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玉香总经济师在全国“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玉香总经济师在全国“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这次会议是一个“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题的综合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做好农资供应和监管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问题,深入推进农资打假和信息服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农资打假和信息服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在全国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夏季粮油获得丰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在“三农”重中之重的宏观背景下得到了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但也要看到,今年也面临许多新的不利因素,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春季北方旱情,特别是5月12日四川的地震灾害,使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农业恢复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繁重。农资打假和信息服务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工作,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形势发展对农资打假和信息服务的新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深入推进农资打假和信息服务工作。
今年上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农资打假和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从农资打假看,今年针对新的形势,我们突出了及早部署和四个狠抓:围绕抗灾救灾和保春耕及早部署;围绕农资供应和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狠抓农资市场整顿;围绕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等突出问题狠抓大要案查处和曝光;围绕农资科学使用狠抓农民宣传培训;围绕长效机制狠抓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特别是针对今年化肥价格涨幅过大,制售假劣肥料可能性增加的特点,重点打击了制售假劣肥料的不法行为,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重点查处了湖北襄樊假复合肥案、广西恭城劣质肥料案等一批重大案件。对于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春耕生产中趁火打劫、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查处。
从信息服务看,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共建共享,整合资源;着力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强化工作基础;积极探索有效的信息服务模式,推动服务上新台阶。重点狠抓了三个工程:一是金农工程,目前部本级项目已全面启动,地方项目正陆续实施;二是“三电合一”工程,通过今年的建设,累计信息服务覆盖面可达600个县以上;三是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拟通过100个示范单位的示范带动,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部通过与电信公司的合作,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为年初遭受雨雪冰冻灾害的农民发送救灾恢复生产信息5万多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近,我们正在准备为四川21个遭受地震灾害县市的农民,发送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信息。
当前总的看,不管是农资打假还是信息服务,我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今年的农资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个别地区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一些突出的案件;信息服务也还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求,完成全年的计划目标任务仍很艰巨。当前形势的发展己经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各方面工作。“12316”三农服务热线,是新时期推进农资打假和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2006年,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我们申请核配了“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并部署和积极推动各地加快开通。“12316”热线的开通,既是我们为方便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办的一件实事,也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为三农服务的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两年均努力,全国己有295个地级市,1732个县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已有19个省(市、区)在全省开通。据初步统计,热线开通以来累计咨询人数493.8万人次,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和帮助农民增收2.3亿元。我们要通过这次座谈会,进一步理清、明确热线上台阶、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借助“12316”热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实现中央今年宏观调控的“两防”任务,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进一步领会建设“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工作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是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12316”热线为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搭建了桥梁,为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畅通了渠道。农业执法部门通过
热线投诉举报获得线索,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二是搞好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通过
“12316”热线,专家在解答农民提问的过程中,随时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介绍新产品、新技术,或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带来的效益,加快了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进程和致富本领。
三是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的便捷渠道。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深化,我们现在农产品市场上运行也有许多新的特征、新的特点,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波动比较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和个别地方的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也交替发生。这种情况下农民更需要便捷快速的信息,规避市场风险,减少损失。
“12316”热线在对市场行情、前景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积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服务,对接产销,提高了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是一个快速便捷的渠道。
四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12316”热线以电话接入方式为主,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台、报刊等多种媒体协同发挥作用,在农民、政府、专家和市场之间架设起信息沟通的桥梁,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政策、科技、市场和农资等四大类信息的需求,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区隔,促进了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数据共享,为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效载体。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益尝试。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可以让农民更好地掌握各种政策信息,既能加强同政府的沟通,又能让广大农民更好的理解政策的内涵。“12316”热线通过聘请政策和法律专家,现场回答农民提出的诸如农资质量投诉、土地纠纷、农民负担、粮食直补等有关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对政策的正确理解,既体现了农业部门为农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也建立了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缩短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思想一致、统一行动、上下一心,特别是调动广大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这条热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看,“12316”热线开通运行以来,各级农业部门本着“面向三农,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优质快捷”的服务宗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农民对“热线”反响十分热烈。称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一是成为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连心线”。热线的开通,使政府可以及时了解到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农业部门转变为农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服务针对性和时效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提高行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新疆自治区“12316”热线通过企业举报的线索,查获假冒KWS303油葵种子15.7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浙江省“12316”共接受投诉举报1428件,有针对性地查处了一批农业违法案件,保护了农民利益。辽宁省“12316”共受理咨询近32万例,受理投诉6517例,化解矛盾约4300例。
