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老师: 职 称: 完成时间:
谢淑谦 20097530110005 2009春行管专科班 汪 燕 讲 师 2011年6月
目 录
摘要„„„„„„„„„„„„„„„„„„„„„„„„„„„„„„„„1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的背景„„„„„„„„„„„„„„„„„„„1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1
(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1
(二)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1
(三)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2
(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3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3
(一)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3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3
(三)增强失地农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3
(四)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和激励标准„„„„„„„„„„„„„4
四、结论„„„„„„„„„„„„„„„„„„„„„„„„„„„„„„4 参考文献„„„„„„„„„„„„„„„„„„„„„„„„„„„„„„4 致谢„„„„„„„„„„„„„„„„„„„„„„„„„„„„„„„„5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这一个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养老保障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成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中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包括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 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四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望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对策.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开展,土地征收的规模不断增大,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失地农民,它是指由于原来拥有的农田被部分或完全征用或占用而失去土地的那一部分农民。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1987—2004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000多万亩,其中70%的耕地是通过行政手段征用,这还不算其他形式的失地在内。按照城郊人均占有土地0.7亩计算,估计失地农民数约为5000多万。2005年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2004年减少为18.37亿亩,这期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约885万亩。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至少500万亩,若按照城郊农民人均0.7亩地计算,意味着每年增加7000多万失地农民,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35亿左右,这个庞大的数字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失地农民既有别于一般的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大部分处于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状态,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现状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个群体,不重视这些问题的话,势必会影响城乡的稳定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政府并没有将失地农民纳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范围,导致失地农民没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障待遇,根据以往的调查发现,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现行做法中大部分地区采取货币安置,而且大都是一次性补偿,只有极少数地区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养老问题,并且现行失地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并不高。(二)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
在社会保障运行中,政府扮演着分配、调节、保障和执行的角色,在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村委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时作为政府职能代表和群众自治代表,无法完全代表农民利益与征地方进行谈判并公平分配土地收益,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究竟有谁来保障并不明确。[1]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还表现为:
1.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
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征地补偿费是其未来生活的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生活的状态。[2]然而,现行的征地方法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占用方式,具有强制、垄断性,把农民排除在土地利益的分配体系之外,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失去保障等问题由此产生。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这种补偿的办法完全没有考虑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并且征地补偿费大都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仅能得到一小部分。
2.土地征用补偿费的管理使用不当
土地征地补偿费可谓是失地农民“养命”的本钱,在农村,失地补偿费通常由村干部直接掌管,但由于部分干部素质不高,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财务缺乏透明度,土地征用补偿费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流失,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另外,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于非生产发展方面的其他用途,弱化了征地补偿费的保障作用。
3.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需求没有足够的重视
目前,各地普遍采取一次性支付补偿金,让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然而失地农民再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要么休闲在家,要么从事技术含量低且工资不高的工作,没有好的收入来源,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而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并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来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或创业。(三)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
失地农民对未来自身养老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很多中青年人还没把自己的养老问题提上日程,从来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而是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考虑的是目前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以后的出路。
大部分失地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货币安置的补偿方式,并不了解或信任长远且预期的养老保障权益。况且,商业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相对的新生事物,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缴纳费用过高、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导致人们对该险种的不接受。[3]
另外,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又普遍不高,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大都只能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现阶段农民失去土地后获得的征地安置补偿费用偏低,普遍只能维持3—5年,而且补偿金大都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建房、子女教育和生活费用,失地农民没有更多的能力来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有些地方政府的“零招商”行为或是开发商有意压低土地出让金,再加上出让金内部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农民的负担比例过高,政府没有有效的资金支持,各方明确的负担比例没有规定,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大多数农民对养老保险持怀疑的态度。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
(一)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克服一次性发放补助的弊端,还应从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收益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进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是失地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4]同时,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以家庭养老为补充,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人们积极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模式。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
