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时间:2019-05-13 11:1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第一篇: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该课题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承担的国务院重点课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发改委委托我院具体实施。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人口转移,也不是单纯地将城镇职工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城乡地域之间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渐进过程,是城乡规划、产业分布和劳动力配置等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个系统的建立,要在正确分析和面对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经过试点,逐步推进,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新路子。

一、正确分析和面对我国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就业机制、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调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初步形成了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已覆盖绝大多数城镇职工,城镇三条保障线较好地发挥了保障低收入者生活的作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支持大幅增加。

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工作,一是从政策上讲原来针对城镇职工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职业培训等政策已经逐步覆盖到农村,二是各地也在进行试点和探索,并且涌现出许多典型的做法,在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在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

(一)农民工进城就业在户籍、低保、住房等公共福利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当前,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农民工在获得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有了政策保障,但在户籍制度改革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其他公共福利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在户籍制度的改革方面,虽然全国许多地方,基本冲破了在就业准入方面的户籍限制,但在进行户籍改革的地方也往往仅限于就业准入,真正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其他公共资源,农民工仍然难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如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不可能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即使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实行了户口登记一元化管理的地方,许多也难以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和福利待遇。由于多年来二元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城乡居民的利益差别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失衡、衔接困难、财政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列为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但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利方面的平等,除工伤保险从制度设计上可覆盖城乡所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外,其他险种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各种不同保险的衔接问题,如养老保险有农村养老保险、“双低”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四种不同的制度;医疗保险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种不同的制度。如

何很好地解决各个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农民工定居和稳定转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没有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致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无法实现异地转移。再者,我国养老保险运行模式正处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统帐结合、部分积累制转变时期,对老职工的历史欠帐需要偿付,本身资金投入不足,再要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增加投入,可能会使本来就很困难的地方财政难以承受,真正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上全覆盖尚能达到,但要实现人群的全覆盖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三)与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联的土地、投资、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不配套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决策、配套改革,劳动保障系统自身无法独立完成;要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土地规划和财政等政策,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需要其他部门的综合配套和相互协调发展。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中,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延伸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地方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南海市等城市在城乡一体化的统一规划下,统一协调城市规划、土地集中集约使用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与农民进城就业、住房安置、社会保险、子女就业等发展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很多地方在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时,还停留在提高就业率、将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等延伸到农村,将社会保障政策和参保人群覆盖到城镇居民和农村的阶段,产业发展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城市规划等政策的系统配套还停留在论证和探讨建立目标的阶段,真正实施相互配套的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科学研究和制订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中长期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公共政策覆盖城市和农村、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并且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管理的统筹协调发展。具体来讲,长期目标可以描述为:

(一)对流动就业人群实施公共政策全覆盖

主要在就业服务政策上要作到城乡一视同仁,在职业培训政策上实现工农全覆盖,在社会保障政策上要分项区别对待,在义务教育政策上要实现城乡区域一致,在财政扶持政策上要实现列入常规预算,在法律援助政策上要作到免费提供服务。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突破地域限制,畅通流动渠道;破除户籍壁垒,打开城乡通道;消除就业歧视,改善就业环境;衔接社保关系,便利流动就业;统一规范中介,提高匹配效率;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劳资权益。

(三)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管理的统筹协调

改革管理体制,打破城乡、条块分割;建立组织体系,实现五级网络、直通村庄;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中央统筹、省级调剂;完善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手段;完善法律,稳定政策。

本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标为: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

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劳动者平等选择就业,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流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规模适度,城乡就业人数总数达到8.4亿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低于30%,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大幅上升;劳动者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就业人员比例大幅度上升,就业人员素质基本达到工业化要求。

-----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都有相应制度安排;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达到全覆盖,农村居民不同程度地享有养老、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进一步加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打破城乡分割,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向城乡调查失业率统计监控的转变。2010年以后,随着整体就业压力的减缓,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逐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提高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改善城乡就业的市场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程度。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按照统一、高效的原则,整合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将试点成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国城镇推广,在全国主要城市逐步完成新旧制度转换。2010年以后,在分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兼顾和协调实现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政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城带乡,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就业环境;三是城乡互动,运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统一规划、系统决策,在体制创新上实现突破。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某种程度上讲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积聚以及积聚后的再扩散过程。因此统筹城乡的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间的转移要与城镇化的步调一致,完善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与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一致,与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行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同步。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要从体制上着手,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监

