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财政论文】

时间:2019-05-12 18: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养老问题【财政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养老问题【财政论文】》。

第一篇:养老问题【财政论文】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养老堪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事实是全国1.43亿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分析

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作为五保户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矛盾变得愈发尖锐起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勿庸讳言,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但从现实社会及调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等严峻挑战,也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

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即家庭人口小型化,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其拥有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过去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力不从心,靠儿养老的传统模式逐渐改变。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为了改变生活和摆脱贫困的处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年轻人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大量向城市流动,进行务工和经商。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要靠自己,处于自养状态,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比如,山西的临县,近年来本县50多万人口中就有10多万外出打工。这些常年在外拼搏的打工者,生活艰辛。收入较好的尚能给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费,许多打工者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自顾不暇,没有力量顾及老人。在临县我们看到,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大多是自己养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是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此外,随着教育消费的增加和医疗制度改革,使农村许多家庭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贫困,有的负债累累。现在的孩子从上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其花费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农村人也已认识到读书是改变个人和家庭面貌的重要出路,宁愿自己受贫,也要供养子女上学,这也使老年人成为家庭边缘人而被忽视、歧视,甚至虐待的一个现实因素。

二)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其中城市发展进程比农村快,近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表现为:一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对60岁的老人实行退休制度,有的对老年人按年龄给予补贴。这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中国农村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无缘享受这种补助。二是老年服务体系仍属空挡,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仅供参观的“展品”。老年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三是老年协会组织还不普遍、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化。尽管近年来老年协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组织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组织健全的也存在作用发挥欠佳的问题。而中国的习俗和传统观念决定老年协会组织在农村家庭养老的纠纷中担当重任。我们期待农村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也尽量调解和化解。

(三)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基本处在社会经济保障体系之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群体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够。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贫困率高达1/6,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2003年参保农民5428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只有198万人,占农村老人总人数的3%,人均养老金492元,这也主要集中于京、津、江、浙等地,像山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农村老年人养老基金只在个别富裕村才有,广大农村老年人是难以享受到养老金的。农村医疗水平整体上低于城镇,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据卫生部统计,医疗资源只有20%分布在农村,由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2003年农村每千人口医师仅为0.68人,为城市1.76的39%,还有1/10的农村无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为9.5%,约有40%~60%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农村的低保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目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还是极少数人,大量特困户尚未得到保障,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农村传统的“五保”制度受到承包责任制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冲击。“五保”老人未能实现应保尽保,现主要靠低保和社会救助。2003年有30万五保户享受低保(户数比上年下降了41%),另有174万五保户受到定期救济补助,但水平很低,低保年平均只有270元,定期救济只有417元,每月只有二三十元。

二、完善农村养老机制的几点思路

如前所述,我国将近70%的老人居住在农村。农村的养老面之广,情况之复杂,难度之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能力,由国家和集体大包大揽起来,实在难以达到。如果靠艺术家唱

几首充满爱心的歌曲,靠企业家的一点捐助,靠社会的助老工程,靠政府的救济,靠某个组织的恩赐,都不是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办法。我们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工程,靠单一方法、措施只能解一时、一地之急,而不能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多方面入手。目前,首先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

1.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许多年,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体制转型上,过多强调社会保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作用,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如果失去了公平的分配机制就无法保证人人能够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从农村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养老观念需要随之转变。其一,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包括依靠社区、依靠个人、依靠土地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其二,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其三,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出路。农村养老体系是建立在农村发展实际和老年人特征基础上,应包括社会养老机制、社区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机制和个人养老机制。前两者属于社会化养老的范畴,后两个则为家庭养老的内容,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共同又为一个整体。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机制。

这是一个根本的养老保障系统,是国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制度法规而形成的养老保障体系,一般应包括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服务体系、老年福利制度及维护老年人利益的法规等。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极低,90%以上的农村老人需要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这是一个缺陷,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通过社会养老保险这种形式,以个人为主、补贴为辅的方针,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合力,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老年人缺钱花的问题。其次,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解决农村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第三,完善农村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2006年是“五保”制度建立50周年,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规定,五保供养资金将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这标志着农村五保供

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关键是要抓好落实。第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探索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和对贫困老人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的问题,满足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和有病能医、身体健康这两大基本需求。

