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

时间:2019-05-12 18: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

第一篇: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农村养老保障极为重要。目前存在着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养老矛盾多,社会养老困难大等问题。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多方筹集养老保障统筹基金,采取措施调动农民参与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解决好家庭养老的诸多问题,从而发挥好养老保障这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等等,决定着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则和现行政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妥善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遵照江总书记这一指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许多问题还不尽如人意,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状

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扩大试点面,2011年开展第3批试点,并部署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此,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2009年算起,到2012年7月1日,我们仅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原来预期的10年左右时间大大提前。这填补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险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人人享有养老保险成为现实。

然而, 新农保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求,截至2013年,全国约半数省份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称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不再区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只要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符合参保条件就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符合领取待遇条件就可以领取城乡

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而且两种户籍缴费、领取待遇的条件和规则相同。各省也同时规定了两种制度的衔接问题。[4]可以预见,不久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新农保将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保险合并,从而成为历史名词。

二、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0739亿,占全国人口的63.9l%。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例高达75%以上。近年来城市养老保障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相对城市而言,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发展缓慢,问题较多。就国情而言,农村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障的重心,养老保障忽视了农村这一块,“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就难以发挥。概括起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农村养老保障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工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第二,农村养老保障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配套措施。第三,农村养老保障是解决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和迎接我国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对策。第四,农村养老保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各部门都应关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采取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诸多问题,认真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

1、农民自愿参加养老保障的积极性不高

从表面上看,是农民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一是宣传乏力、引导不够。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宣传上几乎还是空白,政府引导工作也做得不够,多数农民群众还搞不清楚养老统筹是怎么一回事。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是明显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产品的价格上不去,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幅不大,而子女人学、生病就医等生活花消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群众更多的是考虑维持眼前生计问题,很少去想今后的养老保障。三是在中年人中,无经济实力的人既要抚育子女又要赡养老人,负担沉重,无力参与养老统筹;有经济实力的又觉得不必为今后的生活担

忧,不愿参保。所以,在农村,不管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不管有无经济实力,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都不高。

2、家庭养老矛盾重重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依赖子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要求很低,只要不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即便如此,许多老年人仍然连最低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究其原因,一是多子女的家庭,子女间互相攀比,相互推卸赡养责任,使老人谁也靠不住,生活无着落。二是有部分子女道德沦丧,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甚至还虐待老人。而多数老人因善良而忍让,造成了很多隐性虐待。三是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绝大部分老人除靠子女养老,别无选择。他们年轻时为了子女上学、结婚耗尽积蓄,没有投保,老了没有经济收人,只能靠子女养活。而家庭养老并不能给老人一个安康、幸福的生活,往往还给老人造成心理上身体上的打击。

3、社会养老举步维艰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工业化发展进人成熟阶段后,工业剩余反哺农业的产物。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不发达地区更是处于农养工阶段向工农自养阶段的过渡时期,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条件不成熟。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统筹“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而事实上,个人积极性不高,集体积累薄弱,政府补贴力度不够。农村社会养老面临诸多困难,举步维艰。

四、农村养老保障的几点对策建议

1、多方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推进社会养老进程

由家庭养老逐步过渡到社会养老,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方向。多方筹集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有利于推进农村社会养老进程。可考虑从四个方面做工作:一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目前,世界上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社会保障税或类似税种,对社会养老保障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我们应该借鉴这一做法,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的问题。由于“个人交纳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具有“社会”性质,以商业保险方式运作社会保险,在我国条件又不成熟,因此,国家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二是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长期的剪刀差,使农村很大一部分经济利益流人城镇,为国家工业的原始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目前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工业加大反哺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三是民政部门面向社会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福利彩票,其所得全部用来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最低老年生活保障基金。

2、采取措施把农民参与社会养老统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农村养老统筹基金的壮大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而养老统筹基金的雄厚,又是参与养老统筹者得到更多实惠的保证。所以,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交纳养老统筹费的支付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加大扶贫力度,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改变增收缓慢的现状,从而使农民除了维持好一家生计外还有结余参与养老统筹。其次,从多方筹集的养老统筹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给予参与养老统筹者一定补贴,从而激发其他未参与者积极参与进来,这样做,会加速农村养老社会化的进程。第三,要加大农村社会养老的宣传力度,加深农民对社会养老的认识。通过广泛深入宣传,让农民树立起现在我先为人,将来人又为我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养老统筹不仅使自己老来生活有可靠的保障,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的好处,同时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而在思想上接受,在行动上积极参与。

3、强化法制监督和道德约束,解决家庭养老的诸多矛盾

社会养老是发展方向,家庭养老是现实选择。就普遍而言,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占主导地位因此,对家庭养老的问题不能忽视,要重视解决好各种矛盾。一要强化法制监督。我国保护老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1996年颁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但从有法可依到违法必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农村,尤其是边远贫穷的地区,子女违了法可能自己还不知道,老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可能自己还不清楚。这就需要加强法制宣传,让农民懂法守法用法。仅有宣传还不够,还要建立起严格的法制监督网络,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进行有效的法制监督。二要加强道德约束。要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公民公德建设,大力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对孝敬父母的子女,要宣传、表彰,让这类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对不孝敬父母的子女,要批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道德的巨大约束力,从而尽好赡养义务。

第二篇: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探究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06级法学二班 姓名:王慧芳学号:2006401022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探究 课程名称:农业法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

1日

关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探究

学生:王慧芳

(人文学院06级法学二班,学号200640102222)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方面的权益严重缺损,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组织失缺。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一项系统工程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构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改革生产关系,推 进生产力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不同社会阶层的和谐,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层利益的实现和保障既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也是急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问题。探讨保障农民工权益,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农民工权益的保障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究其本质,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构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国独特的农民工体制是依靠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而形成的,它是在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形式。因此农民工体制的破除,必然会有力地促使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彻底改变。农民工权益的保障, 为我国广大农民顺利转移为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由于农民工体制的存在,使得广大农民工与市民很难在一个城市融为一体,农民很难向市民转化。农民工体制的破除,必将会使广大农民工与市民之间消除政策等外在客观环境的差距,有利于广大农民工较快地成为一个城市的居民, 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本质上是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是农民中比较先进、比较积极的部分,他们是带头和开路的,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也就是解决了农民问题。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使农民工真正成为二、三产业的工人和职员, 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并融入城市社会, 这就为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工人、职员, 转变为城市居民开通了道路,最终有利于加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工权益缺损的现状及其表现

