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孔雀东南飞》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8:0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6《孔雀东南飞》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6《孔雀东南飞》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第一篇:16《孔雀东南飞》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1

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始适还家门:出嫁.

阿母谢媒人:谢绝适 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 我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会不相从许:你君既若见录:我好自相扶将:她见(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可怜体无比:可爱不久当归还:回来本自无教训:教养主薄通语言:话语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帘:奁;纫:韧;丁宁:叮咛;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开 端: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

发 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再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 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 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 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情形相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 “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 “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兄 “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第二篇:《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这是我自己写的,基本上根据上课步骤来的,当然,也有夸张成分,竟然写了2400多字啊,我怪强悍啊!我也认为上的还不错哦,有些环节很好,《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许慧

上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六课《孔雀东南飞》后,我有所启发。

上本课,我采取优美开头导入法,讲了四大爱情传说。但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专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和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浪漫的爱情故事,却由血泪铸成;人间的至美真情却受到无端阻隔。今天,我们就走进《孔雀东南飞》,听听痴情女子刘兰芝的哭泣与诉说。

导入优美又带着一种遗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而后,简单介绍了《孔雀东南飞》的相关常识,提醒注意“乐府双璧”这一概念。因学生已提前预习文章,故而让其复述故事情节,有学生加上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将故事讲的娓娓动听。复述后,对故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接下来听录音配乐范读,把握感情变化,学生听的非常陶醉。

学习内容时,将故事分为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五个情节展开,分别讲解。

开端时注意比兴手法的使用,同时加入小幽默“西北有高楼,孔雀东南飞”,诗句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同时注意兰芝自述中待字闺中生活的铺陈排比,通过语言找出人物性格,初步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头脑清醒而又有反抗意识的女性。

发展部分分:仲卿求情、严妆打扮、拜母别姑、夫妻誓别几个小层次。

对兰芝为何要进行严妆打扮进行了探究性学习,学生提出了很多有特色的观点,如:

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习惯;兰芝倔强、坚贞不屈性格的体现;被休回家没面子,通过打扮掩饰自己;给婆婆及丈夫留下好印象;为下文回家后有人求婚做铺垫;悲愤,特意显示自己的美,对婆婆的一种挑衅;做事冷静仔细,离开前很从容……

学生的这些观点很有见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我进行了适当表扬,更让学生积极参与文本。

再发展部分分:回家后母亲的态度,兄长逼嫁及太守家对婚事的准备。

从母亲的态度可看出当时女子被休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母亲对子女的关心,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感恩父母。

兄长只有七句话,但有质问、利诱和威胁,是一个趋炎附势,不顾妹妹幸福的封建家长,教学反思《《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但面对兄长的这番话,刘兰芝为何一点反抗都没有呢?这似乎不符合她刚烈、反叛的性格,于是学生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兰芝对焦仲卿已经绝望,答应再嫁是为了改变自己在娘家“进退无颜仪”的地位;兰芝做好了死的准备,想临死前给家里做点贡献;兰芝了解兄长性格,知道反抗无效,更不屑于去反抗,答应婚事是其绝望的体现,已经做好了下一步殉情的打算了。

这些观点基本符合情节及人物性格,可看出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挖掘,特别最后一种观点,很切合课文。

对铺陈排比写出了太守家对婚事准备的好处,学生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下:

太守家的富裕奢华,以及对婚事的重视,反映了兰芝的美;突出了哥哥的势力和兰芝的不慕富贵;婚事的热闹反衬了兰芝内心的凄凉、痛苦。

从这些可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已经比较透彻了,老师做适当点拨和总结即可。

高潮部分,首先配乐范读,体会生离死别的真情。重点分析磐石和蒲苇的比喻,人物之间的共同点由于误会而变成分歧点;二人选择死时的态度反映了不同的性格。

尾声部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请学生找出其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牛郎织女化为天上的星星,一年得以相见一次;梁山伯祝英台两人合葬,化蝶双飞;《梧桐雨》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窦娥冤》中窦娥的三桩誓愿得以实现;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世仇消除……

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看出其课外知识的丰富。

以上是对基本内容的学习,采取的还是常规教学法,逐步分析,在讲解内容的同时进行字词学习,如:相、适、偏义复词等,并分析人物性格。

然后进行了一个研究性学习: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与丈夫感情也很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给出了很多精彩的回答:

