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农民养老问题的探究
城镇化农民养老问题的探究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安身立命的土地被不断地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转变为居民(暂称他们为城镇化农民),他们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养老
中国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农民安身立命的土地被不断地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转变为居民,我们暂称他们为城镇化农民,这些人的养老问题同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扎实做好农村老龄工作,发展农村老龄事业,努力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让广大农村老年人共享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老龄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一、本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1、本村的养老设施初步已形成规模。按照示范村老年活动室的标准,本村已建立老年活动室,活动室内设有棋牌室,文体活动室等老年文化娱乐设施,并设有健身路径和文体活动小场地。
2、本村居委会每月发放养老金补贴。对本村60岁以上的村民发放200至600元不等的养老补助金。
3、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目前的经济形态是传统的农业和现在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决定了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长期并存,传统家庭养老早在夏商时代起就已逐步形成,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①它是以小农经济为 1
依托。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老年人一般都承担着指挥生产与传播生产技术知识的重任。所以,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子女责无旁贷要赡养他。父母抚养子女,子女奉养老人,世代相传,这是形成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条件与原因。②它是以婚姻和血统亲情为基础。由婚姻和血统关系形成的家庭是社会生活细胞和组织形式,父母都责任抚养子女,子女成年后有义务赡养父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哺模式”或“反馈模式”,如此循环不息。③它是以传统伦理孝道观念为纽带。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在农村中影响很深、很广,从古到今家庭赡养,敬老孝亲,天经地义,以养老孝亲作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种中华孝道文化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使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本村的主要养老模式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已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为主。实行家庭赡养的好处:①有助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摆脱孤独的困扰,享受天伦之乐;②老年人在家庭中还能积极发挥作用,如对晚辈的教育,拿主意处理家庭中重大问题等;③不少老年人还乐意为子女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减轻子女负担,教育子女互助互爱,维护家庭和睦相处;④当期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农村养老实行家庭赡养既可为国家与社会减轻负担,节约大量资金,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老年人过好晚年生活。
二、当前本村老年人口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权益保障制度脆弱。大多数老年人依靠子女赡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或靠被征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补助)等,经济来源少,文化素质较低,自身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伤害。
2、老年活动经费不足。
3、文化生活枯燥。虽然近年来农村老年活动室建设步伐加快,投入加大,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求,但面对广大老年人仍是杯水车薪,本村基层缺乏健身、娱乐和文化教育设施和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1、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①实现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养”,应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三方面,经济供养是基础,只有经济来源有了保障,老有所养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家庭赡养是农村养老的基础与核心。老有所养不仅是经济赡养,还包括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享受天伦之乐,而这正是家庭养老具有的独特功能。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特别把“提倡子女赡养父母”列入各国政府建议之中,还提出“由于家庭被认为是社会基本单位,因此,就应设法按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制度和家庭的老年成员的要求来支助,保护和加强家庭”。这是联合国与国际社会对家庭养老、家庭赡养的充分肯定,也正是家庭养老所体现的传统美德。②本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来源虽然有多个方面,但老年人对居委会每个月发放的养老金还是情有独钟,认为这部分养老金才是他们真正可自由支配的部分,而这部分养老金在许多居委会中都显得过少,所以我们建议在征用土地补偿金中提出
一定的比例作为该村高龄农民的养老基金,鼓励他们把自有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把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这样可规避以居委会社区为单位投资风险,保证他们老有所养。③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2、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质量。①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能有稳定的老年教育场所和时间、课程吸引他们更多地接受保健知识、用药知识、维权知识、代际关系等科学文化知识,引导他们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使他们老有所学。②积极开发和利用老年专业人才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老年人的意愿,积极搭建农村老年人服务平台,使他们能继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经验和技能。因地制宜投资建设一些适宜他们管理的项目,如市场、停车场、仓储地等,使这些项目的收益补充老年活动的经费需要,让他们老有所为。③活跃农村老年文化生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建设必要的文化娱乐场所和体育活动设施,让老年人在空闲时间有良好的文化娱乐场所和适宜的体育活动场所,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使他们老有所乐。
3、提升农村老年人依法维权水平。①加强尊老敬老法制和道德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水平。②建立健全的老年法律服务与援助体系,优先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指导开展农村家庭签订赡养协议书工作。③老年人自己也要破除依赖性,自强自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冲
击,未雨绸缪,要增强自我保障意识。
终上所述,城镇化农民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哪一方都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我相信只要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认真面对,城镇化农民养老的未来一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福建老年学学会.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农村养老保障专辑
(八).2005
(2)、农村老龄人口问题和老龄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3)、唐志勇.重新审视农民养老问题.南方周末.