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这种职业与身份的矛盾使他们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而是演变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休。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新的城市群体,他们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人身保障和社会权益等都难以保障,其维权道路漫长而艰难,甚至在某些城市农民工被作为最廉价的劳动力遭到漠视, 其恶劣的生存状态和环境, 不能得到的尊重和信赖, 如此等等引发了大量的劳资冲突, 甚至出现了农民工因讨要工资无方而自杀等极端行为,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民工权益缺损的现状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进城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 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1、农民工的经济权益缺损严重。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 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 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 没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 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 有40%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 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调查, 一些企业每月扣留员工20%-30%的工资作为 “风险抵押金”, 要求农民工必须在本企业工作满三年且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否则这部分工资就被扣除。

2.农民工的人身权益保障不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其人身权益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作为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其文化素质、技能等致使他们常常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不仅报酬低, 还常常受人歧视,遭人打骂,被人骚扰。初到城市的陌生感、恐惧感,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如有些农民工所在的企业,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以离职。3.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

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由于流动,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成为问题。法律规定我国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在当前,由于现行户籍政策的限制,还有一些地区规定对农民工子女到城镇上学要收取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的赞助费,有的地方干脆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这样,大多数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就读,生活上寄养在亲戚家, 或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 成为“留守儿童”。也有的则过早地辍学,随父母在城市里“闯社会”。

(2)社会歧视。农民工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得不到城市社会的尊重,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依然存在。据社会学者的调查,在被接受访谈的315位农民工中,有67%的人认为在与城市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令农民工感到疏离的社会气氛—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在某些人的眼里 ,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种歧视性的称谓。这种疏离氛围的存在 , 加深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鸿沟”, 同时也加剧了农民工对城市的某种报复心理。

(3)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 , 农民工几乎享受不到。调查显示 , 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是33.7%、10.3%、21.6%、31.8%和5.5% , 如此低的参保率 , 给农民工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 , 也给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隐患.三、农民工权益保障对策探讨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体系改革现行的人事劳动制度, 消除户籍歧视, 打破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 建立城乡统一标准的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势在必行。身在城市的农民工受到不公正待遇最首要的原因是户籍, 为此, 应当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歧视性制度。户籍制度在我国推行已40多年, 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扩展。由于住房、医疗、福利、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均与户籍制度挂钩, 户籍制度在本质上已远远超出了人口管理的范畴, 成为以户口管理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 也正是这些制度把农民工排斥在国民待遇之外。

(二)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环节和场所,应当为农民的充分就业提供信息和服务。目前,有些城镇的劳动力市场还不发达, 而且部分劳动力市场秩序混乱,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准确、服务水平差的情况。这种就

业方式使农民工在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择业范围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其次,监督和规范用工单位的用工行为。用工单位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 也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对其用工行为进行规范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三)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来说是农村中素质较高的人口,但是相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按城市工商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 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 特别是缺乏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法制观念。这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可以采取就业培训和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己的维权组织,因此,应当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其维护自身权益的力量。一是党团组织和工会等正式组织应当加大在用人单位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 将农民工吸纳为组织成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二是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成立农民工协会等农民工自治组织。三是动员和培育其他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各种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 参与农民工权益保障事业。

四、结束语

在农民工自身来看,要对农民工的进行法律意识的启蒙与教育。所以,在国家“送法下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送思想,送观念,而不仅仅是送制度和送规范,在教育、启蒙农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普法的经验教训,必须要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意识告诉农民,努力培育他们具有现代法律所必须具备的“平等意识”而非“专政意识”,“公民意识”而非“百姓意识”,“权利意识”而非“义务意识”。在农村具体的普法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让每个农民懂得法律的具体规则、规定是什么,但一定要让农民懂得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后,救济的办法和保障在哪里,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有多高。

农民不论缺乏法律保护意识还是法律监督意识,都会放纵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合法的权益缺少了法律之剑的保护,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担心自己犯法后的后果呢。所以,强烈的法律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2]王春光.农民工: 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学习与探索,2005,(1).[3]熊若愚,董结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国情国力,2002.[4]邓伟志.论“和谐社会”[M].学习时报,2005-01-03.[5]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M].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3.[6]吴洁.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

第三篇: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基于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的调查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以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访问的方法对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从五个方面对大三岔村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和整理,探讨解决本村养老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变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中国的面前,那就是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总数接近

1.6亿,每年还以3.2%速度增长。

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较多的关注城镇居民的养老,对经常耕作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老年人缺乏应有的关注。农村老年人步入晚年时,由于经济收入低、身体素质差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晚年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子女之间相互推诿,这些新情况都使得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面临种种困难。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为例,通过结构式访问等方法,对该村的养老情况进行调查,探讨破解当前农村养老困境的途径,为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养老的模式提供一些参考。农村言老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1.罗秀镇大三岔村当前养老状况

1.1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从本次调查中得知,本村老年人总体的身体壮不是很好,只有10%左右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余的或是有慢性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呼吸衰竭等),或是由于过度劳作造成身体功能衰退。同时,由于村里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国家医疗保障水平低,致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成本较高。所以,许多老年人平时是小病不去医,大病尽量拖,这也是造成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

1.2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文化娱乐水平,这是从本次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大山岔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村里只有一个篮球场作为公共娱乐场地,没有老年人的娱乐休闲场所,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

在调查中发现,村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赌博等。男性老人以赌博为主,女性老人以看电视为主。还有一些终日耕作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由于缺乏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导致部分老人孤独感和失落感增强,精神压力大甚至失常。更有甚者,还有老人离家出走的。村里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堪忧。