兰芝太强,焦母怕以后仲卿受委屈;焦母感觉秦罗敷比兰芝好,见异思迁;怕兰芝红杏出墙;多年媳妇熬成婆,焦母曾经也受婆婆虐待,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兰芝没有遵从妇德的要求,骨子里有股倔劲为焦母所不容;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这只是兰芝的一面之辞,可能事实不是这样的;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的真挚热烈的爱情,她有恋子情结……

学生的观点有些虽牵强,但整体来看,确实经过了认真思考,而且思维很丰富。关于恋子情结,我又补充说明了俄狄浦斯情结,并举例;就恋子情结,介绍了陆游与唐婉的悲剧,并欣赏《钗头凤》的歌曲,切身体会。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设计一个仲卿与兰芝比死好一些的结局,学生更是情绪高涨,半节课的时间,很多学生设计了不同的结局:

私奔,归隐田园;兰芝嫁太守,仲卿娶罗敷,他们做了孝子孝女,仲卿和太守儿子在同一衙门供职,兰芝与罗敷相夫教子,使得他们造福一方百姓,倍受人们称赞,过着另一番幸福的生活;太守知道了他们的至美爱情,成全他们;正巧皇帝微服私访,钦定他们为夫妻;兰芝投河时,遇一和尚点化,后出家,和尚同时施法术救了仲卿,感化焦母,而后在和尚的帮助下,他们回到现实,过着幸福生活;兰芝和仲卿死后,来到了现代,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兰芝跳河得救,仲卿也没有死,经历了很多磨难,他们最终走到一起;仲卿娶了罗敷后,焦母发现罗敷不比兰芝,而兰芝在太守家表现也不好,所以他们都再次离开,仲卿和兰芝得以在一起;一场地震,使太守儿和焦母、刘兄丧生,仲卿和兰芝相依为命,重新开始新生活……

真佩服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最后我做了一个总结:大家设计的结局都比较美好,但当年的仲卿和兰芝却选择了双双殉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悲剧。但有时,悲剧毁灭美,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这可能就是《孔雀东南飞》具有永恒魅力的一个原因。所以,生活中面临不如意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4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章有了清晰的认识,人物性格也有了清楚的把握。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我的一节教学反思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习,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第四篇:《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平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 ”、“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2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3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4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习,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习,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6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7

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学习,已较规范地学习了赋、比、兴的手法,但是,对于赋、比、兴手法的深入了解还是不够的。《孔雀东南飞》的开首便是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为了能让学生再次全面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我借用胡兰成《赵州大萝卜》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有一则公案如下: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胡兰成分析道,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赋、比、兴。

人家问你一桩事,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是“赋”。比如有人问你:“在路上你看见某家的新娘子抬过,是吗?”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场面如何,女家的嫁妆如何,这便是赋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个问题,你说成钟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问你这时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说:“她像是神前抽了签,已知是吉签,却还未见签语。”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问你一个道理,你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

假如人家继续问你有没有看到新娘子时,你说:“桃花”,这便是兴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孔雀往东南飞?也有人提出,为什么是孔雀往东南飞,而不是其它的动物?有人说西北有高楼,有人说把美丽的孔雀喻成刘兰芝,有人说以孔雀失偶兴起。

胡兰成的“兴”的理论似乎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桃之夭夭”可以与“之子于归”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比喻,也没有暗示,就如同许多童谣与民歌,先有了一个长长的“啊”字,其实,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一个发声,但是,一个世界就开始了,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句子。他认为,一篇好文章,有时,随处也可以出来一些毫不相关的句子,这反倒使文章摇曳生姿。胡兰成的理论对于死抠“比”、“兴”,牵强附会的人是有启发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8

本文中有“床”、“再拜”、“长跪”、“初阳”、“初七”、“下九”、“青庐”、“黄昏”、“人定”等词需作一定的解释,而“否泰”、“六合”等与阴阳术数有关,在此不兼及。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床”是席子之后最早出现的家具,起初,极矮,提供古人读书、写字、吃饭、睡觉之用,用途相当广泛,而不仅是卧具。而诗中的“床”则以坐具的姿态出现。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焦仲卿启禀他母亲的时候,用了两次“再拜”一词,从礼节的隆重也可以看得出汉代士人相当强调“孝”。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称为跪。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长跪,臀部与脚跟不接触,身体与腿成90度。

