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05-22 德国养老模式探究
德国养老模式探究
2015-05-05 木子 田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UyNDUwNQ==&mid=208794083&idx=1&sn=793eb63fd5a8564ecece1ef56429fcc9&scene=5#rd
提要:德国是目前欧洲最“老”的国家,现有人口约82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就占到23%以上。目前德国共有1.24万家养老机构(养老院),其中54%为慈善组织所办,40%为私人养老院,其余为公立养老院。德国人不仅用严谨缜密的思维模式创造了经济与工业神话,也通过自身卓尔不群的智慧在短短几十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使自己国家的老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
德国养老模式之一:居家养老护理型
老年人依旧居住在自己原有的居所内,依托周边的养老机构,进行居家养老,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并提供日间护理中心和短期托老服务。例如在护理机构每天早晨派人员上门为护理老人进行日常护理,在洗漱早点完毕后,老人可根据需要去日间照料中心。在那儿通常有针对老年人的不同活动,如朗诵,剪纸,记忆训练,下棋打牌和作蛋糕等。回到家后的晚饭洗漱及上床又由上门护理服务来完成。而部分老人在亲戚朋友不在的情况下(如外出旅游)或自己刚从医院回家需康复阶段,可进入短期托老所,享受为期最多两个月的短期托老服务。
德国养老模式之二:德国老年住区式养老
德国老年住区式养老是德国近年兴起的一种居家式养老模式,以养老居家服务监护式公寓为主。老年人搬离原有老旧住所,入住最新购买或租赁的新建居家服务监护式公寓中,公寓整体采用无障碍化设计,另附加许多老人服务硬件设施,如电子信号器或电视监控器(本人要求)等,相比老旧住所更适宜老人养老,并且也提供相应的上门护理服务,老年人一旦卧床不起可直接进入邻近的养老院。这一养老模式得到德国老年人的认可。
德国养老模式之三:养老机构型养老
目前德国共有1.24万家养老机构(养老院),其中54%为慈善组织所办,40%为私人养老院,其余为公立养老院。
德国由于可以提供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住区服务,所以多数老年人都是在最后时刻入住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养老院)与居家养老最根本的不同在于24小时的全方位服务,包含护理,日间生活和起居等,且多分布在居民密集区,少数分布在郊区及度假区内。以首都柏林为例,在柏林养老机构查询网站上随机输入一个柏林地区邮编,一般都可在5公里范围内找到50家左右的养老院。可见德国养老院之众,虽然部分养老院规模不大,只有上百张床位。
德国养老特点一:养老地产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互为依存,共同发展。德国是目前欧洲最“老”国家,现有人口约82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占23%。由于德国大多数家庭是儿女一结婚都不和父母住一起,为帮助老年人过好晚年生活,德国一些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老人自己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德国最主要的两大养老体系,皆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持,两者一般会毗邻建设,以形成各种资源的共享的优势。
德国养老特点二:通过“储蓄时间”计划获得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中上门护理时间,老年人在不脱离原有社区人际关系同时享受养老院的护理服务。
“社区养老”以老年人自己居住为主,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每天或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护理人员上门进行护理,这样老人既享受了服务又不脱离原有社区的人际关系,社会义工也会定期上门为老人进行各种服务。在德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可以通过到养老机构提供各种无偿护理服务,来进行“储蓄个人护理时间”的计划,以备自己将来需要时可以将这些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用,这也是大量德国老人可以享受社区养老或者居家养老的最主要原因,有大量的德国年轻人愿意以义工的方式来进行“储蓄时间”计划,使得德国养老具备大量的义工参与,从而降低专业养老机构的人员压力。
德国养老特点三:政府大力补贴,对需要护理老人按照不同护理级别,给予不同支持,对参与护理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是名副其实福利型养老国家。对不同护理级别居家养老型老人进行不同的补贴标准:护理级别1每月1550 欧元。对于入住养老机构(养老院)的老人也有相应的补贴标准:护理级别1每月1550 欧元。对于开办护理机构或养老机构的企业相应补贴标准:对于设立养老机构或养老院的企业,地方政府另给予每个床位16000欧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德国养老特点四: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互依托,80岁以下居家养老护理为主,80岁以上机构养老为主。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 中国的这一原则在德国基本上已实现。目前德国需护理的老人约230万人。其中150万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并结合亲戚朋友邻居的帮助,他们的年龄平均在80岁以下。另80万人选择机构养老,通常在养老院生活的老人远在于80岁以上。所以可由此大体概括:需护理老人的第一阶段以居家养老结合社区服务为主,第二阶段进入机构养老。所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在德国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第二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北京市汽南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试点,构建了“无围墙敬老院”,建设起自己独居特色的养老体系,有着构建养老模式的优势和丰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模式的困境。通过分析汽南社区的养老模式,可以为“无围墙”养老模式在全国的建设与推广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汽南社区
我国现在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2009年进入老龄化10周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4 亿,约占总人口的 26.5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波及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变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1
