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观心得体会
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讲农业的重要性我估计反对的人不多,但是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可能目前不能接受的人还比较多。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农业信息化在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当中的战略地位。究竟有多么重要?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来看,从几千年文明史走过来,我们经历了三个化,第一是农业化,第二工业化,第三是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实际上农业化是由农业革命开始,大家知道我们是从原始社会走过来的,我们靠采集食物和捕猎动物。后来有了农业革命,开始了农业化的进程。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我们曾经是领先农业化的,当然农业革命最早不是在中国发生的,中国农业革命应该是工业革命前3500年左右,后来中国的农业革命领先环球,所以使得中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从技术的角度看,核心技术是犁,实际上农业革命发生之后,从农业化来讲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可能回到靠采集植物、捕猎动物为生,我们会继续发展农业化。
第二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工业化,工业化是1975年发明蒸汽机开始的,很多人认为重要的内涵是第二产业,制造业的发展,这是不对的,其实是使人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商品工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机械代替人和家畜的自然力。工业化第二阶段是电器化阶段,主要问题是解决了机械能和电能的转换,大大的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对工业革命比较准确的理解,实际上是产业化的含义。首先是工业革命导致劳动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促进了第二产业的产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化。同时我们看到工业化使得农业也走向产业化,使得服务业也走向产业化。所以工业化不仅仅是第二产业产业化的问题,也包括第一、第三产业产业化的问题。我们今天谈论的是农业信息化。
我们看一下美国的农业工业化历程,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在100多年以前,在1880年的时候美国收获一英亩麦子需要20个小时,到1916年变成12.7小时,到1938年到了6.1小时,美国第一台拖拉机是1892年制造成功的。到了1940年以后,农田拖拉机达到160万台,1960年超过470万台,牲畜等劳动力大概就消失了。美国脱粒机普及应用大概花了60多年时间。1965年美国农家拥有23.5万台卡车,1980年增加到350万台以上,所以拖拉机、卡车这些农业机械,承担了所有农业劳动,大概花了65年的时间。另外农业化学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另外畜牧业也实现了机械化的产业化,技术的进步使美国到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从农业社会转项城市化社会。今天美国劳动人口低于2.7,而且农业人口下降使得农场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美国有3200家农场,占总销售额的38%,所以可以看出一个大的趋势,而且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个是农业工业化,用规模经济的办法来生产农业,第二个是传统工业改造,另外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伴随大量新兴产业诞生。同时科学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在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农业社会大量农业人口大什么地方去了。他们没有失业,他们到新兴产业里了,由于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兴产业里了。
所以研究18世纪工业革命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就是说如果把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跟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做一个认真的对比,这种产业结构有面目全非的变化,工业化没有导致失业,更没有导致社会的崩溃,而是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是历史的阶段。即便就业问题而言,工业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不会回到自给自足的时代,他会被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工业化水平会不断提高。中国工业化的进展我觉得如果说我们承认工业化是实现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话,我觉得中国第二产业的产业化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在第三产业,比如教育、金融、通信、文化、政府、卫生等等方面,我们可以说工业化任务也已经完成,只是水平高低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目前中国工业化唯一没有完成的任务是农业工业化,或者农业产业化,当然全国情况不均衡,有的地方高一点,有的地方差一点。如果说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话,主要是农业工业化没有完成。所以不管是中国的工业化也好、信息化也好,还是现代化,核心问题都是要解决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当前中国的现实。所以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之一,我们国家的农业之所以至今仍然与现代农业差距甚远,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我们没有给农业工业化足够的重视。我们信息化必须吸取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训,不能只搞城市的信息化,而不搞农业信息化,所以必须始终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力争实现农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上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在战略上没有这个指导思想,就会影
响整个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当然中国和美国国情有很大不同,这样农业工业化和美国走过的农业工业化是不可能一样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中国农业要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实际上很多人脑子里,影响中国发展现在农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条件是什么?就是农业工业化所产品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何处去。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工业化和信息化形
成壮大的新兴产业来吸收这些剩余劳动力,如果没有发展的观念、没有工业化带来的发展,信息化带发展的观点开展农业发展,可能就走在了死胡同里。想想美国,虽然现在农业人口不够300万,但是食品工业有200万,这300万农民支撑了美国200万人口从事食品工业。
第三阶段是信息化,信息革命的核心技术是数字计算机和微处理芯片,第一个芯片是1971年英特尔做出的。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传播和利用问题,理论上人类一切逻辑思维活动都可以逻辑化,只要写的出逻辑,就可以让计算机完成。信息化解决的是人类自然力、脑力的延伸,所以人类社会方方面面无处不用脑,所以信息化也就无所不在,信息化既影响农业化也影响工业化。信息化也会引起经济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一定会回答一个问题,大量的工业剩余劳动力流向何处,每个企业只要推进信息化,最后一定是人员减少,不会因为信息化人越来越多,信息化引起的剩余劳动力哪里去?这就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大量新兴产业会吸收信息化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这是我们不用担心的。那么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建立在农业工业化基础之上,所实现的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所以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同时,又促进向高技术发展。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贡献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处理,第二自动化和智能化,第三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从信息化角度讲,我觉得我们很重要的认识,就是说对农业来讲,对当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信息化核工业化放在一起考虑,而不能单独的讨论,如果离开农业工业化讨论农业信息化是没有意义的。
