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发展规划
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制。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的载体,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好我市农机产业优势,做大主机,做精配套,力争到 “十二五”期末,在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方面,把我市打造成为东北最大、全国前列、世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机名城,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制定本规划。
一、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在全国装备工业10大行业中,农机制造业产值列第三位,也是总产值快速增长的几个行业之一。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农机制造业呈跨越式发展,如山东时风集团(小型拖拉机)2006年实现产值141.6亿元,五征集团(农用车)2006年实现产值50亿元,福田雷沃经9年创业,2006年实现产值80亿元。河南洛阳一拖、山东维柴动力、江苏常柴等企业年产值在100亿元以上,我省最大的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也只有5亿。农机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市依托三江地区农业优势和我市较为雄厚的机械工业基础,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快农机制造业发展,使农机产品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始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进入“九五”以来,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我市工业结构的改善,农机制造业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到目前,全市已形成具有较强的技术装备能力、产品科技研发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农机制造企业群体,形成了拥有农业收获机械、牵引机械、播种机械、整地机械及配套农机具等四大门类、80余种系列产品的农机制造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共有12户,拥有总资产25亿元,年创产值1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
一是收获机械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主要生产企业有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5户企业。其中,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开发制造生产大中小系列联合收割机的现代化大型农机制造企业,是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迪尔公司在中国的独资企业,新建了年生产能力为7200台套的涂装线,拥有全国唯一的主机和整机试验台。生产方式由过去传统的部件分散加工转为模块管理,“零缺陷”管理、“零库存”管理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了企业内外资源,实现了与迪尔集团联网。装备水平、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列全国同行业第一,达到美国迪尔集团成员企业先进水平。部分产品不仅热销全国,而且还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及巴西等南美国家。2006年企业实现利润5800万元,同比增长190%。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公司是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控股企业,也是省农科院水田机械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佳木斯东华收获公司引进比利时技术开发的麻类收获机械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出口俄罗斯。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开发生产的神舟-
5、神舟-6全履带水稻收割机均填补省内空白,产品质量、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广阔,该产品是我省唯一进入2007年度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的联合收割机类产品。全市收获机械综合生产能力为13950台,其中3518型、3316型、1076型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7950台,4GL150型稻麦割晒机等小型收割机6000台。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分别是99%和78%。2006年全市收获机械产品实际产量为6100台,其中大中型联合收割机5000台、割晒机1100台,销售收入6.39亿元。2007年预计生产7040台,其中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在4740台、割晒机2300台,销售收入6.55亿元。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有份额与去年持平,割晒机将会比去年有明显提升。
二是动力机械整体发展水平省内领先。主要生产企业有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2户企业。均以生产小型拖拉机为主,功率28马力至48马力居多,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0台。2006年实际生产19370台,其中骥拖公司骥驰牌小拖11370台,富
拖龙江牌小拖8000台,销售17000台,约占全省市场份额20%,实现销售收入18594万元。2007年预计生产销售17000台,销售收入18000万元,同2006年基本持平。其中,中马力拖拉机生产线已建成两条,并且完成2个系列7个品种样机试制工作,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的354型中马力拖拉机性能试验效果良好,目前已投放市场,深受农民喜欢,今年预计销售350台。富锦龙江牌拖拉机,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一定知名度,荣获国家“十佳产品”称号。
三是播种插秧机械制造能力相对落后,生产能力较小,但部分新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好。主要生产企业有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佳木斯明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4户企业,主要产品有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高速水稻插秧机、手扶式水稻插秧机及配套旱田播种机,年综合生产能力5000台。桦联公司与韩国联手开发的RR-4C型高速播种机,已经生产300台投放市场,效果非常理想。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入选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高速精密播种及播前土壤处理成套技术及装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大豆、玉米精密播种机研制开发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优秀项目一等奖”,“气吹轮式排种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系列产品目前已投放市场100多台,主要分布在各大垦区农场,用户反映良好。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的高速插秧机填补省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
四是整地机械制造能力相对落后,生产能力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率较少。我市犁、耙整地生产企业主要有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户企业,主要产品有圆盘犁、水平回转犁、水田耕耙平地机、倒角机、耙片。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圆盘犁、耙片质量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通过质量认定的企业,产品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南美等东南亚国家。2006年完成产值1000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产值800万元。由于该企业经营机制和资金的因素,造成产量下降,目前,企业正在进行改制寻找合作伙伴之中。省农机工程科学院控股的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公司,依托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力量,已开发出弹齿耙、1LSH系列水平回转犁、1GBPS-200/260型水田耕耙平地机等三种型号的整地机械,其中弹齿耙不仅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而且还打入外销市场。此外,还有黑龙江省风驰车桥以及一些铸造企业为农机主机企业进行配套,延伸了产业链条,形成相应的产业群体。
二、发展农机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是区位优势。佳木斯市东邻双鸭山市,西依哈尔滨、伊春市,南接牡丹江、七台河、鸡西市,北邻鹤岗市。国境(界江)线总长449公里,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区相望。佳木斯市与四大矿区半径距离仅100公里,是我省东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我市地处三江平原扇形区域中心,辐射的扇面纵深到抚远400公里,宽度从汤原到密山400公里。在扇形区域中,有四个地级市,四个农垦分局,农机化水平居全省、全国之首。从农业发达国家看,凡是农业发达地区,也是农机化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农机产业集中区。
二是农业资源优势。以佳木斯市为中心的三江平原共有耕地面积2500万亩,种植大豆总面积1465万亩,产量187万吨;种植水稻615万亩,产量265万吨;种植玉米513万亩,产量217万吨,还有亚麻、甜菜、薯类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储量都很大。
三是市场优势。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农机消费市场,尽管农机总量、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仍不能满足实际作业需要。大型农机总量不足。目前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仅有1.16万台,按每台拖拉机负担5000亩的作业面积计算,还需要1.64万台。部分农作物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化程度仅有34%和40.8%,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为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经济作物和饲料种植面积将增加,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和青贮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要达到80%,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我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其农机需求量大。2006年我省农机销售额70多亿元,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如全履带水稻收割机省内年需求量6000台,我市及周边农场年需求量4000台,而我市现代农业装备公司年产量不足100台,在省内市场占有率仅1.5%;水稻插秧机省内年需求量30000~40000台,而我市东华收获公司年产量不足200台。
四是政策优势。国家对农民“两免、三补”政策的实施和粮食价格的稳步提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农民个人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尽管我市农机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在收获机械制造领域,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农机生产整体水平不高,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还存在制约农机产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装备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质量和性能不稳定。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研发进展不快,如玉米收割机、玉米扒皮机、高精水稻插秧机等目前已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但如果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仍然难以形成规模投放市场;二是土地分散经营,大型农机难以发挥作用,空运转多,效率低,闲置时间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牵引机械发展速度缓慢,多年来拖拉机生产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单机动力小,缺少大中动力产品,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市场的热销形势;四是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导致播种和整地机械生产规模缩小、品种单
一、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低,呈下降萎缩态势;五是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我市农机产业既有较强技术装备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又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尽管在某些环节相对薄弱,但在国内同行业中仍处于优势地位。如果适当施以资金、技术、相关政策支持,便可迅速形成新的规模和发展强势,有望建成国内知名的农机城。