2.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机制。

农村社区应为一个行政村。在我国,与城市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相比,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仅有的社区服务也存在服务形式单一和陈旧的问题,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老人的需求。为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机制建设:其一,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敬老院是我国长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服务内容,曾受到老人的喜爱和子女们的青睐。随着社会发展,敬老院要满足老人的新需求,必须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增添新的内容,才能持续发展。同时,农村老年服务必须增加包括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内容,满足各种需要。其二,尽可能在经济上给老年人以支持。近年来,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萌芽,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比如有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了退休制度,也有的按年给予补贴,对老年人的养老作用很大。但这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机制的重要之举。其三,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其形式有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近年来,老年协会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白理事会引导人们对老年人的丧事简办,减轻了家庭负担,把钱用在老年人生前生活改善上,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引导,促进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3.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4.大力倡导和支持老人“自养”,促进个人养老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在我国传统养老机制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寻求完善农村个人养老机制的方法。其一,农村老人在有劳动能力也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应进行经济储蓄,即把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金来储蓄,可参加养老保险,彻底改变把钱全部用在子女身上的做法。其二,在农村常年体力劳动中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要劳逸结合,多进行养生锻炼,进行健康储蓄。其三,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妇及配偶的关系,做到同辈人、隔代人之间关系融洽。情感隔阂是养老中的大敌。其四,“征地养老”是新形势下农民自养的一种新模式。上海嘉定马陆镇2005年出台了农村老人“以土地备案形式解决‘农转居’,享受征地养老待遇”的方案。据此方案,农村老人的土地可以交给镇政府集中备案管理,镇政府给予农村老人数目可观的养老补助,每月440元,逐年提高,医药费也

可报销70%~90%。以土地换保障,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和推广。

(三)关注和帮助农村老年人中的脆弱群体。

据调查统计,农村中有5%的老年人属于脆弱群体,这主要包括: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丧偶独居的老人、卧床不起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严重残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子女间带有严重养老纠纷家庭中的老年人等等。这部分老人各自都有特殊情况,而且大多数属于家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国家参与、社会关怀、社区特殊照顾等方式来解决。比如,增加脆弱群体老年人救助专款,用于救助这些特殊困难的老人;向脆弱群体老年人实施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卡、设立扶贫病房、按一定比例减免药费和治疗费;广泛开展社会捐助活动,设立老年基金专户或结对的形式,对特困老人开展救助;建立特困老人档案,动态管理,抓实抓好等等。总之,应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尽量帮助他们安度晚年。

(四)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

这几年社会和人们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但多倾向于城市老年人的“老有所乐”,对农村老人少有提及和关注。这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尚未得到完全保障,加之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文化娱乐、精神享受、老有所乐等需求不是很迫切和强烈。也正因如此,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才更值得关注。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总的来说较差。戏剧表演、电影放映很少,不少家里的电视也是大多放在孩子的房间,老人们想看也不方便。于是老人们的活动也就是几个人拉拉家常,有的则无事生非参与赌博等,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活动,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比较实际的措施是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组织一些简易的老年文娱活动和图书馆,这在山西运城开展得较早,值得借鉴。

第二篇: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论文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我国农村养老在资金投入、思想观念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作者提出以下建议:做好农村养老的资金保障工作;做好农村养老的思想保障工作;做好农村养老的法律保障工作;做好农村养老的组织保障工作。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在全国总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 149 546人,占50.32%,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引用)这样,我国也以一个人口大国的身份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并且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也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为了应对农村养老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涉及农村养老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国务院在1994年颁布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条例》就是旨在为农村孤寡老人提供照顾和物质帮助;从2004年开始逐渐的减免农村地区的农业税,并提供一定的农业补助,从而来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让农村老人晚年能够衣食无忧;我国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以保证农村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医疗需求。另外国家还颁布的其他辅助性的政策以完善农村养老政策体系;我国在《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子女、集体、社会的各项义务,从而保证农村养老能依法进行。

当前我国颁布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法律条文,以及各项专项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满足了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消除了后顾之忧。我国实行的“五保”制度和其他优惠农业政策,在吃、穿、住、医、葬这五方面解决了农村老人的现实困难,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了对未来生活没有着落的忧虑。其次,满足了农村养老的基本医疗需求,缩小了城乡差距。“新医保”和“新农保”缓解了农村过去“因病致贫”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的问题。缩小了城乡在医疗水平上的差异,保证了社会公平。

二、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不高

农村集体经济的财政来源有限,从而造成农村财政在养老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比例也不合理。政府对于满足经济困难老人、五保户的养老的资金的需求已经是举步维艰了,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应服务体系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2.农村养老资金的运作管理不合理、监督不到位

