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论文

时间:2019-05-12 19:2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论文》。

第一篇:财政论文

浅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造成现在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适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一、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的模式及途径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模式的具体类型和救济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主要有在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和在家分散供养两种形式,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五保供养所需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家庭赡养。“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民传承了几千年的家庭保障思想,它与中国几千年的家庭伦理观念是紧密相联的。家庭养老不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层面。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赡养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养。土地保障。自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对中国农民来讲具有双重意义,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具有生活保障功能,成为农民实现自我保障的基础和依托。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农业税、特产税逐步取消,农民在土地中获得的收益较以前有所增加。优待抚恤保障。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保障,其保障对象为老红军、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的,它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2002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的制度。

除上述主要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途径外,国家还采取了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保障等措施,对农村重点贫困对象予以适当的生活救济。

二、现行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传统的五保制度、救灾救济制度得以延续外,随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和新农保试点的展开,农村社会保障初步具有向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的趋势。

但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处于缝缝补补的非规范化、非系统化阶段,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保障方式逐步陷入了困境,面临以下挑战和难题: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城市的扩张和不断增加的农业人口等原因弱化了土地保障功能,使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家庭保障功能弱化。随着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出现了“4—2—1”和“4—2—2”家庭结构模式,这将使未来家庭不堪重负。同时,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空巢家庭”增多,使农村养老问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据2005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省级老龄办主任会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 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 1亿,占总人口的8 5%。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快于预期,并且以年均3.2%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农村税费改革的遗留问题。税费改革后,原本就处于“吃饭财政”状态的县乡两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削弱,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生活的瓶颈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覆盖面还不够全面,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一次院,一年活白干”的现象普遍。

综上所述,二元社会结构下形成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缺位,对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模式的过度依赖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现阶段,应摈弃“优先确保城市的效率与公平而必须或不得不牺牲农村的效率与公平”的思想误区,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谋福利。

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节余的经费用于社会保障,也可部分弥补社保资金的不足。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4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然要求以雄厚的资金作为基础。如何筹措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除农民个人应缴部分外,还要广辟融资渠道,多种形式筹措农村社保资金。如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开征社会保障税,富者多缴,穷者少缴,起到“抑富济贫”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等。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要

充分发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功能和作用,为其提升其“造血”功能。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加重耕地占用税的征收。另一方面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其将来的就业能力,从源头着手,为家庭保障提升“造血”功能;扶持新兴的金融信托市场,通过养老信托为家庭养老提供新的途径。

建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当下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的关键。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第二篇:财政论文

两大政策的宏观调控变动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任何单一的经济政策都难以实现多重调控目标,因此,协调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选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科学合理地确定两大政策的配合方式及其具体操作,才能实现宏观调控的4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往往难以同时达到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因此西方经济学称之为“神秘的四角”。对我国来讲,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009年12月3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表的新年致辞中说道:“2010年是巩固经济企稳回升、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做好金融宏观调控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银行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支持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调整,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温家宝在针对2010年两大政策的宏观调控方面讲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要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2010年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要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今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这两个指标虽然都低于去年实际执行结果,但仍然是一个适度宽松的政策目标,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优化信贷结构。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效缓解农户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强化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三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四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探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有效监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结合2010年中国的国情,我国还没完全从全球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实体经济仍处于萎糜的氛围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有降低财政收入和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方面的投入,既能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降低人口的失业率。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和降低利率,能缓减通货紧缩的压力,刺激社会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政府公共投资明显加快,各项重点建设得到加强;结构性减税政策扎实实施,企业和居民负担减轻;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大幅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增加了就业,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010年12月31的新年致辞中,周行长说道:“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金融调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人民银行系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2011年的今天,我们肯定当前经济增长态势良好这个主流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拉大、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整合力度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抬头、瓶颈制约矛盾再度显现、银行信贷扩张偏快、社会就业压力大、贸易摩擦增多等。这些问题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扩大内需、利用外资和增加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要继续贯彻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实行积