二是成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致富线”。热线的开通,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行情,价格变化和农资市场质量情况,实现增收致富。陕西省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平台,促成农产品交易近百宗,实现交易额1600多万元。黑龙江省通过热线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为绥滨县农民增收240万元。海南省开发建设了“12316”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延伸。
三是成为农民与专家之间的“解忧线”。热线的开通,拉近了农民与专家的距离,打进热线电话的农民,通过专家耐心解答,准确地掌握了权威的种养加技术,增强了科技致富的能力。吉林自热线开通以来,专家到现场解决技术难题500多人次,仅帮助东丰、双辽、扶余等县46000多亩水稻、绿豆、辣椒解决病虫害问题,就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重庆酉阳县通过
“12316”指导水稻生产,在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情况下实现高产。甘肃省通过“12316”热线邀请各类专家,围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马铃薯生产技术、农村土地承也、农资打假、种子质量管理、果树栽培等问题,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和农村广播并机直播30次热线专题节目,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称赞。
在“12316”热线开通和运行的过程中,各地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
有关指示和部署,以服务为根本目的,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网络延伸为支撑,加强体系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提升“12316”热线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总结两年来的经验和工作进展,突出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目前,“12316”热线都建立了两个机构和三支队伍。两个机构即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管理机构一般设在农委、厅、局,负责服务热线的业务指导工作;服务机构一般设在其下属的信息中心,负责服务热线的具体业务工作。三支队伍即热线管理队伍、专家咨询队伍和行政执法队伍。据统计,各省(区、市)“12316”热线可以直接向农民提供咨询服务的农业专家已发展到6021人,初步建立了一文专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到位的专家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体系。
二是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制度建设是“12316”热线系统建设成功的保障。为了保障“12316”热线的正常运行,各地农业部门从自身特点出发,制定了咨询值班制度、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来电来访登记和回访制度、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专家定期培训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服务程序,做到农业咨询服务有专人负责,每天有专家坐诊接受农民电话咨询,及时解答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拒绝、不推诿,不断提高咨询服务质量。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一是电视、电台节目联动。热线通过在电视台和电台开辟专栏、专题节目,共同合作把农民朋友普遍关心的问题制作成电视、广播、专题节目,定时播放。二是专题网站免费服务。广大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与政府部门、涉农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同时,把录制好的电视、广播节目在网站上发布,农民朋友可以就近到乡(镇)信息站和村电信息服务点去收听收看。三是信息专刊发放到村。把农民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专家咨询答案经精选后登在专刊上,由全省各地的信息员把它定期发放到村,张贴在每个村屯的告示板上。同时与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相结合。
三,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快推进“12316”三农服务热线步伐
总的看,“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工作推进顺利,成效显著,为我们夺取农业农村经济不断深入持久发展夯实了一项工作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12316”热线影响面的不断扩大,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思想认识不
到位的问题,有的地方没有看到热线的作用和内在的功能,从领导到我们具体工作的同志在这项工作上的认识不到位。二是有的地方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工作机制不顺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有相当数量的地区对热线开通抓得不够紧,还有部分省(区、市)没有在全省开通。当前正值抗震救灾、“三夏”农业生产和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
“12316”热线的作用,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工作。这里再强调几点:
(一)切实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快热线的开通步伐。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12316”热线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大部分热线开通较早,工作成绩突出的省市,其党委、政府领导均高度重视“12316”热线工作,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或列入农业部门行风建设的重点考核内容,一些地方还将其列入基层党组织的考核内容。下一步,未开通“12316”热线的省区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投入,改进工作手段,改善工作条件,加快热线的开通步伐,我们要力争在今年底前实现全面开通。今年底我们要把各省(区、市)开通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
(二)精心谋划,全面提高热线服务水平。信息化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个时候发展如果一步跟不上,差距会很大,率先开通的省要努力提高水平,后来的省要加大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把“12316”三农热线纳入农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等工作。“12316”三农热线的高效运行需要大量真实、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作支撑,没有信息资源作支撑,光开个热线用不起来,就像有路没有车一样。目前,大部分省市尚未建设全省统一的农业信息资源库,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还分散在农业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未能加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下一步,各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分工负责建设,大力协调配合,尽快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局面。
(三)大力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12316”三农热线作为全国农业统一公益服务号码,承担着面向社会受理投诉举报和信息咨询服务责任,为了使共更好发挥应有作用,要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网络、电台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12316”三农服务热线。通过派出工作人员到乡镇、集市和田间地
头宣传“12316”热线及其投诉举报功能;通过将“12316”农业公益服务电话标志广泛张贴到备农资经营门店和农资集贸市场;通过在农业执法车辆上统一喷涂“12316”投诉举报电话字样等等多种形式,推进工作,扩大影响。让广大农民朋友熟悉了解热线、充分利用热线、信任宣传热线。
(四)加强培训,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信息人才,是“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发展的智力支撑和动力之源。热线专家在与农民的实际沟通过程申,往往会遇到农民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已建成的专家库虽然可满足用户咨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但对于涉及农村经济综合信息,如气象、水利、土地等信息,专家相对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对农民服务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涉农部门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要把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和有事业心的专家聘请到“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队伍中来,通过热线的开通,尽快打造出一文既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又熟悉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保障“12316”热线顺利运行。
我们的工作是适应市场化改革而新设立和成长起来的几项前沿性的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们都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拓展,没有现成的经验。“12316”也是这样一个成长性事业,其内涵十分丰富。我们希望,各地继续进行深入探索,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行动起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突出热线功能,服务农村农民,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奥运盛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务“三农”工作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韩国强同志在服务“三农”工作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2010年3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我和省分行农户金融部、农村产业金融部、财务会计部有关负责同志到庆阳,召集庆阳、平凉和白银3个二级分行主管行长,三农或计会部门负责人开这次‚三农‛座谈会,其主题就是根据今年全国农行工作会议项俊波董事长和张云行长有关‚三农‛工作安排部署,就今年农业银行服务‚三农‛两大重要课题做一些研究和探讨。年初工作会上,项董事长和张云行长在各自的讲话里都分别强调了今年服务‚三农‛工作要抓好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做实三农金融事业部,第二件大事是抓好县支行的综合改革。在做实三农金融事业部方面明确提出了‚七个单独、一个并表‛,总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一结合、一条线、一本账‛,最终达到三农金融事业部要和全行城市业务分得开、算得准、讲得清、信得过。另一件大事就是县支行综合改革,但到底应该怎么改、如何做,从去年开始探索到现在,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已经两年多了,而且在‚兰州会议‛以后,服务‚三农‛工作已在全国农行系统全面推开。但是,目前县域支行的竞争力应该说还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农行在县域还没有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中西部地区部分县支行面临着资产空心化的问题。要做到‚三农‛业务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就必须要切实解决好如何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的问