1.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汽南社区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五十年代建成的一处老居民住宅区,共有2107户,5472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18人,占总人数25%;70岁以上高龄老人616人,占老年人总人数的50.6%;空巢老人297户,473人,占老年人总人数的38%。这些老年人当中约有66%的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区。居住在汽南社区的老人大多是计划经济年代的工人,老年人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对也比较高。2
汽南社区居委会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面对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和发展老龄事业的双重任务,提出了建设“无围墙敬老院”的理念和居家养老的工作目标,组成了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即“汽南社区建设协会”,并注册成立了“无围墙敬老院”。自2004年8月试点运行以来,初步形成了民间组织操作、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运行模式。
1.1管理体系
在汽南社区目前主管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有三个机构和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建设协会及敬老院。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家养老决策层;工作站是社区工作的办事单位,负责和街道接洽工作,传达文件和政策,执行居委会决定的相关事宜;建设协会是由原居委会主任王世良老先生牵头建立的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归民政部管辖,可以参与一定的市场活动,为社区整合已有和未开发的资源。
2006年1月,汽南社区所属的月坛街道花2万元租下了社区里一个老房子,在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的帮助下,花费了200多万元把它改造成一个社区敬老院开始对外营业。敬老院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老人可以通过申请入住敬老院,在自己社区内部享受机构养老的服务。
1.2 “无围墙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1.2.1专业化服务
为了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汽南社区推出了社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①推出多种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性格、爱好、文化素质的不同,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多元化的需求,汽南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依托社区服务,“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了日间照料(日托)、居家式社区养老、钟点养老等不同养老形式,极大满足了不同老人养老的需求。居家式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占老年人90%以上,即老年人在自己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为了更好的服务老人,各社会服务单位如家政、维修、日常生活等,统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与调动,省去老人到处联系的麻烦。
②建立完善为老卫生服务体系。汽南社区于1997年1月由北京市复兴医院(三级)在社区内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全科医师2 人,全科护士2人,财务兼药品管理人员1人,围绕防、治、保、康、健,计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开展工作。对老年人实行“三优先”即优先就诊,出诊及建立家庭病床;除此,为社区老人(包括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测量血压,健康处方及转诊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处在社区内,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
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活动:一是开办社区老年大学,开设有书法、绘画、压花、舞蹈、英语、音乐、心理健康讲座、戏剧、和时事政治论坛等10个学习班,共150多名老年学员;二是结合节庆日举办庆祝活动;三是发动社区志愿者陪老年人出游,四是为高龄老人集体祝寿,五是举办老年人文化才艺展示活动,六是组办健身活动。
④巡视员制度。在汽南社区居家养老巡视制度中明确规定巡视员有以下职责:认真坚持日访,把温暖送到每位老人心;随时掌握老人的情况与需要,及时予以解决;对独居与高龄以及行动困难的老人重点关注与服务;及时汇总分析日访情况,报告院领导,帮助或协调予以解决;坚持反馈服务及回访,做好日访日志填写。
1.2.2 创新特色服务
为了提高“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工作整体水平,汽南社区针对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养老的实际情况,创新拓展了几项为老特色服务.①依法为80岁以上和空巢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在取得老人和儿女的支持与配合,从老人自身基本情况,生活需求,爱好及特殊情况下与儿女、好友联系的手段以及措施等信息记入档案,有效地解除了老人养老后顾之忧。
②为空巢老人搭建帮扶对子
做到老人有需求或求助时有人管,有困难时有人帮。方式一是空巢老人与左邻右舍党员志愿者结对子;二是空巢老人自己邀请本单位同事陪伴,;三是空巢老人与居家养老服务站结对子。
③开设“老年饭桌”
汽南社区在“无围墙敬老院”提供老人用餐服务的基础上,又动员本辖区单位集体食堂和餐饮专业单位(白云祥香菜酒楼)为老年人开展服务,开设“老年饭桌”服务,对行动困难的老人,将饭送到老人家中。
1.3“无围墙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的支撑条件
