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8:2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北京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科类别:文科

北京市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文法学院 朱豪楠 孔德明 白图雅

指导老师 汪淑珍 副教授

摘要:文章通过调查找出了目前北京市机构养老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北京市养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城市中心发展以社区养老为核心的居家养老模式,在郊区采取建设养老机构的机构养老方式。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方式; 机构养老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32亿,占总人口的10.33%,这标志着我国在当时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直到今天,我国老年人口仍处于高速增长期,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话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其老龄化水平相比于全国有明显的超前性和严峻性。概括来说北京市目前的老龄化状况有以下几点:

1、老龄化水平严峻,增长迅速。截止2006年底,北京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02.4万,占总人口的16.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2.9万!北京市老年人口增速快于全国水平,从表1-1可以看出北京市,高龄老人增速快于老年人口增速,老年人口增速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呈现同步加速发展的趋势。据预测北京市户籍人口将急剧老化,并在长时间内处于增长趋势,2050年可能会达到峰值为40.44%。遥遥领先于全国老龄化水平。

表1-1 北京市老年人口与总人口增长速度比较

总人口

年均增长率 60岁以上人口 年均增长率

3.34.50.9 65岁以上人口 年均增长率 3.5 5.3 0.8 1982-1990 1990-2000 2000-2010(全国)

2.0 2.3 0.57

资料来源:根据1982、1990、2000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2、未富先老。在对北京市两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这些老人的收入集中在2000-4000元之间,他们对今后养老费用承受能力则在1500元以下;有其他调查显示北京市郊区地区老人的家庭收入集中在1500元以下,其中在500元以下的老人家庭占了46.57%。可以看到

北京市老人家庭尤其是城郊老人家庭收受处于较低水平,未老先富明显,另外北京市城区老人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7,属于绝对平均;郊区为0.36,比较合理;但总体基尼系数为0.52,收入差距较大。北京市老年人家庭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3、“四二一”家庭、空巢老人数量增多。“四二一”家庭是指家庭中夫妻二人要同时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子女的家庭。这主要是受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新生婴儿数大大减少。我们曾对这类家庭的收入做了一份调查,家庭中超过46%的收入储蓄用在了为子女将来上学,另有20%为了将来买房。所以,家庭能为老人养老拿出的资金在逐渐减少。在一份对北京市老年家庭调查的结果显示,2005年北京市空巢老人家庭已经占了老人家庭总数的42.17%!城市中老人大都独居,而郊区许多年轻夫妇进城工作,这些都使空巢家庭在迅速增加。

1.2研究意义

老龄化是许多国家都要经历的阶段,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长时间的老龄化,老龄化意味着国家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会减少,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会迅速增加。老龄化加剧加快了“刘易斯拐点”到来,因此研究我国老龄化状况,制定合理可行的养老政策,对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老龄化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北京市老龄化水平相比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具有超前性,并且更加严峻,研究北京老龄化对全国其他地区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

2调查内容及研究思路

《北京市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北京市老人养老现状、养老机构的现状与未来规划和北京市养老政策实施情况。团队在2010年7月至12月期间,以问卷填写的方式调查了北京市海淀区二里庄社区和志新小区上百位老人的养老现状,以访谈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北京市大石桥敬老院和夕阳红幸福院两家养老机构,并前往海淀区民政局了解了北京市养老政策现状。

3现行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服务缺口大。目前北京市各类养老机构的总床位为30267张,每百位老人仅拥有床位1.5张。这意味着至少97%的北京市养老问题不能靠养老机构得到解决。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方式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问卷结果显示有近40%的老人养老院适合养老。因此,发展北京市的养老机构是解决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2、养老院本身服务单一在我们调查的两家敬老院中,都只提供饮食、住宿、起居的服务,多数护理人员缺乏与老人的交流,老人往往在社会志愿群体到敬老院服务时,才有机会参加活动,与其他人交谈。敬老院内部都没有组织集体娱乐活动,更没有结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生活,这也造成敬老院生活单一,老人精神世界难以被照顾。团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收费较高的老年公寓,其内部的老年活动较多,老年人生活丰富。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在有限的成本内增加敬老院的服务内容。

