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8:2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

第一篇: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

摘要:随着银色浪潮的迅速到来,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将会凸现。探索建立介于家庭保障为主和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之间的过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养老保障模式,如实物换保障、老年津贴、家庭养老院、养老基金会、责任田和时间银行,认为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应该建立与地区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多样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成向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过渡。

关键词:新农村 养老保障 模式 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农业的弱质性和落后性,农民进一步增收中政策作用的逐渐弱化,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与劳动力转移等等诸多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暴露的更为明显。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由原来的政策口号逐渐演变为细节的调试。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无疑是不能忽视的。自2000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城乡养老问题,尤其关注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相关统计表明,我国9000万农村老人中约有90%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农保制度建设自1998年进入第三阶段以后陷入僵局,至今没有实现大的突破。我国部分地方开始新型农保试点,但全国性政策试点尚未开始。就现有形势来看,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想要完全解决,将十分困难。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发展,已初步形成体系。但是想要把农村的养老保障与城市的养老保险实现对接,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在资金筹集、管理机构和基金监管与保值增值等诸多方面两者很难一致。立足国情,虽然在近期就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制是不现实的,但如何切实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切实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

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以,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模式,有针对性地探讨农村养老保障的运行机制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二、过渡阶段养老保障模式探析

(一)城市化进程中养老保障模式

根据城市化进程推进导致的农民分化,可以将农民的养老保障区分为土地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和商品股权换保障四种。

1.土地换保障。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既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又是最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征地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的农地将转化为工业用地。若照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约1亿失地农民,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以土地换保障是近几年实行效果较好的针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模式。这一办法主要适用于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及城市周边因为城市工业扩张而征用农民土地的地区。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可以分为:

第一种是把失地补偿金、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和个人出资作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统一纳入城市社会保险,把农民转化为市民。但这种方式是以对农民失去土地进行年度性、持续性的经济补偿为前提的,即失地补偿金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部分需要每年追加投入。另外由于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个人出资有难度。

第二种是根据土地市场的供求状况、土地对农民保障程度的大小和土地的潜在价值等方面进行测算,一次性给付农民失地补偿金。这种方式在测算指标、工具的选取等细节方面很不完善,导致各个地方补偿标准差距很大。

第三种是非货币性补偿。不同于上面两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体现在住房、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2.产品换保障。这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障司的卢海元(2004)提出的一种针对纯农民的养老保障模式。具体制度设计是,第一,在不额外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由农民定额缴纳其粮食产量的20%左右作为保险费;第二,政府通过调整现行政策目标,把部分用于粮食流通环节(保护价收购等)的低效补贴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对实行产品换保障计划的农产品进行定额补贴的方式,主要用于支持参加并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 的农民。这种设计将农产品这一潜在的社会保障资源变为现实的社会保障资源,以创新农民补贴的特殊方式承担制度建设的财政责任,达到调动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性的目的。这种方式适用于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起步阶段。但以产品来代替缴费的方式,会给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带来很多不便,特别是农产品转化为货币阶段受补贴政策变动影响较大。

3.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农民由于各种原因,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其他村民

耕种,使之形成规模经营,承租人按照相互之间的书面或口头约定,定期向其交纳一定的货币或实物。这种方式适用于:在城近郊区因为征地而不得不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已经进城打工并有能力在城市里立足,且所承包的土地让给别人耕种的农民等。这种方式是比较普遍的,但承租人的履约责任问题、货币或实物数量的确定方法等很多细节是难以规范的。如果集体组织能发挥好中间人的作用,将会更好的保证这种方式实施的效果。

4.商品、股权换保障。这里要提到两种形式:一是部分脱离农业从事生产性经营的农民,允许他们缴纳商品换取养老金,以商品换保障。这类似纯农民的以产品换保障;另一种是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以用自己在企业中的部分股权或自己持有的土地经营权换取养老金。这两种方式是向城市职工养老保险过渡阶段的特殊产物,必将随着我国二元经济格局的打破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很快消失。