政府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努力: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从农民的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同时加强土地补偿费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防止非法侵吞,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加强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使农民充分了接相关政策,了解其优越性;加强失地农民的培训,促使其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以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三)增强失地农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年轻的失地农民来说,土地征用补偿费无法保证其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为其未来的生活提供切实的保障。就业是生活的保障,也是未来养老的基础。[2]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与指导,增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正确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养老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保障意识。
(四)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和激励标准,同时建立健全资金的运营和监督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而言,单一的靠国家财政拨款或失地农民自己负担是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养老保险资金的,所以应积极从多方面筹集资金,集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促使投保资金多元化,同时增加政府缴纳的比例,增强农民的信任感和积极性。另外,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金的运营和监督机制。
四、结论
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还有一系列与土地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征地矛盾,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城市化战略目标的实现。[5]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其社会保障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以解决这一群体的养老隐患,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宣榆婷: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2007.5 [2]陈康来,赵芸: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D].山东大学,2008.5 [3]许月明,贾启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实证分析——以保定市康庄村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2008.2 [4]张蕾: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调查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三农问题,2009.4 [5]蒋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D].2006.9
致 谢
对于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汪燕老师。她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对论文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论文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谢淑谦 2011年6月9日
第二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王瑾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在应用个别访谈、现场考察、参考资料查阅与借鉴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延安市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同时,为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再就业 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17-0
1一、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再就业比例低
近几年来吴起县域经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吴起镇城郊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生计和生活被扰乱,失地农民陷入了再就业的困局。这样一来大量的失地农民都面临着再就业的难题。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构少
通过对吴起镇刘渠子、宗圪堵、宗湾子台村民的访谈得知,政府未能对失地农民进行有关技能培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失地农民达到了一半以上,并且在当地有大部分失地农民并不了解再就业培训机构。
(三)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
通过了解和现场考察不难发现,吴起镇缺乏再就业服务体制,一些仅有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缺乏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再就业“一条龙”整体服务体系。
二、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失地农民自身原因
1.失地农民再就业观念陈旧。由于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养成了保守的观念,自谋职业能力、竞争意识不强。而大多数农民不愿意从事竞争性强、流动性大的工作。特别是城郊失地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要比普通农民的生活水平高得多,而且借助其地理位置的优势,生
活水平提升也比较快,对劳动报酬的要求也比普通农民高一些。他们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觉得干这些活丢人。
2.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技术单一。吴起镇失地农民认识的字很少,计算能力弱,自身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结构偏大,而且无技术或技术单一,这些限制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导致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只能是那些脏、险、苦、累的工作。
(二)政府原因
1.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够重视,缺乏就业培训的配套政策。当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方面的支持不够大,有的政府部门甚至未能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缺乏对失地农民培训的配套政策,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导致了针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构的缺乏。
2.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社会保障方面,吴起镇和其他地区几乎相同,大部分农民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同时农村也未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城郊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也享受了低保,但范围很小,政策控制很严。
(三)社会原因
1.现有企业和社会对劳动力吸收乏力。对吴起镇被征地农村的现场考察和走访后发现,吴起镇的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农民土地,企业修建也增加了土地的占用。据了解,当地的企业和社会吸收就业能力明显弱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并且没能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2.对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不畅通,宣传力度不够。失地农民再就业在信息的获取上十分重要。根据对当地失地农民再就业信息的了解,发现现存的就业信息的建立与发布、就业免费服务和培训、就业与再就业扶持政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等基本上不把农民工纳入服务范围。走访的过程中也可以知道,当地农民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大多失地农民只是通过周边人的介绍来取得就业信息,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招聘会很少,很多村子根本没有,这些也使他们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
三、解决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大胆创业
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方面也应当走大胆创业之路。根据自身条件,把握市场经济的契机,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创业。例如:进行个体创业开办养殖厂;开设农家乐等。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
失地农民应清楚地认识自身处境,增强就业意识,提高竞争力。农民在失地后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政府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班,获得一技之长,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为今后实现再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储备丰富的知识。
(三)设立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
政府应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将培训工作与再就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及再就业能力。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
抓住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和延安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的机遇,依托吴起在红军长征中的特殊历史背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吴起境内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步伐,挖掘胜利山、毛泽东故居等景点内部资源,以旅游业促进就业。根据当地情况看,可以从以下服务行业入手:住宅消费服务业的超市、快餐、搬家公司、社区绿化等;其他服务,如信息、文化等。
第三篇:关于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问卷
关于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问卷
亲爱的农民朋友:
你好!我们是东关办事处关于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小组成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规范化的解决。本
调查将针对东关街道办事处辖区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现状进行调研,为妥善解
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地区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真诚感谢您的配合!
