6%,职工本人缴纳2%;个体工商户按照上述基数和8%的比例为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6%的比例为其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本人按照2%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的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在税前列支。第八条(参保登记)

本办法实施前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0日内,本办法实施后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持营业执照或批准成立文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登记手续。用人单位终止或变更与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有关事项的,应当自终止或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注销或变更手续。

第九条(缴费方式)

农籍务工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到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按月缴纳。个人缴费部分由用人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第十条(个人账户)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

(一)个人缴费的全部;

(二)用人单位缴费额的85%;

(三)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部分的收益;

(四)个人账户的利息。第十一条(领取条件)

经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凡按照规定的标准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满十五年的农籍务工人员,自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货币的形式实行社会化发放。

农籍务工人员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不满十五年的,经本人与用人单位协商,可以延长缴费或一次性趸缴满十五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也可以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十二条(待遇水平)

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金领取标准,按照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计发月数参照《天津市改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储备金)

用人单位缴费额的15%作为储备金,用于农籍务工人员养老待遇的调整和超过平均预期寿命的待遇支付。储备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保留账户)

农籍务工人员因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撤销或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中断缴费的,保留个人账户,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再办理账户转移手续,也可以由本人履行全部缴费义务。

第十五条(制度衔接)

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以后又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保留个人账户。待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当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逐年折算缴费年限,凡符合退休条件的,将其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符合退休条件的,将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用人单位缴费的6%,一次性转入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享受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个人账户清算)

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因户口迁出本市、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出国定居或死亡的,应当办理个人账户的清算。

第三章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十七条(制度模式)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实行个人账户完全积累模式。

第十八条(适用范围)

具有本市农业户籍或小城镇户籍,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的下列人员,可以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一)从事农、林、牧、渔等劳动的人员;

(二)不在任何经济组织和非经济组织从业、工作或劳 动的农村居民;

五保供养人员不纳入参保范围,仍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第十九条(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根据预期的待遇水平确定,待遇水平不低于领取时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线。本办法实施初期,暂按每人每月125元的待遇水平确定不同年龄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费缴纳标准。缴费标准随待遇水平的提高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缴费差额,依据不同年龄参保人相对应的积累额重新核定。(缴费标准与待遇水平表附后)第二十条(登记参保)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行政村为单位,到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核准参保资格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参保手续。

第二十一条(缴费方式)

农村居民可以采取按月、按季、按年或趸缴的方式缴纳 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二十二条(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

农村居民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缴费。市和区(县)政府按照本办法实施时农村居民实际年龄相对应的补贴标准对参保人员逐年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标准:

(一)年满30周岁不满40周岁的,政府补贴缴费额的10%;年满40周岁不满50周岁的,政府补贴缴费额的15%;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的,政府补贴缴费额的20%。

(二)年满45周岁无子女的人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政府补贴缴费额的30%。

第二十三条(补贴分担)

政府补贴资金由市和区(县)财政各承担50%,纳入财政预算。对财政困难的区(县),市财政承担70%,区(县)财政承担30%。

第二十四条(个人账户)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

(一)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

(二)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

(三)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部分的收益;

(四)个人账户的利息。第二十五条(公示制度)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第二十六条(领取条件)

经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凡年满60周岁并按照规定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农村居民,从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货币的形式实行社会化发放。

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但缴费积累额未达到标准的,可以根据本人意愿一次性补足应缴费用,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也可以将其个人账户积累额中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七条(储备金)

市和区(县)政府每年根据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额,按照3%的比例筹集储备金,用于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待遇的调整和超过平均预期寿命的待遇支付。储备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制度衔接)

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后又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保留个人账户。待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当年的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逐年折算缴费年限,符合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享受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符合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可将其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转入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享受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符合城镇企业职工退休条件的,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符合城镇企业职工退休条件,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用人单位缴费的6%,一次性转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享受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九条(个人账户清算)

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户口迁出本市、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被依法征用土地办理“农转非”手续、出国定居或死亡的,应当办理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部分的清算。

第四章 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制度

第三十条(制度模式)

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实行市和区(县)政府财政补贴,个人不缴费的保障模式。

第三十一条(适用范围)本办法实施之日前,具有本市农业户籍、居住20年、年满60周岁、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享受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待遇。

本办法实施之日后,达到60周岁的人员,按照本办法第二章、第三章有关规定执行,不享受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待遇。

第三十二条(生活费补助标准)

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补助费按以下标准发放:

(一)年满60周岁不满70周岁的,每人每月补助30元;

(二)年满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每人每月补助40元;

(三)年满80周岁的,每人每月补助50元。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建立农村老年人生活费补助制度的区(县),凡超过以上补助标准的,仍按照原标准执行;凡未达到以上补助标准的,应当按照以上标准执行。

第三十三条(资金来源)

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资金,由市和区(县)财政各承担50%。对财政困难的区(县),市财政承担70%,区(县)财政承担30%。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四条(管理)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业务指导,根据区(县)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本市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指数等因素,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调整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和缴费标准以及农村老年人生活费补助标准的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有农业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县)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农籍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支付和管理。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解决。

第三十五条(基金)

农籍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

第三十六条(利息)

农籍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个人账户储存额及其储备金,参考银行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实行分段、复利计息。

第三十七条(保值增值)

农籍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值增值,所得收益并入基金,不计征税费。

第三十八条(监督)

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定期对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定期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报送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经办机构责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将基金及时划入财政专户的;

(二)不按规定支付养老金的;

(三)违反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

(四)挪用、截留、侵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基金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第四十条(用人单位责任)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规定做出处理。

第四十一条(个人责任)

参保人员或家属以非法手段获取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由经办机构负责追回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享受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人员应当定期接受经办机构的生存复核。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名词解释)

本办法所称的职工是指,依法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并获得一个月以上工资收入的本市农业户籍的务工人员。

第四十三条(补充政策)

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县),可以在执行全市统一政策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补贴和补助标准。

第四十四条

依法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仍执行《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第四十五条(组织实施)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第四十六条(执行时间)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七年八月三日

下载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共五则范文)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摘要:随着银色浪潮的迅速到来,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将会凸现。探索建立介于家庭保障为主和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之间的过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十分必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通过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江苏省江阴华西村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

    养老保障-资料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农村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财务管理制度基本架构》

    财务管理制度基本架构一、财务管理制度概述(一)财务管理制度的概念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针对财务管理、财务工作制定的企业管理制度。(二)财务管理制度的作用1.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岗......

    雅戈尔企业文化基本架构

    雅戈尔企业文化基本架构 1. 诞生过程 雅戈尔企业文化随着雅戈尔集团的不断成长而形成,他根植于企业,可追溯到1979年的“青春服装厂”时期,经过横向联营、引进外资、股份制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