3、养老机构费用要科学设定养老机构收取的费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调查我们发

现,有38%的人认为养老机构不好是因为收费太高,在我们去的两家敬老院,收费标准多为每月1500元左右,冬季会有每月300元的取暖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4%的子女对于每月支付老人的养老费用为400—800元,另外有64%的老人有退休金。因此,1500元对于大部分城区老人是可以接受的,但郊区老人收入较少,许多贫困老人不能享受机构养老。

4、民营敬老院受到冷落一方面是政策内容对民营敬老院态度谨慎,甚至会与其他敬老院区别对待,造成民营敬老院享受的支持要少于其他敬老院;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民营敬老院管理或代表机构,造成民营敬老院的意见和问题无法有效传达至政府,敬老院之间各自为营,缺乏交流,缺少一个经验共享的平台。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认为,民营资本会成为北京市养老机构的主力,但现在明显缺少对民营资本的引导和帮助,无论是政策还是政府官员,都倾向于自己下属的养老机构,政府给民营敬老院下的“空头支票”已经让他们觉得“被排斥”。

5、老年人权益缺乏保障一方面是我国现行的《老年法》内容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自身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差,社会也没有一个专门关注老年人权益的组织。养老院的老人权益便很难得到保障,有报道称部分养老院让那些有智力障碍但身体健康的老人到外面做“短工”,争取工钱,再上交养老院。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权益也极易遭到侵犯,社会怎样保证其权益,是今后解决老龄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6、养老机构管理观念陈旧养老院负责人和民政局有关人员均表示,目前没有对北京市养老机构负责人进行统一、科学的培训,现在的养老机构基本上仍然沿用由政府、集体出资建设和经营的管理体制,机构负责人缺乏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老机构内部效率低下的问题。4 对养老现状的分析

1、养老机构发展遇到瓶颈首先是设备老化问题,北京市现有的养老机构多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屋结构和屋内设备已经面临严重老化,发挥功能的效率在迅速降低;其次是北京是近几年高涨的房价,让新建和扩建养老机构的成本非常巨大,扩大养老机构的空间并不是理性选择。以A敬老院为例,该敬老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街道办事处建设,现在养老院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由于结构问题养老院已经不能继续向上扩建,但周围的过高房价(位于北二环附近)使扩建敬老院的拆迁成本太大。院长表示,已经很难扩大养老院规模。就北京整体而言,北四环内动辄三、四万/平方米的房价,让拆迁成本太大。因此,我们认为成本是导致北京市内的养老机构数量将在长时间内没有明显增加得重要原因。

2、部门利益导致针对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加大了养老机构的运行成本 北京市政府曾经出台过有关条例,要求服务性机构土地资金享受优惠,但是这些政策至今没有落实,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解释,北京市确实有过要求福利性服务机构在土地、水电等费用上享受优惠标准。但由于牵涉部门太多,中间的部门利益难以调解,造成这项条例至今难以落实。此外,市政府会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按床位补贴,但针对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补贴的费用标准不一样,一般对民营养老院的补贴额度会低一点。

3、城郊养老院收费标准一样,但老人收入差距巨大,导致郊区老人享受机构养老的比例低于城区。调查中老人的收入集中在每月2000—4000元,资料显示郊区有近一半老年人收入在500

元以下,养老院每月1500元的收费让许多郊区老人无法入住。

4、我国子女对于机构养老的接受度仍然较低,老年人已经开始接受机构养老形式由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送老人去敬老院在许多人看来成了子女不负责任、不孝顺的表现,这许多年轻人就算背负巨大压力也不愿意送老人去敬老院;相反,很多老年人体谅子女,特别是“四二一”家庭模式下,子女面临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开始接受机构养老的方式。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54%的老人可以接受机构养老,但是超过70%的子女不愿意将老人送去敬老院。这反映是传统意识层面的问题,年轻人没有转变对养老的看法,他们选择宁愿让老人“空巢”,也不愿将他们送去敬老院。