(二)非缴费性老年津贴

杨立雄(2006)根据国外经验和中国国情,建议从社会保险退回社会救助,以非缴费性的老年津贴方案代替现行的以缴费为资格的养老保险制度。

这种方案设计把养老保障的重心放在了家庭,并强调政府的责任负担。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1.老年津贴的确定标准。根据低收入中的最高档确定较低标准和根据家庭户数贫困率确定较高标准的做法,很难保证科学性。因为各地界定的低收入标准差别很大,家庭户数贫困率的统计规范性、统一性较差,再加上家庭户数贫困率与老年人贫困发生率之间相关性的大小也是不易确定的。

2.老年津贴的资金来源。老年津贴来源于政府财政。农民的缴费责任被取消,这是积极方面。但政府财政的承受力是个问题。非缴费性的老年津贴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救助,与五保供养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等是一体的。国家财政、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在制度设计特别是财政分担上的划分,将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

3.老年津贴的享受条件。这里要提到的是收人测试。收人测试其实是许多国家针对退休金领取设计的一种制度。实质上是通过收人测试,把不符合条件的目前受益者清除出去,避免其长久的、不公平的占用公共资源。在中国,这种制度的应用还是要谨慎。毕竟准人条件的确定都还不十分规范,退出机制的设计更需要系统的来认识。况且这种制度在国外的实施也不是非常有效,出现了很多问题。

(三)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许多省区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对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和纯生二女结扎父母,由各级政府根据财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出资,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本人视经济能力自愿增加保险费投保,年满60周岁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或者每年给予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和纯生二女结扎父母一定的经济补助,标准由地方自定。亦或优先照顾划分责任田和宅基地等等。这是针对为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贡献的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和纯生二女结扎父母的特殊制度设计,制度内涵是把养老的责任放在了政府。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政府的财政补助每人每年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对农民养老保障的作用甚微。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计划生育政策正在调整。“奖励少生”的制度取向也会逐渐的改变。

(四)家庭养老院

借鉴大连市沙河口区首创的家庭养老院服务模式,部分农村地区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建立起了农村家庭养老院。这些农村家庭养老院以自家住房或老人自己住房为条件,由养老院发起人自筹经费,独立运作,辅之以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护理员以当地人为主。这种养老模式把家庭养老的优点发挥出来,给老人充分的情感慰藉。但在农村的发展尚没有具体的规

范和引导,家庭养老院运作的资金问题很难有效解决,规模小、设施落后现象普遍存在。农民享受的资格条件、家庭养老院的组织机构及运作方式等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如何把农民对养老院的认识从救济型组织转变为福利型组织也是个重要问题。

(五)养老基金会

具有代表性的是哈密市大营门村。该市的营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手创立了“营丰养老基金会”,而且每年拿出公司经营利润捐助基金会。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企业经营业绩佳,具有社会责任感;第二,女性年满55岁、男性年满60岁,本村村民;第三,参会农民必须完全失地;第四,农民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承受力(人会需要一次性交纳1—5万元)。老人根据个人意愿,只需将征地补偿金作为养老基金交给基金会统一管理,便可以根据缴纳基金的多少,每月获得1%的养老金返还。参加基金会的老人拥有随时退出基金会的权利。

其实这是针对农村失地老人的一种养老保障模式。只不过是建立在企业主导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回报意识。毕竟这种基金会想要保值都比较困难,更谈不上盈利。也许有企业的加人,基金的投资渠道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总体而言,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这种方式运作过程中企业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很多人都认为,老年人并不是社会的包袱,其一生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智慧理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探索建立科学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方案,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出现了以下两种制度设计。

1.农村责任田养老基地。具体做法是,依据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多少,60岁以上老年人可将其责任田的一部分或全部,人股带到农村老年责任田基地,基地是社会化养老组织,组织低龄老年人和其他志愿者从事生产劳动和经营,取得经济收人,供给基地老年人生活和消费。这种模式的很多细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社会化养老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收人的分配,以及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等等。

2.“时间银行”或劳务储蓄。总结国外经验,我国很多城市社区积极发展服务队伍,设立老年人“时间银行存折”,社区中的低龄或健康老人在为他人提供无偿服务后,可以将等量时间经社区民政专职社工确认并登记在册后,存人个人所持的“时间银行存折”上。等日后需要提供服务时,可以提出相应的时间,获得无偿服务。这种方式对养老保障的积极贡献在于双向性和考虑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在农村,这种方式由村民委员会牵头组织。但“时间银行”储存值的兑换性较差、信息化管理问题、提供服务的时问与质量如何统一规范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这种模式的前提是需要首先做一个分类。在养老保障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把高龄老年人称为“老人”,把低龄老年人及中青年人称为“中人”。两者的养老保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人”可以一直提供劳务来做实自己的储值,待日后使用。“老人”则可以用金钱来购买相应的劳务。只要在货币与劳务之间确定相对合理的的兑换系数,就可以把这种过渡模式的作用更好发挥。