由于我国农村养老资金的运营体系还不健全,使农民养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缺乏专业的指导,产生了农村资金运营出现混乱的状态。加上缺乏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村养老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甚至出现挪用养老资金的现象。

3.农村家庭对养老资金投入比例下降

随着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家庭的开支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孩子们的教育和家庭的日常开支费用同老人的养老资金的投入发生矛盾。大部分情况下,儿女成婚后,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子女教育和家庭的日常开支肯定是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在农村老人养老资金投入的比例势必会下降。

(二)农村养老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就老人而言,认同的养老方式过于单一

千百年来,在“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的主导下,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人默认的养老方式,对其他养老方式暂时无法接受。在农村老人的意识里,家庭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子女周围养老,他们不仅可以得到生活上的照料,而且还可以享受子女在照料自己过程中所带来的情感慰藉。再加上对社会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的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农村老人参加参与社会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的积极性不高。

2.就儿女而言,养老敬老的观念逐渐变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孝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一部分年轻人奉行拜金享乐主义,抛弃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把赡养老人看做是一种负担,寻找各种理由逃避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更有甚者还为了夺取父母财产而大打出手或者对簿公堂。给老年人精神上带来失落感和孤独感,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3.就社会而言,对农村养老重视程度不高

我们以前一致认为老人养老是单个家庭的事情,社会的力量无足轻重。没有看到整个社会敬老养老的氛围创建的重要性,对农村养老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树立弘扬孝道的典型,没能有效发挥舆论在农村养老方面的积极作用。造成人们在农村养老这一问题上出现了思想的偏离,也就没有吸引到更多的社会慈善力量加入到农村养老事业中来。

三、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在资金投入、观念转变、法律监督、组织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农村养老的滞后性发展不利于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使得如何解决好农村养老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变得迫在眉睫,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养老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做好农村养老的资金保障工作 1.加大政府财政在农村养老方面的投入比重

政府资金在农村养老资金保障体系中占较大比重,政府的资金投入的多少,关系到老百姓在养老方面信心和满意度的多少,因此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实际给予农村养老更多的财政支持,而不仅仅是在税收等方面提供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优惠农村政策。只有实际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提供直接的财政补贴,国家关于农村养老的各项政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重视社会资金在农村养老方面的辅助力量

社会资金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不仅不容忽视而且潜力巨大。农村养老资金需要政府的财政扶持和家庭的资金投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积极作用,比如慈善基金。这类型的资金注入,减轻了政府和家庭在农村养老这一方面的负担。同时,拓宽了解决农村养老这一社会难题的思路,可以让农村老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解决其最实际的困难。

(二)做好农村养老的思想保障工作 1.加强对农村养老政策的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国家关于农村养老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鉴于目前人们对于农村养老政策的认识不足,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利用当地的实际,采用农民可以接受的形式来宣传各项农村养老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老人自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争取做到农村地区的人们从心里真正地接受各项政策和措施。2.强化对农村人口传统孝道的教育 “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赡养父母,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同样也是农村世代传承的美德。针对当前农村子女养老观念逐渐变淡的现状,应引导农村地区的人们重新认识孝敬和赡养老人的重要性,要做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传统孝道标准。3.注重对农村敬老爱老氛围的创建

农村的乡镇政府和本村的村委会在注重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应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的创建作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比如:当地的文艺精英可以排演反映尊老爱老主题的文艺节目,利用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让孝敬老人的观念深入老百姓的心里。还可以利用村镇的广播、条幅宣传等方法来宣传当地有关敬老爱老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让当地的老百姓都能争做孝敬老人的先进典范。

(三)做好农村养老的法律保障工作

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具体深入地规范。一方面,具体到农村,明确规定农村老年人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益,个人、家庭、社会在农村养老方面应当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当农村老人在养老方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得到法律的保护;个人,家庭,政府没有履行在养老过程中应尽义务时,必须得到法律的制裁。进一步完善我国关于农村养老的立法体系,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对农村养老作出解释,说明农村养老的定义、性质、方式以及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

(四)做好农村养老的组织保障工作 1.培养高水平的农村养老服务队伍

为了能使农村老人在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慰藉,能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尽量在农村设立养老服务网点。在网点内,农村老人可以享受医疗保健、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网点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保证都能做到贴心为老人服务。另外,还可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定期到农村养老服务网点进行免费服务。在提供身体检查、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的同时,在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开设歌咏、书法、历史等不同的文化课程,让老人能在家庭之外也能享受无忧无虑的老年生活。2.成立自愿性的农村养老互助队伍