题。在全国还没有破题之前,我们要结合甘肃的省情、行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这个方案里面,除了总行要求的重点县支行推进以外,能不能结合做实三农金融事业部,按照‚七个单独、一个并表‛的要求,在资本管理、资源配臵、财务核算、流程优化、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考虑出台一些实质性举措。特别是在现阶段,如果有一些政策不易突破的话,起码在考核的导向、资源的倾斜、流程的优化、队伍的调整方面可以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所以希望大家围绕这两个主题,能够提一些好的建议和思路。
刚才听了三家分行的发言,从发言中可以看出,三家分行都做了认真的前期准备,对有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对以后全行‚三农‛业务的发展、管理,以及三农金融部改革都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特别是庆阳分行对这次会议的准备非常充分,就三农业务的各个条线都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有些问题吃得比较准。
今天到庆阳分行来,一方面是座谈,一方面是调研,更重要的是想把我对今年‚三农‛业务的一些思考与大家进行沟通。去年全国三农工作总结大会甘肃分行的发言已基本形成了甘肃分行服务‚三农‛的成熟做法,对全行推进‚三农‛业务发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梳理,比如服务‚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式、服务模式,以及要打通的‚六大服务渠道‛,在全国农行系统汇报后,大家都觉得甘肃农行工作做得实,服务‚三农‛工作总结到位,对全国服务‚三农‛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目前,一季度就快过去了,‚三农‛业务在方方面面离上级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下面,就今年如何做好‚三农‛金融工作,结合座谈的情况,我谈几点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三突出‛、‚四尽
快‛、‚六做实‛、‚八完善‛。
——三突出
一是突出战略区域。甘肃哪些地方适合搞三农业务、哪些地方不适合搞三农业务、哪些地方风险可控、哪些地方是高风险区域,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甘肃三农业务发展的主战场在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这些地方农业基础好,农业产业化企业龙头企业相对比较集中,产业开发已经形成规模,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其他地方产业不集群,优势不突出,信用环境欠佳,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要紧紧围绕省分行今年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和水电、矿产资源项目的支持力度
二是突出重点支行。在扶持县域支行发展上,省分行已根据区域发展特色和优势明确了全国示范县域行瓜州和全省重点推进的玉门等10个县域支行的支持重点,瓜州和玉门支行要重点支持风电、矿产资源,合作支行重点支持草食畜牧和特色资源开发产业,陇西支行重点支持中药材产业,永昌支行重点支持啤酒麦芽产业,临泽支行重点支持玉米制种产业,民勤支行重点支持瓜子产业,渭源支行重点支持马铃薯种薯繁育产业,康乐支行重点支持草食畜牧产业,灵台支行重点支持林果产业。
三是突出优势产业。要突出抓好马铃薯、中草药、酿酒原料、草食畜牧、玉米制种、果品加工等6大优势产业。马铃薯方面要抓好良种繁育、流通体系建设;中草药方面要抓好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建设培育,重点是支持培育中药材上市公司;玉米制种方面要重点支持有产业基地、有自主品牌、全国种子50强企业和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种业龙头企业;酿酒原料方面要重点支持啤
酒麦芽加工规模在3万吨以上、原料购销有保障和产品销售渠道畅通的加工龙头企业;果品加工方面要重点支持现已建成的设计规模2万吨以上的果汁加工企业;畜牧养殖要重点支持产品有市场、符合国家标准的良种繁育企业、分散到户的养殖小区和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通过支持特色和支柱产业,尽快将当地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我行的竞争优势,大力推动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尽快
一是尽快抓紧收回农户到期贷款。全省2月底农户小额到期贷款4800万元,其中定西2690万元、平凉500多万元,白银、张掖等其他行也有。3月份还不是考验我们到期贷款收回能力的关键时期,重点是在4、5月份,其中4月份全省农户小额贷款到期9.9亿元、5月份到期8亿元,这两个月才是考量我们三农业务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时段和关键时期,各行对此要高度重视,提前对本行集中到期贷款情况进行摸排、监测,合理整合资源、力量,预先制订针对性的收回计划,层层分解任务计划,责任落实到人,及早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化解到期压力,控制贷款风险,确保到期贷款收回率不低于总行要求。
二是尽快投放支持春耕备耕生产贷款。‚三农‛业务信贷投放的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年初春耕备耕,一个是秋后农副产品收购。无论哪个时期,都要抓住不放松。要按照总分行有关要求,依托现有网点,发挥流动客户经理组和协管员作用,针对农户季节性资金需求,早计划、早安排,确保农户贷款早投放,早见效。要进一步扩大惠农卡覆盖面,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推手,以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为补充,切实满足普通农户和
种粮大户在春耕备耕中的信贷需求。要积极支持农资经营企业和重点农副产品收购龙头企业的生产、储备、购销活动,确保春耕备耕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及时充足供应和重点农副产品的收购。要贯彻中央1号文件扩大良种补贴范围的相关政策,强化对马铃薯、青稞等良种生产企业的金融服务。要加大对农机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广农机抵押贷款产品,满足农民购买农机的资金需求,不断提高春耕生产机械化水平。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审批速度。在产粮大县和粮食主产区,推广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集中申请、集中审批、集中授信、集中发放的运作模式。对种粮农民申请的春耕备耕贷款,简化业务流程,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提高办贷效率,确保不误农时。充分发挥县域独立审批人的作用,就近管理,缩短信贷业务流转时间,限时办结。
三是尽快拓展代理项目。当前首要任务是要做好新农保项目的代理,然后是做好新农合等其他代理项目,这方面漳县、民勤等行已先行一步,已经打开初步局面,今年估计在7、8月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将在全省推开,这不仅仅是10个试点县的问题,而是50%的县,也就是30多个县都要推行新农保试点。5.12地震以后,信用社向灾区农户投放了大量贷款用于住房重建,借此争取到了17项支农代理资金,扩大了负债业务,壮大了自身经营实力。因此,当前只要我们利用先进的网络和渠道,拿下新农保业务,农行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省分行前期已多次向省政府汇报,积极争取系统性代理,各行在这方面也要提前开展工作,主动上门汇报和沟通,争取由我行代理。
四是尽快压降前瞻性反映的涉农个人不良贷款,而且要防止
大面积反弹的风险。各行要提早对去年前瞻性反映的不良贷款建立台账,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实际,认真分析原因,分类进行管理,组织人员准确、恰当地评估涉农个人贷款质量和面临的风险程度。对确实没有违约风险、能够到期收回的,要客观真实反映形态,对确有风险苗头的,要及时采取措施抓紧清收和压降。各行必须在3月底前清收解决前瞻性反映的农户小额不良贷款和农户贷款。否则,省分行将按照有关规定,对不良贷款超过容忍度的经办机构实行‚停牌‛制度。同时,今年省分行将通过CMS系统加强对各行不良贷款的监测力度,按月通报全省不良贷款清收进度情况。对计划完成率低、清收力度差的分行,省分行将下发贷款风险提示函进行问责。
——六做实
一是做实事业部改革。围绕三农金融部改革,总行提出要建立‚七个单独、一个并表‛的核算体系。针对具体内容,提出几点建议和观点:①完善单独的核算体系,加快建立独立、完整、准确、科学的事业部会计报告核算体系,把‘三农’这本账算实、算细,真正使三农金融部的账‘分得开、算得准、信得过’。②完善单独的资本管理,单独拨付事业部资本,强化资本约束机制。要对三农业务适度地给予资源配臵倾斜,三农与城市配臵资源要符合实际;③完善单独的‘三农’信贷管理体制,健全‘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继续缩短‘三农’信贷业务决策链条,力争实现绝大多数县域贷款业务都在二级分行及以下审批。单独的信贷管理体制要适度地改,根据资源环境、发展状况等因素适度转授权;必须优化流程,要平行调查,做到涉及项目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独立审批人审批和合议审批占90%以上;进
一步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对涉农个贷要逐渐地有条件分步骤实施信用贷款,适度降低条件,给信用村10%的农户发放信用证,提高示范效应,创建良好信用环境,涉农贷款还款方式允许借新还旧;对信贷政策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④完善单独的风险拨备与核销政策,单独足额计提事业部减值准备金,对符合核销条件的损失资产,单独进行呆坏账核销。对试点以来涉农贷款的减值准备按3%的标准执行,其他由总行负责,减轻基层行压力,出台单独的涉农贷款核销政策,给予一级分行一定的政策。⑤完善单独的资金平衡和运营机制,赋予事业部相对独立的资金平衡自主权,事业部资金在系统内上存或借入均按市场化原则定价。据实核算,内部给予一定的照顾性考核。⑥完善单独的考评激励约束机制,以服务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完善三农金融部单独考核办法。总行领导讲的话一定要落实,按三农占比对给类资源切块配臵,给予一定的倾斜。⑦完善单独的信息披露机制,在相关信息披露中,单独披露经总行三农金融部合并后的资产负债、利润等各类财务报表及各类财务指标。这点主要由总行负责。⑧完善单独的税收计量,在单独核算的基础上,对三农金融部实行单独计税,从而使事业部区别于行内其他经营单位,为享受税收支持政策创造条件。由总行负责。⑨完善三农金融部的一级并表管理,使各层级三农金融部的各类会计信息更好的在总行三农金融部直接汇总,从而形成更加清晰完善的事业部财务报告。要体现全面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是做实县域支行综合改革。县支行是三农金融部的基本经营单元,是服务‚三农‛工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我们应当准确
分析和把握影响县支行核心竞争力不高的因素究竟在哪里。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导致客观上决策链条长;前些年因业务导向调整,向农行倾斜配备资源弱化;人员出口不畅,进口收量,导致人力资源结构弱化;‚三农‛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原有客户被信用社占有;激励机制不健全,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等。因此,应当把县支行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来抓,一级分行根据总行导向出台县支行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把发展定位、目标定下来,进一步明确,然后出台力所能及的政策和措施。从体制上来说,要把县支行作为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做到责权利匹配,适度扩大经营行调配资源的权利和业务管理的转授权;从机制上来说,以‚三包一挂‛和‚六包一挂‛为核心,予以县支行一定的工资资源调配权力,按份额提高幅度增加一定比例的工资增幅;从业务流程上来说,涉农个贷一定要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一切以资产质量为目标,简化流程,缩短链条;从资源配臵上来说,要给以一定的倾斜,按项目单独匹配费用,单独匹配固定资产,要有正常的人员流转机制;从员工激励上来说,要给县域支行员工打造一个多方面的成长成才平台,提高县支行员工的收入水平,打破原有的行政序列岗位,按专业技术序列、按岗位属性设定合理的岗位工资系数。
