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必要对相关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认真准确地把握。
一、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局 ,瞄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政策转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强化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协调发展。鉴于“三农 ”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薄弱环节 ,在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并将其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通盘考虑 ,逐步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具体化 ,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 ,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 ,是解决“三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个方面。具体来说 ,就是要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大力加强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必要对相关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认真准确地把握。
一、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局 ,瞄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政策转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强化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协调发展。鉴于“三农 ”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薄弱环节 ,在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并将其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通盘考虑 ,逐步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具体化 ,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 ,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 ,是解决“三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个方面。具体来说 ,就是要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 ,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明显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既为解决“三农 ”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 求 ,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 ”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必然性
(一)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城乡发展不协调。第一 ,城乡经济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 1997年以来 ,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 1997年为 2 1 47: 1,到2003年扩大到 3 1 23: 1,直到 2006年底 ,这种势头仍未根本扭转 ,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 6: 1[ 1 ],更为严重的是 ,我国城乡差距扩大化的问题 ,在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严重。第二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高度失衡。近年来 ,我国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了严重失衡 ,甚至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中 ,城市的繁荣部分地建立在农村萧条的代价上。在用于公共产品生产的资源 ,要素投入和享受公共产品供给服务方面 ,城乡之间不公平程度迅速扩大。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和退化形成显明反差。另一方面 ,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处于极度的不公平状态。第三 ,城乡制度创新严重失调。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 ,呈现了严重的不协调状态 ,由此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权益保护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
一方面 ,农村制度创新严重滞后于城市。自 20 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严重滞后于城市 ,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仅严重滞后于城市 ,还是整个农村改革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 ,尚待进一步试点和探索。以上各方面改革的滞后 ,实际上限制了制度条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 ,强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困难及城乡差距的扩大态势。另一方面 ,城乡分割 ,与二元结构相对应的制度基础尚未受到根本动摇。近年来 ,虽然在城市和农村内部的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横跨城乡的体制改革大多已经启动 ,但在总体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的政策倾向在总体上仍然比较强。由此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权益保护 ,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分享上 ,往往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这不仅加剧了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失衡 ,也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直接表现。以上这些城乡发展中严重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迅速增加。发展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迅速下降 ,甚至会加剧和激化社会的矛盾对抗和冲突 ,导致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共同发展的局面难以形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从谈起 ,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将无从实现。(二)统筹城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的发展阶段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已是大势所趋。国际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实行了长达 50多年的农业支持工业 ,农村支持城市的倾斜政策 ,致使农业、农村经济不断萎缩和萧条 ,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大局的焦点。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 ,解决“三农 ”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战略和新政策应运而生。但实践中仍存在着误区。不少人认为只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能解决“三农 ”问题;有的人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只是一种趋势 ,而事实上仍从农业、农村大量廉价提取资源 ,在这种主导观念的驱使下 ,一些地方重工轻农 ,重城轻乡 ,甚至打着统筹城乡的幌子继续剥夺农业资源。诚然 ,“三农 ”的发展确实需要外部环境和条件 ,但工业化、城市化绝不能替代“三农 ”自身的发展。在工业反哺和城市支持的条件下 ,特别需要加强农业、农村这一承接载体的建设。
三、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一)架构解决“三农 ”问题的全新政策体系。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 ”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2003年一年内 ,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召开农村工作会义 ,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路 ,将“三农 ”从“基础地位 ”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的位置。之后 ,再次把关于“三农 ”问题的政策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提出了 9个方面 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接着 ,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 ,减免农业税 ,并推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这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使广大农民深受鼓舞。