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解决兰州市市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解决兰州市市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些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市民生活不断改善,尤其在2009年由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通过中央批准的针对甘肃省政治经济发展的“国扶十四条”的推动和引领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更快的轨道,经济在逐渐腾飞,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就在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我市的机动车拥有量出现了大幅增长,尤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而纵观兰州市所处地形,两边围山,中间流河,城市就在这河边山旁的狭长地带中发展,道路无法拓宽,车辆却在猛增,城市交通管理难度随之增大。我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并日趋严重,已成为继大气污染之后又一领导重视、市民关注、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我市市区道路交通拥堵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为了解市民对于本市交通的意见,也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市交通存在的不足,我开展了针对市区居民对于我市市区交通状况意见的调查。
我通过随机调查路人,以了解兰州市市民对于目前兰州市交通状况的看法。再通过采访兰州市交通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了解现在兰州的交通拥堵情况和车辆的增减情况。最后走访兰州城市规划局的相关负责人,了解现在兰州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具体的一些措施和方案。
一、调查路人。
新年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人人都要穿新衣服,家家都要出来置办年货,购买过年用的东西,因此在春节即将到来的前夕,应该是人们出行的高峰期,人出则车动,而车动就会路堵,所以我利用这一交通压力巨大的特殊时期走访了以西关十字为中心,南关十字,东方红广场等商业中心组成的经济圈内的各道路上的司机和行人。
1、六成的市民(66人)认为目前市区交通状况较差
调查显示,只有0.4%的人对目前我市市区交通状况表示满意,33.6%的人认为一般,而有66%的人认为较差。
2、市区交通存在的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问及“您认为本市交通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时,被调查者集中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交通拥挤,需要适当扩建公路。二是认为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车道的现象比较严重,需要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三是认为在红绿灯处应加强监控,并且红绿灯的时间也需视情况而合理的调整。
3、城市公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调查统计,78.2%的人常选择的出行方式是公交车,可以看出公交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调查人群中,67.3%的人认为本市公交勉强满足需求,21.8%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只有10.9%认为完全满足。由此可以看出我市公交建设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公共交通事业是城市的公用事业,是城市流动的“血脉”。兰州市各项建设发展始终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和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是解决现实存在的道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公共交通对市民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只有完善的公共交
通系统,并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才能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
4、对是否取缔载客摩托车的讨论
载客摩托车也是市民常选的一种出行方式,不可否认,它的存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令人诧异的是:本次调查有66.4%的人对载客摩托车的存在表示反对,21.8%的人表示无所谓,仅有9.1%的人对其存在表示支持。这个答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载客摩托车闯红灯、行驶在自行车道甚至人行道上、不顾行人安危横冲直撞的情况已让我们见怪不怪。
由于目前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异常严重,而摩的也越来越多并被人们更多的开始接受,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支持取缔的理由
1、违反交通规则,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2、部分三轮车夫素质相对较低,破坏城市形象。
3、随意停摆,有碍城区观瞻;
4、摩的拉帮结派现象明显,容易诱发社会群体冲突事件;
(二)不支持取缔的理由
1、方便,速度快,并且有些地方摩托车能到达而出租车等不能到达;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取缔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三)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我认为可以保留摩的。确实,摩的是给交通安全带来一定隐患,但是摩的作为城市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还是有一定优点的,所以我认为最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还是政府加强管理力度,虽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如果整治出效果,那么对于兰州市目前的交通状况的缓解是有帮助的。
5、市民对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表示担心
有12.7%的人认为学校门口的交通良好,不担心交通安全;32.7%的人表示有些担心;54.6%的认为校门口车辆太多,且杂乱无章,不遵守交通规则。
当问到“您认为用什么方法能使学校门口的安全变得更加可靠”时,有56.4%的人认为应该“安装监控录像,加大对违章车辆的处罚”。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希望交通的建设、运行与服务能够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与自然生态和城市风貌相和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交通环境,提供更加舒适、便捷、整洁、安全、实惠的交通服务,满足全社会多样性的交通需求的同时建设一个文明的交通环境。
二、采访兰州市交通管理局
交通管理局负责人向我大致介绍了目前兰州交通的情况。我归结为以下因素:造成我市交通拥堵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类。客观因素在于地理位置,我市城区受河谷型地形限制,形成了东西狭长,南北不阔的带状地形,加上黄河及铁路线的阻隔,致使交通形成了“东西拥挤、南北不畅”的现状。目前,南北向主干道有多条,但东西方向仅有三条主干道,分别为东岗东西路——庆阳路——西津东西路——西固路,南滨河路和北滨河路,而南山路还仅在建设之中。
1、别看路有多条,但城区路网建设仍然滞后。
目前我市市区道路规划总长度为864.73公里,面积26.18平方公里,已建成规划道路335.64公里,面积10.28平方公里,仅占规划总长度的39%,人均道路面积仅6.23平方米,道路用地率仅占7.77%。按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率应在15%—20%,显然我市道路建设用地严重不足。路少,当然容易堵车。
2、机动车保有量猛增也是交通拥堵的一大“祸首”。
截至2010年的9月9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73701辆,机动车保有量从1998年的77584辆到目前的373701辆,12年增长了4.8倍,仅今年前8个月,全市就新增机动车45322辆,平均月增5665辆。急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让原本就狭窄的马路“雪上加霜”。
3、作为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由于很多车辆都要跨河而行,导致黄河桥附近容易形成交通瓶颈。
