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模式

时间:2019-05-13 10:2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模式

二、依据实际找准抓手,各地新农村建设特色纷呈

农村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安阳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新农村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各地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产业支撑,稳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四个整合”,打造一个服务圈,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四个整合是:一是对工业发达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周边的300个左右村庄进行整合,规划为100个左右的新农村社区;二是对市区近郊近270多个村庄进行整合,规划为100个左右新农村社区;三是对县城周边以及工业较发达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进行整合,建设新农村社区;四是对深山区、高山区等不适合居住的村庄进行搬迁整合。一个服务圈是:对广大经济较为薄弱的平原农区,突出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大村、中心村建设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讯、学校、医院、文化大院、大型超市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半径两公里生活服务圈,引导服务圈内中青年农民逐步到中心村就业居住,同时对边远农村限制宅基地审批,促使具备条件的农民到社区安家落户。围绕上述四个整合、一个服务圈建设,安阳各县(市)区坚持工业发展集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城乡建设一 1

体化、乡村卫生清洁化、公共服务社区化、组织文明规范化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即“六位一体”)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区,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1、产业集聚型。对于9个省级及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区周边地区,通过村庄整合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以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以农民就业推动人口集中,同时将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滑县新区锦和苑、林州市陵阳镇南辛庄村等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滑县产业集聚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争取银行新民居贷款、农户自筹等多方筹资,将18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新农村社区——锦和苑,规划新村可容纳2万人,占地由4251亩减少为1676亩,腾出建设用地2575亩,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同时将18个村的1.7万亩耕地按每亩每年700到1000斤小麦的价格和15年期限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从而使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产业集聚区目前入住企业147家,可以解决1.1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新村还规划有创业园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社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零距离就业转移,依靠企业务工和土地收益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2、城郊带动型。主要特点是发挥紧邻城市的优势,依托工业和商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林州市龙山街道西街村、龙安区田村街道南田村的建设是这方面的典型。

林州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包含7个自然村、5700口人,共

有各类企业近100家,2009年销售收入10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余元,该村利用位于林州近郊的区位优势,规划整合后新社区可容纳1.7万户、5万余人,占地由4000亩减少为1000亩,可腾出3000余亩宅基地,通过村民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依托传统铝制品、不锈钢等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中介销售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林州新的商业中心,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解决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龙安区田村街道南田村是省级示范村,位于安阳市南15公里,紧邻107国道、京广铁路和南水北调运河,交通较为便利,辖区内有运作成熟的两个大型企业---豫北金铅和三丰铜带,两公司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且经济效益也较好,南田村依托这些经济建设项目,整体搬迁至新址,规划建设南田新村,以产业为支撑,走工业发展集聚化的道路,建成后村庄占地面积将由现在的750亩减少为238亩,可节约土地512亩,让一个原本零散的村庄紧紧围绕在企业周围,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向着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平原农区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广大平原农村分散地带以“六位一体”为目标,重点培育中心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两公里延伸公共服务,逐步打造一批“半径两公里服务圈”或“步行20分钟生活圈”。滑县白道口镇滨河新村示范村建设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滨河新村位于全国产粮大县滑县东北部白道口镇政府驻地,地处平原,涉及白道口、西英公2个行政村,共有1523户、6806人、5800

亩耕地,计划用三年时间对示范村分三期进行建设,整合后可满足7000人居住,占地面积将由2230亩减少为900亩,节省土地1300余亩。他们利用自筹、借贷、社会引资、开发商垫资等多种方法,解决示范村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整合支农扶农资金,协调银行资金,对农户实行3-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用于建房,目前汽车站、计生服务中心、文化站主体楼、医院病房楼等公共服务项目已竣工,投资280万元24个班规模的中心小学正在建设中,总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容纳100家商户的供销商业小区通过招商引资也已建成,平均日客流量接近2000人次,年可实现销售额近亿元。在平原农区通过重点培育中心村建设,既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可减少政府财政对分散各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复投入,将成为集健身娱乐、医疗保健、文化教育、舒雅民居等为一体的环境绿化、庭院美化、生态优化的城镇化现代居民小区,并对带动周边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地引领示范作用。

4、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依托企业大型建设项目,周边村民通过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交由企业管理使用,并解决村民的土地收益分配、就业、住房、社会服务问题。省级示范村龙安区龙泉镇九堰中心村的建设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九堰中心村依托河南超越集团王家岭煤矿,将矿区周围的七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大社区,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按照传统模式建设矿山,矿山与农村、矿工与农民是两对天然矛盾体,常常发生利益纠

纷,直接影响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企业带动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路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达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满意。目前,超越集团已与当地农民和农村组建了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矿业农庄有限公司。矿业农庄以矿业企业和矿区农民作为平等主体,以资源、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股东、工人、农民等多种身份为一体,以合资方式解决农民土地稳定收益问题,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以合作方式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以培训方式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总体概括为“333”工程,即围绕合资、合作、培训3个方面开展工作;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做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满意。旗下矿业农庄“果-草-禽”示范园,把龙泉镇的养殖业与花卉苗木产业进行整合,实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拉长养殖与花卉苗木的产业链。项目规划占地5000余亩,计划投资1亿元。目前流转土地2000余亩,投资1000余万元,栽种薄皮核桃、金柿、海棠等果树24000余株,播种紫花苜蓿1000余亩,饲养柴鸡20000余只,修建园区道路3公里,餐饮区、专业育雏场已建成,旅游观光型新型农村已见雏形。