三、结论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把农民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的做法,我们在这儿不再赘述,毕竟那是少数,当然也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方向。这里只针对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实践进行探讨。可以形成共识的一点是,对大多数地区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尚无多大能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以,探索建立介于家庭保障为主和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之间的过渡保障模式,是十分必需和必要的。总的来说,这个特殊时期的农民养老保障

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老年人群的特点,区分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短期与长期的差别,建立与地区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多样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我们在上一部分探讨的模式,可以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制度建构的参考。

(一)对政府财政负担的认识

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央和地方都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完全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只能是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内生力量与外部机制的协同作用。随着我国财力的逐步增长,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理应加大。

(二)对家庭养老保障的认识

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现在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表面上看。由于家庭结构核心化导致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其实不然。家庭养老会随着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而失去主导地位,但对老年人来说仍是不可或缺。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两者对老年人的保障内容是不完全重合的。家庭养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才是养老保障的正确诠释。

(三)对配套机制建设的认识

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五保供养制度的完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以及社会捐赠和基金管理的制度设计等等。只有系统地推动相关制度的改进,使它们与养老保障制度形成合力,才能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运行机制的完善。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均需要从战略高度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系统分析和把握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改革的理论决策框架和政策思路,既应立足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形势的严峻性,研究应急性政策,又应充分考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战略性、长期性体制构建目标。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结合起来,构建既符合现代社会保障理念,又与中国传统及现今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目前,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予以重点考虑,无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为研究背景,对农业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以期推动新时期下农业院校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才;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一、甘肃省农村人才培养现状

甘肃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1 528个乡(镇)、17 825个村委会,农业人口达2 031.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5%。但是,目前甘肃省的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路子还不多,特别是农村人才资源匮乏、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市场的能力还比较低,缺乏就业和创业的本领,这与农民群众想发展致富、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还不适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农村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提高村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当前农村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二、甘肃农业大学的支撑条件

甘肃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近年来,学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西部,服务“三农”,形成了以农为优势,农、工、文、理、经、管多学科发展的办学格局。特别是在生物技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草产业的开发和草原生态的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由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融农、工、文、管等诸专业为一体,以专科教育为基础、本科教育为主体、地方委托培养和技术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条件都为甘肃农业大学开展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保障。

三、甘肃农业大学近年来对成人高等教育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甘肃农业大学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甘肃省“三农”问题的解决。从1996年起甘肃农业大学就同甘肃省靖远县、华亭县、平川区、会宁县、天祝县、安定区等六县区党校联合试办11期地方委托培养“大学生村干部”培训班。经过多年的试点,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年甘肃农业大学正式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兰州、天水两地招生600余名,并陆续在全省其他地区推广。这是甘肃农业大学

在原有委托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兄弟省份、院校的经验,在甘肃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的一条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其通过对现有村组干部及立志务农的本村回乡青年的选拔,接受2-3年的成人高等教育,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事业、立志农村发

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干部后备人才。

通过几年的试点,甘肃农业大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校县结合、就地办学、农闲学习、农忙实践” 的办学模式和以“种、养、加、管”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按培养对象学习特点不同分成人高等教育全脱产大专班、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和地方学历函授大专班三种模式进行。

(1)成人高等教育全脱产大专班:学员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入学,学制两年,脱产学习,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

办学点原则上设在甘肃农业大学,也可根据需要,将办学点设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县。

(2)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学员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入学,学制三年,函授学习,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学员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自学的基础上,由甘肃农业大学每年面授辅导两次。辅导点原则上设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县。

(3)地方学历函授大专班:学员由地方政府委托培养,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即可入学,学制二年,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发给地方承认的大专毕业证。学习方式同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