1.3 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据调查可知,村里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呈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子女提供和劳动所得以外,还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五保户”生活补助以及退休金。此外,还有一些老人依靠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领取农业补助来生活。在各种收入来源中,由子女提供的部分占到总数的50%以上,自己劳动所得也占较高比例。由此看来,“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功能虽然弱化,但是还是村里主要的养老模式。

1.4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在社会经济文化已经深刻变革的今天,传统的道德体系和孝道文化正在逐渐瓦解。经过调查发现,村里劳动能力较强的老人,或是有退休金的老人(以前的公社大队干部)受到较多的尊重,与家人和邻居的关系比较好。而那些年老体衰的老人,除了少部分子女比较孝顺外,大多受到子女嫌弃,有的甚至被驱赶至偏房中居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位男性老年人被子女相互排挤,只好到老旧的泥房中居住,还时常受到子女责骂。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已经减弱,村里老人的家庭关系趋于恶化。

1.5 本村的社会保障

从调查中得知,大三岔村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主要有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前者每月50元人民币,后者每月150元人民币。此外,还有一位老年人以一次性购买的方式获得国家养老保险。独生子女户的老年人,60岁以后每月获得1200元人民币补贴(目前尚无人获得)。“五保户”老年人还可以申请去乡镇养老院。

本村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自2006年以来,物价上涨非常快,享受到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自2009年开始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尚未涉及本村。综上所述,大三岔村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层次还是比较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差。

2.大三岔村养老困境的成因

2.1 个人原因---老年人身体素质差,精神压力大

人到老年,身体素质下降,身体机能减退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村里的老年人操劳一生,步入老年时身体虚弱,加上没有相应的医疗保健措施,所以身体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部分家庭不理解老年人的处境,觉得老年人不能再为家庭创造价值,是家庭的负担,所以排挤老年人。同时,村里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观念保守,正当利益被侵害是往往忍气吞声,不向国家和社会求助,“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家长的悲剧之一是很多家长是为子女而活,或者再深刻一点,是为了传宗接代、光耀先祖而活。一些老人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为了子孙过得更好,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维护家庭的发展和完整。

2.2 家庭原因---子女推卸赡养责任

在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两道坚固的防线。在市场经济文化的冲击下,老人由于经济收入低下而导致家庭地位下降,这两道防线正在瓦解。子女之间赡养观念落后,相互推诿,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比比皆是。一些子女成家后离开老人居住,只提供老人的生活费,使得老人的生活缺乏相应的家庭照顾,传统农村的宗族社会已经名存实亡。此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土地的产值逐渐下降,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减轻,仅仅依靠土地已经越来越难以支付快速上涨的生活成本。

2.3 国家和社会原因---社会保障水平低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的思维惯性在中国广泛存在。国家和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城镇居民养老,对农村居民养老关注较少。城镇老年人普遍都有退休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还可以享受到众多的养老服务,比如老年人娱乐中心、老年人免费乘车等。国家和社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城镇居民养老中,给城镇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良好的规划。农村养老一直是民生短板,同样劳苦功高的农民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推行新农合、新农保。然而,新农合的保障水平比较低,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新农保政策则是在2009年11月开始试点,以当前国家的财政水平,保障水平比较低,由试点到全面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破解大三岔村养老困境的思路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从大三岔村的调查结果来看,要提高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本村的解决方案。

3.1 从老年人自身出发

要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要敢于向国家和社会求助。老年人要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除自身的自卑、怯懦心理。同时,老年人要同分利用条件掌握自己的经济收入,保障自己的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保障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3.2 从家庭出发

家庭成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改变对老年人的看法,认识到人人都有步入老年的时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促进家庭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子女们要认识到,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为了家庭操劳一生,晚年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家庭养老模式子长期内还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必须巩固和完善这一模式。

3.3 从国家和社会出发

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对农村养老的关注,加强对农村敬老爱老的宣传,提高农村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大新农合的保障力度。同时,国家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创造条件引入农村养老商业保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广覆盖、多层次,从国家层面上帮助农村养老。

4.结语

本以从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基点,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娱乐、经济来源和家庭关系等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得知本村老年人的生活不尽人意,亟需提高和改善。

鉴于作者的调查研究水平有限,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认识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大三岔村的养老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田先梅.对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月,第18卷2期

2.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年4月

3.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梁鸿.农村老年人自理能力研究【R】.人口与经济,2002年4月

5.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12月

6.马运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1年12月

7.贾海龙,管雷.我国中西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J】.中国改革论坛,2004年3月

8.袁方.老年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第四篇: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论文

一、养老保障制度转轨的关键是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问题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我国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应当从传统的以受益为基准、养老金现收现付体制改革为基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并且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决定》明确指出,在职工养老保障问题上,要“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讲,通过个人帐户进行养老金预筹积累是没有问题的。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目前已经离退休的职工没有养老金积累,目前在职但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也没有养老金积累。而他们的养老问题又是必须予以保证的,因为按照旧体制下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他们的养老金已通过“预先扣除”转化为过去的政府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当中,政府则承担对他们的养老保障义务。更进一步讲,旧体制形成了政府对老职工隐性养老金负债,这是必须偿还的。

老职工养老金来源理论上可能的解决方式有二,一是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即对新职工实施基金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对老职工则继续通过现收现付的办法,让目前的企业和年轻职工缴费解决;二是由政府统一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作出专门处理。

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问题很大。第一,对老职工负有养老保障责任(事实上是负债)的是政府,因此,如果政府不承担责任,转而继续让年轻职工承担义务是不合理的。第二,即使不考虑合理性问题,仅从财务上看,也行不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大约占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6—18%,随着今后更多老职工进入退休年龄,这种负担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如果通过企业缴费完成对“新人”进行养老金积累和对“老人”养老的双重任务。即使考虑新制度中的个人缴费因素,所需的企业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也要达30%左右。这是企业无法承受的。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养老保障体制转轨,必须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作出专门处理,即由政府统一偿还旧体制形成的对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负债。根据智利等国家的实践经验,顺利实现社会保障体制转轨的关键就在于由政府妥善解决了旧体制遗留的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权益问题。否则,转轨无法进行。

