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阅读与赏析之《孔雀东南飞》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阅读与赏析
全部赏析名篇下载请到http://
第一篇婀娜多姿哀婉动人
——谈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全诗三百五十五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古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此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载此诗于《杂曲歌辞》。后人习惯于用诗的第一句作篇名,叫它《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的前面有个小序,说明了故事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作者通过刘兰芝、焦仲卿夫妇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赞扬了焦、刘夫妇忠于爱情、坚决反抗礼教的不妥协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生活。这首诗主题积极,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写得哀婉动人,曾激起封建社会中多少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斗争。由于诗的故事性强,极富戏剧性,因而曾被改编为戏曲,广为流传,迄至于今。
这首诗除开头的两句兴起和篇末的一段尾声之外,故事主体可分为四大部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全诗的序曲,以孔雀失偶后徘徊反顾,暗射下文的悲剧,一开始就渲染了悲怆沉郁的悲剧气氛,“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的尾声,写松柏连理,枝交叶错,鸳鸯双栖,交颈和鸣,表现了人民美好的愿望:无理者必遭惨败,有情人终成眷属。
诗的第—部分写刘兰芝不甘焦母的凌辱虐待,向丈夫焦仲卿主动提出回娘家的要求,一开始就崭露了她决不苟且忍辱的峥嵘头角,同时写焦仲卿代兰芝向母亲求情无效,焦母决定休弃兰芝,为展开下文预设了条件。诗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慷慨陈词开篇,起如惊风闪电,开似江河决堤。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先声夺人,令人耳目—新。作者没有交代事情的缘起,没有絮语人物间关系,也没有赘言环境背景,一下于把刘兰芝推上了舞台中心,以其铮然作响的话语开启了贯之全诗的矛盾。开始四个排比句,备述自己知书识礼,才艺俱佳,看似平常实则奇妙,傲岸之气隐于内,梗介之意藏于中,话中有意,绵里有针。接着痛陈苦情:鸡鸣即织何其早,深夜不息何其迟,三日五匹何其速,日日如此何其苦,而竟然“大人故嫌迟”,可见焦母何其蛮。最后提出“及时相遣归”的要求,理由充足,感情强烈,态度坚决。兰芝的这些话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自然引导出仲卿向母求情,悍母坚决不允的情节。府吏求情,一表夫妇恩爱无隙,二述女行无偏斜,三明矢志不改之意;可是焦母却“槌床便大怒”,以“此妇无礼节”诬陷兰芝,以“否意久怀忿”表明态度,以“东家有贤女”迷惑仲卿,以“遣去慎莫留”胁迫儿子。任焦仲卿如何长跪不起表示恭敬,如何详细辩白表示无辜,如何赌咒罚誓表示志坚,可是只落得个受焦母的呵斥:“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这一部分是刘兰芝与封建礼教家庭斗争的第一个回合,虽然以刘兰芝的被遣结束,可是由于兰芝自请
遣归,因而刘兰芝处于主动地位,从自陈与仲卿的说情中,也初步显露出兰芝的思想性格。这部分交代了人物关系,刘兰芝与焦母是矛盾的对立面,横蛮无理的焦母是封建卫道士,媳妇虽然贤能而知礼,她却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耍发家长的虎威,叫“遣去慎莫留”。刘兰芝和焦仲卿是恩爱夫妻,焦仲卿表示与兰芝”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也就形成了焦、刘间的诚挚爱情与封建家长间的矛盾,壁垒分明,泾渭自见。矛盾的双方,本来是焦母与兰芝间的冲突,可是仲卿既为焦母之子,又是兰芝之夫,也就很自然地把这个中介人物推上了场。焦母与仲卿间的矛盾,其性质是夫妇爱情与封建礼教间的矛盾,也是焦母与兰芝间矛盾的折光反映,这为塑造两个对立方面的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从这第一个回合中,兰芝的刚强不阿、仲卿的情重而软弱、焦母的骄悍无理的性格,已各初现面貌。仲卿求情无效,兰芝势在必行,此行何去,命运如何,为下文展开创造了必然条件,同时,又激人存想悬念,使诗增强了艺术魅力。
诗的第二部分写到刘兰芝毅然离开焦家,但又与焦仲卿情深意厚,难舍难分;在不得不分手时,相互盟誓,决不负心,刘兰芝处于既怨焦母又恋仲卿的两难境地。这部分包含“话别”、“辞亲”、“盟誓”三项内容。话别是缘求情无效而来,辞亲是话别后的必然之举,盟誓是酿成悲剧的因子。话别时,焦仲卿鉴于“逼迫有阿母”,屈服家长的威严,不得不叫兰芝“暂还家”,同时又出于与刘兰芝的恩爱,除好语抚慰外,并寄希望于以后的再行“迎娶”。而刘兰芝对焦母洞若观火,对世情了如指掌,对前途不卜已知,过去“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因而遗物为念,决计一别不还。刘兰芝在焦家三年,含苦茹辛,负冤受屈,一旦耍离开这个家庭,照理应该高兴,可是如今是被休遭遣,却是蒙羞披耻,加之她对焦仲卿还是心怀眷恋,缠恋不舍的。诗人写其辞亲时的复杂感情,没有去写她如何泪流满面,怎样唉声叹气,而是—反常法,以舒缓的音调弹奏出一支美女曲,以工笔亮采描绘起刘兰芝的形象:“鸡鸣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伴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首饰不可谓不精致。这些衣着不可谓不精羹,反复装饰不可谓不精心,如此场而不可谓不精采。刘兰芝此时,饱含对焦母的怨怒,深藏对焦仲卿的眷恋,满怀对前途的忧虑,真是百念缠身,万感攒心。刘兰芝本来是无心于服饰。无意于容颜,可是作者却将她从头到脚极为华艳地打扮了一遍。这—装扮,维妙维肖地刻划了刘兰芝的心理。她不愿蓬头垢面地见焦母,不愿哀声叹气地上家堂,而以“精妙世无双”的形貌去辞行,她心里淌血而眼中无汨,胸中燃火而面无表情,这是多么倔强的性格。
刘兰芝别焦母,仍然雍容大度,彬彬有礼。兰芝别小姑,则谆谆告诫,句句含情。兰芝别焦仲卿,却心痛如割,忧心如焚。在焦母面前,她滴泪不洒,可是到了小姑前,便止不住“泪落连珠子”,热泪象断线珍珠样抛落,而出门登车时,便“涕落百余行”,泪泉喷发,毫无抑制。刘兰芝感情的变化是因了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因了场合的改变而相异,同时也反映了她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她知道和仲卿的生离也可能就是永别,她现在跳出火坑,等待她的便是苦海,“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瞻念前途,荆棘遍地,虎狼当道,怎不叫她愁肠百转,泪泻如瀑!这部分以夫妇对天盟誓作结,为以后矛盾的展开奠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部分是刘兰芝被遣情节的自然延伸,又处于没有回到娘家之前,因而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作者安排这一段情节,其目的乃在于通过兰芝辞家这一感情强烈的片刻,展开刘兰芝性格的另外几个侧而:虽受驱遣而不低头;虽极痛苦而精神犹振,面对冤主而不失态,辞别亲人而头脑清醒。论刘兰芝与焦母的关系,她离去刻不容缓,论刘兰芝与仲卿的感情,她离去又寸步难行。回娘家是刘兰芝唯一的出路,而想到有性行暴如雷的哥哥又觉得是条绝路。刘兰芝就是处于这多重矛盾之中,也就是因了多种矛盾的激烈斗争使刘兰芝的性格迸射出绚丽的火花!兰芝和仲卿的性格在里得到进一步的比较体现,他们有共同同的东西,双方爱得真城,心心相印,可是也明显地有着区别:仲卿屈从阿母,兰芝无视悍妇;仲卿心存幻想,兰芝不图侥幸;仲卿只着眼于目前,兰芝心更虑及未来。这一阶段刘兰芝与封建礼教间的矛盾,已由孕蓄、爆发,发展到要决绝的阶段,但是整个悲剧还没有激化,因为兰芝还有回娘家的一条路。只是从刘兰芝的预测中,已使人感知了矛盾必然激化的因素。这就使得情节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贯性。
