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世界经理人网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和各类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50年前美国就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连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和推广在线应用,现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它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电视或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该系统大力推广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PS)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在农情监测与产量估算等方面居领先地位。
欧盟建立了覆盖全欧洲的农作物估产体系,建立了农业环境、生态监测网络,向数字化、集成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英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并在涉农部门和农户中广泛应用。德国已在农作物生产中成功地应用了3S技术,如对土地精确定位,按肥力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等。法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可实时提供病虫害情况、药残毒预报和有关农药评价等信息。日本国内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区批发市场以及海关等都已实现了联网,使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及时方便地从网上查出每天、每月及年度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等信息。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主要有6大类: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技术模拟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应用于农业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各类软件、通信、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与计算机自控系统的综合应用等,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通过计算机与农机的结合,逐步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控制(定位、定量和定时),即现代化的精准农业,以指导和帮助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
我国自从1995年农业部提出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以来,用了5年时间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农业基本数据库,农业监测、预测与预警等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农业生产形势、农作物产销预测系统,对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农业部门初步构建起了农业信息平台,有二百多个农业批发市场依托这一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与共享。同时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农、牧、渔等12个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经济综合信息网初步建成,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信息化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部分落后地区更是空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战略有待进一步研究落实,农业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鉴于此,信息产业部提出继续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促使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做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工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网络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
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通信运营企业不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也是关键技术的提供者,更可以在资金投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黑龙江省为例,自2001年以来,该省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6亿元,其中通信公司投资就有4000万元,并且运用自身技术优势,有效解决了为农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通信传输硬件条件问题,有力地保证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整个农业体系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首先要加大对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建立信息采集渠道。然后根据市场发展和管理需要,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开发统一信息采集软件,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再通过完善涉农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资源交流系统。例如,陕西省依托“陕西农业网”建成了果业网、农产品市场网、种植业网、畜牧兽医网、饲料工业网、政策法规网等一批省内农业专业网站。通过专业网,与省、市、县各企事业单位互连。农业厅通过网络传递一般性文稿,发布、查阅行业信息,有力地推动了机关办公自动化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系统的建立也应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对此,农业部提出,要建立完善预警系统,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建设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等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市场监管系统,加快开发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农村市场与科
技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一站通”功能和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启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开发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例如,海南省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发展“订单农业”。一方面利用网络向全球发布、宣传和推荐农产品资源信息,另一方面推行热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设网上农产品超市,逐步实现网上交易。通过发布供求形势预测信息,进行期货交易,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放心、放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抓好应用试点,发挥示范效用
在实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勇于开拓创新的“火车头”起先锋示范作用。因此,要把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结合地方特色,抓好示范性应用,通过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在信息服务方面,山东莱州市“金城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该镇把农业信息服务站与农技综合服务站、果业协会合并在一起,一个机构、三个牌子,把协会会员作为服务对象,开展产前的项目咨询,产后的网上促销、网外统一联合促销等服务,把信息网络这一高科技手段运用到该镇支柱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中,提高了社会化服务层次,推动了该镇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该镇仅苹果一项就比周边县乡每公斤多卖0.5元左右,果农增效十分可观。
面向“精准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并且在技术革新、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优势。在我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早就开始了“精准农业”的实施。他们于1999年4月大力推广应用精准农业技术,以精准选种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精准收割等六大精准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技术集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一体,已经渗透到兵团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兵团农业新技术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急需大量人才来完成。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普及工作正在全面展开,依托农技“110”服务体系,信息联络员的培训工作正在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效。辽宁省自2001年起,全省统一组织培训信息联络员,经过3期培训,省农业系统已聘用了116名信息联络员。2003年,该省采取省级审批、市级考核、县级培训的形式,在全省培训了1500名基层农村信息员,使农业信息体系覆盖到乡镇,延伸到村屯,从而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推广现状及改革思路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推广现状及改革思路
摘要 阐述了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农业推广的改革创新思路。