5、移民搬迁型。这种模式主要整合地处偏僻、规模较小、经济薄弱、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或不适宜居住的深山区村庄,动员农民移民,将整村迁移到地理位臵相对较好的村庄。

实行移民搬迁,通过在工业发达地区建设高层为主的新农村社区,解决企业用工的农民就业,同时实行退耕还林,加强生态建设。移民新村均以企业为依托,有力地促进新农村社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

就业,实现产业与人口有机融合,二产与三产良性互动,努力做到安居和乐业的有机结合。林州市陵阳镇南辛庄安臵点距林州市区4公里,紧邻河南省仅有的2个县级国家经济开发区—陵阳镇经济开发区和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基地,该区工业发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但劳动力不足,外来劳动力又不稳定,是搬迁群众实施搬迁后实现再就业的理想区域。为此,林州市在建设陵阳镇南辛庄社区时建立搬迁扶贫基地,实施跨乡镇搬迁,将居住在石板岩乡、任村镇等北部乡镇的山区贫困群众175户700人(其中,搬迁扶贫125户500人,生态移民50户,200人)搬迁到陵阳镇南辛庄安臵点,一方面解决山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山区贫困群众治穷致富从根本上夯实了基础,加速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再一方面解决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功能。

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者,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安阳各地在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在工作中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结合实际勇敢创新,只要是有利于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的办法、措施、机制、模式,都应鼓励和尊重,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周勇

【摘要】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有生态文明村模式、科农双赢模式、新民居整合模式、村企双赢模式、优势兴村模式等七种模式。归纳起来,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坚强的领导力量、勤劳的人民群众、便捷的交通、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优越的经济区位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河北省平原地区 新农村 建设模式

河北省平原地区地域广阔,区情复杂,发展因素众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打造出许多适合河北省平原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生态文明村模式。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本村发展的生态文明村。其内容是“一池六改”,即以建设沼气池为核心,配套进行改房、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道等工作,实现“村在绿中、路在林中、户在树中、文明新风在心中”的目标,最终达到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环境优美化的良性生态文明美景。其实质是发挥农村现存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截至2009年2月,河北省平原地区的藁城市已经选定了40个生态文明样板村进行宣传推广。

科农双赢模式。将科学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解决农民最直接的生产问题,实现科技和农村双赢的目标。科学技术进步不但是国家工业化不断走向深入的动力,而且也是实现农业大发展的灵魂。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科农双赢模式的实质是将科学新技术直接运用于农村,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发挥了科技的价值,对于农村来说,发展了生产,实现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双赢。在这方面,河北省平原地区的系井村是一个典型的个例。

系井村位于藁城市城南2公里处,全村共有960户,3726人。改革开放初期,系井村农民在全国率先种植8901和9409优质小麦新品种。现在系井村优质麦种植面积达4000亩,优种率100%,被命名为国家优质粮食示范基地和农业部科学技术跨越计划示范区。系井村农民依托优质麦优势,在村边建起了北方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粮食贸易公司,从事优质麦、玉米购销,远销北京、内蒙、广东、新疆、重庆等20多个省市,日成交量达2600吨。科农双赢模式使系井村成为全国的模范。

新民居整合模式。对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旧村庄进行重新整合,一般是整合那些一个大村套有好几个小村,既居住分散、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利于管理的村庄;或者是由于搞大型基础设施需要拆迁的村庄等。新民居整合模式的实质是整合旧村庄和浪费的土地资源,统筹兼顾,在改变旧村庄面貌、整合土地的同时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现在新民居整合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广泛推广。例如,截至2009年2月,藁城全市239个村已经有169个村庄完成新民居规划设计,北席、北邑、徐村、岗上等15个村庄已经建成了多层住宅小区。预计到2010年,将有2000多农户住进新民居,整合土地1000余亩。村企双赢模式。落实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或新技术到本村办企业。实行这种模式一是解决本村办企业需要资金或技术问题,二是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三是解决外企投资没有场地问题。其实质就是以农村

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放大,促进农业生产化经营的深化与升级。这种以企带村、以村推企、村企双赢模式是一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实现现代农业企业化的必由之路。现在村企双赢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初具规模,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藁城市的徐村。

徐村共有1635户,6891口人,9738亩耕地。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建立工厂,现在已经建起130余家个体私营企业,主导产业有奶牛养殖、电信施工、服装、香油加工等,这使徐村农民迅速富裕起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80元。他们富裕了以后,就不断改变产业结构和农村的面貌,先后投资数万元改造村里的硬件和软件,使村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幼儿园、标准化小学、农家别墅、家庭轿车已经进入村民家庭。徐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优势兴村模式。借助本村原有的优势资源,诸如种植业优势或养殖业优势等,经过培植开发,吸引人们前去学习观赏。其实质是将本村一些优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优势发展生产,开展小型服务,让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活,这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教育意义深刻的利民模式。现在优势兴村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广为实行,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赵县。

赵县位于石家庄以南约140公里处,盛产雪花梨,他们利用这一资源,搞起了“梨花观赏乐”活动。每年梨花开放时,赵县周围的人们利用节假日纷纷赶去赏花,赏完梨花就去品尝老乡饭,饭后就去摘草莓,真是不亦乐乎。