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村老年人互助协会,在这个协会里,鼓励较为年轻或身体健康的老人向年纪较大或身体有疾病的老人提供义务性服务。这种阶梯形的农村养老服务形式可以成为解决养老难题的一个新的依托点。

总而言之,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我们要正视农村养老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白我们的农村养老事业是任重道远。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立足当前实际,因地制宜,针对在推进农村养老事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谋求有效地对策来积极应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惠农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我国一定能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从而来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篇:养老问题

实现“老有所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体现。华图根据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特点提供了关于养老问题申论试卷及答案。

养老问题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150分钟。

2.请先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照“申论要求”在给定的答题卡上作答。3.请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一律无效。

不准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据调查,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300万。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051年将达4.37亿,占到当时总人口的31%。也就是说,到2051年,我国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另有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00万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而城市老人中,98%依靠自我养老,城镇单身老人户和老年夫妇户略高于乡村。“老有所养”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为10∶1,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3∶1。此外,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如果现行政策不变,社会统筹养老金收支均衡赤字将在2016年后凸显出来。要应对2030年的人口老龄化高峰的资金压力,战略储备资金至少要达到25000亿元。社保基金需要我国财政在未来20年内,年均向其拨付1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

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

2.2010年,第一批80后正式步入而立之年,他们大多数已经像60后、70后那样成为各领域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大多是独生子女的他们也承担着父辈们没有遭遇过的困难和挑战。一对夫妇供养4位老人,80后养老难题,何去何从? “达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90万。”达州市老龄办的负责人徐华告诉记者:“其中‘空巢’老人占了二成到三成。”

一直以来,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都信奉“养儿防老”这句古语。中国人的传统养老方式也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而且这种传统观念在达州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仍是根深蒂固。

“我母亲患有高血压,我和老婆工作都很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她老人家。”家住通川区的廖先生也面临着照顾母亲的难题。廖先生虽事业有成,但工作性质使他不得不全国各地到处跑,家里就剩下一个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母亲。廖先生一直想把母亲送到当地一家设备优良、环境较好的养老院去生活,可是老母亲说什么也不去,固执地认为,只有膝下无子的孤寡老人和子女不孝顺的老年人才不得不去养老院度过余生。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逐步产生了变化,社会养老、福利养老使80后减轻了不少负担,但对于大多是独生子女的80后夫妻来说,他们面对的将是至少4位老人的养老问题,无论是从人手上还是经济上,这都将是一项十分严峻的挑战。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里兄弟两个,弟弟还在读书,妻子是教师,有个1岁多的女儿,日子过得还不错。在他们上面的,除了双方父母,还有爷爷奶奶。

前段时间,张先生的爷爷心脏病复发住院。于是全家出动,张先生是家庭的支柱,日常工作也很繁忙,但几乎每天都要往医院跑,晚上还要和弟弟轮流看护老爷子。半个月下来,全家人都有点扛不住,都瘦了不说,因为老爷子的病来得突然,老太太受惊吓,血压升高,也卧床不起了。老婆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还要独自照顾女儿,不到凌晨3点睡不了觉。现在,爷爷奶奶身体逐渐康复,但因为子女很少在身边,担心他们不能照顾好自己,所以不得不找来一个保姆。但长期的保姆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目前,达州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竣,‘空巢’老人也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跑步前进’而快速增多,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徐华告诉记者,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五成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

“不少专家曾预言,80后小夫妻将面临两个独生子女赡养四位老人的难题。没错,我们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年龄结构。而且,双方老人还在中华大地的南北两端,逢年过节该奔赴哪边尽孝?这个问题每年都要头疼几回。”远离家乡来到达州上班的吴先生对记者说,“说实在的,生活并没有亏待我们。出生在80年代的人们都是幸运的,都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但80后又是不幸的,我们注定要承担父辈们不曾遭遇过并且不可能甩掉的‘大山’。”

即使如此,仍有一些乐观的80后夫妻,他们通常家庭环境比较优越,双方父母也从事着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

“我们双方父母都还在工作,工作单位都为他们买了养老保险。他们身体健康,生活舒适,目前都不需要我们赡养。”结婚1年半的魏小姐乐观地认为,现在考虑这个问题对于他们小两口还有点遥远。3.按联合国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最新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2802万,而60岁及以上的占12%,其中65岁以上8.3%。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4.来自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未来10年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超过5岁以下儿童人数,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发生意外后,可能很久都无人知晓。如何知道他们的安全状况,全球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好办法。