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贯彻“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等的管制,尤其是热钱流入。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今年的市场出现了多太多的不确定,之前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入中有大量热钱被投入股市和房市之中,也引发了股市和房市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景象,大量泡沫进入这两个市场也为后来股市的萎靡不振埋下隐患,从大量的投机者的介入和天价房的炒作到后面政府出面的调控和资金链的断裂,从温州市场的一片繁荣景象到后来不断发生的温州老板的跑路事件,市场上通货膨胀由年初政府的目标设立的4%上升到5月份的百分之五点几再增长到后来的百分之六点多,使得政府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象提高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款的门槛等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增长,而9月份楼市增幅的叫停和部分城市楼价的大幅下跌也昭示着调控政策的出见成效。

对于政策的转向原因,腾讯财经连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政策转向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已经开始企稳回升,同时由于通用的压力跟流动性宽松的关系很大,货币政策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

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寇建勋表示,该消息说明货币政策正式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也是市场所预期的。

招商银行宏观与策略分析师徐彪表示:从原因上看,第一是通胀因素抬头,十一月美元指数反弹,大宗商品调整给了监管当局难得的机会重拳出击对抗国内的涨价潮。十二月以后,美元回落大宗商品再度抬头,未来的通胀压力依旧严峻。货币政策收紧可以从总量对冲的层面来削弱价格上涨的压力。第二是经济增长压力减小,经过二季度的主动性调控,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此时继续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给经济增长维持动力,运用收紧的货币政策给可能的过热降温,成为管理层的一致选择。

总之,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积极的货币政策拉动居民消费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第三篇:财政改革论文(精选)

关于财政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基本方向、以预算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已经深入开展。财政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于上层建筑。财政改革势必会影响政府行政方式和机制的变革。如何以财政改革为杠杆,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来引导构建公共行政体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我们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政府财政;财政改革;机制创新

一、欠发达地区财政存在的问题

从公共财政与公共行政的视角来审视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拮据的财政现状是政府职能“缺位”的直接原因。

欠发达地区拮据的财政特征十分明显。一是“农业”财政。财源不丰,财源结构不合理,来自农业或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成分比例很大,一般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0%—50%。税费改革以后,农业“四税”一定多年不变,财政增收的空间狭小。二是“输血”财政。财政自求平衡的难度大,每年都要通过转移支付、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以及其它上级专项补助来缓解财政压力。三是“调入”财政。县级财政预算内可用支出远不能满足支出需要,大都要通过调入预算外资金来解决。拮据的财政现状,使财政处于低水平运转状态,政府职能普遍“缺位”:一是工资待遇难维持。欠发达地区财政坚持以“保吃饭、保运转、保平衡”为基本理财思想,千方百计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予以保证。但随着近几年国家调资政策的出台,刚性增资增幅较大,工资发放已成为头等难事。有些地区不得已根据国家有关工资政策规定,力保国标工资,降低、压缩或暂缓执行省、市出台的部分工资补助标准。二是调控手段难实施。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必需进入社会公共领域,必需运用财政手段调控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安排一定财力,用于启动引导民资、外资集聚,鼓励和扶持一些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成长型产业项目。但在欠发达地区,财政主要用来“保吃饭、保运转”,支出的绝大部分用于发放工资和正常办公经费。启动、引导、鼓励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筹措难度很大,规模很小,且国家、省、市扶持开发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常常丧失一些

难得的发展机遇。三是社会事业难发展。社会事业欠账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初构阶段,覆盖范围小,保障水平低。