诗的第三部分写刘兰芝回娘家后的不幸遭遇:县令、太守家一再求婚,阿兄逼嫁,太守打算迎娶,阿母促其备嫁,矛盾趋于激化。
刘兰芝的遭遇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焦家与焦母的矛盾;第二阶段在刘家与刘兄的矛盾。到刘家后,刘兰芝先遭到母亲的斥责,又遇到县令家的求婚,都在兰芝的辩白和母亲的同情下渡过了。可是太守家来求婚,刘兄介入,使形势急转直下。阿兄闻讯后,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刘兄趋炎附势,薄
情寡义,尖酸刻薄,把刘兰芝驱上了峡谷末路。摆在兰芝面前的两条路,要么背盟负约而屈从哥哥,要么坚决不从而一语同断。读者从刘兰芝的口中却听到“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的慨然回答。兰芝这一举动初看平顺自然,入情入理。刘兄胁于太守的势,惑于贵家的利,厌于被遣的妹,威逼兰芝改嫁,而兰芝早知“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现在事如所料,顺水推舟。一口应承,也属顺理成章。可是这也使人大为惊奇,—奇与焦仆卿情深意浓的刘兰芝怎么忽然抛却了山盟海誓;二奇一向宁折不弯的刘兰芝怎么忽然变成委曲求全;三奇从来不幕荣华富贵的刘兰芝,怎么忽然见异思迁?因奇异而使人疑,因其疑而使人思。接诗下文“兰芝仰头答”,则使人豁然开朗,原来兰芝是在那里“低头听”,也是在那里“低头思”,她的所答全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她对于严重事变成竹在胸的表现。她这一答,是稳定局面的办法.是欲擒故纵的手段,是争取再会仲卿的措施,也是死志已决的表现。太守家获知兰芝已允婚,“心中大欢喜”,及时选定良时吉辰,迅速作好迎亲推备,作者纵笔铺叙了迎亲的排场;“交语速装束,骆驿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饯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君门。”太守家准备迎亲,刘家逼迫兰芝赶快装束,本可紧紧衔接,步步紧张,可是作者于此楔入了这一段金车采礼的描述,使已趋紧张的气氛松弛了下来。这一松,实际上烘托了刘兰芝内心的紧,骆驿如浮云的车马,就如辗踏在兰芝的心上,积如丘山的财礼,好比壅塞在兰芝的胸中。金锣玉鼓,箫声笛韵,反衬了兰芝的镇静自若,可见刘兰芝从容赴死的气概。这部分最后一层写刘兰芝在母亲的催逼下做嫁衣的情景:“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左手持刀尺,不是说其艺高,也非言其习惯;朝成绣夹裙,不是说其快速,也非言其心切,都是写她无心作嫁衣,假样装场面。因为她死志已定,自然无意再制作华装美服,但为了争取与仲卿再会一面,又不得不虚饰门面,拖人耳目,以赢得时间和机会。尖锐激烈的矛盾已把刘兰芝推上了悬崖峭壁,可是刘兰芝不因身居崖顶而畏缩,不因面临深渊而战傈,不是看透当时社会,决心以死—拚者不能如此。这部分是矛盾激化阶段。矛盾一步步推上高潮,把刘兰芝逼上走投无路的境地。刘兰芝跳出了焦家的狼窝,又落入刘家的虎口,这就揭露了刘兰芝的悲剧的实质,是夫妇爱情与整个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间的矛盾,焦母和刘兄正是恶势力的代表。两个阶段,处所不同,对象不同,形式不同,而前后的矛盾一以贯之,焦母和刘兄的矛头都指向兰芝,这就使诗的主题得以深化,矛盾主线得以突显,情节发展得以贯串。刘兰芝回娘家后的前两个回合,刘母谴责和县令遣媒,并没有立即掀起波澜,因兰芝的“诉”使阿母怒消;县令的“求”,兰芝的“却”,因了阿母的“谢”而得以解决,可见刘母比较善良,软弱、爱女。焦家母悍子善,刘家子恶母慈,作者没有将人物关系简单化,正因为同是封建家庭成员,各人却各具个性,也就构成了婆媳、兄妹、母子、母女、夫妻以及外界与兰芝的多种矛盾,给展现人物性格开辟了广阔的余地。兰芝回娘家之初,没有紧锣急鼓地激化矛盾,相反的却出现了好象风平浪静的局面,实际上平静之中孕育着不平静,既有县令家求婚,便有其他人家求婚,母亲可以不允,阿兄却是不依,这就为太守求婚、刘兄逼婚作了铺垫,为矛盾激化加足了蓄势。
诗的第四部分写刘兰芝、焦仲卿双双自杀,表现了兰芝夫妇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礼教的坚决反抗。这是全诗的高潮,完成了对刘、焦形象塑造的最后一笔,使诗的主题完全呈现。
在双双自杀之前,又安排了夫妇见面,仲卿辞母的情节。兰芝“允婚”后已决计以死明志,而焦仲卿居然误解,以“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的话挖苦她,这就使刘兰芝的煎迫如釜底添薪,雪上加霜,更加近于死地了。刘兰芝要在“新妇入青庐”后死,而不在抗婚时死,正是表现她要以死来控诉这吃人的封建社会。在迎亲的喜庆场合下死,就死得耸动世人,死得声名昭著。她的死,使得满怀希望的太守家大失所望,使得趋炎附势的刘兄一切落空,使得心怀猜疑的仲卿明其心志。她义无反顾地举身赴清池,无一声哀叹,无—滴眼泪,无一步徘徊,使人物思想升华到顶点。焦仲卿虽然也“自挂东南枝”,可是他最初对刘兰芝还误解,对母亲的罪恶还谅解,虽愁思煎迫还有点自我宽解,直到闻讯兰芝自尽才决心赴死,死前还“徘徊庭树下”逡巡不前。两相对照,刘与焦虽然“同是被逼迫”,虽然同样“哲天不相负”,可是一为受害最深的妇女,—为有职在身的小吏,地位不同,性格有异,感情相别,一个刚强无畏,一个软弱犹豫。兰芝与仲卿双自杀的悲剧结局,虽然这种消极反抗无损于封建统治的根基,但毕竟是黑暗王国中的一道闪光,使人看到虽是短暂的但却是耀眼的光明。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不仅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精警凝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独具匠心。首先在于处理好情节“平”与“奇”的关系。故事情节要奇警动人,新奇而又不离奇,这就要与平凡情节相结合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示。本诗中将“奇”与“平”的情节交互使用,相得益彰,使得刘兰芝的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入。第一部分的兰芝自请遣归的一段叙写为“奇起平收”,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印象,又为情节推进预设了条件,犹如飞瀑悬河之后化为滔滔平流。第三部分的兰芝允婚为“平中见奇”,兰芝回答哥哥“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看似平常最奇崛,使人从平常语句中品味出意外的奇昧,使人对人物形象产生强烈的印象。最后部分写兰芝允婚后,备妆待嫁,事情发展得平直顺畅,而后奇峰突起,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这种“平后出奇”的情节,出人意料,撼人心灵。其次在于处理好情节的“张”与“弛”的关系。全诗情节三起三落:兰芝请归、县令求婚、太守求婚与刘兄逼嫁,每—起落,不仅标志事态的发展,而且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新妇起严妆”—节文字实际上是“外弛内张”,看上去好象是闲笔,可是外松内紧,愈写兰芝精妙世无双,愈显得人物内心痛苦。再如太守家迎亲场面的描写,则是“彼弛此张”,金车采礼的排场充满欢快气氛,则烘托了刘兰芝内心的紧张。最后,本诗情节的“断”与“续”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全诗写得连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第一阶段在焦家,第二阶段在刘家,离由焦家时,兰芝就预见到“性行暴如雷”的哥哥不容她自由,使一二两阶段不仅如流水注坡般自如,而且预知到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蛛丝马迹可寻,又有草蛇灰线之象、。距离今天一千七百多年的《孔雀东南飞》,时间的浪潮没有冲刷掉它的色彩,历史的灰尘没有封盖住它的光泽,这和它婀娜多姿、曲折斡旋的故事情节也是分不开的。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从生活出发,吸收民歌传统,按照艺术规律创作,其内容对我们有认识意义,其艺术上的成就,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