目前正在使用的跨河桥梁有5座,分别为雁滩桥、城关桥、小西湖桥、银滩桥、西沙桥,但以城关桥交通压力最大。根据测算,该桥18小时总交通量均在5万标准当量以上,单方向交通高峰小时的最大值接近2500标准当量,极易出现桥面严重拥堵现象并波及其他方向的车辆;而小西湖立交桥由于功能不完备,致使部分车辆因方向原因上不去和下不来,车辆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道路交通拥堵。
4、公交线网总体布局不合理,直接导致公共交通利用率不高,这也是交通拥堵的重要成因。
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城市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为28.61%,但我市的公交线网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围公交线网较为稀疏。以七里河区的西津东路为例,该路段共25条公交线路,占所有公交线路的22%,而与其同处一区的铁路以南公交线路布设却较少。一方面是公交车集中在某一路段,而在别的路段却很少有公交车经过,市民们只好通过私家车或别的方式通行,二者其实都加剧了道路的负担。
5、非交通占道现象则成为道路拥堵的主观原因。
公共停车场停泊车位不足,导致车辆无处停放,迫使其在路上停泊,从而增加道路交通压力,这以城关区的武都路尤为明显;另外,商业摊点和集市贸易活动蚕食道路、城市建设占道堆放建材、管线铺设无统一规划、道路被重复挖掘……使原已捉襟见肘的道路面积进一步减少,形成无数“瓶颈”路段和拥堵点。
三、针对以上出现的五个因素,要想改善兰州市市区交通状况,采取什么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走访了兰州城市规划局。
其负责人表明,目前,兰州城市规划局联合兰州市交通局,兰州市公安局以及一些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具体的整治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的行动。
1、兰州市公安局从2010年9月18日开始,对兰州市所有机动车以及长期在本市行驶的外地号牌机动车,实施按车牌尾号限行措施,每天限行2个尾号,每车每月限行约6天。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私家车增长过快上路对交通造成的压
力,增强了人们乘坐公共交通的意识,在进一步促进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缓解了交通拥堵的压力
2、快我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进程,尽快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专项研究编制工作。成立以市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交通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兰州市道路交通管理研究所,专门研究本市的交通问题并承担研究全市交通运输和公路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
3、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优化路网结构。紧抓国家扶持甘肃发展的机遇,力争在2至3年内使道路建设达到道路规划的60%以上;加强路网骨架建设,加大市区南北向联系道路的建设,加快推进南山公路和北环路的建设,从而解决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干扰问题;加大立交桥、高架桥、跨河桥梁及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地下、地面、空中三维一体的路网发展新格局;加大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增设行人过街设施,避免人车抢道,减少交通拥堵的冲突点和交通事故,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4、强化交通管理。面对现有的道路资源,采取科学管理控制措施,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可以通过停车收费标准调控交通需求;调整上下班时间,实行“错时上班制”等。
5、公交优先,合理布网,准确选址,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出租车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率。进一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素质,提高全民安全交通意识。让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力争大幅减少违章违规现象,提高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6、政策引导私家车合理发展,广泛宣传“绿色出行”。针对我市私家车的迅猛发展,借鉴东部一线城市经验,要积极采取政策引导、合理限制的相关措施;同时采取归还和建立非机动车道等积极有效措施大力跟进,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
结束了一天的调查,对于兰州市交通拥堵的种种数据,我感到心情沉重;而听到结局交通拥堵状况的种种措施,我又充满激动和信心,而当我知道2010年11月16日,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兰州召开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邀请到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中咨公司的领导和专家,专门对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评估,这标志着兰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程序的消息时,我无比兴奋,兰州的交通拥堵将会彻底的得到解决,路通了,经济就会跟着更加迅猛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兰州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又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这对于这个城市,对于这个城市的每个人,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十几年的我,都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兰州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工程造价25班杨桐博
2011年2月10日
第二篇:关于解决兰州市市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解决兰州市市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2级雕塑系 马先通近些年来, 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市民生活不断改 善,尤其在 2009年由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通过中央批准的针对甘肃省政治经济发 展的 “国扶十四条” 的推动和引领下,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更快的轨 道,经济在逐渐腾飞,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就在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下, 我市的机动车拥有量出现了大幅增长, 尤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 而纵观 兰州市所处地形, 两边围山, 中间流河, 城市就在这河边山旁的狭长地带中发展, 道路无法拓宽, 车辆却在猛增, 城市交通管理难度随之增大。我市交通拥堵问题 日益凸显并日趋严重, 已成为继大气污染之后又一领导重视、市民关注、百姓街 谈巷议的热点难点问题, 因此, 如何解决我市市区道路交通拥堵已成为刻不容缓 的问题。为了解市民对于本市交通的意见, 也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市交通存在的不 足,我开展了针对市区居民对于我市市区交通状况意见的调查。
我通过随机调查路人,以了解兰州市市民对于目前兰州市交通状况的看法。再通过采访兰州市交通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 了解现在兰州的交通拥堵情况和车 辆的增减情况。最后走访兰州城市规划局的相关负责人, 了解现在兰州对于解决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具体的一些措施和方案。
一、调查路人。
新年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人人都要穿新衣服, 家家都要出来置 办年货, 购买过年用的东西, 因此在春节即将到来的前夕, 应该是人们出行的高 峰期, 人出则车动, 而车动就会路堵, 所以我利用这一交通压力巨大的特殊时期 走访了以西关十字为中心, 南关十字, 东方红广场等商业中心组成的经济圈内的 各道路上的司机和行人。
1、六成的市民(66人认为目前市区交通状况较差