以上三种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全部由甘肃农业大学承担。

四、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

实践证明,这些大学生村干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已经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了能人效应和带头效应,对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受训干部利用所学知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及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涌现出了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养鸡村、养猪村、养牛村和年产6~7千万元的村镇企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五、甘肃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一)发展目标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提出与落实,就是着力于培养一大批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人才。我们的目标是:使现任村长、村支部书记以及农村有志青年通过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成为有新思想、新观念、懂技术、会管理,充满活力的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领头人。使他们成为带领和帮助农民群众掌握农业科技、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村发展的有生力量,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帮助农民致富,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必将在全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现有培养及管理模式上,将继续在面向“三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同时加强非学历教育,增强成人继续教育功能。我们将本着边改革、边调整、边实践、再改革、再调整、再实践的逐步实施原则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及管理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1.培养层次结构的补充和完善

根据甘肃省农业及农村人才需求现状及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完善

和补充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层次,建立起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脱产教育和函授教育相结合、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层次结构和办学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

2.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专业设置直接决定了培养人才的产业结构,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将结合所处服务区域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对现有已开设专业进行合理整合、调整减少滞后专业,发展朝阳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3.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

农业院校成人教育的任务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的专门人才,而不是造就专家学者,根据我省农业及农村人才需求现状及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同时,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将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在考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即要保持专业教学的相对系统性,又要突出农村实用型的专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体现出“种、养、加、管”的教学特色。

调整和改革总体思路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在必须和够用的基础上适当加深,以利于为学生今后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奠定基础,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其比例一般占到总课时数的20%;专业课设置在体现“种、养、加、管”的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强调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以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其比例一般占到总课时数的60%;其余20%的课程则是增设新兴学科、相邻学科的课程以及实践、实习课程,这些课程多以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实习参观、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出,一方面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其知识结构趋于综合化,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保证其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能创业、懂经营、善管理、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

4.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

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教育要充分发挥为社会、经济服务与开发人的智力服务的基本功能,同时,实现成人知识更新与知识结构改善的终身教育,开发成人的创新潜能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我们要摆脱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有学制上的差别的观念,认识到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其不少的特殊性。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工作岗位,来自生产第一线,他们学习目的明确,自理能力强,学习积极主动,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迫切要求提高学历以谋求事业发展,他们希望更新知识,充实技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带着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对人才培养、培训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功能进行选择,组成合理的成人教学方法结构。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成人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精选性与前后关联性,同时要突出前沿性知识、刚刚露头的新技术和国际接轨的有关知识等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专题式、模拟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中心由教转向学,以自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在教学手段上重视图像表达、学员参与演练和课程设计,为成人接受知识、机能提供科学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考核方式上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并重。从而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需要的预期目标,达到为“三

农”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帮学.成人教育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M].宁夏大地出版社.2003.

[2]李水山.高等农业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黄尧.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姚远峰.试论成人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J].2000.3

第三篇:浅谈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分析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章对我省农村养老的现状、特点和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设立进行了论证

一、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前经济形态下,河南省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公经济发展水平。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努力在农村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家庭在养老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动摇,其作用也未为其他养老方式所取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特点:一是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二是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三是“分而不离”家庭多。为巩固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如实行村户挂钩(通过订立公约的形式促使乡镇企业职工赡养父母)、签订赡养协议书(从法律上保证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等。这是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采取的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手段。这种养老方式已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有所不同还有些地方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老有所为,走积极养老之路。一些乡镇将部分山林、渔塘划给老年人经营,鼓励他们运用丰富的生产经验从事种养殖业,劳动收人作为养老费用。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以下形式:

1.五保供养。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经费,在公社、生产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养五保户的款物。主要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有些地方还从乡镇企业上交的利润或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提取一定的经费,用于供养五保户或兴办敬老院。政府也从救灾救济款中安排一部分经费。五保供养的标准相当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还对一些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其他贫困老人提供临时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

2、优抚对象中部分老人的优待抚恤。优抚保障是国家对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军人及其家庭的特殊社会保障。保障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和农民群众统筹负担。

3.农民退休养老制度。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或村,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人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建立了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不很规范的农民退休养老制度。一些地区还对老年人医药费按一定比例给予报销

4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随着农村部分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和保险业的发展,一些农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农民养老保险。这既可作为未来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形式,也可为将来向社会化养老制度转轨奠定基础,缓和老龄化高峰期支付养老费用的困难。