第二篇:城镇化与农民问题a
1、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农民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5%左右,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全国的现代化,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如果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和全面富裕,没有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没有农村的繁荣进步,我国的城镇化就会陷入虚假化的泥潭。所以,要从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繁荣农村经济的高度,增加农民收入,使城镇化发展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双嬴效果。
2、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一条有利于中国农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建设是强国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走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其次,突出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各类生产力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分散耕地向农业大户和公司转移,为小城镇全面振兴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再次,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目的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纯收入,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立实现全国现代化的社会基础。第四,充分考虑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防止没有质量的高速度,走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3、深化城镇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真正实现农民到市民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征地补偿政策,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
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变居民
三是出让改出租,农民当股东。
四是土地流转,企业落户,农民进厂
五是优化结构,扩大就业,使农民人人有所为。
第三篇: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基于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的调查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以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访问的方法对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从五个方面对大三岔村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和整理,探讨解决本村养老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变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中国的面前,那就是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总数接近
1.6亿,每年还以3.2%速度增长。
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较多的关注城镇居民的养老,对经常耕作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老年人缺乏应有的关注。农村老年人步入晚年时,由于经济收入低、身体素质差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晚年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子女之间相互推诿,这些新情况都使得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面临种种困难。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广西象州县罗秀镇大三岔村为例,通过结构式访问等方法,对该村的养老情况进行调查,探讨破解当前农村养老困境的途径,为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养老的模式提供一些参考。农村言老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1.罗秀镇大三岔村当前养老状况
1.1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从本次调查中得知,本村老年人总体的身体壮不是很好,只有10%左右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余的或是有慢性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呼吸衰竭等),或是由于过度劳作造成身体功能衰退。同时,由于村里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国家医疗保障水平低,致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成本较高。所以,许多老年人平时是小病不去医,大病尽量拖,这也是造成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
1.2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文化娱乐水平,这是从本次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大山岔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村里只有一个篮球场作为公共娱乐场地,没有老年人的娱乐休闲场所,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
在调查中发现,村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赌博等。男性老人以赌博为主,女性老人以看电视为主。还有一些终日耕作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由于缺乏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导致部分老人孤独感和失落感增强,精神压力大甚至失常。更有甚者,还有老人离家出走的。村里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堪忧。
1.3 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据调查可知,村里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呈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子女提供和劳动所得以外,还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五保户”生活补助以及退休金。此外,还有一些老人依靠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领取农业补助来生活。在各种收入来源中,由子女提供的部分占到总数的50%以上,自己劳动所得也占较高比例。由此看来,“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功能虽然弱化,但是还是村里主要的养老模式。
1.4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在社会经济文化已经深刻变革的今天,传统的道德体系和孝道文化正在逐渐瓦解。经过调查发现,村里劳动能力较强的老人,或是有退休金的老人(以前的公社大队干部)受到较多的尊重,与家人和邻居的关系比较好。而那些年老体衰的老人,除了少部分子女比较孝顺外,大多受到子女嫌弃,有的甚至被驱赶至偏房中居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位男性老年人被子女相互排挤,只好到老旧的泥房中居住,还时常受到子女责骂。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已经减弱,村里老人的家庭关系趋于恶化。
1.5 本村的社会保障
从调查中得知,大三岔村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主要有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前者每月50元人民币,后者每月150元人民币。此外,还有一位老年人以一次性购买的方式获得国家养老保险。独生子女户的老年人,60岁以后每月获得1200元人民币补贴(目前尚无人获得)。“五保户”老年人还可以申请去乡镇养老院。