三是做实六大服务渠道。要进一步巩固和推广服务‚三农‛渠道建设。强化物理网点支撑,加大农村网点改造,向经济活跃的中心集镇布放离行式ATM;强化流动服务支撑,组建流动服务组,选聘协管员,配臵流动服务车,设立流动服务点;强化龙头企业支撑,发挥90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电子渠道支撑,加大ATM、转账电话、POS机布放力度,积极开通消息服务、个
人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代理新农合等财政惠农补贴,代收代付通讯费、电费、水费,卡贷绑定,卡账联动,丰富惠农卡功能;强化委托代理支撑,与农信社、邮储签订进行深层次合作,拓宽了惠农卡使用渠道,使其能用、好用,农民爱用。强化信用村支撑,按照省分行信用村建设三年规划要求,把信用村建设与产业化服务结合起来,努力把信用村建设成为全省农行服务三农的示范点和诚信样板村。
四是做实涉农产品功能。今年将在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基础上不断推出涉农新产品,如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商户贷款、县域工薪人员消费贷款、季节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县域学校和医院贷款、小水电贷款、淡季化肥储备贷款等,各行要按照总行政策和制度框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做好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工作,要把产品功能与农户生产生活特性以及企业的生产周期结合起来,体现产品的实用性。同时要根据金融需求特点,通过细分市场,调查研究分析,充分挖掘有效的融资需求,对所有县域法人和个人产品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确定发展的重点产品,对产品的特点、功能、风险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
五是做实十大服务模式。去年我们探索了‚十大服务模式‛,但是有些模式做得还不实,比如说‚合作社+农户+农行‛模式,无论那种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担保,就是创新担保方式。要积极探索大中型农机具、大宗农副产品、林权、采矿权、应收账款和符合条件的动产等抵(质)押担保操作办法,逐步实施抵(质)押物价值的内部评估制度。完善‚多户联保‛、‚公司+农户‛、‚公务员+农户‛担保管理,支持发展融资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担保
业务,推动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对国土资源部或省政府确定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地区,在权证齐备、国土部门可以办理抵押登记、当地司法环境良好的前提下,试点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六是做实‚三包一挂‛和‚六包一挂‛。个贷业务‚三包一挂‛这一考核激励措施是甘肃创出来的,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但目前在部分行执行过程中变了形、走了样,有的行只包不挂,有的行另搞一套。今年,各行务必将做实个人贷款‚三包一挂‛考核办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效应,年内省分行将统一对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一次评估,并将结果通报全行。同时,要结合各自实际,借鉴天水等试点行做法,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小法人客户贷款‚六包一挂‛制度,以逐步完善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机制。
——八完善
一是完善内外部风险管控要求。要结合‚三农‛业务的特点,按照总分行要求,采取培训、监测、检查、整改、处理等手段,防止客户经理调查不尽职,串通客户弄虚作假,或明知不该为而为之等问题,也要确定合理的管理半径,避免出现出现工作量大而难以管理,以及怕苦、怕累而放弃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五老‛等外部协管人员的管理,防止因管理不到位而产生的外部风险。
二是完善风险经理派驻制度。严格按照省分行《派驻风险主管(经理)管理细则(试行)》要求,一方面尽快择优向县支行选派风险主管(经理),增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双线报告。另一方面尽快确定派驻风险经理的职责、管理范围、隶属
关系,做好‚三农‛业务的信用和操作风险的管控,充分发挥风险主管(经理)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三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利用CMS3上线之机,控制住关键的风险点,如在三农对公方面,重点防范客户出具虚假的申请资料,调查、审查、审批人员与客户串通违规放贷,或者按照领导或有关方面授意搞违规变通放贷,逆程序或越权审批等风险。在三农个人方面,重点防范以贷还贷、以贷收息、虚假个贷、冒名贷款、私贷公用,以及员工截留、挪用,自批自贷,收贷不入账、少入账或迟入账等风险。
四是完善停复牌制度。严格执行总行《三农信贷产品停复牌管理办法(试行)》,加大对三农信贷产品不良贷款率和到期贷款收回率的监测力度,对到期贷款收回率达不到98%以上,不良率超过容忍度要求,不良贷款向下迁徙率高于2%等超过目标控制线的支行,要采取风险预警、上收权限等手段控制风险,直至实行停牌。
五是完善检查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对涉农贷款的检查评估,通过集中检查、重点整治、电话访谈、在线监测,‚飞检队‛、‚神秘人队伍‛、‚整体移位‛、‚巡检队‛等多种手段,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重点抽查和全面检查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加强涉农贷款业务风险点监管和业务流程监管。在日常监管新发放贷款操作流程的同时,加大对以前贷款的跟踪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消除风险隐患。
六是完善信贷审批管理体系。建立三农信贷管理组织机构。省分行确定信贷审查审批中心审查三部为专业的“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审查部门,二级分行要视信贷审查审批业务量,配备独立
审批人或相对固定的信贷审查审批团队,为“三农”和县域服务。优化县域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流程。对上级行直管客户的授信业务,由下级行提出授信需求直接报请客户管理行调查或由客户管理行发起调查;对超权限信贷业务,由客户管理部门调查并经行长审核后直接报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审查。继续实行差别授权。按照‚逐级授权、差异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根据内部评价结果,分类、逐级转授小企业、县域个人、农户信贷业务审批权,同步下放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认定和贷款定价权限。对业务量较大的县域支行,派驻独立审批人就近决策,适度扩大派驻独立审批人的授权。从简核定授信。对季节性收购、储备农副产品、信用等级AA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综合回报较高、实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前提下,根据收购资金需求核定授信额度或给予特别授信额度;对中小企业、偿债能力受资产负债率影响较小的医院、学校等机构类客户,根据担保额度、推广“担保法+销售收入测算法”、“存贷基数挂钩法”和“实收资本核定法”测算授信额度;农户和个体工商户根据担保额度核定授信额度。
七是完善‚三农‛业务风险监测报表。各级行‚三农‛业务部门及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以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为重点,以客户监测、信用环境监测、限额实施监测、授权执行监测为主进行完善,以前瞻性的反映经济运行波动、客户经营状况变化,以及辖内区域性、行业性信用水平恶化等信号,及时揭示‚三农‛业务各个行业、客户群、产品等存在的风险因素或突发风险事件,有效防范集体违约等区域、行业或产品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三农‛信贷业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定期监控‚三农‛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客观反映风险性质、种类、分布等情况,不断完善三农
业务风险监测报表,为业务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八是完善风险分散转移补偿机制。要积极开展金融风险知识宣传,努力协调党政部门、龙头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种养大户,尝试设立“三农”业务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基金、担保基金,通过协调、帮助多个主体建立起多层次、多平台的担保机构,加强与其合作,不断完善风险分散转移补偿机制。
以上是个人对今年‚三农‛工作的一些思考,请同志们多提建设性意见,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全市三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三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三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市“三农”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衢州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形势,正视
问题,动员各级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步伐。关于下半年的“三农”工作,黄孔森副市长将作具体部署。下面,我先讲三个问题:
一、肯定成绩,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三农”工作的紧迫感
今年以来,面对“三农”新形势新特点,各级干部全力干事,真抓实干,争先创优,对农业处于“二次提升”阶段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自身职能地位更加明确,“三农”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入实施农业“二次提升”,农业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特色主导产业规模继续做大。围绕今年粮食生产目标,出台和落实了免征农业税、直接补贴等项优惠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持续升温。早稻种植面积万亩,同比增。生猪价格走势稳中有升,-月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万头。食用菌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秀珍菇栽培量突破万袋,已成为我市食用菌的第二大主导品种,同比增倍。预计全年食用菌总产量将突破亿袋,总产值比去年增万元,菇农户均收入增元。蜂产品内销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销售网络辐射省多个大中城市,全市多家蜂产品企业实现加工产值万元,销售收入万元,增幅均达到左右。绿牡丹名茶产量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名优茶吨,比上年增吨。竹木加工产业克服原材料等要素制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累计上半年行业总产值达亿元,新增竹木加工企业家,其中深加工企业家。