5、养老院护工人员专业技能较低调查中两个敬老院的护工多是经人介绍进来,上岗前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这导致养老院的护理质量不能提高。护工收入水平低(1000元左右)以及社会对护工的评价不高,导致了这个行业不受欢迎。对策建议

5.1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的方式,缓解养老机构压力

以社区为老为重点,建设以社区为核心的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的核心是居家养老,满足城区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实现“家庭温暖”和“生活保障”两不误的目标。养老机构与家政公司结合,推行上门服务似的养老,护理人员上门给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等基本生活服务,开展新型养老服务,像老年食堂、代购等形式,让老人既得到良好照顾,又可以在闲暇之余到社区参与其他文化娱乐生活。

在我们调查的北京籍老人 中,超过70%的老人有养老金和退休金,多数老人也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稳定的收入下老人们对自己日后的养老问题不是很担忧,且这部分收入足以用以日后雇佣家政人员(目前北京市大部分家政人员工资在800元左右,而老人退休金则在1200元)。因此,开展以家政人员扇门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在资金上具备可行性。也许是因为收入有保障,调查的老人对机构养老多数持不情愿态度的,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家里面养老,所以我们确立的社区为老模式得到了老人的主观支持。

5.2改进机构养老

将机构养老作为解决北京市郊区养老问题的主要办法。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建设更多数量的敬老院并降低敬老院的收费标准,以实现对更大数量老人的养老,较好的解决了郊区老人收入低,没有钱养老的难题。将那些空巢老人集中起来,便于社会监督这些老人的生活状况,老年人的权益也会获得更大的关注。

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六个老有”的目标。北京市郊区与城区的老人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将郊区养老机构定位在满足老人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上,将养老群体重点放在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身上,在此基础上追求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利益等目标。

对北京市郊区养老机构的总要求是“低标准进入,高质量服务”。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和优惠力度,减少运行成本。增加对郊区困老人(如五保户老人)收入的补贴额度,或者让贫困老人免费入住养老院;二是已有或新建的养老机构要准确定位服务范围,通过逐渐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满足老人更高水平的需求;三是发展养老机构要靠近卫生院,即达到了医疗功能,又减少了成本。

6参考文献

【1】张恺怟,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市:中国社会出

版社,2010年1月

【2】 王树新,北京人口老龄化与养老[M],北京市: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年6月

【3】 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M],北京市: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2月

【4】 戴建中,高勇,冯晓英等,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

【5】 朱青,郭雪剑,养老保障多支柱养老体系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M],北京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4月

第二篇:关于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哈尔滨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着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等对策。

关键词: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研究

哈尔滨人口年龄结构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2000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99.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62%。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3.9万,占总人口的11.6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5.6万人,占总人口的7.7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2.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0%以上。哈尔滨市老龄化程度高于11%的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按照每年3%的增长速度,2010年哈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30万人,2020年达到170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此,作者通过自己在2007年6月至9月在哈尔滨市的实地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这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哈尔滨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样本156个,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调查访问。共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5份,回收有效率为92.1%。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二是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包括物质帮助、生活照顾、精神慰籍、生活娱乐服务等内容。资料回收后, 对问卷了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二、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