这一年财政支农也创下历史新高 ,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超过 2000 亿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作为 2005年农村工作的主题 ,按照“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的思路 ,出台了 27条惠农政策 ,除强调稳定、完善和加强行之有效的政策外 ,还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 ,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 ,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得低于 70%等一系列新政策。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 ”的支出超过 3000亿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步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这是新时期中央解决“三农 ”问题思路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两个趋势 ”的重要论断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 ”问题的指导思想 ,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的机制定下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并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第一次关于“三农 ”问题系统性、综合性的表述。2007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再一次强调“统 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008年 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就统筹城乡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全会关于把握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论述充分表达了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的期盼。由此 ,形成了一个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 ,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新体系 ,这是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二)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2006年 1月 1日 ,在我国实行了 20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这是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的一个标志 ,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国家已经从2006年开始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特别是加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财政金融制度的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中央决定 2006 年到 2010 年 5年间 ,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 2182亿元 ,这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行动。与此同时 ,国家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 , 2006 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突破了 4000亿元 ,[ 2 ]2007年有了更大的提高。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 ,也是深化农村改革 ,实现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
四、统筹城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就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 ,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亿万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 ,要进一步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业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层任务。因此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 ,逐步建设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 ,鼓励和引导农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先导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当前 ,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展 ,自 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 ,农村改革逐渐进入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先导的综合改革阶段。因为 ,一方面 ,全面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其长远意义值得高度重视。农村税费改革主要解决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 ,由于特定时期内农民税费负担的有限性 ,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村金融改革主要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金融支撑问题 ,它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 ,更多的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可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因此 ,今后的农村改革 ,应该以农村金融改革为中心。
另一方面 ,取消农业税 ,并非标志着农村税费改革大功告成。农村税费改革成就能否巩固 ,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效。另外 ,当前的“三农 ”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性问题 ,需要农村改革的系统突破 ,单靠几个方面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基于以上原因 ,必须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巩固以往改革的成果 ,不断实现制度创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制度保障。
(三)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 ,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 ,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的意愿 ,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 ,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 ,体现地方特色。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 ,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 ,过程有快慢 ,水平有高底。切不可脱离实际 ,违背农民意愿 ,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
(四)注重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统筹城乡 ,建设新农村 ,应该按照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把提高农业发展能力、促进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活跃农村的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 ,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 ”和村务公开制度 ,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五)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要体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管理制度的建设上 ,还应体现在保持山川秀美的生态特色上。新农村应该是田园风光秀美 ,生活比较和缓 ,感觉自然和谐的生态新农村。生态新农村建设就是发挥农村特有的生态优势 ,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发展生态经济 ,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 ,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新农村 ,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坚持以人为本 ,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环境友好 ,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改善 ,为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生态新农村也是顺应农民渴求创造新环境、培养新观点、养成新习惯、过上新生活的愿望。建设生态新农村 ,一是要政策到位。必须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 ,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 ,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改造 ,保持农村自然和谐的田园风貌。二是规划先行。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 ,规划是前提 ,设计是重点 ,首先抓好规划 ,村庄规划 ,房屋设计由专人统一把关 ,避免随意性 ,增强整体美和特色美。为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 ,在生态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 ,注意传承建筑文化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坚持不要千篇
