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浅谈我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
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我区规模化养殖场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得到较快发展。据调查,目前,全区各类规模养殖场发展到320多家,其中养猪场250家,存栏15万多头,占总存栏的50%;肉牛育肥场10家,存栏肉牛0.12万头,占总存栏的18.5%;奶牛养殖场6家,存栏奶牛1800多头,占总存栏的43.5%;肉羊养殖场5家,存栏0.15万只,占总存栏的3.1%;蛋鸡养殖场33家,存栏38万多只,占总存栏的30%;肉鸡养殖场16家,年出栏肉鸡25万多只,占总存栏的20.5%;但是,我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还存在发展无规划,选址不科学,建设标准低,管理不规范,扶持力度小等诸多问题。
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占地难的矛盾突出。我区发展规模化养殖没有总体规划,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用地没有纳入用地计划,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无章可循,随意性强。新建畜禽养殖场屡遭责令停建,拆院墙等多种阻止。《畜牧法》和各级政府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相关政策中“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的规定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发展规模化养殖占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1(二)建场选址不科学。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者科学建场意识不强,规模养殖场建设选址不科学,距村庄、学校、居民区和主要交通要道较近,存在不同程度疫病流行和环境污染隐患。同时,也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圈舍建设标准低。我区大部分养殖场建设未经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场区布局不合理,圈舍建设标准低,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不分,污道、净道不分;防疫消毒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很难为畜禽健康生长营造适宜环境,并存在不同程度疫病流行和环境污染隐患。
(四)饲养管理不规范。我区大部分养殖场标准化管理意识不强,或者不懂得什么是标准化管理,没有建立或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差距较大,有的养殖场市场行情好时精心饲养,反之则马马虎虎,综合效益不高。
(五)扶持力度小。由于多种原因,周边县享受上级的多项扶持政策我区享受不到,严重影响了发展畜禽规模场(小区)的积极性,使部分养殖户被迫到外县发展。
三、促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一是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据统计:2009年全区猪、牛、羊、禽存栏分别是29.97万头、1.76万头、5.83万只、261.7万只,按照畜禽养殖场建设用地指标(猪场4-6㎡/头,奶牛场30-40㎡/头,肉牛场18-20㎡/头,羊场4-6
㎡/头,蛋鸡场0.7-0.8㎡/头,肉鸡场0.3-0.4-6㎡/头)计算,共需建设用地5200多亩。据调查:目前,养殖占地约2600多亩,要进一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还要占更多的土地。各乡镇要根据发展需要,按照要尽量利用坡地、荒地、薄地和一般耕地,不占或少占基本农田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本辖区内的规模化养殖发展规划和用地计划,分别报土管部门,安排用地指标;报区畜牧局备案,以便指导。二是要科学选址。规模养殖场应选址地势高,水源足,远离污染源,排污方便;距居民点、距铁路和主要公路500米以上,原则上城市规划区和国道、省道附近不宜建畜禽养殖场,应严格控制。三是养殖场区要布局合理。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分开,污道、净道分开;防疫消毒和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四是圈舍设计要科学。养殖场建设尽可能让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圈舍座北朝南,既有利于通风,有有利于保温,为畜禽健康生长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积极引导。一是加强培训。畜牧局对养殖场(户)要经常开展畜牧养殖新技术和标准化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养殖场(户)对发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的自觉性;二是典型引导。组织养殖场、专业户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参观学习,提高他们发展标准化养殖场的积极性。三是政策引导。对选址不合理,设计不科学,圈舍标准低的畜禽养殖场,畜牧局不给以备案和政策扶持。
(三)规范管理。一是规范审批程序。国土和乡镇政府对
选址不符合发展规划,缺技术,少资金,蓄意圈地者严禁审批建设用地,逐步实行养殖准入制度,防止土地、饲料、人力、财力资源浪费;对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公共设施建设的要严禁建设或限期搬迁。二是加大执法力度。我国为了实施依法治牧,相继颁布《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10多部相关法规,对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都有明确规定。但是,真正发挥法律效力的不多。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养殖场(户)知道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另一方面要成立畜牧综合执法机构,建立高素质执法队伍,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依法行政,加大违法处罚力度,用典型案例教育群众,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场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规范养殖的自觉性。三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没规矩不能成方圆,养殖场没有精细的饲养管理是不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各规模化养殖场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做到自觉遵守,不断提高养殖场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和养殖业综合效益,促进规模化养殖健康快速发展。(区畜牧局)