三、农机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今后几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我市工业已基本摆脱困扰发展的诸多难点问题,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作为在整个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农机制造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资产重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力度,愈加显示出巨大活力和发展强势,尤其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实施对粮食主产区政策扶持及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等倾斜力度,更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利用政策加以有效扶持,把农机产业做大做强已经成为全市上下共识。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农业大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农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潜力为活力,使优势更优,把我市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农机产业大市。
总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产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政府引导,全力推进,积极扶持农机骨干企业规模化、优势产业群体化、名优产品系列化、配套协作体系化。做大收获机械产业,加快牵引机械发展,增强播种插秧机械生产能力。加大投入,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延伸农机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群体。
重点产品发展原则:优化以田间机械为重点,以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为两翼的产品结构。
(一)优先发展田间机械。
1、收获机械。依托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汤原水稻
育秧设备厂等企业,以小麦、大豆、玉米、水稻育秧联合收割机为重点,扩大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国内的优势,形成大中小系列配套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适应收割套种作物的自走式收割机、麦豆收获机、麦稻收获机、水稻全喂入式收获机、半喂入式收获机、3~5行系列玉米联合收割机、亚麻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甜菜收获机及南瓜收获机等。
2、播种插秧机械。依托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大型智能化精准播种机、高速精密插秧机为重点,开发为120马力大型拖拉机配套、可应用卫星定位的大型智能化精准播种机、免耕覆盖施肥气力式精密播种联合作业机,形成全系列产品,为农村、农垦两个市场服务。开发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和高速精密插秧机。
3、动力机械。依托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以生产大中型拖拉机为重点,发展30马力以上中型拖拉机,重点支持80~150马力大型拖拉机发展,形成规模。
4、整地机械。依托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为小四轮拖拉机到中大型拖拉机配套的全系列深松整地联合机械、高地隙半悬挂犁、水田整地机械等新型作业机具。
(二)稳步发展畜牧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
开发集中饲养机械化设备,饲料种植、收获、打捆、打包、加工设备,粮食清选、烘干、加工设备。
总的发展目标: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考虑未来三年我市农机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使我市农机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推进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油生产、耕作、植保、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到2010年规划投入15亿元资金,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从2006年的160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20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重点对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整地机等主打产品和配套项目进行较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使收获机械年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3950台增加40000台,动力机械年生产能力由12000台增加到38000台,播种插秧机械等年生产能力由5000台增加到20000台。到2010年,全市农机产品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工业增加值5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农机市场营业额13亿元。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我市农机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总量显著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到2015年,实现各项发展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四、我市发展农机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建立发展长效机制。为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农机大市,打造我省农机城。市政府要把发展农机产业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头戏,提高认识,转变职能,加大指导、调控、监督、服务工作力度。成立市领导牵头,由市经委、发改委、农委、科技局、财政局、畜牧局、行业办及科研院所、主要农机生产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农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要制定相关政策,市县财政每年拿出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机产业重点项目。在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资金、电力、运输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采取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采用土地合作制等形式,大力推进粮油作物适度规模经营,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农机化水平,尽最大可能为农机产业做强做大创造宽松的内外部条件,举全市之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
(二)优化重组,大力拓展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合资合作渠道。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
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优化重组的实践证明,借助大财团、科研院所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是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最为有效的途经。在新一轮发展中,要着力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来解决部分农机企业、部分门类产品因机制、资金、技术困扰难以发展的难点问题。要组织和指导企业,尤其是北方机械处于资金枯竭、生产萎缩的企业,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优化重组来吸收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使优势产品得到发展。我市是农业大市,是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同时又辐射多个垦区农场,要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寻找合作伙伴。年产5万吨铸造中心项目、大中马力胶轮拖拉机和链轨拖拉机、高等农用车项目,市场潜力很大,下步列为重点招商项目,积极寻找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投资。支持建立农机产业战略联盟,形成行业加盟、产学研结合、分工协作、集群发展的格局,如成立收获机械、播种插秧机械、动力机械、整地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产业联盟,吸引主机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金融部门参加,以省农机科学研究院为核心,联合省农垦农机公司形成农机产业联盟,建设农机工业科技发展园区,带动众多农机企业全面发展。
(三)扶持主机企业做大做强,拉动配套企业发展。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既是我市农机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又是带动其他农机企业及配套企业发展的龙头。要采取以强促弱,以大带小的方针,发挥好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带动作用,把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主机企业作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努力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市区发展主机企业,县(市)发展配套企业,主机企业管理、帮助配套企业,没有规模产品的主机企业向配套企业过渡。市政府对主机企业项目建设予以重点支持。以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投资1亿元,通过平衡2万台联合收割机生产线,开发生产1500台4行自走式玉米摘穗机、剥皮机等新产品,研制开发2000台小履带联合收割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为联合收割机配套的桦川车桥变速箱、橡胶机带厂传动带、五一铸造厂农机铸件等相关产品发展;以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投资3亿元,开发304、354、404、454、504型和引进洛阳804、904、1004、1204型大马力拖拉机,通过建设3万台大中马力拖拉机生产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带动割晒机、整地机、耕播机等其他牵引农机具发展;以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科研开发优势,投资1亿元,着力发展手扶式机动插秧机、水平回转犁、水田耕耙平地机等优势产品,带动省内或国内水田机械发展;以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投资2亿元,开发生产麻类作物的收获与加工机械,如自走式拨麻机、大型打麻机、割晒机、播种机等,带动佳木斯畅通公司配套生产链轮、传动轮、传动箱等产品;以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公司为龙头,投资1亿元,开发40系列铧式犁,扩建圆盘耙生产线,带动相关铸造业和小标准件企业发展。
(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引进高级管理者和技术带头人,加快农机产品创新。要进一步加大农机产业的科技投入。一方面要通过科技信息交流,组织赴先进地区考察活动,培养技术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农机科研动态和农机市场需求走势;另一方面要采取产学研互动结合,解决产品研发中的难点问题,在开发研制新产品上下功夫。把收获机械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的核心作用,整合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收获技术和资金,抢占玉米收获机械制高点,开发4行自走式玉米摘穗机、玉米收割机,积极开发全履带联合收割机、小型稻谷收割机、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自走式拔麻机等产品,形成规模经营。大马力拖拉机走引进合资、中小马力拖拉机走配套开发模式,积极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同时,开发气吹式精密播种机、农药机械隔膜泵、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等有较高科技含量、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机主机及配套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市场辐射面和附加值。
(五)寻求政策支持,营造适于农机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我市拥有几十年的农机产业发展历史,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机制造业始终位居全省前列,而且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发展农机产业,对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都有至关全局的重要意义。当前应下大力量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打通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一是要依靠自身努力,通过组织和指导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等措施来搞好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二是要抓住政策机遇,争取省政府支持,将我市农机城建设列为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
(六)搞好协作,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依托我市发展农机产业的有利条件,坚持以工带贸、以贸促工、工贸连动,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以及中介服务组织不断扩大,形成农机社会化服务牵头组织,培育农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努力把我市建成品种齐全、质量上佳、成本低廉、服务优质、网络密集的全国著名农机生产、科研和集散基地。