关键词 农业推广;特点;现状;问题;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17-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features and issues during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and offered reform and innowation idea on how to promote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ou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atus.Key words agriculture promotion;features;status;issues;reform ideas
目前,我国正从农业大国向农业经济强国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分析研究我国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对应措施,才是有效提高农业推广的实效[1-2]。农业推广的涵义
农业推广的涵义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可以分为狭义的农业推广和广义的农业推广2种类型。
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其主要形式表现在农业技术指导方面。而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及咨询服务等,使教育推广对象获得必要的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农业推广工作对推动农村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3]。我国农业推广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现实的农业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技术推广要运用一定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根据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同,大致分为以下3种。
2.1 大众传播法
其具有权威性、时效性,主要是通过文字纸质印刷品媒介和视听媒介传播,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其高速度、大容量、时效性、互动性等优势突显出来并迅速成为传播的主力。通过以上途径,可以及时向农民宣传最新的农业政策法规,发布农产品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等信息,以便他们采取应对措施,并向他们介绍新技术,推广新产品,最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集体指导法
其具有推广效率高、方便双方沟通互动及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解决问题的特点。集体指导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小组讨论、示范、培训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面对面地互相交流和学习,并通过对新品种、新技术优越性的现场展示和介绍,吸引和鼓励农民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接纳和采用。
2.3 个别指导法
其具有针对性强、沟通双向性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真实地了解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但信息的发送量有限,而且成本高、工作效率比较低。它的主要形式有农户访问、邮件和电话咨询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
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机构与人员同推广对象进行沟通,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做法,目前根据我国推广农业推广实践来看,以下几种方式比较常见。
3.1 项目推广
项目推广就是项目计划型的农业推广方式,是相关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项目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推广实行传递服务模式的情况下,政府根据各级农业及国民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给以支持,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业技术生产中去,来实现政府的农业计划目标。它是我国目前农业推广的重要形式,其运行特征表现为无偿性。
3.2 综合服务
综合服务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技术、信息和物资配套的综合服务,采取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推广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了过去推广与物资供应脱节的状况,又为农业推广取得一定效果提供了物资保证。
3.3 技术承包
技术承包是推广单位、人员与相关单位或农民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的承包合同,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方式主要有联产提成技术承包、定产定酬技术承包、联效联质技术承包、专项技术劳务承包、集团承包等。
3.4 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就是指农民具有自行开发、应用新技术的素质和购买新技术的意愿,在推广人员的中介和协助下,向技术发明人购买新技术。
3.5 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是指运用科研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并且将这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或对现有产品、工艺及技术等进行改进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3.6 企业加农户
企业加农户是指相关企业直接与农户建立联系,为其提供公司的新产品、新农药等,并派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3.7 民间组织加农户
民间组织加农户是农民根据需要自发联合起来,成立合作协会等,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随着党中央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推广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比起国外农业推广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管理体制不健全
机构设置的原因导致农业推广部门受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大,系统内的管理弱化,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发挥的效果也有限。
4.2 农业推广队伍存在各种问题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结构比例失调,缺乏综合性推广人员,无法适应目前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存在年龄老化的情况。三是由于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因此也影响了农业推广的效果。四是农业推广人员缺少培训机会,通常每年只有1次,而且存在培训较为随意,缺乏规范性。
4.3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短缺
乡站缺乏基本设施,不能满足农户自主经营后的多样化要求;“三定”工资、福利不能落实导致推广人员难以安心本职工作等等原因使得推广的效果不明显。新时期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途径
5.1 改革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推广体系
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也在中央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优先保证农业支出,要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强化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农业技术创新等农业推广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障[4]。
5.2 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
要想加快农业发展,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就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可以调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农业推广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导模式[5]。
5.3 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推广人员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创新型、实用性技术的要求,因此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不断加强,全面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从而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6]。结语
总之,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作用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要面对各种挑战,挑战主要是来自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的改革发展要求。因此,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不断更新农业推广理念,改进农业推广体制,加强农业推广的教育,才能适应当今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四化”同步。参考文献
[1] 赵振华.浅谈农业推广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233.[2] 关松涛.试论农业推广工作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2(8):188
[3] 谢玲英.地方农林高校面向区域“三农”科技服务平台研建[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4] 高启杰.对如何认识和学习农业推广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7):49-51.[5] 张世忠.浅谈中原新型农业现代化推广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2014(7):51-52.[6] 高启杰.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J].古今农业,2014(12):19-25.