调查显示, 只有 0.4%的人对目前我市市区交通状况表示满意, 33.6%的人认 为一般,而有 66%的人认为较差。
2、市区交通存在的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问及 “ 您认为本市交通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 时, 被调查者集中反映了 三个问题:一是交通拥挤, 需要适当扩建公路。二是认为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车 道的现象比较严重, 需要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三是认为在红绿灯处应加强监控, 并且红绿灯的时间也需视情况而合理的调整。
3、城市公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调查统计, 78.2%的人常选择的出行方式是公交车,可以看出公交车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调查人群中, 67.3%的人认为本市 公交勉强满足需求, 21.8%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只有 10.9%认为完全满足。由此 可以看出我市公交建设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公共交通事业是城市的公用事业, 是城市流动的 “ 血脉 ”。兰州市各项建设发 展始终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和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是解决现实
存在的道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公共交通对 市民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 只有完善的公共交 通系统,并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才能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 交通工具出行,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
4、对是否取缔载客摩托车的讨论
载客摩托车也是市民常选的一种出行方式, 不可否认, 它的存在确实给我们 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令人诧异的是:本次调查有 66.4%的人对载客摩托车的存 在表示反对, 21.8%的人表示无所谓,仅有 9.1%的人对其存在表示支持。这个答 案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载客摩托车闯红灯、行驶在自行车道甚至人行 道上、不顾行人安危横冲直撞的情况已让我们见怪不怪。
由于目前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异常严重, 而摩的也越来越多并被人们更多的 开始接受,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支持取缔的理由
1、违反交通规则,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2、部分三轮车夫素质相对较低,破坏城市形象。
3、随意停摆,有碍城区观瞻;
4、摩的拉帮结派现象明显,容易诱发社会群体冲突事件;(二不支持取缔的理由
1、方便,速度快,并且有些地方摩托车能到达而出租车等不能到达;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取缔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三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我认为可以保留摩的。确实, 摩的是给交通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但是摩的作 为城市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 还是有一定优点的, 所以我认为最合理可行的解决 办法还是政府加强管理力度,虽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如果整治出效果, 那么对于兰州市目前的交通状况的缓解是有帮助的。
5、市民对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表示担心
有 12.7%的人认为学校门口的交通良好,不担心交通安全;32.7%的人表示有些 担心;54.6%的认为校门口车辆太多,且杂乱无章,不遵守交通规则。
当问到 “您认为用什么方法能使学校门口的安全变得更加可靠” 时, 有 56.4%的人认为应该“安装监控录像,加大对违章车辆的处罚”。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希望交通的建设、运行与服务能够更多地体现以人 为本的设计理念, 创造与自然生态和城市风貌相和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交通 环境,提供更加舒适、便捷、整洁、安全、实惠的交通服务,满足全社会多样性 的交通需求的同时建设一个文明的交通环境。
二、采访兰州市交通管理局
交通管理局负责人向我大致介绍了目前兰州交通的情况。我归结为以下因 素:造成我市交通拥堵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 类。客观因素在于地理位置,我市城区受河谷型地形限制,形成了东西狭长,南 北不阔的带状地形,加上黄河及铁路线的阻隔,致使交通形成了 “ 东西拥挤、南 北不畅 ” 的现状。目前,南北向主干道有多条,但东西方向仅有三条主干道,分 别为东岗东西路 —— 庆阳路 —— 西津东西路 —— 西固路,南滨河路和北滨河路, 而南山路还仅在建设之中。
1、别看路有多条,但城区路网建设仍然滞后。
目前我市市区道路规划总长度为 864.73公里, 面积 26.18平方公里, 已建成 规划道路 335.64公里, 面积 10.28平方公里, 仅占规划总长度的 39%, 人均道路 面积仅 6.23平方米, 道路用地率仅占 7.77%。按国家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 范》规定, 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率应在 15%— 20%,显然我市 道路建设用地严重不足。路少,当然容易堵车。
2、机动车保有量猛增也是交通拥堵的一大 “ 祸首 ”。
截至 2010年的 9月 9日,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373701辆, 机动车保有量 从 1998年的 77584辆到目前的 373701辆, 12年增长了 4.8倍, 仅今年前 8个月, 全市就新增机动车 45322辆,平均月增 5665辆。急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让原本 就狭窄的马路 “ 雪上加霜 ”。
3、作为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由于很多车辆都要跨河而行,导致黄河桥附近容 易形成交通瓶颈。
目前正在使用的跨河桥梁有 5座,分别为雁滩桥、城关桥、小西湖桥、银滩 桥、西沙桥,但以城关桥交通压力最大。根据测算,该桥 18小时总交通量均在 5万标准当量以上,单方向交通高峰小时的最大值接近2500标准当量,极易出 现桥面严重
拥堵现象并波及其他方向的车辆;而小西湖立交桥由于功能不完备, 致使部分车辆因方向原因上不去和下不来, 车辆违章现象时有发生, 加重了道路 交通拥堵。
4、公交线网总体布局不合理,直接导致公共交通利用率不高,这也是交通拥堵 的重要成因。
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城市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为 28.61%,但我市的公 交线网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外围公交线网较为稀疏。以七里河区的西津东路 为例,该路段共 25条公交线路,占所有公交线路的 22%,而与其同处一区的铁 路以南公交线路布设却较少。一方面是公交车集中在某一路段, 而在别的路段却 很少有公交车经过, 市民们只好通过私家车或别的方式通行, 二者其实都加剧了 道路的负担。
5、非交通占道现象则成为道路拥堵的主观原因。
公共停车场停泊车位不足, 导致车辆无处停放, 迫使其在路上停泊,从而增 加道路交通压力,这以城关区的武都路尤为明显;另外,商业摊点和集市贸易活 动蚕食道路、城市建设占道堆放建材、管线铺设无统一规划、道路被重复挖掘 …… 使原已捉襟见肘的道路面积进一步减少,形成无数 “ 瓶颈 ” 路段和拥堵点。
三、针对以上出现的五个因素,要想改善兰州市市区交通状 况,采取什么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走访了兰州城 市规划局。
其负责人表明, 目前, 兰州城市规划局联合兰州市交通局, 兰州市公安局以 及一些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具体的整治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的行动。
1、兰州市公安局从 2010年 9月 18日开始,对兰州市所有机动车以及长期
在本市行驶的外地号牌机动车,实施按车牌尾号限行措施,每天限行 2个尾号, 每车每月限行约 6天。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私家车增长过快上路对交通造成的压 力, 增强了人们乘坐公共交通的意识, 在进一步促进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最 大限度的缓解了交通拥堵的压力