第二篇:一、佳木斯市绿色食品产业招商项目
一、佳木斯市绿色食品产业招商项目
1.年综合加工30万吨优质绿色水稻项目。项目总投资4.5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税金2300万元。
2.10万吨糙米综合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25亿元,税金1134万元。
3.年产5000吨食用大米蛋白、3万吨大米淀粉项目。项目总投资1.1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税金1648万元。
4.玉米髙筋粉及胚芽乳粉食品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8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税金3000万元。
5.粘甜玉米系列休闲食品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3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9500万元,税金665万元。
6.年生产1万吨腐竹项目。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税金612万元。
7.年产2.5万吨马铃薯绿色休闲食品项目。项目总投资1.21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31亿元,税金3800万元。
8.10万吨玉米饮料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2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税金4500万元。
9.5万吨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及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13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21亿元,税金1280万元。
10.黑龙江名优特鱼养殖及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2.2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税金1300万元。
11.境外100万亩有机大豆农场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
12.年产30万吨天然矿泉水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税金2500万元。
13.年产10万吨黑啤酒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税金2500万元。
14.年产1万吨野生浆果果酒果醋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税金2000万元。
15.年加工3.5万吨食用菌项目。项目总投资1.22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税金1.2亿元。
16.年产2万吨南瓜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税金800万元。
17.年产3000吨木糖醇项目。项目总投资1.35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9300万元,税金650万元。
18.年处理2.8万吨稻壳灰深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9800万元,税金1100万元。
19.年产1.5万吨黑加仑果汁饮料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税金2800万元。
20.年屠宰3万头肉牛精深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税金5600万元。
二、佳木斯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
1.移动营销电子商务项目 2.智慧城市综合云计算平台项目 3.东极避暑山庄项目
4.汤原县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营地项目 5.华夏东极旅游项目
6.佳木斯文化创意产业大厦项目 7.农产品采购基地及大型超市项目 8.俄罗斯名优商品城项目 9.佳木斯灯具城项目 10.奥特莱斯精品折扣店项目 11.中国北方粮油交易中心项目 12.大型家具市场项目 13.佳木斯市柳树岛开发项目
14.佳木斯市四丰山旅游景区开发项目 15.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
16.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大市场建设项目 17.富锦市湿地温泉旅游开发项目
18.赫哲鱼文化产品及旅游工艺品开发项目 19.哈鱼岛国际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20.养老康复中心建设项目 21.家纺城商业综合体项目
22.女真文化旅游综合体验区开发项目 23.汤原县农产品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项目 24.稻米交易大市场建设项目 25.金帽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26.黑龙江寅扬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27.佳木斯国际汽车城项目 28.佳木斯滨江城市综合体项目 29.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项目 30.IT数码城综合体项目 31.花卉大市场项目 32.佳木斯物流中心项目 33.农业生态城项目
三、佳木斯市对俄进出口加工产业
1.3万吨海绵钛项目
2.俄罗斯下列宁斯科耶木材加工园区项目 3.比罗比詹“中国工业科技园区”项目 4.对俄电子商务和跨境物流项目
5.在俄罗斯建绿色山野菜繁育基地及深加工项目 6.中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贸易展销基地项目 7.佳木斯综合保税区项目
8.大商集团境外建大型综合百货商场项目 9.100万套对俄机电产品组装出口加工基地项目 10.对俄2000部电梯组装出口项目
11.10万吨利用俄犹太州褐煤开发腐植酸生物有机肥项目 12.中俄合资20万吨俄式啤酒饮料系列加工项目
13.5万吨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及加工项目 14.年产5000吨对俄脱水蔬菜项目 15.对俄木材深加工小区建设项目 16.中俄外贸企业孵化园建设项目 17.年产50万件羽绒制品加工项目 18.柳编基地建设项目 19.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20.1万吨番茄酱出口项目
第三篇: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三月
前 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提出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强调“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现代农业的支撑。农业机械是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备的装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资源充分与有效利用、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农机工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刻领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大意义,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到行业中去。农机制造业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行业振兴,为完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农业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提供物质技术装备。
一、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农机工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我国农机工业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资金投入、财税优惠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同时随着科研、生产、开发体系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稳步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主要总量指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838.1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达到2768.15亿元,是2006年的两倍多。以具有代表性的农机产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例,生产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居世界首位。“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均呈快速增长,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市场火爆,产销量逐年高速增长。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农机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机产品应运而生,大大缩短了我国农机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产品水平进一步提高。例如:大中型拖拉机2009年和2010年产量均超过30万台,160-180马力大型拖拉机实现批量生产,265马力大型拖拉机样机面世;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逐步成熟,并批量投放市场。
3.科技创新能力加强
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提高了大宗粮食生产机械——联合收割机性能和可靠性,小麦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第二,实现了水稻插秧和收获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系统集成,克服了水稻机械作业的瓶颈。同时针对我国水稻生产机械科技需求,以超级稻为重点,研究适应杂交期特点的育秧、栽植和收获技术。针对跨区收获,研制了联合收割机作业性能检测系统和作业速度智能控制系统;研制了联合收割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实验平台及评价软件等;第三,在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围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和节能降耗加工处理的要求,重点开发了高品质蛋白与油脂联产加工成套技术装备、果蔬绿色干燥与保鲜技术装备、棉花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第四,为达到高效快速防治和低污染,开展低量农药喷洒技术和宽幅机动喷雾设备技术研究,针对高效施药技术重点研究了农药循环喷雾技术、防飘喷雾技术和均匀施药技术,开发了射流防飘喷头、恒压防滴阀和精密混药装置等关键基础部件,形成了小批量生产能力;研制了高效低污染循环喷雾机、大田防飘喷杆喷雾机,小型均匀施药机具等植保机械产品;第五,为早日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正攻克采棉机关键技术;第六,在农用动力机械方面,重点完成了节能型小型拖拉机和180马力级拖拉机技术提升及产品产业化;第七,农业航化作业作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延伸,新型高效、喷洒药物均匀的农林飞机已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第八,控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提供前沿技术支撑。
4.出口增势强劲、贸易顺差创新高
从“十一五”初期开始,农机工业实施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成效显著。出口方面,出口产品类别增加,出口产品在数量和金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出口结构也从以小型产品为主向大、中、小型产品相结合转变,大中型产品所占份额逐步提高;进口方面,近五年来国内市场对高端农业机械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成为国际农业机械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进口量大的主要是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大型联合收割机等。自2004年起,农机工业出口总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特别是农机工业进出口强劲增长的2008年,更是用51.4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创造了历史新高。虽然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下滑22.13%,但2010年出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增速达29.97%,出口值超过2008年。
(二)农机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成为农机的生产大国,但是与农机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产品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
我国农业情况即农村经济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机工业几十年来以发展田间作业机械为主,产品以小型、中低端产品为主。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产品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结构等指标,相当一部分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水平,少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世纪末期国际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2.生产设备陈旧、制造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