(一)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

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及“社区是否提供诸如居室保洁、代换煤气、入户洗衣、日间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时,有42.3%的老人反映社区内没有向老人提供大部分生活服务,另有29.2%的老人回答不知道有没有服务,只有20.7%的人反映社区内有这种向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项目。在问到“对目前已有的服务效果是否满意”时,48%的老人回答“不满意”,31.2%的老人回答“服务水平一般”,只有20.8%的老人回答“满意”。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大部分是一些下岗人员,他们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此外,社区养老工作还需要大量志愿者支持,志愿者队伍不仅能充实社区服务队伍,还能使社区服务的水平提高。通过与被调查老人的访谈,有近82%的老人表示只要服务价格低廉,服务全面,就希望接受服务。这既说明了目前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日常照顾服务的缺失,也表明了老年人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二)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在问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时,只有不到43%的老人反映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51%的老人反映看病的地方远,就医不方便。当问到“社区诊所里看病有无优惠”时,其中约有75%的老人给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当生小病时,有68.3%的老人选择到正规的大医院看病,只有27.2%的人会就近去社区的诊所。当问到“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是否接受过医生上门服务”时,只有12.5%的老人回答“接受过”,有61.9%的老人回答“没接受过”。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哈尔滨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医疗的基本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较少

在问到“平时有哪些休闲活动”时,有40.6%的老人回答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下棋或打牌,有24.5%的老人选择与他人谈话聊天消磨时间,另有18.3%的老人则喜欢独自活动,只有16.6%的老人经常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问到“社区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有哪些”时,有46%的老人回答主要的休闲活动是唱歌或打牌,有21%的老人回答登山。在问到“对社区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是否满意”时,43%的老人表示“满意”,45%的老人回答“一般”。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老人在社区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社区缺乏必要的组织。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一是因为社区养老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在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方面缺乏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二是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上级政府每年向每个社区只拨大约五万元左右的办公费,基本上没有老年服务专项经费。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三是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社区负责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人,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解决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解决。

(一)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加强养老保障的法制化,使社区养老工作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这不仅是开展社区养老工作的需要,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的社区养老的职责和要求做出规定,城市的不同社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具体措施。但是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务必要落实,务必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

政府应加强领导,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社区养老是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形式,在本质上是社会养老,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的建设。此外,还要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从多方位多层次资金筹集。

(三)引人市场竞争机制

改变传统的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观念,将市场竞争机制引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只有形成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新的发展机制,才能使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区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水平,制

定老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具体标准,制定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政策并认真加以实施,达到对老人的生活、心理、经济、日常起居等方面全面照顾。

第三篇: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100514371郑萍 摘要: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关键字:城镇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政府责任开源节流引言: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不包括港澳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69079万人,农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结束,中国将步入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养老问题也将成为整个社会民生的核心问题,而占整个社会人口大部分的城镇人口的养老问题更显得尤为突出。

正文:一,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建立以前,只有个别外企,官办企业,民族资本企业自己规定一些零星的保险待遇,而且,操作极不规范。新中国建立以后才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1)新中国建立前

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工厂法》。其后,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于1946年和1948年就劳工医疗,工伤,生育,养老等项目分别作出过一系列规定。但是,受当时国情的影响,整个法令形同虚设。

2)新中国建立后

社会保障制度真正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制度,在中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初创,调整,停滞,重建和发展五个时期。初创时期(1950—1957),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护国劳动保险条例》第一次具体规定了企业职工在年老后获得相应物质帮助的办法。该条例确定了以企业单方付费制为基础的先收现付筹资模式。企业按月缴纳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基金,其中70%作为社保基金由企业基层工会管理。养老保险的待遇方面规定:男年满60岁,一般工龄25年。女年满50岁,一般工龄20年,则可准予退休,退休后,按其工龄长短,从社会保险金中给付养老金,其数额为本人工资额的35%—60%,1953年给付比例提高到50%—70%。

调整时期(1958—1966),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寻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在此期间,以建国初期创立的各项基本制度为主要依据,开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项目,改进管理办法,修订不合理的待遇标准。在养老保险方面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国家机关职员的养老保险纳入一个共同的公共的养老保险

计划之中。但是在1958年之后,这一改革因种种原因而被迫中断。

停滞时期(1966—1976),受当时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已经平稳运行了15年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因此冲击而发生崩溃,社会保障事业处于停滞和倒退之中。