2、快我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进程,尽快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 专项研究编制工作。成立以市政府领导牵头, 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交通委员会, 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兰州市道路交通管理研究所, 专门研究本市的交通问题并承担 研究全市交通运输和公路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
3、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优化路网结构。紧抓国家扶持甘肃发展 的机遇,力争在 2至 3年内使道路建设达到道路规划的 60%以上;加强路网骨架 建设, 加大市区南北向联系道路的建设, 加快推进南山公路和北环路的建设, 从 而解决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干扰问题;加大立交桥、高架桥、跨河桥梁及轨道 交通的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地下、地面、空中三维一体的路网发展新格局;加大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 增设行人过街设施, 避免人车抢道, 减少交通拥 堵的冲突点和交通事故,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4、强化交通管理。面对现有的道路资源,采取科学管理控制措施,加强静 态交通管理,可以通过停车收费标准调控交通需求;调整上下班时间,实行 “ 错时 上班制 ” 等。
5、公交优先,合理布网,准确选址,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出租车管 理,减少事故发生率。进一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素质,提高全民安全交通意识。让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力争大幅减少违章 违规现象,提高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6、政策引导私家车合理发展,广泛宣传 “ 绿色出行 ”。针对我市私家车的迅 猛发展,借鉴东部一线城市经验,要积极采取政策引导、合理限制的相关措施;同时采取归还和建立非机动车道等积极有效措施大力跟进,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
结束了一天的调查, 对于兰州市交通拥堵的种种数据, 我感到心情沉重;而 听到结局交通拥堵状况的种种措施,我又充满激动和信心,而当我知道 2010年 11月 16日,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兰州召开了《兰州 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邀请到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中咨公司的领 导和专家, 专门对兰
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评估, 这标志着兰州城市轨 道交通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程序的消息时, 我无比兴奋, 兰州的交通拥堵将会 彻底的得到解决,路通了,经济就会跟着更加迅猛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兰州人 民的生活水平将又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这对于这个城市, 对于这个城市的每个人, 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十几年的我, 都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兰州的未来, 将会更加 美好。
2014年 2月 10日
第三篇:关于解决我市市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解决我市市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心城区总让人“堵”得慌——交通堵,在上下班时的交叉路口、节假日内的中心地段,交通经常被堵塞;就学堵,学校上下学人流如潮,城区交通每天都要“溃坝”;看病堵,上市人民医院住院部要侯半天电梯,等等。对于××这类的中等城市来说,极不正常。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现 状:因“缺”生“堵” 据统计,目前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 39.6 万人(户籍登记口径为 27 万人),建成区面积 51.9平方公里(包括经济开发区),城市人口密度为0.76 万人/平方公里。按照国家建设部的标准,城市人口密度在 1 万人/平方公里以内均适宜居住。××不但不该导致拥挤,还应非常适宜人居。深究其因,××属于因“缺”生“堵”。从城市功能来看,主要表现为“三缺”:
一缺市政基础设施。城区主、次干道总体分布合理,主干道总长 52.8 公里,但城市支路缺乏,支路路网密度为 0.44 公里/平方公里,仅相当于标准密度(3-4 公里/平方公里)的 11%,再加上城区“断头路”较多、大型停车场较少,成为城市交通“添堵”的主因。采取错开公交停靠、规范车辆通行等措施,或许能缓解交通堵塞,但治标不治本。此外,城区环卫设施严重不足,共有垃圾收集、转运站 17 座,服务半径和设置总数不到标准的一半;城市公厕55 座,约1400 人/ 座,相当于国家标准(2500-3000 人/ 座)的46.7%,并且老城多、新区少,分布不均匀,极不便利。
二缺文化教育设施。城区 18 所小学、10 所中学的在校学生 7.23 万人、校园占地面积 10.73 万m2,总建筑面积为40.38 万m2,其中教学用房总建筑面积30.28 万m2,人均规划用地仅为 0.27 m2,人均教学用房建筑面积为 0.76m2,分别为标准面积(2.4m2/人和
1.2m2/ 人)的11%和 63%。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设施严重紧缺,再加上师资力量限制、片区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城区学校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行,“大班”现象严重,班级超员率85%以上。大型综合类书店3 个,图书馆尚属借地(暂借青少年科技馆)运行,博物馆仅2900 m2,电影院总座席2000 个,群艺馆年久失修,文化馆改作它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性展览馆暂缺等等,文化教育和图书展览类建筑大都集聚在老城区,且规模偏小,甚至缺失,难以满足综合教育、对外宣传、文化展览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三缺医疗卫生设施。城区各类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站)54 个,医院床位3025 床,相当于7.6 床/千人,刚好达到城市现状人口的需求水平。医疗机构用地20.74 公顷,人均不足0.6 m2,只相当于人均标准(0.7-0.9m2,)的67%。7 所综合性医院有半数以上分布在老城区,空间布局极不均衡,而在未来几年内,城市人口将大量移居新区,势必导致“迁徙式” 看病就医,难于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以上仅为当前状况,如果城市增至50 万人口,情况更为糟糕。
二、发展:“危”中存“机” 2009 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面近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买者观望、卖者滞销,房市走势必将继续低迷,依靠招商引资建城、发展房地产业增收基本没有可能。然而,国家拉动内需的强硬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不啻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整体功能、稳定建筑行业增收的绝好机遇。主要表现为“三最”:
一是立项最易。中央采取扩大投资需求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并计划在 2010 年底前投资4 万亿元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创造了宽松的城市建设融资环境。比如:省财政今年将安排 6000 万元,支持城市义务教育“大班改小班”。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我们政策方向把得准、项目申报行动快,极易得到上级支持。
二是需求最急。加快城市道路、医院、学校和博物馆、文化中心等设施建设,是完善城
市功能、便利群众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人口倍增计划的配套举措,更是创建宜居城市的关键所在。如果将医院、学校等建成地标性建筑,将道路、桥梁等建成景观化设施,能够大大改善片区环境,聚旺城市人气和商气。
三是时机最佳。一方面,目前钢材价格每吨约3800 元,同比下降30%;水泥每吨约