过去几年看我们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第二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也很快,第三农村信息服务受到广泛重视,很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企业等等。而且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这几年农村的信息化虽然发展很快,但是还是不管国际和国内,城市和农村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所有做企业的或者做这个事业的人都应该想到,差距就是机遇。随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文化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所以我觉得各种各样数据都表明未来一、二十年,发展信息化战略空间就是农村,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战略上给予它足够的重视,而不是应付的态度,被动的思路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前为止,我们讲差距,到今年年底城镇的电脑拥有量大概到60%,农村到3%多,不到4%。另外从我们国家到今年6月份为止,虽然网民到两亿五千三百多万,但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中国有5、6亿网民,是不足为奇的,这会带来什么影响是非常难以估计的。互联网应用水平比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国外网上求职、银行等等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国家还主要集中在新闻、娱乐这些方面,我们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这反过来说明,我们国家农业网络或者网站只要向深入方向发展,空间可以是很大的。另外从电脑拥有量看东中西部看农村差距很大,东部已经到了6.2%,而西部只有0.42%,其他中部和东部比例也不高,大量空间在中、西部。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国家农业信息化怎么发展呢?我个人认为要抓两头带中间,哪两头呢?一头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比较快,有条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地方。另一头是经济社会欠发达,信息化发展受制约比较大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要尽量往前走,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和发展现代农业,尽快向先进国家看齐。我们讲农业信息化,两个眼睛,并不是始终盯在落后的不发达的农村,我们也要看到先进的地区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些地方大力建设示范基地推广信息技术非常重要,我们也看到东北、吉林、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多成功的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安息,也值得我们借鉴。另外是欠地区,我们要看到信息化并不嫌贫爱富,穷的穷搞的法、富有富的搞法。原则是效益出发,最基本的问题是找到信息化对当地发展提供什么机遇,对解决三农问题信息化提供了什么作用和办法,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动脑筋,当然效益是最重要的,谁也不愿意做赔钱的买卖。尽是是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有巨大的创造空间,不能一提到农村就是穷、没有文化,实际上农民是很综合的概念,在所有看上去比较落后的地方,一定有先进的,里面一定有经过条件好、文化程度高点的、对信息化需求强点的,我们信息化推进就是找出这批人来,先带起来,所以关键问题还是掌握信息化推进规律,摸清楚当地情况。农业信息化目标不是为了消除数字鸿沟,这不会解决问题。因为数字鸿沟本质上是经济鸿沟,有了经济鸿沟太会有数字鸿沟,所以要解决数字鸿沟本质上是发展经济,所以信息化努力目标都是锁定在当地经济发展上,通过发展经济、消除经济鸿沟来消除数字鸿沟,这个是我们消除数字鸿沟的很重要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想,从目前我们国家的情况讲,欠发达这块,是有八个重点,第一是发展本地农业,信息化一定对当地农业有好处。第二发展农村经济,第三促进农夫产品流通,第四帮助农民工走出去,这是会近期见效。另外还有四个是长期效应,第一发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第二提高农村信息教育水平,让每个孩子接收到信息化教育,这是很重要的,第三开展农村干部信息化培训,如果他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刻认识,那这个事情是做不好的,第四是务实推进农村电子政务,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权益。这里我讲一下信息化工作者要研究农业问题,在信息化推进当中我们比较忌讳的是就信息化论信息化,信息化之外的就不管。只考虑信息化送到农村,而不跟农村业务密切挂钩的话,就可能走进死胡同。所以一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起到什么作用、发挥什么效益,才可能受到政府重视,企业才有可能得到回报。我也讲,我们企业赚钱很重要,不赚钱就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社会责任就是空话。所以我想,这是我们办农业网站的企业,我们也是要讲效益的,那你就要研究农业、农村问题,研究透了,就可以当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农业农村问题的产物,更不仅仅是农业信息化的产物。所以农业信息化推进眼光是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上。另外我们要关注重点行业及八亿农民一个不能少现在是做不大的,要选出其中需求最强烈,而且有比较好的基础。第一我觉得要关注农民工,这是当前对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一群人,另外是农村青少年,他们会根本改变农村。除了这两类,我觉得要关注已经组织起来的农民,各种生产协会、流通协会,包括企业家和农业大户,通过他们的发展带动农村和其他农民的发展,我看到有一些报纸或者文章讨论,农村50几岁、60几岁老太太、老头不会用电脑怎么办?那就算了呗,把眼光放在可以扶的起来的人。所以我们推动农业信息化一定要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村分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我们讲农业信息化,一定要让农业和农民分出来,比如一个农业网站,王震后面的服务应该跟上,比如电子商务,我可以送到你家里,这样既搞了信息服务又搞了商务,这就很有利于农村分工的发展。
我想我们的信息化是要关注农业工业化问题,关注点放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更好的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也推动农业工业化解决。最后我简单讲几个观点,第一我们要拥抱变革,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对人类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第二个我们要勇于创新,在中国当前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之下,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应该是一项伟大的社会事件,这个事件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很多国际会议讨论边远地区怎么利用信息化带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解决,而这个我想像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一样,中国农村信息化得成功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借鉴。另外我们要宽容,而不是职责或者刁难,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内容,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浅谈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浅谈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也必然会受到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从而使农业信息化成为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方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必须加快农业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此,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阐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重点讨论了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广义上是说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实现农业科技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在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有效传播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狭义上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科技成果、生产技术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发展比较晚,在1993年农业与农村发展研讨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随后,农业信息化浮出水面。我国属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我们既要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同时也要推进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因素,农业信息化关注的是产业化改造问题,农村信息化关注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改善。