第三篇: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学生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质量与安全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陈安顺(20104111)
指导教师:王勇
完成时间:2010年5月25日
2012年5月25日
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内容摘要:自184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郡附近一个名叫罗虚代尔的小镇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以来,世界各地掀起了创办合作社代高潮。与此同时我国在1953年完成土地改革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然而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政府;运行机制 ;应对措施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合作社的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合作经济组织盈余返还上,容易产生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这几年也出现了个别农业合作社因利益分配问题产生了纠纷,导致难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思考。在财务管理上,农业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制度和规范,只能参照有关企业财务制糜运行,加上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问题迫在眉睫。农业合作社大都过多地强调对社员的收益分配,而未留足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基金,影响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在分配方式上,一些合作社过多地强调按股分红,而不是以利润返还为主,甚至一些地方的合作社根本无利润返还这一环节,使得合作社“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的基本原则未得到很好地贯彻,而难以体现出合作社的“交易的联合”的本质特征。
(二)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合作社支持不力
由于理论宣传不够,目前的合作社,协会型的多,经济合作型的少。随着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认识的提高,要求演进为合作社的迫切性已经很强,而政府相关部门却缺乏好的引导。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认为合作社是农民个人的事,政府不应该管,所以就采取“无为”的态度。因此,新一代农业合作社虽已产生多年,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和创新。农业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发展也很不平衡。政府对合作社扶持漏洞很多。因为政府资金有限,只能集中扶持几个点,因此,有的农户办合作社只是为了套取政府部门的补贴,这既使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又容易引发腐败。这就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广泛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三)资金短缺
合作社和其他盈利性企业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增加对自有资金的需求。合作社筹集资金往往受到自身的限制,这是因为:
1.股金集资受到限制。合作组织是个体劳动的联合组织,实行资本报酬有限原则,社员的权利是与个人劳动相关而不是与资本相关,表决权和按交易量参与盈余分配的权利与股金额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最低限度的股金已经确保了完全的社员权力,由此导致了一个趋势: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每个社员把他的那份股金看作是为了获得服务而进行的一种集资,而不是看作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
2.依靠社员投资的制约,合作组织还鼓励其成员投入资本股金,合作组织对这种股金支付红利。在合作组织发展初期,其成员投资完全能满足经营需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合作组织仪仅依靠社员提供的资金从事生产经营很难把合作组织办好,更难以同以他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竞争。因此,局限于向本社社员范围集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社员退社的影响。合作组织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而当社员退社时,可以要求合作组织退回其股金。合作组织的股金与波动的社员人数相结合使合作社的股金成为处于变动之中。
4.发展模式的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巾,很多省市地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相当一部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起来的,对龙头企业有很强的依附关系,甚至出现“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情况。这样就容易造成中央政府对合作组织的税收、财政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被企业截留,而无法落实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来。
二.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农业合作社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内部责任制度并严格执行,以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1)强化农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
(2)改进“一人一票”的决策方式。在完善“一人一票”民主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股一票”的管理方式,这既可以提高社员多人股的积极性,又可以给能人以发挥经营管理才能的机会。民主管理和能人管理相结合,不但能充分调动社员的自我管理、为合作社发展献计献策的积极性,而且又能有效避免社员“用脚投票”的倾向。为
防止个人持大股而操纵合作社,“一股一票”也应有所限制,其所占比例不得高于“一人一票”。(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合作社的行为。为此,要完善合作社章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劳动、人事、营销等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要落实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新型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关键环节,要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出来。对合作社兴办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优先纳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每年从各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合作社企业的贷款贴息。国家应从支持农业、扶持农民出发,制定农业合作社减免税办法。对合作社的农副产品,有关部门要优先制定质量标准,对合作社的专项贷款,金融部门优先安排。同时各级特别是县级要组建由计划、财政、技术监督、工商、税务、金融及农口各部门参加的发展指导机构,协调各方政策,努力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要加强业务指导
要积极扶持合作社联合组织的建立和业务开展,近期重点是县域合作联的组建和业务开展。这一层次合作联是直接为农业合作社服务的,为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联要认真贯彻合作社的价值和办社原则,尤其是自愿自助自立的原则,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强化宣传,推动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人们对合作制心存疑虑或者不甚了解,那些所谓合作社容易导致“归大堆”,“合作制的非营利原则违背市场规律”等思想,严重制约着人们对合作经济的积极追求。
第一,要通过宣传合作制的办社原则、基本制度、运作方式和利益机制,要让农民了解合作制的内容和参加组建合作社的诸多益处,改变对合作社不正确的看法。
第二,组织培训,促进发展。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涌现了一批自发组建的不够规范但已具有合作社某些特征的经济联合体,也还有一些农民想组建合作社,但不知如何组建,县级政府是联系农村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县财政要增加对合作联培训经费预算,通过培训引导,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第三,搞好示范,引导发展。县合作联要加强对现有成员社的业务指导,不断完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机制,使之成为引导合作社发展的样板。第四,加强扶持,推动发展。要通过制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导向政策,完善合作社组织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和用好合作社发展基金等措施,推动合作社的快步发展。
(四)股份合作社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成员的不断增加,由于专业合作社缺乏经济实力,服务内容单一,有限的能力都运用于解决农产品卖难和生产资料买难以及技术服务难的问题,无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专业合作社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比如筹资手段不足难以满足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忽视股金利益不利于调动合作社员的积极性等问题。这样专业合作社就面临着变异,即吸收外来的资金建立股份合作社,其组织机制便从过去的以信息服务和劳动互助为特征演化为追求资金增殖为特征。专业合作社通过向社员、社会筹集发展需要的长期资金,在合作社内部引人股份制成分,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的最大特点是在分配上实行按交易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对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分红,股份合作社内部则按实际交易额返还利润。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化趋势,有力的支持合作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将来中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3期