我国农机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约有20到30年的差距。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很低,差距甚大。有的第一线生产设备甚至是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甚至一些骨干老企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3~0.4,远低于其它机械行业0.6~0.7的普遍标准。设备陈旧,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制造技术落后,我国农机制造业人均生产效率低。
3.行业结构散、乱,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
农机制造业是规模效益特别显著的产业,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未能按这一经济规律组织大批量集中生产,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总体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现象较为普遍。
4.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近几年出口增势强劲,但由于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市场调查不深入,外贸人员的匮乏,特别是我国出口中小型低端产品占有较大的份额,虽然出口数量不少,但附加值较低,使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仍偏低。
二、我国农机工业所面临的形势
(一)技术发展趋势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发了农业机械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优势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与加工业拓展的新需求。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适用、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高效率的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精细农业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已成为当今农机工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代表性产品有:节能环保型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机具、复式作业机械、精量播种机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设备、节水灌溉设施、精确高效施药技术与机具、精细农机、高效农业航空作业专用飞机及机载专用配套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控设备、设施农业作业机具、节能型农村能源和环保设备等;同时,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机械,促进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尽快应用,是未来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
(二)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21世纪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保证充足的粮食和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对农业及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要求。
1.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的全球化,是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我国农业机械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从近年出口发展态势分析,亚洲、北美和欧洲仍是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亚洲是传统出口市场,出口比重近年出现小幅下滑,对北美和欧洲的出口比重缓步提升,而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逐步增加将会拉动总量,总之主要出口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另外出口产品的结构将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一是出口产品的类别将逐渐增加,并且由当前以小型产品为主向大、中、小型产品相结合转变,大中型产品所占份额将提高;二是出口产品档次也将逐步提高,包括产品的外观、可靠性、质量、售后服务等,我国出口产品必将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发展。
2.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未来五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农业机械总需求量将持续升高,新技术和产品开发速度将加快。根据国务院《意见》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和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千瓦的发展目标,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比重与农机化水平,以及对粮食产量、种植面积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国内市场农用总动力将会继续增长,其中重点农机产品的趋势预测如下:
首先,大中型拖拉机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农机具购置补贴影响较大,总体情况呈波浪上升态势。预计“十二五”期间总需求量160万台左右,平均每年30多万台,到2015年40万台左右。
第二,小型拖拉机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小型拖拉机,包括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总体趋于稳定,呈现小幅增减波浪式发展。主要是用于旧机更新换代、不发达地区的新增市场和出口。根据专家对农村经济预期和小型拖拉机减少排放、提高性能、农具配套技术发展、新增市场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及近几年的走势判断,“十二五”期间小型拖拉机生产仍是起伏式变化,年产量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在200万~230万台左右。
第三,拖拉机原始功能的回归,配套农具比提高。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由2000年1:1.4发展到2006年的小拖配套比1:1.67,大中型配套比1:1.58,按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发展目标,专家预测2015年有望接近1:3。仍将主要配套耕整机具、机引犁、机引耙、旋耕机、免耕与精少量播种机、铺膜机和秸秆还田机以及机动植保机械等。
第四,联合收割机需求量增加。联合收割机“十二五”期间总需求量约80万台,平均每年15万台以上。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需求量基本稳定,水稻联合收割机增长较快;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是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随着可靠性和适应性的提高,需求数量将大幅攀升,到2015年,专用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总拥有量有望超过8万台。
第五,农林飞机需求呈现增长趋势。按照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业和林业航空作业的机队规模将达到1600架以上,而目前我国的农林飞机还很少。我国市场需要性能先进、使用方便、作业效率高的农林飞机。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为农机发展带来机遇
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形式日趋多样,资本替代劳力趋势明显。随着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持续推进,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逐步成长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农机发展的重要机遇。
(2)国家政策与法规为农业机械的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近年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国家实施“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投资实力,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繁荣了农机市场。中央政府提出的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财政方针,加大对购置和更新农机具给予适当的补贴,农业税的减免政策以及农机减免税长效政策,间接或直接地增强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实力和农机企业的发展后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健全和壮大,提供了使用农机的便利条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把“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列为农业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且在其他领域中也明确提出相应的涉及农业机械的重点内容。《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等重点农机产品。国务院《意见》明确指出促进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农机工业发展方向和农机产品的发展重点,规划了农机产业发展布局,具体部署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工作。
(3)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返哺农业”的战略转折期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我国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调整,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长期,也是农机工业结构调整期和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
(4)现代化技术发展,支撑农机制造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适合我国特点的创新技术以及强大而先进的动力、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等上游产业支撑条件已经成熟,为农机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近乎完备的基础技术支撑保障。
(5)农业机械国际化步伐加快,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继续坚持的开放战略,农业机械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贸易将不断扩大,与世界农机工业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也会日益加深,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中国农业机械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将日益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将不断升级,市场将逐年扩大,市场份额将快速增长,从而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2.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未来几年,农机产品类别的多元化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对农机产品功能、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投资风险在不断增大;农机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企业横向整合趋势将更加明显,产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同时,跨国公司在加快低附加值产业对外转移的同时,牢牢控制着高端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内将难以改变。这一切使国内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意见》精神,切实执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农机工业的发展要求,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坚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为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优化行业结构,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农机农艺,适用先进。坚持农机与农艺、适用与先进相结合,针对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农机产品季节性强的特点,发展适用合理、先进高效、安全可靠、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机产品。
——重点突破,显著增强。坚持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强化科技支撑,以实现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为重点,显著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布局合理,全面提升。坚持科学有序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扩大企业规模效益,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根据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资源节约、精细农业的装备需求,注重环境保护,贯彻节能减排原则,提高我国农机产品能效,发展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和环保型农业机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扶优扶强,完备体系。坚持扶优扶强原则,促进综合性企业集团、主机生产企业、专业化零部件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促进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坚持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市场的原则,发展巩固产品竞争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构建规范,现代流通。坚持建立健全新型农机市场体系,提高售后服务能力。