重建时期(1978—199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在不断推进。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原有制度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发展时期(1992—),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是第一次明确地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从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我国现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为政策依据。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覆盖范围,包括城镇各类企业职工,自雇者及灵活就业人员。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累积制度模式。同时,由省级政府制定制度细则并管理统筹基金。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也作出相应的变动。对于企业职工,社会统筹基金来源于企业缴费(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及财政补贴等。经办机构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财务方式是以支定收,现收现付,具有社会互济性和风险分担功能。个人账户资金主要来自个人缴费(个人工资总额的8%)及投资收益,属于个人所有,可携带和继承(无法定继承人的,资金转入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资金需要专业化,市场运作,并建立安全运营和监督机制。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改革后的养老金支付分为制度新人,制度中人和制度老人三种。

1)关于“新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员属于“新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2)关于“中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由于他们以前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3)关于“老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老人”,他们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

三,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养老保险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次改革给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至今,同时也日渐暴露出了它最大的缺陷——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第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念。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承诺,如果现收现付体制能够持续下去时一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处理,但是,当现收现付体制转为部分或完全的积累制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就会部分或全部的显性化。

我国养老保险账户分为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目前记入个人账户的金额中,个人缴费的部分是实的,是真正的基金积累;而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由于大部分已支付给已退休职工,因此,这部分缴费记录是虚的,仅仅是权益的积累,实际上是“空帐”。由于制度老人和制度中人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因而形成了养老金的缺口,即隐性债务,也可以说是国家对已退休人员和实行新制度前就业的人员的一笔欠款。但目前这笔欠款主要由企业缴纳高比例的养老保险费偿还:一方面,企业按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中一部分存入个人账户,为在职职工未来的养老金进行储蓄;另一方面,企业又要为已退休的职工支付养老金,替国家偿还职工的养老债。

第二,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有的地方企业缴费率已高达25%,总缴费率到了30%,但养老保险基金仍收不抵支,这就把隐性债务造成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加快暴露出来了。历史债务的存在使我国新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根据世界银行估计,1997年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规模为当年GDP的46%-69%,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课题组的估计则高达GDP的145%。我国养老金方面的历史债务到2004年已达到3.4万亿元以上。

第三,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

1)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转变是必然原因。由于1997年前实行现收现付制,已经退休和临近退休的老年职工在过去的传统制度下没有养老金的缴费积累,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实践中就不得不依靠当前在职职工的缴费积累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用统筹基金向个人账户透支就成为必然,为此,养老金隐性债务就产生了。

2)部分积累制下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混账管理,掩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隐性债务产生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该模式规定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实行完全基金制。由于在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为部分积累制过程中,转制成本没有解决,因此,在实践中用“统账”收入支付了转制成本,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没有资金积累,个人账户变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空账”,且“空账”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

3)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保险覆盖低,个人账户隐性债务加剧。1997年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的目的是为了在这个基金制度的框架下进行养老保险收入的再分配。为此一些企业采取了隐报或拖欠等措施逃避应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非国有企业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直接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为弥补这些差额必须向个人账户透支,个人账户隐性债务便加剧了。

4)养老金的需求增长大大超过缴费人数的增长。近几年来,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一直处于绝对增长的状态。缴费人数的增长远远低于退休人员的增长。事实表明,养老保险的基金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支付压力,替代率越大,隐性债务就越高。与此同时,提前退休的现象又进一步加剧了隐性债务危机的严重性。

四,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解决措施

第一,政府在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中的责任。

1)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空间。一方面尽可能将其可动员的经济资源让渡一部分出去,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金融中介机构,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另一方面政府作用侧重于对养老金市场的监管,制定有关养老保险的法规、政策,制定养老金经营者的资格标准和行为准则,监控养老金的投资营运等。