第二篇:规模养殖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规模养殖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规模养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效益和增加养殖户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按照“稳定猪鸡料食畜,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畜”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现代农业投入的历史机遇,积极吸纳民间资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基本实现了在生产方式上,由传统分散养殖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场大户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和商品化转变;在经济地位上,由家庭副业向独立的产业转变。规模养殖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为活跃的产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现状
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市、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宣传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龙头拉动等服务措施,全县以肉羊产业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良种扩繁场12个,规模养殖场(小区)115个,万元规模养殖户4040户,其中:150标准化养猪户350户,高效模式化养羊户3620户,标准化养鸡户50户,养牛户20户。辐射带动各类规模养殖户23166户,其中:发展2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456户,20只以上规模养羊户22600户,5头以上规模养牛户45户,500只以上规模养鸡户65户。全县以规模养殖发展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畜牧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步伐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和畜产品品牌优势也得益彰显。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县规模养殖具有以下特点:
1、规模养殖场比重逐年上升。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
1周边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县规模养殖场,从2006年开始建设,2008年以前,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均在庄前屋后修建,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益低。2008年以后,才逐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到2011年底,全县累计建设规模养殖场达到了115个。2012年底预计可以达到215个,目前已审批各类规模养殖场95个,已动工修建60个,主体基本完工12个,投资金额达3104万元。规模养殖场建设数量成倍上涨,比重逐年增大,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养殖发展快速。国家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后,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个体老板、返乡农民工纷纷兴建规模养殖场,有力拉动了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畜牧产业融资逐步扩大。
3、标准化生产水平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发展逐步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据调查已建成和在建的规模养殖场布点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比较规范,科技含量较高,并结合环保要求实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推进生态化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4、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我县大壮良种羊繁育场、鑫旺良种羊繁育场、东坝镇西盛养羊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养殖场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市场+农户+规模场”的运作模式,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5、良种覆盖面逐步扩大。为了提高畜禽品质,我县每年都要从山东梁山、皇城种羊场、武威冷冻精液站等调引一定数量的优良畜禽和优质吸管冻精,用来改良我县畜禽品种,2012年至目前,全县已调引肉牛230头,肉羊3700只,肉杂鸡30万只,种公猪120头,良种覆盖面逐步扩大。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从发展理念、速度、规模、社会效益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县畜牧产业发展。
1、对规模养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已引起各级高度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规模养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观念、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良舍、良料等标准化养殖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县的规模养殖场户中,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40%。因而,对市场预测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慢,直接影响我县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进程。