二、1995年3月的改革方案无法实现《决定》提出的改革目标

为落实《决定》提出的改革要求,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并同时出台了两个具体操作方案,即实施办法之一和实施办法之二。

方案一的特点是要为在职职工全面建立个人帐户,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比较严格地与个人帐户储存额相对应。对于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该办法实施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至退休时,“以个人帐户中的储存额推算出全部工作年限的储存额”。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通过企业另行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形成统筹基金解决,给付标准按照改革前老办法执行。

方案二只设计了一个比例不大的个人帐户。目前在职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分为三部分,一是社会性养老金,按照职工所在地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二是缴费性养老金,个人和企业缴费每满全年,按缴费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计发;三是个人帐户养老金,对应于个人帐户储存额。其中前两项养老金来自于“统筹”。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则全部来自于“统筹”。与方案一类似,实施个人缴费制度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两个操作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等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都是要通过当期的企业“统筹缴费”解决。

根据前文分析,在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不进行特殊处理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转轨是根本不可能的。从两方案的实际运行结果看,与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大相径庭,个人帐户普遍为空帐户,基金积累也不可能形成。

由于目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没有来源,要通过企业“统筹缴费”解决,但在实际上,在企业开始为在职职工进行个人帐户积累的情况下,已不可能再承担过高的“统筹缴费”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实际养老金需要。而老职工的养老金又是必须支付的,所以,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挪用目前已进入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养老金。这在方案一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更一步结果是,不仅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存在“空帐”问题,已经按规定缴费的个人帐户也因为资金被挪用而无法积累。尽管有关方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提出要进行所谓“基金部分积累”。但由于支付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压力巨大,又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企业缴费水平,因而在事实上基金积累的数量极为有限。至1996年底,全国养老金历年滚存节余为580亿元,尚不到1996年当年养老金支付额的一半。而且,其中还有相当大部分是1995年改革以前所剩余的。

由于个人帐户中没有资金,待目前在职职工退休时,他们的养老金来源就又成了问题,出路只能是继续挪用下一代人的个人帐户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使空帐户一代一代往下转。

三、“空帐”运行无法支撑下去,有关功能目标也无法实现

1995年3月的改革方案不仅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也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由于已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支付压力巨大,再加上因管理体制问题导致的高昂成本,养老金缴费率(企业缴纳的养老金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普遍很高,绝大部分地区都在20%以上,个别地区则接近30%,许多企业无力缴纳或以各种方式拒缴。综合各种调查结果,近期各地养老金的收缴率(实际收缴额占应收缴数额的比例)在1996年竟降至50—60%。为了维持统筹体系的运转,一些地方不得不进一步提高缴费率,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养老金现收现付为资金筹集模式的旧体制中,对职工的养老金负债是一种隐性负债,而空帐户形成的则是政府对职工的明确负债,负债规模也更具有刚性。对这种负债也没有任何对其他人的债权来保证,因此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体制本身存在缺陷,很多预期的功能目标也无法实现。首先,国有企业负担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不仅那些老职工多、负担重的困难企业未能走出困境,很多原本负担较轻的企业也由于统筹压力而不堪重负;此外,由于统筹层次低,不同地区之间企业负担不均衡问题也很突出。其次,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建立,无法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保证。目前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试图将现行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扩大至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但收效甚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在政府不能明确偿还对老职工养老金负债的情况下,扩大覆盖范围存在明显的责任转嫁特征,以致于非公有制企业普遍难以接受,养老保障体系仍只能局限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这不仅不利于各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平等竞争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严重制约着当前的国有企业

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诸如破产兼并、富余人员分离等难以有效进行,企业职能无法有效转换。第三,由于无法真正形成基金积累,难以为长期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作出贡献;第四,无法有效解决老有所养,社会稳定问题。仅从目前国有企业的现实看,因企业负担过重,养老金收支困难,退休职工养老金拖欠问题已相当普遍,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回避偿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不想让政府承担过多的经济压力。然而,当现行体制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时,必须承担风险的只能是各级政府。事实上,目前在不少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面对维持职工生活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相关的政治与社会压力。

四、1997年的改进措施及其局限性

鉴于1995年改革以来面临的问题,劳动部、国家体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经过协商,于近期形成一个改进方案,并报请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8月公布。统一后方案的要点是: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其中个人缴费率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个人帐户的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工资的3%;老职工的养老金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基金解决。企业缴费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养老金支付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标准为当地职工上平均工资的20%;二是个人帐户养老金,标准为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围绕上述基本框架,该改革方案还提出了其它一些措施,主要包括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以及改善基金经营、监督和管理等。

从统一制度、改善管理的角度看,较之于当前多种具体实施方案并存,该方案显然有所进步。然而,从基本的养老制度模式看,仍然不准备补偿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帐,而是试图继续用“社会统筹”来解决老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因此,该“统一制度”方案仅仅是对当前较为混乱的养老保障制度的一种修补方案。从其确定的“个人帐户”比例和“社会统筹”比例看,则是前述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折衷。

根据对1995年改革以来养老保障制度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分析,不解决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是建立不起来的。

对于必然出现的空帐问题,有关方面的设想是通过提高个人和企业缴费逐步将“空帐”充实。很显然,在目前企业已不堪重负并且退休人员比例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此外,还有不少人寄希望于扩大统筹的覆盖面,将实施范围扩大到目前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非公有制领域。这一思路的最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如前所述,由于明显存在负担转嫁问题,这种努力很难实现;其二,即使使用强制手段使各种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统筹体系,也姑且不考虑这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一个必然存在的问题是,在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陆续进入老年后,政府则必须兑对他们的养老金承诺,届时亦不可避免会出现支付危机,而且是更大的危机,因为养老保障体系的负债数量较目前会大幅度增加。因此,这种思路的实质只是将发生危机的时间推迟。

总之,1997年改进方案仍然是一个存在缺陷的方案,仍然难以为当前紧迫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供帮助,无法保证长期的养老安全,也难以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支撑。在我们看来,唯一的出路应当是抓紧解决对老职工隐性负债的补偿这个症结问题,在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制的基础上,才能使其他的问题迎刃而解。