2)培养多元化的责任主体。在政府将一部分责任空间让渡出来后,就需要有新的主体来承接,继续在政府让出的这部分空间中发挥作用,成为新的责任主体。目前,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一些社会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调节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关系及危机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补充作用。实现政府责任的顺利承接,首先要通过政府授权,推动各种社会组织自行调配各种资源,形成由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其次要让非营利等各种社会组织在政府让渡出来的作用空间自主发展,并且具有相应的资源掌控能力。第二,养老社会保险系统内开源节流。

1)扩大社会统筹基金积累。在转制成本一定的前提下,统筹基金的扩大能提高养老金付能力。在当前条件下,扩大社会统筹基金积累主要是进一步扩大统筹覆盖面。在当前特定的转制成本下扩大社会统筹覆盖面,无疑会大大减轻公有制企业的负担。对于确实缺乏承受能力的国企,养老保险费的支付可考虑在国有资产处理中享有优先权;而对于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非国有制企业,应在充分考虑其利益和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上,单独确定一个合适的缴费率作为过渡。

2)降低支付水平。首先,降低养老金工资替代率。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统筹基金支出,而且还能抑制提前退休,给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留下足够的空间。其次,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在平均预期寿命和社会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退休年龄提高,平均享受养老金年限就缩短,养老金总负担就能降低,从而提高统筹基金的隐性养老债务支付能力。最后,对养老基金进行指数化管理。我国养老金管理仍是将养老金按工资进行指数化,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工资以平均5.7%的速度增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与其挂钩的养老金负担。养老金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使其保值,保证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不下降,即应与消费者物价指数挂钩。

第三,系统外加强投入。

1)增加财政支出,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我国社会保障的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到10%,还大多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事业。为此,采取的措施有以下方面: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投资,这样财政可以腾出一部分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包括建立社会养老补助制度;通过精简政府机构,压缩人员编制,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从土地有偿使用权等收入中提留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此外,可以在每年新增年财政收入中永久性地纳入一部分作为养老保险金。

另外,还可以发行国债和福利彩票为养老保险筹资。

2)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产生的根源来看,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这种做法,被认为是解决隐性债务最合理的办法。鉴于2001年国有股减持的不成功,可以转换思路,如改“国有股减持”,为“国有股转持”,就是在所有的国有资产中切出一块,划入负责老职工的各种社保基金的账户,实现保值增值,在条件具备时再进入市场变现。三是通过发行特种债券进行融资。通过发行特种债券,扩大国债规模来吸收和消化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过重的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因此,特种认可债券的偿还应以国有资产的变现收入和投资收益为财力后盾,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认可债券的兑付承担最终责任,保证认可债券的实际收益至少不低于同期国债券利率,以确保该实施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四,余量资金投资增值。

1)投资风险的防范。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应当遵循安全性原则,要以保值为基本前提,以获取平均水准的资金利润率为目标,在保值的基础上争取增值;投资策略应当分散化、多样化;基金的管理部门应定期向持股机构的董事会报告投资计划和财务报表,审计部门也应对此进行审计监督。另外,选择合适的入市时间、创造入市的基本条件、把握入市资金的规模非常重要。在养老金基金和资本市场发育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时,对其投资范围做出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

2)投资渠道的选择。养老基金的投资资产组合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育,成熟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于是养老基金的资产组合也就可以越来越多样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根据“资产负债”相匹配的原理,确定了基金资产时间上的组合后,选择合理的投资工具组合。

结束语:综上所述,养老金隐性负债问题如果不能得以有效解决,作实个人账户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基金投资增值将遇到较大的困难,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行将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既需要国家财政长期给予稳定补偿,同时又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筹资,才能有效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支付危机。我国解决隐性债务问题需要系统内增收节支,系统外增加投入,完善基金运营体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我国新型养老保险的确立,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支付危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重要支撑条件。参考文献:

[1]邓子基 《财政学》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燕绥 《社会保障》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志刚 《社会保障导论》2003年湖南大学出版社