一律。力求保持原貌 ,提升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三是突出重点。生态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循环经济 ,培植富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同时 ,在硬件建设上 ,重点把推进“一建四改 ”(建沼气 ,改水 ,改厨 ,改厕 ,改圈),发展新型沼气作为净化农村公共环境 ,开发农村新能源 ,发展生态经济予以强力推进。在软件建设上重点把“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改陋习、讲树新风 ”,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作为“灵魂工程 ”予以推进。努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型、历史文明型、资源开发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 的生态新农村。
第二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研究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研究
【内容提要】探索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是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各地也从实际出发,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笔者认为“强镇优村”的发展模式是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城镇、集镇、村庄规模化,优化人口和产业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及服务效率,提高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好路径,并对此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强镇优村
受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普遍存在着城镇、村庄规模小、布局分散、建房占地面积多、浪费大、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趋突出等现象,一方面使得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和辐射效果受到影响,同时也因为村庄规模小不利于国家惠农支农建设资金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因此必须选择基础较好,条件较优,符合总体发展规划,集聚能力较强,带动作用比较明显的镇、村,整合资源投入,促进优先发展。实施“强镇优村”发展思路,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大做强中心镇,优化村庄布局,正确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在加速城镇化的同时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一、意义和作用
实施“强镇优村”发展思路,目的在于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城镇、集镇、村庄规模化,优化人口布局,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及服务效率。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好地达成小康目标。
实施“强镇优村”发展思路至少有五个方面作用:
一是减少基础设施浪费。实施“强镇优村”战略,加强村镇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就是要把精力、人力、物力向中心镇、向大村倾斜,通过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能源、农村人居环境、农村通畅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力度,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既能“把钱用在刀刃上”,克服以往基础设施投入“撒胡椒面”的现象,又能最大程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改变城市腿长,农村腿短局面。
二是利于劳动力就地转移。虽然城市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是对广大农民来说,城市距离太远,门槛太高,一步迈进城市有困难。中心镇就业门槛、经济成本、1
心理距离比较容易接近,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传递辐射、替代功能、暂时过渡的中间作用,对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推进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明显,从而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人口梯度转移。
三是有利于加速提升中心镇现代化程度。目前相当一部分建制镇的设置只是行政建制意义上的升级,产业基础薄弱,国家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投入很少,造成小城镇规模偏小、功能较弱的局面。此外,建制镇的相关配套改革滞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都影响了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实施“强镇优村”发展战略,对中心镇实行集中整合各种资源投入,突破目前的体制、机制、制度瓶颈,有利于加速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加速中心镇城镇化进程,提升其现代化程度
四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与突破。通过整合支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种集资办法,加强大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支农资金更多地捆绑投入到城中村、大村建设中。按照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大力加强城中村、附城村、大村的文明生态建设,以村强镇,以镇优村。不断壮大小城镇,发展中心村,着力建设人居环境良好、镇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配套、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有利于合理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农村村庄规模小,布局分散,建房、筑路、围院、建设公共场所占地面积多,不利于管理、治理,带来的是土地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村民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恶化。实施“强镇优村”,有计划、按步骤地逐步把三家五户零星分散的小村庄引导、迁建到大村,对节约耕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作用将是十分明显的。
二、以“强镇优村”战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各地面临的发展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时代背景都有很大不同,不可能照搬模式,但思想理念是相通的。一些先进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消化吸收、发展创新,加速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一)明确“强镇优村”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分步实施的原则,努力做到“突出一个重心,把握二个重点,引导三个集中,力求四个突破,推进五个一体化”。
1、突出一个重心:坚持突出工业化这个工作重心,做强工业,壮大经济总量,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2、把握二个重点: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3、引导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4、力求四个突破:一是重点区域突破。二是关键环节突破。牢牢抓住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培训、就业、安居、社保四大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提高城镇化率。三是主要矛盾突破。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和公共服务不均衡等主要矛盾,构建城乡和谐关系。四是体制机制突破。在行政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公共服务、财政金融等制度改革方面突破,努力构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5、推进五个一体化: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按照总体规划,加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促进城乡规划衔接,加速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三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农村“五通”工程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建平台、增后劲;四是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社会管理一体化。创新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因户口差别而产生的各种障碍,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以六大抓手加速统筹城乡发展
1、抓认识,凝聚统筹城乡发展共识。在学习借鉴中把握大势,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强镇优村”发展战略,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