(1)银行部门推行的养老储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乡镇企业职工,采取零存整取方式,存取10年或30年由储户自定。

(2)保险公司开展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村干部和义务兵养老保险及其他人员的养老保险。投保方式上可一次性投保,也可分次投保,保险公司在投保者年老时按不同交费标准支付不同标准的养老金

(3)养老基金会。地方自发成立的养老基金会有二女儿户养老基金会“、”独子户养老基金会“、”老年福利基金会“等几种形式。这些。‘基金会”的资金多来源于个人交纳、国家和集体补助,少数则完全来源于集体拨款。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其主要做法是,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帐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本着安全增值的原则,主要用于购买国债。

二、河南省杜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设想

河南省农村未来老年人养老方式,应在继续鼓励老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并使之与其他养老方式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共同构筑中国农村未来养老保障体系,使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长寿的生活。

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休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险休系:四是老年救济体系;五是精神生活体系。由于河南农村老年人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收人差别大,建立上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也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出资方式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要逐步建立覆盖农村所有人口的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村养老门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按照“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老年人的养老金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加。

2.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供养方式。主要针对高龄老人及有特殊困难的老人。这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要经历从能够自理、半自理到不能自理,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过程。他们之中将有部分人住进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生活服务中心等场所,他们的起居日常生活照料由这些老年服务机构承担下来,由老人或家庭提供一定的费用。另一种是社区服务方式。对

居家养老但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由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为主提供服务人员进人家庭服务,或提供定时、专项服务。因此,社区老年服务和老年人集中供养机构,进人下世纪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3.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这是老年人社会化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是老年人的大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全依靠国家是不可能的。应根据国情和农民的意愿,在政府支持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人,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医疗保障制度。尤其要鼓励农民互助共济兴办合作医疗,并将它们纳人法制管理的轨道。通过充实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确保农村老年人享有保健医疗,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4.老年社会救助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相对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5.老年精神生活体系。要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以乡村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为主。

总之,未来中国农民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休系的政策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设计,不能够全面地强调集中和统一,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①对于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考虑逐步地完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并参考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来设计此类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以此为重点来完善此类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

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们的收人水平还不是太高的农村地区,应以农村救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此类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并根据此类地区农村的特点来设计养老保障制度。

③对于贫困地区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等时机成熟,各方面情况有好转以后,再考虑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建立和完善。

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休系的建立,应考虑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当务之急,是制定农村贫困线标准,这个标准可以以市为单位制定统一的标准,也可以以县为单位制定相应的标准。贫困线救济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地区居民的实际收人情况,同时考虑全国其他各地和全省各地的贫困线标准,对于贫困户家庭的老年人口提供相应的经济帮助。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模式设计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第一个推行的制度,具有表率作用,但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需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根据现有的环境、条件、特点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设计河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

1.因地制宜原则

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按当年价格计算的2003年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70.2元,按河南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各市农民人均纯收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贫困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人均国内和平等总值在5000元以下。第二类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0元以上,如郑州、焦作、洛阳、三门峡、济源。其它地市界乎于两者之间属于三类地区。同时我们还应参考河南省农村年人均收人与消费水平的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坚持低标准的保障原则

(1)虽然从河南省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人均收人和储蓄存款余额等几项指标看,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不算太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从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生活需求的特点出发,不宜按城市职工退休后的生活需求来确定农村人口的保障水平,只能是低标准。

(2)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省农村的生产、交换、分配形式,决定了农村人口在60岁以后仍可创造劳动价值,因而在农村不宜引人城市“退休”的概念,应尽可能挖掘其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农民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可推至65岁以后。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基本的保障制度。除此之外,乡镇、村和企业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办各种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障,例如,目前,河南省农村的各个社区都管理着一定数量的集体资金,可以用来建立养老院或抽出一部分资金为本社区的农民投保:同时要大力鼓励个人参加养老储蓄。

3.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原则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保障不是一个毫无交换条件和随随便便给人好处的计划,它也不是提供好处使受益人从此可以卸下个人责任的计划,它是一个以劳动和缴费为条件、保证维持人们必须的收人以便使他们可以劳动和继续劳动的计划。”由此可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必须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