二是龙头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家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运行良好。-月份,共完成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并实现出口创汇万美元。“-工程”进展顺利,松兴公司年产吨白菇深加工出口产品迁厂扩建项目,已完成今年建设任务的,投入万元;红顶公司的鹅产品加工迁厂扩建项目,已完成的建设任务,总投入多万元;千红公司的吨蜂产品及吨蜂胶洗涤产品生产线项目、千锦绣公司的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工程上半年投入都达到多万元。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万元,其中今年投资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万元。更加注重品牌认证工作。健康食品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第二批绿色企业,松兴、甬江等食用菌企业已通过食用菌罐头出口认证工作,益康公司珍珠液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部新的健字号认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原产地标记注册”与“浙江省著名商标”,江山农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二)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围绕“八化”要求,个重点建设村进展顺利。个重点村已全部启动建设,上半年共投入资金万元,新建公厕个,新增绿化面积平方米,共拆除简陋厕所和露天粪坑多个,新建公共厕所座,新增垃圾池箱、屋个,新建排污沟米,硬化村内道路面积平方米。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重点村和结对帮扶部门、企业对接会后,个帮扶部门和个帮扶企业领导都非常重视,分别到各自联系的重点村共同协商了建设计划和帮扶方案,并承诺了帮扶资金。目前,已有个部门和个企业到位帮扶资金万元。其中发展改革局到位资金万元,浙江恒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到位资金万元,纪元电器到位资金万元。“百村洁化”工程在乡镇和农民群众中进一步形成共识,全市有个村聘请了专(兼)职保洁员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是“百村洁化”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明确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工作体系和收集系统建设方案,并在须江、何家山、贺村、江郎、廿八都个乡镇开展了试点。目前,试点乡镇的工作实现了正常运转。“百村亮化”工程今年有个村完成路灯安装任务,共新安装路灯盏。“百村硬化”工程开工建设的有个村,已完工个村,建设里程公里,动工公里,完工公里。
二是下山脱贫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市计划建设个下山脱贫小区,计划安置下山农民户人。以清湖、上余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建设为重点,个乡镇下山脱贫小区同时启动建设,市委、市政府制订并下发了《关于鼓励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的若干意见(试行)》,完成了《江山市欠发达地区下山脱贫整体搬迁建设规划年》编制工作,分解落实了乡镇部门的目标责任,下达了下山脱贫指导性计划。通过层层宣传发动,至目前止,已计划整体搬迁的自然村有个,下山农户人,有关部门乡镇已着手开展下山农户的登记审批工作。市级下山脱贫小区—清湖镇清泉小区已投入资金多万元,第一批亩宅基地已平整好,今天上午举行了启动仪式,塘源口乡冲心坑自然村户农民已动工建房
。上余镇洞塘山小区也正在积极开展小区建设各项前期工作。
三是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大田二轮承包责任制和山林承包责任制完善工作顺利完成,精心实施千库保安、第五期土地整理、东西干渠改造、农贸城二期开发等工程建设,项农水项目全部开工并完成投资万元,占年计划。深入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完成江山至贺村公里的输水主管
道建设,新增受益人口万多人。启动淤头、何家山两个乡镇的农民饮用水工程,铺设淤头供水管网公里,项目完工后可解决个村多户农民饮水问题。实施了万亩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累计完成基地造林、补植、封育改造面积亩。启动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并召开了现场会,至目前止,各乡镇已上报项目个,实施面积为亩,规划新增耕地亩,可获复垦周转指标亩。国土部门上半年争取到建设用地复垦周转指标亩,有效缓解了我市部分重点项目建设的“用地难”问题。
(三)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农民非农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围绕“四化”,实现“四个转变”,努力探索素质培训的基地化、市场化、品牌化道路。至月底,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期培训人,其中劳务技能培训期人,订单培训人。发放合格证书人,其中获职业资格证书人。培训后转移就业人数有人,其中在本地企业用工数为人,转移就业率。农技培训期人次,发放绿色证书本。坚持一手抓培训,一手抓输出,上半年新增劳务输出人,就业所在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及本省的杭甬温等地,从事的工种包括家政、缝纫、建筑、餐饮、电子工等工种。
从今年培训的特点上看,培训的目标和重点更加明确,主要突出服务“六六”产业,打造技术蓝领及开展农技培训。至月底,共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期人,获合格证人,其中获职业资格证人,培训合格率达。其中江山宏兴职业培训学校为三友电子公司培训电光源技术人员人;江山职业中专培训缝纫、机电、模具制造、轴承加工技术人员近人,并实现上岗就业。月中下旬市职教中心还举办了一期农村来料来样加工经纪人培训班,有名青年农民踊跃报名,取得了良好效果。培训一结束,全市月份来料来样加工业务就得到了较大增长,其中长台镇月份实现加工费万元,比月份万元增长。好范文版权所有
从农民增收的途径上看,工资性收入比重再次扩大。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比上年同期增加元,增长。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元,比上年同期增加元,增长;占收入比重达到。
(四)精心组织,把握导向,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如期完成按照“围绕发展抓换届、抓好换届促发展”的思路,市乡两级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任职资格审查条件,大胆创新选举方式,积极扩大民主范围,真正选出了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村干部队伍,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队伍更加年轻,新当选的名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岁,比上届减轻岁;“双带”能力更加突出,具有“双带”能力的有人,占了,比上届提高。村主职领导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上届提高了,村干部职数精减了;新采用了“个人自荐”环节,以及测评面从上届的村民代表推荐扩大到户代表推荐,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每个参与竞职者在参加乡镇统一组织的竞职演说中,围绕本村实际情况阐述当选后的工作思路,承诺任期工作目标和为民办实事计划,充分凸显了“干事”主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上半年“三农”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三大工程”进展不快,工作不平衡。下山脱贫工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总体进展较缓慢。如“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上级要求我们今年必须全部完成剩下的个衢州市级以上整治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实际才完成个,只占;“百村洁化”工程除了个重点建设村和五个垃圾集中处理试点乡镇、村外,其余村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百村亮化”工程才完成了个村。重点村建设中,花园岗村、光辉村、日月村、湖前村等村积极性都很高,建设力度很大,如花园岗村今年以来已投入资金共万元,但也有个别重点村还是坐等资金、等补助,资金不送上门就不干事。客观上,上半年也有村级换届选举和阴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另外,对项目资源整合的力度还不够。有的部门对统筹城乡发展各自应尽的责任认识不足,建设项目衔接得还不够紧密,甚至出现脱节现象,实施项目分散、整合度不高、投资效益低,没有充分发挥项目资源的应有作用和效果。二是农民增收步伐仍趋缓慢。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还很低;受企业用工不足和农民自身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不大;受农资涨价、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潜力不足;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小、数量少、整体实力不强。三是支持“三农”工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比较明显。村镇布局散、土地流转难、农民转移慢、城乡差距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四是农业规模经营、农村发展与建设受土地、资金要素制约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影响更大,龙头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多多少少都面临着资金与土地制约。五是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大。部分经济主体在参与市外、省外或国外市场中存在无序竞争现象,以竞相压价的办法招揽买主。以上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第四篇:乡镇服务三农谋发展工作会上的讲话
今天,在xx镇召开“千名干部下农村,服务三农谋发展”工作调度会,对前一阶段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
从目前情况看,各工作组都做了一些工作,下一步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各驻村工作组的工作开局良好,初见成效。
前阶段,各驻村工作组深入所包村街,通过听取该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了各村街的基本情况、党员干部情况和贫困人口情况,深入开展了以“服务三农、关注民生”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驻村干部通过与村“两委”干部认真研究分析影响村级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各村街工作的整体发展思路,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努力实现村街“让班子强起来,使队伍聚起来,把新村建起来,帮群众富起来”的工作目标,通过调研,现在已排查出制约村街发展的问题×××多个,解决×××个;有五个驻村组已开展了节前走访老干部老党员、扶贫济困活动。我们的驻村干部也能够铺下身子驻下来,记好驻点日志、认真考勤等,严格遵守包村纪律。自觉树立驻村干部的良好形象,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解决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作为工作重点。郑山镇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这次活动,对我们各驻村组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各工作组成员的工作、生活给予极大的关心和照顾,为工作组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下一步,我们驻村工作组的同志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开展包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要抓住重点,要抓稳定,切实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要发挥优势,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加大工作的监督力度,加强自我教育管理,进一步强化纪律观念,切实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农村,把实惠带给农民。各组对制定的工作计划认真抓好落实,做好节前的扶贫济困活动,对村里的困难户进行走访。做好协调及后后勤保障工作,确保节日期间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五篇:在全国抗旱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