第二篇: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女子
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 ——女子
学号: XX姓名: 戴戴学院: XX
女子,是那个君子梦寐以求的窈窕淑女;女子,是那个肤如凝脂的巧笑倩人;女子,是那个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女子,是那个刚烈的怒沉百宝箱的风尘之人;女子,是那个绿肥红瘦,海棠依旧时节的卷帘人。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现女子的身影,无论是在诗经之中,诗词之中,还是戏曲之中,她们都形态各异,个性变幻,如有雷同,则是形似神不似。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子。阅览这些无与伦比的女子,让现在的女子更明白,怎么样去在不断变幻的时代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心底的理想,自己的平淡美丽,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实现女子的价值。
一、俏皮可爱的静女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这一个作品,是《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之一。在大学之前的学习中,我就接触了这一篇令人读来砰然心动的诗。它以男子的口吻来描述了这个男女在城墙角下约会的场景。男主人公在城墙脚下的几句自言自语,把他的憨厚实诚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女主人公静女机灵调皮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这个作品本身虽然很简单,就短短的几句,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的可爱场景。初次接触这个作品的我,曾因喜爱而将这个短小的诗改写成一个微爱情故事。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静女子,并不见得有多美,并不一定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在那个男主人公心里,她就是最美的。在等待她的过程中,他才会着急得挠头来回走。人们记住这个静女子,也正是由于她的俏皮可爱,让人等待时的刁蛮任性。
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可爱女子也不少。只是,现在的外表可爱女子十之五六是伪装出来的。为什么不能像静女子一样调皮可爱得真实?或许是现实给了现在的女子太多压力,又或许是她们认为伪装更美丽。其实,揭开面纱,就算五官并不算灵巧,面庞有不合位置的黑痣,只要你,发自内心的微笑,别人就会自发的向你靠拢,因为他们喜欢上你的真实。作为一个女子,自己也应爱上自己的真实。而这样的性情,终将得到一个愿意等你等得搔首踟蹰的男子的欣赏。
二、坚贞不移的痴女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的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最初听说这首诗,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是在琼瑶的《还珠格格》之中。温婉又柔弱的夏紫薇对她的福尔康说出这一席话,让无数人的思绪在幽幽谷旋转,沉醉了。《上邪》之中的这个痴女子,对所爱之人用情至深,否则也不会发出这样短而震撼人心的声音。山河消失,四季颠倒,世界再度化作混沌一片,这些都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可也极其恰当的说明了什么叫做坚贞不渝。古典文学中的痴女子,举不胜数。霍小玉,杜十娘,绿珠,祝英台,崔莺莺,一系列的女子,各有各的才华各有各的美,不同的人生不同结局。痴女子,默默付出,默默等待,只为五百年换你回眸一笑,然后在孤独中寂寞,思念期待中苍老,度过余生,亦或是嫁作他人妇,日日为生活所奔波。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这是句经典的痴女子台词。这般的爱情是如此的温婉美丽,一个人爱着另一个人,付出等待,润物细无声。然而每一个沉醉于爱情本身,恋恋不舍的女子,注定也是孤独收尾。
痴情必为痴情困,很多人都会在那个青涩懵懂,情窦初开的年少时光痴一回。但是,对于已经错过的一些东西,或许不用再试着去挽留,错了就是错了,过了就是过了。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都有对与错,得与失。苦苦痴心,抓住不放,未必能见幸福。现实生活需要的是放得下的女子,你不必纠结于错过的人和事。放下了,天空依旧那么蔚蓝,城市依然拥挤喧哗,人们依旧为生活忙碌,你,也就还是那个简单的女子。
三、绿肥红瘦的愁女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她作品中,愁的极端。此时不是“绿肥红瘦”的花季惆怅,不是"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的浓浓忧伤,也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等待的相思,更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样痛苦的甜蜜。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爱夫之死的悲痛,还遭遇了遇人不淑的再嫁**。颠沛流离的她,满腹愁情。梧桐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大雁飞来又走,李清照就这样,憔悴的容颜,淡淡的梳妆,终日看着与赵明诚爱情的信物金石录聊以度日。
不可否认的是李清照的才华,同样不可取的也是她的愁。古代的作家诗人通常都是经历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才能创造长存于世的作品,古代的女子也很难在男权社会中取得好的地位。然而,现在的社会,女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施展自身的才华,并非得如李清照般在忧愁难境之中才有惊世创作。现在的女子,要学会把握身边的机会,努力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展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女子的故事和命运的描述,不仅让我们从中领悟到文字的含蓄美和力量,也能在感叹悲欢离合中体会到多种人生和处事态度。这些古典作品也给当代女子不少启示。了解古典文学中的女子,传承了千年文化,也是对自身知识的一种丰富。