一、被征地农民的基本信息
姓名村第组性别年龄岁
二. 调查信息:
1、您家里有口人;劳动人口有口;就业人口有口;
2、您的文化程度()
A、没上小学B、小学C、初中D、高中或同等学历
E、大专以上
3、请选择,失地前您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农业;◇第二三产业;◇房租;◇集体补助;◇外出务工;◇入股分红;◇自
主创业;◇其他:请选择,失地后您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农业;◇第二三产业;◇房租;◇集体补助;◇外出务工;◇入股分红;◇自主创业;◇
其他:
4.你的年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等)总共有多少()元?
A、5000元以下B、5000—8000元C、8000—11000元
D、11000—14000元E、14000元以上
二、被征地情况
1、您家被征土地占原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多少?()
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其他
2、您被征地的面积是亩,得到的安置补偿费为()元?
3、您家的土地是()下被征用的?
A、政府强制B、与用地单位直接协商C、政府出面协商
4、您家失地到现在多久了?()
A、半年内B、半年至一年C、一年至两年D、其他
三、政府向失地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政策具体落实情况
1、您的土地被征用后,政府是否提供补偿措施?
A、是B、否
若有提供:
(1)这些补偿措施有何种形式()(多选)
A、提供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B、提供就业安置C、提供医疗保险安排
D、提供就业技能培训F、提供社会保障G、提供小额优惠贷款H、致富或科技、项目方面的信息I、其他
(2)若选F,那么具体的社会保障措施包括()(多选)
A、农村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C、“五保户”制度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E、其他
措施落实了多少?()
A、完全落实B、一半以上C、大约一半D、一半以下E、没有落实
2、自从失地后,村内以下哪些公共服务得到改善?()(多选)
A、城镇燃气B、用水C、有线电视D、医疗或养老保障E、教育F、修路G、什么都没有改善
四、失地农民对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的认识度
1、您愿意被征地吗?
(1)愿意,原因是()(可多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种土地没多少收入B、国家的补偿措施和社会保障安排合理
C、相信政府会解决问题D、政府动员得好,要服从政府安排E、对自己被征地后的生活充满信心F、其他
(2)不愿意,原因是()(可多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征地补偿标准较低B、补偿措施或社会保障难以实施
C、收入会减少D、生活没有保障
E、征地过程中权益被侵犯F、其他
2、被征地前,政府相关部门是否有开展有关社会保障的宣传活动?
A、有B、没有C、没有宣传但已了解部分D、没有宣传,非常不了解
3、您在征地前是否有主动向政府了解被征地后的社会保障问题?
A、有B、没有C、想过,但是不敢问
4、当您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落实,会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A、法律B、保持沉默C、从众D、使用暴力
E、寻找有关部门出面解决
五、失地农民对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满意度与社会保障责任意识
1、你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意?()
A、是B、否
满意的原因方面:
不满意的原因方面:
2、您认为该由谁来承担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所需基金?()
A、国家B、集体C、个人D、三方都应拿出一部分钱
3、您觉得自己准备用以下哪种方式解决自己老年以后的生活问题?
A、向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寻求帮助B、向社区(邻居、村等)寻求帮助
C、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寻求帮助D、等待政府救助F、只能靠自己
4、根据养老保险的内容及您自己的经济条件,您会选择怎样的投保标准?()
A、每月40元以上B、每月20-40元C、每月20元以下
D、无钱参加或不愿参加E、不了解或说不清
5、你对社会保障的实施期待度高吗?