日前,河南省的企业、事业等单位均以“投保资助”的模式为主进行投保,然而,在河南省农村,在一个家庭里并不存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因此,只能依靠个人缴费为主。在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予以适当补助。补助的比例也不宜作统一规定,标准可以随集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动。当经济状况不好时,补助标准可以下调,当经济状况好转时,补助标准也可以上浮。国家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对乡镇企业给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补助,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具体做法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4.因人制宜原则

因人制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乡村干部和民办教师实行退休补贴制度。因为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民办教师扎根农村,培养人才,对这部分人实行退休补助金制度,保证其“老有所养”,对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和民办教师队伍很有必要。

(2)对“五保”老人的养老补贴。“五保”老人是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数量不多,国家应给予照顾。(3)对计划生育先进户的养老补贴。把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挂钩,是推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配套措施。对以上三类特殊的农村人口群体,其养老补贴是在个人投保和集体资助之外的,因而可以保证他们的养老金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人制宜原则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灵活运用,将对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稳定、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5.有效性原则

针对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干部管理水平不高、保险机构设置混乱和管辖权限划分不清等问题,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时应采取依法、经办、监督独立的办法,建立有效的统管机构,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排除干扰,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的有效性。县(市)乡两级政府应统一规划管理,由民政部门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有计划地、有效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发展和各国经验表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习惯己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河南省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村老龄人的养老问题。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营模式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营模式研究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胡晓明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两大问题

1、土地问题——农地减少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土地问题。农村中的土地,分为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以及集体建设用地,还有就是没用的荒坡地等。新农村建设,村委往往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建设新村,建设好了把房子分给村民,但开发商不是慈善家,而是企业,是要赢利的,于是,就有了利用节约出来的宅基地开发房地产,销售给城里人。但其实节约出来的宅基地没有多少,开发商就通过各种手段,与村委合作,征用耕地,其中一部分用来继续开发房地产,一部分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等名义持有或转让给其他公司。耕地逐渐被侵占,基本农田转为一般农田,一般农田再转为旅游用地等性质,最后部分成了建设用地。2008年至2011年,耕地总体净减少126.4万亩。这违反了国家的基本国策,与保障粮食安全是相悖的。

2、农民问题——就业困难

农民,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还在农村种地,大多老人还留守农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得到房子,但失去了土地,留在农村的农民就是失去了生活依靠的耕地,留在农村怎么就业,有什么收入来源?也去城里打工吗,以前不去肯定就有不能在城里找到工作等的原因,提高劳动技能不是一时就能办到,因此,农民在农村就地就业的问题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即使部分农民通过参加劳动培训,在城里找到工作,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大的经济形势不景气,城里企业裁员,可能农民工为了节约生活成本,会返乡,如果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可能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民会要回当初被征去的耕地,这对当初征地的开发商乃至整个社会应该说都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压力山大的问题。

(二)问题根源

1、利益之争——一次性剥夺农民利益

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其实根源就是利益之争的问题,一是农民的利益,一是开发商的利益。农民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弱势群体。开发商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或租或征,往往均是低价,取得农民的土地,开发经营,赚取高利润。而农民拿到可怜的一点补偿,一次性的(有些还不能一次性到位)。农民不能从开发商的赢利中分得土地红利,更没有后续的可持续的土地收益。可以说,是开发商在抢夺农民的利益,是开发商与有关合作方在与农民争利。

2、经营模式——后续利益分配不公平

新农村建设,开发商除开发房地产不与农民分利外,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等名义经营的企业,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为了方便管理,用工方面也少用甚至不用失地农民。经营模式大都是自持经营,或转让给其他公司,大都不会再分包回给原先的农民。这样的经营模式,开发商由于拿地成本低,经营压力小,几年不赚钱也不急,反正有房地产开发在来钱,因此,时不时见到农地撂荒,还没人心疼,失地农民在旁边看着着急也是干着急,种不了,地是人家的了。从大的视角看,这是资源浪费,影响就业,是个比较大的社会问题了,可以说,就是这种利益之争导致的经营模式引发了这个大的农民问题。

二、绿维的农业经营模式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我们经过研究,提出如下新农村建设中比较理想的农业经营模式,我们的理想是,通过比较合理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和开发商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基本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一)土地入股

我们提出的模式首先是土地入股,以土地入股方式让农民作为股民,在每年股份分红时持续获益。具体来讲就是村民集体决定以村委会名义出面,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村民出地,开发商出资,合股成立公司。