(三)规划目标
1.产业规模
到2015年,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
2.创新能力
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在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实现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推进新产品开发。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开发的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3.产业能力
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5家年销售收入在15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的产品能够基本满足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农机产品结构,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结合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和进口依存度高、低端产品过剩和质量差的局面;从国情出发,在开发大型农机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贯彻节能减排原则,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资源节约型农机。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等瓶颈,优先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保护性耕作机具、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节能机泵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鼓励飞机制造企业研制新型农林飞机,满足农林航空作业的需求;加快农业清淤设备研究开发。
(二)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突出“四个围绕”,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即:围绕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高效节能大中型水泵、喷灌机等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改善,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带动行业发展。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公益性的农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凝聚优秀研发人才,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提高农机的适用性。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强化农机工程基础教育。完善农机培训体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机制造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三)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加大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开发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在提升制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外购零部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建立农机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加强生产技术工人培训,提高工人使用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为农民提供安全、可靠、耐用的产品。
(四)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机制造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农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通过产业布局优化,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杜绝低水平重复制造,形成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引导农机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支持国有、集体、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农机企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机行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形成若干个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支持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先进的零部件加工企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五)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
鼓励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在保障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现代农具、农林飞机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加入我国农机行业,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和管理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六)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
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区域性农机市场,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五、重点发展领域
(一)保障粮棉油糖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
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棉安全目标,继续提升动力机械和小麦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突破水稻和玉米生产所需的栽植、收获装备的瓶颈,开发纤维类、块茎类、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所需关键装备,形成主要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用成套装备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有效保证供给,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
(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装备
以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装备、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储运机械、新型节水装备等为重点,加强耕地、水、肥、药、种等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装备
大力发展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装备,提高畜牧机械水平,特别是发展牧草饲料的收、捆和运输装备,提高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和产能。
(四)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
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及现代物流成套设备,突破制约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供应链产业装备瓶颈;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机械,集成开发农产品在线检测控制设备,构建保证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五)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机械、节水装备、农林飞机等系统控制水平和智能水平,以提高其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等。
六、重点建设项目
通过对重点发展的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产能的建设,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进行农机工业技术改造,不断完善和提高制造工艺与装备水平,使我国农机工业总体制造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具备批量生产性能先进、质量可靠农机产品的必要生产条件和工艺装备。
(一)布局原则
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产能和提高制造水平。二要贴近市场,生产企业所处地点要尽量接近产品的市场,以减少运输成本。三要考虑产业集群;主机厂和配套厂要统一规划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四要兼顾落后地区;拉动经济不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当地产品的产能。
(二)重点项目
1.现代、高效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74千瓦以上)
2.节能环保型中小型拖拉机及关键配套件(18-44千瓦)
3.新型高效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
4.通用、高效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及关键零部件
5.水稻种植与收获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6.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及关键零部件
7.大型自走式青饲收获机及关键零部件
8.自走式采棉机及关键零部件
9.牧草收获与压捆机械
10.大型喷灌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11.精量低污染施药机械
12.农作物秸秆集储运机械
13.茶叶加工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14.油菜种植与收获机械
15.甘蔗收获机械
16.农业航空作业装备
七、政策措施
(一)制定产业政策完善法规体系,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机工业振兴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有序竞争;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据国务院《意见》制定农机工业产业政策,对重点农机产品,如大型复杂农机产品和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等实行产业准入制度,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机工业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二)继续实施并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继续实施并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发挥补贴制度对促进农机工业新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机工业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发展所需资金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目标的要求,加大对农机工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国家对农机工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保持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投入水平。
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通过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跟进投资的引导示范,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农机工业的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技术和智力引进等。国家技术改造投资要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将农机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中,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对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所需装备以及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地方政府也须按照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四)实施优惠税收政策,扶持农机工业的发展