1.3.1 市场化运作.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居养老和设施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涵,汽南社区先后与北京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北京娘家人家政服务公司、北京恒润达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珍奥集团北京分公司、北京金色时光老龄陪护服务公司、北京市天天绿洁物流中心等结盟共建,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争取双赢的原则,签订协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得老人们的欢迎。
1.3.2 社会力量参与
汽南社区在发展无围墙敬老院的过程中,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慈善机构等的参与可以帮助社区解决在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在汽南社区养老模式的实际运行中,比如社区内的水果摊,就是让摊贩进入社区,一方面给社区老年人以及其他居民提供方便,一方面摊主也获得了利润,这就实现了一种双赢。
1.3.3志愿者资源
汽南社区的养老模式推行后,受到多方关注,很多学校和机构都来自调研、参观,因此也留下了很多资源,譬如志愿者。志愿者来源于北京的各高校,如人大、联大的学生都在汽南留下了志愿工作的经历。
1.3.4 民间组织的参与是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汽南社区建设协会承担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很多重要工作,比如,为老人联系家政公司、策划老年人茶座活动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经验及其困境
2.1优势和经验
汽南社区从2005年起被北京市和西城区作为试点进行无围墙养老院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验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可以给其他社区带来借鉴。
2.1.1 社区居家养老的一般优势
在我国,一般存在着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从家庭社会学和社区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可避免的受到削弱。老年人需求不断增多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就机构养老来看,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认为,经过多年实践,机构养老不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养老服务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又能减轻家人照料负担,是今后老人们的理想选择,今后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将会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汽南社区就是将社区的功能与家庭的功能巧妙的结合起来。
2.1.2 成功引进市场化运作
社区服务是一个效益较低的产业,要使社区服务产业化,专服化,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和倚靠市场机制来推进。汽南社区居委会在区、街指导下,将近20个专来经济实体,引入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列,作为社区服务支持系统的组成部门,为社区服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年的探索及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1.3 充分利用志愿者这一现代资源
志愿者工作的突出特色为它的公益性、无偿性,正适合社区工作这类社会工作,一方面在低投入的基础上给社区带来很多便利,缓解社区的资金困境,另一方面,给志愿者的主体在校大学生一个体验社会、积累社区工作经验的机会,为社区工作培养潜在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工作模式。
2.1.4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汽南社区的老人在物质上没有突出的困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要,针对这一现象,汽南社区组织了很多文化活动和服务。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在没有子女的陪伴下依然能享受娱乐,减少心灵上的孤独感。一方面也能通过不同的活动让一些拥有同样兴趣的老人互相交流心得,有学习意向的老人互相帮助,使得社区居民之间的相处的更加团结与和谐,共同建立美好的生活环境。
2.1.5 帮助社会解决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自汽南社区实行无围墙养老模式以来,为给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服务,社区新设立了很多项目,如养老院的建立、巡视员制度的执行、社区家政服务等,本着服务本社区的原则,把工作机会优先留给社区内部的居民,这样一来,精力比较好的老人可以继续就业发挥余热,一部分工作困难的也可以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另外,也响应北京市“4050”人员将就业居家养老助残员计划的号召,聘用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负责宣传居家养老(助残)政策和相关规定。
2.2 存在的困境
虽然汽南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关于目前这种养老模式的完善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是因为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上还存在许多困境。
2.2.1老年人的观念成为居家养老的“拦路虎”
从文化因素来看,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非正式资源为主的养老形式,照顾者主要是家庭成员,是中国养老的传统形式;而居家养老是介于非正式资源和正式资源之间的养老形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将介入,有些家庭一时还不能接受,不喜欢外人到家里来参与家中的事务。同时,极度节俭已深深扎根于老年人的观念之中,习惯让他们宁愿自己默默忍受困难,也不愿意用极低的花费买来社区的某些服务,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2.2.2 老人原属单位与社区没有顺利对接
社区里大部分老人有原属单位,由单位发放养老金,但他住在社区,所以与此同时,社区也要对他们负责,双头责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很多矛盾。国家为各单位拨专款,解决单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包括养老金的发放及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但是一旦老人落脚社区,就会与单位脱节。老人平时出了问题,单位不能及时排除人力来解决,或者不管,国家的拨款此时没有物尽其用,而社区与居民联系密切,只能承担起来。因此,面对这一群体,社区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而社区人员也有限不能同时解决多人的问题,另外,随着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政策也有很多倾斜,资金流入量也较大,但是汽南社区的老人单位背景十分复杂,有的是国家级的,不属北京市政府管辖,资源进入单位之后很难到达,因此,如何利用单位这一资源,为老人提供有效地服务,值得探讨和改进。