本村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自2006年以来,物价上涨非常快,享受到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自2009年开始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尚未涉及本村。综上所述,大三岔村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层次还是比较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差。
2.大三岔村养老困境的成因
2.1 个人原因---老年人身体素质差,精神压力大
人到老年,身体素质下降,身体机能减退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村里的老年人操劳一生,步入老年时身体虚弱,加上没有相应的医疗保健措施,所以身体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部分家庭不理解老年人的处境,觉得老年人不能再为家庭创造价值,是家庭的负担,所以排挤老年人。同时,村里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观念保守,正当利益被侵害是往往忍气吞声,不向国家和社会求助,“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家长的悲剧之一是很多家长是为子女而活,或者再深刻一点,是为了传宗接代、光耀先祖而活。一些老人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为了子孙过得更好,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维护家庭的发展和完整。
2.2 家庭原因---子女推卸赡养责任
在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两道坚固的防线。在市场经济文化的冲击下,老人由于经济收入低下而导致家庭地位下降,这两道防线正在瓦解。子女之间赡养观念落后,相互推诿,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比比皆是。一些子女成家后离开老人居住,只提供老人的生活费,使得老人的生活缺乏相应的家庭照顾,传统农村的宗族社会已经名存实亡。此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土地的产值逐渐下降,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减轻,仅仅依靠土地已经越来越难以支付快速上涨的生活成本。
2.3 国家和社会原因---社会保障水平低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的思维惯性在中国广泛存在。国家和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城镇居民养老,对农村居民养老关注较少。城镇老年人普遍都有退休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还可以享受到众多的养老服务,比如老年人娱乐中心、老年人免费乘车等。国家和社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城镇居民养老中,给城镇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良好的规划。农村养老一直是民生短板,同样劳苦功高的农民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推行新农合、新农保。然而,新农合的保障水平比较低,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新农保政策则是在2009年11月开始试点,以当前国家的财政水平,保障水平比较低,由试点到全面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破解大三岔村养老困境的思路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从大三岔村的调查结果来看,要提高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本村的解决方案。
3.1 从老年人自身出发
要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要敢于向国家和社会求助。老年人要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除自身的自卑、怯懦心理。同时,老年人要同分利用条件掌握自己的经济收入,保障自己的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保障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3.2 从家庭出发
家庭成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改变对老年人的看法,认识到人人都有步入老年的时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促进家庭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子女们要认识到,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为了家庭操劳一生,晚年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家庭养老模式子长期内还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必须巩固和完善这一模式。
3.3 从国家和社会出发
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对农村养老的关注,加强对农村敬老爱老的宣传,提高农村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大新农合的保障力度。同时,国家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创造条件引入农村养老商业保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广覆盖、多层次,从国家层面上帮助农村养老。
4.结语
本以从大三岔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基点,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娱乐、经济来源和家庭关系等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得知本村老年人的生活不尽人意,亟需提高和改善。
鉴于作者的调查研究水平有限,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认识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大三岔村的养老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田先梅.对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月,第18卷2期
2.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年4月
3.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梁鸿.农村老年人自理能力研究【R】.人口与经济,2002年4月
5.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12月
6.马运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1年12月
7.贾海龙,管雷.我国中西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J】.中国改革论坛,2004年3月
8.袁方.老年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第四篇:贵州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贵州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以六盘水盘县为例
内容摘要:就全国而言,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已成为建设社会注意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贵州也不例外,也面临着农村的养老问题。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贵州农村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以贵州盘县地区为例分析农村的问 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去解决农村所存在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可行路径解决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十三亿人口中就有九亿农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农村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所以农村的老年人口是我们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就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在贵州六盘水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中:0—14岁人口为696542人,占24.43%;15—64岁人口为1943683人,占68.17%。