3、龙头企业和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乏。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是个空白,县城仅有的2家屠宰场,均属小规模初级加工企业,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品牌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关链度低,产业链条不长不强,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加之部分养殖户疫病防控程序不到位、质量不高,疫病风险依然存在。
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任务艰巨。近年来,环境保护已列入各级规划治理和目标任务考核之中,而我县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分散向规模养殖过渡,分散养殖畜禽粪便(特别是生猪粪便)无害处理困难,目前采取的集中堆积处理方法简单但不够彻底,而新型无害化处理设施成本高,养殖户难以承受,发展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治理与发展任务艰巨。
6、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县绝大多数规模养殖户缺乏原始积累,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困难,有钱建圈,无钱购畜,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
7、品种改良速度缓慢。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一定数量的畜禽优良
品种,但由于扶持资金不足,引种数量较少,特别是良种羊引进数量较少,影响了品种改良速度。
三、对策及建议
1、立足市场调结构。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2、政策引导促发展。按照县乡各级包片挂点,业务部门示范抓点,基层干部带头建点,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为规模养殖的起步发展,逐步壮大,稳步提升发挥导向、带动作用。
3、以点带面抓示范。以鑫旺、建强、大壮、西盛养羊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大力推进设规模殖业。
4、狠抓项目增效益。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进屠宰、加工等项目,逐步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系列开发、转化增值、牧工贸一体化初步格局。
5、防疫灭病保健康。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发展规模养殖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产业、促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因病设防,抓好程序免疫,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第三篇:莲都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现状_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7):45~46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莲都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谢炳东
(丽水市莲都区雅溪农业技术服务站,浙江丽水 323000 中图分类号:S851.2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0907(2008)07-0045-02近年来,我区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迅速,畜牧业已成为我区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畜禽养殖场(户)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给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也不同程度制约了我区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我区通过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并结合省“811”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建设,开展了以沼气利用为主的治污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农能办的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并结合省“811”环境整治工程建设,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 实行沼气利用的综合治污模式, 进行规模猪场的排泄物治理。具体的沼气治污模式:畜禽养殖场首先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减少污水产生量, 清理出的干粪作堆肥或有机肥制作, 其他尿液及污水通过沼气池处理, 产生的沼气用于生产和生活(烧饭、供热等), 沼液和沼渣用于果树、农作物的施肥和浇灌, 猪场的排泄物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1莲都区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区传统的一家一户养殖模式正
2.2莲都区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现状
针对畜禽养殖污染的现状,近几年我区结合省“811”环境整
逐渐被规模化集中式养殖所取代。据统计,2007年我区共有规模畜禽养殖场(户)619个,其中肉猪规模养殖场(户)330个,肉鸡规模养殖场(户)76个,鸭规模养殖场(户)117个,其他畜禽养殖场(户)96个, 畜禽规模养殖数量占全区养殖数的60%以上。规模化养殖促进了饲养技术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但随之而来的畜禽粪污排放集中、过剩和冲洗水大量增加,农田不能完全消纳,因而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散落、雨淋后流失以及所散发出的恶臭气味,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我区畜禽养殖业以养猪和养鸡为主,由于规模猪场数量多,产生的排泄量大,对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因此,我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以规模猪场为主。根据调查显示,全区规模养猪场(户)每天产生的粪便量达120t,产生污水量达600t。未经处理的养殖场粪尿直接排放, 既对畜禽场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又对地下和地表水源造成污染,危害畜禽及人体健康。