督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优化和调整,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抓到位,多部门综合联动。只有在体制上有所突破,才能确保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进行综合配套政策改革,在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

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以促进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同时完善农民进城居住、医疗、社保、子女教育和青年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援助等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形成城乡一体的积极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为实现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包括: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管理与失地农民安置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相互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制度,等等。

(三)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的良性互动,在劳动保障业务协调机制上实现突破。

正如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要相协调,促进就业同样也需要与社会保障发展相协调。在现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当中,还存在着就业与社会保障不协调的现象,保障水平过高、保障不足与没有保障的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为追求基金平衡维持高费率的做法加重企业负担,影响扩大就业;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就业量的扩大忽视了对部分群体提供正常保障的问题。在进行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设计时,要在两者协调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也要与城镇化的进度相适应,优化就业结构,更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国家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之间做好平衡。在就业压力较大时,首先要积极扩大就业,并通过适度的社会保障来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至少应以有利于就业为前提;而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则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四、动态把握和注意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匹配。城镇化的推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吸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而城镇化的进程也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因此统筹城乡就业的进程必须与城镇化的进程一致,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协调,与城镇化的进程相协调。

根据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历程,同样存在着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的过程。有关专家预测表明:中国的城镇化与西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完全一致,在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口比例在达到60:40的结构也许是最和谐的状态,不会象西方社会出现80:20的结构状态。因此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的经验做法,更要与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相互协调。

(二)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分区域、分层次推进

统筹城乡就业,包括制度创新、体系完善和政策统一。有的需要从城市向农村开放和延伸,有的需要构筑和建立,有的需要进行整合和共建。就全国而言,现在还没有现成的最优模式可供普遍参照,需要通过试点来闯出新路。在总结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社区经验的基础上,在以劳动保障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四部委组成的城乡统筹充分就业试点小组的领导下,城乡统筹充分就业试点工作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拉开序幕。通过试点,总结出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的城市、就业环境最佳的城市、创业型城市、技能兴市等典型城市以及这些典型城市的不同政策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制定指导全国的就业政策,并选择适当的时机逐步推进。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按照统一、高效的原则,整合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将试点成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国城镇推广,在全国主要城市逐步完成新旧制度转换。在农村,加快推进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2010年以后,在分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动态把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业和社会保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如果就业率过高,忽视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这种无保障的就业也是低水平的就业,不稳定的就业。保障水平过高,将会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就业的积极性,出现“养懒汉”的现象,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的开发。高就业率和高社会保障水平要以相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协调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既要注重着眼于提高就业率、提高保障水平,也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动态协调关系。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做到:

1.保障水平要适度。

社会保障标准的确定,要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又要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障水平过高既加重企业缴费负担,加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不利于扩大就业、鼓励用人,又不利于调动低收入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会使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

2.保障范围要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就业渠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必须不失时机地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首先,要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险,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和居民,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到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到城镇所有居民。其次,要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尽快研究失地农民、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参保问题,为该群体提供基本保障。第三,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为农民提供适宜的保障。

3.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居高不下,这不仅使许多单位和个人望保却步,而且加重了企业负担,不利于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鼓励各类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除了实施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金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外,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适当调整过高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切实减

轻企业负担,使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课题组组长:田小宝

课题组人员:靳宏、马云飞、何平、张一名、汪泽英、王永奎 主报告执笔人:张一名

分报告一执笔人:王永奎

分报告二执笔人:汪泽英

第二篇: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加快我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永春镇、乐山镇划入我区行政管理以后,我区的农村人口明显增加,我们应当在农村劳动办就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要抓紧制定统筹城乡就业规划。将城乡劳动力就业纳入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逐步取消户口性质限制,营造形成劳动者凭学历和技能竞争就业、平等就业的环境。

2、应当完善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要逐步建立涉农社区(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就业的组织保障体系。

3、应当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实现所有涉农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与市、区(县)信息联网、实时共享,方便农村劳动力查询就业信息、登记求职。