第三篇:百步名篇赏析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激狂,也没有让人伤感流泪的悲伤,只是平平淡淡的故事情节,却包含着太多的感动。
《国王的演讲》讲述一个因紧张伴随着口吃的国王在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努力走出阴影的故事。整部影片故事性很强,或者说这是一个严肃的故事,所有的努力都在为最后的就职演讲作铺垫,越看到后面就越期待理应将影片推上高潮的演讲。在期待的同时也免不了对此作一番推测,如果讲得突然流利了会流于俗套;如果依旧如此那影片便失去了意义,所以在最后的演讲到来前我猜不出会是怎样的故事安排,就更多了份期待。影片也在试着告诉人们,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对于领导者来说,会有更多的幕后英雄。题外话,如果说拍出一部好电影,就是讲出一个好故事,没有太多浮华的修饰,只是把故事平静、坦然、清楚地讲给大家听,那这部影片无疑就是典范。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的存在。的确,若是George VI身边没有这样一个帮助他,爱他,不管怎样都不离开他的妻子——Liz,我相信他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克服一系列的障碍。或许这在人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夫妻夫妻,注定是要相互扶持的。可是真正可以在心里面互相信任的也并不多,往往一些小小的困难就可以把两个人分开。可是Liz却不是这样,她一直以来都在支持着他,即使有时Bertie想要放弃,她也体谅,并继续为他找医生,因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他的埋怨、气愤都只是对自己无能的郁闷之情。
而我现在还要说,一个男人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支撑自己走下去,理解自己的朋友。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有一份真正的友谊尚且困难更不要说是作为国王的George VI。虽然在他们在相识之时国王并不是国王,只是拥有爵位的王子,而另一个也只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执照,只是靠自己的努力帮助结巴患者的没人要的业余演员。但罗格没有因为George VI是王子就趋炎附势,而是秉持着一贯的尊重患者的风格,让他将自己当做朋友,以一个朋友地身份去帮助他。他叫George VI为Bertie,George VI也叫他Lionel。其实George VI的结巴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心理,他的爸爸给他极大的压力,他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况且他本来也不会成为国王,只是一个帮助自己哥哥的辅臣,哥哥也同样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所以罗格就让他知道有个人愿意听他的倾诉,愿意帮助他。这样朋友相称,让他把自己内心的许多秘密都说了出来,并且教他很多方法来克服自己的障碍。那些方法或许很多看起来都不是正规的矫正方法,甚至有些还会使他的名誉受损,可是却意外的有效。
之后他们的友谊也一直持续着,每次George VI演讲罗格都会在他身边帮助他,鼓励他。后来Lionel受到了三等勋章,这份国王的感恩之情开创了先例,这是唯一一枚为王室服务的骑士勋章。
《国王的演讲》的题材和主创班底在开拍前就已经注定这会是一部成功之作。意外的惊喜是电影想要使人思考的意图。虽然故事沿着乔治六世如何矫正口吃,如何获得王位,并如何雪耻九年前演讲的轨迹行进,但隐含的寓意却包罗万象。或许乔治六世不是王子,是你认识的某某某。从小在重男轻女或被冷落中长大,成年后发现自己不得已“小心谨慎”“乖巧听话”的生存态度竟然早在父母心里赢得了肯定,而此时,父母已不在,自己也在压抑的成长中伤痕累累,严重缺乏自信与斗志。瞧瞧,可以随便找出类似的人物与故事,多么现实而又平常的事例。即便不是那样的,还是有可合并的同类项。“惩罚教育”“否定教育”显然是错误的,结果导致的不只是独立人格的残缺,还会引发各种生理疾患。口吃是复
杂的语言失调症,与后天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各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与外部压力,都会加剧症状的恶化,所以首先要纠其病因,要打开心结,治疗心理创伤。这不单单表现在说话上,我曾经见过一个小朋友,他的妈妈责备他学习成绩差,他就会用课本敲打自己的脑子,一敲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无法阻止。总之,《国王的演讲》另一方面也探讨了任何家庭中都存在的育儿教子问题,乔治六世给两个小公主讲故事的那段,温馨提示了不再“重复错误”的现身行为。
于这里我也觉得,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一切从他们的心理出发,而且要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他们,不能让他们感到压力,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除此,国王与治疗师之间踏破阶级界限的友谊,感动人的瞬间,却揭露了尘世的冷酷复杂,或许都不是故意的,但“人心隔肚皮”想来已经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上有了用武之地。治疗师面试舞台剧演员,插入的这段无关国王的情节,是最好的说明,有时不是不能欣赏肯定,是不愿欣赏肯定,是无心欣赏肯定。再说国王乔治六世,唯独在面对妻儿时可以不设防线的他,终于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百分百信任的人——语言治疗师。因为他赢得了乔治的心,靠真诚宽容的情,靠毫不吝惜的赞美与鼓励。做一个“懂得赞美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倍感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因你的真心赞美,学会赞美别人。
反战的寓意是因升华全剧而被利用的深刻主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说起来只有坚持正义的大话,没有模棱两可的立场。可是,话题不在对与错,这里要探讨态度。融入了人的真情实感,“演讲”这工作就能做得出彩。情节中有希特勒的史料视频,那斗志昂扬的演说是一种武器,而乔治成功的讲演,那深沉悠缓的语言同样是一种境界。情到深处就能忘我,就能彻底放松心情,就能流利地说出任何一句你想说的话。
其实从这整个故事中我也可以感到语言魅力的伟大,George VI的演讲在战争期间成为英国抵抗精神的代言人,激励这这些英国的战士和公民们抵抗法西斯,保护自己的国土不受侵害。
当然,明显的教育意义还在打通所有人“自立自强”的脉络。克服恐惧,认识自己,面对并不完美的自己,更要爱自己。人是群居的物种,不论多么鄙视红尘俗世,人依然渴望被别人需要,渴望拥有“存在感”。其实,坚不可摧的“自我”永远存在于自己的心里,无关别人一时的热情与冷漠,只要不抛弃它,等待知己也好,寻找伯乐也罢,成功指日可待,总有一天能看到闪光的自己。
故事大概如此了。最后说说视觉享受,电影的画面可谓带给我意犹未尽的无限遐想。现代的灯饰,破陋的沙发椅,飘香的咖啡,推窗涌进来的潮湿的空气,到处留下了悠长古老的岁月痕迹,关于这片土地,关于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王与王的子民。
第四篇:诗经名篇赏析
《诗经》名篇赏析(3篇)
邶风·绿衣
原文 译文
绿兮衣兮,绿色衣啊绿色衣,绿衣黄里。① 绿色外表黄里衣。
心之忧矣,见到此衣心忧伤,曷维其已!② 不知何时才能已!
绿兮衣兮,绿色衣啊绿色衣,绿衣黄裳。上穿绿衣下黄裳。
心之忧矣,穿上衣裳心忧伤,曷维其亡!③ 旧情深深怎能忘!