2《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障碍研究》[J];冯道杰;农业经济;2006年01期
3.《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成因及对策》[J];刘凤姣;商业研究;2007年06期
4.《对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冷思考》[J];赵翠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研究》[J];王厚俊;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6.《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过程中政策绩效研究》[D];杨雄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研究》[D];熊志云;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8.《潍县青萝卜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初探》[D];郝宝文;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第四篇:我国农业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对策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农业旅游等。
发展农业旅游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目标。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农业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农业旅游的特点
开发农业旅游,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农业旅游景观特色。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在农业旅游系统中建立不同门类的子系统,从而建设各具特色、内容多样、轻松愉快的不同农业旅游模式,我们就要研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农业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农业特性 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开发旅游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2)生态特性。
旅游农业的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农业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开发建设旅游农业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娱乐特性。
旅游农业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
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
(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农业旅游开发分析、现状
我国各地的农业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农业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农业旅游开发类型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农业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农业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农业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农业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部分学者将农业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农业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农业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农业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农业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农业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农业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农业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农业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农业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农业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农业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农业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农业旅游操作中,许多农业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农业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农业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5)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农业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农业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农业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农业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农业旅游项目,农业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目前我国的农业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农业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农业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农业旅游的开发程序
农业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农业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农业旅
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农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农业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农业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
第七步:项目实施
建立以上农业旅游开发程序是因为:
首先,农业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农业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
开发农业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农业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农业旅游资源状况、农业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因子
人口影响因子 人口自然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流出;季节性旅游者变化;农村家庭的迁入迁出;年龄、性别、民族组成的变化
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 形成对拟议开发的态度;村民受益差异;行政联系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面的不公平;改变就业机会;社会治安状况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 扰乱日常生产生活的方式;邻里联系的变化;造成民族习俗、观念、宗教活动的差异;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区基础设施变化;土地的获取和支配条件变化;社区公共服务条件的变化;对已有资源的影响;休闲和文体活动变化
经济条件变化因子 就业人数、类型、收入的季节性变化;部分地块价值变化;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财政收支;拟议开发旅游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新增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其二,农业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农业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农业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农业旅游的开发措施