2.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政府职能“越位”的重要因素。

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的管理模式、支出范围与公共财政的要求相比,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一是支出范围广。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财政介入许多非公共领域。二是预算编制粗。往往都是采取“基数/增长率”的方式进行编制,缺乏真实可靠的分析,且批复时间过于冗长,追加预算多,预算外支出多,预算的刚性约束力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三是支出效益低。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且未能有效纳入综合预算,财政运行往往采取“多级多户”的收付制度,导致资金使用分配多级化。有些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资金在途时间长,多级管理,多处分流,支出效益不高。政府职能多处“越位”。突出表现在:一是行政主管部门多。机构多、人员多、相应的审批项目多、环节多、收费多,是政府职能越位的突出表现。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降低了行政效率。二是经营性单位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公益性不分,有的仅靠行政收费过日子,大量的财政性资金只用于发放人员工资,维持机构运转;三是政企没有完全脱钩。垄断性企业改革不彻底,资本结构复杂,产权没有完全明确,企业主管部门仍然行使已没有存在必要的审批权,间接的人、财、物的支配权。

3.低效的财政监管方式是行政行为失范的经济基础。

监督主体单一,监督渠道不宽,财政资金运行过程的透明度不高,不利于监督和管理,资金被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等现象仍然存在。低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也使政府的运作规范受到了影响。预算外资金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调控,导致部门利益有了可乘之机,为保部门利益,滋生了许多腐败问题,部门利益严重。

二、财政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以财政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源”和“流”的关系。

“财政既是经济范畴,又是政治范畴”。作为经济范畴,具有经济基础的属性,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财政的性质、职能决定政府的性质、职能,财政体制的变革直接影响政治体制的变革;财政作为政治范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对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是政治的经济表现,是国家职能的一部分。财政改革本身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财政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从哲学上看,是“源”和“流”的关系。因为财政改革是制度性改革,效果明显,不易反弹,比单纯就政治改革抓政治改革更直接、更有效;财政改革是基础性改革,从政府运作的经济基础开始,是治本性改革;财政改革是务实性改革,容易操作,能很快产生效果。从财政改革入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是一项杠杆工程。

2.“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将逐步从个人领域、竞争领域和微观领域向公共领域、非竞争领域和宏观领域转移,政府将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其主要职能。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公共需要也不同。因此,财政改革既要遵循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又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的支出范围,一方面,要坚持“保平衡、保运转”的原则,做好财供人员的工资发放以及维持机构运转,切实压缩其它消耗性支出;另一方面,要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体制为目标,动用各种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筹措财政资金用于交通,农田水利、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再一方面,要改革财政直接介入经济领域的方法。通过构建发展平台、建立专项发展引导资金、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创新激励机制,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形成生产要素的积聚效应,建立发展型财政体制。

3.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预算制度是整个财政体制的核心和关键,在整个财政体制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要把改革预算管理制度作为重点,在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基础上细化部门预算。对财政各部门公共收支计划,按照部门经济发展变化,重新分析审核,区别轻重缓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严控支出。强化预算内外资金的调控,形成综合财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推行预算制度改革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搞好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要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这既有利于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又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相对分离,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和管理;要全面推行政府采购。扩大采购范围,规范采购程度,实行“阳光”财政,促进建设“阳

光”政府。

三、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基本方向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基础,加快构建县级公共行政体制,是基本改革方向。

1.创新财政调控经济发展方法,建立“引导”型政府。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政府要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而事实上,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向公共领域过渡需要一个过程,且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的公共需要不同,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政府在调控引导县域经济发展中,侧重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形成各类生产要素的积聚效应。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筹措专项补助资金、社会资金用于交通、海堤、通信、供电、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加大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硬件投入,着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强化经济园区建设。政府不直接介入企业生产经营,并不等于在经济建设中就无所作为,而应根据实际,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思路和方式。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大力减免土地出让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强化宏观调节。着眼于建立发展型财政的要求,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组织财政性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新上成长型工业企业。近年来,我们通过经济调控和行政推动,实施了“千万株意杨工程”、“林业双千万工程”;通过财政引导资金、财政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手段,鼓励企业新上了多个技改项目。

2.统筹综合财力,建立“服务”型政府。

从预算体制改革入手,着力增强财政的统筹能力,全力做好人员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等工作。一是对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监管”的票款分离制度,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单位管理面和专户储存率均达到了100%。全面推行了综合预算管理,县级财政的综合财力和调控能力有所增强。二是着力做好工资发放工作。把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三是强化社会保障工作。将社会保险费改由地税部门代征。提高征缴率,积极推行职工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在2001年全部实行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3.深化财税改革,建立“效率”型政府。