绿兮丝兮,绿色丝啊绿色丝。
女所治兮。④ 丝丝是你亲手织。
我思古人,⑤ 想起我的亡妻啊,俾无訧兮。⑥ 使我无法找过失。
絺兮綌兮,⑦ 夏布粗啊夏布细,凄其以风。⑧ 穿上风凉又爽气,我思古人,想起我的亡妻啊。
实获我心。⑨ 样样都合我心意。(据程俊英译文有改动)
[注]①里:即下章之裳。衣在外,裳在里。②曷:何。维:语助词。已:止息。③亡:通“忘”。④治:犹制,此指染织。⑤古人:即故人,指亡妻。⑥俾(bǐ):使。訧(yóu):指责之意。⑦絺(chī):细葛布。綌(xì);粗葛布。都是夏季的优良衣料。⑧凄:凉。⑨获:得。
这首诗出自《诗经·邶风》。一位丧偶的男子穿上妻子生前给他做的衣裳,睹物思人,哀伤不已,从而唱出了《绿衣》这首沉痛凄楚的悼亡之歌。
全诗分为四章,以衣为线索,由物及人,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伤悼之情。前两章重在写已之“伤”,后两章重在写对妻子之“悼”。
“绿兮衣兮”,这起首一句,间用两个语气诃“兮”,隔断询话,造成一种强烈的顿宕,即刻给人以缓慢沉重和一唱三叹的哀伤感。读这句诗,我们不是分明可以感受出诗人的咽塞和抽泣吗?以下各章的第一句,也都采用这样的句式,复沓叠唱,从而造成全诗哀伤的氛围和悲痛的旋律,强烈地振动了读者的心弦。第二句“绿衣黄里”,与下章的“绿衣黄裳”互文重叠。闻一多先生说:“此里,谓在里之衣,即裳。”因为“衣在表,裳在里,衣短裳长”,所以“此章曰绿衣黄里,以内外言之:下章曰绿衣黄裳,以上下言之”(《诗经通义》)。“绿衣”二字是“绿兮衣兮”的紧缩重复。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裙裳,这色彩是多么的鲜艳,搭配得又是多么的协调。可是这艳丽的衣裳,却触动了作者无限的伤痛:“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原因何在呢?从第三章里我们得知,原来这衣裳都是出于妻子之手(“女所治兮”)。如今衣犹烛然,而妻子已经作古,怎能不令人心伤!诗人触物伤情,无比悲痛,这揪心的伤悲何时止息!那千恩万爱又怎能忘记!诗人无尽的忧伤、浓重的哀思,不能不掀动读者心中的波涛。接下来,诗人又由衣说到丝,由丝说到絺、綌,由自己的忧伤转到对故妻的深挚悼念。诗人望着绿色的丝,自然想到治丝之人。他沉痛地说:“这绿丝是你亲手染织的啊”!这绵绵绿丝,凝集着妻子生前的多少恩爱!又抽绎出作者如今的多少情思!絺、綌分别是细葛布和粗葛布,从全诗“似乎无头无绪,却又若断若连”(姚际恒《诗经通论》)的结构线索看,它和上文的衣、裳、丝是紧相关联的,当是指衣或裳的质料而言。这葛布是夏季的优良衣料,同样是妻子染织,并缝制成衣。现在诗人把它穿在身上,“凄其以风”。这里的“凄”字用得很妙,它在此兼有“凉爽”和“凄凉”双重涵义。诗人身上感到凉爽舒畅,而心中,却充满了“物是人非”、“惨惨戚戚”的孤独和哀伤,就难免感到凉风凄凄了。这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此时身心上的复杂感受——既有对妻子厚爱的幸福体味,又渗透着失去爱妻后的凄凉伤悲。诗人睹衣思人,激情难抑,从肺腑深处进发出“我怀念您啊,亡故的爱妻”(“我思古人”)这样深情的呼唤,并赞美她“使我挑不出半点瑕疵”(“俾无訧兮”),赞美她“使我称心如意”(“实获我心”)。这里,诗人的赞颂与惋惜,热爱与痛悼是交织在一起的。他赞颂愈多,憾恨就愈深;与热爱之极所伴随的,也正是痛楚之至。因此,诗人在深情赞美的话语后面,给我们留下了悼惜不已的悠长余韵。
提起悼亡诗,人们自然会想到潘岳、苏轼等人之作。特别是潘岳《悼亡诗》睹物思人的抒情方式,更为后人所称道。其实这种艺术手法,在《诗经·绿衣》里早已得到成功地运用。一身衣裳既是引发诗人万千思绪的契机,又移注了他的全部情感。诗人穿上妻子生前为他缝制的衣裳,触物伤怀,无限的思念与哀痛顿时绵绵不绝地涌上心头。诗人由眼前的绿衣黄裳追溯到妻子是怎样治丝,染色、2 织布,缝衣,又想到妻子的辛勤贤惠,体贴关怀,美好无比。恍惚之间,爱妻的形象几乎就在眼前。一身衣裳,又浓缩着妻子的一生劳动和全部恩爱。通过它,诗人把过去和现在,把妻子的厚爱与自己的伤悼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包容无穷的抒情效果。只要看到这“绿衣黄裳”,就会引起诗人的绵绵思绪。遗物与诗人朝夕相伴,那么这种深深的伤悼之情也就永无绝期了。
最后应提到,关于此诗,《毛诗序》解释为“卫庄姜伤已出。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后儒便据此在“黄”、“绿”两种颜色上做文章,以为黄为“正色”,喻庄姜,绿为“间色”,喻宠妾;“绿衣黄里”喻宠妾上僭夫人之位云云,皆穿凿附会,不足取。
车舝
原文 译文
间关车之舝兮,① 安装好车上的辖啊,思銮季女逝兮。② 把美丽少女迎回家啊。匪饥匪渴,并非因为饥与渴,德音来括。③ 虽无好友,④ 式燕且喜!⑤
依彼平林,⑥ 有集维鷂。⑦ 辰彼硕女,⑧ 令德来教。⑨ 式燕且誉,⑩ 好尔无射!(11)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12)虽无嘉肴,式食庶几. 虽无德与女,(13)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14)析其柞薪,其叶胥兮。(15)鲜我觏尔,(16)我心写兮!(17)
高山仰止,(18)景行行止。(19)
思慕你贤淑有美德。虽无琴瑟亲近你呀,宴饮喜庆也欢乐!那片平林多茂密,漂亮的锦鸡林中栖。妙龄年华的好姑娘,美德使我受教益。既宴乐来又赞誉,我爱你呀情不移!虽然咱们没好酒,勉强可以干几杯。虽然咱们无佳肴,希望你也尝尝味。虽无美德与你配啊,载歌栽舞乐无极!登上那座高山冈,去把山上柞树砍。砍下柞树背回来,绿叶柔嫩多鲜艳。难遇你这好姑娘啊,我心花怒放喜洋洋!德如高山人敬仰,行如大路人向往。
四牡騑騑,四匹公马跑得忙,六辔如琴,六辔如同琴絃张。觏尔新昏,(20)娶下你这位好姑娘啊,以慰我心,我甜蜜幸福心欢畅!