三、我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将大大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随着信息网络的健全与完善、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必将跨越时空的障碍,使身处每个角落的用户都能更及时更便捷地获取先进实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大大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速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二)农业信息化将加快市场农业体系的发育。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向广大农业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户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及时便捷的国内外市场信息服务,将加快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交换和流通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流动,提高有限的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农业信息化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取市场信息困难和信息的非对称性,导致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过高,市场风险太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加强农
业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有利于龙头企业和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以带动广大农民围绕市场抓调整,扩大规模净创效益。
(四)农业信息化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得以提高。粗放型的高消耗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型优质低耗的“绿色”生产模式所替代。
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引进“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农业信息化有关项目的研究列入863计划,并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我国自1995年农业部提出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以来,用了5年时间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农业基本数据库,农业监测、预测与预警等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农业生产形势与农作物产销预测系统,对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全国已有260个地(市)、1210个县(市、区)和7000多个乡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分别占其总数的78%,43%和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有些已得到应用。
我国农业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部分落后地区更是空白,广大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还处于极低的水平。目前,农业和农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信息化,整体基础较差,农业信息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农业信息网络还不完善,存在着“有路无车”(投入不足,农业信息终端用户较少)、“有车无货”(农业信息资源匮乏)、“有货无销”(农业信息市场发育滞后)的现象。农业信息化还停留在为农业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国内外基础数据,为高层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信息参考的阶段。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主体的农民、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龙头企业以及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等,其信息的获取手段仍然较为落后。
五、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在农业信息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信息产业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产业的意义、目标和发展重点等做出明确规定来实现。通过制定优惠的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将农业信息产业作为开发的重点,根据农业自身的特点,予以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
(二)增强农业信息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态势,各级政府应该把农业信息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对信息是生产力、农业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和农业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
(三)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还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常常使信息失去其时效性。由于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我国经济发展又存在着地区间不均衡,因此在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合当地经济水平的信息网络。有了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就能提高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增强获取和发布农业信息的能力。农民增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农业信息系
统,政府应积极组织进行农业信息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市场信息、生产信息、资源环境信息、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为农民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指导和服务,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四)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现阶段改变农民增收缓慢的现状,必须依靠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因此,农业和农民中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必须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业信确保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不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即政府要积极支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财政支出力度。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五)加快适应农业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信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我国目前农业信息人才相对缺乏,直接制约了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省、市、县、乡、村(户)5级联动式培训机制。多培训些既懂农业知识又掌握科技信息的复合型人才,让这些“农村能人”带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
六、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将使农业生产的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和自动化成为可能,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文献
(一)朱秀珍、陈新添、田笑含、尹传剑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农机化研究2007年8月第8期
(二)张金隆、帅传敏《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9月
(三)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1期
第三篇: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
编者按:
在农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当前我国的农业究竟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对信息的主要需求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有多高?本报信息化应用调查小组深入河南、四川等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省,就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以及问卷统计的数据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在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和超过了1000美元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是:农业gdp在全部gdp中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例从1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提高到2004年的41.8%;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的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近年已达70%以上;农业的功能也从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进入到提供食品安全的阶段。
农业专家指出,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那么,什么是现代农业?目前我国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以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为一体,具有多元化、多功能产业形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达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能够实现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
在此次调研中,无论是农业部门的领导还是农业研究的专家,都着重强调,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必须依赖信息化。和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现代农业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的大产业;现代农业采取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农业的产品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现代农业的参与者是知识型劳动者。现代农业的这些内涵和特点,无一不对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农业经营市场化需要信息内容引导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是最紧迫的课题。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还不高,但市场化水平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总商品率达到60%以上,农民家庭经营费用的货币化程度达到80%左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产品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通,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农民对市场状况了解甚少,只能“跟着感觉走”或“随大流”。因此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信息化需求并不滞后,对于实用的市场信息需求,已经可以用刻不容缓来形容。据本报信息化调查小组调研得到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40位农民中,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共有232人选择;对农业生产和科技信息的需求其次,有190人选择;对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和专家咨询信息也分别有178人和112人选择。
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在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因此,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而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必须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安排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解决大宗农产品的出路问题;要借鉴工业企业注重产品营销的理念,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农产品生产要像工业产品的生产一样,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大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市场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对农业市场相关信息的需求尤为强烈。无论是农民个体还是农业企业,都迫切需要市场供求、产品价格、法律法规以及专家咨询等信息。因此,农民对信息交流的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1998年,我国农村每户家庭在生产中邮电通信类消费的投入仅有169元,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384元。
专家指出,农业经营市场化需要信息内容支撑。市场化对信息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及时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必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的大平台,让农民在这一信息平台上获得信息,并且上传需求,实现信息交互。尤其是当前发展的订单农业,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的具体要求,农民或者农业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来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接受调查的农民
表示,在农业市场化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准确畅通,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规避生产经营的风险,获取更高的回报。
2.农业产品标准化需要信息手段规范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规格质量都有统一严格的标准,现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农产品生产也是如此。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公平、公正交易是现代经济的市场规则,也是引导市场良性竞争的保证。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公平、公正交易的前提,也是遏制市场欺诈、提高农民收益的有效保障。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我国农产品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要与国外廉价而优质的农产品进行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逆差。作为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农产品贸易壁垒之争正愈演愈烈,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体现在产品之外的标准制订、预警机制等“高端竞争”能力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是“短腿”。据国家有关部门透露,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至今约有90%的农产品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和影响。很显然,现在农产品生产如果再像传统农业那样,不按标准生产,没有严格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检测,且不说价格卖不上去,连市场准入都很困难。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至关重要。
当前,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已经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传统的个体农户显然是难以完成的,目前我国主要推广的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类型。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现阶段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出现了这样一个现实课题,即龙头企业对零散的农户,如何统一组织生产,制造标准化的农产品?最佳的解决途径是依*信息手段来规范。
专家表示,农业产品标准化需要信息手段规范。对此,可以借鉴工业生产中的规范化理念,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通过全面覆盖的大信息网络,采取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企业在组织生产时,可以对单个的农户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指导,明确生产的技术指标;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全面实时的监控,确保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长状况和产品数量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独立的生产农户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得到准确的解决办法;在最终产品的采集、运输中,先进的信息手段也对市场的整体调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生产规模化需要信息技术实现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意义十分重大。考察世界工业发展史,可以发现,工业生产之所以能迅速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主要原因是机器大工业能够产生大的规模效益。现代农业要获得高效益也必须走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的路子。