2.2.3养老服务项目繁多,而资金来源少
汽南社区本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服务的原则,在居民提出需要的基础上设立了很多项目,如老年大学、文化协会、理发店服务券、图书馆、健身房志、愿者服务等等。这些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社区不能向他们收费,完全靠政府支助,开展前期效果非常好,反响热烈,而时间一长,随着资金的减少,各个服务项目则面临夭折。
2.2.4 场地有限、设施不完善
汽南社区是五十年代建成的一处老居民住宅区,就其小区目前的状况来看,房屋建筑相对比较老旧、小区内部活动场地比较小。小区为老年人开展文化才艺活动、节日庆祝等集体活动就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此外,设施的不完备也直接影响了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比如,社区内的健身器材数量少,不能满足老年人锻炼身体的需求。
2.2.5不同社区养老模式不一致,没有形成规模化
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体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的实体就是位于小区内的月坛街道养老院,但是目前由于场地等问题,养老院里的床位只有50张,除了本社区的居民,养老院接收的还有其他社区的老人,这就使得资源紧张,本社区内的有些老年人不能享受到就地居家的养老服务从而不得不转向社区外的养老机构。之所以会这样,笔者认为是因为这种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在北京市推广的不够,才造成了资源紧张。此外,曾经有人提出可以采取积分制度来解决社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如果积分制度不广泛推广的话,别的社区不认可在汽南社区的积分制度,也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2.6 人力资源不足
首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现阶段,还没有发展起来,不属于高回报产业,因此,很少有机构和企业愿意进入社区参与工作,低薪或无薪难以吸引足够的高专业、高层次的人才,就连普通的巡视人员的聘请都存在困难。其次,缺乏有活力的管理者。社区的管理人员如居委会成员一般都是退休后的社区居民,除开一两个思想开放比较开放,愿意积极探索模式的改进外,其他的大部分人对于现代管理的经验都比较陌生,态度比较消极,安于现状,即使有了好的管理方式,执行起来也会出现偏差。再者,志愿者的来源渠道没有完全打开。社区意识到志愿者资源的重要性,可是没有广泛的宣传渠道,也没有专门的养老院、孤儿院的特殊性明显,难以吸引社会力量的注意,所以志愿者资源也处于紧缺阶段。◆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杜鹏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2]李兵.推进“无围墙养老院”建设,构建立体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西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调研情况[A].北京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同心出版社,2006.[3]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杜翠心,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 ] ,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5] 尹银.无围墙敬老院:优势、问题及建议[J].人口与发展,2009
[6] 唐忠新.社区照顾:英国养老主要方式[J],社区,2004,7:26―27.注释:
1.江晓堂.全世界老龄问题研究资料.http://xd.2000y.net/106883/index.asp? xActio n=xReadNews&NewsID=110,2010月3月2日访问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http://,2010年3月2日访问
作者简介:
黄荟宇(1989-),湖南常德人,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
李亚威(1988-),河南濮阳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
第三篇:德国养老资料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色与借鉴
时间:02-01 09:12
作者: 刘卉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 建立社会保险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
□ 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和部分就业的社会发展趋势。
□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职权,应纳入中央财政管理。
1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保险法治国际研讨会上,主题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会后,记者采访了该报告的撰写人——全国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经济室戚东祥处长。
■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最完善和复杂的国家之一
记者:戚处长,你好。我国已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你们的《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戚东祥:2004年10月下旬,为借鉴欧洲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有益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组织考察组,赴德国考察社会保险制度及其立法情况。参加考察的成员有学者及实务部门的人员。我是这次考察团的成员和考察报告的执笔人。考察组在德国期间,前往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联邦健康与社会保障部、德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协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
记者:你们把考察国家选在德国是基于什么考虑?