日本:每天监测用水量

东京水道局将推出一项每天用电子邮件向儿女发送独居老人用水信息的服务,以方便晚辈通过用水情况了解父母是否健康安全。这一服务首先要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电子指示器,记录老人每小时的用水量,之后将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指定的手机。儿女可选择了解老人每天某一时段用水的情况,如做饭或洗澡的时间,以便了解是否一切如常。

英国:老人都戴摔倒监测器

英国推出了摔倒监测器和漫水监测器。老人只要把摔倒监测器别在皮带上,一旦摔倒,监测器的平衡被打破,它就会自动向呼叫中心报警。漫水监测器则放在浴室或厨房内,一旦地面湿滑,它就会发出警报,然后由最近的社区人员来提供帮助。

瑞士:配备全套电子保姆

瑞士的很多社区都配备了全科医生和护理工,社区还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替部分独居的老人安装24小时智能闭路电视监管摄像头、对讲机。一旦老人按下对讲机上的报警钮,即使老人无法说话,值班员也可查找到老人的门牌号码。独居老人外出活动时,社区还为他们准备了随身携带的全球定位系统,老人出现意外时,几分钟内救援人员就会找到老人。社区还为自理能力稍强的独居老人配备了3G手机。这些电子辅助求救装置被形象地称呼为电子保姆。

5.武汉市武昌区堤东社区日间托老中心是当地老年人的乐园。这里有棋牌室、健身房、老年食堂。20多个白发老人在打牌、下棋,还有老人在翻看报纸、聊天。75岁的王实老人对记者说,他家就在附近,每天来这里和其他老人聊天,一点也不感到寂寞。

堤东社区居委会主任魏凤云介绍,这个托老中心由湖北船厂旧厂房改造而成,区政府支持了5万元,企业赞助了3万元。她说,这些老人都能自己走动,子女大多在身边,托老中心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居民托老服务需求。

记者调研了解到,像这种白天到托老所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亮点。

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及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让老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实现养老。

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陈传书认为,过去家庭养老只是子女们的事,现在我们把它升华为社会化服务,既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又满足了老年人生活服务及精神文化需求。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与传统文化吻合,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

我国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其中上海市的探索值得关注。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重点聚焦困难群体老人,对他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目前,上海市已建立社区老年活动室5677家,建立老年康复站、老年学校、老年谈心站、老年食堂、老年理发室等各种老年人服务设施8000多个。全市108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建立了234家助老服务社,有2.8万助老服务员为13.5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形成了覆盖社区的养老服务网络。

73岁高龄的汪云老人居住在合肥市中心的一个小区,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成为典型的“空巢”老人。每天“三顿饭”成了汪老最头疼的大事。汪云说:“我们年纪大了,又住在五楼,每天爬上爬下出门买菜很不方便,最盼望小区能有食堂。”

如今,像汪云这样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认为,对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有限。

江西省老龄办事业发展处副处长肖守渊说,现在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日常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别说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据介绍,南昌市平均每个社区工作人员有6人,承担工作达120多项,工作经费捉襟见肘,人手和经费都无力顾及养老服务。

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

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武汉市武昌温馨家园助老服务中心主任周秀红说,经过不断探索,他们发现老年人不仅需要日间正常的托老服务,而且还需要心理咨询、法律咨询、交友等服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

张恺悌说,老年人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应当引起严重关切,居家养老服务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老年人的自我心理调适,在生活上要找到乐趣,充实精神生活。6.76岁的老陈家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虽然老伴早逝,但因为有4个儿子,曾经还是村里同龄人羡慕的对象:“有福啊,这么多儿子,老了就不用愁了。”可是随着儿子们一个个自立门户,自己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老陈的苦水和泪水只有往自己肚子里咽。老大说:“我家里困难,自己还有两个儿子要养,你去其他兄弟家吧。”老二说:“我要去城里打工,在家没人照看你,等挣钱了我给你寄点。”老三媳妇说:“这么多兄弟,凭啥我家养?”老四说:“在我家住倒可以,但哥哥们要考虑一下阿大的生活费每月给多少。”