[注]①间关:安装车辖。《毛传》:“间关,设舝 也”。陈奂;“以舝设车轴间曰间关。”舝(xiá),同辖,车轴两头的铁键,②娈(luan)。美好貌。季女:少女。逝:往,指出嫁或迎娶。③德音;有美德的言谈,代指美德。括;同恬,会合。④友:亲爱。⑤燕。通宴,宴饮。⑥依:茂密的样子。⑦敿(jiao);长尾雉。⑧辰:时,及时。止值妙龄之意。硕女:美女。⑨令德:美德。⑩誉:赞美。(11)好:爱。射(Yi);通※,厌。(12)庶几:勉强可以,含有希望的语气。(13)与:给予。这里有相配之意。(14)析:劈。柞(zuo):柞栎,树名。薪:柴。(15)湑(xu):形容柔嫩鲜美。(16)鲜,罕有、难得之意。觏(gou):遇合,特指男女相爱而结合。(17)写:通泻,宣泄,指心情舒畅。(18)止:通之,语助词。(19)景行(hang):大路,行(亦读hang);往。(20)昏:同婚。古代夫称妻为昏,新婚与新妇同义。
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毛序》以为本诗是“大夫刺幽王”之作,显然是牵强附会。从诗的内容看,它是一首歌咏新婚的乐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叔孙昭子为季平子如宋迎女,赋《车舝》,便是很好的佐证。
全诗五章,都是抒写作者在迎娶途中的无比喜悦和对佳偶的热切思慕。诗以“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发端,开宗明义点出了迎娶的主题。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主人公(即诗人),满面春风,喜气洋洋,正在那里整理车辆。安装车辖。车辖是车轴两头的铁键,“无事则脱,行则设之”,现在设辖,表明要出门了。他出门干什么?又为何这样高兴? “思娈季女逝兮”点明了事因:他在想念那美丽的姑娘,就要去迎娶她啊!在这里,诗人运用六言长句和语气词“兮”,造成舒缓的节奏,把他那按捺不住的激动欢欣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洋溢在字里行间。正如明人孙矿所;“首两语曼声、绵丽,有姿态”(《评诗经》)。诗人的欢欣究竟从何产生的呢?仅仅来自于一般的男女爱慕吗? “匪饥匪渴,德音来括”作了回答。“饥渴”在《诗经》中多作性欲的隐语,诗人在此声明,他娶这位姑娘,并非只是生理上的需要,而首先是出于对她所怀美德(“德音”)的爱慕,这便具有了超越一般性爱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窃窕淑女,怎能不令诗人倾心!怎能不激起他爱的涟漪!好象姑娘已来到了眼前,他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虽无好友,式燕且喜”——“尽管我无以表达对你的亲爱,但愿和你欢笑宴饮,使你愉快”。这恳挚的“心里话”,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诗人还在设辖装车,心却早已沉浸在“之子于归”的欢乐中了。
进入第二章,迎亲的车子已经登程,穿行在一片茂密的平林中。诗人可能看 5 到了一只长尾锦鸡,触景生情,顺口唱道:“依彼平林,有集维敿”又由栖息在林中的“敿”,联想到闺中待娶的“硕女”。“敿”那溢光流彩的毛羽,不正好象那妙龄“硕女”如花似玉的容貌吗?姑娘的容貌是美丽的,更令人景慕的,还有她那高出容貌的“令德”,会给诗人带来教益。诗人的思绪再一次扬起,接续着原来的想象,构思与新娘欢宴的情景。他与佳人“式燕且誉”,一边宴饮,一边赞美她。他要告诉她:“好尔无射”——“我爱你终生不渝”!诗人的爱情,是多么深挚!他此刻的思慕,又是何等热切!这时诗人的心里,已完全被其佳偶占据,言之不足故重言之,重言不足故三言之,用了整个第三章来继续描写他与佳人对饮欢宴的想象。他对她说:虽然咱们没有“旨酒”、“嘉※”,但希望你“式饮”、“式食”,畅饮饱尝,虽然我“无德与女”,和你不配,但愿咱们“式歌且舞”,尽情欢娱。这亲切的话语,正如春风细雨,有多温馨,醉人!这排比而下的诗句,涌泻着诗人澎湃的激情,倾注着诗人热切的憧憬。同时,这流畅的笔势。奔泻的情思,又与马车驰骋在平地上的情景,也配合得十分和谐。
迎亲的车子继续前行,诗人眼前山现了„座长满柞树的高冈。举目望去,那葱笼的枝叶又引发了诗人蓬勃的诗兴,一连串的诗句便脫口而出:“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渭兮。”在《诗经》中,“析薪”大多隐喻婚娶。如《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真以析薪兴喻娶妻。这里的登山析薪也是如此。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顺手拈来这一人所熟知的隐语来象征自己前往迎亲。又沿着这一隐喻,象征蝉联而下,由砍伐树木写到“其叶湑兮”,推出了进一层的比喻:那柔嫩鲜美的树叶,不正象征着容光照人的新妇吗?诗人熔咏物与比兴于一炉,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欢悦和对佳人的喜爱。如果说前几章的情调欢快明朗的话,那么这里随着婉蜒盘旋的山路,诗人的情致也显得委宛曲幽了。它犹如东去的河流,由乎原旷野进入了逶迤掩映的群山之间。诗人的万千思绪,都离不开他迎娶的对象,因此,在上述的即兴隐喻之后,“鲜我觏尔,我心写兮”二句便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转入对佳偶的直接赞美和抒情。诗人称颂她是天下少见的姑娘,为自己找到这样的“好逑”而心花怒放,意气飞扬。
第五章是全诗的终结。这时车子正行驰在宽广的大路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人仰望着高山,远望着大路,心情该是多么的高兴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诗人的感情也溢满高山,铺满大路。在他的眼中,这山、这路,全都和自己前往迎娶的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或许她就住在山麓路旁?)。那美丽贤淑的姑娘,不正如同这高山大路一样令人仰望和向往吗?正因为这两句气象高远,意蕴丰厚的诗句带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意义,便成为后人表达某种仰慕之情的千古名句。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中就引用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孔子的无限敬仰。诗人的目 6 光由远而近,跳宕飞驰的诗思又落在了自己所驾的车马上:“四牡騑騑,六辔如 琴”。这两句不仅“正与车舝为首尾之词”(胡承珙语),前后照应,而且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形神飞动、意趣盎然的“驱车迎亲图”:四匹肥硕的公马,拉着披红挂彩的车子欢跑,驭手技艺娴熟,纵控自如,手中的六条缠绳调和得如同琴弦一般。这样的动态画面,充满了如酣如醉的情致,洋溢着欢快和谐的美感,实在耐人寻绎。最后,作者再次深情地呼告:“觏尔新昏,以慰我心。”在笔酣墨饱、情畅意足中结束了全篇。
《车舝》是一首美妙的新婚乐章,更是一曲美好爱情的颂歌。它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诗人选取迎亲途中过一典型环境,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示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思慕,诗人从安装车辖起,就展开了“式燕且喜”的想象。启程之后,这种想象更得到了随意翱翔的空间。一路上,随着景物的变换,诗人的想象不断更迭,联翩而出。林中的锦鸡,山冈的柞树,同及眼前的高山大路,无不激发着诗人的情思,无不与他对佳偶的思慕交织在一起。诗人在想象中,交替运用比兴、象征独自、烘托、描绘,更加深了全诗的意蕴和情趣。而这一切,又被诗人巧妙地安排在迎亲途中这一特定的情境之中。因此,不妨可以这样说,《车舝》是诗人在迎亲途中洒下的一路诗情,一路欢歌。
周颂·雝
原文 译文
有来雝雖,① 来时候,和悦恬静,至止肃肃,② 到这里,肃穆恭敬。.
相维辟公,③ 诸侯群公都来助祭,天子穆穆。④ 天子更是副庄严仪容。
於荐广牡,⑤ 啊,献上肥大的公羊,相予肆祀,⑥ 帮我把祭品全部摆上。
假哉皇考!⑦ 伟大的父皇啊,绥予孝子。⑧ 请保佑您的孝子嗣王!
宣哲维人,⑨ 为人聪慧明睿,文武维后。⑩ 为君有武能文。
燕及皇天,(11)德泽遍及宇内,克昌厥后。定能昌盛他的子孙。.