长期以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部门多、关卡多一直是政府运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把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作为一项基础性改革。大力减少收费项目,进行费改税,切实解决以费压税,以及由此产生的政府行政效率问题。一是促进进行村组撤并。二是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三是顺利实施了县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四是促进建立了“一站式”审批中心。

4.强化财政监管,建立“阳光”型政府。

增加财政的透明度,就是增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对外开放度。“阳光”财政的建立过程就是“阳光”政府的建立过程。把积极实施部门预算作为建立阳光财政的基础。认真清理部门家底,核实人员编制,核实收入来源和支出渠道,并着手建立县会计核算中心,取消部门账户,实行统一核算。所有财会人员工资、人事关系与部门脱钩,只对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以此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减少和遏制腐败。积极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进行操作,使财政分配方式由资金分配向实物分配过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取消收入过渡户,实行款项直达,减少跑冒滴漏,减少资金在途时间。通过上述举措,财政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从财政制度上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第四篇:财政论文题目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财政部分

1、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2、公共财政构建过程中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

3、论我国财政公共选择与决策制度的完善

4、论我国财政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建设

5、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

6、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7、政府非税收入进一步规范化改革研究

8、城乡统筹发展与财税制度改革研究

9、财政制度结构中的城市偏向及其改革研究

10、缩小城乡财政地位差距的对策研究

11、城乡居民财政收益差距的制度分析

12、现阶段财政支农制度缺陷及其改进

13、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4、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15、我国目前政府间税收划分中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16、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17、地方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18、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19、论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

20、关于稳健财政政策的思考

21、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问题研究

22、论复式预算

23、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考

24、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问题研究

25、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研究

26、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探讨

27、论我国《预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28、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探讨

29、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

30、“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31、村级财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32、共享税分成办法研究

33、政府间事权的划分:公平角度的思考

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5、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探

36、略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37、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要性及若干思考

38、绩效预算的实施思路和难点分析

39、绩效预算的国际比较

40、论建立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预算

41、建立我国社会社会保障预算的设想

42、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43、建立税收支出预算的探讨

44、国债市场的改革与完善

45、论我国国债规模的控制

46、我国国债风险问题研究

47、论我国外债问题

48、我国的财政风险问题

49、现阶段我国的债务风险状况及其防范策略

50、转轨时期财政赤字的成因与治理问题研究

51、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与治理研究

52、转轨时期或有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53、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与财税对策

54、财政支出绩效问题研究

55、论财政支出效益

56、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

57、我国国有资产产权改革实证分析

58、我国国有资产资本化运营研究

59、实现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理论探讨

60、公共财政框架下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61、政府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研究

62、我国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及其治理

63、招标采购与政府采购的关系

64、我国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

65、我国政府采购模式研究

66、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67、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

68、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69、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70、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我国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研究

72、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研究

7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7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75、财政支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76、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财政支持方式探讨

77、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78、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79、后农业税时代的县乡财政问题研究

80、化解乡村债务问题研究

8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

82、县乡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新探

83、县乡财政体制创新研究

84、资产评估基本理论研究

85、资产评估风险规避与防范

86、金融资产评估研究

87、无形资产评估研究

88、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二、税收部分

89、我国税负转嫁实证研究

90、公共财政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税负问题

91、论我国税制模式选择

92、论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

93、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94、论税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5、试论税收成本问题

96、论税收效率与公平

97、税收诚信问题研究

98、城乡税制一体化问题研究

99、网络经济与税收

100、论我国地方税构成及完善

101、西方国家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借鉴

102、论个人所得税在收入调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03、我国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问题研究