(一)增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农业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农业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农业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农业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农业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农业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农业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农业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1.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农业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据估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农业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2001年我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农业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农业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农业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农业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农业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农业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农业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农业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农业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农业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农业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农业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08 级资环1班 冯佳珺
学好:2008738
1[摘要]
早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广大农村就依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活动。进入90年代,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游客需求呈多样化的趋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人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
2001年,国家旅游局为落实国发[2001] 9号文件,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并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该项工作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旅游 可持续发展发展 意义 问题 对策
[正文]
一、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是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的拉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相伴而生,尤其在近几年的“黄金周”旅游和居民的城市周边游中以“农家乐”为主的各种农业旅游项目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呈现出勃勃生机。纵观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呈以下特点:
1.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农业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节假日出门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据统计,2003年,我国旅游业虽然遭受“非典”的巨大影响,但国内旅游人次依然达到了8.7亿,国内旅游收入达到 3442亿元,出境旅游者也超过了2000万人次,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旅游的会越来越多。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尤其在“非典”以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更渴望抛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走向自然、尽情放松自己,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类型多且开发成本较低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主要有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事活动参与型、科普教育型、民俗文化型等多种形式,很多项目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诉求。如:山东枣庄峄城区的万亩石榴园、山亭区的万亩梨园、枣园,临沂的万亩板栗园、杏园等均利用果木林园发展观光旅游;北京昌平、怀柔、平谷等地利用当地农村闲置的房屋开办家庭旅馆、开展各种民俗旅游活动;河北秦皇岛、北京、上海等地利用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各种科技农业旅游活
动,既利用了当地闲置的资源,又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
3.从地域分布看,农业旅游项目广布全国,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展农业旅游的基础和条件。从目前开展农业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看,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旅游项目都依托城市居民这一重要客源市场,与开展城市周边游等项活动相结合,旅游形式也多为一日游、二日游等具有城市周边游性质的活动,并以城市为中心逐渐形成环城市旅游带。
4.从产品类型看,多以资源依托型为主,且类型丰富
从已推向市场的农业旅游产品的类型来看,有旅行社组织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包价游形式,有当地农民提供的吃住游一体的小包价游形式;有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亦有观光游览式和度假休闲式的旅游活动。这些旅游活动和项目均利用其现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资源和特色来展开。如有以采摘桃、梨、杏、苹果、橘子等水果和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为主的采摘活动;有以养殖、种田、种树、钓鱼等为主的农事劳动活动;亦有以体验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等。
5.从消费档次看,以中低档次消费为主
由于农业旅游项目充分依托广大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村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与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比较,农业旅游项目具有相对成本低、投资较少、经营灵活的特点,从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来看,价位则以中低档次为主,从消费的层次来看,也以中低档次的消费居多。
6.从发展阶段看,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虽然历经了从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到各种农业园区的建设把农业与观光活动相结合,从农业旅游经营单位等客上门到主动促销宣传,从无序经营到通过政府整合资源、有组织地宣传推介等许多令人振奋的变化,但从游客出游的动机、消费档次以及项目开发建设的水平上看,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尚没有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二、我国农业旅游在发展中的意义
旅游农业是以旅游、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深度挖掘与农业、农民、农村相关的文化内涵,把产品生产、动植物观赏、新品展示、农业体验、学习考察、休闲度假、娱乐购物、民风民俗以及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体系和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它是农业和旅游业广度、深度以及内涵的拓展,是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我国发展农业旅游无论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既减少了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消耗,又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资源,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不但有助于旅游业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宽、更广的产业面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一个成型的、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必然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的诸方面,农业旅游的开展不但带动了农村道路的建设、运输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餐饮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广大农村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改变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打破了原有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实现了新的意义上的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矛盾。
3.丰富了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很多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扩大了农村的就业面,另外,很多农民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项目,亦农亦旅,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广大农村的社会繁荣和稳定。
5.促进了农村环境面貌的变化
良好的环境也是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吸引游客,广大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缩短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了,观念得到了转变,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6.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了当地文化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当地农民更加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使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蕴含的古老文化、民风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