4、要积极培育市场载体。应当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二、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1、应当创新就业培训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大力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步把培训重心下移到镇、村,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务。还应当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工作机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转移就业率。

2、应当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我们的劳动保障、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在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中,选择一批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定点培训机构,经劳动保障和教育等部门认定,作为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3、要分层分类开展就业培训。我区应当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加大财政基金投入力度,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本市适龄农村劳动力(包括被征地农民)均可免费参加一次就业培训。

三、要建立鼓励自主创业和援助就业机制

1、我区应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实行区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本区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我区的涉农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应当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人员招聘培训、劳动保障代理等“一条龙”服务。

2、应当建立援助就业机制。涉农街道(镇)、社区(村)劳动保障所(站)要加强对我区农村困难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并建立跟踪服务卡,主动上门,动态帮扶。及时推荐就业。

四、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帮扶救助体系

1、应当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我区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覆盖农村各类人员,并且有调整机制,能与城镇养老保险转接灵活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应当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做好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工作。

3、应当构筑覆盖广泛的农村救助体系。应当建立和完善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为重点、社会互助为依托的农

村救助体系。

第三篇: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人口转移,也不是单纯地将城镇职工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城乡地域之间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渐进过程,是城乡规划、产业分布和劳动力配置等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个系统的建立,要在正确分析和面对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逐步推进,探索出一条适应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新路子。现根据政办来电要求,就牵涉我局的工作重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台账。1、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组织体系

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的要求,首先应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组织体系。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统筹属于公共就业服务范畴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失业保险经办、就业再就业服务、城乡劳务输出等各项工作,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工作的要求。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县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要补充新生力量,理顺机构编制、人员、工作经费等关系,为指导全县就业工作打下一个坚实基础。要继续健全全县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按照市编委《关于加强全市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建设的通知》(黄编字„2003‟22号)规定的标准,配齐配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专管员,专管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劳动保障部门培训、鉴定、考核合格后,由劳动保障部门聘用和管理。要继续强化乡镇劳动保障窗口建设,按照省编办《关于乡镇劳动保障机构编制问题的通知》(皖编办„2003‟118号)要求,在乡镇综合管理服务部门(机构)中,设立就业服务专门窗口,明确工作职责,确定1至2名专职工作人员,为辖区内相关人员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着手在全县有条件的行政村聘用一名劳动保障工作协理员,逐步在县、乡(镇)、村建立和完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组织体系。

2、建立城乡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台帐

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纳入“金保工程”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要求,覆盖县、乡镇和社区,努力实现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与有关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就业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建立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的分析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建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制度,做好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上报工作,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设

完善城镇失业人员与就业人员登记制度。围绕“一次登记,全程服务”的发展目标,把未就业的院校毕业生、企事业单位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以及被征地农民和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全部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加强对进城创业、进城求职务工且进行了就业登记的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服务,构建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相互衔接的工作流程,形成规范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实现对劳动者提供“无间断”就业服务。通过制定和完善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政策和具体援助措施,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体提供岗位援助和就业帮扶。继续坚持每月15日人力资源市场免费招聘会制度,逢年过节加密招聘会制度。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将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成公共就业服务的基层窗口。通过制定和落实工作标准,公布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承诺、服务流程、监督电话和考核制度,建立和落实就业服务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用最简化的手续、最佳的流程、最短的时间完成各项服务。

二、扎实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三项民生程,认真落实好困难企业就业扶助政策。

1、扎实做好三项民生工程。一是逐步建立就业导向、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使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普遍得到培训,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参保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减轻参保人员普通门诊医疗负

担。以城镇学校为依托,及时部署参保工作,确保符合范围的居民应保尽保。三是健全审核纳入制度。严格执行申请、评议、审核、公示、审批程序,做到“到龄一个、审核一个、纳入一个”,力争将所有符合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2、认真落实好困难企业就业扶助政策

继续认真落实好省、市、县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困难企业就业扶助政策,细化措施、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困难企业的跟踪服务,掌握动态,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加强政策储备,提升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提高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企业在稳定现有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努力扩增就业岗位,吸纳更多人员就业。