治工程和区农能办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设,对全区的规模养猪场进行了沼气治污工程建设。至2007年止,全区共有97个规模猪场进行了沼气治污工程建设,其中:通过省“811”治污工程建设,完成了我区17个存栏500~5000头的大、中型养猪场的污染治理任务,共建成沼气池3100m
3、雨污分离沟6500m,并在禾意牧业有限公司和振宁牧业公司的两个猪场,完成了沼液的喷灌网管铺设,并配套相应的种植基地,实现了“三沼”的综合利用;通过区农能办的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建设,共完成了80个存栏50~300头的规模养猪场的沼气治污工程建设,共建成沼气池
7000m
3、雨污分离沟2000多m,并对规模养猪户集中的两个养
猪专业村(三丰村和吴村圩)进行了集中污染整治,通过建设大型沼气池,将专业村的猪场污水进行统一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治污效果。
通过我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建设结合省“811”环境污染整治,我区规模猪场的污染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区近30%的规模猪场完成了沼气工程建设,共建成沼气池10100m 3,日产沼气达2020m 3,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010t,猪场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通过干湿分离和雨污分离,猪场冲水量减少20%以上,污
22.1 莲都区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污模式及治理现状污染治理模式 我区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以规模猪场为主, 通过区 收稿日期:2008-11-26!!!!!!!!!!!!!!!!!!!!!!!!!!!!!!!!!!2.7病虫防治梢抗冻能力较弱,成年结果树和春、夏梢抗冻能力则较强。因此在栽培管理上应剪除晚秋梢,冬季要做好灌水抗旱,并要做好果树基部培土和根外喷施40~50mg/kg“2.4-D ”或0.3%磷酸二氢钾液等工作。选择适宜的小气候地带种植脐橙是抗寒防冻的最好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大棚栽培脐橙。这样不仅能防止冻害,而且能提高果实的品质。
脐橙的病虫害主要有脐黄病、裂果、溃疡病等。防止裂果主要是要做好果园的地面覆盖杂草和抗旱工作,预防炭疽病的发生。另外还要增施钾肥。用300~400mg/kg“九二0”涂果实脐部也有一定效果。防治脐黄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00~500mg/kg“九二0”加50~100mg/kg“2.4-D ”加70%多菌灵或托布津混合液涂抹脐部1~2次;也可在发病前用细胞分裂素200~400倍液喷施2~3次,均有较好的效果。防止溃疡病则可用消菌灵、加瑞农、可杀得等农药在花前、花后20d 和40d 及夏秋稍展叶时各喷一次药。有足够叶果比时抹除夏秋梢,也可大大减少用药次数。
2.9适时采摘
脐橙要完全成熟后,才能表现出它的特有风味和品质,早采
会严重影响品质。因此一般应到11月中下旬才能采摘。采摘时要选黄留青,分期分批采收。采摘太早则会产生味淡渣多,着色不匀,色泽不艳,糖低酸高,商品性下降等现象。因此,适时采摘是很重要的技术措施。
(责任编辑 王千里)2.8抗寒防冻
脐橙在-5℃以下气温持续2h 就会产生冻害。幼龄树和晚秋 46内蒙古农业科技No.7 水产生量减少40%,猪场污水处理率达100%;猪场利用沼气用于生产和生活,节约了用电量,并利用沼液和沼渣种植农作物,取得了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效益。
我区将继续加强以规模养猪场为主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猪—沼—作物”等生态模式,进行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促进我区畜禽养殖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调查,并对统计数据及照片资料进行整理建档,为我区畜禽养殖场建设布局和污染整治规划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4.3形成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对一级负责 的工作机制,使我区畜禽污染整治任务真正得到层层分解、具体落实;要按照环境整治与生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分解的任务,各司其职,确保完成。责任单位要做好落实、实施工作,协助单位要做好协调和指导,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到“早布置、早落实、早完成”。
33.1 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养殖布局不合理
我区畜禽养殖总量逐年扩大,排泄量增加,同时,由于畜禽 4.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坚持以土地定养殖规模的方针,制定畜禽养殖及其污染治
养殖场(户)布局不合理,许多养殖场(户)分布在城区周围以及景区附近,污染点多且较为分散,治理难度大。
理规划,控制养殖规模;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主城区范围内禁止畜禽养殖;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选择在远离村庄、饮用水源地和居民点的地方,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对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养殖场,要责令其限期搬迁或关闭。
3.2部分养殖户治污意识不高
由于部分养殖场(户)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环保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养殖轻治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对政府的治污措施缺乏重视和支持,增加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难度。
3.3养殖户资金投入困难和土地审批困难成为制约因素由于沼气工程建设一般由政府给予一定比例扶持,养殖场
4.5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养殖业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治理耗资大,因此,按照“政
(户)自己也要投入一部分资金,部分养殖场主因资金困难,对建设治污沼气工程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我区畜牧业用地无法审批,部分养殖场用地紧张,没有足够空间用于沼气池建设,制约了我区的畜禽污染治理。
