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18: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试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民养老保障有着其特殊性:其养老保障对象人口数童众多,大部分无工资、劳保养老金,受教育的程度普遥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我国人口老铃化问题日益突出及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功能的弱化等都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其对策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视家庭养老保障;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我国当前农民的养老方式及养老保障状况

“养老”是指奉养老年人,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三个方面的结合。对一切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方法、途径、形式和手段都称之为“养老方式”,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普遍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族成员对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日常照顾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家庭养老仍然是当前农村养老的主导模式,据民政部统计,截止1999年6月,农村97.6%的老人靠家庭赡养,而依靠退休金生活、集体供养及敬老院的老人仅占2.34% ,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70%以上与后代住在一起。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孝”观念以及历史上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为家庭养老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这使得农村老年人习惯于在青年时将全部收人和积蓄用于抚育子女和置办家业,没预留自己的养老费或留的费用远不能保障自己养老所需。此外,家庭养老能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籍。这些都是决定家庭养老长期存在的因素。

2、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集体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对“三无”老年人实行“五保”。采取两种形式即分散供养,村组织负责,由邻里照顾和集中在养老院供养。1998年底,全国五保户总数为282.8万人,敬老院和福利院供养人员为63.9万人,供养经费由县、乡、村三级组织提供,是一种纯福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社区服务被赋予新的内容,如互助式社区养老、社区有偿服务等,但主要是在城镇开展。

3、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这种养老方式还不具普遍性,1999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000万,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只有6172万人。

总的来看,我国农村养老现状仍以家庭养老占总体地位,基本沿袭农业社会的传统保障模式。

二、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

由于农村老年人口同城镇老年人口生活方式等的区别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从而决定了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认识农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从农村实际出发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不仅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对全国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都是很重要的。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众多。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有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 %。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从中可看出

农村老龄化的程度较城市重,并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向城市的不断涌入而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2、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无工资、劳保养老金。我国城市绝大多数老年人离退休后都能够领取到工资、养老金。而农民年老到不能从事农业劳动后绝大多数人不能领取工资、养老金。

3、农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农村老年人收人全靠个人从事农业劳动自养和子女供养,而城市老年人的个人收人除了退休金、个人劳动收人还有政府补贴等。

4、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不同,60岁后,仍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继续从事生产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5、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1998年各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上海为5406.87元,北京3952.32元,云南为1387.35元,贵州1334.46元,西藏1231.5元,2000多是中间状态,可见不同地区农民收人差距是较大的。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一直以来沿袭的都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和主体,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的传统模式。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的出现,如何使社会在养老负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活力,实现最优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真正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加人W TO后经济一体化趋势使我国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我国是农业大国,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加人WTO后会由此产生与国外农产品相比明显的价格差异,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国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几乎为100 %,国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的进人必将挤占我国农产品相当一部分市场,这无疑会导致一部分农民收人的减少。而且中国加人WTO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量将会增加,从而必然对我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产生强大冲击与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我国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在2004年前要降至17%,重要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这就意味着受国家政策长期保护的农产品将面对国外农产品进人的竞争。而据2002年国家统计年鉴,我国农村居民年平均收人达到3000元以上的省区只有6个,2000元以上的省区有11个,1000元以上的省区13个,由于在农村养老保障一直以来都是强调的自我保障、家庭保障,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使得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愈显突出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按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进人老龄化社会,这标志着我国已进人了老龄化社会。据国际劳工局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2030年将占总人口的23.2 % , 2050年接近30%,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老龄人口国家,而老年人口近70.2%居住在农村。政府要提前对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作出相应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发浪潮”危机。我国

人口老龄化与东欧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是世界之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1.3亿,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预计在21世纪中旬可能要占到世界老年人口的25 % , 199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3.5%,按这个比例今后要负担全球老年人口的20-25 %,困难之大可以想见。

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持续的生育率下降和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70年代以来中国卓有成效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总的生育率从1970的5.8降到现在低于更替水平的1.8,人口平均期望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

3、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逐步增长的长过程发展起来的,在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问题时,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我国现阶段经济还不很发达,又面临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就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

(三)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功能弱化,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民保障的主要方式,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一是农村家庭的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据统计,农村平均家庭规模已从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7年的4.35人。农村独生子女在大幅增长,“四·二一”家庭结构在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子女在养老问题上不堪重负。二是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困难。我国现在正处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时期,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伴随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其中又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同时,户籍制度的放开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结果是农村老年人缺乏年轻一代的赡养。三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提出挑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竟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日益加大,而目前我国农民家庭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大,这种情况下,靠单个家庭来保障能力是很有限的。

(四)土地的保障的功能十分有限

迄今为止,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还是面向城镇人口,这种城乡差别的存在理由是农村居民拥有土地使用权,从而享有了土地的保障。于是,农民的养老、医疗、生活全依赖于分给他们的儿亩土地。那么,土地到底能提供多少程度的保障呢?