五、解决问题的关键:补偿对老职工的隐性负债

要顺利实现养老保障制度从以受益为基准,养老金现收现付的旧体制转向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以有效方式解决对中老职工的隐性负债。由于隐性养老金负债是作为旧的体制结果出现的,是政府对职工的负债,只能通过政府统一承担债务责任。

1、过渡费用应主要来源于国有资产存量

既然国家应当负责补偿,过渡资金从理论上讲只能有两种基本来源:一是从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中“切一块”注入老职工的个人帐户;二是从政府目前和今后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笔钱来对老职工过去的隐性供款进行补偿。

智利的作法是由政府向老职工发放认可债券,并通过政府财政逐年偿还。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在进行改革时,智利的财政是有盈余的。我国的情况下则不然,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将面临财政紧张的局面。虽然每年用于偿还隐性债务的流量不是很大,最高年份约为1200亿元(1994年价格),但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仍值得怀疑。我国财政目前已经有较高的赤字水平,如果再考虑以财政收入偿还养老债务,财政赤字的规模无疑会更加庞大,其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这也必然有一个向全社会的责任转嫁问题(或直接增税,或通过通货膨胀方式变相征税),引发各种矛盾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然,运用财政收入解决问题是最大优点是操作简便。

通过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可能更为有效。一方面,并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用国有资产存量偿还养老金负债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相反,目前国有资产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隐性债务形成的,以此偿还隐性债务是完全合理的。另一方面,虽然用国有资产存量解决问题会遇到一些操作困难,但我国正在加紧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其间自然要对国有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如与这一过程相结合,操作问题可能也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至于是否象智利那样向老职工发放认可债券,则是具体的手段问题。

当然,以国有资产存量为主,结合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政府新增收入共同解决隐性养老金负债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无论如何,基于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以及有关改革的紧迫性,对隐性养老金负债的解决都只能更多地考虑运用存量。

与通过国有资产存量解决养老金负债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分解。对此有几种基本的倾向性意见:一是结合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划归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用股权收益支付隐性负债:二是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三是将一部分国有资产(比如一些中小企业、部分国有房地产等)进行出售、租赁,以销售和租赁收入偿债。总的看来,最后一种办法是最为可行。前两种办法的最大问题是,一方面操作难度较大,同时,企业经营的风险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因而无法保证足够的支付能力。最后一种办法不仅较为简便,支付能力也没有问题。据世界银行等测算,目前我国国有部门的房产(附带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大致与GDp水平相当,足以支付有关费用。

最佳的应该还是混合方案,比如,以国有经济部门的房地产作为主要的和最后的担保,配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股权转让售股套现所得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等。需要注意的是,除国家必须承担的养老金债务外,目前尚有安置企业富余(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政府义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费用来源与筹集方式也应通盘考虑。

对职工养老金权益的具体支付方式也应采取以某种形式为主的混合方式。比如,对大部分职工采取以货币支付养老金的形式,对某些正处于调整状态的企业的职工,也可采取企业股权、债权让渡以及工龄买断等特定形式。有关的处理手段还应尽可能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

考虑到与国有企业改革衔接和配套问题,还有一种可供考虑的思路是实施政府、企业、职工和银行之间的债务转换。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着相当高的负债率,且绝大多数的负债都是对(国有)银行发生的,因此,一个可以考虑的债务转换思路是,将企业对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负债转化为企业对职工的负债,结合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将职工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股权。与此同时,将政府对职工的(隐性)负债转化为政府对银行的负债。更为具体地说,政府对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由企业偿还,企业对银行的等量负债则由政府偿还。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矛盾问题,也可以通过职工对企业的持股解决有关产权不清和治理结构无效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对职工隐性债务的偿还也有了更为现实的基础。考虑到不同企业的负债水平、经营业绩的不同,全面实施债务转换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实施部分债务转换应该是可行的。如,为保证老职工养老金的稳定性,可大致确定一个基本部分,仍由政府按统一标准支付,其余部分则进行债务转换。对一些负债水平高,经营业绩又不太好的企业,有关的债务转换可以折扣方式进行。

2、我国的总体负债水平不高,实现过渡没有问题

与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比,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尤其是获得了政府养老承诺的公有制部门的职工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较低,目前也只有20%左右,因此,我国的养老金债务负担占GDp的比重属于非常低的。比如,由世界银行组织有关中、外专家在1995年所进行的详细测算结果为:截至到1994年底,已退休职工的所需的养老金总量为6810亿元,在职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为12360亿元(均为1994年价格)。两项合计为19170亿元。而且这一结果不仅包括企业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也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而199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6622亿元,养老金债务负担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如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包括东欧各国),隐性养老金负债占GDp的比重几乎都超过100%,一些国家甚至超过200%。已经成功实施了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的智利等国家的隐性养老金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在80%以上。考虑到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一个动态的过程看,隐性养老金债务所占GDp的份额会更小,因为隐性养老金负债通常不需要一次性支付,而是在相当长的年份内逐年偿还。总之,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压力比较小的时机和阶段,只要措施得当,顺利实施过渡是没有问题的。

通过资产存量解决对中老年职工的隐性负债不仅从理论上是可行的,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也在有关问题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如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转制(放小)的过程中,都明确地将一部分存量资产划拨出来,用作专门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偿还旧体制形成的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债务。这些探索都是非常有益的。这说明社会各界都对“补偿”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共识,同时也为如何有效进行“补偿”提供了经验。

我国人口众多,建立基金预筹积累的养老金保障个人帐户制度可以积累相当大的一笔资金,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无论对于经济发展还是对于进一步的经济发展还是对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过程中,之所以改不动或者说障碍重重,不仅有人员负担和各种社会负担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不合理融资体制等也都是严重制约因素。通过有效的养老金积累并通过养老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投资利用,不仅可以扩大全社会的投资能力,特别是长期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资本市场的发育,弥补目前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缺乏等缺陷。