戚东祥: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最完善和复杂的国家之一,其社保制度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德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1883年德国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残疾和养老保险法。1911年,这三项法律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75年,德国将各种社会法规汇总,颁布《社会法典》,该法典是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1995年起,德国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并纳入《社会法典》。总的来说,德国已形成种类丰富、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又因为其法律传统与中国相似,故其社会保险制度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作用。
记者:能具体谈谈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吗?
戚东祥:德国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5个险种组成。先谈谈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支柱,旨在员工丧失工作能力和进入老龄或死亡的情况下,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保障。根据法律,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2004年,雇员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为其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9.5%,由雇员自己和雇主各负担一半(原西德地区雇员的月工资收入限额上限为5150欧元,原东德地区的上限为4350欧元)。超过上限部分的月收入不再交纳养老保险费。德国的养老保险不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度,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收统支,现收现支。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按照一个特定的、公开的公式计算,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主要由投保时的工作收入决定。德国以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每个人不同的分值和折扣系数;国家则主要根据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物价上涨率,每年确定一次各个分值对应的养老金金额。
失业保险。原则上,任何每周被雇佣工作18小时及以上的人员都要参加失业保险。保费为雇员工资总收入的6.5%,由雇员和雇主平均分摊。收缴的全部保费用于支付失业补助、短期工作补助和创造工作岗位的支出。所有在过去两年中交纳了12个月或者以上的失业保险费的,享受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目前,德国的医疗保险由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两大运行系统构成。几乎在德国的所有居民,都参加医疗保险。在法定保险机构的义务投保者或者自愿投保者约占居民的88%。2004年,平均法定医疗保险费为雇员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4.7%。保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交一半。
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当前老龄化问题突出而实行的—种社会保险项目。法律规定凡是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自动参加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法定为雇员工资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7%,由雇主和雇员平均分摊。同医疗保险一样,当家庭中参加工作的人员投保以后,取得受保权益的子女和无收入或微收入的配偶也享受长期护理保险。
事故保险。在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情况下,法定的事故保险提供保护和帮助。所有雇员和农民按法律规定都参加事故保险。所有学生和日托儿童都受事故保险保护。承办事故保险的机构主要是包括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各行业合作社,保费由雇主单独支付。
记者:难怪这次国际研讨会上,一些德国专家对自己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如此自豪了!
戚东祥:是啊。德国创造了一个广泛的社会服务网络,议会、政党、法院、工会、行业协会、大量的社会政策组织和公众团体共同工作,通过建立功能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公民自由生活。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保障充分,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水平相当于就业人员税前及交纳社会保险之前全部平均收入的70%,医疗保险支付所有大病的治疗费用。由于工作者参保而全家受益(即一个家庭中参加工作的人投保,投保人本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可受同样收益),目前法定社会保险体系的覆盖面为全国人口的90%左右。
在德国,政府及人民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没有社会保障,心灵的安宁和个人的自由都是不可想像的。将现有制度保持下去并使其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记者:社会条件瞬息万变,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否也遇到了挑战?
戚东祥:从考察期间和这次国际研讨会德国专家介绍的情况看,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目前的确面临着一些问题。
德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势头缓慢。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高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就业的稳定性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又将发生从不充分就业到部分就业的结构性转变。这样从社会保险的总收入来看是减少了。
另一方面,目前德国出生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预期寿命在不断增长,社会人口趋向老龄化。据估计,从2002年大约4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发展到2030年大约2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同时在欧洲统一进程中,由于德国生活水平较高,赴德定居者有可能增加,会增加一部分新的社会保障支出。从社会保险的总支出来看是增加了。
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这势必引发矛盾。因此,德国面临着继续维持原来社会保障水平的要求,同时条件又不允许对日渐减少的劳动力提高税收、多交社会保障费用的困难,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势在必行。
记者:目前德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戚东祥:改革的逻辑出路是或者增加社会保障费用的来源,或者控制社会保障的水平,或者双管齐下。
德国政府计划采取短期改革措施和中长期改革措施。短期改革措施包括开办、鼓励并促进养老商业保险,减轻法定养老保险的压力;对退休的福利政策进行微调,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人们延长劳动时间,推迟退休年龄。中长期改革的目标是在基本维持现有养老、医疗、失业和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的同时,保持雇主和雇员交费水平的稳定性,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中增大个人责任,严格失业保险条件,减少个人对社会保险的依赖性。养老保险要最终实现收支平衡,控制养老金的领取水平,限制养老保险交费的增长幅度。
■对中国社会保险立法和政策的启示
记者:戚处长,你曾在国家政府部门工作,如今又是国家立法机构的官员,对国内社会保险实践相当熟悉。在了解了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后,你认为他们的制度对我们有何启示?