A、高,希望社会保障能解决我以后生活的问题
B、希望国家社会保障能解决一部分生活问题,自己可以解决剩余部分
C、不高,认为不需要国家的社会保障,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生活问题
发布日期:2012-3-15
第四篇:失地农民就业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学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
公共政策学论文
失地农民就业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
----以南充市华凤镇为例
学号:
姓名:
赵蔺,201107140136 1
失地农民就业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
——以南充市华凤镇为例
摘要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日益加快,中国农民因为乡镇城市化,修铁路公路、学校等一系列原因集体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旦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因此,需要通过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来解决其生存问题。原本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面临失业的困扰,不得不走出农村,在城市安置地或者离原户籍地不远的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而怎么让农民失地不失业或很好的就业又是一个急需让全社会关注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充市顺庆区华凤镇为例,就失地农民再就业背景、困难、矛盾,就业后心里适应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积极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通过对华凤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发现其中有待完善的地方,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建议。
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目的在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情况。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本文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概括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说明失地农民就业的意义。首先,介绍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就业等概念,使每个概念有清晰的定义。最后,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目的在于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华凤镇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华凤镇城市化的现状,说明华凤镇在最近几年里要全面实现城市化。然后,介绍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第四部分,介绍华凤镇城市化进程中,华凤镇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具体措施。介绍华凤镇政府提高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不仅减轻了华凤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压力,而且使华凤镇失地农民创业资金更加充足。第五部分,提出进一步促进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的建议。首先失地农民自身也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必须遵循公平原则、统筹城乡原则。其次,进一步促进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应该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层次、培训方式。再次,进一步促进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企业应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人性化服务。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适应力;华凤镇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第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并且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这个大浪潮下,地方政府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粗放型的土地外延扩张。作为地方政府强势主导的城镇化进程的结果。地方官员不断把政绩做位自己升迁的垫脚石。衡量一个地方发展快慢的标志主要变成了这个地方城市人口的多少,城市用地的发展。因此农民失地就演变成了道德风险发生的结果,失地农民问题越演越烈。近年来各地区以开发区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模急速扩大,并直接导致失地农民群体数量的激增。第二,在工业化进程的二元背景下即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因此中国要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模式。政府必须参与城镇化建设,一来可以加快城市发展速度,二来可以缩减预算,减少投入。如果缺乏政府的强行推进,自发的城镇化进程会因为潜在的交易成本过高而受到必然影响。因此,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来看,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二元结构刚性还很强的地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过程是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但最后结果是农民低价出让了农地的一切产权意义上的权利,而地方政府长期又难以保证失地农民有就业机会,从而产生对失地农民的低标准补偿和农民失地后容易失业的问题。
第三,我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那么不同地区地方政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能力的差异和失地农民问题个体的差异也就不同。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及目标,因城镇化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呈现明显的差异,失地农民问题及衍生问题皆以此为前提并且特征各异,地方政府当期给失地农民的内生支付的补偿意愿和支付能力也各不相同。
(二)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是我国主要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农民的生计发展问题,国家才能更好的度过社会转型期,如果失地农民变成无业农民,不仅增加社会负担,一些农民甚至迫于生计,心里扭曲,产生报复社会的举动,一旦造成,这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安置好农民的子女教育,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向小康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本文研究现状
本文通过失地农民的一个缩影,截取南充市顺庆区华凤镇的例子说明失地农民的现状,就业状况,政府政策的针对性来说明失地农民必须有一系列促进再就业的规定。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抽取华凤镇居民,通过走访观察的形式了解其中的具体事项。成功走访38户再就业居民。
二、相关概念分析
(一)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一词的使用频率已经越来越高。在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法规条例中关于失地农民已有所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所谓失地农民,是以农业合作社(村民小组、生产队)为单位,经核查扣除村民宅基地、农村集体二、三产业建设用地和公共建设用地后,经区国土资源局确实认定人均实有耕地不足0.3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全部征为国有用地而撤销建制和尚未撤销建制并部分办理或未办理农转非人员的农民。从以上概念界定可看出,“失地农民”具有两点鲜明特征:一是具有农民身份,二是丧失原享有土地使用权、承包权、经营决策权。鉴于本文研究对象为失地农民就业,故本文对于失地农民概念的界定,需要考虑是否失去土地或住宅因素。因此,本文研究的失地农民界定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导致土地被征用,失去了原有土地的使用权、承包权、经营决策权,并且没有再就业的农民。