在全国抗旱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 张 旭
(2010年3月2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抗旱工作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同志和抗旱统计工作人员。在此我首先代表国家防办向大家表示诚挚的问候,并向承办这次会议的广西自治区水利厅、桂林市水务局致以衷心的感谢。
当前,西南地区遭遇了十分严重的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亲赴广西、云南视察旱情,慰问受灾群众。陈雷部长明确要求,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全力做好抗旱减灾各项工作。同时,北方粮食主产区也正值组织发动抗春旱、保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这次我们召开全国抗旱工作座谈会,就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入研究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当前抗旱工作各项措施,全力保障城乡群众饮水安全,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去年以来抗旱工作成效显著
2009年以来,我国多次发生区域性严重干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灾害
2009年,我国多次发生区域性严重干旱。年初黄淮海冬小麦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其后东北地区发生严重春旱,入夏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夏伏旱,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又发生严重伏秋旱。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全国耕地累计受旱面积达6.32亿亩,农作物受灾面积4.39亿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348亿公斤;全年共有1751万农村人口、109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有15个省(区、市)的89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供水短缺,影响人口1670万人、工业产值154亿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国家防总首次启动了抗旱Ⅰ级应急响应,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旱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抗旱减灾。河南省投入12亿元用于抗旱,山西省安排2000万元省级资金购臵抗旱送水车辆和抗旱机泵,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等省全力以赴开展抗旱保苗。综观全年,虽然我国发生了严重干旱灾害,但由于各级安排部署周密,抗旱措施得力,全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取得丰收,解决了旱区1979万人城乡群众的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维护了生态功能区的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干旱的影响和损失,抗旱工作成效显著。
(二)全力防抗西南严重旱情
去年入秋以来,受降雨偏少,气温偏高,江河来水偏枯以及水库蓄水不足等因素共同影响,西南地区旱情持续迅猛发展,春耕备耕形势严峻。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4亿亩(多年同期均值1.0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重旱2798万亩、干枯1381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万亩;有2271万人、1380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多年同期均值1144万人、893万头)。其中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占全国的85%),作物受旱7097万亩(重旱2582万亩、干枯135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57万亩;有1805万人(占全国的79%)、1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针对严重旱情,国家防总及时启动了抗旱Ⅱ级应急响应,派出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协助指导,商财政部两次向西南旱区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共1.55亿元。旱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抗旱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抗旱减灾,全力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努力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云南、贵州两省相继启动抗旱Ⅰ级应急响应,广西自治区启动抗旱Ⅱ级应急响应,全面落实应急送水、春耕生产和灾后恢复等各项抗旱减灾措施。四川、重庆等省市积极投入抗旱。珠江防总、长江防总分别启动了抗旱Ⅱ级、Ⅲ级应急响应,及时派出工作组赴旱区协助指导。目前,抗旱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旱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
(三)抗旱水量应急调度有力有序
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始终是抗旱工作的首要目标,国家防总、水利部着力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抗旱骨干作用,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一是组织实施引黄济津济淀应急调水,缓解了天津市的供水紧张局面,增加了白洋淀生态用水。其中黄河位山闸累计放水9.857亿立方米,比计划多放水0.357亿立方米;天津市实际收水2.585亿立方米,比计划多收水0.385亿立方米;白洋淀收水超过1亿立方米。二是继续实施2009-2010枯水期珠江水量调度,供澳门水量3200 万立方米,保障了澳门、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安全。三是首次对三峡水库及长江上游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施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长江防总加强科学调度和组织协调,湖南、江西两省实施湘江、赣江枯水期应急水量调度,保障了长江中下游沿江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的用水需求。四是加强抗旱应急水量调度,为抗旱减灾提供水源保障。在去年北方冬麦区抗旱期间,黄河防总统筹调度万家寨、小浪底、东平湖等水利工程,为下游沿黄灌区提供抗旱用水;松花江防总实施抗旱应急调水,加大尼尔基、丰满、察尔森等水库下泄流量,为下游旱区补水抗春旱;河南、山西、山东等北方8省冬麦区累计抗旱用水80亿立方米,完成抗旱浇灌面积2.04亿亩次,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抗旱条例颁布实施
200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填补了我国抗旱立法的空白,对推动和促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抗旱减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条例》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抗旱工作中的职责,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抗旱工作制度,完善了抗旱保障机制;为解决当前抗旱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条例》颁布施行后,国家防总、水利部指导各地开展了宣传贯彻工作;全国七大流域全部成立了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把抗旱职能纳入日常工作;山西、湖北等省完成了省级《抗旱条例》实施细则的起草并进入立法程序。我国的抗旱法规体系正在逐步的建立健全,抗旱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规范管理的新阶段。
(五)抗旱预案体系稳步推行
建立完善抗旱预案体系是提高抗旱应急反应能力的坚实基础。2009年,国家防办继续全面推进抗旱预案制度,组织指导各省(区、市)和流域机构防总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抗旱预案的编制、审批、修订工作,建立抗旱预案体系。目前全国除上海外,其余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了省级总体抗旱预案的编制工作,大部分已完成审批;地市和县级的总体预案编制也已基本完成;城市专项抗旱预案编制已完成过半。长江、珠江及松花江防总办正在编制长江和嘉陵江、珠江水量应急调度预案及松花江流域抗旱应急调水预案,湖南、江西两省也编制了湘江、赣江的水量应急调度预案。在旱情发生时,各地依据抗旱预案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对抗旱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落实抗旱减灾措施。去年全国省、市、县三级全年共启动抗旱应急响应2200多次,保障了抗旱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六)抗旱规划取得初步成果 2008年,水利部全面启动了抗旱规划编制工作,先后下发了抗旱规划工作大纲、技术大纲以及补充说明。国家防办组织水规总院、水科院、南科院三次召开全国编制工作技术经验交流及培训会议,指导各省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对陕西、湖南等抗旱规划编制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进行了专题调研。各省(区、市)水利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编制单位和经费,增加人员,充实力量,全力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各省级防办积极协调,加强业务指导,保证规划质量。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各省(区、市)抗旱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报部技术审查工作正在展开,抗旱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汇总阶段。同时,经多方协调和争取,在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中首次提出编制抗旱专项规划,目前,国家防办正在会同水规总院进行编制。
(七)抗旱基础工作有效开展
2009年,国家防办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抗旱基础研究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继续推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修改完善了抗旱会商系统,对抗旱统计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二是组织开展了农业抗旱用油用电补贴和抗旱机具直补政策调研;三是组织开展了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四是组织开展了《跨省区、跨流域水量应急调度预案编制大纲》、《抗旱预案编制导则》、《农业旱灾影响评估方法》的编写工作;五是组织开展了流域干旱预警水位等的基础研究工作。