戚东祥: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经过了长时间的应用和调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为我们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建立社会保险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德国社会保险法律已经形成完整、复杂的体系,不仅仅是一两件单独的法案。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也包括具体细致的制度规定。这种做法体现了法治国家的特征。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公民和企业的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因此,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运行层面看,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国应该是统一的,在长时间内应该是稳定的,只有法律才能保障这个要求。
其次,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为社会提供很高的保障水平。因此,建立国家有限责任、个人保障充分这一可持续并且可承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我们在一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就要明确基本思路,尽量明确法定社会福利的范围、程度和占财政负担的比重。
再次,要建立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社会保险机构,这是搞好法定社会保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难点所在。社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具有多个品类,在保费收缴、发放等各个环节上,每个人的情况又都有所不同。这需要庞大、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高效、敬业的经营机构。这对现在我国机构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德国数据库建设及时可靠,组织机构设置清晰有序,法定养老保险的经营费率占1.4%,工作的质量是很高的。他们以雇员和雇主各占一半的比例设置了各类保险的理事监督机构,全面公开其经营情况,避免暗箱操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四,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和部分就业的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充分就业也不可能,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险立法的过程中,需要对此充分注意。
第五,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职权,应纳入中央财政管理。社会保障面向全体公民,在全国范围内制度、标准都是统一的。而且,社会保障工作万一出现失误,地方政府承担不了责任,最后还是需要中央政府处理。因此,中央政府应负责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工作。
记者: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德国联邦薪水雇员保险机构协会的一位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要得到民众的支持,还需要参考国内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不应完全照搬外国(如德国)的制度,能借鉴的只有创意和某些技术要素。你对此有何理解?
戚东祥:我深有同感。与德国相比,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要建设清晰、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险制度,其体系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的严重程度都要大得多。此外,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德国不同。例如,德国无农村户口之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小,德国各类社会保险可以涵盖所有国民包括农民。中国长期以来存在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区别,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对待农村人口社会保险的政策上要与城镇人口统一,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涉及到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政策时,我们更多的要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智慧。
第四篇: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德国发展养老护理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目前人口约830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23%,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9%。预计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下降到约7000万,超过50岁的人口将超过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德国总人口的35.5%。
从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德国步入老年化社会,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护理体系与制度,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根据德国社会发展需要及制度基础,德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体系。
一是从养老护理机构来看,已形成了多元化机构并存的发展格局。2013年底,德国养老机构总数25775所,其中养老护理机构有13030所,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50%;在养老护理机构中,私立机构5349所,约占41%;教会及慈善机构7063所,约占54%;国立机构618所,约占4.7%。
德国从事居家上门服务的机构有12746所,其中私立机构8140所,约占63.8%;教会及慈善机构4422所,约占34.7%;国立机构184所,约占1.4%。
鉴于德国的社会制度及市场化程度高,其养老护理机构主要以私人机构与社会化的教会及慈善机构为主。私人养老院收费最高,主要服务对象是富人。一般而言,私立养老院的设施更为先进、齐全,娱乐项目更丰富,护理水平更高。