由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土地的经营与生产规模太小,在小块土地上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投入多、产出少,农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等方面。
农村改革广泛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能够适应以人畜力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够适应以机器耕作为主的现代农业,必须坚持长期不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资源条件约束更加刚性地摆在中国农民面前。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人均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等)占有量极低。土地等资源流转性差,资源配置不合理,两者均导致了超小的农业生产规模以及较低的收益水平。
那么,能不能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呢?研究学者指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尤其是在我国的现实状况下,在坚持家庭承包制的同时,要实现规模化,更多的是*体外信息交流来组织和管理。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规模化产业的关键。
当前,有关科研单位、大城市郊区和一些省区、农垦企业等,正积极通过信息技术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例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了200多个本地化、农民可直接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使全国800多个县的700多万农户受益。在北京示范区应用后,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10%,单产提高8%~10%,生产成本降低5%~7%,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通过信息化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所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专家表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需要信息技术来实现。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能够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农业信息化,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真正成为规模化的产业。
4.农业经济产业化需要信息网络维系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前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数占农村适龄劳动人口的61.6%,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占17.7%,从事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的占2.8%,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占3.8%,从事信息服务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占14.1%。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很显然,现代农业是包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大农业概念。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而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具备一个新兴产业的各种特征,从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大流通和涉农综合服务,这根链条上汇聚了全国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95万经营大户,240万农民经纪人。对这样一个大产业的管理,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依*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来实现管理和协调。
专家指出,农业经济产业化需要信息网络维系。随着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的加深,管理信息化以及服务网络化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三大产业领域的沟通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的保障。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贯穿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如产前主要为生产规划和准备生产资料,产中主要体现在种植和养殖两大方面,产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方面。尤其是在管理信息化方面,无论是前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是中期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都可以因为管理的高效和准确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
5.现代农民知识化需要信息应用提升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现代农民的知识化是实现顺利转化的基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知识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农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现代化。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耕地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理应主要*科技进步。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知识化的发展阶段,要用信息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知识化问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当前,要实现现代农民知识化,最主要的当然是抓好农村农民子弟的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像工业的技术培训那样,加强对成年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改变目前因农民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单一而影响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现状,进而推进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当前提升农民知识化水平最见效的举措。而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采取信息化的远程教育手段易推广、见效快,事半功倍。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河南省9700万人中,农村人口
占了72.8%。河南网通首先在民权县试点建设接入网,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兴农网、小学远程教育网和金牧阳光网合一,给全县农民提供丰富的科技文化信息。此后,河南网通又在全省推广,为农村搭建了党员干部远程网络教育视频系统,使得农村不仅可以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对党员进行时事政治形势教育、革命历史传统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信息,对村民传授致富本领,普及科技、卫生、法律知识。农民的劳动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对信息化教育的呼唤更加强烈,“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实现信息村”等标语在河南农村随处可见。
专家指出,现代农民知识化需要信息应用提升。对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的改革,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要通过信息化,建立农业技术的远程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大批农民向科技能人、商人、经纪人、企业家转化,培养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四篇: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分析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分析
网讯:
内容提要:中国农业信息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展望未来,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应当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好信息标准化和资源共享的农业信息平台,构建国家级为核心,由省市、县、乡镇、村、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农民协会组成的大型、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注重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