旅游富民模式。利用本地的著名历史或文物特色,经过开拓,引导人们回忆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带动出版书刊、生产纪念品、开发食宿旅馆配套服务,吸引人们前去旅游。其实质就是让本地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既

实现了旅游资源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使资源所在地的人民发家致富,这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深受各方欢迎的模式。

例如河北省平原地区的乐亭县依据李大钊的知名度,保定地区安新县、沧州地区任丘县、容城县、雄县、高阳县等县、市依托白洋淀的资源,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村依托地道战的历史,赵县利用赵州桥的魅力等都已经成为旅游富民模式的典型代表。

以德治村模式。将本村中的好人好事记录在册,以弘扬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引导村民积极向上,不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实质是在农村通过记录、表彰好人好事,弘扬社会主流美德,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创举。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河北省藁城市岗上村。

岗上村位于藁城市西部,全村共602户,2442口人。1982年村委会将村里的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范振国把在自家门口捡到的一麻袋小麦主动交到村委会的事迹记录在册,创建《功德录》为起点,到2009年已经记录了148本,好人好事10万多件。他们每天对记录在册的好人好事进行广播,每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并召开全村表彰大会,为各类典型送牌匾、戴红花。仅2008年,全村共评出“好媳妇”566名、“好婆婆”259名、“遵纪守法户”509户。在《功德录》的感召下,村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村风民风发生了很大转变。该村20多年来连续保持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单位”,2005年被中央授予“全国文明村”,2006年岗上村的领导人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新农村建设模式成功的原因

坚强的领导力量。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的宏伟蓝图,并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索是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实施的,各种模式显示了各级政府坚强的领导力量。

勤劳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而物质财富正是劳动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产品的真正源泉,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们从事科学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无不体现人民群众的威力,勤劳的人民群众是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便捷的交通工具。交通是各种运输的总称,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个地区即使具备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资源,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那么经济发展也只是一种梦想。河北省平原地区创造的每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有交通便捷的功劳。

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是指人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不仅要满足自然生理,也要满足人的精神生理。满足自然生理是生态环境,满足人的精神生理是人文环境。河北人民力求创造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为人类造福。优势兴村模式与旅游富民模式就是基于这种思维取得成功的。

优越的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就是经济在某个区域所处的位置,河北省平原地区创造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都与这种区位经济地理优势有关。例如村企双赢模式主要得益于区域工业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地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移,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独特的生产要素。一般说来,从事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有三个,即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至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中的一个。在上述建设模式中,有的模式具有物质资源优势,如生态文明村模式、优势兴村模式、旅游富民模式等;有的模式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如村企双赢模式、新民居整合模式等;有的模式具有资本优势,如村企双赢模式。(作者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总支书记、副研究员;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软科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4572301)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浅析新农村建设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解决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农”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目了然的。但

是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许多地方,一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想到的就是拆旧房建新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同于单纯地建设新村庄、旧村改造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不只是“一农”——农村问题。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统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以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这才是根本。

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从规划、村容村貌整治两个方面入手,在发展产业、建设支柱产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滞后。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发展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依托产业建设新农村,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

一、依托旅游资源,建设“农家乐”模式旅游新农村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如漠沙、戛洒、腰街、水塘的花腰傣旅游资源、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新化古州野林、戛洒耀南一线、红河源、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梯田等,可谓类型繁多,花腰傣民族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热在逐年升高。以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的自然资源旅游业长年游人不减,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旅游业成为了我县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为建设“农家乐”模式旅游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乡镇虽然不同程度把建设重点放在了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周边的村寨上,但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建设“农家乐”模式的旅游新农村在观念上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建设中对村寨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绿化,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了不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方面,各级投入都不多,“农家乐”在全县也屈指可数,少得可怜。外地游人来旅游,住星级酒店、吃大锅饭,这是以往的观念了,这些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在新鲜,而“农家乐”模式却能够为游人提供一个更新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认识当地的民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和饮食风俗,走进农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渠道,更能让他们接受,也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建设“农家乐”模式的旅游新农村。需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多个部门的整治和规范,在各旅游景点交通沿线村寨,打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农家乐”模式旅游新农村。



二、依托土地资源,建设“打工族”模式劳务新农村

**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的山区县,在热坝的乡镇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和水利资源,这里土地肥沃,是历史以来有名的粮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坝区农户充分利用田地多,光热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种短平快的经济作物和反季节果蔬作物,成为了科技致富的示范户。但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以家庭式的生产产品量少,难以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准进和销量难以满足市场条件。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做好群众的引导工作,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盘活土地存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调整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几户农户或以村民小组、村为单位,可以联合起来,集中闲置的耕地进行出租或转让。以此来吸引外商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传统种植模式向集约型、市场化模式转变,实现产业化经营。允许采取多种组织形式,使农民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土地向规模集中,使农民成为企业(农场、基地等)的雇员,农民在农场、基地等“打工”所得,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方面发挥了农民勤劳肯干的长处,另一方面克服了农民技术文化水平低、市场经营能力弱的缺点。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要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大趋势,将农民改造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把农户分散的小生产纳入严格的工业化生产的标准体系之中,建设“打工族”模式劳务新农村。