公立养老院收费最低,接纳的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因此,只具备基本的设施、提供最低标准的服务。而慈善组织的养老院价格居于两者之间,其设备和服务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公立养老院床位有限,而且入住的条件有严格限制,所以多数人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慈善机构或社会组织办的养老院。无论是哪种养老机构,政府均提供相应的补助,每个床位给予16000欧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二是从从业人员来看,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要统一接受专业培训,队伍建设稳定发展。德国很重视养老护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从业人员都要接受统一的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入门严格,因而队伍比较稳定。
2013年,德国护理从业人员有1005524人,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养老护理机构68544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68.2%;居家上门服务机构32007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31.8%。
三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已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与职业护理机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模式。根据法律规定,德国人67岁退休。由于德国生活费用不高,而养老金相对丰厚,因此退休后的老年人较为富足。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工作压力,也不需要承担抚养儿女的责任,日子过得比较滋润、放松。一般到了75岁,德国人开始选择如何养老的问题。
事实上,去养老院安度余生的老人只占75岁以上人口的33%。多数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也就是老年人自己在家中居住,靠养老金和存款度日,他们依旧居住在自己原有的居所内,依靠周边的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并提供日间护理中心和短期托老服务。另外一种形式是“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方式则居于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之间。老年人搬离原有老旧住所,入住社区内居家服务公寓中,公寓整体采用无障碍化设计,另附加许多老人服务硬件设施,如电子信号器等,相比原有的住所更适宜老人养老,并且也提供相应的上门护理服务。
社区养老的好处是,老人生活在社区之内,不脱离社区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在社区内组织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如今,这样的社区养老形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认可和欢迎。
2013年,德国共有260万人接受护理。其中,家属亲友居家养老约45%,机构养老约占30%,职业护理机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约占25%。
(二)养老护理服务已纳入法制化轨道▼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的法制化应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1974年德国老年救助委员会发出一份鉴定书,该鉴定书从那些生活在养老院中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出发,对老年保险系统要确定老年人从业时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功能提出质疑。于是,如何立法保障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以及他们的家属,成为德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1980年联邦政府委托成立的专门小组在认真考察各种不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将护理需求作为应对新的生活风险纳入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立法目标。在此背景下,1985年《护士执业法》得以出台。该法对护理的任务、职业标准、教育训练、护士的职业资格和权利、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1994年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护士执业法》和《护理保险法》是德国护理事业的奠基石。特别是《护理保险法》实施后,对德国的养老护理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为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提供了法律保障。据保险公司估算,法规为护士增加了两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也为护士建立自己的家庭护理机构铺平了道路。该法颁布前,德国护理行业也并不吸引人就业,这与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低与工作辛苦有很大关系。
护理保险法保证了护理费的来源,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收入;同时,由于护士人数的增加,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德国护理保险的广覆盖性(法定护理保险覆盖92%的人口,义务性的私人护理保险覆盖人口约占7%)也客观上要求有一支庞大的护理队伍为之配套服务。目前,德国护理行业从业人数高达100多万,雇员人数超过德国汽车工业雇佣人数(70万人)的总和。
二是对护理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护理人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保险法》对德国医院护理管理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定医院要设立护理院长或护理部主任,只有接受过护理高等教育和管理专业训练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护理人员除护理院长(主任)外,还有护士长、高级护士、注册护士、助理护士4个级别。
注册护士以上资格的护理人员才能直接护理患者,助理护士只有为护士或医师做一些准备和协助配合工作。同时,对住院护理的3类护理患者的护理时间及护患比都提出具体规定,如规定2、3类患者的护患比为1:4,1类患者的护患比为1:2.5(或3)。三是对护理管理的监控系统提出要求。为了提高护理的效率,法规对护理机构的管理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各病区都要有终端与主机联网,护理院长或主任每天都要审阅各科室的护理信息;还可随时开通监控电视系统观察各科室护士的工作情况;并能与各病区双向交流,能应病区护士长要求及时调配护理人员等。
(三)护理保险是养护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主体▼
护理保险是德国“第五大支柱”险种。