(二)就业
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三、华凤镇失地农民问题
面对新一轮城市规划,华凤镇街道将会成为南充市区第二大商圈,街道上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土地房屋都会被政府征收变成商业用地,而早在十多年前,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修建时,已经将一部分农民土地进行征收,至今还有一部分农民处于无业状态。面对将要拆迁的房屋和征用的土地,不少农民表示很担忧。,大量农民,由于自身素质差,思想观念落后,没有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他们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多数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他们就业安置方式简单,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缺乏有效的培训,在第一时间难以获得最新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在没有政府帮扶状态下导致华凤镇失地农民竞争力差,创业困难。
(一)华凤镇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南充市政府鼓励这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依托西华师范大学为基地,认真审核自己的优势地理资源和市场服务人群,形成了伍家娅社区创业先锋,先后在此社区开放二十余户家庭旅馆,带动了家庭旅馆的蓬勃发展,而后开始了街边小吃店的经营模式,在政府鼓励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模式下,一大部分失地农民成功走上再就业的道路。目前,已有88%的失地农民在南充的经济推动上起着不小作用。
四、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
华凤镇政府提高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不仅减轻了华凤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压力,而且使华凤镇失地农民创业资金更加充足。还形成自主创业表扬带头模式,为创业先进个人颁发奖金,以进一步带动其他人的创业。
五、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建议对策
(一)努力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农民的自身素质和自我意识是关键,要给农民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机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出发点,运用灵活的形式,不拘泥于时间地点,以农民的出发点为需要,让培训与就业紧密相连。总之,通过各种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技能和服务意识,让他们树立竞争意识,来适应创业和其他就业形式需要。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一是对确实用于公共利益无收益项目的征地,政府在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统征时应按照有关法规,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确保足额补偿到位,不损害被征地农民利益。二是对虽然用于公共利益或社会事业,但有收益的项目建设用地,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土地出让占有一定的收益份额和土地增值收益,避免因买断而造成少数单位独占土地增值收益。三是对商业性、经营性开发项目用地,如建专业化商品市场、建厂房、学校、房地产开发等,应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村集体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逐步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征得农民同意,可以土地出让入股等形式享有土地增值收益份额,实行土地入股分红。
(三)构造有效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在目前城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农民城市化就业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建立劳动力市场和失地农民之间的双向沟通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各级政府和社会要多方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特别要明确包括劳动部门在内的其他相关部门在就业信息收集、传送、接收即反馈等环节中的职责和权力,规范管理,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其具体的组织形式就是大力发展失地农民就业中介组织,以避免失地农民就业信息不灵的盲目性影响。以便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创业服务机构负责对创业的人群进行培训。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征用必须依法补偿。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测算评价体系和补偿标准,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基础。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成本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而同步提升。建立统一的征地标准体系。在科学测算土地产值情况下,政府应根据土地产值、区位、地类、用途与价值、物价、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不同区域、不同地段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同一片区的征地,应实行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同地同价,这样既可以体现对同一片区失地农民的公平,避免不必要的地价争议,又可以减轻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四是要超前进行城镇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预规划,对预规划区土地征用可能发生的事项提前研究解决措施和办法,增强工作预见性。
(五)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不论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还是从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角度看,政府、企业作为土地征用的直接受益者,都应以让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统筹,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
五、结束语
失地农民问题解决不了,城市化就不可能成功,只有各方面协作起来,让更多失地农民就业,成为经济活动人口,成为经济活力人口。才可能会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人口研究,[2]人大代表《:呼吁关注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四川在线2005-03-01(中国人大新闻)
[3]章建民.农民呼唤农业保险中国改革。2003
[4] 柏骏-《农民问题》-成因.风险.政策.2013
第五篇:失地农民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经济专题讲座 课程论文
失地农民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日益增多,由于征地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以后,不仅没有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城市化成果,反而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
引言: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大规模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达到60%。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历史、制度等诸多原因,农民在城市化大潮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城市化是土地增值及其资本化的过程,应该让农民真正获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然而,在城市化实际进程中,农民不仅没有获得相应利益,反而临着城市化带来的失地和失业的双重尴尬。
一、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表现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偏低