三、依托产业优势,建设“产业化”模式产业新农村

当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快农业资源化、资源工业化和资源市场化步伐,推进“工业强县”进程的要求,大力培育壮

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是我县面临的工业发展的一项工作。政府从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对新发展企业给予特殊扶持,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从我县目前情况来看,云新公司和南恩公司两家制糖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为地方发展产业

提供了一个很好保障,是带动和发展产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各乡镇,特别是蔗区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发展,建设支柱产业,建设“产业化”模式新农村。在建设“产业化”模式新农村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其次,要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其三要完善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对农户、对原料基地区域的支持和帮扶,真正使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增强发展产业、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产业化”新农村最主要的资源就是土地,要在土地上作好文章,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发展新型观光农业结合起来,使一个产业发挥两种效益。如:发展甘蔗种植专业村组、甘蔗良种繁育基地与甘蔗产业观光结合起来;把发展畜牧养殖,建设养殖专业村组与养殖观光结合起来。新开辟出一条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发展农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

四、依托区位优势,建设“休闲园”模式娱乐新农村

建设城镇休闲园区,提高城镇的竞争力,创造出一张具有地方城镇特色的名片,这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一城两翼”的发展格局来看,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多产业格局是发展小城镇必由之路,发展多产业格局,需要加快地方的经济发展,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各乡镇的小集镇建设一直以来就是发展第三产业前沿阵地,但在新农村建设中,集镇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却又难于展开,由于集镇居住人口密度大,是农、工、商人口集中的居住地,再加之原有市政设施规划建设等问题,在集镇开展新农村建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造城中村,打造出一张新形象的集镇休闲园,需要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要与建设“休闲园”模式娱乐新农村结合起来。在建设“休闲园”模式娱乐新农村过程中,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集镇祥规,分片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服务功能,为发展第三产业奠定基础。把城中村建设成为集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新农村,改善原有居民的生活条件。(作者系水塘镇党委宣传专干:高山)

第四篇: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定稿)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新农村建设回顾

(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回顾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问题成为韩国政府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取得成功,政府能够有财力支援农业和农村。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

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二)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

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61年到1998年。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基本思路就是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线,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工农产业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从农业角度涉及了农村发展问题,但并没有系统、专门的内容关注农村建设问题。

2.农村与农业并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99年以后开始。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农业面临食物自给率明显下降,生产成本较高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农户经营规模小,兼业农户占主体地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山区农村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在旧《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从1999年起,日本又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及《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这些法律和计划将如何振兴农村列为重要内容,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支持山区半山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和新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农村;三是制定地域性的产业重振计划,推进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振兴;四是设立“农村建设专项费”,支持

农村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五是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六是建立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的机制。通过创建绿色观光事业及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增强城乡国民间双向交流。

(三)欧盟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及措施

欧盟农村建设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以农业结构调整促农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62年到1991年。二战以后,为了实现欧洲重建,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在经济一体化带动下,欧共体成员引发了农业一体化要求。1962年法国、荷兰、意大利推动欧洲共同体建立了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中规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体农村发展措施主要是实施落后地区发展补贴;利用欧洲的结构基金特别是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为农村地区采用农业新技术、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非农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2.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关注农村发展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从1992年到1999年。1992年欧盟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改革共同农业政策,把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降低价格支持水平,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促进农村发展。除了农业生产措施外,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主要是完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支持环境保护;对55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安置青年就业;扶持山区和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等。

3.农村与农业共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00年开始。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第三次更彻底的改革。欧盟提出建立欧洲农业模式,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将农村发展作为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二支柱;注重农业在农村发展中的多功能作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农村、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欧盟理事会1999年制定了“关于欧盟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支持农村发展条例”。该条例围绕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和农村遗产保护、农村地区竞争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先资助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落实了相应的资金。此外,还有欧盟地区发展基金、欧盟社会基金和渔业指导财政资金,也支持农村发展。

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启示

从国外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必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从韩国、欧盟和日本的经验来看,找不到适用于所有地区的标准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每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决定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制度环境、人文历史、发展机遇等多种要素。欧盟、日本以立法为主要手段,采取温和的渐进方式,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则以行政运动为主要手段,采取迅猛的激进方式,推进农村发展。尽管各国农村发展道路不同,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扶持功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我国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地域差异更大,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比上述三方更大,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外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必须根据我国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找出适合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当前许多地方组织大批干部到韩国考察农村建设工作,回来后生搬硬套,使得新农村建设走样。如有些地方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

庄建设,搞大拆大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违背了中央提出的农村建设的初衷。

(二)准确定位新农村建设中各个主体的角色

从韩国、欧盟和日本的农村建设实践看,政府组织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要合理划定政府公共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界限,双方在其职责范围内密切协作,共同实现农村繁荣的目标。应该明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农民积极性,使得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切实发挥。其中采取的每一个涉及农村的措施、制定的每一项涉农政策都必须以农民的意志为出发点。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政府只是新农村建设的配角,只是起到引导、统领、服务作用。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韩国将农村分成基础村、自主村和自立村,只对后两种给予奖励和补助,这是一种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我国一些地方存在“奖懒罚勤”的现象,使得一些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因此,在今后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基层地方政府应该进行充分科学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村庄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划分村庄类别,制定差别化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充分做到“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建立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和维护使用的长效机制