300 元,同比下降11.8%,其他建筑材料也都相应下降,外出打工人员逐步回流等等,无论是建材成本、用工成本,还是劳力支持,都十分有利于建设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另一方面,随着投资随 着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商住楼的投资风险大增,而道路、桥
梁、医院、学校等城市设施的投资回报过硬,风险相对较小,越来越得到民间投资者青睐。
三、对策:顺“势”求“为” 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经济发展形势基本明朗。面临新形势,面对新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宜居”搞城建,立足“赶超”兴产业,顺势而谋,奋力而为,切实做 到“三抓”:
一抓项目调研和储备。由政府牵头,组织城市建设、国土资源、文教卫生等相关部门,统一对城市设施情况开展调研,详细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情况,并对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宜居城市创建的要求,分析论证到底什么不足、什么暂缺,先建什么、后补什么,建立起完备的城市功能设施项目储备库,避免盲目建设。
二抓项目包装和公关。紧密对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倾向,用足用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坚持查漏补缺,按照轻重缓急,科学策划,精心包装,对道路桥梁、文教卫生等功能性城建项目,不仅要进得了项目笼子,还要达到包装深度,真正花小钱、办大事。出台必要的激励措施,鼓励部门公关项目,全面出击、全力以赴,不停向外跑、努力向上争,使得跑项争资工作成为大气候、大舞台和大考验。
三抓项目运作及建设。努力做好“三争”工作,妥善解决城建项目的资金“瓶颈”问题。一
争上级支持,通过报建对接项目,争取上级对城市建设的政策性投资,无本得力;二争银行信贷,使用储备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资源作抵押,积极向银行争取贷款,融资建城。三争民间投入,采取减免规费、捆绑经营等灵活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积极投向中小学校、文化馆所等城建设施项目,借船出海。此外,对于已经立项批复的城建项目,要实行项目责任制,确保尽早动工、尽力建设、尽快出效。
第四篇:14.兰州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原因及对策
兰州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原因及对策
李秦阳,佟 玲(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74期)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道路建设难以满足车辆增长的需求,从而造成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这
一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道路资源、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及
居民交通文明意识等方面分析兰州市城市道路拥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
最后,提出解决兰州市城市交通拥堵的相关对策。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1 交通拥堵问题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1.1 交通拥堵的概念
交通拥堵是指交通需求(即一定时间内想要通过某条道路的车辆数)超过该条道路的交通容量(即一定时间内该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时,超过部分的车辆滞留在道路上的交通现象。拥堵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出行时间超出了出行者可接受的范围,或者是出行者不能接受的延误增长。1.2 交通拥堵的范围界定
我国公安部对交通拥堵分别从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的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m 或车辆在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3次绿灯显示时间内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km的状态则为拥堵路段。
2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产生的不良影响
城市交通拥堵这一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2.1 城市交通拥堵极大地降低了社会效率
城市交通拥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就是出行时间和费用,即出行成本的消耗增加。其次,由于出行成本的增大,可能会抑制除了上下班等基本出行之外的非必要型的出行,从而导致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下降。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增大,车辆行驶速度降低,运输效率下降,带来了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交通拥堵会令人烦躁不安、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交通拥堵造成交通事故频发,而交通事故的发生又使交通阻塞加剧,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效率。据文献资料报道,曼谷仅因交通拥堵导致的运输效率下降就使其损失1/3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欧美国家,许多大城市因交通拥堵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10亿美元,由交通拥堵引发的交通事故及环境污染等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2.2 拥堵的城市交通造成土地、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
据联合国统计,交通运输部门已经成为最大的石化燃料消耗部门。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刺激了人们对交通设施的需求,并相应地引起交通运输业对土地、交通工具的占用和一次性能源消耗的增加。但是,我国资源存储又严重不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消耗速度快,强度高,利用率低,后备不足,供求矛盾突出;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质量差别大,劣质资源比例高;更严重的是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性能源中,低效率、高污染的煤占75%,而高效率、低污染的石油、天然气仅占20%,无污染的水力资源仅占5%,核能利用水平低,离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相距甚远。这些资源存储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经济增长和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都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是交通的发展,对土地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这一矛盾将制约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城市交通体系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我国大城市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决定了在城市道路设施建设中道路空间资源的有限性。2.3 城市道路交通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污染源