2、抓规划,绘就统筹城乡发展蓝图。加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规划的能力;优化规划的目标、措施;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规范规划实施的评估;适时调整、修编、拓展规划,增强规划的适应性。进一步打破城乡规划分割格局,围绕统筹土地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编制、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以点带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抓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础。按照规划明确优先发展的重点镇、村,市、县一级要规划中心镇发展的网络格局,镇要规划中心村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抓好重点镇村的发展规划,明确城镇化发展的基本体系,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加强人口流动的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导向,统筹、整合资源投入,动员、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加强协调,提高效率,抓出成效。产业的布局有利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扩大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人口、资源流向有利于产业的规模发展。着力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加强工业园区和中心镇、工业重镇发展作为重点,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土
地利用计划要支持县城和其他中心镇、重点镇发展。加快县镇道路建设,实现境内所有干线公路达到标准等级、道路结构网络化的目标,并逐步发展城乡公交事业。加强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和农村同发展、共繁荣,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共享发展成果。
4、抓产业,增强统筹城乡发展后劲。努力做好“兴产业”这篇文章。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抓好城乡产业布局规划,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与分工,缩小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多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城乡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完善市场体系,繁荣商贸流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5、抓改革,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实现农民进城有通道、资本下乡有平台,构建城乡一体化机制,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并组建成立县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搭建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开展土地流转试点,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转让、转租、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现代农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千方百计促进城乡群众就业,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强镇优村”战略要重点突破几个环节
(一)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消除对“三农”的制度性歧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力的迅速增强,完全可以在农民工制度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尽快还农民工完全国民待遇。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同城、同岗出现 “ 两种身份、两种待遇”的不正常现象,使农民工也能享受与市民平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使城乡就业准入平等,实行同工“同权、同酬、同时、同价”。三是要认真解决农民工的安居问题。这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关键,没有安居就没有乐业。天量的农民工长期“侯鸟式”转移,长期以农民的身份在城里工作生活,不利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也给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等领域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发展和投入机制,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近年来,农村经济总量占比逐年下降,发展速度缓慢。要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是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城乡产业布局、劳动就业、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编制城乡建设规划。二是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尤其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企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高度重视中心镇建设。不仅要为中心镇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并且要加大财政投入,将中心镇建设成为区域特色经济中心、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农村的政策支持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对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每年新增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着力向农村倾斜。三是要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功能,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体、利用外资等形式为补充的市场化农业投资机制。四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确保财政税收、金融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比重逐年提高。五是完善粮食生产和主要畜牧产品生产扶持制度,并给予物资供应、价格、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调动农民种粮和养殖的积极性。
(四)突破旧的体制机制束缚,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当前, 城乡二元分割结构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当其冲是土地问题。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一直以来只能用于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用地不能进入流转市场,必须由国家征收转为国有土地后方可出让用于非集体经济组织的项目建设。土地征收制度在市场准入、权利主体、价值评估与社会保障等各个环节都暴露出设计上的缺陷。土地管理过程中,国家所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因所有者身份的不同享受着天壤之别的不平等待遇。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放开农村土地流转管制,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与新型城乡形态构建相适应的土地置换政策:一是在进一步“确权、颁证、赋能”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转;二是从政策上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跨过土地一级市场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实现流转和经营;三是创造条件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与国有土地一样,可以按同等条件进行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四是尽快明确和赋予农民宅基地以完整的物权,允许农村住房和宅基地使用权在全社会进行自由流转;五是建立健全区域性的“农村土地银行”。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毛嘴镇委毛嘴镇人民政府
近两年来,我们抢抓省、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域仙桃的总体发展规划,壮产业、兴水利、建社区、抓统筹,实现了强农惠农政策大落实,镇域经济实力大提升,镇村面貌大变化,农民收入大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大改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构建新农村建设强力支撑
一是抓大园区建设,实行规模化生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推动养殖户向小区集中。建成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养猪小区8个,年出笼肉鸡5万只的养鸡小区10个,年养鸭2万只的小区6个。2011年全镇生猪出栏30万头、养鸡120万只、养鸭80万只。
二是抓标准化养殖,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镇畜禽养殖过程全程可控,养殖产品流向可追溯。目前,全镇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自繁自养,良种率达到了70%以上。建成了杨岭、伍家场等8个“150”模式养猪场,建标准化猪舍500多栋。建成了紫荆、古垸等5个微生态发酵床养鸭基地。
三是抓品牌化营销,推进产业升级。以毛嘴卤鸡为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进入猪、鸡、鸭产品深加 1
工领域,2011年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值2个亿。目前正在与广东千腊食品、武汉精武鸭脖等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我镇打造成为“中国卤味之都”。
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载体,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目前,全镇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已全部完成,水、电、绿化等细节规划也配套到位。严把村民建房关口,房在哪里建,建成什么样子,一律按照规划来。