其中60岁以上的占总量人口的比例为10.9%,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84个百分点;65岁以上占总量人口的比例为7.4%,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2.56个百分点。当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其总人口10%就意味着开始进人老龄社会,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由此可见贵州六盘水市老龄化趋势已开始显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压力。这些压力表现在:一是养老保障的负担日益沉重。二是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较高,使得社会医疗资源出现压力。据了解,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其他人群的3至5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也随之高速增长。三是为老龄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需求。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生活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贵州农村老年人口问题是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关键问题,农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民生问题的一部分,是建设我省不可抛弃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贵州农村秩序稳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更应该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本文以贵州的盘县地区为例,通过对这一地区养老现状的研究,从中找出我省养老的普遍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盘县经济发展概况。
㈠盘县经济发展概况
盘县是位居于水城,六枝当中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也相当快,它是一个煤资源丰富的县城。在2011年盘县已经建设完成响水 1
煤矿、松河煤矿等大型矿井;对地方煤矿也加大了关闭整合力度,由246对
整合为140对,生产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设计产能和原煤产量分别
由968万吨、2076万吨提高到2765万吨、3326万吨。煤化工、电力、建材
重点产业快速发展,资源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首黔新工艺新材料循环经
济工业示范基地、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盘县电厂“上大压小”、盘北煤
矸石电厂、万家口子水电站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成投产盘南电厂240万
千瓦机组和120万吨产能的三合水泥厂,发电量由2005年的70.3亿度提高
到2010年的175亿度。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
年的1.77下降到2010年的1.47。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产业。可
盘县是一个人口大县,盘县有近120万人口和97万农民是盘县最大的县情,我们的农民不可能完全去搞煤资源。农村的人口给盘县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
威胁。同时我们还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
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持续增收还较困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社会事业
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还不相适应等问题。在农村贫富差距尤其突出,有的农村煤资源丰富自然就要富些,而没有的地方就只有靠苦力种地来养活自己。
开煤矿的大老板成了爆发富,而打工的仅仅得到的只是用生命换来的一点微
薄收入,人与人之间的贫富的差距就拉大了。有的人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而有的人却温饱就成问题,尤其是缺乏劳动力的老人,就更不难想像他们的生活了。老年化的加剧,对盘县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农村养老现状和养老设施现状。
关于盘县的农村养老,许多地区还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已建立的地区也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
体现出来。
㈠..盘县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1)盘县家庭养老方式进行养老的方式日益弱化。我国农村历来基本实行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也是当前盘县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家庭
养老是一种完美的养老方式,然而,近几年盘县的计划生育的推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家庭人口的小型化,削弱了家庭养老功
能。其次,多数老人生活负担繁重,经济来源单一,体力劳动是他们生存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向城市,开始务工,或
经商,求学,留在家的只有老人了,只有靠他们自己去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盘县的人口素质是普遍很低的,孩子不孝顺的同时,老人的法律意识也淡薄,所以老人的后半生是得不了保障的,尤其在农村说到孝道,在农村来说是不
现实的,基本孩儿成家后都不管老人了,老人还得想办法自己好好的活着。
自己还得储蓄拿去养老。
(2)老年人收入缺乏保障。养老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老年人的收
入保障是养老问题的核心,收入保障是农村人口养老支持的核心所在,它直
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盘县农村的绝大多数老年人在经济上享受不到
社会保障。在此种前提下,他们很大程度所依赖的只能是自我经济支持。目
前我县老年人的自我经济支持力相当有限。农村老年人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
偏低以及缺乏离退休金和医疗保障,个人收入主要依赖农业。农业收入的相
对不稳定性,往往又使其养老自我经济支持的能力相当脆弱。而事实上问题
远不止这么简单,前面的假设是建立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一旦他
们遭遇疾病或丧失了劳作能力,等待他们的将是收入来源的断绝和疾病的折
磨。(3)制度保障不健全或缺失。盘县的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长
期游离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救济和
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目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还是极少数人,而得到补助的这
些人往往不是贫困的人,那些大量真正的特困老人反而因种种原因得不到保
障,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农村基于集体建立起来的传统“五保”制度因种种原因
得不到好的实施。(4)土地保障功能日趋弱化。盘县的农村国家为了开矿等的活动,农村的大量耕地被政府征用,农民没有了土地,传统的农村家庭养
老保障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㈡.盘县对养老现状采取的措施。
①为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搞好老年
服务工作,盘县老龄办决定,从2010年4月1日起,免费办理《贵州省老年
人优待证》。这一决定,为全县广大老年人旅游出行、看病就医等享受优惠照
顾,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这一举措,将惠及全县十多万老年人,为他们
参观游览、旅游出行、看病就医等创造了极大便利。②盘县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农村计生的“两户”养老问题。在2008年,盘县被省人口计生委确定
为全省农村计生“两户”家庭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县。日前,盘县县委县政府及
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制订下发了《盘县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家庭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建