农机制造业是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产业。其产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基于目前我国“三农”的现状,农机产品价格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定价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农机产品的制造成本和市场价格失调,价格和价值偏离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农机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润状态下运营,企业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为支持农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采取“多予少取”的扶持政策,对农机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采取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五)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已经到来,国家有能力通过增加投入、政策引导,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使各个方面都能各尽所长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按照国家农业装备技术创新总体规划,建立引导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选择重点创新领域,通过长期政府稳定的项目支持和经费投入做引导,鼓励相关重点骨干企业和有相关领域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创办多元投资主体的创新实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六)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试验检测条件建设,强化质量监督
强化标准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试验检测条件建设,严格农机产品的型式试验和质量检测。强化质量监督检测,提高农机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和质量。
(七)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进一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等方式汇集各种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我国农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农机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发展、企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企业提供创新战略咨询、人才培训交流、资源协调整合等服务,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督与管理,发挥咨询参谋和行业自律作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八)塑造人才,实施以人为本的聚才战略
我国农机制造业人才总量不足,流失比较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因此把塑造人才、凝聚人才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分必要。
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的建设。完善培育体系,注重农机基础教育,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培育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贸易人才和高级技工、特种技能的带头人。注重现有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技能提升,开展专业培训、技能培训、扩展能力培训,重塑人才。
创造良好的聚才环境,完善制度和政策保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符合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流动机制,主动吸纳、及时重用的人才引进机制,目标明确、综合激励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绩效优先、体现价值的人才分配机制,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人才市场服务体制。
第四篇:乡镇产业发展规划
乡镇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xx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本着“积极、科学、协调、前瞻”的原则,特编制《xx县20xx-20xx年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资源条件
xx因居寿水之阳而得名,春秋时期为马首邑,西晋太康年间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全县辖7乡7镇、206个行政村,人口21.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3万人。全县地表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xx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物华天宝。现有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近6亩,土地耕作性好,保水保肥,适种作物广,宜林宜牧面积130万亩。气候资源独特,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511毫米,无霜期120-150天,日照时数2576小时,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夏季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矿产资源丰富,含煤面积49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00多亿吨,探明储量70.9亿吨,主要为贫煤和瘦煤,开采条件好;探明铝矾储量1387万吨。石灰石、石膏、云母、硫铁、铁矿石储量大,地质构造简单;紫陶砂矿、粘土矿、高锶和富硒矿泉水储量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太原、阳泉、晋中三市之间,距石家庄、郑州、天津、北京较近,石太铁路、太旧高速公路、307国道、省道榆盂公路和九榆公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县,距离太原机场59公里。旅游资源丰富,集红色(刘胡兰式的烈士尹灵芝公园)、绿色(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栖湖)、古色(清代“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故居、文昌阁、五峰山、及北魏时期以来的170多处古迹)资源于一体,旅游开发价值极高。
(二)产业发展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xx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农业上,以茴子白为主的蔬菜、以牛羊为主的草畜、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以小杂粮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初步构筑了xx农业结构总体框架。2004年,粮食总产量2.09亿公斤,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8.3万亩,产量1.8亿公斤。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含套种马铃薯、菜豆角),产量8亿公斤,以茴子白为主的“寿绿”牌蔬菜远销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并出口俄罗斯、日本等国;牛饲养量4.4万头,羊饲养量32万只,奶牛饲养量402头,大户规模饲养初具雏形,奶站建设逐步配套,并与三鹿集团建立供求关系;以南燕竹镇大北河、宗艾镇沟西两大仁用杏基地为主的林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现有一定规模的小杂粮、豆制品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7万吨,豆制品及小杂粮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苦荞系列保健食品远销日本、韩国。工业上,以煤炭为主的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现有煤矿35座,总设计能力128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680万吨/年,2004年生产原煤600万吨。洗煤企业14户,干式选煤厂3户,原煤洗选比例为50%。民用型煤生产能力10万吨/年。现有在建焦化项目3个,总设计能力120万吨/年。民用锅炉企业12户,生产能力10万台/年,2004年产量4万台。水泥生产企业1户,生产能力8万吨/年。新上硅砖企业4户,生产能力3万吨/年。实心粘土砖、耐火砖、石料、石膏、铝矾、石灰企业较多,还有石油钻具、太阳能热水器、彩钢门窗、挂车等机械企业,糠醛、丁内脂等化工企业。第三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型煤炭营销企业7户,年销售煤炭580万吨。民营运输业发展较快,现有运输车辆万余辆。旅游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一线、三牌、四区、十景点”,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尹灵芝公园、朝阳阁等正在建设。县城规划区已经形成“三纵四横”交通网络,房地产开发、商贸金融、电力通信、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快速发展,旧城综合改造稳步推进,城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各乡镇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配套设施。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水泥(油)路、广播电视覆盖等工程进展顺利。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亿元,第二产业5.2亿元,第三产业4.1亿元,三次产业构成演进为29:40:31。财政收入18888万元,其中煤炭产业税收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2元,农民人均纯收2787元。
(三)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县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农业方面:茴子白等蔬菜优势产品规模化种植有待发展,“寿绿”品牌开发推广利用不够;奶牛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供销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差。工业方面: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产业,非煤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过低;地方煤矿规模小,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煤炭加工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非煤工业体系薄弱,新兴地面工业发展不足;民用锅炉、石料开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商标的产品不多、生产规模不大;企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三产方面:交通运输以个体运输为主,数量多、规模小;旅游景点建设滞后,旅游资源亟待加快开发;商业设施档次不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欠帐多,旧城综合改造推进较难;中心乡镇发展滞后,带动辐射功能较差;农民居住比较分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难度较大。
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依托xx产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着眼即将形成的优势产业,展望未来可能发展的主要产业,xx今后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XX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立足本县优势,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开放XX县、工业强县、民营XX县”三大战略,倾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煤炭产业规模化、非煤产业集群化、三产服务体系化、城镇建设功能化”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全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休闲避暑胜地”三大基地,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循环经济型、县域经济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20xx年实现“两个翻番”、“四个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晋中前四位。“两个翻番”:煤炭总产量1200万吨,比2004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4亿元,比2004年翻一番,力争达到5亿元。“四个增长”:gdp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年均增长7%;县城建成区人口达到6万人,比2004年增长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
按照“三年打好基础,五年重点突破,十年大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到20xx年,全面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提前步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级次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煤炭产业实现做大做强,非煤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多元而不分散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规模和档次全面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城乡面貌根本改观,把xx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具有较强产业集聚能力和较高开放度的现代化城市。
(三)产业发展布局
1、农业发展布局