交通拥堵不仅给公路使用者造成时间和燃料浪费,由于拥堵带来的停车和启动更进一步恶化了空气并产生其他形式的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出行舒适性、快捷性的要求,将促进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进一步提升。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不可避免地相应增加,这将导致交通拥堵的进一步恶化。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制约城市交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拥堵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3 兰州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兰州市现有361.6万人口,截止2011年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7万多辆,且平均每日以300多辆车的速度在增加。近年来,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也日益严重,特别是最近两年,交通拥堵现象更加严重。造成兰州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道路资源适应不了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至今,兰州市市政道路10多年来增长量不足30%,而机动车保有量却增长了3倍多。兰州市是“两山夹一谷”的特殊地形,城区东西长50km,而南北最窄处仅1.8km。中心城区就正好位于这个最窄处。此外,没有健全的城市交通网络,也没有建成一条成熟的绕城公路,过境车辆只能穿城而过,有限的道路资源难以承载交通量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特别是交通高峰期的拥堵非常突出。
2)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不到位。一些路段、路口 由于规划设计的不合理,通行能力较低;瓶颈路、断头路、畸形交叉路口多,导致车辆拥堵;停车设施建设缺位,占道停车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城市道路资源,削弱了道路通行能力。此外,城市主次干道地下管网改造建设也加剧了交通拥堵现象。
3)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目前,兰州市有公交运营线路92条,运营线网总长度1 060km,运营车辆2 071辆,虽然人均拥有公交资源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中等位置,但由于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高峰期交通畅通性差,通达率不好,准点率较低,耗时长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公交优先”的地位没有得到保障。4)市民交通文明意识总体上相对薄弱。随着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兰州市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加上外来人员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交通参与者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行人和机动车不按信号行驶,闯红灯、违规调头、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现象较为普遍,道路上摆摊设点违法违章占道现象屡禁不止。总体上,兰州市行人、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还比较淡漠。4 兰州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对策分析
针对兰州市独特的城市格局及城市道路不完善缺乏过境交通系统的先天缺陷,结合其他省市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上的一些好的做法,现对治理兰州市道路拥堵现象提出如下对策:
4.1 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增加市区道路用地指标,尽快改造瓶颈路段和瓶颈交叉口,完善道路网络。兰州市区已建成的道路总长度541.68km,道路用地面积10.1km2,道路网密度2.77km2,人均道路面积6.23m2,道路用地面积仅占建成区用地面积7.77%,需加快形成完善的路网系统,避免由于市区带状形态的用地结构影响道路网利用率。2)加快干道主动脉系统建设,尽快实现不同种类、不同速度交通方式之间的分离,完善人行过街设施,解决混合交通问题,提高主干道的通行效率,缓解高峰期车流量。
3)加快建设过境交通系统,使6个方向过境车流不再穿越市区,干扰市区内部的客、货运交通运输。
4)重视停车场地、停车容量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新建、已建的大型商场附近应建大型地上地下停车场,以减少路边停车对交通产生的负面影响。4.2 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1)认真落实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新城建设,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充分发挥交通引导和服务作用。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的联系,防止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脱节,做到城市交通从城市规划开始做起。2)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推进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车辆
运营调度系统、查询系统、场站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积极开发实施智能交通系统,它是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性方案。3)对交叉口信号进行优化设计。对各信号交叉口根据设计交通量及确定的交叉口服务水平,计算确定交叉口信号周期及绿信比,优化交叉口信号控 制,并同时进行交叉口几何设计与改造。
4)加强公共交通的运行组织工作,逐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车运行速度,准时定点、定线运行,优化公交线网,合理确定停靠站点,尽量减少乘客换乘,缩短单程运行时间,以吸引城市客运出行中的大部分乘客。
5)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逐步缓解早晚高峰时段中小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鼓励单位开行班车,规范合乘,减少上下班小客车出行。
6)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执法水平。加强道路管理,做到人、车各行其道,减少交通事故;对轻微交通事故及时处理,要求当事人迅速撤离现场,以免造成交通拥堵。加大对公交车、出租车交通违章的整治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公交车超车、越线行驶、不按规定路线行驶、扎头进站、压站候客、随意调头等违章行为的查处整治力度。
7)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户外公益广告,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和环保知识等方面的宣传,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现代交通意识,引导交通消费方式的转变。
8)停车价格按照区域和场所实行阶梯价格。研究制定重点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
4.3 适当采取限制措施
1)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通过增加行车成本,抑制小客车增长较快的势头;科学规划市区公交车辆线路设计,合理安排市区公交车辆的合适拥有量;控制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并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
2)完善高峰时段区域限行管理措施,实施机动车工作日区域限行措施。兰州市目前实施了尾号限行措施来缓解城市拥堵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一措施的效果将很快会被迅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抵消。因此,这并不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交通供需失衡的表现,应
该把城市交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整与建设,使城市道路系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大的弹性,从而把城市交通导入趋于和谐、协调的轨道。5 结束语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要保持畅通和高效运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以完善路网结构,更新管理设备,提高管理水平,更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交通主管人员不懈的努力。因此,必须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参考文献
[1]谈晓洁.基于知识的交通拥堵疏导决策方法及系统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2]徐东云.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理论的新进展[J].综合运输,2007(5):6-9. [3]刘伟哲,葛建明.浅谈中国城市交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8(3):54-60.