老陈的凄凉晚景在青海省农村并不是个例。

2008年11月,青海省老龄委有关人员前往海东地区调研,所见所闻让省老龄委副主任张萍愕然:姑娘在嫁入男方家之前,都要得到婚后不养老的口头承诺。老山里的尕娃娶个媳妇不容易,对于这样的要求,男方父母只能点头,“只要自己干得动,他们不养就不养吧。”这是很多老人无奈的选择。

湟中县多巴镇燕尔沟村的陈老汉带着4岁的孙子和村中的老人聊天,正说话时调皮的孙子开始乱跑,陈老汉只能吃力地跟在孙子的后面,一边追一边嘴里喊着:“小心,再别跑。”陈老汉说:“我也干不动农活了,现在儿子把我养上,我把孙子看上呗。”

记者从青海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了解到,目前青海省共投入使用的农村敬老院有191家,集中供养2326人,根本不能满足农村五保老人的养老需求,大多数农村孤寡老人都是分散养老。“要不是没儿没女,谁来这里住啊。”在这里住了几年的李发科说,虽然福利院里不愁吃穿,但他觉得来这里是一个老人迫不得已的选择。

65岁的李洪财是湟中县多巴镇黑嘴尔村的五保户,独居在10平方米的破屋内,靠政府每年发放的五保金和救济粮过活,2008年李洪财被拖拉机撞断了一条腿,到现在走路还需要拄着棍子,村委会想让他进福利院,但一直没说服他,村委会领导告诉记者,他排斥福利院。

“儿子和积蓄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机构对农民来说比较遥远,除了没有那个意识,其次就是付不起钱。”长期在农村做民政工作的彭文林告诉记者:“普通老人在福利院的收费是每人每月600元,这对农村老人来说是个大数字。”

8.全国老龄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子女无力照料”和“在养老院比在家好”是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分别达到44%和39%,还有16%的老年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同时,调查报告还分析了老人入住该机构的原因。调查报告认为,影响老年人或其家属选择具体养老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服务水平,离家远近,居住条件,收费标准等。

数据显示,老年人选择入住机构的最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占一半其次为服务好,占24%再次为居住条件好,占18%最后为离家近,占8%。

以上数据表明,影响老年人入住选择最重要的是费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对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要多于对居住条件和服务质量的追求其次,老年人关心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最后才是离家的远近。

调查报告还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配备的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的老年人与服务人员配置比例差距较大。

调查报告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民办养老机构在没有外部支持和监督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服务成本只能在减少人力成本方面做文章,由此造成了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中服务人员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况,也造成了许多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频繁跳槽改行的状况,造成整个养老服务队伍的不稳定。

此外,调查中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获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很多人甚至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岗前培训,往往是就业后边干边学,服务质量很难保证。

9.早在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与准备,2008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我国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方案指导意见》上报国务院审批,指导意见体现了“会安排部分中央财政,用于农民养老保险”的主导思想。2009年6月底,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老有所养”的新农保体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表示,该政策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30多年,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社科院对此的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家庭规模越来越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家庭结构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比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相较于城市老年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农村老年人的冲击显然更大。

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2亿,而此前中央财政对农民养老的投入几乎为零。

从经济实力和财力角度讲,中国已经具备了对农民普惠式养老政策的物质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秦中春研究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08年,中央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6000亿,较之上世纪90年代实行“老农保”时每年4000亿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

试点工作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专家对农民参保程度不无担忧。

现行规定要求,试点地区的覆盖率必须达到60%以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每年需缴年收入的4%—8%,按照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计算,如果取中间5%的标准折算,农民每年需要拿出240元左右。北京早在2008年1月1日起,就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基础养老金约为280元,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调整。但崔宏志带领的调研组对北京昌平区与大兴区调查时则发现,即使相对富裕的北京郊区,当地农民对一年拿出几十或上百元也非常不情愿。

“农民还有孩子上学、儿女结婚、看病等需求,相较而言养老需求无疑是靠后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对记者说,因此有可能出现最需要养老保障的低收入农民家庭因为资金顾虑而无法惠及的现象。

因此,在推行过程中“让农民少拿钱”是根本。据了解,中央财政拟出资30亿元在试点地区进行“财政补贴”,对中西部财政补贴比例分别为基础养老保险最低标准的60%与80%

三、申论要求

1.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城乡居民养老情况,对我国城乡居民养老现状进行概括。(20分)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字数不超过300字。

2.给定资料5介绍了“居家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方式。请概括其做法的长处,分析并提出推广该做法时应注意的问题。(20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3.给定资料10中谈到了国务院决定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请联系农村实际,谈谈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保障体系。(20分)要求:(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3)不超过300字。4.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2)言语畅达,条理清楚(3)总字数800—1000字。1.答案提示