1、入股房地产开发

村民出宅基地、出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商出资,合股成立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这些村民宅基地、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可以用来开发房地产的。合股新农村建设公司中,村民集体的代表——村委会占51%的股份,开发商占49%股份。

开发的房地产包括村民安置的新村居住区,利用节约出的宅基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养老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这些多出来的地产,或售或租给城里养老机构、商业企业、旅游企业或商业、旅游业经营个人,赚来的钱作为合股公司盈利,年底分红分给村民。村民在这些养老机构、商业企业、旅游企业或者物业公司上班,挣的是劳动工资,与股份分红没有关系。股份分红加劳动工资合起来,才是保障这些失地农民的收益。

2、入股农业开发

村民出耕地,开发商出资,合作成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些耕地,由于土地性质的限制,只能用于农业,可以通过合股农业开发公司进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股份跟上述的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一样,其中村民集体的代表——村委会占51%的股份,开发商占49%股份。农业按农地具体情况,分类经营,下面会详细介绍农业分类经营模式。部分农民可承包回部分土地,按公司规定耕种,上交部分收成,其余归己;部分农民可在公司上班,成为职业农民工,给公司耕种,领取劳动工资。不管是承包部分土地的农民,还是在公司的职业农民工,都将作为村民的身份,在年底从村委会手里领到公司的股份分红。

(二)农业分类经营

我们的模式在土地入股后是农业分类经营,明确地说,就是农民耕地入股农业开发公司,农业开发公司根据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原则,根据土地成片状况,看是不是适宜规模化耕种,而进行不同的开发模式安排。根据项目土地现状,一般可把项目农地分为至少三类,一类为大块成片集中农地,就是耕地;一类为大块成片林地,村里多见的是新开发的果园;一类为零星边角农地,适宜种少量蔬菜、花卉、中草药,另外就是鱼塘,也归为此类边角地块。我们提出,农业开发公司根据不同类别的农地,实施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

1、第一类:“公司统一经营”的经营模式

该类农地为大块成片集中农地,可建设成现代化绿色生态农业区。由公司的农工统一采用现代化农机具,实现机械化耕作。可根据农忙需求,临时雇佣农户参与耕作。收获的农产品,由公司统一加工,申请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并注册商标对外销售。

根据合股协议,公司的农工应尽量使用村里的农民,该部分农民是公司的职工,挣的是职工工资,公司还应该给他们缴纳社保、住房公积金,他们还享受公司业绩奖金等薪酬制度规定的收入。农忙临时雇佣的农民工,按天取酬,即时结算。另外,他们作为农业开发公司的股民,都应该在年底时取得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

2、第二类:“农户承包管理+公司统一销售”的承包经营模式

该类农地为大块成片果林地,按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如每人10亩左右),由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果园的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以适当价格统一收购并对外销售。对未挂果期或育苗期的果园,可暂由公司统一雇佣农户进行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期,亦可考虑在不影响果树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套种低矮农作物,以减少公司投入。

果园未成熟期,还是第一类“公司经营”的经营模式,公司雇佣部分农民作为公司农工,进行果园管理,这部分农民挣的是公司职工工资。当果园成熟后,再承包给村里农户管理,签订承包协议。根据承包协议,农户挣的是公司统购价,可能与市场价有一定差距,这是公司管理和销售的成本及合理利润,农户应有契约精神,不可私自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否则,公司有权收回承包权。当然,作为农业开发公司的股民,承包果园的农户还有权在年底参与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

3、第三类:“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

该类地为零星边角农地,包括鱼塘。边角农地适宜种少量蔬菜、花卉、中草药,可建设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经营模式采取“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即:按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由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向公司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经营收益归农户。

此类农地,对农业开发公司而言,基本没有多少利润剩余,但农业开发公司在村民入股的大片耕地上,应该是有较大赢利的,因此,这些承包边角农地的农户当然还要参与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三、绿维的农业经营模式案例——郑州马渡村项目

(一)项目开发现状

马渡村位于郑州市东北25公里处,北依黄河大堤,南临郑州东区大学城。

总面积7000多亩,农业用地4000多亩。马渡村由马渡、小庄、郭当口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520户,人口2000余人。2007年,郑州金成房地产开发公司与马渡村委联合,组成金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马渡村进行新农村建设。2008年,马渡村被列入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