7.有效缓解了“黄金周”各传统旅游景点的压力
由于农业旅游项目依托广大农村,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有效疏导了游客,缓解了“黄金周”期间各传统旅游景点的接待压力。
三、我国农业旅游现存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旅游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各地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其经营主体多为一家一户的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也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迫切需要通过统一的旅游规划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打出品牌。从目前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应重点通过规划解决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如何突出农业旅游的乡村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如何加强统一的管理和开展营销活动等方面的问题。
2.管理体制混乱,阻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景区景点的管理涉及到建设、国土、林业、农业、水利、旅游、文化、宗教等多个部门,而农业旅游项目由于充分利用了农、林、牧、渔等传统产业资源和古村镇等文化资源,涉及的部门会更多,这些部门都会从各自功能性管理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管理规章和标准,而这些管理规章和标准往往只考虑部门要求;不利于对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从落实“三农”政策的角度,协调各相关部门,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3.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规范管理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包括了行业协会组织的间接服务和管理,只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走上有序发展之路。从直接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必须取得旅游、工商、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接待游客;间接管理则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业务指导、会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达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
4.项目分散、内容单一,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
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比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5.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少创新理念
由于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
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旅游项目集中在广大的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致使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遭遇很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交通设施相对较差、上下水、用电得不到保障,环境卫生较差,住宿设施落后、食品卫生差等等。
6.各项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设施落后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部分地实现了农村由一产到三产的直接转变,但这种转变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很多旅游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要达到观念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现代旅游企业,要走克服小农思想意识,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现代旅游业的服务理念,把服务也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产品品质。
7.农业旅游的特色不突出
旅游业发展的现代化所追求的应是民族化、地方化和特色化。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而致富的农民在开发新的产品时往往忽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因此,如何保障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的可持续性,将是我国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对我国农业旅游的相关建议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旅游需求的增长。2004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百姓生活游”主题年活动,并在上半年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组织了验收,该项活动的开展对农业旅游在全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积极组织、有效引导、共同努力,使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提升到更高水平、走向更高层次。
1.提高认识,重点扶持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中央1号文件下发的契机,切实研究和制定支持农业
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2.规划先行、试点推动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作为样板推出,根据统一的规划要求来整合资源,以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有序发展。
3. 要素整合,协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内容单
一、配套要素发展不均衡,亟需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另一方面,各农业旅游项目之间也要考虑如何互为补充、形成规模、共塑品牌、协同发展。
4.深化研究,提高品质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产品的挖掘开发、经营管理还是对外包装宣传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还应在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争取通过各方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提升农业旅游产品的品质。
5.因地制宜开发旅游农业,突出特色。
乡土气息是旅游农业的基础,特色是其灵魂。开发时要避免景点、景区现代化,农村都市化,尽量保持原有的风貌及风俗。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气候、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土特产品等,因地制宜、抓住特色合理地开发,不能盲目模仿,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资金等的损失。
6.多元融资,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与生态保护。
旅游农业除了可以从国家、集体中获得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所有制形式吸纳农民、乡镇企业、大企业和集团的闲置资金。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上市融资。但值得一提的是主管部门必须掌握好这些资金的用途,如果单纯注重经济收益,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第三产业投资(如:道路、游乐设施、房舍餐饮、纪念品生产等),而不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维护和环境生态保护上,那么农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不但不会改变,反而会雪上加霜。所以宏观调控部门应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在发展旅游农业同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生态保护。
五、结论
旅游农业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拓展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内涵和素质,是实现农业“三高”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摆脱当前困境和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新事物,旅游农业的步伐可能还很稚嫩,并且当前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旅游农业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前景广阔,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它会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王继权.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生态经济,2001,1
[2]高贤伟,卢朝晖.旅游农业发展初探.江苏农业探讨,1998,5
[3]戴雄武.旅游农业方兴未艾.世界农业.1998,10
[4]杨雍哲.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0,11
[5]姜国祥.市场化进程中农业保护政策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
[6]《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新华社,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