今年2月份,刘宁副部长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抗旱基础研究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干旱灾害判定评估及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为抗旱工作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二、全面把握抗旱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干旱灾害呈现出明显加剧的态势,而且反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旱灾的影响范围也不断从扩大,波及到更多的涉水行业和领域,城乡供水危机,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增强抗旱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防抗干旱灾害的应急能力,为保持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一)极端灾害性气候频发,干旱灾害日趋加重 从近年来气候特点以及干旱发生变化规律来看,旱灾发生的区域已遍布全国各省,一些传统的多雨区频繁发生旱灾,在不易受旱的季节却发生了大旱,一些地区相继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受旱分布范围扩大。多年来我国旱灾高发区域主要是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而近几年来,南方和东部等常年多雨区的也经常发生严重的季节性旱情,并且城镇供水危机时有发生。二是持续时间加长。近年来北方地区已经呈现出连季干旱、连年干旱的趋势;南方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跨严重干旱甚至夏秋冬春四季连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的旱情从上年秋末冬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时间超过5个多月,旱情仍在持续。三是影响范围加大。干旱灾害对我国工农业生产、城乡饮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危害程度越来越重。目前云南、贵州等重旱区旱情重现期超过百年一遇,农业、林业、工业、电力等行业都遭受重创。四是灾害损失加重。旱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农业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干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都呈扩大趋势,因旱造成粮食减产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的60%以上。200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列1991年以来第8位。工业方面,全国平均每年因旱造成工业产值减少2300多亿元。干旱缺水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干旱进一步加剧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等生态危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二)抗旱基础设施不完善,抗旱应急水源少
尽管这些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大多应用到危、急、重、险等骨干水利工程。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由于田间灌溉设施老化失修和不配套,抗旱效益衰减严重,旱涝保收面积只有4.13亿亩。全国有2.8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相当一部分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供水体系还比较脆弱,供水保证率不高。抗旱应急备用水源缺少,难以应对严重、特大旱灾早造成的供水危机,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据统计,全国年均有2880万人、2275万头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三)旱情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手段匮乏,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土壤墒情监测站量少点稀,尚未形成有效的监测网络,抗旱工作仍然没有摆脱依靠主观认识和传统经验的局面。报旱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经费支持,旱情信息的采集报送自动化水平低,时效性差,并且缺乏完整的水文报旱的制度,不能满足应急抗旱对信息的需求。此外,抗旱指挥调度手段也十分有限,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还没有建成旱情信息分析处理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尤其是遭遇严重旱情后,难以对旱情做到科学合理的评判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旱应急指挥调度和抗旱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抗旱减灾保障体系不健全,能力普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抗旱减灾工作缺少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抗旱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成员单位的职责界定不清,抗旱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抗旱调度和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预案体系不完善。抗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省及市未设立抗旱专项预算经费,没有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旱投入机制,严重影响了抗旱减灾措施的有效落实。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建立抗旱物资储备,贻误抗旱时机。同时还缺乏对抗旱服务组织等基层抗旱力量的扶持,抗旱能力萎缩,没有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机制,整体和局部的应急抗旱能力普遍不足。
(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抗旱工作要求高
我们也看到,越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干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就越大,社会各方面多抗旱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对抗旱减灾工作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抗旱工作不仅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而且任务越来越艰巨。去年以来,为了主动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果断部署,采取了包括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有效防范了经济的大幅波动和下滑,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尤其是确保旱区在发生严重、特大旱灾等不利情况下的应急供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抗旱减灾工作的现实要求。
三、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抗旱减灾各项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抗旱减灾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保障发展民生水利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坚持防抗结合,依法抗旱、科学抗旱、全面抗旱,建立和完善防抗结合的减灾体系,全面提升抗旱减灾综合保障能力。
(一)进一步提高对抗旱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由于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抗旱工作越来越重视,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经常对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亲自赴旱区视察调研。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全面推进抗旱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老观念、老认识和传统经验,要以创新求实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加深入地思考干旱问题,更加全面地谋划抗旱大计,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积极应对旱灾影响加剧的不利形势,全力保障城乡群众饮水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损失。
(二)切实加强抗旱组织机构建设
目前,抗旱队伍建设与新形势下抗旱工作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突出表现在抗旱组织机构不健全、专职专业人员缺乏、应急机制不完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等方面,影响抗旱工作指挥决策和应急处臵。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国家防办对省级防汛抗旱机构能力建设进行了通报,陈雷部长对切实强化防办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好落实,在强化防汛职能的同时,注重抗旱组织机构的建设和能力提高,组建内设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努力创建一流的抗旱队伍来适应抗旱工作的要求。各省(区、市)在抓这项工作时一定要有新举措,新突破,尤其是抗旱任务相对较重的省份要先行一步,下大力气,切实提高抗旱工作水平。同时,要严格落实抗旱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结合各地实际建立有效的抗旱责任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不断完善抗旱法规和制度建设
抗旱法规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政府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共同配合,是搞好抗旱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国家防办经过5年多的努力,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的起草编制工作,于去年促成了《抗旱条例》的颁布施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抗旱工作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局面。近年来,一些省、市也加强了抗旱立法工作,安徽、四川、云南、天津、重庆等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抗旱法律法规。实践表明,这些法律法规在明确各部门在抗旱中的职责、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强化抗旱应急手段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各地要以抗旱条例宣贯为契机,结合抗旱工作需要,加强地方性抗旱法规制度建设,落实各级各部门抗旱责任制和职责任务,确保抗旱工作依法有序进行。未出台地方性抗旱条例或实施细则的,要把此项工作做为今年抗旱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争取尽早出台实施。下一步国家防办将继续抓好抗旱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加强工作指导,逐步完善条例中明确的各项抗旱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抗旱法规制度体系。