104、避税机制及其防范

105、国际税收的若干问题

106、论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

107、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确定问题研究

108、论我国增值税的改革和完善

109、论我国消费税的改革

110、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思考

111、我国社会保障税费问题研究

112、我国建立环保税问题研究

113、税收筹划问题研究(理论或案例、整体或分税种、企业或个人立论均可)114、偷逃税问题的经济分析

115、财产税制的建立和完善

116、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完善问题研究

117、我国税收基本法问题研究

118、税收优惠问题研究

119、税式支出问题研究

120、证券税收问题研究

121、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完善问题研究

122、论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改革(整体或分税种立论均可)

第五篇:比较财政学期末论文

比较财政学期末论文

——浅谈财政理论的变迁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浅谈财政理论的变迁

摘要:和传统的财政学类似,比较财政学的体系也包括这三部分,即财政学说比较,财政制度比较,财政政策比较。本文将从财政学说的角度来领略

比较财政学的风采。纵观世界各国,财政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财政理论作为经济社会活动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至今不过200多年,本文将以公共财政理论的变迁为例,探讨古今中外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

变化。

关键词: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中国财政理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变迁概况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较之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要晚得多。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英国重商主义学派托马斯·曼倡导的“贸易差额论”,“国防财政论”就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资本主义发展与专制君主利益相一致的产物。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是在重商主义走向古典经济学派过渡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货币关系扩大,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斗争需要出现的,并没有完全摆脱重商主义理论的影响。西方国家财政理论真正具有科学的性质,始于18世纪中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迅速发展上升时期,古典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亚当。斯密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集前人财政理论之大成,予以融会贯通,于1776年出版了财政学说专门论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对国家财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积极宣扬经济自由、发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张国家职能越小越好,政府只要能起着“城市警察”的作用就足够了。国家财政支出必须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国家财政收入来自君主或国家财产收入和来自赋税收入两个方面,并以地租、利润和工资三种收入作为课税划分依据,提出了著名的税负公平、确实、便利、节约四大原则。《国富论》的问世,使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为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石,对资本主义各国在财政理论上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都称亚当·斯密为西方财政学的鼻祖,创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财政学。亚当·斯密的财政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经过大卫·李嘉图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各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最后20年,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过渡,到20世纪初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要求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逐步取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波及最广、最深刻、最剧烈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很快冲击到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的各个角落,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量下降了1/3到2/5.例如英国下降了23.8%,法国32.9%,德国40.6%,意大利33.1%,美国下降达46.2%。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资产阶级过去传统的经济政策破产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广为传播。凯恩斯主义者以《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西方国家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根基,普遍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公债发行,强化税收功能,扩大政府开支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从生产、分配、流通领域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国家职能已从过去的“城市警察”拓展成为全面干预经济社会的重要工具。凯恩斯主义风行一时,几乎主导了近半个世纪西方的财政理论基础。到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失业与剧烈通货膨胀交替作用同步上升的“滞胀”的局面,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失效。西方国家先后又产生了一些同凯恩斯理论相悖的经济学说,财政理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财政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演进的历程表明,根植于私有制经济基础各学派的理论依据,政策选择虽各有差异,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

二中国传统财政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散见于各代典籍的财政思想以及理财之道的论说汗牛充栋,而且都十分重视“定赋税,制国用”,财政收入轻赋薄敛,注重财源培养,支出省财节用,藏富于民。中国春秋时代儒家的财政观点就普遍主张减轻徭役,薄敛赋税,即轻徭薄赋之说。我国古代众多的财政论说,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漫长的演进和发展,均有所充实和更新,例如唐代刘晏、杨炎的财政思想,宋朝王安石的财政思想,以及明代丘濬的财政思想等等,对于指导封建王朝的财税改革均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众多的财政思想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财政理论体系,更无专门的财政学论著。我国现代财政基础理论和专门著述的研究起步较晚。我们所见到由中国学者撰写出版的财政学著作,如陈启修著《财政学总论》、李权时著《财政学原理》、何廉、李锐著《财政学》等等,都是民国时代的产物,至今还不到100年。这些著作的理论基础,内容及结构体系,基本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财政理论的翻版,即“公共产品论”或“公共财政论”的通盘移植,既无多少新意,又无中国特色。