目前城乡居民养老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总量较大、占人口比重较高。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4亿,占总人口的10%,我国事实上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二是部分老人老无所依,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加大。子女不愿或无力承担养老义务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依靠老人自我养老,难以满足自身需要,使得社会养老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

三是社会养老发展水平不高。基层政府对公办养老机构投入不足,一些敬老院设施不达标、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完全覆盖,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要求。

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2.答案提示

居家养老长处:它既减轻儿女负担,又利于老人的家庭照料;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能有效应对社会老龄化,是适合我国新型服务社会化的养老模式。3.答案提示

第一,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充分考虑农村家庭文化和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规范的制度设计,进而作出制度安排。

第二,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政策引导,通过试行起步门槛不高,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基本保障。要因地制宜,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地方补贴、养老待遇等方面,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参保农民每人每年缴费标准的不同档次。要让农民自主选择,不要脱离实际。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民个人账户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四,坚持发挥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要重视挖掘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国家层面上重视和号召人们重新注重家庭养老。4.参考范文

构建科学养老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几千年前儒家学者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社会开始,养老就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话题。但目前,我国的养老体制建设还不能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

我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高峰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的,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会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应探索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对老龄问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更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养老事业投资,减轻国家公共资金的压力。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推进社会化养老。老年产业可以把服务延伸到准老人,在保险、理财、住宅、保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让准老人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各种准备。

第五,构建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会服务为依托、政府推动为手段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发展,是破解我国养老服务难题的基本出路,是提高养老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面对我国老龄化加剧的态势,加快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城乡养老财政表态

在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市财政局陈泽全

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农村税费改革后,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发放各项惠农补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让广大的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城乡居民共浴党和政府的阳光。此次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让广大农民和城镇弱势群体享受到国民待遇,让中国人“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成为了现实。财政部门一定以“老吾老”的情怀尽心尽责,做好预算安排、资金拨付和基金管理等工作,真情服务全市城乡居民。

一是协助收缴,让保费安全入库。城乡居民个人缴纳保险费,城区居民由地税部门负责,乡镇由社保经办人员负责,财政部门将积极协助经办人员做好服务工作,保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财政干部的身影,确保农民个人缴纳的养老钱安全进行银行国库的社保专户。

二是筹集资金,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财政投入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财政将严格按标准编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预算,积极落实配套补贴资金,同时要争取上级各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使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及

时拨付到位。按《松滋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按现行预算管理相关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所有参保人缴费按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兑现城乡居民参保人员的各类奖励补贴和加发的基础养老金,代缴全部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三是及时拨付,让城乡居民共享惠民阳光。公共财政,全民共享。我市财政虽不富裕,缺钱的地方还很多,但千难万难,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坚决“不差钱”。全市城乡居民,只要年满60岁,养老保险手续齐全,我们将会把中央负担的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积累的应发金额,按时足额、打卡发放到人。及时拨付社保经办机构工作经费,及时核拨社保基金本级配套资金。

四是加强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养老保险金是养命钱,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我们一定按有关法律规章,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和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各位领导、同志们!财政部门将以我们尽职的工作为全市城乡居民的晚年增添一份安详美好,将以我们尽心的服务为城乡居民的晚年增添一份温馨与从容。

第五篇:中特作业--养老问题论文

中国农村的明天在哪里---浅析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

专业:药物分析

学号:20130931465 姓名:冯孟鑫

[摘要]农村老年人作为我国社会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解决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主要的养老形式、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形式和问题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通过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通过老年组织建设,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希望以此来改善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

1.前言

中新网1月24日电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今日指出,中国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5岁,据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4.83亿。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的数量将以年均800万以上的规模激增。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02亿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

但是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仍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养老堪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入手。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事实是全国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2.目前农村养老形式分析