[4]樊晓珂.论交通拥堵及其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危害[J].前沿,2009(12):141-143.
[5]翟玲玲.兰州市城区规划与交通现状调查分析[J].甘肃科技,2008,24(18):6-17. [6]王秋平.西安市交通拥堵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34(4):390-393.
[7]陆化普.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8]宋传平.道路拥堵问题分析及解决的途径[J].城市车辆,2003(4):21-22.
[责任编辑:王 欣] ·41·
第五篇: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感触最深、影响最大、积怨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大连交警支队曾派出调研组多次到各地进行调研,探索城市交通拥堵的因素,包括调研地机动车拥有量、道路资源量、路网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及交通管理等。但不同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文明程度的不同,其选择出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造成交通拥堵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本文力求找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共性原因与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调查
(一)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道路资源供应缺口日益拉大。1990年以前,我国车与路的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并不十分明显。1990年以后,机动车保有量成倍增加,尤其是2000年后,机动车增量惊人,车辆的增长速度和道路资源供应严重不协调,逐惭成为社会热点问题。199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551.36万辆,2000年6000万辆,截止2008年底已达到1.699亿辆,年均增幅29.8%。从我国公路总里程来看:1990年是102.83万公里,2000年130万公里,2008年357.37万公里,年均增幅2.47%。其中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增幅较大,城市道路由于城市结构的局限性,增幅还要偏低。从车与路的发展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来看,道路资源的供应缺口较大。更重要的,由于城市道路资源开发有限,而机动车数量仍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使得供给和需求呈“反比”式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二)城市规划不尽合理,路网结构总体布局失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多数城市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摊大饼”式的结构布局。这种城市结构的特点是,城市的政治、文化、金融集中于城市的某一片区域,形成城市的中心区,城市道路大都以适应某一区域的需要来布建,这决定了我国多数城市道路均属于这种典型的“树状” 路网结构。它以主路为干,派生出多条仅服务于某一点的支路。干路要为支路合流服务,同时又要担负着商贸交易功能,其效果必然是源头广泛,合流集中,支路不足,干路爆满的交通现象。同时,由于干路又是出入城的基本通道,形成出入城的脖颈,如果拥挤堵塞发生在颈口,那么城内交通就不仅仅是拥挤和堵塞,还很可能是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三)出行工具结构发生变化,道路资源配置不合理。1990年以前,城市居民选择出行的方式主要以自行车为主,公交车为辅,私家车和出租车为次的基本交通结构。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私家车增长迅速,交通构成比例发生变化。以2008年中国公安信息网公布的数据为例,全国私人机动车保有量为1.293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6.14%。其中,私人摩托车8732.28万辆,占私人机动车保有量的67.51%;私人汽车4173.39万辆,占私人机动车保有量的32.49%。换一种说法,就是道路上每10辆机动车中,有8辆是私人车辆。其中,5辆车是摩托车,3辆是私人汽车。这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摩托车大多集中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城市中私人汽车的比值更高。比如大连市,道路上7成以上机动车是私家车,摩托车不到1成,自行车基本已不作为出行工具。有人作过统计,每4辆小汽车所占用的道路面积与1辆公共汽车所占面积是一样的,而后者的载客量是汽车的30-40倍。运送同样数量的乘客,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节省道路资源3/4。可以推算,私家车所占有机动车总量的近8成,超过道路资源50%,而承担的运载能力还不足10%,已成为道路拥堵的主要成因之一。
(四)智能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引导运筹力低。目前,全国多数城市道路智能化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挥调度系统缺少高技术支撑。指挥调度系统是智能交通的中枢,它起到整合各个子系统功能,实现1加1大于2的作用,它需要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支持平台。其中包括各类交管科技设备、交管信息收集整理系统、通讯传输系统、后台支持软件等科学技术,当前我国多数城市仍在使用低效能的运行平台。二是灯控信号还不完善。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应能做到,利用交通流量分析系统整理出的最优数据来控制警力配置,引导交通流,解决盲目行车、无序行车的问题,当前多数城市交通信号仍不能实现智能化,很多城市交通还没有车辆调流诱导屏。三是信息发布还没有实现共享。科技化水平高的信息发布平台,不但要在内部实现交通管理警务信息的收集、应用、整理、发布、共享机制,而且还要实现同气象台、广播电台、高速公路管理、市政部门等多部门的联动,达到资源共享。现在信息处理“单打一”的现象仍然严重,造成驾驶人信息不灵,车流集中,甚至交通瘫痪。另外,交通警察装备、驾驶人诱导等因素智能化程度的不足也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交通违法者约束力不强。在路上,我们随时可以看见,驾驶人抢时抢道占道、违规超车、随意倒车;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闯红灯等,破坏正常的交通秩序,这和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相比,我们的出行文明程度还相差甚远。