立农村计生“两户”家庭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列入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内
容。宣告农村计生“两户”家庭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
③盘县首次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从2011年2月起11万60周岁
城乡居民领取养老金12月2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盘县县委、县
政府及相关单位举行了盘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首发仪式,这标志着盘
县11万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从本月开始,每月将按时领取55元的社
会养老金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友宾出席首发仪式并讲话。④ 全面实施了农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困帮扶网络不断完善,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
水平从64.41元提高到113.24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达59.7元。积极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
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8.76%,基本实现全覆盖。虽然盘
县政府对农村的养老问题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可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我们应
该精益求精,找出他们的不足,进一步解决盘县的养老问题
㈢,养老设施的不足之处。
①提供给敬老院的住房不好,生活条件差,政府对养老院的老人不是很关心。现在一些偏僻的地方的敬老院的老人生活困难,政府采取不管的态度,敬老院的养
老对象也单一,基本上只面向„五保,‟老人;同时它的数量不足,规模小,远不能满足盘县众多农村老人的实际需求。②多数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思淡薄。农村的低保老人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他们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在政府发的低保户中有不公平的现象,不是每个低保户都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钱国家提供的。有些该得的不得,靠关系的到获了低保。盘县农村的低保制度并不是真正的健全了,喊口号的时候到是很多的。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多喊喊口号也无妨。③在医疗方面,盘县的乡村医疗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农民需要。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乡镇卫生机构的管理层多是中专学历人才占比39.5%,大学本科仅占比3.2%,硕士学历人才占比0.1%。大多数的管理者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管理知识很难适应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需
求。同时,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素质也不容乐观。盘县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医务人员对老人的服务态度非常差,老人得不好的服务。虽然盘县农村医疗基本得到了覆盖,可是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是存在农村老人看病难的问题。药贵医不好病在农村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有好多农村老人是不敢怒也不敢言的。农村老人的医疗还是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我认为合适的养老体制。
限于盘县所处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完全的依托家庭养老还是完全依
靠国家和集体的大包大揽都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㈠盘县的农村养老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
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沿着前面研究其困境的思路分析解决路径如下:
(1)巩固并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传统的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的最佳养老模式。就老人而言,在家里居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保持原来的生活节奏;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过照料孙辈、简单的农业生产等方式在家庭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所以我们必须巩固并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它对于解决农村养老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2)提升农村经济支撑力,鼓励个人养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
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养老的经济支撑力。从宏观层面来说,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让工业切实“反哺”农业,城市真正“反哺”农村。同时鼓励并采取一些优惠措施推动一些企业到农村因地制宜地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应提高个人经济的独立性。目前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现状受其所处时代和各方面条件的制
约,其储蓄情况和条件已经成为定局,土地已成为其目前拥有的唯一资源,必须由国家出面,无论是在土地政策上,还是年老农民的土地收益上,想办法使这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经济自我支持力。值得一提的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对于摆脱老年人对子女的绝对依赖性、提高独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质的提高,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更好的机会,增强自我经济支持力。(3)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措施。然而,在盘县的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制度
发展是非常的缓慢的。根据盘县农村当前的现实,应该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在盘县好多贫困的地区由于受集体、农民经济水平低的制约,不具备开展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但往往这些地区农民的养老需求最为迫切,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政府当承担这些地区的养老重担。首先,政府要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在欠发达地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欠发达地区农村老人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吃饭和看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其次,完善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以确保能应对因突发灾害造成的养老困难以及无子女老人的养老问题。最后,政府应该对有老人尤其是有多个老人的家庭予以补贴。随着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加剧,养老所需要的费用也在不断上涨,对于有老人尤其是有多个老人的家庭来说,赡养老人将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有许多贫困家庭因供养老人而愈发艰难。政府的补贴,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他们的这一困境。(4)变革和发展农村敬老院。我县农村现在的敬老院对解决部分农村老人的养老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需要改革和发展。首先,扩大敬老院的养老对象范围,对全部老人开放,以家庭和养老院互相结合与支持进行养老。例如,在农村农忙时节和其他情况需要时,子女可以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照料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其次,针对养老院数量不足,规模小的状况,需要积极发展,不但争取在全国农村乡镇普遍建立敬老院,在有条件的村也要建立村一级的敬老院。