以北部早熟区和南部中晚熟区为主,发展两大玉米优势产业带;以307国道、榆盂线、九榆线等主干道沿线为主,建设优质蔬菜种植区域带;路北乡镇以圈养为主、路南乡镇逐步由散养转向圈养为主,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以朝阳、解愁、宗艾、景尚等乡镇为主,建设奶牛养殖园区;以南燕竹、宗艾等乡镇为主,建设仁用杏基地。
2、煤炭产业发展布局
在朝阳镇草沟、七里河,温家庄乡盘湾底,平头镇东韩,建设4个煤炭生产与加工园区;以宗艾与解愁、平舒与平头为主,发展2个煤炭生产与加工产业带。
3、非煤工业发展布局
以泥河工业园区为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等产业;以七里河工业园区为主,发展化工等产业;以平头、平舒、宗艾、解愁等乡镇为主,发展水泥、石料产业带;以宗艾、解愁等乡镇为主,发展耐火材料产业带。
4、服务业发展布局
以“一线、四区”(一线指五峰山、龙栖湖、平舒、龙门河、方山、县城旅游线;四区指双龙休闲度假区、祁氏文化鉴赏区、方山生态旅游区、县城中心文化旅游区)景区为主,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在县城、中心集镇发展商贸物流业。
5、县城发展布局
县城规划区为带状城市,采用组团式布局形式,主城区是集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办公居住区,向西、向北发展;工业区为城市主要生产区,沿县城向东、向南发展。
四、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一)农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近抓菜,远抓树,不远不近抓畜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区域布局把竞争力调强,围绕产业结构把效益调高,围绕品种结构把质量调优,不断提高产业升级能力,逐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的种养殖集中度,全面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0xx年,农业主导产业在稳定规模、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面大幅增加,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现代农业雏形。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8%的增幅递增。
2、主要措施(1)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精心培育和保护“寿绿”蔬菜品牌,加强无公害监测,推进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积极开展“iso9000、iso14000”贯标,加强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保护。保护现有的豆制品、小杂粮加工知名品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限期治理不达标企业。打好“绿色食品”牌,统一原产地标识,加强品牌宣传策划开发,支持“寿绿”蔬菜和知名品牌豆制品、小杂粮进入大中城市消费群,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2)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优质专用玉米。重点发展以茴子白为主的“寿绿”蔬菜,扩大种植规模。鼓励企业、经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蔬菜加工营销企业。利用丰富的林草资源,重点发展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着力培育奶牛产业,鼓励农户发展猪鸡养殖业。大力发展以仁用杏、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扩大种植面积,完善销售网络,加快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用材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逐步与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营造适应现代生活的绿色环境和优美田园风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3)精心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开发引进,以绿色食品为方向,发展杂粮、蔬菜、肉类等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引进玉米转化项目,蔬菜加工突出冷藏和产品系列化,肉类加工突出畜禽产品深加工。豆制品加工企业,近期采取松散联合等形式,严格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完善“企业+家庭”的生产经营方式;远期通过引进战略资本或加盟大集团等形式,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逐步走集团化发展模式。小杂粮加工企业,以荞麦深加工项目为载体,支持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合理分担市场风险。奶制品加工企业,支持现有企业建立和扩大生产线,积极引进大型乳业集团开设分厂。
(4)加快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优质专用玉米、优质草食畜品种,采用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应用适时适市种养模式。发展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人字闸、截潜流、浅层井、雨水集蓄的利用和节水设施等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松塔水库立项。创新和完善市场流通、质量监测、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四大体系。完善县乡村农业信息网络,加快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等流通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继续举办蔬菜节,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产品展销会、项目洽谈会。
(二)煤炭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紧围绕规模化、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目标,整合资源,关小扶大,延伸加工,多元经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20xx年,建成一批竞争力强的集团公司。提高矿井机械化装备水平,实现煤矿开采正规化、生产集中化、矿井规模化、采煤机械化、回采工艺科学化。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回报率,建成全省的新型能源基地。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2、主要措施
(1)实施煤炭规模化、集团化工程。按照全省实施煤炭集团战略的要求,主动承接阳煤集团辐射,一方面配合其加快新元矿井建设,加强七里河等后备区开采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其先进的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及人才优势,不断推进现有矿井改造、升级。进一步深化地方煤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矿井建设进度和技改扩规,推广先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积极进行多元开发,尽快建成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集中度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2)大力推进煤炭加工转化。支持煤转洗(选)煤,加快现有洗(选)煤企业联合兼并,鼓励新建煤矿配套建设洗(选)煤厂;支持煤转焦,适度发展焦化项目;支持煤转型煤,扩大民用型煤生产规模;支持煤转电,积极引进大型坑口电厂,鼓励建设煤矸石电厂、煤焦炉尾气电厂等综合利用项目;支持煤转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支持煤液化、煤气化项目。积极引入战略资本,提高煤炭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新型能源基地。
(3)鼓励煤炭企业兴办非煤产业。引导煤炭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采取收费减免、公益事业冠名权等优惠政策措施,发挥重点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的示范效应。新建煤矿和现有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原则上都要建设相应规模的非煤项目。支持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顺利实现转产。
(4)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时序,合理确定煤矿开采服务年限。提高企业机械化采煤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促进煤炭资源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不断增加煤矿安全改造投入,加强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矿区土地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好xx的“蓝天碧水”。
(三)非煤工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大力发展非煤工业,逐步提升非煤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重点,外引内联,重点推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建材及化工行业发展壮大,扶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企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入新兴地面工业,构建多元而不分散的工业新格局。
20xx年,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明显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2、主要措施
(1)实施非煤产业集群化工程。抓住全省建立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主动加入周边区域产业集群。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战略机遇,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和各类国外贷款。整合包装本地企业,吸引外来资本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扶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企业。适当提高民用锅炉企业集聚度,重点支持年产锅炉3万台以上的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发展壮大。适当提高石料开采产业集聚度,鼓励石料开采企业兼并联合,关闭无证开采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石料开采企业。支持水泥企业技改扩规,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快在建化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竞争力强、污染小的新型化工企业。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名商标企业做大做强。
(3)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发展新兴电子、医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支持硅砖、高铝耐火砖、金属镁等产业发展,鼓励利用煤矸石发展新型墙材。鼓励太阳能热水器、挂车、石油钻具、矿泉水、苦荞醋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储量大、品位高的石灰石资源,吸引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电石乙炔化工企业。进一步加快铝矾、石膏、云母、硫铁、铁矿石、紫陶砂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相关产业及产品发展壮大。
(4)加快科技化、信息化进程。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加工、化工及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非煤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加快转化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建立行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服务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依托一产、二产发展实际,以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为突破口,实施三产服务体系化工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结构层次,拓展服务功能,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20xx年,建成大型运输集团,建设大型物流仓储企业,构筑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设备先进、快速便捷、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现代物流业。“一线、四区”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更加齐全,打造休闲避暑胜地。
2、主要措施
(1)发挥区位优势,完善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引导交通运输企业联合重组,重点扶持大型运输集团。对本地大型运输企业,在煤炭运输、蔬菜运输、旅游客运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交通运输业多式联运,多元配送,特别是鼓励发展铁路、公路联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利用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合理布局,调整和增加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商贸集团。结合实际,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恒温库、石料市场等。在县城、大型矿区周边建设大型购物超市,在干线公路旁建设大型的物流仓储企业。鼓励物流企业与铁路公路运输、集装箱公司、批发企业实行联合,力争建成效率高、服务优的物流配送企业,构建物流配送体系。(3)加快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科学定位,找准优势,选好切入点,加快旅游规划的出台。加大旅游品牌策划与宣传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快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朝阳阁等景点的开发,逐步完善“一线、四区”等景点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尹灵芝公园建设。加快配套重点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推动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