1、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技能、心理等因素的限制
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二元制”结构特点明显。与城市相比,由于受到经济、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在文化、技能上都处于劣势,尤其是纯农业户。即便是在城市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也往往选择留在城市(即社会学中的“人才倒挂”)。另外,在长期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求静怕动”的社会心理,也成为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
2、政策性因素的限制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农民创业的限制条件、企业招工的歧视性规定等,都严重阻碍了农民的社会流动,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近些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对于失地农民这个特定的弱势群体而言,仍远远不够。
(二)土地开发、交易、占用、补偿问题上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1、制度保障乏力
在农民失地问题上,虽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法》等,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在保护失地农民的权利上往往力不从心。
2、缺乏统一规划,“城市病”现象严重
在城市化过程中,介入主体不一,缺乏统一规划,如开发商抢建违法建筑(在补偿利益的驱动下,农民也可能盲目的增加建筑面积以换得高额补偿)、破坏生态平衡、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都会显露。更有甚者,个别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暗中勾结,以规模经营为借口,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强迫农民进行所谓的土地流转,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和土地用途,这都必然增加城市化的安全隐患。
3、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缺乏,维权能力受限
失地农民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都比较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借助法律来解决其与另一方或另几方的争端,在此过程中往往处于极端被动地位。
(三)针对失地农民的相关制度、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1、社会保障不到位
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方面,不乏成功的探索,但多数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失地农民并不能真正享有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另外,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一定缺陷,除救济助困制度外,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覆盖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还缺乏诸如失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制度等。
2、农民失地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就业指导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失地农民劳动力的转移和科学就业,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就目前情况来说,政府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中介机构缺位明显
我国2003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是9800万,是1990年1500万的6倍,在这其中,直接或间接失地农民又占了相当比例。面对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转移队伍,农村劳动力输出中介机构严重缺位,这不仅影响了失地农民正常流动,而且使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加。
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途径
(一)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第17条规定:“所有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事先给予公正补偿,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德国基本法第14条第3款规定:“只有为社会福祉,才能允许征收。”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立法,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只有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福利的目的才能征收土地,并兼采概括式和列举式模式,赋予“公共利益”明晰的内涵和外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在实践中,规范征地行为,必要时可以设立“公共利益”的认证程序,对征地项目的公益性进行认证,彻底摒弃借公共利益之名侵犯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征地行为。
(二)逐步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从源头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能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是引起征地纠纷的焦点。通过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化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要灵活多样,补偿时不仅要考虑土地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补偿,还要考虑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居住安顿、重新就业所需的困难补偿。以解决农民现实生存需要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三)推行高效公正的征地程序
使私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首先,建立独立于审批单位的仲裁机构,将征地机构、征地人员的收益与征地情况分开,使征地机构在经济利益上与政府、用地单位脱离,防止政府部门在解决征地争议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非正常现象;其次,人民政府要组织征地告知、确认和听证程序,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征地前的知情权和咨询权、征地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征地后的受益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征地的透明度,防止政府借“公共利益”之名滥用征地权。
(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
“农民的土地权利变性成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其一,它不以控制和占有土地为最终目的。其二,它的放弃并不以获得土地本身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为条件,而是以获得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条件。”]在目前尚未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可行之策是依据“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
(五)建立科学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没有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中的基本生存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土地:消除城乡二元的突破口[J].人民论坛,2008,(1).[2]鲜祖德.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1).[3]邬能芳.农民充分就业促进城乡演变[J].人民论坛,2008,(2).[4]陈玫君,杜放.中国城市化的先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5]何隆德,刘峰.农村改革解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