养老金基金作为一种主要形式的投资基金,还可以促进发展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养老金基金本身就是一种属于所有投保人的公有制形式,通过基金投资,持有各种企业的股权,还能够产生和发育更多的公有制经济组织。此外,通过基金组织持有企业股份,对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有效解决旧体制遗留责任、基本的目标模式等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新的养老保障体制应如何组织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主要问题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否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

新的保障模式实施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账户制是不应有异议的。但选择完全的个人账户制还是混合制则需要进一步分析。

包括世界银行专家在内的许多学者建议,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应采取混合制,即,在实施个人账户制度的同时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比如,世界银行建议新制度下的养老金由三个支柱组成,支柱一为一个通过统筹(进行转移支付)旨在保证退休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以上的基本养老保险部分,平均的替代水平约为24%左右;支柱二为一个实施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账户,可使达到正常工作年份的职工获得平均35%左右的替代水平;支柱一和支柱二是强制的,两项合计可达到60%左右的替代水平。世行报告提供的测算结果表明,两支柱所需的缴费率为平均工资的17%,其中企业约占13%(其中9%进入统筹,4%进入个人账户),职工占4%。支柱三为一个按需要补充的自愿账户(补充保险)。

我们的意见与此不同。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可不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除了非强制性的补充保险外,强制性养老保障全部通过个人账户实行,目标也是让达到正常工作年份的职工获得平均60%左右的替代水平。在此目标替代率水平下,企业与个人缴费水平比世行测算结果还可略低。所不同的是,企业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即,新的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完全的个人账户制。

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其基本的出发点一是要保证退休者的收入,建立最低养老金保证;二是要通过统筹,即转移支付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这两个目标追求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考虑到我国特定的国情,其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值得分析。

其一,财务上的收支平衡未必能够保证。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显然不能太低,至少要保证退休者的此项养老金收入要高于贫困线,否则没有意义。显然,对固定津贴部分的养老金收缴仍需要以支定收,现收现付。虽然较之于旧体制下养老金全部现收现付,企业在统筹项目上的缴费率会大幅度下降,但也不可能太低。同时,由于新的保障体制必须覆盖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要对所有企业都进行统筹,考虑到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企业发展的不稳定、不平稳问题、非正式部门和行业所占比重过大以及养老金现收现付难以避免的逃避缴费等问题,能否保证足够的收缴率仍是未知数。所以,风险仍是存在的。如果预期的企业缴费率因支出压力增大或因收缴率降低等原因不能维持

收支平稳,要么需要财政进行补贴,要么需要进一步提高缴费率,进而继续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旧制度的误区。

当然,在通过其他筹资方式解决目前已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养老金权益的情况下,统筹部分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有节余,因为新职工中的大多数暂时到不了退休年龄。这种情况类似于国内一些机构推崇的“部分积累”。但根据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测算,至2030年以后,这一统筹部分亦将会出现赤字。也许考虑许多年以后的风险有些杞人忧天,但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考虑,选择无风险的制度总是更好。

其二,一些技术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管理难度与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面临大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和迅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尤其是大批处于各种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过程,同时,也会出现大量的阶段性就业以及劳动力在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之间的频繁转移等情况。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如果考虑工龄(缴费年限)因素进行领取资格限制,则体制缺乏开放性,在全面扩大覆盖范围时必然也会遇到各种阻力甚至是抵制。如果不进行资格限制或工龄要求很低。财务上的风险势必会大幅度增加。而且,对缴费情况的统计,受益人个人情况的认定都将会非常复杂。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突出,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如果统筹层次过低,地区间的差距等问题难以避免。如果统筹层次过高,则必然存在较高的管理难度(如地区间的差距问题等等),以及同时存在两套管理体系时必然出现的高管理成本与操作成本。

此外,较之于完全的个人账户制,混合制度的资金积累率要低得多;对个人的激励机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

采取完全的个人账户制更安全,也更适合我国国情。由于完全以收定支,其不仅可以避免统筹体系中几乎肯定会出现的财务危机,还可以提高对个人的激励、提高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积累率。此外,考虑到新体制必须全面扩大覆盖范围,而且在今后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必须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以至城乡之间形成平等的起点与条件,完全的个人账户制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此外,与混合制条件下双重管理体系并存相比,只对个人账户进行管理也会降低管理难度与管理成本。

当然,完全的个人账户制的确存在难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尤其是少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能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问题。对此问题,可通过强化社会救济来解决。即,对所有收入水平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政府均通过制度化的社会救济体系,保证其基本生活。实际上,即使通过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金或其他方式建立了最低养老制度,社会上仍不可避免有贫困者存在,政府仍然必须通过社会救济制度对这些人提供帮助。因此,不实施最低养老金制度,代之以统一的社会救济制度可能更加适宜。

总之,新的养老保障体制采取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并结合强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以发达的商业保险作补充,更适合于我国国情。个人账户制的优点可以充分得以体现。对那些无力自保的社会弱者,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提供一种制度化、社会化的救济体系,维持其基本生活。在这里,社会保障的互济特征及转移支付特征也能够得到体现。

二、如何更有效地保证养老金增值保值

在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模式甚至更为具体的政策组合都比较清晰后,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无疑取决于改革后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效:尤其是能否确保基金被有效使用并能增值保值。这一问题不仅直接涉及到投保人的切身利益、养老保障体系的安全,也直接关系到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问题。

从我国近些年对极为有限的养老金管理的实际情况看,一直存在严重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养老保障(包括其他内容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一直不分,不仅有限的基金积累无法获得很好的投资效益和投资回报,由于缺乏制约和监督,各种管理不善甚至腐败问题都相当突出。根据国内外经验、教训,要通过个人账户进行养老金预筹积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养老金经营机构必须分开。在这一问题上,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提出了明确的原则。

当然,仅仅将行政管理与基金经营机构分开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保养老基金能够被有效使用,必须发育更有效的基金运营和监管制度。