2012-2016年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市场深度评估及前景预测报告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过程。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也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党和政府日益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2010 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的局面,使农业生产实现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农业信息化始于70 年代末遥感技术的引进并应用于农业,随着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据CNZZ 数据显示,2009
年1-8 月农业网站增加了8183 家,达到29739 家,增长率达到38.0%,远高于全国互联网站平均增长速度,这反映了中国农业信息化进入推广和应用时期。
中国农业信息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展望未来,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信息
化的战略重点应当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好信息标准化和资源共享的农业信息平台,构建国家级为核心,由省市、县、乡镇、村、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农民协会组成的大型、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注重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步伐将加快,高科技信息技术将不断在现代农业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农业信息发展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五个方面深度发展。
总之,全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是中国农业适应国际国内信息化大趋势的战略举措,是满足社会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战略行动,是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内容。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将不断增加,通讯和网络技术进步和普及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第五篇:农业信息化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研究
(张鹏08128040)
1:农业信息化概述
1.1 农业信息化定义
农业信息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说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实现农业科技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在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有效传播的过程。
狭义上说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吧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
1.2 农业信息化软件
农业信息化软件主要有MapInfo、ArcView、ArcGIS、MapGIS、ArcMap等。以下主要介绍其中的两种。
ArcMap是一个用于编辑、显示、查询和分析的地图数据的以地图为核心的模块。它包含一个复杂的专业制图和编辑系统,它既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编辑器,又是一个完整的数据表生成器。
MapGIS是中地数码集团的产品名称,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全球唯一的搭建式GIS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实现遥感处理与GIS完全融合,支持空中、地上、地表、地下全空间真三维一体化的GIS开发平台。MapGIS产品的体系框架包括:开发平台、工具产品和解决方案。
1.3 农业信息化应用领域
农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很广泛,主要包括:农业区划;土壤适宜性评价;开展农业灾害预测和预防研究;对作物种植的适宜性评价;农业资源的清查、核算、评估和检测;农作物估产和检测;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分析;精细农业。在当前,触摸屏的发展使得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更为简易,在旅游景区、地质灾害上应用较为普遍。
2: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2.1 回顾农业信息化的过去
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发展较迟。在1993年农业与农村研讨会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随后,农业信息化浮出水面。
2..2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地理信息系统已逐步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一方面,以资源与环境的国家国家规范和标准来解决信息共享与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展全国性的资源与环境、国土和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模式研究,开展水土保持、洪水预测、城市生态等方面;第三方面是研制和发展软件系统和专家系统,建立了一大批数据库。
2.3 展望农业信息化的未来
2.3.1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虽然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是,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的需求却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GIS与作物模型技术、遥感与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以及作物模型、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三者的结合等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发源于美国的精确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
2.3.2.农业应用软件的专业化
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或某一项具体的农艺措施,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例如,美国正在研究一种被称为无线局域网络(或WLAN)的新技术,用无线系统连接摘棉机、喷雾设备、受精率的测试设备和在这个区域里的便携个人计算机,使数据和信息迅速双向流动。另外,专业化的农业应用软件还具有可适用于不同生产级别(如地块级和农场级)生产管理的特点,更能经济、有效地确保农业生产。
.2.3.3农业信息网络的全球化
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信息的获取成本。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农业信息网络的全球化也将成为现实。
2.3.4农业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和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的开发应运而生,它将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点,是农业信息传播形式的发展方向。
2.3.5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程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联合,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多学科专家协作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使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原有的劣势逐步被改善以至消失。
2.3.6农业信息应用的系统化
随着网络全球化和信息资源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由过去的单一性开发和应用向系统化方向发展。通过为农业生产组装“政策系统”、“市场系统”、“开发系统”、“推广系统”、“教育系统”、“预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等整套系列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2.3.7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实现货物和服务的交换,为农民寻找全球买家提供了的机会。目前,这种新型交易手段已经开始对农业产生影响。例如,2004年美国12%的农业销售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
2.3.8农业科学研究的虚拟化
虚拟农业是培养理想作物的新方式。它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既达到了培育优良品种的目的,也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目前,世界上已开展了虚拟主要农作物、畜禽的育种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在计算机上,猕猴桃树从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在一分钟之内就演变完成。3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