韩国新村运动中走的弯路之一,就是重蹈中国“大跃进”时期的覆辙,建了许多集体性质的公共设施,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办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最后不了了之。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化导向。除了道路、饮水、医疗、教育等公益性特别强的公共设施外,社区文体娱乐健身类准公共设施尽量由农民自己出资或市场化,政府最多适当补助一点。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政府的财力有限,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对农业和农村进行大量补贴;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全部包干,就会使得农民产生等待意识,增强懒惰思想,也不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

新农村建设行动要逐步建立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这一点从欧盟、日本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还很滞后,我国现在采取的农村建设的做法主要靠行政推动,制定一系列政策进行。长久来看,必须制定和完善保证我国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法律法规,如有学者提议将“农业基本法”修改完善为“农业和农村基本法”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此外还可以制定诸如“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投入条例”等,这样通过法制化途径,可以使得新农村建设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六)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弱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这样一个国家搞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必须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因此,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从现在起,就可以制定农村建设的长期规划,然后有步骤的推进。在计划推进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七)要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要想使得新农村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必须有科学先进的理论进行指导。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理论还很不完善。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方向,但是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细则。事实上,由于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出适合于全国所有农村具体情况的实施方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该如何去建,着力点究竟该放在什么地方,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都还有待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上进行大胆尝试和摸索。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

南街村模式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共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村里有26家村营企业,诸如拉面工厂等。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围绕农业办工业,发展壮大集体实力

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此外组建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在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1993产值突破16亿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南街村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南街村提出“二次创业”,本着“巩固老产业、丰富新产品、开发新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着力兴建食品、农业生态旅游、医药、电器、钢铁五大工业园区,并聘请高级人才管理企业。

由于集体实力的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改善,人们在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福利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南街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南街村大办公益事业,相继建起了诸多公益设施。成立了艺术团、军乐队、盘鼓队、门球队,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同时,大办教育事业,投巨资新建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和高中。还办起了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更好地村民服务。信奉毛泽东,高唱东方红

南街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文化教育人,以雷锋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励人,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职工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昂扬向上的集体主义氛围。南街村投资100万,在村中心建起了东方红广场,占地近万平方米,广场上树立着毛泽东的汉白玉雕像,有民兵24小时为毛泽东站岗执勤。南街村信奉毛泽东,人人佩戴毛泽东像章,背诵“老三篇”,以毛泽东的集体主义的理念,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村民。“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早上6点15分,南街村的广播站开始播放颂扬毛泽东的革命歌曲《东方红》,毛泽东的雕如守护神一样耸立在南街村的广场上。广场上还有一些如“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南街村新的一天便伴随这轻快旋律开始。因此,南街村因村风正、民风好、党风廉,社会治安秩序井然,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旅游、“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全国优秀乡镇企业”等殊荣。建设共产主义小社会

南街村与其他村有一个巨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提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会”的目标。已经富裕起来的南街村被称为“南街村现象”,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南街村“共产主义的要素”的核心是独特的平均主义的经济体制。村民们在村的行政机构及村营企业上班,根据工作内容,每月付给150元到200元的固定工资。工资虽然很低,但是村民免费享受粮食、肉、油等配给。住宅、教育、医疗、办红白喜事也一概不收费。如果村民上大学,学费也由村里负担。村民享受的福利费用每年每人平均6700元。

长期在南街村工作,并做出较大贡献的非南街村出身者,村里给予他们“名誉村民”资格。得到这个资格的人可享受与本村村民一样的待遇。因此申请当“名誉村民”的人非常多。南街村团委书记吕小虎(32岁)认为,南街村的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发展模式。他说:“南街村的集体主义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它也符合邓小平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的路线。这正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过着平等而稳定生活的南街村的现状值得关注。南街村的体制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街村有可称为“村的宪法”的规章制度,这一制度分思想、工作、生活三方面,共有23条,违反者将受到处罚。村里还有定期从思想、纪律、卫生等十个方面检查各家庭执行规章制度情况的制度。根据检查结果,只要有一个方面不合格,部分福利就得自费。据村民说:“满分的家庭很少,大多数家庭都是总有某个方面不合格。”南街村用非同一般的做法,保证了所有人都能过上一定水平的生活。从这点说实现了“和谐社会”的目标。

(根据百度搜索资料整理)

华西模式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当时,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被称为华西模式。

村庄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体

从村庄的角度讲,在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时,华西村并没有盲目从众,而是仍然实行集体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统归村庄集体所有。该村从2001年起,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它解决了村庄治理中极度缺乏合作这一治理难题,使得全体村民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极大的增强了激励力度,发挥了全体村民的共同智慧。从企业的角度讲,华西集团和现阶段中国所有优秀的民营企业集团一样,紧紧把握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机遇,根据当时国内供给严重不足,人们需求日新月异这一历史契机,全面发展纺织、钢材等有关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现下属8大公司、固定资产超60亿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目前,集团公司现有职工2.5万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人,大多数企业已从国外引进了当今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所生产的面料、西服、化纤、针织染整、线材、热带、法兰等系列产品,现已发展到1000多个品种,10000多个规格,并远销亚、欧、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还创造出驰名国内外的“华西村”牌和“仁宝”牌系列名牌产品。同时,“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称其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由于工商企业的扩大,原来的华西村已经不能容纳更多的生产力。于是华西就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华西走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占股,他们叫公私合作制。公私兼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但是共同富裕不是一样富,是有差别的。最穷的人家也有100多万的存款,最富的人家有千万股份,但是没有亿万富翁,也没有两手空空。从分配方式来说,华西村实行“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每个人拿的现金跟社会上差不多,以前是每个人月工资不能超过八千,现在每人不超过二万。另外给你的奖金统统参股,参股只能够分红,不能取股。如果职工违法犯罪了,这个股他们会收回;如果职工跳槽要走人,他们这个股份也不能带走。这样促使人民勤俭持家,实际是帮他当家。