[4]陈工 林致远 〈论社会保障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型〉摘自《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年3期

[5]张晶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浅析〉摘自《科学决策(咨询管理)》2008年12期

第四篇:山东省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山东省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庆军

崔传明

【摘 要】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农村养老服务是我省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重要难题。随着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我省的农村养老服务也由传统的单一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向多种养老模式转变,它对维护我省的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改进我省的农村养老服务工作。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社会保障;老龄工作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探讨了“改善民生”的问题,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养老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建立,要基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把改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改善民生,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比例高、规模大的农村,民生问题更亟待关注和改善。迄今为止,山东省老年人口已占总农村人口的16%。十二五期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出现增长高峰,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从1.78亿增长到2.21亿,占总人口的16%。预计到2015年山东省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923万,占总人口的19.7%。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达1000万人,80岁以上老人达到308万人。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老年人面临困难和问题,如生活条件差,健康状况不佳,不能自理,缺少资金等。自1991以来,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的模式”,山东省已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到2010年底,1065万农民加入了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00万人领取了养老金。去年年底,山东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51个县,覆盖率为36%。然而新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

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许多农村年轻人要在城市和城镇找工作,以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摆脱单一的农耕生活;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数目大大增加。这些老人独自留在家中,生活艰难。

1.1 来自精神和生活的压力

老年人和他们的孩子住在一起会担心年轻一代抱怨他们失能。有些甚至会遭受孩子的冷遇;更有甚者,有些老年人会受到孩子身体和精神的虐待。为了生存,他们不仅要耕地还要做家务。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当年轻的父母外出在城镇和城市里工作时,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他们年老的父母身上,他们要负责种田,做家务和抚养自己的孙辈。孙辈的安全、教育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这些“空巢老人”。每年大量留守儿童的失踪、失学、死亡等情况,也是农村老人面临的问题并给他们造成了重大的精神压力。

1.2 无法生活自理

有些年迈的独居老人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他们的孩子结婚后,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会与年轻夫妇分家过日子。在分家早期,父母还比较年轻,还有能力做各种工作,生活上可以自给自足。但一旦到了晚年,他们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疾病缠身,没有工作,甚至缺少食物,没有钱购买日常用品,没有钱看病。同时,如果他们的年轻一代都不富裕,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那么这些老人的生活就会更加悲惨。应该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堪忧。部分农村老人无法自理,无法自主生存,这是国家政府需要解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决的重要问题。

1.3 很多年轻人不尽赡养义务

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在农村,政策却得不到完全彻底地贯彻执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在农村,一对夫妻有几个孩子的现象并不罕见。年轻时,夫妻竭尽全力抚养孩子,希望孩子在长大成家后赡养自己,但是当孩子们长大成家立业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推卸责任和义务,不愿意尽赡养的义务和责任,孩子越多,推诿越多,孩子之间互相攀比,互相推卸责任。“推卸责任”已成为广大农村的一个不雅现象,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

1.4 对老年人的侵权问题

针对老年人的侵权行为越来越严重。由于部分青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老年人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使得对老年人的侵权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经济侵权行为(老年人不能得到来自他们的家庭或社会的援助),婚姻侵权(孩子不同意他们的再婚),财产侵权(孩子随意占据父母的房屋和土地),精神侵权(老年人没有孩子的陪伴或精神文化,他们会倍感孤独)。

应采取的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并且提出“在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方面要不断地取得成效和进步”;所有这些都明确积极地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医疗、精神文化生活、空巢家庭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看法:

2.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基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结合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和生活条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深入了解人口老龄化在山东省农村的发展趋势,特别重视农村老年群体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2.2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应逐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保护系统。统计显示,目前许多农村老人仍没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他们无法得到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非常广泛,山东省更应不遗余力地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确保解决农村老人的生活困难,使他们安度晚年。2.3 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