㈡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我们还应该坚持其他的基本对策
(1)搞好宣传教育,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由于我县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远未健全,农村老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要依靠家庭养老,因而要重视家庭养老。为此,必须搞好对中青年农民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如评选好儿女、好婆媳、好村民、文明家庭等
(2)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加强道德规范建设。要在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村规民约”。
(3)及时处理家庭养老纠纷,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农村养老纠纷发生后,要及时妥善处理。处理方式以通过亲朋、邻里、家族和村组织解决为主,以劝解、教育为主。同时,也要说服老人,注意与子女关系的处理。
(4)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1.积极兴办敬老院,认真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各乡镇和有条件的村都应积极兴办敬老院,并注意开展以副养院活动,不断提高入院老人的生活水平。2.加强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务。一要大力倡导建立老年服务组织,如老年福利资金会、老年服务社等;二要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增加和改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三要大力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奉献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活动。
四.养老探究的意义。
⑴,构建盘县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盘县新农村的现实要求。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新体制的研究和建立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调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缩小城乡差别,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⑵,它可以改善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口老年化带来的经济滞后发展,解决好村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缩小城乡差距,把我县建成一个人口与经济,环境
与资源相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县。
⑶,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它是我县经济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可以很好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1]六盘水市人口分布网。
[2]盘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3]
[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EB/OL].转
[6]丁润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条件〔J〕.理论探索,2005,(4).[7]盘县人民政府网-盘县快讯。
[8]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社会保障制度,2005,5,12.[9]吴志远,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J],社会保障研究。2003,11 38-40.[10]盘县活动办。
[11]六盘水人民日报。
[12]潘莉,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第五篇: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究论文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农村养老保障极为重要。目前存在着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养老矛盾多,社会养老困难大等问题。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多方筹集养老保障统筹基金,采取措施调动农民参与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解决好家庭养老的诸多问题,从而发挥好养老保障这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等等,决定着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则和现行政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妥善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遵照江总书记这一指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许多问题还不尽如人意,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状
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扩大试点面,2011年开展第3批试点,并部署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此,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2009年算起,到2012年7月1日,我们仅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原来预期的10年左右时间大大提前。这填补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险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人人享有养老保险成为现实。
然而, 新农保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求,截至2013年,全国约半数省份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称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不再区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只要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符合参保条件就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符合领取待遇条件就可以领取城乡
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而且两种户籍缴费、领取待遇的条件和规则相同。各省也同时规定了两种制度的衔接问题。[4]可以预见,不久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新农保将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保险合并,从而成为历史名词。