三、加强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扩面征缴工作。

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的意见》(皖政„2009‟109号),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今后一段时期,扩面重点是:县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我局及相关部门、各乡镇将加大对《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执行力度,密切配合,加大执法频率。把提高我县企业参保率作为今后工作重中之重。主要措施是督促检查用人单位录用人员,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在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或批准成立之日起30日内,持相关证照到劳动部门办理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参保登记,是否到地税部门办理社会保险缴费登记手续,是否按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对未在规定时间内签约参保和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地税、劳动部门担负征缴主体职责,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第四篇: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谢筱勐

根据社科院报告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6:1,且还有增大趋势。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进一步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我县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党中央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于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决定,并连续推出了系列举措。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培育“一主六优”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通过多措并举,全县上下真抓实干,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时期,于都“一主六优”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新增4个万亩柑桔基地,柑橘总面积达15.3万亩,被评为全省果业生产十强县。油茶总面积达13万亩,被列为全国高产油茶示范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4.25亩,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在25万吨,确保了粮食安全生产。生猪年出栏达30万头,农业总产值达24亿元,增长5%。培育农业产业化省、市级龙头企业8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启动并完成新农村建设点1400多个,占全县自然村的32.6%;受益农户达5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数的31.7%,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0座,完成水利工程5823座,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30平方公里,恢复灌溉面积4.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3万亩。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受益群众达14.5万人,被列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和渡改桥项目建设投资6.2亿元,修建通村水泥路1135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完成渡改桥18座,30万群众告别“摆渡过河”的历史。民生工程大力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县五年累计安排民生支出46.1亿元,每年均占全市的八分之一以上,其中2010年民生投入14.2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80.6%,增长17.4%。新农保参保人数达38.8万人,参保率达81.5%,发放养老金5585万元,发放率达100%,8.1万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提前享受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新农合参合率达97%,统筹基金使用率达88.6%。农村低保补差水平提高至每人每月75元。教育强县战略的实施,实现了城乡公立学校义务教育全免费,新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23.9万平方米。

农村卫生事业跃上新台阶,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体系不断健全,被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新建移动电话通讯基站306座,电信、移动、广电等网络覆盖率达97%。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的实施,仅县工业园就了吸纳了2.12万农民工就业,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均大大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72元,年均增长8.5%。

于都县统筹城乡发展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度较大。“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低四点一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72元,年均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5元,年均增长12.6%。城乡收入比为3.36:1。我县人多地少,土地流转较为困难,农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难度较大。农业产业化进程还不快。二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虽然覆盖面较广,但保障水平较低。三是我县是欠发达的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自身财力还较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缺口还很大,水利设施还相当破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贫困人口基数仍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以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的主要问题

农村现行产权制度和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当前影响和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性障碍。根据现行农村产权制度,农民目前几乎同产权无缘。对承包的土地,没有产权;对宅基地,没有产权;甚至对宅基地上的住房也没有产权,连房产证都没有。由于宅基地及其上面建造的住房没有产权,只有使用权,所以他们既无法出售,也不能抵押,从而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这不仅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同样,现行的区分农业和非农的城乡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合理流动,特别是给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造成了极大困难。

于都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我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自身财力较弱,难以承载巨大的发展建设压力。亟需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扶持。一是恳请上级有关部门在制定发展建设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资金时尽量对于都实行倾斜;二是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多给予支持和帮助;三是请上级相关部门多来于都考察、指导改革发展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都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三、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模式与路径探索

于都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于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总纲,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为抓手,以培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为重要内容,以抓好“五个统筹”为工作路径,实现于都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工作路径和模式是:

1、抓好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一是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二抓好规划的执行和落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不能视规划为儿戏,规划的变更必须严格按程序审议、审批。

2、抓好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积极推动土地、资源、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针对于都人多地少的县情,要在农民自愿、并充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

3、抓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围绕我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在抓好二、三产业的同时,农业产业重点抓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奶牛、油茶、光皮树等优势产业,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把生猪、柑橘产业打造成于都富民强县的农业先行产业。力争将生猪产业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全省争一流”的年产值超35亿元的产业集群。柑橘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20亿元以上。