1961年建村,那时年分配水平只有五六十元,社员“吃粮靠集体,用钱靠自己”,地薄、队穷、人心散。如今村民住大别墅,房子都在400平方米以上;开小车子,村里有小轿车400多辆。村民家里有摄像机、等离子彩电、中央空调等各种高档用品成为寻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国旅游过。华西村有自己的艺术团,村里有舞厅、影剧院、篮球场、网球场、游泳馆、体育中心、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有大中专以上的人才近300人,有55人有高级职称。华西村大绿化面积已达875万平方米,人均287平方米。华西村还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近年,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到访华西村。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6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600万元—2000万元。

吴仁宝说,作为华西来说,我们既有公的也有私的,公私双富有,如果你要单单标准是公的,搞不好要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如果强调一律都要搞私的,也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所以要把公的和私的两个结合起来,都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来达到共同富裕比较健康,比较长寿。华西村有句口号:“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要求村民讲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成立了别具一格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每周村民开大会,每季党员开大会,书场、剧场、溜冰场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华西村先后为20多个省、自治区举办了100多期基层干部培训班,直接培训1万多人,带动了10万人脱贫致富。2001年以来,先后有15个周边村加入华西村,为周边村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万多人就业,老人按月领养老金,如今还在全村境内开通了两路公交车。实事求是,集体主义思想不能丢 实事求是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华西前进的路。他们采用“母鸡下蛋”的办法,先后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力投入了工业生产。在副业上,他们通过专业承包,形成了“千头猪”、“千头羊”、“万只禽”的养殖规模。工副业的崛起,为农业铺了路,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粮食亩产年年超“一吨”。华西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在了全国农村的前边,从产业布局上来讲,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现代规模化农业将遍布村落周围,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生态环保以及文化传承功能。

多年来,华西经济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从没有过大起,也没有过大落;而资产负债率却一直很低,一般在20%左右。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原来,华西人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适合于农民办企业的经营管理路子。在某种程度上,华西村的经济发展模式集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成就了华西村,也给全体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华西在经济建设中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上重大项目,必须经党委一班人集体讨论,请专家反复论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做到该上能上的则上,不该上不能上的则坚决不上。就这样,20多年来华西在经济建设中从未出现过重大失误。华西村的成功发展得益于集体主义精神没有丢。这是最主要的,也的难能可贵的,是它有力地推动了华西村的发展壮大。

“凡是中央讲的都根据我们的实际来落实,这就是华西的经验。我们做的事都是按照中央的精神去办,把中央的精神和老百姓的要求还有社会效益根据当地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华西的经验。”这是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个人总结。(根据百度搜索资料整理)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 ——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例

本文试图结合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的调查,对农村社区综合发展作一概要分析。一、一个普遍性的命题:乡村工业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 从传统型到现代型,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世界历史证明,任何国家都要经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同样,农村社区的发展也要有非农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其中,乡村工业化是由传统农村走向现代农村的必由之路,无非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具体发展形式不一样而已。无论是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还是阿尔温·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理论,抑或是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都差不多地认为,人类的几次“文明浪潮”依次是农业社会文明、工业社会文明和超(后)工业社会文明。“第一次浪潮的变化,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变革,是工业文明的兴起,至今不过是三百年”,每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托夫勒认为,农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头一个转折点,而工业的兴起则迅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势头至今未见削减,渗透到社会基本结构、生产和个人活动等方面。美国未来学者甘哈曼认为,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一样,很快传遍全世界,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发生永久性变化。