三新中国财政理论体系在曲折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学界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财政学科的本质、职能、原则、经济范围及其属性。50年代初有的学者虽然也提出过财政是国家在满足其需要,进行社会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经济行为的界说,我认为这一命题,只简要回答了什么是财政,而没有触及财政本质的深层次研究,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或专门著述。由于建国初期的特殊历史背景、经济学“唯我独尊”,国内理论研究一边倒,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理论。我国财政学基础理论建设受到苏联财政理论影响极深,把财政学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货币关系体系,即“货币关系论”的观点,在国内占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货币关系论的理论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问题,出现了很大困难,许多历史事实缺乏充分依据支持自己的论断,难以自圆其说。有鉴于此,5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内一些学者对货币关系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国老一辈财政学家西南财经大学许廷星教授从国家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形成的分配关系入手,以参与分配的主体为标准,把社会再生产中的分配区分为经济属性分配和财政属性分配两大类型,于1957年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财政学的对象是国家关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及其理论体系的全新见解,即“国家分配论”或称“国家分配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王传纶教授认为把“分配关系分为社会经济分配关系和国家职能所发生的分配关系(也就是财政的分配关系)”,“财政学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把财政同国家的职能相联系,由此来规定财政学的对象,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财政学家李成瑞在评价“国家分配论”的文章中指出:“‘分配关系论’的提出,对于财政本质的探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著名财政学家许毅教授在《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一文中对“国家分配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了全面系统地客观评述。指出“‘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财政学界在50年代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在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公共消费’、‘公共财政’理论影响后,转而从前苏联引进的‘货币关系论’发展而来的。

我国50年代后期所产生的“国家分配论”,在老一辈财政学家的积极支持、倡导和坚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充实和发展,已被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专家所接受,形成共识,成为新中国现代财政学基础理论建设的主流派。这一研究成果的提出,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国内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完全是老一辈财政学家和部分中青年学者共同劳动的结晶。

80年代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财政理论探索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理论界相继提出了“社会再生产论”,“剩余产品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观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化,西方经济理论的大量引进,财政基础理论探索日益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报刊杂志在这方面刊出了大量文章,发表了不少议论,紧密围绕“国家分配论”与中国“公共财政模式”两大基础理论。

我认为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的深入探索,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职责,既要继承老一辈学者潜心研究的优秀成果,使之丰富和发展,又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财政理论的精华,为我所用。切忌随波

逐流,照搬照套。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外国的东西不研究中国这块土壤有多大需求,简单拿来是不会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金人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外国财政理论与实践》„„„„„„ 李俊生、李贞 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 社会科学出版社

4.《公共财政理论》„„„„„„„龚六堂 北京大学出版社

5.《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马寅初 商务印书馆

下载财政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税收论文

    摘要: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和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在新的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尤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当前应着重从树立忧患意识、破除享乐主义、贯彻......

    财政支农论文

    目 录 摘 要 ..................................................... 3 关键词 .................................................... 3 1.财政支农 ........................

    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摘要: 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完善,这也从我国经济总水平不断上涨的现象看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从1949年建国初......

    财政专业论文题目

    财政专业参考论文题目(可从下列题目中选,也可自拟论文题目) 1.关于公共财政与市场机制关系问题的研究 2.论公共财政的职能与作用 3.关于公共产品的研究 4.关于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的......

    财政与金融论文

    从财政金融支农合作现状看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关键词支农合作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户......

    浅谈财政与民生论文

    财政与民生 论文题目: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 的开发研究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班级: B14工程造价1班学号: 16330327214 姓名: 佘晓璇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开发研究 中国是目前世界老年人......

    县级财政论文集中支付论文

    县级财政论文集中支付论文县级财政论文集中支付论文县级财政论文集中支付论文 县级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县级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行总结分析,从......

    养老问题【财政论文】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