绥我眉寿,保佑我寿高命长,介以繁祉。(12)惠赐我许多福祥。
既右烈考,(13)既敬祭我英烈的父王,亦右文母。(14)也敬祭我慈爱的亲娘。
[注]①有:句首语词。雝雝(yōng):雍容和悦的样子。②止:语助词。肃肃:恭敬的样子。③相:助祭。维:是。辟(bì)公:指诸侯公卿。④穆穆:严肃庄重的样子。⑤於(wū)。叹词。荐:献。广牡:大雄牲。⑥肆:陈设。肆祀:指陈设祭品。⑦假:大。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此指周文王。⑧绥:安抚,引申为保佑。⑨宣哲:明智。维:通“为”。⑩后:君。(11)燕:安。燕及皇天,意谓德配皇天,泽布域内。(12)繁:多。祉:福扯。(13)右:动词,有尊崇、敬祭之意。烈考:与皇考同义。(14)文母:文德之母,指文王妃、武王母太姒。
《诗经》中有不少关于祭祀的乐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古人祭祀天地祖宗的情景。其中既能完整体现贵族祭祀过程,又有一定艺术特色的篇 8 章,便要数《周颂》中这篇《雝》了。
这是一首祭祖诗。《毛诗序》说,“《雝》,禘(dì,祭也)大祖也。”大祖是谁?有人说是后稷,有人说是文王,还有人说是帝喾。从诗篇的内容看来,应以朱熹关于“武王祭文王”之说为当。
这首诗共十六句,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章。第一章叙写参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态。“有来雝雝,至止肃肃”,是总叙参祭者到来时的景象。人们来时走在路上,都还神色和悦;一到庙堂,全都肃然收容。这一下便显出了庙堂的庄严肃穆。后两句分写不同的参祭者;助祭的是诸侯公卿,主祭者就是天子了。诸侯公卿是怎样的神情,诗中虽未描摹,但是连天子都也“穆穆”,满脸庄重之色,则“辟公”之无不肃静,也都可以想见了。这是一种静态的展示,整个庙堂似乎都沉入了无声的庄重之中。诗中连用三个叠词,描摹人们来到宗庙前后的不同神态,既渲染了庙堂的气氛,又显示了人们来此庄严场所所经历的情感升华,板富表现力。第二章便由静态、无声的景象再现,转入祭祀中的献祭和祝祷,人称也由第三者变为主祭者(天子)第一人称。“於荐广牡”二句以咏叹的口吻,叙述献牲和陈馔,与上文庄严的气氛紧相呼应,进一步表现出参祭者的虔敬。“假哉皇考”二句,是对“皇考”(先王)情不自禁的呼唤和祝祷,感情热烈而深长。从中简直可以感受到主祭者语调的延长和颤动。第三章是对“皇考”功德的庄重颂赞,颂赞他英明睿智,文武双兼,德配皇天,泽被后世,能够使子孙兴旺发达。从咏诵的口气看,人称又变为第三者,似乎是助祭者所唱之词。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祷。他祈求“皇考”保佑他长寿,赐给他许多福祚。末二句说明他既敬祀自己的父亲文王。也连带敬祀自己的母亲太姒。古代帝王的先妣不另立庙,往往附于先王庙一起受祭。所以,诗中也表达了对先妣的怀思和祝祷。
这首诗描述了祭祖的情景和气氛,叙写了祭祀的过程和祷词,还特意交待了父母合祭这一形式。虽属短章,但描述祭祀始末完整。其他宗庙祭祀诗(如《清庙》、《有瞽》、《丝衣》等),虽在某些方面的描述颇为丰富,但都不及此诗所叙过程之完备。
一般说来,“顷”诗在艺术表现上远较“风”诗逊色。它们节奏比较呆板,很少运用比兴,也不讲究韵调。但这首诗倒是颇有变化。它在结构上采用助祭者与主祭者交替演唱的方式,随着人称的变化,描述转为祝祷,祝祷变为颂赞,以此再现祭祀的过程,显得较为灵活。作为庙堂乐歌,当时想必还伴以舞蹈,这便带有了“歌舞剧”的特点。所以,读这首诗,恰似观赏三千年前周人祭祖的二重唱歌舞。耳边振响着那此起彼落的音声,眼前浮动着那徐纡翩跹的舞容,虽然未免庄重了些,却也不乏动人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用韵。每章第一句与第三句用一韵,第二句与第四句用另一韵,前章偶句与次章奇句又蝉联一韵,9 错落回环,形成了极好的韵律。如第一章一,三句“雝”、“公”属东韵,二、四句“肃”、“穆”属幽韵;第二章一、三句“牡”、“考”蝉联幽韵,二、四句“祀”、“子”另押之韵,全都交错、连环,十分严整,造成了一种宛转回环又起伏变换的旋律,使全诗带有音声情韵之美。正如姚际恒所说:“此诗每句有韵,甚奇。又凡四章,二、三、四章皆‘有’(幽)韵,而二,四两章旨先‘有’韵,后‘纸’(之)韵,前后相关,音调缠绵缭绕,尤为奇变。”(《诗经通论》)又如方玉润所说:“此真所谓辘轳韵也。而用韵之奇,亦无过乎是者。”(《诗经原始》)这在韵律不齐甚至无韵的《周颂》中,可谓绝无仅有了。
第五篇:诗经名篇精选赏析
诗经名篇欣赏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或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名篇欣赏
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释
①关关:雎鸠和鸣声。雎(jū)鸠:水鸟名,即鱼鹰。一名王雎。相传这种鸟雌雄有固定配偶,古人称为贞鸟。②洲:水中陆地。③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丽的样子。淑:品德善良。④君子: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好逑(qiú求):好的配偶。逑,配偶。⑤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花叶浮水丽,嫩叶可食。⑥流:顺着水流之势去采。⑦寤:醒着。寐:睡着。⑧思服:思念。⑨悠哉:思念又深又长的样子。⑩辗转反侧:即翻来覆去,卧不安席。(11)友:亲爱。(12)芼(mào冒):选择。
导读
《关雎》是《诗经》首篇,历来学者都很重视,自汉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但就该诗本义来说,这是一首一位青年炽热地追求一位美丽善良姑娘的恋歌。诗一开篇,即向读者展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雎鸠,在河中小洲上关关地鸣叫求偶,此情此景触发起诗人自己对河边采荇菜姑娘的爱慕与追求,他反复地倾诉着自己内心缠绵难解的思慕之情。诗中“求之不得”一句,突然掀起热恋中的曲折波澜。紧接着“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两句形象逼真的描绘,更显得爱情的真挚和可贵。末章在诗人的热切想象中,以和美的琴瑟和欢乐的钟鼓来与姑娘亲近,使她快乐,实现了一对有情人结成伴侣的美好愿望。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首爱情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而且这首诗
比兴手法十分高妙,它将外在的自然景物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使景中涵情,情中蕴
景,达到自然契合,浑然一体,意境优美而隽永。“关雎”一词,已广为流传,成为纯洁美好的爱情象征,所以该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⑤。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
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②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④宜:和顺、善。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此句言善处室家和家人。⑤有蕡(jī):指桃实大而多。⑥蓁蓁(zhēn真):叶子茂密的样子。
导读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全诗构思工巧,层层递进。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就给读者带来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又象征正是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时光,并烘托着容貌如花的美丽新娘的青春气息,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接着二章、三章,用桃实硕大且多,象征新娘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于归后,家族昌盛,使全诗洋溢着民间婚嫁热情欢快的生活气氛,真是天然妙笔!清人姚际恒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经通论》)而且《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已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被后世奉为结婚的楹联,可见其影响深远。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③,永以为好也④。投我以木桃⑤,报之以琼瑶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⑦,报之以琼玖⑧。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注释
①投:赠送,木瓜:椭圆形,似小瓜,浅黄色,味芳香。古代风俗,有以瓜果之娄作为定情信物。②报:回赠。琼琚(jū):枕美的佩玉。③匪:同“非”。④好(hào):爱。⑤木桃:即桃子。⑥琼瑶:佩玉名。⑦木李:即李子。⑧琼玖:佩玉名
导读
这是一首男女互相赠答的情诗。从《诗经》中的有关诗《邶风·静女》、《郑风·女曰鸡鸡》、《溱洧》以及《陈风·东门之枌》和本诗来看,男女赠物以定情,以永结同心之好,已成为周代社会的一种习俗了。本诗抓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典型细节,一连三章,以质朴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欢乐的情调,回环迭唱,热情赞美和充分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生活以及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从而使这首诗熠熠生辉,千古以来,流传不衰。辛延年的《羽林郎》、繁钦的《定情诗》和秦嘉的《赠妇诗》等明显受本诗的影响。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2.静:娴雅安详。3.姝:shū美好。4.城隅:城角隐蔽处。5.爱而不见:通“薆ài”隐藏。见,出现。6.踟躇: chíchú徘徊不定。7.娈:(luán)年轻美丽。8.贻:yí赠送
9.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10.说怿:说,通“悦”。怿,喜爱
11.牧:野外。
12.归:通“馈”,赠。
13.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引申之为草木嫩芽。象征婚媾。
14.洵:实在,诚然。
15.邶:bâi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
16.有炜:wěi形容红润美丽。“有”为形容词的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17.匪:通“非”。不,不是。
18.女:通“汝”,指“荑”。
黍离
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⑤,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糜子、小米。离离:繁茂的样子。②稷:高粱。③行迈:行走。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即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⑤悠悠:悠远的样子。⑥噎:食物堵住喉咙。这里指忧深气逆,咽喉哽塞。
导读