1、我国自90年代后期以来,木多数的农产品显示为供过于求,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1996至2000年间,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累计下降了22.6个百分点。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从事农产品种植业的收益会越来越低。

2、根据我国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我国现有耕地19.51亿亩,人均耕地

1.59亩,按照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农村人口数,2000年人均耕地数为1.52亩,仅是世界人均耕地的42.9 %。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工业化用地使耕地资源不断流失,人均耕地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3、按现行的土地政策,我国农民拥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是不能出售的,所以农民在生病或养老最需要钱的时候并不能靠土地的产权变更来获取货币,以供其所需。

四、对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单靠家庭是不能解决养老问题的,而必须发挥社会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社会养老制度。我国当前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构建多层次、覆盖面广、共济性好、管理有效、保障水平适当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自1991年民政部推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实施效果并不很理想,参保人数逐年下降。该方案主要有覆盖面小、共济性差、保障水平低、可持续性差等缺陷,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应健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而后确定给付标准,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在投资方面,根据现行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这种比较单一的投资渠道使增值保值变得困难。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放宽投资领域,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这样既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又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基金运营方面,国外许多国家保险基金运营都很成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模式的选择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具体来说是建立“市场化管理,专家理财”的基金管理运营模式。即国家只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对基金管理公司实施监控,由基金管理公司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作。

2、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应具弹性化。在农民进城务工、婚嫁或迁徒等情况下,保证将其帐户上积累的养老保险金划转到新址养老保险机构为他们所设立的帐户上。另外,根据国外的经验,农村养老金帐户还应增加抵御风险的功能。当农民养老金帐户积累达到一定金额时,国家可对投保人开办生产、教育和住房贷款,解决农民生活的当务之急。

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土地制度改革相结合。

我国对农村用地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土地多种形式资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实行转包转让、租赁、拍卖、土地经营权人股等形式,有效地盘活了土地资产,实现了土地增值。与此同时,从减轻养老负担的角度看,应该让退出耕地经营权的农户仍能凭他们原来拥有的土地经营权获得经营利益。承认农民在承包期内对土地使用权的控制,准许其进人市场转让或出租,以获取维系其养老的经济来源。

4、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养老基金筹资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事、财分开的制衡机制;内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中央、省、地三级政府主管部门保留行政机构,负责政策制定、建章立法、组织推动和行政监督;县、乡两级负责保费的收缴、个人帐户管理、养老金发放等具体事宜,不承担基金管理职能;中央、省两级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其性质为金融企业法人或具有金融职能的事业法人,承担基金管理人的职能(王以才,1999),从而保证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5、明确政府工作职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是社会政策而不是经济政策。因此,政府在制度建设中应扮演主要角色。在观念层面上,国家应确定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构建一个动态开放体系;在行动层面上,在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应真正承担起社会保险的责任,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投人。

(二)重视家庭养老保障,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尽管社会福利项目的内容比较丰富,但大多数老年人仍生活在家中,主要是家庭养老具有其他一些养老方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如在家庭中养老,老年人能获得最大的精神慰籍,且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令老年人可缓解进人老年后容易引起的空虚等。此外,我国现在养老保障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保障网络还不完善,若因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而不加以坚持和重视,将有可能出现保障的“断层”。

(三)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家庭人均收人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农民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这些地区的老年人,他们的养老更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和老年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健全其他保障方式

农村“五保户”老人的供养一直进行得较好,是社区养老最典型的方式。社会救济、优抚保障、社会福利等并不直接表现为养老保障方式,而是属于基本的社会保障范畴,并构成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农村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有困难的老年人将失去生存保障的基础。

(五)协调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

笔者认为,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思路不应就农村、农民论事,而应从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宏观角度来思考。当前由于客观形势及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差异而保障有所区别,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农村养老制度向城市养老保障制度转轨。如何转轨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最后,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老龄化问题也不例外。我国老年人的养老

保障压力之大除了人口众多,主要还是我国目前经济水平较低。所以我国重点要发展经济,包括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将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创造必要的前提和条件。本文章由山东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二篇: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老师: 职 称: 完成时间:

谢淑谦 20097530110005 2009春行管专科班 汪 燕 讲 师 2011年6月

目 录

摘要„„„„„„„„„„„„„„„„„„„„„„„„„„„„„„„„1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的背景„„„„„„„„„„„„„„„„„„„1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1

(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1

(二)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1

(三)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2

(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3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3

(一)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3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3

(三)增强失地农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3

(四)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和激励标准„„„„„„„„„„„„„4

四、结论„„„„„„„„„„„„„„„„„„„„„„„„„„„„„„4 参考文献„„„„„„„„„„„„„„„„„„„„„„„„„„„„„„4 致谢„„„„„„„„„„„„„„„„„„„„„„„„„„„„„„„„5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这一个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养老保障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成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中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包括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 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四个方面,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望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对策.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开展,土地征收的规模不断增大,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失地农民,它是指由于原来拥有的农田被部分或完全征用或占用而失去土地的那一部分农民。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1987—2004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000多万亩,其中70%的耕地是通过行政手段征用,这还不算其他形式的失地在内。按照城郊人均占有土地0.7亩计算,估计失地农民数约为5000多万。2005年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2004年减少为18.37亿亩,这期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约885万亩。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至少500万亩,若按照城郊农民人均0.7亩地计算,意味着每年增加7000多万失地农民,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35亿左右,这个庞大的数字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失地农民既有别于一般的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大部分处于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状态,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现状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个群体,不重视这些问题的话,势必会影响城乡的稳定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政府并没有将失地农民纳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范围,导致失地农民没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障待遇,根据以往的调查发现,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现行做法中大部分地区采取货币安置,而且大都是一次性补偿,只有极少数地区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养老问题,并且现行失地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并不高。(二)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

在社会保障运行中,政府扮演着分配、调节、保障和执行的角色,在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村委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时作为政府职能代表和群众自治代表,无法完全代表农民利益与征地方进行谈判并公平分配土地收益,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究竟有谁来保障并不明确。[1]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中角色的缺失还表现为:

1.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

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征地补偿费是其未来生活的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生活的状态。[2]然而,现行的征地方法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占用方式,具有强制、垄断性,把农民排除在土地利益的分配体系之外,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失去保障等问题由此产生。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这种补偿的办法完全没有考虑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并且征地补偿费大都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仅能得到一小部分。

2.土地征用补偿费的管理使用不当

土地征地补偿费可谓是失地农民“养命”的本钱,在农村,失地补偿费通常由村干部直接掌管,但由于部分干部素质不高,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财务缺乏透明度,土地征用补偿费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流失,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另外,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于非生产发展方面的其他用途,弱化了征地补偿费的保障作用。

3.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需求没有足够的重视

目前,各地普遍采取一次性支付补偿金,让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然而失地农民再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要么休闲在家,要么从事技术含量低且工资不高的工作,没有好的收入来源,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而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并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来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或创业。(三)失地农民缺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

失地农民对未来自身养老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很多中青年人还没把自己的养老问题提上日程,从来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而是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考虑的是目前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以后的出路。

大部分失地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货币安置的补偿方式,并不了解或信任长远且预期的养老保障权益。况且,商业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相对的新生事物,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缴纳费用过高、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导致人们对该险种的不接受。[3]

另外,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又普遍不高,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大都只能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现阶段农民失去土地后获得的征地安置补偿费用偏低,普遍只能维持3—5年,而且补偿金大都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建房、子女教育和生活费用,失地农民没有更多的能力来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有些地方政府的“零招商”行为或是开发商有意压低土地出让金,再加上出让金内部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农民的负担比例过高,政府没有有效的资金支持,各方明确的负担比例没有规定,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大多数农民对养老保险持怀疑的态度。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

(一)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克服一次性发放补助的弊端,还应从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收益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进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是失地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4]同时,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以家庭养老为补充,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人们积极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模式。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

政府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努力: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从农民的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同时加强土地补偿费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防止非法侵吞,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加强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使农民充分了接相关政策,了解其优越性;加强失地农民的培训,促使其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以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三)增强失地农民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年轻的失地农民来说,土地征用补偿费无法保证其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为其未来的生活提供切实的保障。就业是生活的保障,也是未来养老的基础。[2]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与指导,增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正确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养老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保障意识。