“往昔初阳岁,谢门来贵家”,初阳,大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冬至后到立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所以称为“初阳”。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为七月初七,称乞巧节或七夕或少女节,每年七月初七,女子会趁牛郎织女相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女子欢聚的日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关于青庐: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青庐),用以举行交拜之礼。根据《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可继续推测青庐通常在野外或者园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关于迎亲时间。《孔雀东南飞》之前的.《离骚》中“曰黄昏以为期兮”中已明确过,唐代之前,男子迎新娘,均在黄昏,另用郑玄对《仪礼》的注解可以更详细说明。“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迎亲的人穿黑衣,车马也为黑色。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9

《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然后再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脉络。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悲剧的原因。

补充陆游的《钗头凤》和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本诗。

语文学科考试时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成效却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0

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1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2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习《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习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3

如果对汉朝的休妻情况不理解,如果单纯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形而上的分析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离,分析必然流于空洞。所以,应该以事例来窥探汉朝人的休妻、改嫁、婚恋的与当代人不同的观念。在上课时,我列举了一些实例。

鲍永,他的妻子在他的母亲前骂狗,而且很大声,鲍永认定自己的子人不稳重。休!

王吉,他的东邻有棵枣树,枝桠伸到王吉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顺手摘了几枣个结王吉吃,王吉认定自己的女人手脚不干净。休!

李充,他的妻子在枕边跟他商量分家,并说自己有些私房钱,李充应允,于是,因分家而请客,客齐,李充跪在母亲面前,细述当夜枕边的呢喃细语,然后,休妻!

这仅仅只是休妻。更有甚者──卖妻。汉尾,也即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徐孝克,曾出仕太学博士,战乱时,饥荒到来,他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妻子卖了,卖给当时的孔景行将军。徐孝克的妻子是臧盾将军的女儿,美女,亦是名门之后。后臧氏常偷些食物给前夫;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寻前夫。

再嫁至北宋仍不被人唾弃。如陆游的妻子唐婉被休后被再嫁赵士诚。后来,陆游在沈园遇见赵士诚,前夫、后夫并不避讳。

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是一个寡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比刘彻年长。……

大约事以从这些事例中总结出来:汉朝的休妻是的理由可以“莫须有”;汉朝的贞节观念还未确立……这些结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刘兰芝的被休”、“刘兰芝的再嫁”的问题。

有人认为:“刘兰芝因为未生育而被休”。这似乎不太合理。有个例子,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十多年未曾生育。

第五篇: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2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3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习,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5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习,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6

一、汉朝的休妻改嫁例事

如果对汉朝的休妻情况不理解,如果单纯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形而上的分析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离,分析必然流于空洞。所以,应该以事例来窥探汉朝人的休妻、改嫁、婚恋的与当代人不同的观念。在上课时,我列举了一些实例。

鲍永,他的妻子在他的母亲前骂狗,而且很大声,鲍永认定自己的子人不稳重。休!

王吉,他的东邻有棵枣树,枝桠伸到王吉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顺手摘了几枣个结王吉吃,王吉认定自己的女人手脚不干净。休!

李充,他的妻子在枕边跟他商量分家,并说自己有些私房钱,李充应允,于是,因分家而请客,客齐,李充跪在母亲面前,细述当夜枕边的呢喃细语,然后,休妻!

这仅仅只是休妻。更有甚者──卖妻。汉尾,也即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徐孝克,曾出仕太学博士,战乱时,饥荒到来,他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妻子卖了,卖给当时的孔景行将军。徐孝克的妻子是臧盾将军的女儿,美女,亦是名门之后。后臧氏常偷些食物给前夫;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寻前夫。

再嫁至北宋仍不被人唾弃。如陆游的妻子唐婉被休后被再嫁赵士诚。后来,陆游在沈园遇见赵士诚,前夫、后夫并不避讳。

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是一个寡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比刘彻年长。……

大约事以从这些事例中总结出来:汉朝的休妻是的理由可以“莫须有”;汉朝的贞节观念还未确立……这些结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刘兰芝的被休”、“刘兰芝的再嫁”的问题。

有人认为:“刘兰芝因为未生育而被休”。这似乎不太合理。有个例子,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十多年未曾生育。

二、赋比兴手法的再探讨

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学习,已较规范地学习了赋、比、兴的手法,但是,对于赋、比、兴手法的深入了解还是不够的。《孔雀东南飞》的开首便是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为了能让学生再次全面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我借用胡兰成《赵州大萝卜》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有一则公案如下: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胡兰成分析道,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赋、比、兴。