应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老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众支持的老龄工作方针”,首先要在整个山东省大力宣传老龄工作,例如,我们应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在山东省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其次,我们要认真总结老龄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尊老、爱老的事迹,使每位老年人都得到爱护和尊重,得到社会的关心。第三,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辟专栏为老人的生活服务,给他们提供精神食粮。

2.4 建立老龄工作机构

建立老龄工作机构意味着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每一个市、县和镇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老龄工作委员会或机构,要有人员、资金和办公室,以确保老龄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确保基层老龄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在每一个乡村建立最基层的组织,由村长牵头,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施。应高度关注农村老人的民生问题。我们应该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生活水平。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2.5 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水平,不断满足农村老人的多种需求。

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完善高龄、失能、独居的空巢老人的信息平台,将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等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

2.6 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

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以确保老龄事业快速发展。农村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事实上,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仍很贫困。应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首先,国家政府应该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老龄工作,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解决。我们应该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并逐步提高农村福利院、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待遇并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样大量的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的和谐社会。

结束语

总之,农村养老服务是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而且也需要来自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为农村老人建造温馨、有安全感的养老港湾。

【参考文献】

[1]吴佩芬.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J].南方论丛,2012(04).[2]孙莹莹.山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析[J].新西部,2012(11).[3]陈迪林.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1997(7).[4]曹云清,张占平,李斯.和谐社会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学报,2009(03).[5]王章华.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9(05).※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山东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批准文号2013RKB01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第五篇: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三个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二、一床难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递交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004号提案中提到,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26%(约为1.78亿人),已超过13%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虽然是必然的现象,尽管如此,养老机构床位像如今如此紧缺也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经过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全国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个,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的比例仅为1.77%,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合理的。以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像我们这样的老龄化水平,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的5%~7%。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无法都逐一去探究,但是我们可以从最突出的现象着手。公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满足部分人需求,民办的养老机构更趋向于利益。国家资金与资源的投入毕竟有限,解决这一难题难免要靠民办的养老机构。民办的养老机构需要的是一个可持续经营,如果没有国家的鼓励与扶持,但就地皮这一块就够呛。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实施建设,就要考虑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扶持措施,使他们保持微利并且可持续发展,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参与,才能逐步解决一床难求的问题。

三、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趋凸显。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关怀。三年一代沟这句话不是没道理的,年轻人并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是空虚、孤独的。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学、银发旅游也越来越火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关怀,也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爱老敬老助老的宣传,营造一个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是必要的。这也是忆百孝心网的宗旨所在。

四、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近年来,国家提倡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就中国的养老现状而言,居家养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差、配备单

一、服务水平差、资金有限等诸多问题。而这种居家养老概念还忽略了一类人群,那就是农村居家养老。中国老龄化严重,其中农村老年人占60%以上,而农村养老虽然有低保、医保。但是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为老服务机构基本没有。

空巢,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青壮年外出打工使“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即使出外打工的青壮年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留守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让人不禁想,农村养老该何去何从。

农村老年人养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忆百孝心网认为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政府组织医疗、法律、敬老爱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意识与法律意识。

/编辑:黄叶/来源:忆百孝心网

下载北京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临沂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届非师范类毕业生 毕 业 论 文 浅谈临沂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 王磊 学 号: 200908030112 班 级:2009级社区管理班 专 业: 社区管理与服务 系 别:初......

    中国养老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养老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口的老年化进程日趋加快,特别是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后备人口相对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的......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大全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综述 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

    农村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我县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口老龄化在我县将成加速之势。据统计,2010年末我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17万人,占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省和全国平均......

    养老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

    2012北京养老机构现状调查

    北京养老机构现状调查:1家公办院入住需等10年3月22日,北京郊区一家民办养老院内,一名老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3月25日,大兴一家老年公寓内,一位腿脚不好的老人在走廊里行走。北京......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李瑞刘兴姝(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民缺乏依......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中小企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基于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