其一,必须培植和发育高效率的基金经营机构。智利等国家所提供的两条最重要的经验是:第一,基金交由民间机构而非政认府部门进行经营。第二,多家经营而非独家垄断,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世界银行完成的一份全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金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收益率。除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在大部分国家,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收益都是负值。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自身的运行效率往往不高,甚至会出现腐败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通常不能投资于股权、不动产或国外资产。而是被迫购买政府债券,或以很低的名义利率向亏损的国有企业贷款,从而使风险过分集中。此外,采用政府部门管理方式,基金还往往成为政府部门的专用资金来源,其运用通常服从于政治目标而非追求经济效益,这不仅无助于增值保值,还有助长浪费和鼓励赤字财政的危险。民营机构的最大优点是他们会尽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

上述经验是值得充分研究和借鉴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对大致具备经营条件的一些金融、保险机构(如人保集团及各种业绩较好并且在全国各地均有一定业务基础的信托投资机构)进行改造,以承担基金经营任务。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有竞争机制。

其二,必须健全行政和管理与监管体系。首先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体系。有关管理机构不但要依法行政,其自身也要依法接受监督,真正体现法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将目前分散于劳动、人事、民政、卫生等部门的管理职能统一到一个专门的机构,比如成立社会保障部。该部门作为政府机构依法行使各种管理、监督及指导职能,并对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保障及保险进行协调。作为管理者,该机构不参与任何形式基金的经营活动。当然,中老年职工养老所需要的过渡资金的筹集与偿还工作可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交该机构执行。为了使监督体系本身具有制衡机制,还应考虑发展其他监督机构,如由缴费人、受益人及其他相关人士组成非官方的监督机构等。

对养老金基金经营机构的监控重点应当集中于金融和财务监控方面。为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基金经营机构的法定资本金制度以及财务公开、绩效评级和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为保证投保人利益,还必须有指数化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制度。的政策条件与环境条件,促进基金投资效益的提高。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很多在发达国家已经充分发展的金融工具尚待开发。因此,在实施基金积累制的初期可以将基金投资范围定窄一些,随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以及基金积累数额的扩大,对投资规定再逐步灵活调整。如智利最初把

养老金投资限制于公共部门(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债券、银行债务、抵抻贷款及公司债券等若干领域。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投资的范围又逐步扩大至房地产、商业票据、投资基金股份以及国外证券等等。有关的投资份额的限制也不断调整。从总的收益率情况看,从1981年到1995年的15年中,智利全国养老金的平均回报率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达到13.3%的高度。这些无疑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第五篇:关于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5月 调查地点:山东省临朐县龙岗乡 调查对象: 常住农民

调查人:张冠玉

调查内容: 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服务于民。

调查步骤:

1、拟定问卷

2、发放问卷,口头采访

3、回收问卷,分析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60%多,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 保障滞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妨害了社会稳定。农村医疗保障突破了农村社会 保障的死角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新曙光。可是,农村医保正处在发展前期,问题迭出,势必 会阻碍其发展进程,调查其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民,促进我 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关键词:农村 农民 医疗保障 养老保险

前言: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保障 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 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 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至困返贫现象严重,“ 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 41%; 西部因病致贫者达 300—500 万。农村的贫困户中 70%是因 病导致的。目前我国的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而我村现行的医疗保障形式是最初级的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 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 80%的人目前及将来的生活 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其关键的内容。随着越来越近的农村老龄化浪潮(据报道,2000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 1.28 亿,占总人口的 10.2%,至此我国已达到 10%的老年型 标准,预计到 2020 年将有 2.31 亿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16.0%,2050 年达 4.12 亿,占总人 口的 26.1%。而我国 80%的老人都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

附: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

1、你对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障满意吗?()1 不满意 2 较满意 3 很满意

2、你认为农村医疗保障的建立有必要吗?()1 没有 2 有 3 非常有

3、你是否认为农村医疗给你带来了很多实惠?()1 没有 2 较少 3 较多 4 很多

4、你认为农村医疗保障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吗?()A 会 B 不会 C 不清楚

5、你现在最担心什么?()A 粮食不丰收 B 生病 C 子女的教育问题 D 其他(注明)

6、请问你对农村养老新政策是否有了解()1 没有听说过 2 听说过 3 大概了解 4 非常了解,知道细则

7、你认为国家对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1 不大 2 比较大 3 力度非常大

8、你对社会福利的哪种类型最为关心(),你有参与那一项()A 养老保险 B 最低生活保障 C 医疗保障

9、你是否自愿缴纳养老保险()A 是 B 不是

10、你认为农村医疗保障有发展前景吗?()1 没有 2 有但不大 3 有且很大

一、我县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口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我县各级党政部门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老龄化等部门在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改革、加强医疗救助以及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我县是1992年开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遵循“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由于实行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制,集中补助、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大,农民参保率不等。2003年以来,各镇逐步探索建立新型农保制度,强化了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的责任,提高了农民缴费参保的积极性,逐步推进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至2008年底,全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000人,享受养老金人数2535人。

2、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条件逐步改善。我县农村老年人中现有五保老人3321人,已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他们的生活都得到了基本保障。至2008年底,全县农村共有敬老院14所,总床位2552张,入院老人2325人。2006年,集中供养能力达80%,今年我县提高了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分散供养标准达2000元,集中供养达3100元。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通知》,明确将农村五保供养由原来的镇村集体经济供养转为政府的社会责任,从根本上保障了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农村老人集体供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3、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加快。当前,我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还是依赖土地和子女的家庭型养老。由于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家庭结构小型化,仅有老人、儿童的以及妇女留守的“空巢”家庭迅速增加。一些镇村“空巢”老人已占当地老年人总数的55%以上。随着土地养老保障功能虚化,家庭型养老功能的盖弱化,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机构蓬勃发展,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老年活动室数所,社区托老所数所,寄养老人床位。

4、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文化生活有了良好基础。随着全县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老年人健康档案制度建立;村级文化室、万册图书室的普及等等,为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了基础资源。

二、我县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比城镇更加沉重,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也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与挑战。

1、一些领导对农村养老保障工作重视不到位。个别镇政府对养老保障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影响和重大意义缺乏充分认识,还没有把养老保障工作摆上应有位置,有的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工作往往排不上号;有的老龄工作机构不健全,队伍力量薄弱,统筹协调力度不强;部门、社会整体合力尚未形成等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2、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农村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镇,囿于财政困难,推行“个人、集体、财政共同筹资”的新型模式积极性不高。从总体上看,全县农村还未全面建立老年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据调查,通过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方式保障基本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很小,90%的老年人无法通过社会养老渠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