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依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养老模式,即建立在土地保障基础上的家庭养老,虽然有其它的一些养老形式作为补充,但是农村家庭养老依然是主导,农村养老是家庭养老占主导、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养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一种私域内的非正规约束制度,也是我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模式,它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在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对家庭资源有控制权,加上传统的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由家庭为老年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服务保障和亲情关照,这是我国普遍而且经济的养老方式。这种保障模式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靠家庭成员的道德选择和自觉来实现。它所具有的优势是能提供比较亲密的亲情关照和陪护,家庭成员可以根据家庭生产安排和具体情况提供照顾,这一点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目前经济水平条件及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2.2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哦并、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是五保制,这种制度开始于1956年农村合作化时期,由农村基层组织负责协调供养无依无靠、无劳动力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集体出资为主、政府救济和补贴为辅,使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五方面得到保障。在一些经济发达、集体经济基础雄厚的地方,实行养老院制或农民退休,由集体把养老金全额支付给养老院或者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入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建立了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不很规范的农民退休养老制度。这样的集体养老需要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做基础,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加上农民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使得这样的集体养老难以普及化和规模化。2.3养老保险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府虽然也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但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实现。对此,提出对于稳妥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议,政府应该考虑:(1)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原则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坚持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3)坚持保值和增值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济问题 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缺乏保障。主要体现在空巢老人经济来源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就业水平不高,就业收入有限,工作意愿不强,支出水平低,主要消费呈刚性,医药费支出占重要比例,可支配收入极为有限,经济基本上处于收支平衡状态,积蓄很少。对于有工作意愿的老人,就业机会有限。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对经济状况不满意,且对经济保障的可靠性缺乏信心。总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3.2养老保险问题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3.3医疗保险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粉碎了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支持。导致合作医疗制不断衰落。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凸显出很多焦点问题。主要体现在:(1)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来说,政府投入太少;(2)农村老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医疗需求强烈;(3)医疗费用盲目的,无截止的上涨,让“看病难”现象在老年人中泛滥;(4)在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上,缺乏专业性受过训聊的医疗人员,医疗卫生条件差,不能满足病人对其的需求,医疗设施落后;医护人员缺乏对疾病和药品的知识。其次,农村在治疗上投入的资金比较多,提防性不够警惕,预防能力较差,治疗起来有点措手不及。3.4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问题

受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与舆论基础,更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在1000名被调查了解的老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79.68%,子女供给占12.4%;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7.6%,感情抚慰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2.8%。可见,在农村,家庭养老仍处于主体地位。与此相对比,农民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认可。4.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4.1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文化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

4.2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4.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鉴于目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应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即农村应实行与城镇一样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当然,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还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城乡全面接轨。就全国而言,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4.4通过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 法制是实现养老保障的重要保证手段。发达国家基本是在建立养老保障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立法,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都有专门的养老保险法。而我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也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方面的法律规定散见于5婚姻法6、5老年人权益保护法6、5继承法6、5保险法6、5民法通则6等之中,这样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没有关于养老保障的配套法律体系,直接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也无法可依。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把5养老保障法6作为社会保障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各种权利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切实保障。

4.5通过老年组织建设,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农村老年组织是农村老人加强彼此联系的组织,又是党委、政府联系农村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农村老年组织的成员直接来自农村老年群体,他们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需求,也最关心老年人。在农村建立一定的老年组织,可以促进老年人的相互交流与交往,在开展尊老爱幼教育、签订赡养协议、调节家庭赡养纠纷、落实老年保障政策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农村老年组织应结合农村实际,定期开展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趣,丰富农村老年人生活,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农村养老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各种邻里互助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老年人、人人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还可以通过老年组织帮助老年人兴办力所能及的福利项目,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有效整合社区养老资源,消解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带来的问题。[参考文献] [1]谢根成.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立法与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07).[2]李建新,于学军,等.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05).[3]唐 娟,王启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现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10)[4]马 燕.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前瞻性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03).[5]郑 蓉,王 涤.对当前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5).[6]谢根成.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立法与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李晓颖.浅析农村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8]张红云.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和谐农村[J].林区教学,2007,(03).[9]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18).国未富 民先老

下载养老问题【财政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养老问题【财政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农村养老保障极为重要。目前存在着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养老矛盾多,社会养老困难大等问题。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农......

    财政论文

    两大政策的宏观调控变动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和......

    财政论文

    浅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

    养老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

    关于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养老问题调查报告九成以上的人现在担心养老问题,57%的人觉得养老“得靠自己另外攒钱”中国人历来讲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谁来养、怎么乐,在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

    养老问题关注

    81岁的筱奶奶在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郭燕摄 目前,北京市京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达245万,即每6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

    养老问题剖析

    让爱归“巢”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去年,空巢老人“孤独死”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很多空巢老人去世多日,直至尸体......

    养老问题(大全5篇)

    以房养老问题-2011国考面试时政热点【社会问题的背景】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介绍,我国目前有1.67亿老年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人,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