按照“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但国家公务员、法官和职业军人由国家负责,他们患病和需要护理时有专门人员负责并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之外的所有公民则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但对于工作时间最长不超过两个月的人,或者每星期工作不足15个小时,且在原联邦州月工作时间仅为15小时、月收入在610马克以下或在新联邦州月收入520马克以下的人,不用交纳保险费,学生的临时性工作也不必交纳这种保险费。
保险税税率的确定按照投保人的收入计算,1996年税率固定为1.7%,在原联邦州(西德)每月税费为6000马克,在新联邦州(原东德)每月税费为5000马克;1999年西德和东德分别为每月税费6375马克、5400马克;保险税一半由投保人支付,另一半由雇主支付。德国法律赋予德国养老企业双重任务,即养老护理和医疗护理。养老护理采用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并按护理级别给予补贴。
护理保险补贴又分为居家养老补贴和机构养老补贴。
居家养老补贴(护理保险)分为四级,即:0级,231欧元/月;1级,468欧元/每月;2级,1144欧元/每月;3级,1612欧元/每月。
机构养老补贴(护理保险)分为四级,即:1级,1064欧元/每月;2级,1330欧元/每月;3级,1612欧元/每月;4级,1995欧元/每月。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年痴呆症(失智症)的老人,每个级别的补贴金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护理保险补贴只承担基础护理和家政服务。医疗护理费用由医疗保险100%承担。此外,德国政府为扶持养老护理企业,还对其实施免征营业税和消费税的优惠政策。
(四)护理教育多元化与高质量▼
德国的护理教育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目前,德国的护理教育有3个层次:中专、专科培训、大学本科。德国的护理教育以中专为主,现有公立护士学校943所,接受护理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完成10年的基础教育,入学年龄为17周岁。德国的继续护理教育,也称专科培训,主要是为临床培养专科护士,其资格由地方政府予以确认。
全德国有50所护士学校开设了继续教育有关专业,所设专业主要有重症监护、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等。德国的大学护理教育起步较晚,1992年开设了护理科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的学士专业,但发展比较快,目前有8所大学招收本科生。
Agneskarll护理研究所是德国一个可以招生、培养护理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人员的研究所。为保证各个层次护理教育的质量,《护士执业法》对护士生的学制、学时都有明确规定。中专护理教育的学制为3年,课时不少于4600学时,其中理论课1600学时、实践课3000学时。
专科护理培训根据各州有关法律要求,可脱产学习2年,也可在业余时间学习3~4年,学时3000课时,其中理论2200课时、实践800课时。
大学水平的学位课程为全脱产4年制,非大学水平的学位课程为全脱产2年制。护理教育考试大纲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统一制订,考试分笔试、口试、实践3部分。
其中实践评分占重要比例,主要是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能力、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等。如果某一项考试不及格,允许有第二次补考机会;若仍不及格,就取消继续学习的机会,不容许再学护理。
通过考试者由学校颁发欧盟承认的毕业证书和护士职业许可证。【整理编辑:时英平】
第五篇:居家养老模式
万福年华居家养老模式
大部分子女工作忙,老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社区和邻里之间的照顾。万福年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探访聚集在那里的老人们的业余休闲生活。
在万福年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笔者看到这里的设施齐全,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休息室、娱乐活动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和法制宣传厅等,厨房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完善中。该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早晨5点就有老人到健身房锻炼身体,到了下午,老人们则在服务站各个活动室内打牌、下棋、阅读、聊天等。记者下午3点半赶到居家养老服务站时,几位老人正在活动室内边打牌、边闲话家常,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黄士元老人是万福年华社区的老居民,每天下午他都会来到居家养老服务站,与几位老伙伴一起打牌、下棋、聊天,雷打不动,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大家一起聊天、下棋,比闷在家里舒服多了。”黄士元说,他还经常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宣传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不少老同事听说后也经常过来玩,都说比看电视、打麻将有意义多了,既能交到朋友,又能给自己充电。一旁的祝长源老人接过话茬说道,“我们一群人约好了天天来聚聚,哪天谁家里有事不能来,就要抽空请假!”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让老人们最为称道的要数“百姓讲堂”。每月10日,“百姓讲堂”开讲的日子,大家都早早来占位子,回去还给家人普及学到的知识。“‘百姓讲堂’讲的知识都是大家用得到的,比如老年人健康讲座、拒绝保健食品虚假宣传,让老人们学到了很多养生知识,开阔了眼界。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社区志愿者们还经常上门陪老人拉家常、帮忙打扫卫生,为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今社区里的老人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上不愁吃穿,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则越来越高,尤其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精神赡养尤为重要。为此,社区工作人员除了关心老人的生活,还手把手教老人上网,让老人可以与子女视频、聊天。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精神赡养的作用,让老人在没有子女陪伴的情况下,享受到了充实的晚年生活。
据了解,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在高邮全市推广开来,经过不断完善,已成为该市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重要模式之一。截至目前,该市已有18个城区社区、152个行政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这些居家养老服务站集健身、休闲、学习于一身,还各自推出了许多特色服务,丰富了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真正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