(4)全力打造休闲避暑胜地。充分利用气候、区位优势,打好“休闲避暑”品牌,争取加入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线路,并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引入战略资本,重点加快双龙休闲度假区开发。规划建设星级酒店、宾馆和娱乐等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档次。
(5)加快发展电力、通讯、金融、保险等其他服务业。加快县域电网建设与改造,建设相应高压等级的变电站等电力设施,保证大型电厂输电和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数字与数据业务,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类保险在产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化解风险,支持发展。
(五)城镇化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实施城镇建设功能化工程,加快县城及中心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瞄准生态型园林城市目标,逐步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路南开发。
20xx年,县城建成区达到1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服务功能齐全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居住人口稳定在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以县城为中心,以太旧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干线公路为骨架,辐射乡镇,连接村庄,形成上下贯通、干支结合、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安全快捷、高中低不同等级的公路网络。中心集镇辐射功能增强,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
2、主要措施
(1)实施城镇建设功能化工程。尽快修订并实施城镇体系规划,遵循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尽快启动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强给排水、供气、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对“城中村”的开发改造。以“安居”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设市民广场、朝阳广场,实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及早考虑人口老龄问题,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加快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继续加大对村村通水泥(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投入的同时,全面放开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新格局,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引导乡镇企业进入小城镇,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集镇集中。
(3)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依托国道、省道主干线,全面改造提升县乡村公路等级,打通出县口。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结合县情研究制定路南开发的政策措施,构建九榆线经济走廊。
(4)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移民规划的实施步伐,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岗前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卫生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土地合法流转。放手让农民搞活生产和流通,鼓励他们办厂、设店、发展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地兴办各类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建筑市场,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
五、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更新观念,转变职能,营造创业发展的环境
全县上下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招商有功、创业光荣”的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优发展环境上来,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县乡政府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快发展上,以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为重点,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搪塞推诿、作风粗野、无为行政等行为和“三乱”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努力营造诚信、公正、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全方位进行对外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实现“高位嫁接”。鼓励本地企业与同地区、同行业的相关企业联合和合作,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实现合作共赢。设立对外招商专项经费,加强与重点招商对象的密切联系,确保招商引资的高效性和延续性。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六通一平”,加大项目入园的引导力度,真正成为资金、技术、人才汇聚的创业板块、经济亮点和核心辐射区。建立项目储备库,围绕产业选项目,瞄准市场上项目,科学论证定项目,争先发展抓项目,集中精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三)壮大民营,深化改革,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创办民营企业,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向高新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迈进。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培植发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打破隶属和所有制界限,鼓励民营经济以租赁、购买、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积极推进现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创新科技,用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建立健全创新体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进一步推动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壮大重点产业。进一步完善引进和激励机制,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全面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同时要重视本土人才的选拔运用。加大选拔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批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善于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
(五)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作用,用足用活国家、省、市的优惠政策,研究采取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的地方优惠措施。对急需融资的企业与项目,通过政府协调、银企互动等形式,帮助解决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强对土地、环保、拆迁等项目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采取贴息或补助方式,每年定额,滚动使用。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建设。
(六)完善机制,精心组织,全面实施产业发展规划
成立县产业发展指导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发展规划的论证、评估和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规划实施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针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切实抓好落实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和信息网络平台,将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招标项目和相关法规、政策措施等向社会公布,用正确的宏观信息引导产业发展。根据新形势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适时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调整。适时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后期评估,建立重点产业运行检查评估机制和指标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各个产业发展的状态和目标的实现水平,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五篇:村级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村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我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体,实行因地制宜,突出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本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我村建设为经济繁荣、村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美好乡村。
二、产业概况
坚持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广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支持村民发展、壮大以黑豆、杂粮等种植业;
以黄牛、寒羊、驴等养殖业。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从本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我村产业建设。
2、坚持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客观情况,因势利导,抓好示范带动,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3、坚持突出产业,全面发展的原则,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规模太小,以点带面带动村民创业的范围有局限。
2、创业资金缺乏。目前投入产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农民自身收入,生产性支出非常有限,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规模壮大。
3、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缺乏,产品竞争力不强,缺乏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意愿和渠道。
4、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比重大,在家务农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仍需努力,村民居住分散,均衡发展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5、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原有的联产承包政策与个别村民意识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五、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投入
我村在资金筹措方面,将采取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业务部门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信用社贷款支持,群众自筹等多方渠道加大对我村产业的投入。
六、产业定位
(一)黑豆产业
1、发展现状:2018年白山村种植黑豆700多亩,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技术已经成熟。
2、发展目标: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村将引导农户种植,力争到2022年种植面积达2000亩。
(三)畜牧产业
1、发展现状:2018年我村肉牛150多只、羊300多头,驴40多头。
2、发展目标:到2022年,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3、优势区域:以张英养殖合作社为重点,发展驴养殖,在全村辖区内发动群众开展养驴产业;
新建一个养驴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
4、主要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