二是创新思路,和谐推进。全镇设立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镇内不划一个民户台,镇规委会统一审批建设,引导农户到小区居住。政府在规划设计、用地指标、基础配套、搬迁奖励等方面让利群众,引进开发商统一规划建设,打造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目前以文庙社区、珠玑社区等为集聚点,建设了5处400多户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新区。
三是城乡联动,共治共建。我们立足镇情,以大企业、大市场、大社区为依托,提高城镇的承载吸纳能力,使农民进得来、稳得住。新增工业用地1800亩,就地转移吸收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建设镇区大社区5个,开发住宅25万平方米,吸纳农民进城1500户。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三、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保障
一是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春季抓收官、夏季找问题、秋季穿插战、冬季大会战。采取“推磨转圈”的方式,镇统筹投
入资金100多万元,高标准对全镇200多公里的大沟大渠、支沟支渠进行清洗疏挖,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抓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路网、电网、供排水网、互联网等向农村延伸、覆盖。共硬化通村组公路近200公里,先后建成了珠玑中心水厂、紫荆中心水厂等水厂,实现了有线电视全覆盖,建成日处理4000吨污水处理厂,建立了全镇垃圾集中处理和墓园集中管理机制。
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转移劳动力2210人,培训农民工人1700多人次; 2011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新农保全面实施;全面实行了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进一步培植农业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配套,打造一流中心社区,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
近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通八有”和“绵渝路全面小康示范带”建设,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加强领导、激励群众,在如何运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城带郊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围绕农民增收,抓农业结构调整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到首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让农业兴旺发达、农民文明富裕、农村繁荣稳定。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我镇的养殖优势,按照“增猪优猪、大力发展小家禽,积极发展草饲牲畜”的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联合起来,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启动了10万头优质生猪和100万只优质肉鸭等小家禽基地建设。狠抓了以猪链球菌病为主的畜禽疾病预防和控制,杜绝了猪链球菌病在我镇的发生,确保全镇出栏肥猪6万头,畜牧产值达92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采取协会带农户、公司加农户、资金扶农户等多种措施发展农业大户,全年发展壮大种、养、加工、贩运等各类农业大户600多户。按照“支部 协会”的模式,全镇共建立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经纪能人领办的各类农村专合组织11家,带动农户达3000多户,推动了我镇农业向产业化方向的快速发展。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共举办各种技能培训27期,培训人员达3970人次,实现向外输出劳动力9430人,就地安置3860人,富余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转变。2005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10元。
二、围绕城乡统筹,抓六通八有工程
我们坚持全面推进以“五改两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新村建设,城乡差距得以逐步缩小。
在凉帽山、黄磉浩等地,依托城市扩张和拆迁,实施“城区型”新村建设,在王爷庙、太空等村,实施“街村型”新村建设,在磨嘴、大堰等山地村,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2005年,全镇共建成沼气池600口,全部配套“一池三改”技术;实施“红层找水”打井697口,建集中供水站4处,新解决群众饮用水困难4000人;全镇参与新村建设的农户达730户,在凉帽山、黄磉浩等新建标美化街道4.6公里;在磨嘴、王爷庙、佛南等建设通村水泥路16.2公里,在白马庙、白莲山、佛南等地新建、扩建碎石路10.2公里;维修渠系20处,6000多米,新建排灌渠系4.2公里;推广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1台、耕整机18台、化肥深施器120只、农用水泵150台套、人力播种器85台;全镇光纤电视入户达85以上,电话、小灵通、手机入户达55以上。
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并开展了城乡特殊医疗困难救助探索;动员民营企业、干部教师捐款16万余元,修建农村安身房26户,慰问贫困群众500多人次,救助贫困学生150多人次;狠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保征收保费13.2万元。
三、围绕小康示范,抓项目综合打捆
我们坚持按照“产业兴村、设施强村、生态美村、依法治村、文明建村”的总体要求,借助磨咀、王爷庙两个扶贫新村建设,将国土部门实施的红层找水打井、水利部门实施的集中供水、交通部门实施的村通水泥路建设、农办和建设局等实施的风貌工程、农能办实施的沼气池建设等项目与小康示范进行打捆整体安排,集中力量在绵渝路和县道公路沿线打造全面小康示范带,各项目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了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先后迎来全省扶贫新村建设现场会、全省农村能源现场会、示范县建设两周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等3个省级现场会议,全市基本农田建设现场会、全市沼气池建设现场会等2个市级现场会在我镇作现场参观交流。同时,我镇积极争取省、市、县劳动部门、国税部门在王爷庙村、磨嘴村、佛南村建立计生“三结合”基地,并充分利用市人大联系王爷庙村、市政协联系佛南村、市民盟联系磨嘴村的有利条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四、围绕乡风文明,抓农民素质教育
我们坚持以提高群众素质、促进城乡发展为主题,认真开展以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健康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活动,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安全文明村(社区)、小区、文明农户等创建活动,努力提升群众文明程度,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群众、学校师生员工、干部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达11次。在佛南村、磨嘴村评选星级农户1300余户,并在磨嘴村召开了全县星级农户授牌试点仪式现场会。
2005年,我们选聘了6位不同身份的失地农民组成失地农民巡回报告团,在县城郊区12个村成功进行巡回宣
讲,向当地群众宣传征地拆迁安置政策,讲述失地不失业的创业致富成功经验,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将涉及土地款分配的信访问题纳入司法调解轨道,有效地杜绝了重复无效信访,信访案件比去年降低33.5以上。
五、围绕执政能力,抓班子队伍建设
我们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扎实开展“机关效能革命”。
在镇、处、委、村和社区干部中,广泛开展“五比五看”活动:一是比学习,看谁的学习最勤奋;二是比敬业,看谁的业务能力最强;三是比尽责,看谁履行职责最好;四是比自律,看谁的作风最过硬;五是比实绩,看谁的工作实绩最多。通过开展“五比五看”活动,引导教育全镇干部面对新形势,学习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创造新业绩,树立新形象;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大局、发展和服务五种意识,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学习、认知、创新、业务和执行五种能力。
同时,我镇在切实抓好农村工作的同时,还认真抓好了城市社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项工作。新建设社区3个,筹建爱心超市6个,在黄磉浩社区进行了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试点;26个集体企业全面改制结束,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98户,民营企业66家;扎实开展平安太和创建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以“四级五定五逗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联调工作机制,镇成立了以镇长为主任的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处(委)成立了联调办公室,村、社区成立了联调工作站,并代表市县顺利通过省检。同时,配合县委县政府及县相关部门顺利完成了县城地区2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确保了重点工程的顺利开工建设,并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