从法律、法规的内容看,现行道路交通法规对一些交通违法行为也无明确的“罚则”;对不守法的交通参与者没有指导性的有效措施,又无处罚的震慑力,因而也无法有效地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情况。比如,交警不可能对驾驶人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驾车时打电话等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时刻进行监督,即使监督到了也难以处罚,致使驾车时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大量存在。另外,行人违章行走的情况大量存在,但由于处罚的震慑力不够,或教育措施不到位,致使对应的法规形同虚设。从执法环境看,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执法环境越来越复杂,民警不怕身累,就怕心累,情大于法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正当执法遭受干扰的事件也屡见报端。久之,法律、法规对交通参与者的约束力逐惭变小,也就造成了交通拥堵的病根。
二、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对策
在探索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时我们发现以上因素并不能涵盖所有城市的交通拥堵的主因,比如队伍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交通宣传不到位、路面警力的不足等都是影响交通畅通的因素,它是城市发展管理中诸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因此,在探讨对策时也难免挂一漏万,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是要合理控制汽车的上路量,降低道路资源需求。鉴于城市道路资源发展的局限性,控制汽车尤其是私家车的上路量是降低道路资源需求的有效途径。世界各大城市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启动“停车再乘车”计划。即在城镇外围修建大面积的停车场,鼓励市民将车停放在停车场,然后再乘坐公交车进入城镇,从而有效避免小汽车直接进入市中心,加重城市道路的负担。二是实施拥挤收费。在城区划分收费区域和收费时间对私人汽车、货车进行收费,不仅可以增加市财政收入,而且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三是调整上下班制度。政府可根据交通流或交通拥堵的时间性、方向性和区域性对不同单位实行弹性上下班制、错峰上下班制、轮流公休制等,达成交通流量的均分,降低对道路资源的需求。四是在中心区收取高额停车费。比如,欧洲许多城市中心区都普遍实施了计时收费,且费用高昂,目的是增加以中心区为出行终点的小汽车出行费用,减少该地区的小汽车交通量。
二是要调整城市发展思路,科学布局城市交通网。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问题。城市规划应该做到城市静态功能关系与动态功能关系相互协调,做到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协调一致。要以居民居住区靠近机关、科研单位集中的地区为原则,尽量减少跨区域交通量;从政策和规定上提倡拆除单位、小区外围围墙,开放区域内道路,增加放射性道路和城市道路的通行面积,使支路横纵相连,为主干道分流,最大限度提高道路交通利用率;要加强停车规划与管理,完善和落实配建停车场法规,积极、合理地推行路边停车计费制度,商场、饭店、写字楼、住宅区及其他公共设施在规划中均应建立保障交通流量的停车场设施,使城市交通网达到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配置动力结构。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具有运输效率高、成本低、建设用地少,环境破坏性小特点,是调节动力结构的重要筹码。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仍然较低,一般不足20%,发达国家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比例约40%。而根据建设部的要求,特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要超过30%。要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一要多元化发展公共交通,要构成集地铁、有轨电车、城市快轨、公共汽车等于一体的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让出行变得方便、快捷。二要采取公交车道的保护措施。比如,法国首都巴黎则采取保护公交车道、违者重罚没商量的措施,立杆见影。三要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保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让公共交通真正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和支柱。
四是要着力提高交通科技含量,增强道路通行能力。交通管理智能化是未来交通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它也是解决当前道路资源条件下交通拥堵的重要砝码。我们除了在交通指挥系统、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上提高科技含外,还要着眼于新产品的研发,实现人人主动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比如,国内有些城市已经研发出一种带有上传功能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将该系统安装到每辆机动车上,将城市几十万个实时在线的道路信息来源,经智能化管理中心计算后,通过广播频道发出,让所有装有该系统的运行车辆,无偿地接收道路实时信息和智能化指挥,从而达到合理均衡分配整个城市车辆的流量,合理地配置城市道路资源,对城市交通起到主动式智能化管理的作用。
五是改善执法环境,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能。从民警不愿管,群众不服管以及法规不完善的问题入手,逐步改善执法环境,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要建立民警激励机制,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力求达成从“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转变;要研究可行的勤务模式,将主要警力用在动态监管巡逻,疏导交通、处理事故、纠查违章上,以有效缓解当前日益繁重的交通监管任务和警力不足矛盾;要依法严处各种造堵的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对撞红灯、双黄线掉头、逆行等严重造堵交通违法行为的严管力度,迅速形成严管重罚的工作态势,形成震慑力;要制定罚之可依、罚之有度、罚之有效的法规,让安全、有序、文明的交通秩序则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