府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督促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治污进行适当补助,确保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实现畜牧业用地规划,实行畜牧业用地审批制度,切实解决畜牧业用地困难,促进我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3.4“三沼”综合利用率不高
部分沼气工程建设后的猪场,产生的“三沼”(沼气、沼渣和
沼液)利用率较低,一是部分猪场在夏季沼气高产期因沼气过剩而向空气排放;二是部分猪场周围没有配套种植基地,造成沼液和沼渣直接排放,没有得到综合利用。
4.6提高沼气工程质量,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建设 为使有限的资金能取得最好的整治效果,有关管理部门应
加强沼气工程建设管理,聘请有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该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并对施工队伍的选择采取招标的形式,选择有资质、有经验、信誉好的工程队,保障沼气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为提高“三沼”综合利用,可因场、因地制宜,采用“猪—沼—作物”等农牧结合的生态模式,配套相应种植面积,实行沼液管网铺设,并装配沼气发电机、贮气柜等设备,进行猪场的污染治理和“三沼”综合利用建设,减少沼气浪费,实现沼渣和沼液的综合利用和污水的零排放,并取得循环利用的无公害生产效益。
3.5沼气工程技术装备和工程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沼气工程技术研发、设计和施工服
务队伍,但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工程质量和标准缺乏规范,影响了沼气工程的运行质量和效果,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组织推动设计和施工的标准。
44.1 对策措施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为提高养殖场(户)主对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认识,要运用各
种媒体,多渠道开展了沼气治污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各养殖场(户)主对污染治理工作的政策和法律知悉度,调动了其治理积极性;同时采用组织培训会、参观学习等方式,加大先进实用治理技术和经济有效模式的推广,使相关畜禽养殖人员对整个排泄物治理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提高养殖场(户)主对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认识,使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工作。
4.7严格执法,确保治污工作稳步推进
畜牧、环保等相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治理转移到治
理与监督管理并重,强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加强畜禽污水排放监测,督促其完成治理任务,对不采取治理措施或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停或处以罚款,从而减少因畜禽养殖污染而导致的矛盾、纠纷,确保污染治理工作稳步推进,促进我区畜禽养殖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2][3] 赵万明.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原因与治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4.2做好污染治理的调查摸底工作, 为科学制定治理规划提供为了全面、准确掌握我区畜禽养殖场发展动态和排泄物治
决策依据
理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我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计划,农业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全区规模畜禽养殖场的生产和污染治理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对全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户)位置、面积、养殖种类、数量以及各养殖场排泄物产生量和处理方式的
2006,(5):81-83.鲍利峰,石剑华,李志国,等.赤峰地区畜禽粪便污染状况及综合治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99-100.孙守琴,王定勇,陈玉成.畜牧业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体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3):24-26.(责任编辑王千里)
第四篇:畜禽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畜禽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充分认识生物安全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链球菌病等新的畜禽疫病不断出现,畜禽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近年来,畜禽疫病的发生规律、发病特点等都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疫病药物控制越来越困难,防控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
建设生物安全体系,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通过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畜禽生长处于最佳状态,已成为防控畜禽疫病的重要手段。
生物安全措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畜禽疾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畜禽的生产安全性及畜禽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关键措施
(一)隔离措施
动物养殖场要做到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使场内动物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1.空间距离隔离。规模养殖场场址的选择要按国家、省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从保护人和动物安全出发,选择在地势高燥、水质和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点,要距离交通干线和居民区1公里以上,距离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厂2公里以上,远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最好建在果蔬基地、鱼塘、耕地边,利于生态循环。在风向选择上,应建在城镇或集中居住区的下风向。