累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矛盾是城乡矛盾。这些矛盾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矛盾多发性所决定,是中国制度改革滞后导致了矛盾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实施的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导致了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城市是发展中的赢家,享受了发展中的绝大部分成果;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财政等优质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使各类社会问题在乡村中不断积累。在城市化的时代,乡村的问题反过来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以城市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改革发展方式,将乡村发展统一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框架,谋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农村和城市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把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转移到农村,就是要借助城市的力量带动农村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发展的孪生姐妹,统筹城乡发展是手段,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二是社会一体化——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三是制度一体化——为农村地区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四是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淡化与消除。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和全国一样,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县城得到发展的同时,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没有取得更大的进步,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群众的整体素质严重滞后,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没有达到全县经济增长水平。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全县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施“四步走”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城石碌人口不足四万,二十多年来全县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转移,目前达到了七万人,说明解决人口流动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实施“四步走”战略:
第一,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扩大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流”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
第二,通过城市的户籍制度创新和改革,使进入城市的人口及其家属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三,“三个集中”谋求规模经济效益,解决全县富余劳动力及乡村入口往“哪里流”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高效有序发展的关键。
第四,为全县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解决“不流入城市留在乡村”的居民的发展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
“四步走”战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使统筹城乡发展进入到一个很好的循环,我们需要把这4个环节有机串联,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三、构建新型健康的人口管理制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既是城乡发展的动力,也是城乡差距的矛盾所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一定要将城市的发展、以及建立城乡之间开放的人口流动制度纳入框架之下。
现存人口管理制度与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制度障碍。例如,我县城市居民贫困补助是每月440元,高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城市医疗补贴、教育资源远好于乡村。这就决定了城市户口还不能完全放开,全县乡村人口只能有条件向县城迁移。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构建新型户籍改革模式。新型户籍改革模式是: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合法住宅=户籍。
这个城市户籍管理改革模式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门槛,农村要向县城石碌流动,必须满足新型健康户籍的三个条件: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合法住宅。我们要构建新型户籍改革模式,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努力创造条件:一是扩大就业。要完善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流动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要完善企业职业培训制度,将全体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纳入常态管理,保障将新增城市人口及时培训为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减少失业。要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创造财富,为未来社会积累财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考虑企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问题,减少低效的经济增长,构建健康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构建全县统一的跨区域、行业、单位的转移制度框架与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三是自建、购买、租赁健康合法住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1)政府规划住宅小区,储备建房用地,出售给进城农民,用于自建住房;(2)政府可以通过行业规范认定、引导民间提供低价格合法健康住宅;(3)满足“就业+保障”条件达到特定年限的人及其家属可以申请公共住宅;(4)建设以普通住宅为主的住宅体系,努力开拓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建立规范的租赁、进退机制;(5)政府与民间合作发展公共住宅。特别是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借助郊区民间力量合作发展公共住宅租赁产业。
四.大力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人口在城市的良性管理
市场规模及其和专业化水平是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具有较低的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但由于其不可运输性和不可储存性,只是其需要较高的本地化市场门槛。鉴于××的情况,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四大市场:(1)为钢铁、水泥等制造业发展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如运输、建筑等;(2)居民提供的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如宾馆,为企业职工提供食品等;(3)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的综合性高层次服务业市场,如金融、保险等;(4)服务于基本民生的公共服务业市场。当市场规模充分大的时候,就发生细分的市场,城市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变得更加昂贵,效率也更高。通过做细、做好、做高,促进服务业做大做强。
五、推动公共政策向农村的转型,构建城乡均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的公共政策,在过去长时间里和很大程度上傾向城市,忽视了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推动公共政策向农村的转型,将乡村发展规划统一纳入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框架下。
(一)调整公共政策,构建城市与乡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一要全县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农村的优惠的公共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二要不断丰富农村优惠政策的内容,加大经济社会规划及其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作为乡村地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实现以下的农村公共体系:
(二)逐步构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地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全县性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迫在眉睫。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向农村转移支付的政策,使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发挥地方财力,发挥财政良好的优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大力对农村的投入。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主体,各级政府对乡村的经济关系实现由“取”到“予”的转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通过财政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体系将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有可为。
消除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主体是农村,但更需要借助城市的优势资源和经济力量,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