3、家庭养老压力逐渐增大。我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是靠家庭养老。目前,家庭养老压力主要有:①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夫妇、单身老人大量剧增;②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结构形成“四、二、一”格局,导致家庭养老承受能力削弱;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给农村老年人养老、照料带来困难;④子女敬老意识淡化。农村老年人作为家庭的创业者,为子女上学、盖房、结婚耗费了毕生精力,当失去劳动能力后,要靠子女赡养。多数子女能够尽到赡养义务,但是,有一部分家庭子女把老年人当着“包袱、负担、累赘”。在一些家庭中,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小轻老”、“重葬轻养”、儿媳“重父母轻公婆”。

4、卫生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病率比例增高,很多农村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障。我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刚起步不久,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保障水平不高,老人一旦生病,子女家庭负担加重,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老年人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拖,这是农村目前养老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5、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有些村干部不学法、不懂法,在征收“一事一议”统筹款时,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的文件精神办事,对待老年人视同家庭其他成员一样收费,没有优待和照顾,这样,老年人在家庭中不但需要子女赡养,还要承担“一事一议”等有关费用,这就加重了家庭子女们经济负担。

6、“空巢”孤独老人养老保障亟待关注。全县农村有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远走他乡,家里留下老人和小孩,有的连小孩也带出去就地上学,家里只有老人留守,农忙时有的子女能回家一趟,多数子女只有春节才回家与老人团聚。老人平时患病无人照料护理,有时只有邻居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感到很寂寞。他们感叹:“整年难见子女面,老了活得真受罪!”一部分孤独、特困老人家庭缺乏起码的劳动力,经济条件差,生活更加困难,经济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已成为这些农村老年人的殷切期盼。

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对策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生”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在提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责任的同时,将民生问题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维护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权益,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精神愉快,安度晚年。是关注民生,推进“和谐老龄化”战略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1、把农村养老保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期需要大力传承弘扬的社会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切实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战略意义,从健全制度、优化服务、落实各项老年优待政策等方面,做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动员组织各部门和基层相关单位,在全社会营造养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2、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尽快改革原有的农保制度,拓宽筹资思路,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探索推行新型农保制度。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建议:一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率先实行。按照“原有生活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用征地补偿安置费为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不足部分由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中解决,以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二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镇、村(居),积极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采取“三个一”的办法。即:政府补贴一部分,个人缴纳一部分,社会赞助一部分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三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条件成熟一个推行一个,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建立了这种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3、加快健全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病无所医,病无钱医,是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农村老年人反映最为强烈的实际问题。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目前,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已建立,但是投保数额小,加之有的药品限制报销,农村老年人一般还是小病忍、大病拖,这就需要政府和个人提高医疗投保标准,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二要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下乡支农巡回义诊等活动,促进城区优质卫生服务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年老体弱、经济困难的老年人送医送药上门,设立家庭病床。同时,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三要完善城乡贫困老人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村老年人大病救助基金,资金来源可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个人缴纳等办法来解决,为患大病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确保困难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

4、大力推行农村老人养老救助制度。建议政府安排一定资金建立对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特困老人的生活养老补贴制度,这是增强农村养老能力的补充,也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需要。根据政府财力状况,对老年人规定几个年龄段和补贴金标准。目前全县需要解决的是落实市政府文件规定的90-99岁“尊老金”问题,然后再扩大至80岁以上或7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贴金,不断加大对农村贫因老年人生活救助力度,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5、积极维护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作用。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仍将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大批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孝道观念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日渐淡化。若要孝道传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全县深入开展子女对待父母要像爹娘爱幼,媳妇对待公婆要像女儿孝父母,女婿对待岳父母要像儿子敬双亲,干群对待社会老人要像小辈尊长辈的“四像敬老”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农村要提倡和推广签订公证《家庭赡养老人协议书》,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使赡养协议书真正发挥作用,把家庭养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另外,对农村老年人在生活赡养、精神慰藉、住房、财产、再婚等方面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严加维护,对虐待或遗弃老年人的典型事例要严肃处理,重者要绳之以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6、促进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惠老、安民、功德无量的民心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养老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各级党政组织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扶持,才能使养老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当前,城区已积极探索、发展养老服务业,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要实现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应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老年人养老福利机构建设。增加政府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和整合养老福利机构,改善办院条件,增加养老床位,完善设施设备,规范各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推进。其次,要优化整合农村养老资源,积极支持集体、个人、社会团体兴建敬老院、老年公寓、康复院、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等福利设施,形成以供养农村“三无”老人为重点,逐步满足一部分老年人自费入院养老需求的农村养老新格局。

对于此次调查,虽然调查范围有局限性,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是感受颇深。首先,我初步了解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思想,自己在社会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都在无形的用运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其次,我认识到中国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如果任由农村的老人像现在这样生活下去,不仅是中国人性的退化,也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大因素。最后,我觉得自己是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来发现问题,并绞尽脑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虽然现在我还是一名学生,但是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培养道德品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下载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五篇材料)

    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与老龄事业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公民养老保障条件的差异悬殊,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当前建立普惠化、均......

    贵州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贵州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以六盘水盘县为例 内容摘要:就全国而言,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已成为建设社会注意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贵州也不例外,也面临着农村......

    养老问题【财政论文】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

    城镇化农民养老问题的探究

    城镇化农民养老问题的探究【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安身立命的土地被不断地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转变为居民(暂称他们为城镇化农民),他......

    社会养老问题的发展趋势

    社会养老体制的建立 摘要 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只是看它的经济如何发达,更多的是看它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情况及其前景怎么样。我们的国家处在发展国家的行列,经济上的发展已经被......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

    试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范文合集

    我国农民养老保障有着其特殊性:其养老保障对象人口数童众多,大部分无工资、劳保养老金,受教育的程度普遥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我国人口老铃化问题日......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论文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