2.建筑物隔离。通过建筑物将养殖场从外界环境中明确划分出来,养殖场内根据生物安全要求的不同,划分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各区之间应建筑围墙等隔离性建筑物。
3.限制进出隔离。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车辆等进出场区,必须进入时,要严格进行消毒;养殖场工作人员限制任意离开场区,必须离场时,离进场都要严格进行消毒;管理区原则上要建设监控室,配备必要的监控设备,用于生产管理和接待介绍,生产区严禁工作人员及业务主管部门专业人员以外的人员进入,生产区内使用的车辆禁止离开生产区使用,运输饲料、动物的车辆应定期进行消毒。
4.养殖场内各物群之间隔离。养殖场要执行“全进全出”制和单向生产流程,不同种类动物不能混养,畜禽分群、转群和出栏后,栋舍要彻底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并空舍5—7天,方可调入新的畜禽。养殖场的栋舍布局应以方便生产和防疫为原则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栋舍之间距离不应少于10米。养殖场内部布局应根据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确定,各生产单位应单设,并严密隔离,严禁一舍多用,严禁交叉和逆向操作。饲养、兽医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专人专舍专岗,严禁擅自串舍串岗。
(二)消毒措施
消毒是生物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养殖场控制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消毒可以减少和杀灭进入养殖场或畜禽舍内的病原,减少畜禽被病原感染的机会。
1.大门及养殖舍进出口的卫生消毒。在畜禽场的大门口及每栋畜禽舍的出入口都必须设立消毒池(池长为车辆车轮两个周长以上),用以消毒来往人员的靴鞋和进出车辆的车轮,池内的消毒液每周更换两至三次。设置喷雾消毒装置,对来往车辆的车身、车底盘进行细致、彻底的喷洒消毒。设立洗手池,用消毒液进行洗手消毒。工作人员应穿上生产区的水鞋或其它专用鞋,通过脚踏消毒池后进入生产区。
2.人员消毒。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在消毒间用紫外线灯消毒15分钟,或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地方先淋浴、更衣后再进入生产区。
3.畜禽舍消毒。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规模场,在引进畜禽前,对空舍应彻底消毒。一般应先消除杂物、粪便及垫料,用高压水枪从上至下彻底冲洗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直到洗涤液清澈为止;后薰蒸消毒12小时;再用消毒液喷洒消毒一次。消毒后均应用净水冲去残留药物,以免毒害畜禽。
4.其他消毒。饲槽及其他饲养管理用具每天洗刷,定期用消毒液进行消毒;运动场每周要进行2—3次消毒;为减少感染性病原传播,畜禽体表每周要进行2—3次带畜带禽消毒。
(三)免疫措施
免疫是预防、控制疫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养殖场应根据本地疫病流行状况、动物来源和遗传特征、养殖场防疫状况和隔离水平等,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兽医人员的监督指导下,选择疫苗的种类和免疫程序。疫苗必须为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合格产品。
(四)检疫措施
定期检疫净化,定期采血检疫。日常要详细记录整个畜禽的健康情况,出现可疑病例要及时送病料检验。畜牧兽医部门要按“实验室监测计划”,按一定比例采血进行各种疫病的监测,并定期进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同时做好资料的收集、登记、分析、总结工作。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到养殖场,并指导进行免疫程序的调整和针对性地进行驱虫保健。
要遵循“健康第一”的选种观念,严把引种关。引种前对该种畜禽进行全面的血清学检查,特别是禽流感、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猪瘟等。尽量从一个种场引种,避免从几个种场购买畜禽。新引进的种畜禽在远离生产区的隔离舍隔离30—90天,严格检疫,确认无任何疫病,方可转入生产区饲养。
(五)杀虫、灭鼠和保健措施
在规模养殖场进行杀虫灭鼠,消灭传染病的传递媒介和传染源,是生物安全体系内容之一。要及时处理粪便,净化污水,切断产生蚊蝇的根源。同时,建立保健药物方案,经常送检剖检病料,对分离的致病菌作药敏试验,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高效药物或药物组合。
(六)制度建设和档案资料管理措施
根据生物安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饲养员、防疫、消毒卫生等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执行。平时做好生产、防疫、消毒、投入品使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记录,规范各项档案资料管理。每批畜禽饲养结束后,要做好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工作,不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三、切实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根据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市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实行“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度,具体工作由农牧部门牵头,经贸、卫生、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按要求各司其职。各县(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由县(区)政府负总责,并具体组织实施。新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科学选址,规范管理,已建的要对照文件抓好整改。各地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做到人员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全面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市政府已将此项工作列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并将组织不定期督查。