4、抓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配套服务功能一体化。“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禾丰下堡河道治理,动植物检验检疫,造地增粮工程,贡江南岸城市防洪工程,应急水源建设,土地复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沼气建设项目,农村户用沼气及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农机化技术学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新陂、黄麟、利村、葛坳等圩镇防洪工程,利村项目区崩岗治理工程,盘古山河流治理及防洪工程,梓山镇河堤除险加固工程,金溪项目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5、抓好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合理布局科教文卫等资源,创新社会事业融资和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要重点抓好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在抓好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医生到农村学校、卫生院工作的奖励、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的教学和医疗水平。

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要建立健全财政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体系、农民创业就业支撑体系、农村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及农村社会保障支撑体系等。

1、建立健全财政支撑体系,形成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建立健全金融支撑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3、建立健全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包括构造丘陵、山区型特色产业体系,培育新型产业化组织,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实用技术培训等。

4、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体系。

5、建立健全农民创业就业支撑体系,如出台鼓励农民创业的政策制度,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统一管理,完善农民工培训和转移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等。

6、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城乡教育服务体系,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二是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以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开放文化市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四是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支撑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五是城乡一体的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7、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支撑体系,一是在确保农村养老及医疗覆盖面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二是建立健全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政策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重点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120201

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13年02月01日13:43来源:求是

在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把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明确提出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10年来,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广大人民通过享有社会保障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先后建立,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覆盖范围迅速扩大。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比2001年分别增长100.2%、549.8%、38.3 %、307.2%、302.1%;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4亿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5—2012年连续8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月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721元,是2002年的2.8倍。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明显提高。

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和累计结余规模分别达到2.4万亿元、1.81万亿元和2.9万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6.7倍、5.5倍和16.8倍。

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今后社会保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保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推动实现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第二,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基本国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根据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特点和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待遇标准。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根据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共济能力,使社会保障覆盖人数成倍增长。第四,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坚持以缴费型社会保险制-1-

度为主体、以非缴费型福利项目为补充,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缴费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多劳多得,早缴费、多缴费、连续缴费、长期缴费。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坚持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由点及面,渐次推进改革,充分考虑促进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面临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有许多体制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管理体制分割。城乡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制度、机制间缺乏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参保和政府重复补贴、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不一,征收机构由省级政府各自确定,导致社会保险管理环节脱节。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仍不高,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与社会保险之间需要统筹安排和搞好衔接。

待遇差别较大。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不同群体内部和之间相互攀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基金长期平衡及保值增值压力大。社会保险基金目前收大于支。但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巨大,将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制度运行有隐患。目前,结余积累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窄,保值增值困难。

管理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快速扩大,特别是向农村的延伸,基础建设薄弱、人员配备不足、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工作方针,把“广覆盖”调整为“全覆盖”,要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首次提出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我们应当深刻理解、认真贯彻。增强公平性,就是要更好地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实现城乡各类群体的全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同时注重“机会公平”,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增强社会保障的激励约束机制;适应流动性,就是要更好地适应人员跨城乡、跨地区、跨就业形态流动的形势,稳步提高各险种的统筹层次,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推进社会保障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保证可持续性,就是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着眼长远,通过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等途径,夯实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

统筹推进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和多少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这两项基本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

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更好地体现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探索新的筹资来源,完善做实的办法。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进一步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顺畅转移接续,更好地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作用,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研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科学方法,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坚持和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在全面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向高龄老人适当倾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推进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合理界定各类群体的待遇差距,发挥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逐步形成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待遇的合理关系。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既要确保各项待遇当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实加强基金监督,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探索新的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和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要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资源。要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确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行社会保障卡,努力实现为城乡所有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下载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印度的就业政策措施与社会保障体系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1991年为2.03%,1998年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

    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研究的争议与展望上

    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研究的争议与展望(上) 王晓东  2013-04-11 11:44:42 来源:《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1期 摘 要:目前,我国总体已进入“城乡统筹”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社会养老......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5篇范文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4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 马 凯 中国人大网 2014年12......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谈论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统筹发展研究综述(精选五篇)

    一、关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建立及其实现途径方面 随着“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的确立,“全民医保”已达成了共识,全民医保是实现医药卫生......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公共管理院(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学 号 200931060135 姓 名 王艳莉 指导教师 张......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 键 词〕 城乡发展 研究 推进统......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 农民工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 之一。文章通过特定的测定模型,计算出我国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