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化来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改变国家面貌,是许多志士仁人、有识之士的共识。毛泽东、邓小平都有一些论述。而成功地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农村社区发展道路的集大成者当数费孝通先生。1936年,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吴江庙港江村的调查发现,当地经济在蚕丝业改革的推动下得到显著发展,这就使他渐次产生了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促动农村社区发展的思路。对江村的“重访”、“三访”乃至多次访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成功经验的启示,使得费孝通先生更是坚定、发展了这一观点。1957年,他在《重访江村》中记录了粮食的增长和农民副业收入的下降,呼吁发展乡村副业和工业。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地处江阴鱼米之乡,面积0.96平方公里,350多户,500多人。该村在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仁宝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奋斗,发展成为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农村社区。华西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小农意识和产业单一的局限性,较早就举起了发展乡村工业的旗帜。他们从小作坊起步,经过工厂、企业、公司、集团等几个阶段;从简单的农机修造到铝型材、铜型材、钢材、纺织、化工、电子等六大生产系列;从60年代的几个小厂到1999年的江苏华西集团公司下设的13个分公司和40多个工厂企业;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到第三产业兴家。华西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说明,由传统型乡村到现代化社区,发展工业是前提、基础和关键。设想若无工业作铺垫,华西就不可能有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国家的贡献、对落后地区的帮助就无从谈起。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处于豫中平原,面积1.78平方公里,全村805户,3130口人,与华西村相比,自然基础较差。华西位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有务工经商的传统,左邻右舍发展水平都较高,它是万花丛中一点绿;而南街村地处纯农业区,底子薄,周邻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但它独辟蹊径成功发展则是一枝独秀。短短一多年时间,南街村从一个穷困乡村发展到具有26个企业,1.2万职工(其中外来职工1.1万人),年产值17亿多元,农民住公寓,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发展模式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其斐然的成绩就连对该村实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南街人自己认为南街的发展是党的富民政策与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但我们还是认为,坚持抓工业,是南街村发展首要的和基本的物质保证。与苏南农民一样,南街人较早就领悟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深知,在传统农业区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工副业是没有出路的。从80年代起,南街村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办企业———根据中原地区盛产小麦的优势,办起了方便面厂、食品厂、啤酒厂;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以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龙头,配套发展相关项目,如生产方便面等食品每天所需400多吨面粉,带动了南街村面粉厂的发展;每天需要13万只外包装箱,办起了南街制箱厂;每天需要的500多万只彩印袋、胶印袋,办起了中日合资的彩印厂、胶印厂;每天需要运出运入的近千吨的原材料和制成品,成立了拥有160部汽车的南街村汽车队。同时,每年生产方便面需要的200多万元的花椒做汤料,南街村就把自己的地头地边种上了花椒树。为使方便面厂、面料厂的废料合理利用,他们将其收集后通过加工,电脑配方,制成混合饲料发展养鸡场;食品厂需要的鸡蛋又是该养鸡场提供。南街人把这种做法称为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就这样,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不断发展,南街村由最初的传统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成为闻名遐尔的现代化农村社区。

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地处皖东北,南距蚌埠20余公里,现有90户人家、370口人,与华西村、南街村相比规模小、实力弱,但22年前的惊人之举———率先分田到户大包干,却使其知名度晓誉天下。但是,由于众多原因,小岗村的产业结构20年来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几乎没有发展工副业,这就决定了该村至今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区,维持着温饱,发展缓慢,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与凤阳本县其他地区相比,也显得落后了。

以上对华西、南街、小岗三个村的简单描述说明,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其动力在发展乡村工业,单一的传统农业无法推动农村社区迈入现代化。尽管根据各自的情况,发展工业的路子不尽一致。华西村位于沪一宁城市带中,有较好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其工业化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之特点。南街村位于中原农业区,条件不如华西,不能走“纯第二产业”道路,而走了一条费孝通先生称之为一点五产业的道路,即结合本地实情,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社区建设与发展。而小岗村的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没有走乡村工业之路。二、一个实证性的结论:权威结构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保证 马克斯·韦伯认为,有效的统治建立在权威之上,权威有三种类型:(1)法理权威(合法型权威),这是一种设有官僚行政管理班子的合法性统治,取得这种权威的人根据制定规则的合法性而发布命令;(2)传统权威,统治者依据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而确定,对它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具有固定的尊严,因而其形式主要为老人统治和地位世袭;(3)魅力权威,所谓“魅力”,是一个人之被视为非凡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具有超自然、特别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与素质,因而这种魅力是由被统治者所承认而决定的。在韦伯看来,社区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的共同化,魅力型统治的行政管理班子并非是官员,它既不是按等级观点,也不是按对家族或个人依附的观点选择,而是按魅力的品质选择。华西村和南街村则属于魅力权威,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群众基础的魅力型权威社区。

华西村崛起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而在于数十年来形成的具有强大权威的领导班子与好带头人。吴仁宝本人就是一个出身于农民、当过村官、乡官、县官,至今仍领导着华西的“农民管理家”。从“大跃进”到“学大寨”直至改革开放,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苦战十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华西村的发展蓝图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吴仁宝坚持自己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高额奖金的“三不”。在长期的实干过程中,吴仁宝靠拼命的干劲、清晰的思路、高效的业绩和廉洁自律,在群众中形成了很高的威信,打下了坚实的权威基础。

南街村发展的奥秘何在?有人认为南街人能抓住机遇,有人认为他们把苏南农民所首创的“无工不富”很好地实践在中州乡村,他们自己则认为是党的富民政策和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笔者则认为,莫若说是南街村领导班子的权威结构使然。其一,党委书记王洪彬十多年来始终作为普通农民和村民劳作在一起,和南街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无私的献身精神和敏锐的政治远见。其二,有一个团结奋斗、特别能战斗的领导集体,在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他们身先士卒,在市场经济中与群众摸爬滚打;他们严于律己,坚信“公生明,廉生威”。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党员干部我们信服、佩服,他们把领导干部看成是致富领路人,自觉接受、维护干部的权威,以致于“夸自己村的干部能夸到眼含热泪”。其三,领导集体有一套清晰的发展思路———贸工农一体化;有独特的宣传、教育方式———以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为什么自然条件相同,发展情况各异?为什么自然条件各异,发展趋势相同?为什么敢为天下先的典型会停滞不前?其解释可以各不相同,也可以各有道理,笔者从对三村以及其他地区的实地考察调查中分析认为,权威结构是农村村级综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好的权威结构,条件差的地区亦可以向非农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缺乏权威结构,条件好的地区也不能很好地发展,条件差的地区更是举步维艰。好的权威结构是凝聚群众,发挥村民政治参与性、生产积极性的基础,这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原因之一。华西、南街村以吴仁宝、王洪彬为代表的管理者长期坚持带领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苦干、实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表现出高超的管理艺术和非凡的魄力,形成了很高的权威,群众对其的信服是自觉的,社区的发展亦是自然的。而小岗村之所以至今还徘徊在温饱阶段,没有越过传统农业社区阶段,除自然条件以外,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形成如吴仁宝、王洪彬式的核心权威人物及强有力的权威结构,该村二十多年来领导班子更换频繁就诠释了这一点。三、一个现实而有趣的论题: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探讨 农村发展模式在80年代有过较多讨论,不过那主要是指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如以集体工业为主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营为主的温州模式等。这里我们试图从农村社区综合发展角度对之进行讨论。具体说,在生产上,产业结构如何,生产方式怎样?在管理上,组织程度如何,教育手段、乡村风气怎样?