人家问你一桩事,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是“赋”。比如有人问你:“在路上你看见某家的新娘子抬过,是吗?”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场面如何,女家的嫁妆如何,这便是赋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个问题,你说成钟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问你这时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说:“她像是神前抽了签,已知是吉签,却还未见签语。”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问你一个道理,你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

假如人家继续问你有没有看到新娘子时,你说:“桃花”,这便是兴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孔雀往东南飞?也有人提出,为什么是孔雀往东南飞,而不是其它的动物?有人说西北有高楼,有人说把美丽的'孔雀喻成刘兰芝,有人说以孔雀失偶兴起。

胡兰成的“兴”的理论似乎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桃之夭夭”可以与“之子于归”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比喻,也没有暗示,就如同许多童谣与民歌,先有了一个长长的“啊”字,其实,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一个发声,但是,一个世界就开始了,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句子。他认为,一篇好文章,有时,随处也可以出来一些毫不相关的句子,这反倒使文章摇曳生姿。胡兰成的理论对于死抠“比”、“兴”,牵强附会的人是有启发的。

三、《孔雀东南飞》中涉及的汉朝生活、礼仪、纪时的细节

本文中有“床”、“再拜”、“长跪”、“初阳”、“初七”、“下九”、“青庐”、“黄昏”、“人定”等词需作一定的解释,而“否泰”、“六合”等与阴阳术数有关,在此不兼及。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床”是席子之后最早出现的家具,起初,极矮,提供古人读书、写字、吃饭、睡觉之用,用途相当广泛,而不仅是卧具。而诗中的“床”则以坐具的姿态出现。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焦仲卿启禀他母亲的时候,用了两次“再拜”一词,从礼节的隆重也可以看得出汉代士人相当强调“孝”。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称为跪。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长跪,臀部与脚跟不接触,身体与腿成90度。

“往昔初阳岁,谢门来贵家”,初阳,大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冬至后到立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所以称为“初阳”。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为七月初七,称乞巧节或七夕或少女节,每年七月初七,女子会趁牛郎织女相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女子欢聚的日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关于青庐: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青庐),用以举行交拜之礼。根据《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可继续推测青庐通常在野外或者园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关于迎亲时间。《孔雀东南飞》之前的《离骚》中“曰黄昏以为期兮”中已明确过,唐代之前,男子迎新娘,均在黄昏,另用郑玄对《仪礼》的注解可以更详细说明。“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迎亲的人穿黑衣,车马也为黑色。

四、纪时及第三册文言若干问题的商榷

在教学参考书上有关于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的对照表,但并不合理,现设计如下。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五更纪时 三更(鼓)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先略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古代的纪时: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即是平旦的别称。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上面两例,平明与五鼓均是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从中似乎可以看出古人早起的习惯)。

《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时间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但是,有一个问题,有争议,需探讨。

1、“鸡鸣”是指公鸡叫还是指时间?

文中出现了两次鸡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这两个鸡鸣,是天色纪时中的鸡鸣还是现实中的鸡叫?参考书未明确,如果按天色纪时来处理的话,是凌晨1~3点。我认为,是纪时的时间词,而不是听到鸡叫。

第三册文言在教学中还有若干疑问,也在此列出。

2、为什么母亲听到女儿的哭泣而不进门抚慰?

《项脊轩志》有这样语句:“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为什么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竟不走进去?

3、大年三十居然有登泰山赏雪的雅兴?

《登泰山记》中登泰山的出发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的时间是“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而看日出的时间是“戊申晦(月末三十),五鼓”。也就是说,姚鼐的观日出的时间是大年三十。知府朱子颖与姚鼐是否是太有雅兴了,传统的团圆的佳年竟去登泰山?

总之,一堂优秀教学课程的过程的设计应有许多细节要处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诗,当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历史底蕴,注重细节之后,必定会使教学生色不少。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7

《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然后再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脉络。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悲剧的原因。

补充陆游的《钗头凤》和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本诗。

语文学科考试时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成效却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8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9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习《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习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0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平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 ”、“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下载16《孔雀东南飞》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16《孔雀东南飞》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师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及反思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及反思(本文是百度文库同名文章的WORD版)师:每当想到《孔雀东南飞》,响彻我耳边的便是刘兰芝坚定而执着的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

    《孔雀东南飞》教案

    有关《孔雀东南飞》教案三篇《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

    孔雀东南飞教案

    15《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情节来刻划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习托物起兴、排比铺陈的表现手法。 2、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整理者:张少立审核者:审批者:教学目标 1、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