目前,马渡村已完成农民新村建设,农民已全部搬进新居,腾退的宅基地指标已建两期养老项目,并以引进人才的方式售完,第三期养老项目正在建设中。另外,在整理的农地上种植了美国大樱桃等果林,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农业项目尚不能形成良好的收益。

综合考虑项目地人多地少的现实,项目地的农业开发,应转变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二)项目农业经营模式策划亮点及重点项目策划

我们根据项目地的现状,分别针对三类不同规模不同用途的农地,策划了不同的重点农业项目,采取了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

针对马渡村外围东南和西南部较集中、较深入的成片区块,我们策划了马渡现代农业园项目,主要功能就是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或粮食等现代农业种植。我们将其规划为现代化绿色生态农业园,采取“公司统一经营”的经营模式,由公司统一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或粮食。蔬菜品种可选择七彩甜椒、莴苣、番茄、茄子、黄瓜、苦瓜、南瓜、丝瓜、葫芦等;粮食品种可选择小麦、玉米等,种粮由公司的农工统一采用现代化农机具,实现机械化耕作,可根据农忙需求临时雇佣农户参与耕作。收获的农产品,由公司对外销售,收益归公司,农民通过在公司做工和参与公司分红取得收入。

针对马渡村外围东北部和马渡村西南较集中的成片地块,由于地块范围内现有较成片的樱桃林约1400亩,因此我们策划了马渡樱桃园项目,经营模式采取“农户承包管理+公司统一销售”的承包经营模式。按初步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如每人10亩左右)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成熟樱桃园的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以适当价格统一收购并对外销售。公司通过以市场价对外销售取得销售收入,农户通过公司统购价取得稳定的收入,另外农户通过参与公司股份分红取得另外一笔收入。

针对马渡村西北靠近黄河大堤的零星农业地块和中部及南部北四环两边的

沟渠、道路周边零星边角农地,我们分别策划了鱼塘垂钓休闲园、菜园农业体验园、花卉种植园、中草药种植园等项目。这些项目采取“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向公司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经营收益归农户。农户还通过参与公司股份分红取得一部分收益。

我们通过上述几种比较合理的农业经营模式,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失地后的农业经营中来,让农民和开发商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能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基本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能缓和农民和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挽回开发商的一些负面形象,最终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更稳步地前进。

第五篇: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10-1班

3号

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一些经济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三)我的看法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一)教育问题

(二)医疗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二)解决问题措施

四、综述

正文

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河南农村的调查做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以下1~15分别代表1990~2004年)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通过我对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叫《农村孩子真不愿意上高中吗》,其中就提到了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调查里,河南罗山县的陈树欣女士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该女士患有高血压,但每次身体不适都拒绝去医院治疗,问她原因,回答说看不起。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谈一下教育问题,在罗山县,每年有两千多名初中生,而却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学生哪里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参加工作了。对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忧虑。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是时候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现在正在推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如果认真一点,你会看到这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没有大病,打死你却因为莫哪些原因必须经常吃药的话,岂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了吗?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文人相见,有时候会谦称自己“粗鄙村夫”,可见农民在社会上看来都是属于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群体。这诚然也没有冤枉农民。有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农民群体正在逐步萎缩降低,尤其是青年群体。普遍认识是花钱买票看戏、看书等不如买些吃的、喝的。

这种状况表明,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精神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邪教组织总是先通过农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过年的时候或者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连电视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对闭塞。

(二)为改变这一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欢乐庄稼院”、河北的“农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

2、要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尽可能释放和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厚活跃的文化土壤。

3、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的发展取决与该国的文化弱势群体,这是文化的木桶理论。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才真正说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下载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养老保障-资料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农村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架构

    本文针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直接套用外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立足于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统来创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即以家庭家族养老保......

    居家养老模式

    万福年华居家养老模式大部分子女工作忙,老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社区和邻里之间的照顾。万福年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探访聚集在那里的老人们的业余休闲生活。 在万福......

    养老模式专题研究

    养老模式专题研究 一、 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 我国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

    集体养老模式

    集体养老模式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这......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郝占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繁......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规划

    尊重实际、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 的利益,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要求, 同时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