通过测度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及分析信息因素与农业产值的关系,初步了解了我国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尽管农业信息化的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产 值占GDP的比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变化趋势虽然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㈣,但不难从中看出,农业的信息化程度与其他产业相比还是非常低的,对农业产值 的贡献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显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这
样那样的闯题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贡献。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仍然有一些人甚至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偏 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对发展农业信息化过于悲观。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过于落后,与信息化要求的高科技距离太遥远,根本不具备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条件脚。
3.1.2把农业信息化单纯看成技术阀题。
3.1.3走“常规战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3.2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从国外看,农业是受国家保护的弱质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3.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己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农 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薄 弱,另一方面就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还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
3.3.1网络传输有断层。
3.3.2网络设施成本高。
3.3.3网站建设不发达,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衡。
3.3.4网络利用率低。
3.3.5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落后。
3.4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
3.5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农村一般信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失;农业信息化研究人才比较缺乏。保障。
3.6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
3.7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农业信息主要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与管理中和农村市 场主体(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 信息。而能够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农村市场主体提供农业方面资料和消息的活动 就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不仅包括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还包括为广大农业生 产经营者提供大量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基层组织,还有企业、经纪人、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4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农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 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五条第十四款中首次明确 强调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四条第十六款“加快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再次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 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 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条中用一整款对农业信息化进 行了强调。从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的强调中不难看 出,中央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是越来越重视。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通过分 析信息因素对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的 精神,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推动现代信 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陋”。农业信 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首先,通过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宣传,来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真正解决好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问题。其次,通过宣传,来加快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对 象主要是农民对计算机网络这一最具潜力的信息传播载体的认知程度。第三,通过广 泛、深入、持久的农业信息化宣传,和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来增强我国各级农 业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涉农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报刊、电台、电 视台、网络等各种媒体是宣传农业信息化思想和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手 段,利用众多媒体的宣传,可以纠正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偏差,使我国农业信息 化构筑在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认同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最后通过宣传,来加 强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领导和两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4.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 程,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领导作用,保证对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投入,强化对农业信 息化的管理协调,从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4.3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4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大大落后于信息网络建设,长期以来有重技术轻信息的认 识误区。为改变现状,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4.5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事业,未来的发展靠人才,未来的竞争靠人才,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最长远的制约因素。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 术,叉懂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从现在就加快培养和引进适应 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各层次的专业人才。
4.6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农村信息服务主要依赖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报刊等,对于广大农
村居民来说,电视、广播、电话、报刊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作为现代传 媒的代表——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相对于城市要慢得多,有调查显示,城市网络普及 率是农村的740倍。另外,农村电话普及率虽然比较高,但存在着严重的“热装冷用” 现象。这些都是制约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