(四)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和激励标准,同时建立健全资金的运营和监督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而言,单一的靠国家财政拨款或失地农民自己负担是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养老保险资金的,所以应积极从多方面筹集资金,集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促使投保资金多元化,同时增加政府缴纳的比例,增强农民的信任感和积极性。另外,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金的运营和监督机制。

四、结论

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还有一系列与土地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征地矛盾,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城市化战略目标的实现。[5]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其社会保障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以解决这一群体的养老隐患,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宣榆婷: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2007.5 [2]陈康来,赵芸: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D].山东大学,2008.5 [3]许月明,贾启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实证分析——以保定市康庄村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2008.2 [4]张蕾: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调查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三农问题,2009.4 [5]蒋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D].2006.9

致 谢

对于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汪燕老师。她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对论文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论文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谢淑谦 2011年6月9日

第三篇:关于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天津市财政局

津人社局发〔2010〕5号

各区(县)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加群众收入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意见》(津党办发〔2009〕36号)和市政府《关于调整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意见》(津政发〔2009〕46号)的精神,现就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10年1月1日前,已经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津政发〔2004〕112号)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被征地农民,仍按照原文件的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障待遇。基金统筹层次,管理渠道不变。

二、2010年1月1日后,年满18周岁的被征地农民应按照《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规定》(津政发〔2009〕22号,以下简称《规定》)参加养老保险,所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支付。对于18周岁以下和已享受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被征地农民,由区县根据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等情况,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行确定补偿标准。

三、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时以本市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按照40%的比例,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与农村居民个人参保缴费合并计算。在领取待遇时按照《规定》的计发办法享受养老待遇,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50元补贴。

四、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预存制度。按照《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规定“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的精神,对于需要报国土资源部审批的国家征地项目,在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方案前,上报方案单位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费存入市财政开设的预存专户。征地项目批复后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费,从预存专户转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的计算,以参保缴费时间为准。预存资金不足的由上报方案单位补足;未获国家批准的征地项目或预存资金有余额的,由市财政退还给上报方案单位。

五、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二o一o年一月十三

第四篇:关于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天津市财政局 津人社局发〔2010〕5号

------------------关于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加群众收入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意见》(津党办发〔2009〕36号)和市政府《关于调整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意见》(津政发〔2009〕46号)的精神,现就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10年1月1日前,已经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津政发〔2004〕112号)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被征地农民,仍按照原文件的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障待遇。基金统筹层次,管理渠道不变。

二、2010年1月1日后,年满18周岁的被征地农民应按照《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规定》(津政发〔2009〕22号,以下简称《规定》)参加养老保险,所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支付。对于18周岁以下和已享受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被征地农民,由区县根据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等情况,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行确定补偿标准。

三、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时以本市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按照40%的比例,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与农村居民个人参保缴费合并计算。在领取待遇时按照《规定》的计发办法享受养老待遇,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50元补贴。

四、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预存制度。按照《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规定“社会保 1 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的精神,对于需要报国土资源部审批的国家征地项目,在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方案前,上报方案单位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费存入市财政开设的预存专户。征地项目批复后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费,从预存专户转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的计算,以参保缴费时间为准。预存资金不足的由上报方案单位补足;未获国家批准的征地项目或预存资金有余额的,由市财政退还给上报方案单位。

五、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

二O一O年一月十三日

第五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申请书

本人年月出生,住乡村组,身份证号

码,原承包地亩,因被征地亩。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政【****】**号)文件精神,现自愿放弃剩余承包土地交由本集体组织安排使用,特申请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请批准。

申 请 人:

年月日

下载试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洪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业务

    于洪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业务 经办流程 一、参保范围 1、养老保障:男年满45周岁、女年满40周岁以上人员; 2、养老保险:年满18周岁,男不满45周岁、女不满40周岁人员; 3、保障转保......

    宣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宣传材料

    宣威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宣传材料 一、保障对象及范围 因政府依法统一征地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3亩(不含0.3亩),且被征地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中年满16周岁以上(不......

    城镇化农民养老问题的探究

    城镇化农民养老问题的探究【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安身立命的土地被不断地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转变为居民(暂称他们为城镇化农民),他......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

    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农村养老保障极为重要。目前存在着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养老矛盾多,社会养老困难大等问题。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农......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及相关分析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提出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当前农......

    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拥有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而当前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未来20年到30年,老龄化高峰即将来临。在老龄化和独生子......

    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的现状和对策(精选合集)

    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的现状和对策养老服务和养老、医疗保障一起构成老年人三大保障体系。认真分析**养老服务保障工作的现状,进行对策研究,是新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