华西村农民从根本上打破小农意识,举起了大富、大农业、大天地的旗帜,稳定农业,发展工业,形成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第三产业兴家,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在管理上,华西村采取的是“两手抓、两富有、两结合”的发展模式。即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他们提出的爱国家、爱华西村的“六爱”教育,既闪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光环,又带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在村党委的领导下,华西人有理想,争贡献,遵纪守法。“两富有”是既富钱袋又富脑袋,即在致富的同时,狠抓科学文化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华西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并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农村具有较大的普遍意义。

南街村的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上与华西村并无差别,也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并举,无非南街村之工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但在管理模式上,南街村的“意识形态立村”,建立“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实践则显得非常独特。

南街村人认为,致富要靠党中央的富民政策、靠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像一轮红太阳,永远照耀着南街前进”。在南街,“政治挂帅,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等标语到处可见;《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风靡一时的革命歌曲时而可闻;毛泽东主席的汉白玉雕像前24小时民兵站岗,专职民兵连专业化训练坚持不懈;学《毛选》老三篇、开讲用会、斗私会蔚然成风。人们讲奉献、爱集体,南街村成了“没有腐败、没有贫富悬殊、没有精神滑坡的‘净土’”。这一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实践,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兴趣,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老干部说,我们干了一辈子革命还不就是为了这些?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是“晃若隔世,又回到了六、七十年代”„„

南街村的分配机制——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带有浓郁共产主义色彩的分配模式,决定了南街村村民的生活资料来源以供给制为主、工资制为辅。目前集体对村民免费提供大到公寓式住房及室内设施、家具,小到粮、油、水、电、气甚至啤酒、鸡蛋等生活用品。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供给的范围与水平也在不断扩大与提高,用南街人的话说,他们已“初步实现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客观地讲,这一很能体现公平、公正,为南街人引以自豪而又有浓郁意识形态色彩的分配模式虽说有很大争论,但倒是使得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有了依靠,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使农民个人完全解决了后顾之忧。

南街村的发展模式有无普遍意义?这是一个较为深层甚至较为敏感的问题。有人说“南街村的路子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也有人怀疑“南街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笔者短暂的考察、粗浅的研究认为:南街人大力发展经济,走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以及共同富裕的道路,与全国农村的发展路子是一致的,具有普遍意义;但其分配方式、其意识形态特征则在相当长时间里缺乏普遍意义的根据。小岗村是典型的家庭分散经营农业的局,这在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仍是主要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产业单一,经营方式分散,缺乏组织,村民松散,劳力外流,权威结构不能有效建立,因而极易致使社区发展滞后。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基本政策还要长期坚持,但本文认为,在解决了温饱甚至小康之后,追求社区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综合发展应是我们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和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农村基层组织及有关方面必须结合实际,提升农村发展的目标要求,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稳定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副业;在富钱袋的同时富脑袋,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抓生产的同时抓农民教育,提高其文明程度;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加强农民的组织管理,引导他们关心集体,摆脱落后,走向现代化,使农村社区发展有质的飞跃。

下载新农村建设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陶爱祥译者:国外新农村建设回顾(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回顾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

    城郊新农村建设成功模式经验交流

    火红六月,走进**区广袤乡村,目之所及: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千家万户,一座座红墙碧瓦的房屋整洁亮丽,一块块农田叶茂粮丰,一张张笑脸透露出农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走近它,品读它的丰......

    省长联系点新农村建设汇报模式

    请按下面模式整理本地省长联系点新农村进展情况安达市青肯泡乡农义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自然情况青肯泡乡农义村距安达市区8公里,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7484亩,林地520亩。有自然......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探索黄水兴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调查笔者调研了翔安区新农村的建设现状,了解到“十五”期间,翔安区用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管理理念指导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

    2016省长联系点新农村建设汇报模式(精选五篇)

    2016省长联系点新农村建设汇报模式 请按下面模式整理本地省长联系点新农村进展情况 安达市青肯泡乡农义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自然情况 青肯泡乡农义村距安达市区8公里,幅员面积......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来自潜江市高石碑镇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考察 祁先超潜江市高石碑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版图面积121平方公里,是国家南水北调兴隆枢纽工程(被誉为“......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