第五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发展迅猛,养殖专业户和规划养殖场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畜禽污染问题。市政府不断加大畜禽污染防治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一、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环境监管现状
全市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587家。环保部门通过集中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对没有环评手续的规模化养殖企业,限期补办环评手续;未建畜禽粪便、废水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污水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限期更新污染防治设施并达标排放;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坚决予以停产整治或取缔关闭;对未采取措施致使贮存的畜禽废弃物渗漏、溢流、散发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努力实现污染零排放。
通过强化监管,促进整改,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违法排污行为得到进一步遏制。2009年,皓月集团完成了对养殖基地污水排放超标的整改工作,实现了达标排放;榆树市对五棵树养牛业户进行了规范,在饲养相对集中区内,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榆树四海集团投资上千万元完成了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吉林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新安装生化法污水处理设施1套,现运行稳定。九台市互利种猪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吉林农业大学,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对生猪粪便进行降解、消化,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各县(市)区也高度关注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榆树市将市区和乡镇村屯水源保护地划定禁养区,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处理畜禽粪便污染。一是在部分乡(镇)村开展了农村拉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二是利用畜禽粪便和玉米秸杆发电有效处理大批畜禽粪便。三是探索畜禽粪尿再利用,把牛粪晒干作为取暖燃料。四是实施生态养猪新模式,引进生物降解猪粪尿新技术,实现生猪养殖零排放。双阳区禁止在城区和主要交通要道两旁规模化养殖畜禽,农村以自然屯为单位划定了禁养区,建立牧业小区,集中养殖畜禽。推广分散式或集中式建沼气池,把畜禽粪便转化成沼气和有机肥。九台市通过生态养猪,努力实现猪粪便污染的零排放,起到了污染防治的示范作用。二道区把石头口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设定为禁养区域,牧业小区绝大部分采用发酵床技术进行污染防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治污措施落后。由于传统养殖习惯,我市畜禽养殖场内部的环境管理比较粗放,虽然部分养殖场采取了干湿分离、粪便沤肥还田等环保措施,但对于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很多规模化养殖场冲洗废水直接排放,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污染治理投资普遍偏低。
二是畜禽粪便处理率低,污染严重。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部分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存在随意弃置畜禽废物的现象,夏季异味扰民严重,孳生细菌,容易引发疾病,产生渗滤液威胁地表水和地下水体安全。群众对此投诉日益增多,畜禽粪便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三是环境管理难度大。由于市场不稳定,加之畜牧业是微利行业,风险行业,致使养殖企业不愿或无力承担防治环境污染的投资费用,而有关法律法规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和强制性,导致环保执法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三、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的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制度,从源头控制污染。对规模养殖业项目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杜绝产生新的污染。对已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管,督促其采取污染治理措施,对产生的粪便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二是加强对牧业小区建设的环境监管。对已建成并同时造成环境污染的牧业小区,重新补办环评手续,依法进行治理,对于选址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业户采取搬迁、关停等措施,予以根治。
三是对分散畜禽养殖业户,实行村屯集中管理。以村为单位进行合作,实行相对集约化管理,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积极倡导传统的“粮猪”、“粮禽”等生态模式,鼓励农户利用垃圾和粪便沤制农家肥,实施绿色环保养殖。
四是积极推广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环保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应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中氮的污染。推广厌氧发酵等生物技术,实现畜禽粪便治理的资源化。推广粪便的再利用技术,提倡干清粪工艺或循环水清污,减少污水量。推广畜牧业生态工程技术,对营养物质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
五是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建设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并给予补贴。
六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建议农业和畜牧部门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进行合理规划,设定指定区域,加强养殖业的集中管理,与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