二、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0739亿,占全国人口的63.9l%。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例高达75%以上。近年来城市养老保障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相对城市而言,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发展缓慢,问题较多。就国情而言,农村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障的重心,养老保障忽视了农村这一块,“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就难以发挥。概括起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农村养老保障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工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第二,农村养老保障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配套措施。第三,农村养老保障是解决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和迎接我国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对策。第四,农村养老保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各部门都应关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采取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诸多问题,认真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
1、农民自愿参加养老保障的积极性不高
从表面上看,是农民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一是宣传乏力、引导不够。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宣传上几乎还是空白,政府引导工作也做得不够,多数农民群众还搞不清楚养老统筹是怎么一回事。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是明显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产品的价格上不去,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幅不大,而子女人学、生病就医等生活花消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群众更多的是考虑维持眼前生计问题,很少去想今后的养老保障。三是在中年人中,无经济实力的人既要抚育子女又要赡养老人,负担沉重,无力参与养老统筹;有经济实力的又觉得不必为今后的生活担
忧,不愿参保。所以,在农村,不管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不管有无经济实力,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都不高。
2、家庭养老矛盾重重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依赖子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要求很低,只要不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即便如此,许多老年人仍然连最低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究其原因,一是多子女的家庭,子女间互相攀比,相互推卸赡养责任,使老人谁也靠不住,生活无着落。二是有部分子女道德沦丧,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甚至还虐待老人。而多数老人因善良而忍让,造成了很多隐性虐待。三是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绝大部分老人除靠子女养老,别无选择。他们年轻时为了子女上学、结婚耗尽积蓄,没有投保,老了没有经济收人,只能靠子女养活。而家庭养老并不能给老人一个安康、幸福的生活,往往还给老人造成心理上身体上的打击。
3、社会养老举步维艰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工业化发展进人成熟阶段后,工业剩余反哺农业的产物。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不发达地区更是处于农养工阶段向工农自养阶段的过渡时期,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条件不成熟。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统筹“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而事实上,个人积极性不高,集体积累薄弱,政府补贴力度不够。农村社会养老面临诸多困难,举步维艰。
四、农村养老保障的几点对策建议
1、多方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推进社会养老进程
由家庭养老逐步过渡到社会养老,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方向。多方筹集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有利于推进农村社会养老进程。可考虑从四个方面做工作:一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目前,世界上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社会保障税或类似税种,对社会养老保障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我们应该借鉴这一做法,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的问题。由于“个人交纳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具有“社会”性质,以商业保险方式运作社会保险,在我国条件又不成熟,因此,国家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二是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长期的剪刀差,使农村很大一部分经济利益流人城镇,为国家工业的原始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目前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工业加大反哺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三是民政部门面向社会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福利彩票,其所得全部用来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最低老年生活保障基金。
2、采取措施把农民参与社会养老统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农村养老统筹基金的壮大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而养老统筹基金的雄厚,又是参与养老统筹者得到更多实惠的保证。所以,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交纳养老统筹费的支付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加大扶贫力度,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改变增收缓慢的现状,从而使农民除了维持好一家生计外还有结余参与养老统筹。其次,从多方筹集的养老统筹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给予参与养老统筹者一定补贴,从而激发其他未参与者积极参与进来,这样做,会加速农村养老社会化的进程。第三,要加大农村社会养老的宣传力度,加深农民对社会养老的认识。通过广泛深入宣传,让农民树立起现在我先为人,将来人又为我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养老统筹不仅使自己老来生活有可靠的保障,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的好处,同时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而在思想上接受,在行动上积极参与。
3、强化法制监督和道德约束,解决家庭养老的诸多矛盾
社会养老是发展方向,家庭养老是现实选择。就普遍而言,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占主导地位因此,对家庭养老的问题不能忽视,要重视解决好各种矛盾。一要强化法制监督。我国保护老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1996年颁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但从有法可依到违法必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农村,尤其是边远贫穷的地区,子女违了法可能自己还不知道,老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可能自己还不清楚。这就需要加强法制宣传,让农民懂法守法用法。仅有宣传还不够,还要建立起严格的法制监督网络,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进行有效的法制监督。二要加强道德约束。要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公民公德建设,大力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对孝敬父母的子女,要宣传、表彰,让这类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对不孝敬父母的子女,要批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道德的巨大约束力,从而尽好赡养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