这是悲叹周室颠覆,寄寓忧国之思的怀古诗。《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从诗意来看,其说是可信的。全诗三章,每章开首两句写景起兴,景中含情;中间四句摹写诗人“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神态,这是由于诗人目睹昔日故都的宗庙宫室的故址上已长满了黍稷,出于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之情,内心痛苦惆怅,心神不定地徘徊在镐京的废墟上;末尾两句直抒胸臆,呼问苍天,在这含蓄地责问中,流露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和怀念故国之思,感人至深。《黍离》也因此成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不断为后世诗文辞赋所代用。如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悲式微。”向秀《思旧赋》:“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等等。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说:“凭吊诗中绝唱也。唐人刘沧、许浑怀古诸诗,往迹袭其调。”所以该诗堪称怀古诗之祖。
无衣
岂曰无衣①?与子同袍②。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④,与子同仇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王于兴师,修我矛戟⑦,与子偕作⑧!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⑩,与子偕行(11)!注释
①岂曰:难道说。②与子:和你。袍:长袍。犹今之披风,白天当衣,夜晚当被。③王:指秦君。
因秦人称其国君为王。于:语助词,犹“川’。兴师:起兵。④修:整治。戈、矛:古代的主要兵器。⑤同仇:共同对敌。⑥泽:通“祥”,贴身内衣。⑦戟(jǐ已):古代一种戈、矛合一的兵器。既能直刺,又能横击。⑧偕作:协同行动。⑨裳:战裙。⑩甲:铠甲,即用皮革或金属片制的护身衣。兵:兵器。
(11)偕行:一起前往。
导读
这是一首秦民相约从军的军歌。秦国地处西域,经常遭受少数民族的侵扰,因而不得不进行频繁的自卫战争。《无衣》就是骁勇善战的秦民所唱出的一首威武雄壮的军歌。全诗三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在一片“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豪迈而坚定的回答声中,表现了士兵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在“王于兴师”的号召下,秦民磨好戈矛,同赴战场,同声唱出“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雄壮歌声,慷慨从军,共御外侮。这首诗语言干脆利落,音凋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动性。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军歌,对后世反侵略的卫国战争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②。纵我不往③,子宁不嗣音?④ 青青子佩⑤,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⑥,在城阙兮⑦。一日不见⑧,如三月兮!注释
①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汉民族服饰。现在则解释为恋人的衣领。但是,实际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轻人所着的青衿。因此,这句是召唤春神的话。
②我心:焦急等待着春神的少女之心。
③纵:纵然。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④宁:怎能。嗣音:寄个信来,指春风送信。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⑤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
⑥挑兮达兮:来到。“挑”谐“到”音。“达”谐音“踏ta”。
⑦城阙:城门,由东门迎春神。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⑧一日不见:表示恋慕之情的惯用语 导读
过去把这首诗解释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修焉”。以后则理解为女子思念恋人的歌。后者是现在仍存在的解释。但实际上,这首诗应视为描写少女迎接春神时的心情。
此诗由三章构成。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复。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中把“青衿”作为春天颜色的象征,用呼唤的口吻表达少女盼望春神来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全篇的主题。第二章以重复第一章的形式写成,但期待的心情比第一章更为强烈。第三章是个转折,表示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这里综合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尤其前两句是少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呼声。而且起着由前半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的动态的中继作用,从而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对春神的恋歌,也可以说是一首迎春神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从当地人的心理出发,这个少女的心情是很有代表性的。击鼓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爰居爰处8?爰丧其马?于以求之9?于林之下。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不我活兮13。于嗟洵兮14,不我信兮15。【注释】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 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 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13.活:借为“佸”,相会。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评析】
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释】:
薇:野豌豆苗,可食。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烈烈:犹炽烈。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刚:坚硬。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启处:犹言启居。孔:甚,很。疚,病,苦痛。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君子:指将帅。戎车:兵车。牡:雄马。业业,壮大貌。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騤(kui,阳平):雄强,威武。腓(fei,阳平):庇,掩护。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棘:急。孔棘,很紧急。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迟迟:迟缓。【赏析】:
《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玁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而诗人善于以物写时令,以柳代春,以雪代冬,而且以薇菜的“作”、“柔”、“刚”交待时节的变化,叙述战时的生活,又隐寓戍边之久远。尤其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更增强了哀乐的情感表达,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末尾与首间照应,使通篇结构完整,严谨统一,又见出诗人构思的精巧。
三、《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郑风风雨》。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出自《诗经·卫风·木瓜》。①[投]这里指赠送。②[木桃]就是桃子。③[报]回赠。④[琼瑶]美玉。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0、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
11、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jǐng háng xíng zhǐ)。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大致意思是赞颂孔子的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为行为准则。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14、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15、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①[靡]没有谁。②[鲜(xiǎn)]少。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6、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原诗描写一位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说姑娘的心因思念情郎而悠悠然。正因为“青青子衿”在姑娘眼前不断闪现,以致刻骨铭心,才使姑娘对情郎的思念呈现出了绵绵不已的状态。这两句非常逼真地把热恋中的姑娘的含蓄、多情的心态刻画了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后来“青青子衿”又引申为高士、贤才,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这两句诗表达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
1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简单说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2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2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译: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24、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译: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用于祝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