(四)抓紧抗旱规划编制汇总和组织实施
抗旱规划工作自2008年启动以来,各省(区、市)按照国家防办的要求,认真开展抗旱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已完成报告编制并上报水利部审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地对抗旱规划编制技术大纲执行标准不一,报告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水规总院严把技术关,及时进行了业务指导。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省级抗旱规划的技术审查和全国汇总工作,这项工作要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同时,突出抓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抗旱专项规划的编制,在去年12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抗旱规划汇总会议上,国家防办、水利部规计司已经进行了安排布臵,各地要搞好规划衔接,抓紧完成任务。在水利部技术审查和汇总完成后,各省要做好抗旱规划报请当地政府部门批复和组织实施工作。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切实加大抗旱投资力度,通过抗旱规划的组织实施,逐步建立完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体系、抗旱监测预警体系、抗旱指挥调度体系和抗旱减灾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抗旱减灾综合能力。
(五)全面强化抗旱预案推行和落实
抗旱预案是有效组织实施抗旱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全面推行和落实抗旱预案制度是实现抗旱减灾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手段。近年来,各级防办积极开展了抗旱预案的编制工作,为抗旱管理和应急指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历次防抗干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看,现有的抗旱预案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措施难以落实等问题,抗旱紧急期水库、水电站的水量调度未形成有效制度,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抗旱预案编制及启动实施还存在薄弱环节。国家防办对此高度重视,去年以来组织开展了《抗旱预案编制导则》、《跨区域、跨流域水量应急调度预案编制大纲》的编制,这项工作要继续抓紧审查报批,尽早下发,以利于各级防办依据导则和大纲抓紧本地区和流域机构的抗旱预案编制修订。湘江、赣江、沱江等抗旱应急调度预案编制要按期完成,建立和完跨区域、跨流域水量应急调度制度。要加强对抗旱预案的动态管理,干旱灾害发生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根据旱情发展及时启动抗旱预案,组织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同时,要搞好预案的演练和评估,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陕西省继2006年抗旱演练后,再次把抗旱演练做为2011年省政府应急演练的一项主要内容。
(六)积极开展抗旱会商系统建设 抗旱会商系统建设是整合气象、水情、遥感、墒情等旱情监测信息和抗旱统计信息,并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查询、分析、展示,为抗旱管理人员日常工作和抗旱会商提供技术支撑平台。目前,全国抗旱会商系统已经完成了总体框架设计,并开发完成了旱情监视、旱情查询、会商支持、技术支持4大功能模块,系统能够以图形、表格等多种方式展示气象、水情及农业受旱、城市干旱缺水等情况。下一步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尽快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抗旱应急管理系统整合,并充分利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公共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进行抗旱会商;二是确保将降雨、气温、水情、墒情等信息都能及时上报并进入系统数据库;三是各省(区、市)的抗旱统计报表必须通过新开发的抗旱统计管理系统上报入库,系统软件安装要延伸市、县防办,保证系统能够正常接收展示各地旱情相关信息和资料;四要积极配合做好《旱情监测系统规划》前期工作,加快实施省级抗旱会商系统建设,实现中、省联网会商。
(七)切实加强抗旱宣传和信息报送
各级防办要高度重视抗旱宣传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舆论引导,提供公众参与抗旱意识,有力有序做好抗旱宣传工作。在抗旱信息报送方面重点要强三方面的工作。一要扩大抗旱信息量。各地要做好雨情、水情、墒情、地下水位等相关旱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要加强同民政、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及上下级防办的信息交流,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才能对旱情特点和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和预测。二要加强旱情信息分析。在发生旱情时,各级防办要在充分掌握雨情、水情、土壤墒情、水利工程蓄水、农业旱情、城乡缺水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强化对抗旱信息的整理、归纳、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对旱情形势的判断,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谋意见。在一次大的干旱过程结束后,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对干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以及所采取抗旱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三要加强抗旱宣传工作,严格抗旱信息报送制度。要切实加强抗旱的宣传工作,要确定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抗旱减灾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新闻稿件要抄报国家防办。严格按照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及时上报各类抗旱统计信息,确保信息上报的时效性。在发生干旱时,要严格按照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及时上报;发生严重干旱时,要注意加报报表,实行周报甚至日报,同时要上报文字材料,详细说明旱情及抗旱工作情况,并对后期形势作出分析预测;本级防办的编写的旱情简报、报告等材料要及时上报国家防办;在年终时,要按照国家防办的要求,及时上报年报表和年终总结报告。国家防办已将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做为全国先进省级防办评选的一项重要指标,希望能够予以重视。
(八)着力加强抗旱基础支撑和保障
加强抗旱基础建设是提高抗旱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开展抗旱减灾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确定干旱预警指标,开发和推广抗旱减灾新技术、新产品。同时要加强抗旱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抗旱科技水平。去年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要继续加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旱灾评估体系和制度,准确评价旱灾影响和损失,为抗旱救灾、灾后恢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农业旱灾影响评估方法》、《抗旱手册》要在年内编写完成。在旱灾频繁地区要根据灾害特点、规律和分布情况,加强抗旱物资的储备与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物资应急保障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先期开展试点工作。要继续加大对抗旱服务组织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加强防汛抗旱应急队伍的整合,不断提高抗旱服务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九)认真做好当前抗旱减灾工作
当前,西南五省旱情呈加重发展态势,北方部分冬麦区旱象露头,我们将同时面临南北两条战线,抗旱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旱情的持续,确保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安全的任务艰巨,受灾群众生活困难亟待解决,春耕备耕困难加重。因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高度重视旱区群众面临的生产生活困难。在前期扎实有效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大抗旱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密切关注旱情的发展趋势。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密切掌握旱情发展变化情况,重点关注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抗旱减灾工作。各地要根据旱情发展,适时启动相应级别的抗旱应急响,加强对基层抗旱工作的督察指导。二是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组织指导旱区对缺水情况逐县、逐乡、逐村、逐户进行排查摸底,区别不同缺水类型,制定完善人饮解困方案,落实供水保障措施,启动各类抗旱设施,采取水库供水、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三是科学管理调配抗旱水源。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合理使用和调配好有限的抗旱水源,进一步细化完善供水方案,强化用水管理,加大节水力度,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四是强化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指导旱区各地因地制宜,抓紧建设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节灌设施,加强中型水库和小水池(水窖)、小塘堰、小机井、小泵站、小渠道等“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抗旱提供可靠的水源。
最后,我在强调一下防汛备汛工作。目前黄河凌汛还没有完全消退,凌汛险情随时可能发生,防凌汛工作不可放松,要继续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加之今年一些地区春汛发生早、水位高,气候异常,新疆等地由于气温回升出现了融雪性洪水,各级防汛抗旱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提早对今年的防汛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及时完善防汛预案,强化责任制落实,加强汛前检查,开展抗洪抢险演练和防汛知识培训,在做好大江大河防汛工作的同时,要重点关注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中小河流和工矿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防汛工作。
这次抗旱座谈会虽然时间短,但工作任务很重。会议期间,有8个省要进行抗旱工作交流发言,国家防办还专门安排时间对各地负责抗旱统计的同志进行培训,对抗旱规划技术审查的一些事项进行安排强调。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通过广泛交流和认真学习,理清抗旱工作思路,明确今后抗旱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改善和提高抗旱工作水平。最后预祝各位同志会议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万事如意。